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地質災害分布圖
1.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分布特徵
地震多分布在中國兩個區域:(1)阿爾比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主要在請那藏高原外圍地區(2)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主要在中國沿海的海洋里
2. 武漢市地面塌陷災害調查與監測預警項目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
一、概況
武漢市從北向南分布有6條岩溶帶,隨著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岩溶區城市建設人類活動作用不斷增強,由此引發的岩溶塌陷災害頻繁發生,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20世紀70年代至今,市域內共發生岩溶塌陷20餘起,直接經濟損失近億元(圖1和圖2)。近年來,岩溶塌陷發生頻率逐年增高,危害程度也越來越大,岩溶塌陷已成為武漢市的主要地質災害,嚴重地妨礙了其經濟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圖1 光霞村塌陷
2006~2008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實施了「武漢市地面塌陷災害調查與監測預警」項目,該項目從分析武漢市岩溶地面塌陷發生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以及岩溶地質條件入手,研究了武漢市岩溶塌陷區可溶岩的分布范圍、岩溶發育規律、岩溶塌陷災害的形成機理、影響因素及致塌模式,進行了岩溶塌陷危險性分區評價。通過室內模擬試驗、數值模擬、物理力學分析等對區內岩溶地面塌陷的發生發展過程、誘發因素及其所起的作用分量進行了研究(圖3至圖6)。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武漢市地面塌陷災害監測網路及監測預警系統,初步確定了武漢市岩溶塌陷預警判別模式,為武漢市岩溶地面塌陷災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據。
圖2 漢南1號塌陷
圖3 核磁共振探測岩溶發育情況
圖4 自動水位監測孔
圖5 自動土壓力監測點
圖6 自動雨量監測站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查明了武漢市岩溶塌陷所發生的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及誘發因素,提出了致塌模式及地質概化模型
武漢市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基本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上覆蓋層鬆散,具「上粘下砂」二元結構;下伏基岩可溶性碳酸鹽岩淺部岩溶發育;孔隙水與岩溶水水力聯系密切。其誘發因素主要包括長江水位變化、降雨、開采地下水以及人工載入等。塌陷產生的動力機制主要為潛蝕、滲壓、真空吸蝕以及重力作用。致塌模式為潛蝕—吸蝕—重力致塌和潛蝕—滲壓—重力致塌。地質概化模型為單一透水蓋層型及阻-透蓋層型。
2.通過模擬實驗、數值模擬等多種方法,研究了武漢市岩溶地面塌陷的發生發展過程,確定了岩溶塌陷發生的土洞極限拱高,並通過高頻度誘發因子自動監測進行了實例驗證
武漢市岩溶地面塌陷的發生發展過程實質上是上覆蓋層中土洞的發展過程,土洞的破壞是以拱形方式逐漸向上發展的。依據上覆蓋層結構,土洞塌陷可分為類砂性土塌陷和類黏性土塌陷兩種模式。烽火村區土洞極限拱高為1.34~12.12米,毛坦港為9.45米,阮家巷為6.06~13.73米,陸家街為13.94米,中南軋鋼廠為9.77~10.47米。
降雨對岩溶地面塌陷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改變上覆蓋層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和引起地下水位波動來進行的。在這兩種作用下,上覆蓋層中的隱伏土洞會進一步發展及破壞,導致地面塌陷。在相同時間下,降雨強度越大,土洞變形破壞程度越大;如降雨強度較小,但持續時間較長,也會導致土洞的變形破壞。
開采地下水對岩溶地面塌陷的影響與開采層位、開采量、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以及補給條件有關。開采孔隙水時,開采量越大、補給越不充分,土層破壞情況越嚴重,越容易形成土洞,造成塌陷;開采岩溶水時,當水位下降速率大於1厘米/秒時,上覆砂層即發生破壞,產生塌陷。
3.對武漢市岩溶地面塌陷重點區進行了危險性分區預測評價
工作區岩溶地面塌陷的危險性可分為4個區:其中易危險性大區,分布面積約1.28平方千米;危險性中等區,分布面積約3.70平方千米;危險性小區,分布面積約4.09平方千米;基本安全區,分布面積約27.88平方千米。
4.建立了城市區岩溶地面塌陷自動實時監測預警系統
監測預警系統共包括各類監測點91個,監測因子主要為隱伏土洞、地下水、地表水、降雨、地表形變等。其中地質雷達固定剖面掃描監測24條,土體壓力監測點13個,地下水位水溫監測點21個,地下水質監測點21個,地下水流向流速監測點21個,地表水監測點1個,降雨量監測點1個,地面形變監測點28個,裂縫監測點3個。監測網採用實時自動監測與人工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運行(圖7),為武漢市岩溶地面塌陷災害的防治提供了決策依據。
圖7 實時監測數據所反映的岩溶塌陷發展過程
三、成果應用
項目自2008年年底結題後,作為項目成果之一的「武漢市地面塌陷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已交付給武漢市國土資源局使用,為確保監測預警系統的正常運行,武漢市每年投入70多萬元用於系統的運行與維護。同時,參照項目監測預警系統,在武漢市漢南區也建立了相應的岩溶塌陷監測預警網路,一並納入該監測系統。2009~2010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共撥付經費600萬用於武漢市周邊岩溶塌陷調查研究,使項目成果等到了更進一步的應用與推廣。
隨著武漢市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武漢市多項重點工程高速推進,天興洲大橋、武漢火車站、長江隧道、輕軌一號線二期、岳家嘴立交橋、范湖地鐵站等工程相繼開展,武漢市中央文化旅遊中心、武漢市國際貿易中心等也即將開始建設,項目成果在上述各項工程中均可得到較好的應用,其應用前景廣闊,經濟、社會效益可以預期。
四、社會效益
(1)項目查清了武漢市岩溶塌陷成生的基本條件、誘發因素及致塌機理,為武漢市岩溶塌陷的防治提供了技術支撐與理論依據。
(2)項目對武漢市重點塌陷區進行了岩溶塌陷危險性分區評價,對於指導武漢市城市建設規劃及重大工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項目對岩溶塌陷監測預警指標、監測手段及預警方法等進行了探索性研究,為今後岩溶塌陷監測預警提供了參考模式與示範。
(4)項目建立的武漢市岩溶塌陷重點區監測預警系統,可以對岩溶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進行監測預警,從而有效地避免或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和對公共基礎設施的破壞,對穩定民心、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通過項目監測系統的長期運行,可掌握岩溶塌陷的發展趨勢和可能的危害,及時提出有效的防治對策,對於促進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應有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3. 誰有武漢市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地圖
武漢市地質災害分布與易發區圖
http://gwww.wpl.gov.cn/kczygl/yffq.htm
上面的網址有時候能打開,有內時候打不開…容…
4. 武漢地質災害易發區這張圖的真實性有多大,照這畫的
北部在圖上范圍外,中部就是中間那條。
南部就是白沙洲這條。
其中北部中部沒怎版么發生過地質災害。
主要是權南部白沙洲。
2000年左右司法一代發生過一次嚴重的災害。
至於說這個圖嘛,很清楚,容易發生的一代基本是以南湖為邊界延長過來的。也就是南湖大道延長到白沙二路。
看起來呢,這一代白沙二路以南比較安全,安全等級還高過漢陽武昌核心。
災害發生等級較高的是:長江紫都,復地,復地旁邊的保利上城,
佳兆業貌似在魔鬼和天使之間游盪。
忽悠城市忽悠府,清江看起來都是比較安全的。
5. 武漢地質災害的類型
洪水吧,一般沒什麼災害,而且洪水的地方也組要偏重西邊荊州沙市地區,總的說武漢不錯。
6. 中國地質災害多發區主要分布在哪裡
地質災害主要包來括地震自、滑坡、泥石流.這些災害主要發生在地質條件不穩定的地區,包括西南地區(板塊交界、降雨豐富,加上地形起伏大,所以地震、滑坡、泥石流都多發),西北一些地區(板塊交界),南方的山區(降雨豐富、地形起伏大,多滑坡、泥石流),黃土高原(夏季降雨集中、地形起伏大,多滑坡、泥石流),東北的山區(夏季降雨集中、地形起伏大,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
7. 中國地質災害分布圖
西南山區較為典型
8. 中國地質災害的分布
中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活動頻繁,危害嚴重。1949年以來,因地震死亡近30萬人,傷殘近百萬人,倒塌房屋1000多萬間;共發生大型崩塌3000多處,滑坡2000多個,中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則達40多萬處。全國有350多個縣的上萬個村莊、100餘座大型工廠、55座大型礦山、3000多千米鐵路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嚴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肅、寧夏、新疆以外的省、區、市都發現有岩溶塌陷災害,總數近3000處,塌陷坑3萬多個,塌陷面積300多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20多個省、區內,發生礦山采空塌陷180處以上,塌陷坑1595個,塌陷面積達1000多平方千米(段永侯等,1993)。各類地質災害每年造成上千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
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與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新構造運動、岩土體類型、水文地質條件、氣象水文及植被條件、人類工程活動等關系密切。因此,我國地質災害的區域分布具有東西分區、南北分帶的特點,華北、東北、西北諸省,荒漠化作用強烈;西南山區降雨多而集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繁發生;東部平原區地面沉降、地裂縫廣泛發育;沿海諸省,海水入侵、海岸侵蝕等強烈發育。
從中國大陸的地勢階梯來看,第一級階梯海拔4000m以上,氣候寒冷,凍脹、融沉、泥流、雪崩等災害發育;第二級階梯海拔高度在1000~2000m,在第一與第二級階梯過渡地帶,地形切割強烈,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分布廣泛,災度高;東部廣大平原、盆地區屬三級階梯,地形平緩,人口稠密,人類活動強烈,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塌陷、淤積等災害發育。
2008年1月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一五」規劃》,科學地劃分了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點防治區。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主要分布在川東渝南鄂西湘西山地、青藏高原東緣、雲貴高原、秦巴山地、黃土高原、汾渭盆地周緣、東南丘陵山地、天山、燕山等地區;地面沉降和地裂縫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盆地、松遼平原。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有16個,即長江三峽庫區滑坡重點防治區、川滇南北構造帶泥石流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鄂西湘西中低山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點防治區、雲貴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滇西橫斷山高山峽谷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浙閩贛丘陵山地群發性滑坡重點防治區、陝北晉西黃土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黃土高原西南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隴南陝南秦巴山地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華北平原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東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點防治區。
小結
地質災害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經濟屬性,是二者的對立統一體。這是我們了解地質災害,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治理,應具有的基本概念。
復習思考題
1.地質災害的涵義是什麼?
2.地質災害的屬性特徵是什麼?
3.地質災害的分類分級方案有哪些、內容是什麼?
9. 地質災害分布圖屬於哪種地圖
地質災害分布圖,
屬於專業地圖。
你若喜歡,
便是晴天。
10. 我國地質災害分布情況
我國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這些災害主要發生在地質條件不內穩定的地區,包括容西南地區(板塊交界、降雨豐富,加上地形起伏大,所以地震、滑坡、泥石流都多發),西北一些地區(板塊交界),南方的山區(降雨豐富、地形起伏大,多滑坡、泥石流),黃土高原(夏季降雨集中、地形起伏大,多滑坡、泥石流),東北的山區(夏季降雨集中、地形起伏大,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