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重大地質災害
㈠ 中國近代史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1、鴉片戰爭開始和結束的標志:①1840年6月,英軍艦隊駛進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標志著鴉片戰爭的開始。②1842年8月,英軍駛抵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屈膝求和,標志著鴉片戰爭結束。
2、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引起了中國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國人民革命任務的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中國人民開始擔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3、《上海租地章程》的公布是中國境內第一塊租界出現的標志。
4、第二次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這是因為:中國在政治上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入到內地。
5、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六個標志:①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省桂平縣金田村宣布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開始。②1851年的永安建制,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了政權。③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標志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④西征和東征的勝利,標志著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⑤天京變亂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軍事上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⑥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6、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慘敗,標志著標榜「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的破產。
7、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大大程度加深了。因為《馬關條約》的內容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標志著美國侵略中國的新階段和帝國主義宰割中國的同盟的形成。因為該政策在承認各國在華「勢力范圍」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要求「機會均等」、「利益均沾」,它得到了西方列強不同程度地贊同,使得列強在中國空前激烈的爭奪,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
2.1895年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標志著維新思想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4.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已經徹底變成了「洋人的朝廷」、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秩序最終確立。
5.資產階級革命派形成的標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20世紀初,隨著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形勢的發展,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相繼建立,為後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奠定了階級基礎和組織基礎。
6.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此以後,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了統一的領袖、統一的綱領和統一的組織領導。
7.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同時又標志著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8.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因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並在運動後期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五四運動比辛亥革命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五四運動屬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㈡ 中國近代歷史重大事件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標志著著近代史開始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1-1864太平天國起義
1884中法專戰爭
1895甲午中日戰爭
1898維新屬變法
1898-1901義和團運動
1901八國聯軍侵華
1905同盟會成立、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1915新文化運動
1919五四運動
1921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4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開始北伐
1927-1937國共十年對峙,又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1937—1945抗日戰爭
1946-1949解放戰爭
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現代史開始。
㈢ 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1、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
2、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4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3、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
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4、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5、抗體戰爭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㈣ 中國近代史1840年至1945年的重大事件(10個)
1、1840—1842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 起因是林則徐虎門銷煙 實際上是英國侵華的借口罷了 戰敗簽回訂了《南京條約》 中國答的國門被打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起因是列強想擴大侵略權益 戰敗 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 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 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1894年—1895年
中日甲午戰爭 戰敗簽訂《馬關條約》 割讓台灣島 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而且,列強也從商品輸入轉變為資本輸入。
4、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 結束了清朝的封建統治,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5、1912年1月
中華民國成立 孫中山就任臨時總統 定五色旗為臨時國旗
6、1919年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北京學生罷課遊行同年 6月5日 上海工人罷工 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7、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
8、1927年-1937年
土地革命
9、1937年-1945年
國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戰爭
10、1945年 8月15日
日本投降 這是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取得抗擊列強的完全勝利
㈤ 中國近代史發生哪些重大事件,來探求救亡圖強之路
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失敗的自救運動
百日維新,被慈禧太後鎮壓,但是其太過急功近利也不會成功
辛亥革命,是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建立了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等北洋軍閥竊取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救亡圖存思想的分水嶺。五四前地主階級的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的入手過渡到農民階級知識分子藉助西方宗教思想,瓦解封建專制,到達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層面,從主張「工商立國」到進行君主立憲改良,進而宣揚民主革命思想,均未實現救亡圖存的目的。五四後,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最終找到了救亡圖存的正確道路。
共產黨的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為之一新了。
北伐戰爭。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打擊軍閥
北伐戰爭僅二年時間,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軍隊,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為以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北伐戰爭的勝利果實被竊取。這次戰爭中途共產黨被拋棄、被屠殺的教訓,使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建立以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軍隊,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國民黨政權的另一條革命道路。
如果沒有北伐的成功,國民政府沒有實現對全國的政治統一。等到日本全面侵華開始,北洋各個軍閥各自為戰,不能走向聯合抗擊日寇。中國是否能堅持八年抗戰那麼久,能不能保持獨立國家的性質就很難說了。所以說,北伐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巨大的歷史意義與功績。
北伐戰爭是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國共兩黨廣大將士緊密合作,共同奮斗,浴血沙場,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歷史事實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益,分則兩損。這一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實現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大業,仍然有著現實意義。
抗日戰爭就不用我說了吧
國共內戰
國共內戰,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大政黨之間在中國境內爆發的內戰,自1927年到1949年間,國、共之間發生過多次內戰。分別經歷國民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土地革命時期也稱之為第一次國共內戰,解放戰爭時期稱為第二次國共內戰。打了3年。
解放戰爭
結果: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在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往台灣。相隔台灣海峽呈現對峙狀態至今。
㈥ 中國近代史的重大事件
1921年至今中國
發生的大事
㈦ 中國近代史上有哪些大的地震
你說近代的,那就是1840年之後的,印象最大的是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這個時間比較近,具體的放下面了:
1、公歷1879年7月1日,甘肅文縣發生8.0級大地震。
1879年7月1日(清光緒五年五月十二日)甘肅文縣地震,震中烈度Ⅺ度。有詩描述地震時的情景:「……忽然大地聲如吼,城傾屋裂無處走。第宅簸搖避山野,山崩活葬深崖下。夫覓妻兮父尋子,哭聲震天天不理。可憐階州十萬齒,三萬餘人同日死。」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於8.0級。
2、公歷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縣發生8.5級強烈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時5分53秒,中國寧夏海原縣(北緯36.5度,東經105.7度)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這次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萬人,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它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波及范圍最廣的地震,寧夏、青海、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四川、湖北、安徽、江蘇、上海、福建等17地有感,有感面積達251萬平方公里。海原地震還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滑坡。地震發生時山崩土走,有住室隨山移出二三里。地震時震中區出現了長達200多公里的斷層帶,走向為北西-北西西,主要是左旋平推錯動,也有垂直向錯動。這次地震是中國第一次用現代科學觀點進行調查的一次,它促使中國地學工作者開始研究中國地震。災區有的一間窯洞壓死100多人;有的村莊300多口人在山崩時同葬一穴。死者陳屍百里,傷者遍地哀嚎,野狗群出吃人,災民情景慘不忍睹。
3、公歷1927年5月23日,甘肅古浪發生8級強烈地震。
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中國甘肅古浪(北緯37.6度,東經102.6度)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這次地震死亡4萬餘人。地震發生時,土地開裂,冒出發綠的黑水,硫磺毒氣橫溢,熏死飢民無數。古浪縣城夷為平地。甘肅某天主教堂,一修女懷抱四名孤兒埋於屋瓦中,蒲登波羅克大主教稱之「世界末日將要來臨」!
4、公歷1932年12月25日,甘肅昌馬堡發生7.6級大地震。
1932年12月25日10時4分27秒,中國甘肅昌馬堡(北緯39.7度,東經97.0度)發生震級為7.6級的大地震。死亡7萬人。位於上海徐家匯天文台和北京西山鷲峰地震台均記錄到這次地震。地震發生時,有黃風白光在黃土牆頭「撲來撲去」;山岩亂蹦冒出灰塵,中國著名古跡嘉峪關城樓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滾滾……餘震頻頻,持續竟達半年。
5、公歷1970年1月5日,雲南省通海縣發生7.7級大地震。
雲南通海地震1970年1月5日1時0分34秒,中國雲南省通海縣(北緯24.0度,東經102.7度)發生震級為7.7級的大地震。震中位於雲南通海縣高大鄉五星村,烈度10度,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受災波及通海、峨山、華寧等7縣,死亡15621人,傷殘32431人,毀壞房屋338,456,死亡166,338頭大牲畜,經濟損失達38.4億元,是上世紀雲南震級最大、死亡人數最多、損失最慘重的地震。為中國1949年以來繼1954年長江大水後第二個死亡萬人以上的重災。震前,豕突犬吠,雀啼魚驚,牆縫噴水,騾馬傷人。當時全國地震工作會議正緊鑼密鼓籌備,強震猝然而至。地震發生時,極震區內,村寨房屋盡毀,地面或裂或陷。中國總理周恩來於除夕之夜召見青年地震預報工作者,號召「地震預報問題你們要好好攻關」。
6、公歷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發生7.8級大地震。
發生於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中國河北省唐山市(震中緯度39.4度,東經118.0度)。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Ⅺ度。同日18時43分,又在距唐山40餘公里的灤縣發生7.1級地震,震中烈度Ⅸ度。唐山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工業城市,造成的損失極為慘重。這次地震有24萬餘人死亡,16萬餘人受傷,為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與唐山地區毗鄰的大城市天津市也遭到Ⅷ至Ⅸ度的破壞。有感范圍很大,波及遼、晉、豫、魯、內蒙等14個省、市、自治區。破壞范圍半徑約 250公里。一條長8公里、寬30米的地裂縫帶,橫切圍牆、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區及其周圍地區,出現大量的裂縫帶、噴水冒沙、井噴、重力崩塌、滾石、邊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區坍塌等。此震發生於觀測台網較多的地區,震前已有預滑現象發生,曾預測有5級以上地震。
7、公歷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發生8.0級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度,東經103.4度)發生的地震震級為8.0級。其強度之大,波及面之廣,破壞性之巨,餘震持續之久,在全球大陸地震中殊有。截止6月3日07時,汶川震區共發生餘震10037次。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創約5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截至2009年4月25日10時,遇難69227人,受傷374643人,失蹤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難,17921名同胞失蹤,共有5335名學生遇難或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國以來影響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是自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脫地震(8.5級)和2001年昆侖山大地震(8.1級)後的第三大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
㈧ 中國近代史發生的重大史實10個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83年-1885年 中法專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905年 中國同屬盟會成立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5年 日本投降,內戰開始
是在沒法再精簡了。
㈨ 中國近代史十條重大歷史事件並分析
1、鴉片戰爭開始和結束的標志:①1840年6月,英軍艦隊駛進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標志著鴉片戰爭的開始。②1842年8月,英軍駛抵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屈膝求和,標志著鴉片戰爭結束。
2、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引起了中國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國人民革命任務的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中國人民開始擔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3、《上海租地章程》的公布是中國境內第一塊租界出現的標志。
4、第二次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這是因為:中國在政治上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入到內地。
5、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六個標志:①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省桂平縣金田村宣布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開始。②1851年的永安建制,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了政權。③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標志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④西征和東征的勝利,標志著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⑤天京變亂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軍事上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⑥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6、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慘敗,標志著標榜「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的破產。
7、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大大程度加深了。因為《馬關條約》的內容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標志著美國侵略中國的新階段和帝國主義宰割中國的同盟的形成。因為該政策在承認各國在華「勢力范圍」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要求「機會均等」、「利益均沾」,它得到了西方列強不同程度地贊同,使得列強在中國空前激烈的爭奪,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
2.1895年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標志著維新思想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4.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已經徹底變成了「洋人的朝廷」、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秩序最終確立。
5.資產階級革命派形成的標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20世紀初,隨著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形勢的發展,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相繼建立,為後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奠定了階級基礎和組織基礎。
6.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此以後,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了統一的領袖、統一的綱領和統一的組織領導。
7.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同時又標志著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8.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因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並在運動後期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五四運動比辛亥革命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五四運動屬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