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2017年地質災害災情

2017年地質災害災情

發布時間: 2021-02-26 06:01:41

『壹』 地震地質災害基本災情

龍門山地處我國第一與第二地形台階的轉折地帶,是地質災害的高易發區。據震前開展過的地質災害調查,在四川42個受災縣(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5430處,其中滑坡3572處、崩塌600處、泥石流737處、不穩定斜坡521處。地震發生後,國土資源部組織了1000多名專業人員對災區進行了系統排查,開展了航遙調查。據初步統計,汶川地震觸發了滑坡、崩塌、泥石流15000多處,同時,新發現了地質災害隱患點4942處,其中滑坡1701處、崩塌1844處、泥石流304處、不穩定斜坡1093處(圖4-1)。

宏觀上看,地震發生後,地質災害隱患點增加了238%(表4-1),其中,以崩塌體增加最為顯著,達到了618%,遠遠超過其他災種,隨後為不穩定斜坡(479%)、泥石流(152%)和滑坡(123%)。反映出地震對山區高陡斜坡的

圖4-1 震後映秀及北部滑坡-碎屑流航空影像(2008年5月18日)Fig.4-1 Aerophoto of the Yingxiu and the north zone after earthquake

影響差異性非常大,在山頂上的放大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導致了崩塌災害的大量發生(照片4-2)。從災種占總隱患點的比例上看,在震前滑坡佔到了61%,而崩塌、泥石流和不穩定斜坡各佔13%;在震後新增的隱患點中,崩塌占的比例最高,達34%,隨後為滑坡(31%)、不穩定斜坡(27%)、泥石流(8%)。

表4-1 汶川地震極重災區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結果Table 4-1 Potential geohazards in the counties of extreme severe hazards by the earthquake

但是,在總的隱患點中,滑坡所佔比例仍最高,達到40%,崩塌僅佔27%(圖4-2)。

照片4-2 213國道都-汶段被巨大滾石阻斷Photo 4-2 Huge rolling rock blocked the No.213 highway

圖4-2 極重災區地震前後地質災害隱患比例Fig.4-2 Ratio of potential geohazards in the counties of extreme severe hazards before/after earthquake

與其他地震造成的災害明顯不同,汶川地震觸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的人員傷亡非常慘重,至今仍難以獲得完整確切的數據。根據部分現場調查和訪問,結合其他資料分析,列出了23處死亡人數大於30人的地震滑坡、崩塌災害點(表4-2)。其中,死亡人數最高的為北川老縣城的城西滑坡,高達1600人,直接摧毀了老縣城數百間房屋,包括約50多幢5層以上高樓。從映秀到汶川的20km路段為成都—九寨溝的環線要道,被340多處滑坡、崩塌嚴重毀壞。地震發生時,正值客流高峰,根據後期修復道路清理出的客車毀滅情況,估計死亡人數高達1000人以上。

表4-2 汶川5·12地震滑坡災害死亡人數表(≥30人)(不完全數據)Table 4-2 Fatalities(≥30 persons)e to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北川縣城面積不足2.0km2,坐落在湔江河發育形成的狹長河谷階地上(圖4-3),是遭受地震地質災害最慘烈的城市。汶川地震發震斷裂自西南向北東切穿老城和新城,沿斷裂帶形成強烈逆沖變形帶,致使帶上或兩側建築物倒塌和嚴重毀壞。老縣城幾乎一半被城西滑坡摧毀,新城南部遭受景家山崩塌的摧毀,崩塌由巨石組成,最大可達數百立方米,破壞力巨大,摧毀了數十幢房屋和縣城主幹道,人員死亡慘重(圖4-4;照片4-3)。

地震發生時,在綿竹綿遠河、安縣雎水河等山區鄉鎮道路和礦區道路上正值車輛行駛高峰時間,損失慘重。據初步估計,僅雎水河沿線礦區道路,因滑坡崩塌被埋毀載重卡車達數十輛,人員死亡以百計(照片4-4)。

圖4-3 北川縣城滑坡崩塌災害航空影像圖Fig.4-3 Aerophoto of landslide hazards in the Beichuan town

圖4-4 北川縣城滑坡災害分布圖Fig.4-4 Map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in the Beichuan town

照片4-3 巨石崩塌摧毀北川道路和建築Photo 4-3 Destroyed road and houses by huge rock

照片4-4 安縣雎水礦區道路被滑坡摧毀Photo 4-4 Road and trucks were destroyed by rockfall,Anxian county

『貳』 年8月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9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55 期

2011 年 8月全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較小,人員傷亡相對較少,經濟損失同比大大減少。2011 年 9月防災形勢依然嚴峻。9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還處於汛期,也是台風 (熱帶風暴)登陸頻繁期。預測 9月地質災害重災地區可能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華東和西北等地區山區。汶川地震影響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較高,需要重視。同時應高度重視台風 (熱帶風暴)帶來的強降雨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

一、地質災害災情

8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648 起,其中滑坡 293 起、崩塌 148 起、泥石流 175起、地面塌陷 22 起、地裂縫 6 起、地面沉降 4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22起,15 人死亡、2 人失蹤、20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2.53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大大減少 (表 1)。主要原因是今年 8月異常強降雨少於去年同期。

表 1 2011 年 8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8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71 起,避免人員傷亡 4528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1.84 億元。

8月地質災害分布在 24 個省 (區、市)。按發生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四川、湖北、雲南等 (表2); 按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人數由多到少依次是雲南、四川、陝西等 (表3); 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由大到小依次是雲南、四川、湖北等 (表4)。

表 2 2011 年 8月各省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統計表 單位: 起

表 3 2011 年 8月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統計表 單位: 人

表 4 2011 年 8月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 單位: 萬元

二、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同期相比災情最輕,死亡失蹤人數最少

與 2005 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今年 8月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最低,因災造成人員死亡失蹤人數為最少,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少。

(二)西部地區受災最嚴重,沒有重大群死群傷事件

人員傷亡基本都在西部地區,因災共造成 15 人死亡失蹤,占總數的 88%; 雲南、四川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共造成 1.78 億元的財產損失,占總數的 70%。

(三)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

8月份,全國共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616 起,占總數的 95% 。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共 602 起,占總數的 93%。

(四)以自然因素引發為主

全國 648 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597 起,占總數的92%; 人為因素引發的有51 起,占總數的8%。自然因素主要為強降雨,人為因素主要為采礦和切坡等。

三、重大災害實例

8月15日,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功果橋鎮功果村魯基溝村民小組發生特大泥石流,規模 6 萬 m3,直接經濟損失 3286 余萬元。

四、9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地質災害多年發生規律,9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還處於汛期,也是台風(熱帶風暴)登陸頻繁期,防災減災形勢依然嚴峻。區域強降雨、局地暴雨和台風(熱帶風暴)帶來的強降雨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很大。地質災害可能主要發生在西南、中南、華東和西北的局部山區。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叄』 2017年發生地質災害有哪些縣

每年都有吧
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版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權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肆』 2017年九寨溝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北緯33.2度,東經103.8度)發生7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災情發生後,西部戰區聯指中心立即啟動抗震救災應急響應機制,戰區司令員趙宗岐、政委吳社洲命令戰區陸軍、戰區空軍、四川和甘肅省軍區、西寧聯保中心就近部隊立即做好抗震救災各項准備。



武警部隊:阿壩支隊已派300多名官兵就地展開救援


據9日1時31分報道,地震發生後,武警四川省總隊迅速召開作戰會議,部署抗震救災工作。武警阿壩支隊第六大隊官兵迅速攜帶救援工具到九寨溝景區展開救援。武警四川省總隊第一支隊工兵中隊9台車輛68人,攜帶紅外生命探測儀、雷達生命探測儀、工兵鍬、鋼釺大錘、自救包、救援三角架、擔架等專業救援器材趕赴震中。

『伍』 年~ 9月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第四季度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59

2011 年 1 ~ 9月全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同比大大減少。9月是今年以來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最為嚴重的月份。第四季度將進入地質災害低發期,發生頻次和危害程度將低於主汛期。秋季強降雨、台風和人類工程活動還將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總體預測第四季度地質災害可能主要發生在西南、西北、中南和華東局部山區。

一、總體情況

(一)2011 年 1 ~9月總體災情

2011 年 1 ~ 9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022 起,其中滑坡 11114 起、崩塌 2133起、泥石流1354 起、地面塌陷315 起、地裂縫80 起、地面沉降26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109 起,223 人死亡、32 人失蹤、118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38.9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表 1)。

1 ~ 9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372 起,避免人員傷亡 31770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6.29 億元。

表 1 2011 年 1 ~9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9月災情

9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2290 起,其中滑坡 1527 起、崩塌 364 起、泥石流 309起、地面塌陷 76 起、地裂縫 7 起、地面沉降 7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20起,81 人死亡、9 人失蹤、24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16.32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減少,而發生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增加 (表2)。9月是今年以來死亡失蹤人數最多的月份,主要原因是月內四川、陝西等地遭遇強降雨襲擊,引發較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9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71 起,避免人員傷亡 16151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1.33 億元。

表 2 2011 年 9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突發事件及處置情況

2011 年 9月17日14 時 10 分,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席王街辦石家道村白鹿塬北坡發生特大黃土滑坡災害,滑坡體方量達 24.80 萬 m3,共造成 32 人死亡,5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 5200 多萬元。

根據調查,該區土質情況以及連續強降雨是造成此次災害的主要原因。該滑坡位於黃土塬邊,滑坡體上部為馬蘭黃土,土質疏鬆,下部為離石黃土,中間夾多層古土壤。黃土塬地形高陡,垂直節理發育,易於雨水滲入,而古土壤土質緻密,具有隔水作用,形成易滑地質結構。在強降雨作用下,黃土體易於在黃土與古土壤界面產生失穩滑動。該地區 9月份前半個月累計降雨量達 284.50 毫米,是同期月均降雨量的 3 倍,發生災害前 24 小時的降雨量為 42 毫米。降水滲入土體,使得坡體自重增大,降低土體強度,在降水作用影響下,引發此次黃土滑坡。

災害發生後,西安市、灞橋區黨委、政府迅速趕赴現場組織搶險救援工作。陝西省國土資源廳接到災情報告後,迅速啟動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並向陝西省應急辦和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辦電話報告,派出應急工作組趕赴現場進行應急調查和指導搶險救災工作。國土資源部派出專家組與當地工作組進行會商,提出監測建議、二次險情發生的撤離預案等安全搶險、搜救指導意見,防止了二次災害的發生,保證了搶險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趨勢預測

第四季度將進入地質災害低發期,發生頻次和危害程度將低於主汛期。秋季強降雨、台風和人類工程活動還將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總體預測第四季度地質災害可能主要發生在西南、西北、中南和華東局部山區。

四、對策建議

為防範台風和秋季強降雨對西南、西北、中南和華東局部山區帶來的地質災害,當地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應繼續加強預防,密切關注當地天氣變化,加大對地災隱患點的排查、巡查和復查力度,確保群測群防體系健全、信息通暢,能及時應對出現的災情險情。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

『陸』 2017年有地地質災害嗎

每年都有吧
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回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答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柒』 年月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66 期

一、地質災害災情

(一)2011 年 1 ~10月災害災情

2011 年 1 ~ 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514 起,其中滑坡 11430 起、崩塌 2267起、泥石流1374 起、地面塌陷300 起、地裂縫84 起、地面沉降29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114 起,236 人死亡、32 人失蹤、129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39.6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表 1)。

1 ~ 10月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 39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4141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09 億元。

表 1 2011 年 1 ~10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10月災情

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492 起,其中滑坡 316 起、崩塌 134 起、泥石流 20起、地面塌陷 15 起、地裂縫 4 起、地面沉降 3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5 起,13 人死亡、11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0.7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 (表 2)。

10月全國成功避讓地質災害 21 起,避免人員傷亡 2371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7994.6 萬元。

表 2 2011 年 10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10月地質災害分布在 18 個省 (區、市)。按發生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廣西、四川、福建、雲南等 (表 3); 按造成的人員死亡人數由多到少失蹤依次是山東、貴州、廣西、陝西等 (表 4); 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依次是四川、福建和雲南等(表 5)。

表 3 2011 年 10月各省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統計表 單位: 起

表 4 2011 年 10月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統計表 單位: 人

表 5 2011 年 10月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 單位: 萬元

二、10月地質災害特點

(一)與多年同期相比災害發生數量較多,死亡失蹤人數最少

與 2005 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今年 10月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次高,僅低於 2010年; 因災造成人員死亡失蹤人數最少; 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次高,僅低於 2010年。原因是受台風 「納沙」帶來的強降雨影響,10月初在廣西南寧市、欽州市等地區引發 129 起滑坡、崩塌災害。

(二)西部地區受災最嚴重,其他地區相對較輕

人員傷亡一半分布在西部地區,因災共造成7 人死亡失蹤,占總數的53.85%;四川、雲南、西藏、廣西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共造成 0.44 億元的財產損失,占總數的 62.78%。

(三)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

10月份,全國共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470 起,占總數的 95.53% 。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共 477 起,占總數的 96.95%。

(四)以自然因素引發為主

全國 492 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 386 起,占總數的 78.46%; 人為因素引發的有 106 起,占總數的 21.54%。自然因素主要為降雨、重力作用等; 人為因素主要為采礦、人工切坡、開采地下水和爆破等。

三、重大災害實例

9月25日,山東省煙台萊州市夏丘鎮京長採石礦因降雨和采礦發生崩塌,災害規模達 1000 立方米,造成 6 人死亡。

四、11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地質災害多年發生規律,11月份是地質災害的低發期,但仍需防範秋季異常強降雨和人類活動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總體預測 11月地質災害發生的頻次和危害程度可能較 10月份輕,災害可能主要發生在西南、東南和西北的局部山區。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捌』 地質災害災情分級

地質災害災情依據造成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的大小,分為四個等級:

特大型專:因災死亡和屬失蹤30人(含)以上或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含)以上的。

大型:因災死亡和失蹤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含)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

中型:因災死亡和失蹤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含)以上、500萬元以下的。

小型:因災死亡和失蹤3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

『玖』 地質災害災情(年)Situation of Geohazards ()

2010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

2010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

『拾』 我國地質災害災情分析

減輕自然災害活動已經受到全世界的重視,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今天,人類對自然災害已經擺脫了盲目狀態,開始了自覺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減災活動。我國氣象局和國土資源部每天在天氣預報時都進行地區災害預報。人類與自然災害作斗爭開始了一個新紀元。減災必須對災情狀況、減災技術、減災效益有所了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為此,下面對我國地質災害地理分布特點、災情狀況及減災效益做一簡要分析,為減災活動提供一個宏觀認識。

1.中國地質災害地理分布特點

中國地質災害地理分布嚴格地受中國大地構造控制。世界上地質災害重災區有兩個帶,一個是環太平洋帶;另一個是地中海帶。我國位於環太平洋帶上,而且也是地中海帶與太平洋帶扭結帶上,具體來說,我國系處於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蒙古板塊擠壓三角區上。在這三大板塊擠壓下,我國大陸內形成了兩大地殼活動帶:這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南北帶和東西帶。實際上,南北帶呈「Y」字形,東西帶呈北東東向。在這個大的輪廓控制下,我國的強地震區、強滑坡區、強泥石流區都分布在這個帶上。這個帶上的地質災害比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嚴重。中國地質災害確實比較嚴重,我國東部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破碎地塊。其內部起伏不一,有升有降,它控制著這個區域內的地質災害發生、發展;也控制著這個區域內其他自然災害的發生和發展。比如洪水泛濫,人們只想到洪水泛濫是水文因素造成的,其實洪泛區主要是受地質構造因素控制。現在的洪泛區都是近代地殼沉降帶。現在採用的防洪對策是築堤擋水,是治標,而不是治本對策。其實,「本」是地殼沉降。盲目加高大堤,早晚要釀成大災。所以,著者認為防洪對策也要從地質角度考慮。

2.我國地質災害災情分析

下面先舉幾個實例,然後做一簡要分析。

(1)地震災害: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地震4000多次,造成人員傷亡的346次,死亡人數達230餘萬。地震災害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0億~20億元,死亡人數約2000~3000人。大震尤其嚴重。

(2)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高原、丘陵占國土面積的69%。河流縱橫、溝谷廣布。在地殼運動、大氣、地震及人類活動影響下每年都產生大量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據四川省統計,1981~1985 年5 年間,一次暴雨激發崩塌、滑坡在1000處以上的縣有28個,1萬處以上的縣有14個,2萬處以上的有3個。雲、貴、陝、川是我國崩塌、滑坡的多發區,情況類似。全國受泥石流災害威脅的縣城有70 座,1975~1984 年10 年內全國18 個省、市、區爆發泥石流造成死亡2136人,毀田65.66萬畝,毀房18.07萬間,鐵路中斷了4164h,直接經濟損失16億元。綜合分析已有統計資料,包括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30億元。

(3)災害性水土流失:國際上規定,土壤侵蝕模數超過1萬t/km2者為災害性水土流失。我國西北黃土丘陵區超過此數者有5萬km2,長江流域坡地坡度大於20°者皆屬於災害性水土流失區。另外,覆蓋厚度對土壤侵蝕成災也極有影響。如西北黃土區土層厚度達數十米至數百米,水土流失只造成耕地肥力降低;而長江上游土層極薄,僅數十厘米到數米,水土流失使耕地石板化,失去耕作條件。長江上游由於坡地水土流失帶來的經濟損失每年達25億元。四川省耕地石板化已累計達1167萬畝。湖北省鄖西縣已有40個自然村因土地石板化不得不移民他鄉。這種災害在貴州、雲南也大量出現了。

(4)風沙和沙漠化災害:我國風沙和沙漠化災害面積為150.9萬km2,占國土面積17.5%,主要分布於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近半個世紀來,我國沙漠化土地擴大了5萬km2。據初步統計,我國因風沙災害每年損失15億元。

(5)人類誘發的地質災害:人類由於盲目活動在經濟活動過程中誘發了大量地質災害。人口愈集中的地方,人類誘發的地質災害愈多。我國東部地區是我國人口和經濟最集中地區,人類活動比較頻繁,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比較多見,我們通常稱為工程地質災害,如礦山建設、地下水提取、交通建設、石油開采等人類活動都會誘發地質災害。這類地質災害,就其單個來說損失數字不大,而總計起來,數字就十分可觀了。總的來說,我國人類活動因素誘發的地質災害損失是非常巨大的,估計每年造成經濟損失大約10~20億元。在面上來說我國還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常被認為是氣候原因形成的,實際上也主要是人類活動誘發形成的。

綜合上面資料我們得到我國在地質災害方面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為90~110億元(1989年統計資料)。這個數相當我國自然災害總損失的1/16,這個數是相當可觀的。地質災害的影響主要威脅是在居民點和工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不是瞬時即逝,而是長期的,它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地質災害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有聲有色的,如地震;另一種是無聲進行的,如沙漠化、水土流失。有聲有色的容易被重視,無聲進行的容易被忽視,要注意無聲進行的災害後果是十分嚴重的。自然災害按其發生的時間尺度來說可分為三種:①突發性的,發生在幾分幾小時內;②中速的,發生在幾天幾個月內;③慢性的,發生在幾年或幾十年、幾百年內。如我國西北戰國時期的晉國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當時是森林茂盛,物產豐富;現在是植被稀疏,遍地黃土,晉北地區一片荒涼。這就是由於長期內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造成的慢性災害的後果。它威脅著我們子孫後代的生存,問題十分嚴重。這就是我國地質災害的災情概況。

3.減災實例及減災效益

我國在減輕地質災害方面已經做了一些工作,大體上展現在4個方面:

(1)工程地質災害預測預報預防工作 如施工地質超前預報、隧洞塌方監測預報、煤礦突水預測、煤與瓦斯突出預測、各種工程地質災害預測。

(2)自然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工作 如地震趨勢預測、地震臨震預報、滑坡預報等。

(3)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如雞扒子滑坡整治、東川泥石流防治、鐵路固沙、七省市水土保持、鏈子崖-黃臘石地質災害防治。

(4)救災工作 解放後我國政府對災後救濟做了大量工作,不一一列舉。

總結已做過的工作,不難看出,地質災害防治結果的經濟效益是巨大的,下面舉幾個實例說明。

(1)1982年7月長江鄖陽地區發生了雞扒子大型滑坡,長時間礙航。花了3年時間,投資8000餘萬元進行防治,滑坡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估計為1000餘萬元,總計損失近1億元。為了防止山坡繼續滑動,投資300萬元治坡,收到了較好效果。

(2)1985年6月12日凌晨,長江秭歸縣新灘發生了2000~3000萬m3的大型滑坡,其中260萬m3入江,停航12天。由於作了准確預報,無一人傷亡,財產損失也極小。如果沒有這個准確預報,據估算,可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8700萬元。預報投資約200萬元。這項防治經濟效益為1∶44。

(3)東川泥石流是聞名於世的大型地質災害,它對居住在東川市的6萬多居民生存存在嚴重威脅。據統計,解放以來,泥石流給東川市造成的損失已達數億元。1982~1985年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所與東川市聯合進行考察,提出了防治規劃,1986年開始實施防治。1987年7月5日發生了30年罕見的暴雨,沒有造成災害。現在整個工程已經完成,該市已被雲南省譽為「花園城市」。

(4)七省市水土保持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以寧夏西吉黃家二岔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驗示範區為例,該區土地面積為5.7km2。1983年開始綜合治理。以糧食單產為例,1982年單產為23.1kg,1990年為120kg,提高了425.4%;全流域凈產值:1990年是1982年的8.1倍;人均收入1990年可達731元,比1982年提高了380.9%。

我們應該看到,地質災害防治是長效的,不僅得益於今天,而且造福於子孫後代。一般來說,地質災害防治效益可達1∶20,地震工程的效益一般可達1∶10左右。地質災害防治效益極為可觀,可以這么說,減災就是增產。

總起來說,地質災害成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①暴雨洪水;②地殼運動;③人類活動。而人類活動可促進前兩項自然因素作用加劇,且面廣,量大。人類工程活動常可造成大量的工程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防治是重要的減災措施,一般來說,下面幾點措施是非常重要的:①當務之急是提高全民減災意識,加強科學普及和提高全民減災意識;②要有投資、有工程措施,沒有投資是減不了災、得不到效益的;③建立減災工程是「地質工程」的觀念。它不是一般的土木工程,脫離了地質的基礎減災工程有可能導致嚴重的致災後果。鏈子崖地質災害防治緊緊地依靠地質獲得成功,為減災實踐提供了範例;④環境保護是減輕地質災害的基礎性工作,一邊治理,一邊破壞是減不了災的。這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