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調水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
A.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優缺點(從調水量,源地水質,地形,地勢對調水線路
優
可跨流域調水,緩解水資源短缺狀況。
促進南北方交流,拉動經濟。
缺
工程耗時、耗力過大。
對南方的水進行抽調,南方水資源相對減少。
B. 大西線調水工程的大西線調水工程 - 觀點
郭開的方案提出以來,引發了巨大爭議,贊同者眾多,但反對者則認為其缺乏科學性,可能會破壞生態環境。「大西線調水工程」的方案至今停留在案頭階段。據《西藏之水救中國》一書作者李伶介紹,「大西線調水工程」之所以擱置至今,原因就在於「不同的聲音」太多。
支持方
支持方認為,方案若得以實現,不僅可以從根本上緩解我國北方的缺水問題,還會在改造沙漠、擴大耕地、增加電力、創造就業崗位等諸多方面帶來好處,大半個中國將不再困於水旱災害。其中一本《水資源調控:大西線調水解析》的書也對大西線進行了全方位研究解讀,認為它一旦實施完成,將對中國產生空前巨大的全方位效益,其作者為左玉輝(男,教授,博士生導師,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觀點一、郭開認為「大西線調水工程」方案更為合理。
原因在於,郭開分析:
1、南水北調的東線方案是利用京杭大運河河道,逐級提調長江下游的水,解決京津地區用水,但可調水148億立方米,需投資1300億元,工期10年。京杭運河污染嚴重,所調之水必須經過嚴格處理。加之它是全線提水,耗電量大,這樣勢必增加投資和水的運營管理成本。
2、中線方案是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調漢江水130億立方米,挖一條1276公里的疏水乾渠到北京,經過365條大小河流,總投資約1700億元,工期15年。可是漢江的水正在減少,幾乎無水可調。要保證輸水量必須從三峽水庫調水。由於輸水乾渠須經湖北、河南、河北人口稠密的地區,無論是移民工作,還是水的管理和運營成本都很大;水到京津地區實際只剩8億立方米。而且,乾渠沿太行山東麓修築,這一區域是暴雨區,山洪頻繁,極不安全。
3、西線方案是在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築高壩,調水入黃河,能調水170億立方米;開鑿隧洞175公里。主體工程即需3900億元,工期40年。花錢多,調水少。
這三個方案都是在長江上做文章,而到2020年長江也可能是缺水戶。大西線調水工程總計引水量可達2006億立方米,總計花費在2250億元,工期5~10年。而南水北調三線工程對應的數據分別為448億立方米,6900億元,10~40年。
觀點二、原國家第一工業機械部部長周子健認為「大西線調水工程」,從雅魯藏布江到黃河,實際流程1239公里,其中隧洞工程8處,最長的隧洞60公里,短的6公里,隧洞總長240公里。這段線路兩岸皆是人煙稀少的山區,河水全部自流,可實行定向爆破,施工容易,不怕地震。且淹沒極少,移民僅25000人。
觀點三、1999年5月15日,一支由水利部、國家計委、中科院、國土部、鐵道部、林業部及西藏、四川、雲南的一批水資源、氣候、環境、地理、地質、土木工程方面的專家組成的「大西線南水北調考察隊」成立,何廣沂任隊長。考察隊沿著郭開設計的線路從雅魯藏布江一直考察到黃河邊。何廣沂在隨後寫出的考察報告《「南水北調」構想有望變成現實》一文中稱,郭開的「大西線引水計劃」不僅水量充足、水質有保障,同時施工難度、周期及資金消耗在現有項目中都是比較理想的選擇方案。
贊同派:院士力挺
贊同派以著名物理學家,科學院院士,也是全國政協委員的何祚庥教授為首。其依據為目前我國水資源形勢不容樂觀。旱情越來越嚴重,黃河多年斷流,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沙漠已經逼近北京。另外由於我國西北華北地區嚴重缺水,經濟發展受限,導致各種資源或短缺或失衡。
贊同派支持者列舉多種論據,支持何教授的觀點: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8%,近4億人口受到沙漠化影響;大西線的水流速度可以沖刷河床,降低地上懸河高度等等。
反對者
反對者認為,方案是一個企圖征服自然的假想,缺乏科學常識,不僅可操作性差,還有可能引起國際糾紛。反對意見主要是:「西藏沒那麼多水可引」,「自流入黃河不可能」,「施工難度大」等。國家水利部方面即認為「『大西線』其中錯誤的概念太多」,「缺乏科學常識」。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博士郭喬羽也對「大西線調水工程」方案持質疑態度。「大西線工程方案所描繪的美景的確十分誘人,但是這個工程方案還僅僅是人類力圖征服自然的一個假想。不僅工程方案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工程更可能造成復雜而深遠的生態環境影響。」郭喬羽說,如果調2006億立方米水入黃河,黃河河道形態、水文情勢將發生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可能會給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帶來滅頂之災,還可能導致黃河上現有電站和堤壩報廢。方案所提出的輸水線路將穿越多個流域,如此之寬的輸水渠道,會直接切割所穿越的陸地生態系統,可能阻隔重要的生態廊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態環境的破碎化和島嶼化。
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高級工程師卜漱和也認為,1997年第51屆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了「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約」,規定上游的任何開發利用不能對下游國家造成重大損害。這對處於上游而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很低的我國十分不利。
中國重點企業投資基金調研組副研究員段向群認為,由於中國和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之間沒有簽訂任何國際協議來共同管理國際河流水資源,如果「大西線」工程變成事實,每年出境水量將減少65%。
反對派:網友踴躍
反對派也針尖對麥芒,以一篇名為《大西線調水工程——已經瘋了》的匿名文章為總綱,將矛頭直指大西線工程。文章在網上流傳甚廣,質疑《西藏之水救中國》一書中提及的各種觀點。文章認為目前雅魯藏布江也無水可調,並且從雅魯藏布江的徑流總量和運河設計寬度兩方面駁斥了「大西線工程」,認為「大西線」工程僅僅是紙上作業。文章還認為,中國治河多年不但成功的案例很少,反而越治理洪澇越多。
有人還根據《西藏之水救中國》當中提到的每年引水量,計算出「大西線」運河的理論寬度為636米到1205米。反對派詰問:要在青藏高原上和橫斷山脈間開鑿如此寬度的運河談何容易?當然這個寬度也誇大其辭了。
C. 地下水引起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哪些
1地下水改道導抄致地陷
2地下水襲斷流導致下游乾旱
3地表水改道導致原有生態平衡打破魚米之鄉變草場
4地下暗河斷流導致地下水資源枯竭以至於無法恢復持久生態
5地上下水斷流導致地表蒸發量增大無法補充水源以至於大面積的乾旱
6地上下水斷流導致靠水生存的微生物滅絕,靠微生物生存的動植物斷絕食物鏈滅絕
7地上下水斷流導致樹木灌木滅絕
8地上下水斷流導致惡劣天氣增多「暴雨」「泥石流」「凍土」沒有植被覆蓋水土流失嚴重
9因沒有沒有地上下水導致「地陷」「乾旱」「破壞原有生態平衡」「大面積的乾旱
」「靠微生物生存的動植物斷絕食物鏈滅絕」「樹木灌木滅絕」最終人類滅絕!!!!!
10人類滅絕了 就在也沒有問題了
D. 論述題:地下水引起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哪些
包括場地穩定、地面沉降、基礎抗浮、樁基礎抗拔、基坑穩定、地下水滲流引起的流砂現象和機械潛蝕等。
E. 為什麼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還沒有建設。
截至2020年1月13日,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尚處於前期論證階段,為未建項目。
西線調水工程項內目規劃分三期實施容,西線工程規劃於2001年通過審查。
2017年8月15日:黃河水利委員會政府采購辦公室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招標公告(預算1400萬)。
2018年8月20日:黃河水利委員會政府采購辦公室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中標公告,(預算4892萬)。
2019年11月18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工作會議時表示,同時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等前期工作。
目前,西線工程前期研究工作,仍未進入基建審批階段的程序。
(5)西線調水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擴展閱讀:
南水北調工程的相關進程及作用:
1、截至2019年7月,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267.13億立方米,相當於1800個西湖的水量,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
2、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工程已經初具規模,西線工程仍在論證階段。南水北調,不僅基本解決了北方的缺水問題,更為北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F.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對調水區域生態的影響有哪些。。。。。。好的壞的都寫嘛 具體點 急需要。。
西線工程的重大工程地質問題;青藏高原冰川退縮與西線工程調水量不足的問題;西線工程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對西電東送工程發電影響的問題;對調水區居民、生態補償的問題;西線工程與宗教、文化、文物等保護的問題;西線工程投資和運作模式的問題;西線工程替代方案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將長江源區的水引入黃河源區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對改善黃河源區乃至整個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必將發揮積極作用。但是我們在評估這一重大工程項目的過程中不能局限在現今所面臨的這些水與社會經濟發展問題之中,甚至不能局限在過去幾十年流域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小背景之中,而應該站在黃河與長江的自然發展歷史角度、站在全球變化的角度分析當今所面臨的問題所在……」
「有人形象地把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比喻為應該建成為新的『都江堰工程』,要能管它幾千年。切不能成為既不能『濟黃』,又使長江也變成第二條黃河的局面。」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西電東送工程都是國家的重大建設工程。這兩大工程的結合點,都在長江上游的大渡河、雅礱江和金沙江。從常識而言,在水量不變的情況下,滿足調水必然影響發電,滿足發電必然影響調水,二者是矛盾的。」
「缺水的北方仍然在不顧水資源短缺的現狀下大上工業項目,讓人很想不明白的是,既然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是北方缺水,為什麼我們不採取尊重自然的方式來布局我們的工業和經濟呢?為什麼不把工業重心適當轉向水資源豐富且已有相當工業基礎和條件的南方和長江流域呢?」
G. 水利工程的建設主要面臨哪些地質問題
1、水庫開發對周邊山體切割導致滑坡;
2、蓄水壓力作用可能導致地震;專
3、水庫滲水導致周邊屬地下塌陷、溶洞等。
水電工程地質存在的問題很多,除了與其他工程類似的區域地殼穩定、壩基、邊坡和地下洞室岩土體的穩定性等問題外,還有庫壩滲漏、水庫庫岸穩定、水庫淤積、濱庫地區浸沒、水庫誘發地震的問題…一般解決的思路是針對具體的工程地質問題分階段進行專門勘察,並進行穩定性計算和治理設計,然後付諸施工,用工程的方法進行改善。例如邊坡問題,先進行地質填圖調查,然後設計勘探類型和位置,等勘探施工完成後計算邊坡穩定性,如果不夠穩定即進行治理,設計抗滑樁,盲溝等等,最後是治理措施的施工。
H. 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有哪些
風化、破碎岩層。風化一般在地基表層,可以挖除。破碎岩層有的較淺,可以挖除。有的埋藏較深,如斷層破碎帶,可以用水泥漿灌漿加固或防滲;風化、破碎處於邊坡影響穩定的,可根據情況採用噴混凝土或掛網噴混凝土罩面,必要時配合注漿和錨桿加固。
斷層、泥化軟弱夾層。對充填膠結差,影響承載力或抗滲要求的斷層,淺埋的盡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注水泥漿處理;淺埋的泥化夾層可能影響承載能力,盡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一般不影響承載能力。斷層、泥化軟弱夾層可能是基礎或邊坡的滑動控制面。
鬆散、軟弱土層。對不滿足承載力要求的鬆散土層,如砂和砂礫石地層等,可挖除,也可採用固結灌漿、預制樁或灌注樁、地下連續牆或沉井等加固;對不滿足抗滲要求的,可灌水泥漿或水泥黏土漿,或地下連續牆防滲;對於影響邊坡穩定的,可噴射混凝土或用土釘支護。
滑坡體。斜坡內可能沿滑動面下滑的岩體稱為滑坡體。滑坡發生往往與水有很大關系,滲水降低滑坡體尤其是滑動控制面的摩擦系數和黏聚力,要注重在滑坡體上方修築截水設施,在滑坡體下方築好排水設施。防止滑坡,經過論證可以在滑坡體的上部刷方減重,未經論證不要輕易擾動滑坡體。
地下水發育地層。當地下水發育影響到邊坡或圍岩穩定時,要及時採用洞、井、溝等措施導水、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對結構面不利交匯切割和岩體軟弱破碎的地下工程圍岩,地下工程開挖後,要及時採用支撐、支護和襯砌。支撐多採用柱體、鋼管排架、鋼筋或型鋼拱架,拱架的間距根據圍岩破碎的程度決定。
岩溶與土洞。當建築工程不可能避開時,可挖除洞內軟弱充填物後回填石料或混凝土。不方便挖填的,可採用長梁式、桁架式基礎或大平板等方案跨越洞頂,也可對岩溶進行裂隙鑽孔注漿,對土洞進行頂板打孔充砂、砂礫,或做樁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