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測繪超比例尺
1. 工程地質測繪要點
1.地形地貌測繪
測繪比例尺1∶5000~1∶10000,根據需要可更大。
宏觀地形地貌:河流、版分水嶺、台地、階地權、溶蝕窪地、地表岩溶湖、地下岩溶湖等位置、界線;微觀地形地貌:溶溝、漏斗、落水洞、入水洞、出水洞、穿山洞、陷落柱、塌陷坑、岩溶泉等。
2.工程地質結構特徵測繪
鬆散堆積物按工程地質分類分層測繪輔以形成時代,基岩分可溶性岩石和非可溶性岩石(隔水層岩石)分層測繪輔以形成時代;重要斷裂採用追索法測繪,統計節理、裂隙、溶孔、溶隙,提交岩性工程地質圖。
3.水文地質測繪
按有關規范執行,提交第四系水文地質圖、基岩水文地質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和岩溶水徑流圖。
4.人類工程活動測繪
地表:建築物、道路、橋梁等。地下工程:隧道、地鐵、煤氣管線、給排水管線、人防工程、地下商場、窯洞等。
5.測繪路線
除重要斷裂採用追索法外,其他採用穿越法。
2. 南方gps比例尺超過1是什麼原因
工程地質測繪所採用的比例尺有以下幾鍾。
1、勘及路線測繪:比例尺1:20萬—1:100萬。在各鍾工程的最初勘察階段多採用這種比例尺進行工程地質測繪,以了解區域工程地質條件概括,初步估計其對建築物的影響,同時為進一步勘察工作的設計提供依據。
2、小比例尺面積測繪:比例尺1:10萬—1:5萬。主要用於各種建築物的初期設計階段,以查明規劃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初步分析區域穩定性等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為合理選擇建築區提供工程地質資料。
3、中比例尺面積策劃,比例尺1:1.25萬—1:1萬。主要用於建築物初步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以查明建築區的工程地質條件,為合理選擇建築場地並初步確定建築物的類型和結構提供地質資料。
4、大比例尺面積測繪:比例尺1:1000—1:500或更大。一般是在建築場地選定以後才進行這種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質測繪,以便能詳細查明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為最終選定建築物類型、結構和施工方法等提供准確的地質資料。
3. 隧道工程測繪的地形圖,縱斷面圖,橫斷面圖的比例尺如何規定的
一般來說,縱斷面來圖的里程比自例尺大約是1:500到1:200,橫斷面圖的里程等比例尺是1:100到1:200,兩者的高程比例尺都是大約1:50。
為隧道工程測繪的地形圖,帶狀圖應該實地寬200米。
我真的是查了好多規范,只找到上述敘述,沒看到其他規定。
4. 工程地質勘察CAD生成平面圖裡面怎麼設置比例尺
我用的是理正6.81版,比例尺是在這個地方設置,注意那個綠色的數字,並且每次退出這個對話框,再進來的時候,都要重新輸入。
5. 工程地質測繪所用地圖的比例尺有哪些
工程地質測繪所採用的比例尺有以下幾鍾。
1、勘及路線測繪:比例尺1:20萬—1:100萬。在各鍾工程的最初勘察階段多採用這種比例尺進行工程地質測繪,以了解區域工程地質條件概括,初步估計其對建築物的影響,同時為進一步勘察工作的設計提供依據。
2、小比例尺面積測繪:比例尺1:10萬—1:5萬。主要用於各種建築物的初期設計階段,以查明規劃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初步分析區域穩定性等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為合理選擇建築區提供工程地質資料。
3、中比例尺面積策劃,比例尺1:1.25萬—1:1萬。主要用於建築物初步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以查明建築區的工程地質條件,為合理選擇建築場地並初步確定建築物的類型和結構提供地質資料。
4、大比例尺面積測繪:比例尺1:1000—1:500或更大。一般是在建築場地選定以後才進行這種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質測繪,以便能詳細查明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為最終選定建築物類型、結構和施工方法等提供准確的地質資料。
6. 工程地質剖面圖在圖紙中比例多大最適合
某地區地質平面圖(1;10000)
1:500,詳細確定工作區地質災害的分布范圍及平內面分布特徵;
所附圖容件應整潔、清晰,比例尺選擇適當,圖式、圖例符合規程、規范或地方標准要求,表示內容符合地質規律和工程建設要求。
7. 區域地質圖的比例尺
地形圖是區域地質圖的載體,因此地形圖的比例尺決定了區域地質圖的圖幅范圍、邊界和面積。
按照國際地形圖分幅原則,一幅1∶100萬地形圖經度為6度,緯度為4度。一幅1∶100萬地形圖包含了4幅1∶50萬地形圖,16幅1∶25萬地形圖,36幅1∶20萬地形圖,144幅1∶10萬地形圖,576幅1∶5萬地形圖,2304幅1∶2.5萬地形圖。因此,通常進行的區域地質調查圖中,一幅1∶25萬地質圖經度為1度30分,緯度為1度,一幅1∶20萬地質圖經度為1度,緯度為40分,一幅1∶5萬地質圖經度為15分,緯度為10分。即:16幅1∶5萬地質圖構成1幅1∶20萬地質圖,36幅1∶5萬地質圖構成1幅1∶25萬地質圖。
國際上通常用大寫的英文字母表示圖幅比例尺,A代表1∶100萬、B代表1∶50萬、C代表1∶25萬、D代表1∶10萬、E代表1∶5萬、F代表1∶2.5萬、G代表1∶1萬。地形圖的詳細行列式編號方法等參考有關測繪學知識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T13898—92《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
依比例尺的不同,區域地質圖主要分為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小比例尺三種。
小比例尺區域地質圖,比例尺為1∶50萬~1∶100萬,主要為研究全球、洲際等大范圍內的概略地質構造情況等服務,通常由概略地質調查編繪而來,或是由中大比例尺地質圖縮編而來,不屬於區域性調查的成果。我國已全面完成了1∶100萬地質編圖,近年相繼完成了各省和各大區的小比例尺地質圖的編圖工作。
中比例尺區域地質圖,比例尺為1∶25萬、1∶20萬、1∶10萬。主要用於研究省際、中大區域內較詳細的地質構造情況和礦產分布概況,調查各種礦產的分布規律,圈定找礦遠景區。此類地質圖多由區域地質調查而來。我國於1952年籌建首個區調隊,1955年成立中蘇合作區調隊,1958年在全國組建各省專業區調隊,開展了重要構造帶、成礦區帶的1∶20萬區域地質圖(多數還同步開展了同比例尺礦產圖)的調查工作,到1990年已完成約占國土面積的72.0%區內的1∶20萬區域調查工作,此後停止了1∶20萬調查工作。1996年我國開始了1∶25萬試點圖幅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並於2000年展開了全國重要成礦區帶尤其是原1∶20萬區域地質調查空白區的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在我國,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方法主要有實測、修測、編測三種方法。對已完成的新一輪1∶5萬區域地質調查的地區以修測為主;未進行1∶5萬區域地質調查的地區以實測為主;而地形條件極為復雜、交通極為困難的地區主要參考前人科研、礦調等資料並結合遙感地質解譯等手段以編測為主。
大比例尺區域地質圖,比例尺為1∶5萬~1∶2.5萬。我國的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以1∶5萬為主,一般優先安排在成礦遠景區帶、國家重點項目區、重要經濟建設區和中心城市及其周圍地區,以及需要解決重大基礎地質問題的地區。僅在部分國家重點項目區如核電選址區等開展了1∶2.5萬的區域地質調查。
區域地質調查按照國家統一規劃進行。國務院授權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對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統一規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海域內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都必須由國土資源部進行統一登記管理,使其按照國家統一規劃進行。
8. 地面γ測量的比例尺與工作方法
地面伽馬測量的比例尺(即精度),是代表對找礦工作地區進行地質、物探研究詳細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精度不同,觀測網密度也不同。γ測量比例尺的選擇,要以地質找礦任務為前提,以工作區所具有的找礦遠景,地質地形條件以及工作程度為依據。根據地面γ測量比例尺,可將鈾礦勘查劃分為四個階段,即預查、普查、詳查和勘探四個階段。
(一)各勘查階段比例尺與任務
1.預查
預查是找礦的初級階段,常用比例尺為1:10萬~1:5萬。工作區一般位於地質工作程度很低,或航測不易進行的地區。其任務是研究工作區的區域地質條件和放射性地球物理場特徵;尋找有利的含鈾層位(地段)、構造、岩性,並確定找礦標志,為進一步開展較高精度地面普查找出遠景區提供依據。隨著可查面積的日益減少與航測的進一步發展,預查並非是每個地區都要進行的必要階段。
2.普查
普查是對預查提供的礦化潛力較大的地區開展的地質工作。普查的一般比例尺為1:2.5萬~1:1萬,是鈾礦勘查的主要階段。此階段的任務主要是:研究工作地區的地質構造特徵,尋找異常點(帶),並研究其分布規律、礦化特徵和成礦條件,為詳查選區提供依據。
3.詳查
詳查是在普查階段選出的具有成礦遠景的地段,或在礦區(床)外圍進行勘查的地質工作。一般比例尺為1:5000~1:1000。其任務是對有意義的異常點帶進行追索,擴大遠景,進而圈定出異常的形態、規模;查明異常的性質與分布規律、賦存的地質條件、礦化特徵,為揭露評價提供依據。
4.勘探
勘探是對已知具有工業價值的礦床或經詳查圈出的勘探區,通過加密各種采樣工程,其間距足以肯定礦體(層)的連續性;詳細查明礦床地質特徵,確定礦體的形態、產狀、大小、空間位置和礦石質量特徵,詳細查明礦體開采技術條件,對礦石進行加工選冶性能實驗室流程試驗或實驗室擴大流程試驗,必要時應進行半工業試驗,為可行性研究或礦山建設設計提供依據。其常用比例尺為1:1000以上。
系統的地面γ測量一般在普查和詳查階段實施,這是面積性放射性測量首選的工作方法,其比例尺一般不嚴格執行「普查」或「詳查」的比例尺。
進行小比例尺的面積性γ測量時一般不事先布置觀測網,以自由路線測量為主。在確定普查路線時應充分考慮地質地形條件與普查精度。路線布置要靈活,但必須垂直或盡可能垂直於與成礦有利的構造線或岩層走向。
大比例尺γ測量時,根據選定的比例尺事先布置好觀測網。觀測網的基線(根據測區大小、地形條件復雜程度可用單基線、雙基線或多基線),用經緯儀或羅盤儀測定,測線要垂直於基線(基線應與主要含礦構造方向一致),測線可用羅盤定向,測繩丈量距離,並做好測點的標志。γ詳查除逐點測量外,還應在測線的兩側進行全面控制。
鈾礦勘查中對γ測量精度及點線距的要求列於表5-6。
表5-6 γ普查和詳查比例尺及精度要求
表5-6中的點距一般是指地形圖上點與點的水平距離,實際工作中還有一個「記錄點距」,就是在記錄本上反應的點距;此點距在表5-6的基礎上加密一倍。
野外γ測量的點距控制一般不太嚴格,重點地段或異常地段應該加密測量;在覆蓋層較厚的地段可以適當放稀,但必須保證平均密度達到表5-6的要求。
(二)自然底數、正常底數及異常的確定
1.自然底數
輻射儀在放射性元素含量增高地段觀測到的射線照射量率,實際上由下面幾部分組成,即
I總=I儀器+I宇宙+I岩石+I礦石=I自+I岩+I礦(5-1)
式中:I礦——礦體引起的放射性照射量率;
I岩石——岩石(或土壤)中正常放射性元素所產生的射線照射量率;
I宇宙——宇宙射線的照射量率;
I儀器——由於探測器材料不純(含有放射性物質)或被污染而產生的照射量率,以及由於儀器漏電而產生的讀數。
輻射儀的自然底數由I宇宙和I儀器兩部分組成,即
I自=I儀器+I宇宙(5-2)
儀器的自然底數並非一個常數,因為I宇宙隨地區不同而變化。I儀器也會因污染程度不同、漏電所產生的讀數也不可能一致。故在地面γ測量工作中,在一個新的地區,對每一台儀器都要實際測定其自然底數。測定自然底數的方法常用的有水面法與鉛屏法兩種。
(1)水面法
因為河流、湖泊中水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很低,往往只有正常岩石中的1/100~1/1000。所以水面上測得的射線照射量率實際上就是輻射儀的自然底數。這是目前測定輻射儀自然底數的主要方法。
實際經驗證明,測定輻射儀的自然底數,並不一定要到大江大河中去測定,只要水面附近沒有懸崖陡壁,水又未被放射性污染,只需選取20m2左右,1~1.3m深的水面即可。觀測時將探頭置於水域中央並使其靠近水面的位置,輻射儀的讀數即為自然底數。把儀器手柄以下伸入水中,測得的自然底數更小些,但要確保儀器不漏水才可測量。
(2)鉛屏法
在很難找到適合的水面條件下,可用鉛屏法測定自然底數。
測量時先在無屏條件下讀數,後在帶鉛屏的條件下讀數。則
I無屏=I岩+I自(5-3)
I有屏=I岩e-μ·d+I自(5-4)
根據式(5-3),有
I自=I無屏-I岩(5-5)
由式(5-4)可知
I岩e-μ·d=I有屏-I自(5-6)
由式(5-5)代入式(5-6),得
放射性勘探技術
將式(5-7)代入式(5-5),有
放射性勘探技術
式中:μ——鉛屏的有效衰減系數;
d——鉛屏厚度。
鉛屏的有效衰減系數μ與鉛屏的形狀和厚度有關。因此,實際工作中,要實際測定其有效衰減系數。測定方法簡介於下:
在一個照射量率大於200γ的放射性岩石上,帶鉛屏和不帶鉛屏測量γ射線照射量率。由於儀器的自然底數遠小於岩石的照射量率,故儀器的自然底數可忽略不計。因此有
I無屏≈I岩
I有屏≈I岩e-μ·d(5-9)
即
放射性勘探技術
兩邊取自然對數,得
放射性勘探技術
故
放射性勘探技術
鉛屏厚度以0.3~0.6cm為宜。根據實測結果,當鉛屏厚0.3cm時,μ=3.9cm-1,當d=0.6cm時,μ=3.1cm-1。
2.正常底數(簡稱底數)
地殼表面岩石與土壤中正常放射性元素含量所產生的射線照射量率稱為底數。正常底數隨著地區、岩性(或地層)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正常底數就是I岩,而我們測得的某點岩石的射線照射量率,則包含著自然底數。因此,要求取某種岩石的正常底數,就必須取同種岩石的若干個測點的射線照射量率的平均值並減去自然底數。
3.異常
嚴格地說,異常是指測值x≥
(三)地面路線γ測量工作方法
1)地面伽馬測量儀器應達到儀器「三性」要求,即應具有良好的准確性、穩定性、一致性。為了確保儀器的「三性」,必須統一儀器的能量起始閾、統一標定儀器、統一測定儀器自然底數、統一儀器的三性檢查。此外,工作前後要嚴格進行儀器工作靈敏度的檢查,其誤差不能超過±10%;儀器更換重要元件後,要對儀器進行必要的調試,重新進行標定。
2)工作前要將起始點標在地形圖上。探測器要靠近地面(離地面5~10cm)左右擺動。要及時檢查儀器工作狀態,注意溫度、濕度變化對測量的影響。工作路線不能是直線,必須沿「S」形方向前進,盡可能擴大探測范圍。工作路線要盡量控制基岩出露較好的地段。觀測點最好定在基岩(或風化基岩)上,並盡可能平整,使立體角ω接近2π,按點距要求進行測量,逐點進行記錄(必須註明測點是定在某種基岩上還是定在浮土上),並及時標在路線圖上。當遇到有利成礦地段和底數發生明顯變化時,要注意加強追索和加密測點。
3)充分運用地質規律指導找礦。路線測量時要仔細觀察並記錄對成礦有關的構造、岩性、礦化和各種找礦標志,並及時標在地形圖上。認真分析地形地貌特徵、浮土覆蓋等情況。如果遇到浮土地段γ照射量率偏高,則應刨坑測量。
4)發現異常後,對異常應進行較詳細的追索,初步了解異常的分布范圍、照射量率和異常所處的地質條件,做較詳細的文字描述。對有意義的異常點(帶)要編繪異常素描圖、採集礦石標本,並做出適當的標志,以備檢查。異常點的位置、最高照射量率、岩層、構造、產狀等必須標在地形圖上。如發現滾石異常,應追根求源。
5)路線測量工作結束後,要將終點位置標在地形圖上。回到駐地後要檢查儀器,整理記錄和圖件,對當天的工作進行小結,並向班組負責人匯報當天的工作情況。如果地質成果較好,還必須向分隊有關地質物探技術人員匯報所獲得的成果,同時交驗記錄本、圖紙和標本。
(四)異常點(帶)的標准、檢查與處理
1.異常點(帶)的標准
凡γ射線照射量率高於圍岩底數三倍以上,受一定構造岩性控制,異常性質為鈾或鈾釷混合者稱為異常點。若γ射線照射量率未達到底數三倍以上,但照射量率偏高,高於圍岩底數加三倍均方差,受明顯地質因素控制,且有一定規模,也可稱為異常點。
異常點受同一岩層或構造控制,其連續長度在20m以上者,稱為異常帶。
2.異常點(帶)的檢查與處理
1)發現異常後首先要檢查儀器工作狀態是否正常。
2)有意義的異常點帶,須布置小范圍的γ詳測網,測線距一般2~5m,以控制異常為准。點距0.5m左右,進一步圈定異常的形態與規模。圖5-2就是對已發現的異常進行確認,同時還要進一步查明異常賦存的地質條件和控制因素。如圖5-2所示,檢查線要垂直於異常暈的長軸方向。
圖5-2 γ異常追蹤示意圖
1—印支期中粒花崗岩;2—斷層破碎帶;3—γ照射量率等值線;4—γ檢查線
3)對所有的異常點(帶),要統一編號,逐個進行登記;其中有意義的異常點(帶),普查分隊應組織地質、物探等有關人員到現場進行檢查,對具有遠景的異常,必須做出初步評價意見。
4)凡屬有意義的異常,都應進行異常定性。使用四道γ能譜儀、射氣儀確定異常是鈾、釷或鈾釷混合異常。在可能的條件下還可採集一些樣品,分析鈾釷含量與鈾鐳平衡系數。
5)在對異常進行檢查與初步評價的基礎上對異常點(帶)進行分類排隊,並劃定值得進一步工作的遠景地段,布置γ詳查、綜合找礦與地質測量任務。在此基礎上,有重點地布置探槽、剝土、淺井、淺鑽等山地工程進行揭露,確定其是否具有工業遠景價值,是否有必要進行深部揭露評價工作。
(五)孔內伽馬測量
這里的「孔」是指人工所挖的深坑或簡單機械的施工的淺孔,而不是鑽機所打的鑽孔。這種伽馬測量一般用用於檢查射氣測量、α徑跡測量、210Po法找礦等所發現的異常。
孔內γ測量因打孔工具不同又可分為淺孔γ測量與深孔γ測量。用人工打孔可用鐵杴挖坑或鋼釺打孔,深度為0.4~1.8m。使用的儀器主要是FD-3013型輻射儀、FD-3017型射氣儀。深孔γ測量要用機械打孔(如美國紹爾單人背包式岩心鑽機),孔深一般數十米。主要用於揭露評價異常點(帶)和在具有遠景的、被較厚沉積層覆蓋的地區。
γ照射量率隨深度而增高,或者在深部發現盲礦體是說明異常具有遠景的重要標志。當異常與一定地質因素有關,並在深部消失,說明異常可能屬於次生富集造成,意義不大。
(六)β+γ測量
鈾鐳之間的放射性平衡受到破壞,且顯著偏鈾而又無規律的地區可採用β+γ測量。這是因為鈾組核素γ射線照射量率只佔整個鈾鐳系的2%左右,而β射線照射量率則占整個鈾鐳系的41%,因此採用β+γ測量就不會漏掉平衡偏鈾的異常。
β+γ測量的工作方法與γ測量相似。由於β射線穿透能力小,需要把探測器敞開測量,這樣容易損壞儀器,受外界干擾輻射的影響大,一般不宜於做大面積普查。目前常用β塑料閃爍體為探測器的β測量儀,如FD-3010型輻射儀。主要用來在平衡偏鈾的地區確定(β+γ)/γ的比值,並大致估算地表鈾鐳平衡的變化規律。
(七)地面γ測量的質量檢查
質量檢查是確保地面γ測量工作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由於放射性元素分布的不均勻性,加之兩次重復測量的幾何條件難於一致。所以很難用兩次重復觀測的精度來表示地面γ測量的工作質量。
目前衡量地面γ測量的質量,還缺乏統一的標准。一般可從兩個方面來衡量。其一,以漏掉異常的多少來衡量,如果檢查測量發現遺漏異常多(比如說多達30%以上),特別是漏掉了具有遠景意義的異常(哪怕是一個),則說明質量很差;第二,如果有較大范圍的γ照射量率增高地段(即γ等值圖中的γ偏高值與γ高值)被遺漏,也說明工作質量差。若漏掉的異常少且此類異常沒有什麼遠景價值,又沒有遺漏大范圍的γ照射量率增高地段,則證明工作質量合乎要求。
無論地面γ普查或詳查,檢查工作量不應少於測區(或全工作區)總工作量的10%。檢查工作一般在一個測站(或測區)結束後進行。檢查時應貫徹「線面結合,以面為主」的原則,檢查的儀器要與基本測量時的儀器類型相同,並經過重新標定。
布置檢查線時,根據區域γ場特徵、地質構造、岩性、礦化有利地段,或者認為有疑問的地段,有重點地布置檢查線。可採取自檢、互檢和專門檢查的方式進行,以互檢為主。
9. 地形圖的比例尺
(一)比例尺
地形圖的測繪就是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態(稱為地貌)和地面上天然的或人工修築的固定物體(稱為地物),按照垂直投影的方法和一定的比例尺,用特定的符號繪制到平面圖紙上,這種表示出地面高低起伏形態的圖稱為地形圖。如果僅是測繪地物的平面位置,不表示地貌的圖稱為平面圖。
將地球表面的地物和地貌測繪到圖紙上,不可能按其真實的大小來描繪,通常要按一定倍數縮小後用規定的符號在圖紙上表示出來。在圖上的線段長度和地面相應長度之比稱為地圖比例尺。比例尺一般用分子為1的分數表示。設圖上的某一直線長度為d,地面上相應線段的水平距離為D,則圖的比例尺為
地質測量工:基礎知識
式中:M為縮小的倍數(常稱為比例尺分母)。
(二)比例尺的種類
地形圖比例尺按比值的大小可分為三類:大比例尺(1:500~1:5000);中比例尺(1:10000~1:50000);小比例尺(1:100000~1:1000000)。如果按表示方式來分,又可以分為數字比例尺、直線比例尺和復式比例尺三種。
1.數字比例尺
用數字表示的比例尺稱為數字比例尺。如1:500、1:1000、1:2000、1:5000等。地形圖下邊緣一般都印有數字比例尺,其特點是直觀、准確。
2.直線比例尺
在使用地形圖時往往要進行實地水平距離與相應圖上距離的互相換算,如用數字比例尺進行計算,雖然可以獲得較准確的結果,但速度較慢,且易出差錯。為了用圖方便,可以採用以線段直接標注實地水平距離的方法。這種用一定長度的線段表示圖上距離,且按其所相應的實地平距進行注記的比例尺稱為直線比例尺。在圖上量得兩點間的長度,可以直接與直線比例尺對比,能很快讀出其相應的實地水平距離,減少了換算的麻煩(圖1-32)。
圖1-32 不同比例直線比例尺
3.復式比例尺
復式比例尺又稱斜線比例尺,其形式如圖1-33所示。用這種比例尺在圖上量取和縮繪距離,比直線比例尺的精度要高,是平板儀測圖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比例尺的精度
一般認為,正常人的眼睛通常只能清楚地分辨出圖上距離大於0.1mm的兩點,距離再小就難以分辨了。因此,實地平距按比例尺縮繪到圖上時不宜小於0.1mm,在測量工作中稱相當於圖上0.1mm的實地水平距離為比例尺精度,若用δ表示比例尺精度,以M表示比例尺分母,則有δ=0.1mm×M,由此可算得不同比例尺的精度。表1-2為幾種比例尺地形圖的比例尺精度。其規律是,比例尺越大,表示地物和地貌的情況越詳細,精度越高。
圖1-33 復式比例尺
表1-2 比例尺精度
根據比例尺的精度,可以使我們了解在地面上測量平距時,究竟要准確到什麼程度才有實際意義;反之,也可以按照測量平距所規定的精度來確定採用多大比例尺。
例如:依某工程設計要求,在地形圖上能顯示出0.1m的精度,按上述公式有
地質測量工:基礎知識
即採用小於1:1000的比例尺施測地形圖就可以滿足其要求。
10. 工程地質測繪方法
工程地質需要的測繪資料有很多,測繪方法有很多。
如果非要選擇兩種的版話,就是工程地權質圖測繪、工程地質鑽孔放樣。
如果將工程地質測繪進行分類的話,有如下兩類:
根據研究內容的不同,工程地質測繪可分為綜合性測繪和專門性測繪兩種。
1、綜合性工程地質測繪是對工作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的各要素全面研究並進行綜合評價,為編制綜合工程地質圖提供資料;
2、專門性工程地質測繪是為某一特定建築物服務的,或者是對工程地質條件的某一要素進行專門研究以掌握其變化規律,為編制專用工程地質圖或工程地質分析圖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