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今年以來地震等地質災害頻發單位就此

今年以來地震等地質災害頻發單位就此

發布時間: 2021-02-26 02:52:15

1. 地質災害在全球越來越頻繁,說明什麼

統計數據地震其實一直挺頻繁2010年初始,地球忽然狂躁不安起來。1月3日,索羅門群島發生7.1級地震;1月12日,海地7.0級地震;2月26日,琉球群島發生7.0級地震;10個小時後,8.8級智利大地震發生。就在我寫這篇稿子的時候,台灣又發生6.7級地震。地震這么頻繁,現在的地球是不是很不正常?地震其實挺頻繁通常認為,全球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地震,平均下來每天有1萬多個,只不過絕大多數不被人所察覺。據美國地震學聯合研究會統計,全球6級以上的強震平均每年近200次,7級以上的平均每年近20次,8級以上的平均每年近3次。地震級數越大,數量就越少。看看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所做的2000~2009年全球5級以上地震數量統計可知,每年的大地震數目沒有規律,但大致來說2007年倒可以算是其間地震較為頻繁的年份。2010年以來的地震數量並未顯示出數量上有異常,即使數目上有小差異,也不過是地震的隨機性所致。絕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板塊邊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其次15%分布在「歐亞地震帶」;還有5%在大洋中脊;最後約有10%分布在板塊內部。這是統計學上的規律性。但因為科學家們至今尚不清楚地震的產生機制和原理,所以下一次地震將在哪個地點和哪個時刻發生,尚無法准確預測。所以科學家又認為地震是隨機的。再來看看今年以來發生的幾次大地震,索羅門群島、琉球群島、智利都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海地也位於板塊邊界,因此這4次大地震的發生是完全合乎地學原理的,是正常的地震現象。再來點心理因素一些人認為:地震變頻繁了。其實地震還是那些地震,它有規律又隨機地發生著,但它從來不管降臨的地方是人煙稠密還是人口稀少。只不過,因為近年來發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區的大地震讓我們對地震比以前更關注了。2007年,全球8級以上地震達到了4次,是21世紀以來8級以上地震最多的一年。從數字上看,比較異常,但誰聽說過這些地震呢?當時誰可曾擔心過它的異常呢?至於國內的地震,誰還記得2001年11月14日發生在青海昆侖山的8.1級地震呢?這次地震是中國近半個世紀來最大的一次地震。但正因為它發生在人煙稀少的西部地區,人員財產傷亡小,所以未被大眾提及。從心理因素上看,這其實並不難理解。汶川地震造成的災難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人們對「地震」一詞高度敏感,開始注意各種與地震有關的信息,原本並無異常的地震,也因此看起來越來越密集。公眾在8.8級智利大地震後,產生種種猜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同樣一個地震,發生在環太平洋人口稀少的阿拉斯加地區,就未必會引來這么多強烈的反響了。2010年初的地震確是大地震,也產生了大災難。但大震未必有大災,小震也未必只能引發小災,關鍵在於地震發生在哪裡。地震活動是否異常,屬於地震的頻度的統計學問題,我們並不要因為關注的地震多了就理解為地震活動有異常,不可把災害頻發等同於地震頻繁。總的來看,目前的地震發生地點是正常的,頻度在統計學意義上也是正常的。在經歷了痛苦的汶川地震之後,我們比以前更加關心自己的棲息之地———地球了。中國雖不是地震最多的國家,卻是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我們在關心地震之際,掌握更多實用的地震應急知識,學習如何在地震中保護自己。大家好,對全球地震為何越來越頻繁這個問題,有太多的回答,但在我的看法中,我去不是那麼認為的,在地震越來越頻繁的時間中,自然災害也是接著的,地球中連接著太多的奧妙,自然中有地球的運轉,它們是不可缺少互助的,在大氣層保護的地球中人們可以自然的生存,在地球之外呢,在60年代初,沒有科學家的研究,沒有人們瘋狂的破壞,就沒有地震的頻繁,我的問題?地球的吸引力來自那裡,它是怎麼形成的?我在用鐵和磁鐵的試驗中發現,吸引力的形成,把鐵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然後在用磁鐵來吸,當它們之間的距離達到它吸引的穩定時 ,你在讓它們旋轉起來,在它們旋轉中,你會發現它們的互助之力,如果你把鐵或者磁鐵拿掉一點,它們就會搖動,如果把地球比喻成鐵,在把大氣層比喻成磁鐵,你會想到什麼呢。。。。。。地球要是在瘋狂的開發,早晚都要塔掉,地球中的含鐵在減少,大氣層在薄弱,當它們的力引減少到不可支持時,就是 地球毀滅的時間到了。。。。。。。。。。。。。。。。。。。。。。。。。。。。。。。。。。。。。。。。。。。。。。。。。。。。。。。。。。。。。。。。。</p>

2. 近些年來,全球,地震、台風、氣候異常等大型自然災害和連鎖災害頻發,密集到了不正常的程度,為何

自然災害的概述( disaster/natural hazard)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台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復雜的相互聯系.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無時無地不在發生,高低溫試驗箱當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時,即構成自然災害.因為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包括以勞動為媒介的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災害都是消極的或破壞的作用.所以說,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世界范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旱災、洪澇、台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
中國自然災害種類繁多.地震、台風、暴雨、洪水、內澇、高溫、雷電、大霧、灰霾、泥石流、山體滑坡、海嘯、道路結冰、龍卷風、冰雹、暴風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塵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國和局部地區發生,造成大范圍的損害或局部地區的毀滅性打擊.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的國家,其中對我國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有七大類.
1、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有20餘種,主要有以下種類:
(1)暴雨: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城市積水;
(2)雨澇:內澇、漬水;
(3)乾旱:農業、林業、草原的旱災,工業、城市、農村缺水;
(4)乾熱風:乾旱風、焚風;
(5)高溫、熱浪:酷暑高溫、人體疾病、灼傷、作物逼熟;
(6)熱帶氣旋:狂風、暴雨、洪水;
(7)冷害:由於強降溫和氣溫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樹受害;
(8)凍害:霜凍,作物、牲畜凍害,水管、油管凍壞;
(9)凍雨:電線、樹枝、路面結冰;
(10)結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凍,雨雪後路面結冰;
(11)雪害:暴風雪、積雪;
(12)雹害:毀壞莊稼、破壞房屋;
(13)風害:倒樹、倒房、翻車、翻船;
(14)龍卷風:局部毀壞性災害;
(15)雷電:雷擊傷亡;
(16)連陰雨(淫雨):對作物生長發育不利、糧食霉變等;
(17)濃霧:人體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風切變:(飛機)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災害
海洋災害主要有如下種類:
(1)風暴潮:包括台風風暴潮、溫帶風暴潮;
(2)海嘯:分遙海嘯與本地海嘯2種;
(3)海浪:包括風浪、涌浪和近岸浪3種,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風浪、氣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帶災害:如海岸侵蝕、滑坡、土地鹽鹼化、海水污染等;
(7)厄爾尼諾的危害.
3、洪水災害
(1)暴雨災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潰壩洪水;
(6)泥石流與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災害
(1)構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礦山地震;
(4)水庫地震等;
5、農作物生物災害
(1)農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種,小麥病害50種,玉米病害40多種,
棉花病害40多種及大豆、花生、麻類等多種病害;
(2)農作物蟲害;主要有水稻蟲害252種,水麥蟲害100多種,玉米蟲害52種,棉
花蟲害300多種,及其它各種作物的多種蟲害;
(3)農作物草害:約8000多種;
(4)鼠害.
6、森林生物災害
(1)森林病害:2918種;
(2)森林蟲害:5020種;
(3)森林鼠害:160餘種.
7、森林火災
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將自然災害分為七大類: 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農作物生物災害和森林生物災害和森林火災.但與我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災害主要有:
一、地質災害
自然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時,所產生的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脹、沙土液化、土地凍融、土壤鹽漬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後果,會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將這種現象稱為地質危害.地質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災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區溝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陡峻的便於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豐富的鬆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質成分可分為三類: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徑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粘粒、石塊、粘度大,成稠泥狀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對居民點的危害;對公路、鐵路的危害;對水利、水電工程的危害;對礦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體由於種種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向下滑動的現象叫滑坡.俗稱「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條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部連續狀態時,才可能具備向下滑動的條件.
滑坡的活動強度:主要與滑坡的規模、滑坡速度、滑坡距離及其蓄積的位能和產生的動能有關.
滑坡的活動時間:主要與誘發滑坡的各種外界因素有關,如地震、降雨、凍融、海嘯、風暴潮及人類活動等.
(三) 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岩)的地質現象.
按崩塌體物質的組成,崩塌可分為土甭和岩崩兩大類.
崩塌的活動時間:崩塌一般發生在暴雨及較長時間連續降雨過程中或稍後一段時間;強烈地過程中;開挖坡腳過程中之中或稍後一段時間;水庫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強烈的機械振動及大爆破之後.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區為我國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區.
(四)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於長期乾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過量開采地下水等導致的地殼變形現象.
(五)地震.地震是一種破壞力極大的自然災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還會引起火災、水災、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氣蔓延、瘟疫等次生災害.
二、 洪澇及其它災害
(一) 雨澇.雨澇是指大范圍的暴雨或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山洪暴發,江河水位陡漲,洪水泛濫,致使農田、房舍、人畜及交通設施等遭到淹沒的洪澇災害,以及低地積水難排,造成作物減產失收的漬澇災害.
(二) 洪水.洪水災害是指水流脫離水道或人工的限制並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現象.
(三) 凌汛災害.凌汛災害是因冰凌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顯上漲並引起災害的現象.
(四) 地震災害.地震水災是指因地震而誘發的滑坡堵塞河流或震垮堤壩造成的洪水災害.
三、大風災害.風力達到足以危害人們的生產活動、經濟建設和日常生活的風,成為大風.
大風的危害:危害性大風主要指台風、寒潮大風、雷暴大風、龍卷風.
根據大風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可歸納為機械損傷、風蝕、生理危害、影響農牧業生產活動等幾個方面.台風在大風危害中的破壞力最為突出.
四、熱帶氣旋災害.熱帶氣旋是一種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的氣旋性渦旋.
強烈的熱帶氣旋伴有狂風、暴雨、巨浪、風暴潮,活動范圍很廣,具有很強的破壞力,是一種重要的災害性天氣系統.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受熱帶氣旋嚴重影響的國家之一.
五、冰雹災害.冰雹是從發展強盛的積雨雲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塊或冰球.據冰雹大小及其破壞程度,可江寶還分為輕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級.我國是世界上雹災較多的國家之一.
六、海洋災害
(一) 風暴潮.來自高緯地帶的冷空氣與來自海上的熱帶氣旋通過交互影響,使沿海大風與巨浪接連發生,因此形成風暴潮.西太平洋是生產風暴潮最多的地區.
風暴潮的類型:台風型;冷高壓配合黃、渤海氣旋型;橫向冷高壓型;強孤立黃、渤海氣旋型;強蒙古低壓型;
風暴潮災害的空間分布.我國的風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從北到南是:萊州灣;江蘇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門;溫州、台州、沙埕至閩江口;廣東汕頭至珠江口;雷州半島東岸及海南島東北部沿海.
(二) 災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災害的海浪叫災害性海浪.
災害性海浪的形成:由台風、溫帶氣旋、寒潮等天氣系統引起並在強風作用下形成的.
災害性海浪按天氣系統類型:冷高壓型(也稱寒潮型);台風型;氣旋型;冷高壓與氣旋配合型.
(三) 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凍結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是極地海域和某些高緯度區域是突出的海洋災害之一.
海冰造成的災害.推倒海上石油平台,破壞海洋工程設施、航道設施,或撞壞船舶造成重大海難;阻礙船舶航行,損壞螺旋槳或船體,並實施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鎖港灣,使港口不能正常運作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費用;使漁業休漁期過長和破壞還是養殖設施、場地等,造成經濟損失.
海冰災害主要出現特點:我國冬季易於結冰的渤海、黃海北部和遼東半島沿海海域,以及山東半島部分海灣.
(四) 海嘯.海嘯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國家遭受的由於猛烈的地震所引起的海洋災害.
海嘯形成的條件:引起海嘯的海底地震震源較淺,一般要小於20公里至50公里;震級一般在里氏震級的6.5以上;必須有海底的大面積垂直運動;發生海底地震的海區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橫跨大洋的大海嘯,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嘯的危害:海嘯在濱海區域的表現形式是海水陡漲,驟然形成向岸行進的「水牆」,並伴隨著隆隆巨響,瞬時侵入濱海陸地,吞沒良田和城鎮、村莊,然後還海水又驟然退去,或先退後漲,有時反復多次,對人類造成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五) 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因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地環境條件下突發性的增值,引起一定范圍內在一段時間中的海水變色現象.
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體外排泄或死亡後分解的粘液,翻蓋海洋動物濾食和呼吸,從而使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動物攝食後造成魚、蝦、貝類等中毒死亡.有的還會使脊椎動物和人類在食用後中毒死亡;在以下幾節中,我們將對幾種常見的,危害面積大的自然災害進行介紹,同時介紹一些防災救災的措施.
七、其它災害
除了地震、洪水、台風、瘟疫等災害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乃至威脅我們的生命以外,我們對雷電、大霧、冰雹等其他災害也要不斷提高防範意識,加強防範能力.
雷電
(一)雷電的形成
伴有雷聲和閃電現象的天氣,氣象上成為雷暴.雷暴天氣時,當雲層與地面之間的電位差達到一定強度時,就會發生放電想像,閃電擊到地面或擊中某些物體就造成雷擊.據研究,雷擊的電流強度通常可達幾萬安培,溫度可達攝氏兩萬度,如此強大的電流和高溫,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預防雷擊的措施
1、在雷雨天,人應盡量留在室內,不要外出,關閉門窗,防止球行閃電穿堂入室.
2、盡量不要靠近門窗、爐子、暖氣爐等金屬的部位,也不要赤腳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腳下最好墊有不導電的物品坐在目椅子上等.
3、不要在河裡游泳或劃船,以方雷電通過水介擊中人體.
4、在野外遇雷雨時,盡快找一低窪或溝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樹、高塔、電線桿下避雨.
5、一旦有人遭到雷擊,應及時進行搶救,救護方法同觸電急救相同,及時作人工呼吸和體外心臟按摩等,同時急送醫院.
防濃霧
在近低層空氣中懸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視線模糊不清,當事人的水平能間距離下降到1000米以下時,就稱霧.霧有等級之分,能間距離小於1000米大於500米時稱為輕霧;能見距離不足500米時稱為大霧;能見距離不足200米時稱為濃霧.
霧災的防護措施:
1、盡量不要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氣體.
2、盡量少在霧中活動,不要在霧中鍛煉身體.
3、行人穿越馬路要當心,應看清來往車輛.
4、駕駛車輛和汽車要減速慢行,聽從交警指揮,乘車(船)不要爭先恐後,遇渡輪停航時,不要擁擠在渡口處.
冰雹
(一)冰雹的概念
冰雹是從發展強盛的積雨雲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塊或冰球.
(二)冰雹的危害
根據冰雹大小及其破壞程度,可將雹害分為輕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級.冰雹對農作物的危害相當大,我國是世界上雹災較多地的國家之一.
(三)我國冰雹的地理分布特點
1、多雹區:
青藏高原多雹區、北方多雹區、南方多雹區.
2、少雹區:
我國的少雹區主要分布在大平原、大沙漠、大盆地.
3、冰雹的時間分布特徵:
我國降雹集中的季節主要是春夏季早秋時期.
根據各地降雹季節的變化特徵,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春季多雹型、夏季多雹型、春末夏初多雹型、雙峰型.
降雹日變化主要有幾種類型:午後多雹型;夜雹型;中午多雹型;多峰型等.
(四)冰雹的強度特徵
降雹范圍大小,冰雹的大小及重量,降雹持續時間及堆積厚度.
(五)冰雹的預測和防禦
1、冰雹是比較難以預報的災害性天氣,氣象台以天氣雷達、氣象衛星監測和天氣圖等大量實時氣象信息對冰雹天氣進行追蹤和外推預報.民間也有許多預報經驗,如「旱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風,夏季多冰雹」「烏雲寶塔形,下邊泛紅雲,冰雹到眼前」等,總結起來預測的方法有六點:
(1)感冷熱;(2)辨風向「不刮東風不天潮,不刮南風不下雹」;(3)看雲色;(4)聽雷聲;(5)識閃電;(6)觀物象.
2、冰雹的防禦:
(1) 避雹;(2)防雹;(3)抗雹;(4)消雹
避雹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後三項則需要專門的部門和人員來進行,如今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工消雹已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冰雹來時的應對:
(1) 得知有關冰雹的天氣預報,應將人畜及室外的物品都轉移到安全地帶.
(2) 冰雹來時盡量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門時,應注意保護頭、面部.
(3) 若冰雹來時你正在室外,應馬上尋找可以躲避的地方,最好是堅固的建築物.
(4) 若你正在駕駛汽車,或在車內,應立即將車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貿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5) 有時,冰雹會伴有狂風暴雨,需特別注意預防及躲避.

3. 關於做好地震引發地質災害有關防範工作的函

國土資應急辦函〔2013〕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

近日,雲南、廣西、四川省(區)等地連續多次發生地震,部分地區出現持續雨雪異常天氣,引發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增加。雲南、廣西等省(區)在地震發生後,立即派出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專家組趕赴地震現場,會同當地國土部門開展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隱患應急調查、排查和群測群防等工作,防範意識強、工作積極主動,值得各地學習借鑒。「兩會」將至,地質災害防範工作依然艱巨,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繼續做好有關防範工作。現就有關工作要求如下:

一、繼續加強領導,提高防範意識

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繼續加強領導,提高防範意識,堅持以人為本,密切關注地震影響和氣候變化,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繼續落實各項地質災害防範措施,全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值守工作。

二、加強隱患排查,做好預報預警

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發生地震和強降雨雪後,要即刻部署,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巡查和復查工作,對地質災害易發區隱患點,要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設置相應警示標志,切實加強監測預警等各項措施,尤其對於公路、鐵路以及建設項目施工地區,要加強對不穩定斜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責成有關單位及時採取應急排危除險措施,以消除隱患。

三、繼續加強值守,確保信息暢通

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加強地質災害應急值守工作。尤其是「兩會」前後,要選派責任心強、熟悉業務的應急值守人員,實行24小時專人值班,負責同志要輪流帶班指導。要繼續強化信息報送工作,確保信息及時准確。一旦出現重、特大地質災害災情險情,要及時核對報告信息,並即時啟動應急響應,要在第一時間組織應急工作組趕赴現場,幫助和指導當地政府做好搶險救災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

有重要情況,及時報部。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2013年2月21日

4. 印尼塔勞群島發生6.9級地震,印尼為何頻發地震等地質災害

印尼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國家,它位於幾個構造板塊交界處,周圍火山環繞。該國版的島嶼權位於全世界最不穩定的一個區域。這周的火山爆發和由強震引發的海嘯,顯示印尼位於不穩定的地質構造上。作為全球最大的島國(由1.75萬座小島組成),印尼坐落在世界上最活躍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世界第二大最活躍地震帶——阿爾卑斯帶之間。夾在這種地震多發帶中間,意味著這個島國會經歷全球最強的地震和最猛烈的火山爆發。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說,環太平洋地震帶學術上又稱環太平洋帶,是全球最強的一個地震帶,它的一系列斷層線從西半球的智利穿越日本和東南亞,一直延伸2.5萬英里(4.02萬公里)。

5. 分析印度尼西亞是地震火山海嘯等地質災害頻發地區成因

處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處,地殼活動頻繁,引發地震

6. 最近兩年,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造成人員傷亡.搜救人員在搜救過程中採用了音頻生命探測儀,如圖


A、探測儀通過探頭將聲音傳到人耳,利用了固體可以傳聲的原理.故A正確,不符合題內意.
B、根容據聲音的三個特徵:音調、響度及音色,人耳能分辨發聲體的不同.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超聲波是指頻率高於人的聽覺上限的聲波,人耳不能聽到.故C錯誤.符合題意.
D、白天受雜訊的干擾不如夜晚聽得清楚. 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C.

7. 今年以來世界各地頻發地震、地陷以及氣候異常的原因是什麼

我建議樓主你想干點什麼就抓緊干吧,時間不多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