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大建築結構抗震設計原理

中國地質大建築結構抗震設計原理

發布時間: 2021-02-26 10:08:14

『壹』 結構抗震設計依據是震級 烈度還是什麼

2015年高考題吧?
選擇烈度,因為烈度是地震發生時地面所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

1、抗震等級:是設計部門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按「建築物重要性分類與設防標准」,根據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等,而採用不同抗震等級進行的具體設計。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為例,抗震等級劃分為四級,以表示其很嚴重、嚴重、較嚴重及一般的四個級別2、地震烈度:是國家主管部門根據地理、地質和歷史資料,經科學勘查和驗證,對我國主要城市和地區進行的抗震設防與地震分組的經驗數值,是地域概念。抗震設防類別分為甲、乙、丁類建築,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房屋抗震設防烈度一般為8度。3、震級是表示地震強度所劃分的等級,中國把地震劃分為六級:小地震3級,有感地震3-4.5級,中強地震4.5-6級,強烈地震6-7級,大地震7-8級,大於8級的為巨大地震。二、建築結構抗震等級的一般規定(1)多高層建築結構的抗震措施是根據抗震等級確定的,抗震等級的確定與建築物的類別相關,不同的建築物類別在考慮抗震等級時取用的抗震烈度與建築場地類別有關,也就是考慮抗震等級時取用烈度與抗震計算時的設防烈度不一定相同。(2)建築結構應根據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為甲、乙、丙、丁類四個抗震設防類別。建築的抗震設防類別劃分見國家標准《建築抗震設防分類標准》GB 50223的規定,也可見《建築抗震設計手冊》(1994年版)高層建築沒有丁類抗震設防。各抗震設防類別的高層建築結構,其抗震措施應符台下列要求:1)甲類、乙類建築:當本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當本地區的設防烈度為9度時,應符合比9度抗震設防更高的要求。當建築場地為Ⅰ類時,應允許仍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採取抗震構造措施;2)而類建築: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當建築場地為I類時,除6度外,應允許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採取抗震構造措施.按建築類別及場地調整後用於確定抗震等級烈度,按調整後的抗震等級烈度。 (3)抗震設計時,多高層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應根據設防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採用不同的抗震等級,並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A級高度丙類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應按表3.11確定。當本地區的設防烈度為9度時,A級高度乙類建築的抗震等級應按本節第9條規定的特一級採用,甲類建築應採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註:本規程「特一級和一、二、三、四級」即「抗震等級為特一級和一、二、三、四級」的簡稱。(4)抗震設計時,B級高度丙類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應按表3-12確定。(5)建築場地為Ⅲ、Ⅳ類時,對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 15G和O.30G的地區,宜分別按抗震設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時各類建築的要求採取抗震構造措施。(6)抗震設計的多高層建築,當地下室頂層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端時,地下一層的抗震等級應按上部結構採用,地下一層以下結構的抗震等級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三級或四級,地下室柱截而每側的縱向鋼筋面積除應符合計算要求外,不應少於地上一層對應柱每側縱向鋼筋面積的1.1倍;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樓范圍且無上部結構的部分,其抗震等級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三級或四級。9度抗震設計時.地下室結構的抗震等級不應低於二級。(7)抗震設計時、與主樓連為整體的裙樓的抗震等級不應低於主樓的抗震等級;主樓結構在裙房頂部上、下各一層應適當加強抗震構造措施。(8)房屋高度大、柱距較大而柱中軸力較大時,宜採用型鋼混凝土柱、鋼管混凝土柱,或採用高強度混凝土柱。(9)高層建築結構中,抗震等級為特一級的鋼筋混凝土構件,除應符合一級抗震等級的基本要求外,尚應符台下列規定:1)框架柱應符合下列要求:①宜採用型鋼混凝土柱或鋼管混凝土柱;②柱端彎矩增大系數`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數`Η_VC`.應增大20%;③鋼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區最小配箍特徵值`Λ_V`,應按表5-13的數值增大O.02採用;全部縱向鋼筋最小構造配筋百分率,中、邊柱取1.4%,角柱取1.6%。2)框架梁應符合下列要求: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數≈「應增大20%;②梁端加密區箍筋構造最小配箍率應增大10%。3)框支柱應符合下列要求:①宜採用型鋼混凝士柱或鋼管混凝土柱;②底層柱下端及與轉換層相連的柱上端的彎矩增大系數取L.8,其餘層柱端彎矩增大系數`Η_R`應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數`Η_VR`應增大2U%;地震作用產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數取1.8,但計算柱軸壓比時可不計該項增大;③鋼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區最小配箍特徵值`Λ_R`應按表5-13的數值增大0.03採用,且箍筋體積配箍率不應小於1.6%;

『貳』 框架結構抗震設計的一般原則。。。。

廠房的平面布置,應力求簡單、規整、平直,使整個廠房結構的質量與剛度分布均勻、對稱,盡可能使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重合。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1)為了減少地震時廠房的扭轉效應,宜在廠房兩端對稱布置山牆,兩側縱牆剛度也應均勻對稱。

(2)與廠房貼建的房屋,應沿廠房縱牆或山牆布置,不宜布置在廠房角部。

(3)當廠房體形復雜或有貼建房屋時,如沿廠房縱向屋蓋高低錯落,沿廠房橫向高跨與低跨剛度相差懸殊,廠房側邊貼建生活間等·宜設防震縫。其防震縫寬度,在廠房縱橫交接處可採用100~150mm,其他情況可採用50~90mm。

屋蓋系統

(1)天窗架是突出屋面的承重和抗側力結構,地震反應較大。6~8度時,可採用矩形截面桿件的鋼筋混凝土天窗架。9度時,宜採用下沉式天窗。天窗屋蓋與端壁板宜採用輕型板材,天窗架宜從廠房單元端部第三柱之間開始設置。

(2)廠房宜採用預應力混凝土屋架跨度大於24m或8度和9度時應優先採用鋼屋架柱距為12m時,可採用預應力混凝土托架。

(3)廠房端部宜設屋架,不宜共用山牆承重。

(2)中國地質大建築結構抗震設計原理擴展閱讀

抗震設計中,建築根據其在地震時產生的後果及在抗震救災中所起的作用分為四類。

甲類建築:特別重要的建築。如遇地震破壞會導致嚴重後果的建築等,必須經過國家規定的批准許可權批准。

乙類建築:重要的建築。如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建築和地震時救災需要的建築,應按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確定或經有關部門批准。

丙類建築:甲、乙、丁類以外的一般建築等。

丁類建築:次要的建築。如遇地震破壞不易造成人員傷亡和較大經濟損失的建築等。



『叄』 建築抗震設計原理是怎樣的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1(2016版)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發布家標准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局部修訂公告

現批准《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GB 50011 - 2011 局部修訂條文自 2016 起實施經修改原條文同廢止
局部修訂條文及具體內容刊登我部關網站近期版《工程建設標准化》刊物
華民共住房城鄉建設部
20167月7
關於發布家標准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公告
現批准《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家標准編號GB 50011 - 2011 自 2011 12 起實施其第1. 0.2 、1. 0. 4、3.1.1、3.3.1、3.3.2、3.4.1、3.5.2、3.7.1、3.7.4 、3.9.1、3.9.2、3.9.4、3.9.6、4. 1.6、 4. 1.8、 4. 1.9、4. 2.2、 4. 3.2、 4. 4. 5、5. 1. 1、5. 1.3、 5. 1.4、 5. 1.6、 5. 2.5、5.4.1、 5.4.2、 5.4.3、 6. 1.2、 6.3.3、 6.3.7 、6.4.3、 7. 1.2、7. 1.5、 7. 1.8、 7.2.4、 7.2.6 、7.3.1、 7.3.3、 7.3.5、 7.3.6、7. 3. 8、7. 4.1、 7.4.4、 7.5.7、 7. 5.8、 8. 1.3、 8.3.1、 8.3.6、8.4.1、 8.5.1、 10. 1.3、 10. 1. 12、 10. 1. 15、 12. 1.5、 12.2.1、12. 2. 9條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原《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 - 2001 同廢止
本規范由我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組織建築工業版社版發行
華民共住房城鄉建設部
20115月 31
前言
本規范系根據原建設部《關於印發 〈2006 工程建設標准規范制訂、修訂計劃(第批) 〉通知》(建標 [2006J 77 號)要求由建築科研究院同關設計、勘察、研究教單位《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GB 50011 - 2001 進行修訂
修訂程編制組總結 2008 汶川震震害經驗災區設防烈度進行調整增加關山區場、框架結構填充牆設置、砌體結構樓梯間、抗震結構施工要求強制性條文提高裝配式樓板構造鋼筋伸率要求繼續展專題研究部試驗研究調查總結近內外震(包括汶川震)經驗教訓採納震工程新科研考慮我經濟條件工程實踐並全范圍內廣泛徵求關設計、勘察、科研、教單位及抗震管理部門意見經反復討論、修改、充實試設計經審查定稿
本修訂共 14章 12 附錄除保持 2008 局部修訂規定外.主要修訂內容:補充關於7度 (0. 15g)8度(0.30g) 設防抗震措施規定按《震參數區劃圖》調整設計震組;改進土壤液化判別公式;調整震影響系數曲線阻尼調整參數、鋼結構阻尼比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隔震結構水平向減震系數計算並補充跨屋蓋建築水平豎向震作用計算:提高氓凝土框架結構房屋、底部框架砌體房屋抗震設計要求;提鋼結構房屋抗震等級並相應調整抗震措施規定;改進層砌體房屋、混凝土抗震牆房屋、配筋砌體房屋抗震措施;擴隔震消能減震房屋適用范圍;新增建築抗震性能化設計原則及關跨屋蓋建築、建築、框排架廠房、鋼支撐-混凝土框架鋼框架-鋼筋混凝土核筒結構抗震設計規定取消內框架磚房內容
本規范黑體字標志條文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本規范由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管理強制性條文解釋建築科研究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解釋執行程請各單位結合工程實踐認真總結經驗並意見建議寄交北京市北三環東路 30 號建築科研究院家標准《建築
抗震設計規范》管理組(郵編: 100013 , E-mail: GB 50011-cabr@163. com)
主編單位:建築科研究院
參編單位:震局工程力研究所、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標准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電工程設計院、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建築東北設計研究院、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南
建築設計院、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築設計研究院、雲南省設計院、四川省建築設計院、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建際(深圳)設計顧問
限公司、冶集團建築研究總院、機械工業集團公司、元際工程公司、清華、同濟、哈爾濱工業、浙江、重慶、雲南、廣州、連理工、北京工業
主要起草:黃世敏 王亞勇(按姓氏筆畫排列)
丁潔民 泰 鄧 華 葉燎原 馮 遠 呂西林 劉瓊祥 李 亮
李 惠 李 霆 李軍 李亞明 李英民 李強 楊林德 蘇經宇
肖 偉 吳明舜 辛鴻博 張瑞龍 陳 炯 陳富 歐進萍 郁銀泉
易民 羅海 周華 |周炳章 周福霖 !周錫元 柯華 委 宇
姜文偉 袁金西 錢基宏 錢稼茹 徐 建 徐永基 唐曹明 容柏
曹文宏 符聖聰 章萍 葛禮 董津城 程才淵 傅怡 曾德民
竇南華 蔡益燕 薛彥濤 薛慧立 戴瑩
主要審查:徐培福 吳敏 劉志剛 (按姓氏筆畫排列)
劉樹屯 李 黎 李蘭 陳義 侯忠良 莫 庸 顧寶 高孟譚
黃坤 程懋堃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1(2016版)[附條文說明] 共526頁建築抗震設計規范自載看才知答說明白

『肆』 建築結構的抗震設計包括哪些內容

建築結構抗震設計主要有如下幾點:
1 .選擇對建築抗震有利的場地,宜避開對建築抗震不利的地段,不應在危險地段建造 甲、乙、丙類建築。對於不利地段,結構工程師應提出避開要求,當無法避開時,應採取有 效措施,這就考慮了地震因場地條件間接引起結構破壞的原因,諸如地基土的不均勻沉陷、 地震引起的地表錯動與地裂。
2..建築的平立面布置應符合概念設計的要求,不應採用嚴重不規則的方案。不規則的 建築,在結構設計時要進行水平地震作用計算和內力調整,並應對薄弱部位採取有效的抗震 構造措施。借鑒國際的通行做法,參考外國規范,使我們的設計更加完善合理。
3..結構材料選擇與結構體系的確定應符合抗震結構的要求。採用哪一種結構材料,什 么樣的結構體系,經技術經濟條件比較綜合確定。同時力求結構的延性好、強度與重力比值 大、勻質性好、正交各向同性,盡量降低房屋重心,充分發揮材料的強度,並提出了結構兩 個主軸方向的動力特性 (周期和振型 )相近的抗震概念。4.盡可能設置多道抗震防線。地震有一定的持續時間,而且可能多次往復作用,根據 地震後倒塌的建築物的分析,我們知道地震的往復作用使結構遭到嚴重破壞,而最後倒塌則是結構因破壞而喪失了承受重力荷載的能力。適當處理構件的強弱關系,使其形成多道防線,是增加結構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單一的框架結構,框架就成為唯一的抗側力構件,那麼採用「強柱弱梁」型延性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的屈服先於柱的屈服,就可 以做到利用梁的變形消耗地震能量,使框架柱退居到第二道防線的位置。
5.具有合理的剛度和承載力分布以及與之匹配的延性。提高結構的抗側移剛度,往往 是以提高工程造價及降低結構延性指標為代價的。要使建築物在遭受強烈地震時,具有很強 的抗倒塌能力,最理想的是使結構中的所有構件及構件中的所有桿件都具有較高的延性,然 而實際工程中很難做到。有選擇地提高結構中的重要構件以及關鍵桿作的延性是比較經濟有 效的辦法。例如上剛下柔的框支牆結構,應重點提高轉換層以下的各層的構件延性。對於框架和框架筒體,應優先提高柱的延性。在工程設計中另一種提高結構延性的辦法是結構承載 力無明顯降低的前提下,控制構件的破壞形態,減小受壓構件的軸壓比 (同時還應注意適當 降低剪壓比 ),提高柱的延性。
6.確保結構的整體性。各構件之間的連接必須可靠,符合下列要求 :1 )構件節點的承 載力不應低於其連接構件的承載力,當構件屈服、剛度退化時,節點應保持承載力和剛度不變。2 )予埋件的錨固承載力不應低於連接件的承載力。3 )裝配式的連接應保證結構的整體 性,各抗側力構件必須有可靠的措施以確保空間協同工作。4)結構應具有連續性,注重施 工質量,避免施工不當使結構的連續性遭到削弱甚至破壞。
建築抗震概念設計是根據地震災害和工程經驗等所形成的基本設計原則和設計思想,進行建築和結構總體布置並確定細部構造的過程,是一種基於震害經驗建立的抗震基本設計原則和思想。

『伍』 如何理解抗震設計中建築結構規則要求

1.建築形體規則性重要性: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規定「建築設計應根據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明 確建築形體的規則性」。建築形體是指建築平面形狀和立面、豎向剖面的 變化。規則建築是指平面和立面簡單,抗側力體系的剛度和承載力上下變 化連續、均勻,平面布置基本對稱。即在平立面、豎向剖面或抗側力體系 上,沒有明顯的、實質的不連續或突變。故「規則性」是諸多因素的綜合 要求。 建築物平面、立面和豎向剖面的規則性對抗震性能和經濟合理性影響 很大。 首先規則的建築抗震性能比較好。震害統計表明,簡單、對稱的建築 在地震時較不容易破壞。對稱的結構因傳力路徑清晰直接也容易估計其地 震時反應,容易採取抗震構造措施和進行細部處理。 其次規則的建築(尤其是規則的高層建築)有良好的經濟性。根據工程 經驗,較規則建築物的周期比、位移比等結構的整體控制指標很容易滿足 規范要求。同時由於地震力在各榀抗側力構件之間的分配比較均勻,從而 使各結構構件的配筋大小適中,使成本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相反不 規則結構則會出現扭轉效應明顯、局部出現薄弱部位等情況,應根據規范 對結構進行內力調整並採取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進行加強處理。從而使得 內力變大,計算配筋變大,局部抗震構造更加繁鎖。從而使工程造價有較 大幅度的增加。 綜上所述,建築形體的規則性對結構設計而言至關重要。

2.建築形體規則性的判別: 建築形體規則性的判別在《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和《高層建築混凝土 結構技術規程》中都作了一些定量的規定。而兩本規范在具體條文上又有 一定差異。本文對照兩本規范相關條文,對規則性判別進行匯總,如下表: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不規則性判斷 平 面 不 規 則 凹凸不規則: 平面凹進的尺寸,大於相應投影方向的 30% 1.平面簡單、規則、對稱、 減少偏心 2L/m、l/Bmax、l/b 進行限制 3 不宜採用角部重疊的平面圖形或細腰形平面圖形 樓板局部不連續: 樓板的尺寸和平面剛度急劇變化。例如:有效樓板寬度小於該層樓板 典型寬度的 50%,或開洞面積大於該層樓面面積的 30%,或較大的樓層錯 層(錯層面積大於該層面積的 30%) 有效樓板寬度不宜小於該層樓面寬度 的 50%;樓板開洞總面積不宜超過樓面面積的 30%,在扣除凹入或開洞後, 樓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凈寬度不宜小於 5 米,且開洞後每一邊的樓板凈寬 度不應小於 2 米。 應同時滿足: L2≥0.5L1a1+a2≥0.5L2 a1+a2≥5ma1≥2m, a2≥2mA 洞≤0.3A 樓面 扭轉不規則: 在規定水平力作用下,樓層的最大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大 於該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平均值的 1.2 倍 在考慮偶然 偏心影響的地震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A 級 高度高層建築不宜大於該樓層平均值的 1.2 倍,不應大於該樓層平均值的 1.5 倍;B 級高度高層建築、混合結構高層建築及本規程第 10 章所指的復 不應大於該樓層平均值的 1.4 雜高層建築不宜大於該樓層平均值的 1.2 倍, 倍。 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 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1 之 比,A 級高度高層建築不應大於 0.9,B 級高度高層建築,混合結構高層建 築及本規程第 10 章所指的復雜高層建築不應大於 0.85。 豎 向 不 規 則 側向剛度不規則: Ki<0.7Ki+1 Ki<0.8(Ki+1+ Ki+2+ Ki+3)/3 除頂層或出屋面小建築外,局部收進的水平向尺寸大於相鄰一下層的 25% 框架結構:ri<0.7ri+1,ri<0.8(ri+1+ ri+2+ ri+3)/3 框-剪、剪力牆、筒體結構: ri<0.9ri+1 當 hi>1.5hi+1 則 ri<1.1ri+1 對底部嵌固層:則 ri<1.5ri+1 當 H1/H>0.2 時:B1/B1.1B,a>4m 豎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 豎向抗側力構件的內力由水平轉換構件向下傳遞 結構豎向抗側力構 件宜上下連續貫通 樓層承載力突變: Qi<0.8Qi+1 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小於相鄰上層的 80% A 級高度:層間受 剪承載力不宜小於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 80%,不應小於其相鄰上一層 受剪承載力的 65% B 級高度:層間受剪承載力不應小於其相鄰上一層受剪承載力的 75%; 樓層質量沿高度宜均勻分布,樓層質量不宜大於相鄰下部樓層質量 的 1.5 倍。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規則性判別主要從「扭轉不規則、凹凸不規則、 樓板局部不連續、側向剛度不規則、豎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和樓層承載力 突變」六種不規則類型作了一些定量的參考界限。相對於《建築抗震設計 規范》而言,《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在具體規定上更加嚴格, 個別條款更加細化。 根據不規則類型的數量及其不規則程度,又把不規則分為:不規則、 特別不規則和嚴重不規則三個等級。

3.不規則性建築加強措施: 建築形體及其構件布置不規則時,應對地震作用計算和內力進行一定 調整,並對薄弱部位採取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見下表: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加強措施 平面不規則 扭轉不規則: 位移比≤1.5(宜) 當最大位移遠小於規范限值時,可適當放寬 A 級高度:位移比≤1.5 (應)B 級高度:位移比≤1.4(應) A 級高度:Tt/T1≤0.9(應)B 級高度:Tt/T1≤0.85(應) 凹凸不規則或樓板局部不連續: 採用符合樓板平面內實際剛度變化的計算模型,高烈度或不規則程度 較大時,宜計入樓板局部變形的影響 當樓板平面比較狹長、有較大的凹 入或開洞時,應在設計中考慮其對結構產生的不利影響(考慮樓板變形影 ,對凹入或洞口的大小加以限制。 響) 艹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長度較大的建築,當中央部分樓板有較大削弱 時,應加強樓板以及連接部位牆體的構造措施,必要時還可在外伸段凹槽 處設置連接梁或連接板。 樓板開大洞削弱後,宜採取以下措施: 加厚洞口附近樓板,提高樓板的配筋率,採用雙層雙向配筋; 洞口邊緣設置邊梁、暗梁; 在樓板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鋼筋。 平面不對稱且凹凸不規則或局部不連續: 可根據實際情況分塊計算位移比,對扭轉較大的部位應採用局部的內 力增大系數 抗震設計時,高層建築宜調整平面形狀和結構布置,避免設 防震縫。體型復雜、平立面不規則的建築,應根據不規則程度、地基基礎 條件和技術經濟等因素的比較分析,確定是否設置防震縫。 豎向不規則 豎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 水平轉換構件的地震內力應根據烈度高低和水平轉換構件的類型、受 力情況、幾何尺寸等,乘以 1.25~2.0 的增大系數 不宜採用同一樓層剛度 和承載力變化同時不滿足本規程第 3.5.2 條(側向剛度不規則)和 3.5.3 條(樓層承載力突變)規定的高層建築結構。 側向剛度變化、承載力變化、豎向抗側力構件連續性不符合本規程第 3.5.2 條 和 (側向剛度不規則) 3.5.3 條 、 (樓層承載力突變) 3.5.4 條(豎 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要求的樓層,其對應於地震作用標准值的剪力應乘 以 1.25 的增大系數。 結構頂層取消部分牆、柱形成空曠房間時,宜進行彈性或彈塑性時程 分析補充計算並採取有效的構造措施。 措施:柱子箍筋全長加密配置,大跨度屋面構件要考慮豎向地震產生 的不利影響。 側向剛度不規則: 相鄰層的側向剛度比應依據其結構類型符合本規范相關章節的規定 樓層承載力突變: 薄弱層抗側力結構的受剪承載力不應小於相鄰上一樓層的 65% 總而言之,建築形體的規則性在抗震的概念設計中至關重要。對抗震 性能和經濟合理性影響很大。因此,進行設計時,應首先判別結構的規則 性,並根據建築物的不規則程度區別對待:對於不規則結構應按規范規定 採取加強措施;特別不規則的建築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採取特別的加 強措施;而對於嚴重不規則的建築不應採用。

『陸』 建築結構抗震設計原理中,結構振型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結構振型在很多學科中都會用到。當一個結構布置確定的時候,那麼屬於這個結構的振內型就確定容了,是屬於這種結構布置的固有屬性。如果結構布置發生改變,結構振型也會變化。振型可以反映結構布置的特點,比如哪一塊比較剛、哪一塊比較柔,從而為合理的結構布置提供了方向。

『柒』 建築結構抗震設計的步驟是什麼

抗震設計理論經歷了靜力理論、反應譜理論和直接動力分析理論.抗震設計方法經回歷了:剛性設計、柔性答設計、延性設計及、結構控制設計、基於性能的抗震設計幾個階段.具體的內容前者可以參考包世華所寫的《高層建築結構設計和計算(下冊)》;後者可以參考李剛,程耿東的書《基於性能的結構抗震設計理論、方法與應用》.我國現行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著重在概念設計,框架結構在進入彈塑性階段後的抗震性能主要還是依靠抗震措施來保證。重點是在保證構件延性的同時對框架做到「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節電弱桿件」。即要滿足規范6.2節的計算調整和其它一些構造措施。總之嚴格按照規范執行即可。但如何實現框架結構的延性和抗震措施之間的量化關系,並在設計中實現,仍是需要研究的課題。

『捌』 簡要介紹你對結構抗震設計原理發展的認識,字數不少於500.急用謝謝大家

抗震設計理論的新發展傳統的抗震設計方法是以保證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為原則的設計方法,依據此設計思想設計的各種建築物在地震作用下基本能夠保證生命安全。但是近幾年來,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及地區相繼發生破壞性地震,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引起了工程界對現有抗震設計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進行深刻的反思。基於這種情況,美國學者率先提出了基於功能的結構抗震設計的概念。基於功能的結構抗震設計方法是以結構抗震性能分析為基礎的設計方法。根據建築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的不同及業主的特殊要求確定其功能指標,並根據不同的功能目標提出不同的抗震設防標准,使設計的建築物在未來的地震中具備預期的性能。基於功能的抗震設計方法與傳統的抗震設計方法的區別在於:(1)抗震總的指導思想不同。我國現行的設計思想是基於地震作用的不確定性和考慮國家經濟力量可以承受的前提下提出的「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單目標設計理論。而基於功能的設計則既考慮安全又考慮到經濟因素。(2)基於功能的設計理論更強調個性設計,每個設計方案都由設計者與業主共同參與,根據結構的用途及業主的特殊要求確定結構的功能水平,並且大大調動設計人員特別是結構設計人員的積極性。(3)現行的結構抗震設計是基於承載能力和強度的設計,而基於功能的抗震設計則強調結構在大震作用下的變形能力,內力分析方法也從線彈性方法轉向彈塑性分析方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