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樁基礎課程設計工程地質設計

樁基礎課程設計工程地質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2-26 07:23:28

⑴ 橋梁樁基礎課設

橋梁樁基施工常見方法:一、工程概況火星北路瀏陽河特大橋位於長沙市北部,自芙蓉區火星村跨越瀏陽河至開福區鴨子鋪。主橋為中承式類雙層鋼箱拱橋,上部結構:主拱為懸鏈線鋼箱拱肋無絞結構,通過64根柔性吊桿,每一弔點採用雙桿自主拱吊住16道鋼箱型橫梁,橫梁間設4道鋼箱型縱梁,橋面荷載通過鋼筋混凝土雙肋板梁結構傳遞給鋼橫梁;下部結構:拱橋兩側主承台為兩個42.4*26.04*4.5的大體積鋼筋混凝土承台,基礎為鑽孔灌注樁基礎。共有樁長為59m,樁徑為2m的樁60根,根據工程地質狀況,決定採用φ200沖擊鑽機在枯水季節沖擊成孔,鑽孔過程中根據地質變化情況選擇泥漿和沖程。二、沖擊鑽機成孔施工工藝流程該橋鑽孔施工的工藝流程為:1.測量定位;2.加固鑽機底座;3.埋設鋼護筒;4.沖擊鑽機安裝就位;5.沖擊成孔;6.成孔檢查;7.清孔;8.鋼筋籠製作、吊裝、就位;9.二次清孔;10.灌注混凝土;11.待砼終凝後拔出鋼護筒。(一)測量定位建立施工測量控制網,校核測量儀器,樁位放樣座標、高程計算,根據測量控制網用全站儀定出樁位。(二)加固鑽機底座橋位地勢較平坦開闊,屬沖積堆積區,礫岩裂隙較發育,局部溶蝕強烈,為岩溶發育區,由於地質情況復雜,因此在鑽機就位前,對鑽機底座進行支墊和加固,防止鑽機在沖擊成孔過程中下沉和傾斜。(三)埋設鋼護筒為固定樁位,保護孔口不坍塌,保持孔內水頭以維護孔壁,用10t振動錘將鋼護筒壓入,入土深度根據河床土質情況來確定,一般應埋入河床沖刷線以下1.5m並穿過軟土、粉沙層,鋼護筒採用10mm厚的鋼板卷製成筒狀,直徑為2.3m,護筒保證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且不漏水。(四)沖擊鑽機安裝就位鑽機就位時,墊平鑽機,保持平穩,嚴防在沖擊過程中移位、沉陷;鑽機就位後,進行樁位校核,保證就位準確。孔前除保證「三通」外,應儲備一定數量的粘土、片石,以備調配泥漿比重,處理斜孔和穿越溶洞時使用。(五)沖擊成孔開孔一般投入大比例粘土,造濃漿(相對密度1.4~1.6),採用小沖程進行底打緊擊造孔,以上述方式穿過覆蓋層、粉沙層2~4m後,再按正常的沖擊成孔工藝成孔,鑽進過程中要嚴密觀察護筒內的水頭,保持比施工水位高出1.5~2m,並派專人檢查地質變化情況及泥漿指標。根據不同的地質狀況調整不同指標的泥漿,當通過漂石層時,如表面不平整,應先投放粘土或小片石將表面墊平,再沖擊鑽進,防止發生斜孔、塌孔現象。沖錘擊穿溶洞頂板後,無論溶洞是否填充、半填充、未填充,也無論是否漏漿,均向孔內投入片石,同時視情況亦可加適量3~5cm的碎石、袋裝粘土和水泥,然後採用小沖程沖擊,如此反復操作,達到擠塞溶洞通道、加固孔壁,以便順利通過溶洞。為防止鑽架使用時間過長,可能會產生位移;孔內有探頭石,會造成偏孔,因此每個台班檢查鑽機不少於一次。(六)成孔檢查當孔深達到設計要求後,應對孔深、孔徑、垂直度進行終孔檢查。檢查方法是:用φ25的鋼筋焊成直徑為2m,長為9m的檢孔器,吊入孔內直放到孔底檢測,如檢孔器放不到孔底,則說明樁孔有縮徑或局部偏孔現象,在檢孔器沉入孔底的過程中,根據懸掛著檢孔器的鋼絲繩的傾斜程度可判斷孔壁是否傾斜:傾斜度用鉛垂線、鋼尺檢測。(七)清孔當鑽孔達到設計深度,經建設各責任主體方確認後,開始清孔。清孔採用換漿法進行,以已凈化的、相對密度較低的泥漿壓入,把相對密度較大的泥漿和懸浮鑽渣換出孔外,保持孔內液面穩定,直到孔內泥漿的各項指標及沉渣厚度符合規范及設計要求為止。(八)鋼筋籠的製作、吊裝、就位鋼筋籠就近成型。鋼籠主筋搭接採用閃光對焊,箍筋與主筋採用點焊,主筋與加勁箍應100%焊接牢固。由於鋼筋籠直徑比較大,採用在鋼筋籠加勁箍內加焊三角形撐,以加強鋼筋籠結構的整體性,防止鋼筋籠在吊裝過程中變形。鋼筋籠製作時安裝聲測管,聲測管上下管口用木塞封口。在每個加勁箍外周焊接8個7cm厚鋼筋籠保護層「耳環」,鋼筋籠製作完成後,按程序通過驗收後採用50T吊車吊放。鋼筋籠採用分2段製作和吊裝,兩段鋼筋籠的主筋錯開搭接、焊接長度應符合設計、規范要求,三角形撐在鋼筋籠下放過程中割除。導管的安裝:導管直徑為φ300mm,壁厚5mm,每節長2~5m,另配1m長導管各一節,接頭由絲扣連接,並用橡膠圈密封。導管使用前經過接頭抗拉試驗和不小於孔內水深1.3倍的水密承壓試驗。混凝土灌注開始時,導管底部距孔底的距離約為40cm。(九)二次清孔鋼籠安放完畢後,孔內泥漿各項指標、孔內沉渣如超出要求,應採用二次清孔方法,直到泥漿各項指標、沉渣符合要求為止。二次清孔後及時組織實施灌樁工作。(十)灌注水下混凝土各項准備工作完備,應及時組織實施灌樁工作,一般情況下,導管及漏斗、儲料斗安裝完畢,灌注工作隨即開始,它包括兩個部分:拌和及運輸、現場澆注。混凝土的拌和主要控制配合比、拌和時間、坍落度、和易性等幾個指標。施工時要根據設計配合比,材料當時的含水量調節成施工配合比,並依此認真計量,加強現場監督、現場檢查並隨機留取規定組數的試件。混凝土運輸採用混凝土輸送泵,混凝土的運輸能力與拌和能力一樣,要與灌注速度相適應,充分保證灌注工作的不間斷。混凝土的現場灌注工作,安排有統一的指揮,且各工種分工明確,協調配合,快速連續施工,做好現場的各種有關記錄,在施工過程中,注意下面幾個關鍵問題:1.初灌時,一次性投料數量確保混凝土埋置導管大於1m,孔口自然返水,導管內與外部水隔絕,處於正常工作狀態。盡量縮短導管拆卸時間,做好灌注記錄。2.灌注過程中,根據操作進展,定時測量混凝土面高度,並與灌入的混凝土量的折算值相比較,以確定是否有坍孔等情況發生,以測定埋深來控制提升、拆卸導管,導管的埋置深度宜在2~6m,最小埋深大於2m,最大埋深不得大於6m,提升導管時,應輕提輕放,並盡量居中,垂直,以免掛籠、損壞或超提。注意導管是否漏水,滲水,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拆下的導管及時沖洗,檢查,以利於再次使用。保證導管內混凝土上下連續,當含有空氣時,後續混凝土要緩緩灌入,避免在導管內形成高壓氣囊,影響工程質量。3.導管外混凝土上升過程中,對鋼筋籠有向上的浮力,要採取適當的措施加以避免,比如,在鋼筋籠頂部適當加壓;當孔內混凝土頂面距鋼筋籠底部約1m時,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等。4.灌注後期接近樁頂時,要盡量做到混凝土落差在6m以上,以增加混凝土下落的沖擊力。因為此時導管外泥漿稠度增加,比重增大,上升阻力也大,且混凝土落差已相對減小很多,容易出現頂升困難。為此,可向孔內加水稀釋泥漿,掏出部分沉澱物,必要時可適當小幅轉動提放導管。最後的測深工作尤其要細、認真,充分考慮浮漿及混合雜物的厚度,確保有效的樁頂標高。5.在施工中,做好原始數據的記錄,檢測混凝土的相關指標,製作混凝土試件。三、混凝土灌注樁施工過程的常見問題及處理方法(一)孔壁坍塌原因:泥漿稠度小,護筒埋深不夠,松軟地層進尺速度太快,孔內泥漿水位高度不夠,在地質不好的情況下處理不及時。技術措施:在鬆散砂土鑽進時,控制進尺速度,選用高粘度、不分散的優質泥漿,如PHP泥漿;確保護筒埋設已穿過軟土、粉沙層;鑽進時及時補充孔內泥漿,保證孔內水頭相對穩定。(二)斜孔原因:當遇到岩面傾斜、大孤石、探頭石或土層軟硬不勻時,稍有不注意就會造成斜孔。技術措施:如有探頭石、大孤石,低速將石打碎;當遇到岩面傾斜,採用片石填平後再沖擊;遇到土層軟硬不勻,致使錘頭受力不均時,往孔內填入底標號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到一定強度再用錘低速打進。(三)卡錘原因:鑽進速度太快,地質情況不明,岩面傾斜、遇有孤石、溶洞或被坍孔落下的石塊卡住等。技術措施:應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鑽孔作業。當遇有岩面傾斜或溶洞時,應採取前述有關措施先期進行處理後,再按常規進行鑽孔;卡錘後不宜強提,只宜輕提,採用沖、吸等方法將錘周圍松動後再提出。(四)沉渣過厚原因:泥漿指標不符合要求,含砂率過大;下放鋼筋籠時間過長或鋼筋籠碰撞孔壁,造成塌方。技術措施:清孔時嚴格控制泥漿指標,保證清孔後,孔內泥漿各項指標符合設計要求;盡量縮短下放鋼筋籠的時間,但下放時應徐徐下放,不得快速沖下。如鋼籠安放完畢後,孔內沉渣仍超出要求,應採用二次清孔方法,直到沉渣符合要求為止。(五)灌注混凝土時鋼筋籠上浮原因:灌注混凝土時,埋管過深;或混凝土供應不上,混凝土已初凝,混凝土抱死鋼筋籠。技術措施:經常上下提動導管,控制埋管深度在2-6m范圍內。砼的供應要連續均衡。(六)斷樁與夾泥層原因:混凝土坍落度太小,骨料不符合要求,粒徑太大;灌注過程未及時提升導管,造成導管堵塞;混凝土供應不及時,間歇時間過長;提升導管時碰撞鋼筋籠,使孔壁土體混入混凝土中;超提導管。技術措施:混凝土要經常測定坍落度,檢查骨料是否符合規范要求;邊澆灌混凝土邊提升導管,並勘測混凝土頂面高度,隨時掌握埋管深度,避免塞管及導管拔出混凝土面;做好混凝土的供應工作,保證混凝土澆灌的連續進行;提升導管要使導管垂直上升,並注意觀察鋼筋籠有否上升或移動。灌注水下砼前檢查導管是否漏水、彎曲,發現問題及時更換。五、結語水下灌注樁的施工過程是人們無法直接能觀察到,而河床中樁基礎的施工存在的困難更大,它還需要克服河床底土層的結構變化與水流的影響,因此,其樁基礎的質量是否能達到要求,需要技術人員預先制定嚴謹的施工方案,多方面了解現場實際情況,遇到問題及時處理。要多借鑒以往的經驗,結合實際情況去進行施工,以杜絕質量隱患,減少經濟損失。【參考文獻】[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041-200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2]楊文淵,徐犇.橋梁施工工程師手冊(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⑵ 樁基礎的設計步驟是什麼21

樁基礎的設計步驟如下:
1、根據地質狀況,初步確定樁長(20米、30米)樁徑內或者擴大基礎厚度;
2、初容步確定下部構造尺寸(可以根據原來人家設計的施工圖取用);
3、確定上部結構型式;
4、根據設計標准,確定汽車荷載等級(公路一級、二級;或者城A、城B)
5、粗略計算一下恆載、汽車荷載所產生的內力;
6、將這些內力與下部結構的自重、偏心彎矩等都加在承台頂面;
7、再計算一下樁的承載力,如果承載力不夠,可以加大樁長或者樁徑(加大樁徑要根據承台尺寸,滿足設計規范要求);
8、重復計算,直到滿足為止;
9、再來計算由於溫差引起的水平力影響、地震力影響等
10、再來對全橋進行內力計算(有時候橋墩的尺寸變化會影響剛度的變化,而橋墩的剛度變化會對水平力分配產生不同的內力,影響樁頂內力);
11、微調樁徑、樁長、鋼筋配筋等;
12、按規范要求,計算持久狀況承載力極限狀態計算、持久狀況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計算。

⑶ 樁基礎設計

樁基礎設計的內容太多,僅僅樁的不同方法分類在這里就夠敘述的了。單指某個工程回的或某一種樁答的設計,對於結構設計者倒是不難的事。建議你先看看一本土木建築工程叢書《樁基礎設計與計算》劉金礪編著,再看看gb50007-2011及jgj94-2008,只看這兩本規范就行,不看別的書和規范了。

⑷ 樁基礎工程設計計算書

什麼方面的啊,這樣問不明確

⑸ 樁基礎有哪些設計步驟

1.樁基形式的合理選擇

樁基形式選擇合理與否,對高層建築的安全、功能與造價影響很大。樁基形式的選擇,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地質條件;

建築的體型與結構特點;

建築功能對地下空間利用的方式。

2.持力層與樁長的合理選擇

持力層的選擇應考慮下列因素:

能提供足夠大的單樁承載力;

保證建築物不產生過大的沉降與差異沉降;

考慮樁基造價;

考慮樁基施工技術的可能性。

3.樁的合理布置

在樁數相同的情況下,在不同布樁方式下,樁基的承載力與所發揮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4.樁基的水平承載能力

高層建築基底水平剪力和傾覆力矩,主要由地震和風所引起,一般地,地震作用為控制因素。地震引起的基底水平剪力一般不超過高層建築總重的5%,但仍相當可觀。

因高層建築上部結構的重心遠高於基礎底面,因此還會引起很大的傾覆力矩,在地震區這些作用都必須加以考慮。對高層建築,地震作用往往成為設計中的控制因素。

但在沿海地區,由於海洋風暴的侵擾,風的影響可能甚於地震。對超高層建築,風引起的基底水平剪力和傾覆力矩可能接近甚至遠超過地震引起的結果,成為設計中的控制因素。

因此,高層建築樁基礎,必須有足夠的抵禦水平荷載和傾覆力矩的能力。

5.樁基施工和使用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5)樁基礎課程設計工程地質設計擴展閱讀:

樁基分類:

1.按承載性狀分類

摩擦型樁:

摩擦樁: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樁頂豎向荷載由樁側阻力承擔,樁端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計。

端承摩擦樁: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樁頂豎向荷載主要由樁側阻力承受。

端承樁: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樁頂豎向荷載全部由樁端阻力承擔,樁側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計。

摩擦端承樁: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樁頂豎向荷載大部分由樁端阻力承受。

由於摩擦樁和端承樁在支承力、荷載傳遞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通常摩擦樁的沉降大於端承樁,會導致墩台產生不均勻沉降,因此,在同一樁基礎中,不應同時採用摩擦樁和端承樁。

2.按成樁方法分類

非擠土樁:在成樁過程中將相應於樁身體積的土挖出來,因而樁周和樁底土有應力鬆弛現象,常見的非擠土樁有挖孔樁、鑽孔樁等。

部分擠土樁:成樁過程中,擠土作用輕微,樁周土的工程性質變化不大,常見的樁型有預鑽孔打入式預制樁、打入式敞口鋼管樁等。

擠土樁:在成樁過程中,樁周土被擠開,使土的工程性質與天然狀態相比有較大變化,常見的擠土樁有打入或壓入的預制混凝土樁、封底鋼管樁、混凝土管樁和沉管式灌注樁。

3.按樁徑大小分類

小樁:d≤250 mm

中等直徑樁:250 mm<d<800 mm;

大直徑樁:d≥800mm。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