中國地質學開創
⑴ 中國地質學之父李四光唯一的女兒,現狀如何
中國地質學之父李四光唯一的女兒,在2002年5月31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了。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黃岡。讀者可能不熟悉這個人。他曾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長、中國科學院院長、國務院科教小組組長。簡而言之,他在生活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同時,他也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世界地質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李四光家族被稱為中國科學界獨一無二的院士家族。女兒和女婿都是優秀的科研人員,甚至是中國科學院的優秀院士。可以看出,良好的家庭風格可以使孩子成為更好的人才。現在李四光唯一的孫女也在為地質學貢獻自己的力量。我想李四光先生如果知道的話會很高興的。
⑵ 中國古時候很有名的地質學家是
徐霞客。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他以霞客自居。其故里在江蘇省江陰縣城北四十里的南暘岐。在其故居建了紀念館,以此紀念他。是明代地質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萬字,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游歷了30餘年,足跡踏遍16個省份和100多座城市,游閱大半個中國。他以地為床,以天為蓋,探索華夏江河山川之雄奇,留下了古今中外第一游記《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到處考察山川河流,溶洞地貌,風土人情,有幾百萬字的游記留給後人。經後人將其存世部分整理成書,成為中國古典地貌學、也是世界溶洞學的名著。這位旅行家的名字就叫徐霞客,他的名著被稱為《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2)中國地質學開創擴展閱讀:
徐霞客對許多河流的水道源進行了探索,象廣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蕭、彬二水,雲南南北二盤江以及長江等等,其中以長江最為深入。長江的發源地在哪兒,很長時間都是個謎。戰國時期的一部地理書《禹貢》,書中有「岷江導江」的說法,後來的書都沿用這一說。
徐霞客對此產生了懷疑。他帶著這個疑問「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查出金沙江發源於昆侖山南麓,比岷江長一千多里,於是斷定金沙江才是長江源頭。在他以後很長時間內也沒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國家派出考察隊才確認長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還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徐霞客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作了詳細的考察,對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詳細的描述、記載和研究。他還考察了一百多個石灰岩洞。
⑶ 中國地質學之父
一種說法是
A.W.葛利普(1870~1946)美國古生物學家,歷任哥倫比亞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有「中國地質學之父」之稱;另一種說法是李四光。
⑷ 地質學在中國排名前五的學校
1.中國地質大學
2.北京大學
3.南京大學
4.西北大學
5.中國礦業大學
⑸ 作為中國地質科學的開創者翁文灝有哪些重大貢獻
翁文灝是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1912);是中國第一本《地質學》講義的編寫內者(1914);是中國礦物學第一容本專著《中國礦產志略》的作者(1919);是中國第一張彩色中國地質測量圖的編制者(1919,著8色);是中國第一位考查地震災害,並出版專著的作者之一(1922,《甘肅地震考》等);也是中國第一部《中國礦業紀要》的創辦者之一(1916,與丁文江共同創辦);同時,翁文灝還是第一位代表中國出席國際地質大會的代表(1922);是第一位系統而科學地研究中國山脈的中國學者(1925);是第一位對中國煤炭按化學成分進行分類的學者(1926);是燕山運動及與之有關的岩漿岩和金屬礦床的區域成礦理論的首創者。特別應該提及的是,翁文灝還是開發中國第一個油田(玉門)的組織者與領導者~
⑹ 近代中國地質學創建早期中國學者對河北地質調查的貢獻
杜汝霖牛樹銀孫愛群
(石家莊經濟學院)
河北省(包括北京)位於晚清和民國時期首都北京附近及周圍地區,當時稱直隸省。受北京輻射影響比較大,這一區位的優勢,使其成為中國地質科學發展歷程中的搖籃地區,也是我國開展區域地質調查最早的地區。已有140多年調查歷史,就中國地質學者的調查,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在為了迎接即將到來201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90周年和中國近代地質事業發展100年之際。我們會深切緬懷近百餘年左右在中國近代地質事業創建早期的前輩先驅學者,特別是他們在河北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披荊斬棘、艱苦創業,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積累了較豐富的資料,為當地開發礦業和以後地質工作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近幾年有幸參加《河北省地質科學史稿》的編撰過程,深為前輩學者堅定執著創建的光輝業績所嘆服,更為他們矢志報國、勤奮求實、勇於創新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他們為後輩樹立了光輝的學者風范和學習的榜樣。由此更真切感悟到編撰地質學史所擔負的「承前啟後」的歷史重任和神聖使命,這是一筆留給後代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我們願為河北地質學史的編撰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敬請各位領導和專家多給指導幫助批評指正。現僅就近百餘年到80年前在河北地質調查的中國學者貢獻簡述如下:
1)作為最早對河北進行地質調查和取得成果第一人應該首推直隸省礦政調查局知礦師鄺榮光(1862~卒年不詳)。
1910年,鄺榮光在《地學雜志》第一期(創刊號)出版了著色1:250萬《直隸地質圖》和1911年出版了《直隸礦產圖》,圖長36cm,寬24cm。《直隸地質圖》將地層劃分為太古代、甘布連紀、炭精紀、朱利士紀和黃土(甘布連紀即寒武紀,炭精紀即石炭紀,朱利士紀即侏羅紀)。此外,還劃分出太古代火石、甘布連紀火石和近代火石(火石即火成岩)。圖中甘布連紀廣泛分布於太行山、北京西山和冀東,實際上包括了現在的中—上元古界至奧陶系。《直隸礦產圖》上標明了煤、鐵、銅、鉛、銀、金礦產地,「煤」還大致繪出了煤田的范圍和地層走向。這兩張圖雖說簡單、粗略,但其內容大多是作者實地踏勘結果,而不是照抄李希霍芬和維里士等人的著作,可以說是中國學者自己編繪的第一張地質圖和區域礦產圖。[1]
鄺榮光還是第一位編繪古生物圖版的學者,1910年他在《地學雜志》第一卷第四號中,發表了一幅《直隸石層古跡圖》,標「礦師鄺榮光考察並繪」這也是我國第一張古生物圖版(1)[1]。
圖1 直隸石層古跡圖
2)丁文江(1887~1936),他是中國第一篇正式地質調查報告的作者。1913年,丁文江帶隊,與王錫賓、梭爾格一起調查正太鐵路沿線地質礦產,他們填繪了太行山中東部地質圖,調查研究了石炭系煤田和「山西式」鐵礦,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們的《調查正太鐵路附近地質礦務報告書》發表於1914年的《農商公報》。這是中國地質學家第一個公開發表的學術報告,值得特別重視。該報告附有三張分幅地質圖,包括1:10萬井陘煤田地質圖等,內容比較詳細,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系統填繪地質圖[2]。
3)章鴻釗(1877~1951)、虞錫晉,開創了北京西山地質調查工作。
1914年章鴻釗、虞錫晉兩君率領地質研究所21名學員赴北京西山一帶進行地質調查,南至磨石口、西至門頭溝、北由玉泉山而抵溫泉村,主要項目是地質調查,測繪地層剖面,尋找化石[1]。
4)馬秉鐸、劉世才、仝步瀛、陳樹屏在直隸獲鹿、山東嶧縣進行地質調查,趙志新在直隸贊皇縣東北對五台系作了專題調查與研究,並採集了有關化石[1]。
5)1919年,丁文江、張景澄對冀晉邊境一帶的煤田進行了調查,著《直隸、山西間蔚縣、廣靈、陽原煤礦地質報告》,並附有1:10萬煤田地質圖,對煤系地層進行了粗略劃分,載於《地質匯報》創刊號中[2]。
6)葉良輔(1894~1949)、劉季辰是最早對柳江盆地煤田進行研究的中國學者,1919年他們對直隸臨榆縣柳江煤礦進行地質調查,著有《直隸臨榆縣柳江煤田報告》,刊於《地質匯報》創刊號中[3]。
7)李捷(1894~1977)是最早到保定地區進行地質調查的中國學者,1919年4月他由蔚縣至淶源、阜平、曲陽、唐縣、完縣、滿城等地,調查了當時已知的各種礦產,歷時2月余在《地質匯報》第4號上發表了《直隸易唐蔚等縣地質礦產》[4]。
8)王烈(1887~1957)於1920年以前,具體年代不詳。他是中國地質學會26名創立會員之一,曾對河北省懷A一帶進行煤田地質調查,著有《河北省懷A縣八寶山煤田地質報告》,是我國地質工作創建早期的重要地質報告[5]。
9)1920年,朱庭祜(1895~1984)、李捷到井陘煤田調查,著《調查直隸井陘地質礦產報告》,並附有1:6萬直隸井陘煤田地質圖。此外,1921~1930年間,王景尊、王曰倫、喻德淵也先後到井陘、獲鹿一帶調查。他們對井陘一帶的地質、礦產(特別是煤礦)特徵都有較詳細的記述[3]。
10)盧祖蔭(1889~1976)、周贊衡是最早進行鐵礦調查的學者。
1917年盧祖蔭、周贊衡到興隆高板河一帶調查,著有《高板河鐵礦報告》[6]。
11)葉良輔等13人是中國同時也是河北第一位撰寫區域地質志的學者
1920年出版的《北京西山地質志》是我國和河北第一部對北京西山進行大區域綜合性系統調查寫出的區域地質專著,對地層、構造、岩漿岩和礦產都有較全面的論述,從而奠定了中國北方地層學的基礎,使北京西山成為中國北方地質工作的搖籃,並使北京西山和河北隣區的地層系統和構造格局,由此初步確定[9][12]。
12)李四光是第一位論述華北地區第四紀冰川遺跡的學者。
1922年他在中國地質學者第一次年會上宣讀了題目為「中國更新世冰期的證據」的論文,文中指出在太行山東麓的沙河縣白錯盆地首先發現了一些帶條痕的巨大漂礫,認為是冰川活動遺留的證據,文中還談到了山西大同盆地也有條痕礫石,兩處的冰川遺跡,開創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的歷史[8]。
13)丁文江是最早在河北進行錳礦調查的學者。
1922年丁文江考察北京昌平西湖村錳礦,認為該錳礦為原生錳礦,所著《京兆昌平縣西湖村錳礦》一文刊於《地質匯報》第4 號。馮景蘭(1927)調查了昌平縣分水嶺金礦[9]。
14)1923年田奇
15)1924年以譚錫疇(1892~1952)為主編人,在中央地質調查所翁文灝等統一規劃領導下,完成了我國第一幅1:100萬的地質圖——《北京—濟南幅》,這是我國首次按國際分幅編制的小比例尺地質圖[10]。
16)王竹泉、趙亞曾(1898~1929)、田奇
17)趙亞曾、田奇
18)翁文灝(1889~1971)是最早提出燕山運動的學者。
20世紀20年代晚期翁文灝深入研究了華北地區的區域構造特徵和構造運動,1927年,翁文灝以燕山為標志地區首先提出「燕山運動」一名,原義代表侏羅紀末期與白堊紀初期間產生的不整合、岩漿活動和成礦作用。他所創立的燕山運動論點,是對中國構造運動的重要貢獻並產生深遠的影響[7]。
19)孫雲鑄(1895~1979)、葛利普等是最早對開平盆地寒武系和奧陶系進行研究的學者。
1920年孫雲鑄、葛利普將開平盆地趙各庄奧陶系劃分為下奧陶統冶里灰岩和珊瑚灰岩。1922年孫雲鑄、楊鍾健創名中奧陶統馬家溝灰岩[13]。
1923~1924年,孫雲鑄詳細研究了開平盆地的寒武系,自下而上劃分為饅頭層、張夏層、崮山層、長山層和鳳山層;除饅頭層、張夏層外,統稱上寒武統[22]。1935年,孫雲鑄根據開平、臨城和北京西山等地的資料,將長山層和鳳山層詳分為5個化石帶,並發表了《中國北部上寒武紀之三葉蟲化石》[14]。
孫雲鑄等的傑出工作,為華北地區寒武-奧陶系的劃分對比奠定了基礎。
20)舒文博是最早對火成岩侵入體進行調查的學者。
1924年舒文博在《河南武安(今河北省武安縣)紅山火成岩侵入體的研究》中,利用氧化鈣等氧化物等量線圖說明岩石化學組分的同化作用,其方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人們所引用[20]。
21)李學清(1892~1977)是最早研究河北礦物的學者,1926年他對河北平山縣剛玉,從礦物學角度進行專題研究,著有《直隸西部平山縣的剛玉》[21]。
22)王竹泉(1891~1975)是最早對河北武安涉縣等地進行地質礦產調查的學者。
1927年王竹泉對河北武安涉縣及河南林縣安陽一帶進行地質礦產調查,對武安涉縣地層、構造及煤鐵礦產論述較詳,著有《河南武安涉縣林縣安陽一帶地質礦產》刊於《地質匯報》第九號[3]。
23)1927年,黃汲清(1904~1995)在北京車庄一帶寒武系和奧陶系進行較詳細的劃分和對比,奠定了西山下古生代地層的基礎,著有《北京西山之寒武紀及奧陶紀層》[9]。
24)王竹泉等是最早研究河北井陘雪花山玄武岩的學者。
從1927年開始,王竹泉對雪花山玄武岩及其下伏的「砂土層」進行了詳細研究,1930年發表了《河北省井陘縣雪花山玄武岩及砂土層之研究》《地質匯報》第15號[3]。詳細地記述了這里的地層、岩石、構造和地貌特點,並在「砂土層」中採到一些腹足類化石,他根據岩性對比和地文期的觀點,認為雪花山「砂土層」與山西省的「三趾馬紅土」相當,因而把雪花山玄武岩及其下伏的「砂土層」歸為晚上新世末期。
25)趙亞曾等是最早對開平盆地煤田及外圍調查的學者。
1928年,趙亞曾等3人到開平煤田及其外圍調查,測有唐山西山至清涼山一帶的1:5萬地質圖和雙鳳山附近的1:1萬地質圖,對區域構造輪廓反映較清楚[6]。
26)李春昱(1904~1988)、楊曾威、黃汲清、朱森等1928年研究了北京楊家屯煤系的沉積特徵,將楊家屯煤系分為上、中、下三層,分別與石盒子系、山西系、太原系和本溪系對比[9]。
27)王曰倫(1903~1981)等是最早對承德大廟鐵礦進行調查的學者。
1929年,王曰倫、孫健初在北平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曾到承德一帶調查,首次對大廟、黑山斜長岩和鐵礦進行了研究[6][18]。
28)譚錫疇、王恆升等是最早對張(張家口)宣(宣化)及外圍地區進行地質礦產調查的中國學者。
1928~1929年,譚錫疇、王恆升、王曰倫和孫健初到張家口地區調查。譚錫疇在《直隸宣化、涿鹿、懷來三縣地質礦產》一文中,闡述了以涿鹿為中心的區域地質特徵。王恆升的《直隸宣化一帶古火山之研究》和王曰倫、孫健初的《宣化一帶地質構造研究》,涉及的范圍與譚文基本相同,可以說是對譚文在岩石學和構造學上的補充[6]。另王恆升在1928年還在《地質匯報》發表了《北京西山妙峰山髫髻山一帶之火成岩》[3]。
29)李四光(1889~1971)、趙亞曾等是最早對太行山東麓石炭二疊系進行正確劃分的中國學者。
自從1922年瑞典人那琳根據化石鑒定,在山西太原建立了包括太原系、山西系、石盒子系在內的上古生界剖面,但時代問題並未解決。李四光(1923、1927)經過對華北
30)裴文中(1904~1982)是首次發現中國猿人——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學者。
1927年裴文中到北京地質調查所工作,第二年被派往周口店參加古生物化石的發掘工作,從1929年起主持周口店猿人遺址發掘和研究工作,同年12月2日在周口店第1地點首次發現著名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震驚中外,為人類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證據,1931年又確認舊石器和用火痕跡的存在,從而為古人類遺址提供了考古學上的重要證據[16、17]。
31)李善邦(1902~1980)在北京西郊最早自建第一個標准地震台,開創了我國地震研究工作。
李善邦是中國近代地震學的開創者,1928年參加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工作,籌建北平西郊鷲峰山地震台,於1929年建成,並任鷲峰地震研究室主任,1930年9月20日記錄到第一個地震,從此地震台即轉入正式運轉。由於地震台儀器已屬世界一流,加之管理完善,地點合適,記錄數據准確,很受世界地震學界的重視和推崇[19]。
32)1930年侯德封(1900~1980)對太行山東麓邯邢一帶煤田地質構造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太行山東麓煤田地質構造研究》一文,刊於《地質匯報》第15號[3]。
參考文獻
[1]吳鳳鳴.關於中國古生物地層研究的早期史料.吳鳳鳴文集(第一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11~19
[2]王仰之.丁文江年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20~23
[3]程裕淇,陳夢熊.前地質調查所1916~1950 的歷史回顧,歷史評述與主要貢獻.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98~100
[4]李建初,張建中.保定地區現代地質調查工作簡史.見:地質學史論叢·5·.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88~90
[5]於洸.王烈教授在北京大學.見:地質學史論叢·5·.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256~261
[6]河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河北省志·第7卷·地質礦產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3~8
[7]翁文灝.中國東部中生代以來的地殼運動及岩漿活動.見:潘雲唐編.翁文灝選集.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27,207~226
[8]黃汲清.我國地質科學工作從萌芽階段到初步開展階段中名列第一的先驅學者.見:中國地質事業早期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7~35
[9]北京市地質礦產局.北京市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1~4
[10]秦鼐.中國百萬分之一和三百萬分之一地質圖的編輯和出版.見:前地質調查所(1916~1950)的歷史回顧.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59~60
[11]田奇
[12]河北省地質礦產局.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3~4
[13]中國地層典編委會.中國地層典.奧陶系,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67~68,99~100
[14]孫雲鑄.中國北部上寒武紀之三葉蟲化石.見:中國古生物志,乙種,第7號,第二冊.1935,英文84頁,中文2頁,圖3版
[15]李四光.中國北部紡錘蟲化石.見:中國古生物志.乙種,第4號,第—冊.1927,英文123頁,中文10頁,圖24版
[16]吳汝康,吳新智,張森水.中國遠古人類,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93~95
[17]黃汲清.北京猿人學術上的意義(1930).見:翁文灝選集.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9,268~271
[18]孫靜,王德忠,等.河北承德市大廟式含釩鈦磁鐵礦床成礦規律及找礦方法研究.見:2010年河北省地礦局科技大會論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2010,2~13
[19]王仰之.中國地質學簡史.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34~136
[20]舒文博.豫北紅山侵入體的地質調查結果.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4,3(2):117~126
[21]李學清.直隸西部平山縣的剛玉.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6,5(1):77~82
[22]孫雲鑄.開平盆地的上寒武統.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3,2(1~2):93~100
⑺ 急用!!!中國地質學的發展歷程
專業書籍,到地礦類大學圖書館可以找到。
以下是非專業回答:
1、日本小林英夫著《地質學發展史》劉興義、劉肇生父子1983年翻譯
2、章鴻釗一生著述甚豐,在地質學、岩石學、礦物學、古生物學、地質發展史、地質調查史和地質科普等領域內發表了大量學術著作。主要有《地質學與相對說》、《中國研究地質學之歷史》、《中國地質學研究小史》。
3、《地質學原理》是英國近代地質學家賴爾的主要學術著作,又名《可以作為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這部書曾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在國內外都產生過廣泛影響。1872年由中國數學家華蘅芳和美國醫生瑪高溫合譯成中文出版,書名《地學淺釋》。1959年徐韋曼又重新翻譯,以《地質學原理》為書名,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一著作的出現,標志著近代經典地質學的成熟。
4、《大陸和海洋的形成》較之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地質科學可謂「大器晚成」。把地質學真正奠定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科學革命,遲至20世紀上半葉才得以發生。人們公認,拉開這場科學革命序幕的是《大陸和海洋的形成》一書,作者即是被譽為「地質學中哥白尼」的魏根納。
5、《翁文灝選集》收集翁文灝的學術報告和學術論文共21篇,是翁文灝在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地理學、沉積學等方面的學術水平代表作。該書是一部代表我國近代地球科學尤其是地質學的奠基水平的學術著作之一。
6、《中國地質學》是中國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一部地質學名著,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著作,是運用地質力學原理來研究區域地質形成規律的一部開拓性經典著作。此著作在地質科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9、以下是一篇《北京的地質發展史》供參考
http://kbs.cnki.net/forums/32824/ShowThread.aspx
10、另外網上可以找到一篇關於論述魯迅對中國地礦的研究文章。
外行回答內行,見笑。
⑻ 中國地質學的《中國地質學》擴編版
中國地質學
文獻類型:專著
責任者: 李四光等
出版、發行者: 地質出版社專
出版發行時間:1999
來源資料庫屬:館藏中文資源
所有責任者: 李四光原著《中國地質學》擴編委員會編著
所有題名: 其他題名信息:擴編版並列正題名:The geology of China
標識號: ISBN:7-116-02828-5
出版、發行地: 北京
關鍵詞: 地質學---中國地質學
語種: Chinese 漢語
分類: 中圖分類:P562
載體形態: 8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