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都江堰市地質災害

都江堰市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25 22:46:43

① 中國近30年的自然災害

1975年2月日遼寧海城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的遼寧海城發生7.3級大地震。地震波及范圍為9千平方公里。這次地震發生在遼寧人口稠密、工業發達地區,但由於國家地震部門提前准確預報,當地政府又採取了有利的防震措施,損失降到了最小限度,成功挽救了十幾萬條生命。具體數字:

1、人員傷亡:死亡人數2041人,受傷人數27538人,救援兵力3.5萬人。

2、受災情況:地震造成城鎮房屋倒塌500萬平方米,農村房屋毀壞1740平方米;公共設施損壞165平方米,損失8.1億元。

3、災後重建: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減少了巨大的災害,如無預報人員傷亡將高達15萬人,經濟損失將達5億元。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級大地震,頃刻間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化為瓦礫一片,7200多個家庭全家陣亡,4204人成為孤兒,地震破壞范圍為3萬平方公里,有感波及范圍達14各省市自治區,相當於我國面積的三分之一。

1、死亡人數:24.4萬人,重傷人數16.4萬人,救援兵力15萬人。

2、受災情況:毀壞公共房屋1479萬平米,倒塌民房53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54億元。

3、救援兵力:解放軍出動15萬人,唐山機場倚天飛機起落達390架次。動用全國13個省,300個醫療隊,2萬多人,開出專列159個。

4、國家撥款:43億。

5、災後重建:從1978年開始建設,到1988年有一個新唐山出現在中國大地上。

1991年:

5月、6月份開始,中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水災,5個省、自治區發生嚴重旱災。據當時初步統計,安徽全省受災人口達4800多萬人,死亡267人,直接經濟損失近70億元。江蘇全省受災人口達4200多萬人,死亡164人,直接經濟損失90億元。

1998年6月中旬特大洪水災害

1998年6月中旬發生的的特大洪水災害,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和北方松華江流域,造成了歷史罕見的大洪水災害。全國29各省市自治區在手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

1、傷亡人數:1562人,受災人數2.23億人,救援兵力27萬人。

2、受災情況:倒塌房屋497萬間,受災面積3.18億畝,成災面積1.96億畝,直接經濟損失1666億元。

3、救援兵力:出動解放軍、武警27萬人,8000萬群眾參與抗洪,總動員力量達近億人。

4、國家撥款:數十億,各地調入物資近百億。

5、接受捐贈:捐款35億元,捐物摺合人民幣37億元。

2008年1月中旬南方冰雪災害

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中旬,南方遭受有史以來的特大冰雪災害,嚴重的破壞,給電力交通運輸設施造成極大破壞,災害波及21個省直自治區。

1、死亡人數:129人,滯留旅客400多萬人次。

2、救援兵力:64.3萬人。

3、受災情況:農作物受災1.78億畝,倒塌房屋48.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

4、投入力量:出解放軍外,各地群眾776萬人參與救援。

5、國家撥款:295.37億元。

6、捐助款物:22.75億元。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0秒
緯度:31.0°N
經度:103.4°E
深度:14km
震級:里氏震級8.0級,矩震級7.9級
最大烈度:11度
震中位置: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
都江堰市西21km(267°)崇州市西北48km(327°)
大邑縣西北48km(346°)成都西北75km(302°)
傷亡統計
全國各地傷亡匯總(截至2008年10月8日12時)
遇難:69229人
受傷:374643人
失蹤:17923人
經濟損失
(截至2008年9月4日)
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人民幣。四川最嚴重,佔到總損失的91.3%,甘肅佔到總損失的5.8%,陝西佔總損失的2.9%。國家統計局將損失指標分三類,第一類是人員傷亡問題,第二類是財產損失問題,第三類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問題。在財產損失中,房屋的損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損失占總損失的27.4%。包括學校、醫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損失占總損失的20.4%。另外還有基礎設施,道路、橋梁和其他城市基礎設施的損失,佔到總損失的21.9%,這三類是損失比例比較大的,70%以上的損失是由這三方面造成的。

② 誰有都江堰市政府發布《關於加快災後農村住房重建的實施意見》的原文如題 謝謝了

彭州市政府正式出台了《關於加快災後農村住房重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對永久性住房重建的補助標准、重建方式、資金籌措等各方面作出了細致入微的規定。 補助對象 「5·12」地震後彭州市行政區內,經房屋安全評估為住房災毀不能居住(滅失、倒塌、嚴重損壞)的本地正住戶口的農村村民,將成為農村災毀房屋的補助對象。 補助標准 其平均補助標准,為每戶2萬元。根據受災補助對象的經濟狀況和家庭人數實行分類分檔補助,具體補助標准將分為兩類三檔。一般農戶:1—3人家庭16000元,4—5人家庭19000元,6人以上家庭22000元;低保戶:1—3人家庭20000元,4—5人家庭23000元,6人及以上家庭26000元。農戶家庭人數、低保戶的認定,以2008年5月11日戶口和檔案記載為准。恢復重建永久性住房的補助將按照建房進度等要求發放。 申請程序 據介紹,申請補助程序為:第一步,受災群眾以戶為單位自願向災毀房屋所在地村集體經濟組織提出補助申請,並提供戶口證明材料、房屋及宅基地權屬證明材料或國土、房管部門確認的宅基地面積和房屋面積;第二步,村集體經濟組織對擬補助對象進行初步調查、核實;第三步,村民評議小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召開村民會議產生)對擬補助對象進行評議;第四步,村集體經濟組織將擬補助對象名單予以公示;第五步,村集體經濟組織將經公示無異議後的擬補助對象向鎮政府申報,由鎮政府進行審核;第六步,鎮政府將審核後的擬補助對象報民政局審批,彭州市民政局將審批後最終確定的補助對象名單予以張榜公布。 彭州將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在政策、措施的引導下,尊重補助對象意願,由補助對象自主選擇重建方式進行住房建設。 原址重建 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補助對象可按原合法取得的宅基地面積重建。同時,必須遵守「不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原址重建佔地面積應不大於原合法取得的宅基地面積;補助對象不得在原村集體經濟組織內再申請宅基地,且不得享受『拆院並院』每人8000元的建房補助;原址重建不得在省道、縣道路兩邊夾道建設,不得在統規自建和統規統建安置用地區內建設」等規定。 統規自建 經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同意,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其引進的社會資金投資者作為項目實施主體進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並給予補助對象每人8000元的建房補助,由補助對象按規劃自行建設住房。如引進社會資金的,合作協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上報。節約的建設用地,項目實施主體可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政策,掛鉤到建新區依法使用,也可通過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按照規劃用於旅遊業、服務業、商業和工業等。 統規統建 對規劃確定的農村新型社區和集中居住點實行統一規劃、集中建設。對補助對象自願選擇入住統一建設的安置住房,按照每戶人均建築面積35平方米的標准分配,每戶應按政府給予的住房重建補助資金等額繳納建房費。統規統建實施主體可以是當地政府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也可以引進社會資金按「拆院並院」項目實施。 異地安置 對有創業能力、自願舉家搬遷的補助對象,允許其自願放棄宅基地異地安居置業,鼓勵其到天彭鎮、致和鎮、蒙陽鎮、麗春鎮、通濟鎮居住,補助對象不再申請宅基地。補助對象自願放棄宅基地的集體建設用地,按市場化配置的原則,由當地政府或「拆院並院」項目實施主體給予一次性貨幣補償。在成都市范圍內置業安居的,可享受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等住房保障政策,並享受入戶、社保、醫療、就業和子女入學等待遇。 開發重建 按照重建規劃,經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同意,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對集體建設用地進行綜合整理,集中使用。也可引入社會資金進行綜合整理和產業開發。開發性重建的實施主體須按每戶人均住房不低於建築面積35平方米的標准安置補助對象,並按規劃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加固維修 受損房屋通過維修加固可以入住的,由房屋所有權人按《四川省建築抗震鑒定與加固技術規程》規定進行維修加固,政府將給予一定金額的補助,補助政策另行制定。 據悉,彭州在出台的意見中,提出了以「群眾自救、社會援助、市場運作、政府補助」等方式來籌集農村住房重建資金。除了引導受災群眾不等不靠,利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就業援助等政策,多方面自籌資金外,還可爭取住房重建貸款,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彭州支持受災群眾按照規定的程序向銀行申請住房重建貸款,專項用於災毀房屋的重建工作。 彭州還提出,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村災後住房重建,支持有條件的鎮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結合本地優勢資源,自籌資金或招商引資開展住房重建,鼓勵受災群眾利用宅基地和環境資源,吸引社會資金合作建房。有條件的鎮,可將恢復重建與開發建設相結合,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參與開發。

③ 「7·」四川都江堰三溪村高位山體滑坡

1 引言

2013年7月10日上午10時,四川都江堰市中興鎮三溪村一組五顯崗發生了高位山體滑坡,並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該滑坡呈現高位特徵,後緣鬆散滑坡體向東北方向順層下滑了310m後,劇烈撞擊並鏟刮對面小山坡,偏轉後轉化為碎屑流高速下滑約950m,撞擊並鏟動了溝道內的淺表層第四系殘坡積物,致使溝道內的11戶村民房屋被掩埋,最終形成了這起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的高位山體滑坡—碎屑流災害。滑坡總滑程約1.26km,總體積超過150萬m3。強降雨是觸發此起滑坡災害的直接原因,7月8日8時~10日8時,中興鎮三溪村出現了持續強降雨天氣過程,都江堰市區累計最大降雨量達537.4mm,相當於該地區年降雨總量44.1%。

2 滑坡區地質背景條件

2.1 地形地貌

研究區位於四川省中部的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向成都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從龍門山向成都平原海拔相對高差達3990m(圖1)。中興鎮屬於過渡帶上的中山區(海拔1000~3500m),地層主要由砂岩、灰岩及部分礫岩組成。地貌明顯受地層岩性和地質構造的控制,以河谷構造侵蝕堆積地貌、褶皺斷裂構造侵蝕地貌、侵入構造侵蝕剝蝕地貌為主,坡陡坡長,厚層砂岩及厚層礫岩常形成陡坎或陡崖,斜坡穩定性較差;處於斷裂構造部位有大型的滑坡或崩塌發生。滑坡區處於五里崗自然緩傾白堊系砂礫岩順層斜坡上,走向北東15°,岩體節理、裂隙、層面受地震和風化影響,較破碎,為滑坡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

2.2 降雨特徵

滑坡所在的都江堰地區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225.4mm,最多年份1605.4mm(1978年)。降雨的月份分配不均:5~9月為雨季,降雨量佔全年的77.7%,其中7~8月份最多,佔全年降雨量的45.9%,占近一半的全年降雨量,本次「7·10」高位山體滑坡的發生時間就是7月份。月降雨量最大592.9mm(1981年8月),單日降雨最大213.4mm(1980年6月29日)。降雨天數極端最多月達30天(1961年10月),全月無雨日僅出現在1963年1月。一次最大連續降水日數為33天(1954年9月8日~10月10日),累計降水量339.3mm。距離三溪村滑坡最近的雨量站位於都江堰市幸福鎮幸福村氣象台站,該台站記錄了7月7日晚8點到10日8時累計雨量為920mm,截至11早8點的累計雨量為1105.9mm,為長時間特大暴雨量級。因筆者未收集到幸福村台站數據,本文以都江堰市氣象台站雨量數據進行分析。

2.3 地層岩性

區內地層除缺失奧陶系外,從元古宇到第四系均有出露,總厚度達20000m,分布面積最廣的有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新近系、第四系地層。出露的砂礫岩等地層抗風化能力弱,被強烈風化、破碎,形成陡坎或陡崖導致斜坡上岩體的自穩性較差,容易發生滑坡崩塌等災害。

2.4 地質構造

區內受青藏高原擠壓變形和龍門山山前斷裂、映秀北川斷裂的影響,地質構造復雜,斷裂帶發育。北東向的茂汶斷裂(F1)、映秀-北川斷裂(F2)和彭灌斷裂(F3)為區域性大斷裂,貫穿研究區的中部和西部,長約40km(圖1),斷裂破碎帶及破碎影響帶較寬(約30km),斷裂壁、斷層三角面較發育,常切割較堅硬的岩層而形成陡坎和陡崖,為地質災害發育提供了基本條件。其中映秀北川斷裂在區內斷層面向北西傾斜,傾向300°~330°,傾角50°~60°。彭灌斷裂在區內長約50km,走向為30°~60°,平均約為45°,斷面傾向310°~330°,傾角45°~53°,屬壓扭性斷層。

3 三溪村滑坡特徵及運動速度

3.1 滑坡基本特徵

通過對2013年10月8日資源一號02C(ZY-1 02C)衛星遙感影像解譯和現場野外調查發現(圖2),都江堰三溪村滑坡位於三溪村一組自然斜坡的反傾坡地帶,在滑坡後緣發生分叉,其中1滑坡規模較大,滑坡後緣的大字岩頂部砂礫岩經碰撞鏟刮後形成碎屑流,摧毀了五顯崗通往大字岩溝內和坡面上11處居民點房屋,破壞面積約2.7×105m2,滑坡滑動距離遠、滑動速度快、破壞力強、危害嚴重。2滑坡位於1滑坡的南西方向,鬆散岩體向北西方向滑動,沿溝谷流動約350m。三溪村1滑坡滑程遠、運動速度快、破壞力強,其形成發育機制也更具有典型性。

圖8 都江堰三溪村滑坡發生前後降雨量圖

綜合分析認為,該滑坡災害是一次特殊地質和極端暴雨條件下形成的特大型高位山體滑坡,受「5.12」汶川地震影響明顯,滑坡發生是地球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的結果,地震為其發育提供了基礎條件,極端暴雨事件為其直接誘發因素。

5 經驗與啟示

(1)都江堰三溪村滑坡是一處典型高速滑坡-碎屑流災害。根據1滑坡的運動及堆積特徵,將其劃分了滑動區、碰撞鏟刮區和碎屑流堆積覆蓋區三部分。

(2)三溪村滑坡受汶川地震、特殊的岩土體性質、地形地貌條件以及極端暴雨事件的共同影響而發生,是地球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的結果,地震為其發育提供了基礎條件,極端暴雨事件為其直接誘發因素。

(3)建議加強高位山體滑坡的研究,尤其是遠程碎屑流地區滑坡的監測。此外,加大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的排查和巡查力度,做到「溝到頭,坡到頂」。

④ 誰有《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與區劃報告》 2009版的!畢業論文急用!謝謝!

⑤ 成都的地質概況主要地質災害及可行的解決措施。。。。。。。

一、前言
我市位於青藏高原東緣與四川盆地過渡地帶,人口集中,降雨充沛,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多樣,相對高差4979米。西部為龍門山強烈隆起斷裂褶皺發育帶,岩性復雜,以構造侵蝕、溶蝕高山和中山、低山地貌為主;東部龍泉山斷裂褶皺帶為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地貌;中部廣為平原。山地和丘陵面積分別佔全市幅員面積的32.26%和27.26%。
由於獨特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條件和強烈的人類工程活動,導致我市每年地質災害頻繁,成為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多發區。
二、2003年我市地質災害概況
2003年我市共發生地質災害64起,其中滑坡45處、泥石流10處、崩塌5處、地裂縫3處、地陷1處。其中成功預報地質災害37起,地質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比2002年下降54%。
汛期降雨誘發地質災害是2003年我市地質災害發育的主要特徵。2003年,我市汛期6—10月平均降雨量達634mm,是全年降雨量839.1mm的75.5%,共誘發地質災害63處,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98%,其中8月份降雨量達351?2mm,佔全年降雨量41.8%,誘發地質災害49處,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76.5%,主汛期是地質災害發生的高發期。
地震活動是2003年誘發我市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之一。2003年我市地質災害空間分布主要集中在龍門山區及龍泉山區,龍門山區共發生地質災害34起,占我市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53.1%,而2003年我市共發生2.0—3.1級地震活動142次,都集中發生在龍門山山前斷裂地帶。
2003年我市發生的64處地質災害中,滑坡、崩塌、泥石流三個類型總共60處,占發生災害總數的93.7%。
2003年我市共有504處地質災害危險點納入各級防禦預案,由於積極採取有效措施,部分地質災害在發生前得到了積極預防,減輕了災害損失。但仍存在防禦重點不突出、區(市)縣防治經費落實不到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普及率不高等突出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
三、2004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預測依據
1、地質環境條件
我市地質環境條件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岩石破碎、人類工程活動頻繁。受其影響,地質災害的發育特點表現為時空分布不均、災害類型多樣、規模大小不一,地質環境條件惡劣地段是今年地質災害的易發地區,地質災害類型仍以鬆散層中小型規模滑坡為主。
2、2004年降雨量
根據2004年成都市氣象局預測,今年汛期我市平均降雨量780-78mm,其中7—8月主汛期降雨量大於200mm,汛期和主汛期是地質災害發生的高發期。
3、人類工程活動
我市地形多樣,人口集中,交通發達,人類工程活動頻繁。2004年,在進行地基開挖、開礦採石、挖掘修路等工程活動時,一些地質環境條件較差的地帶,預測可能因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產生地質災害。
(二)地質災害類型預測
對我市造成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是滑坡,其次是崩塌、泥石流,其它類型相對較少發生。預測2004年我市地質災害發生類型仍然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規模一般為小到中型,但彭州、都江堰、青白江、崇州等部分地區存在發生大型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
(三)地質災害發生時段預測
降雨是誘發我市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預計2004年我市6月—10月降雨充沛,平均降雨量在780-78mm左右,佔全年降雨量的80%。預測2004年我市地質災害發生時段還是主要集中在汛期(6月—10月)時段。
四、2004年地質災害防禦重點
(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1、龍門山中、低山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以彭州—都江堰—大邑—邛崍一線以西的中、低山峽谷地帶為主,區內褶皺強烈,斷裂發育,地震頻繁,岩石破碎,降雨充沛,地質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地質災害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對工業設施、農田耕地、公路、房屋、渠堰、旅遊景區(點)等造成較大危害。其中彭州市小魚洞鎮楊坪村滑坡、彭州市磁峰鎮永華村滑坡、都江堰市麻溪鄉友誼村滑坡、崇州市萬家鎮方店子滑坡、邛崍市天台山馬坪村滑坡,汛期在強暴雨誘發下將會進一步發展。
2、總崗山低山、深丘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成都南側蒲江、新津等縣低山深丘地帶,人多房密,盛夏多暴雨,人類工程活動頻繁,岩性軟硬相間,岩石多破碎,軟弱易滑。地質災害以滑坡為主,對房屋、農田、水利設施、公路交通等造成危害。其中蒲江縣白雲鄉騎龍村滑坡,汛期在強暴雨誘發下將會進一步發展。
3、龍泉山低山地質災害低易發區
我市東部龍泉山脈一線的龍泉、金堂、青白江等區、縣以構造剝蝕低山為主。區內人口密集,經濟發達,挖渠、建房、公路修建、農田開墾等人類活動活躍,一些地質環境條件較差地區易誘發產生地質災害,且多以中小型滑坡、崩塌為主,造成房屋變形、牆體開裂、地表下錯、農田掩埋、交通阻塞等危害。其中龍泉驛區山泉鎮大佛村滑坡、金堂縣九龍鎮中心村滑坡、青白江區仁和鄉青林村滑坡等地質災害汛期將會加劇活動。
對以上區域,各地各部門要加強人類工程活動管理,做好退耕還林、邊坡治理,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加強監測,做好群測群防和預警預報工作。
(二)地質災害主要危險(隱患)點
據統計,我市現孕育有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500餘處,分布在中低山和深丘區地質環境條件脆弱地帶,主要對農戶、學校、礦山、企事業單位、公路、農田、電站、通訊、水利設施、旅遊景區(點)等造成威脅和危害。我市結合地質災害的分布區域、危害程度、規模大小,篩選出25個重大災害點為市級危險(隱患)點,並提出應急防災措施,落實監測責任單位和監測負責人(見附表1)。各責任單位和監測負責人必須認真履職到位,採取切實可行的具體防範措施,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汛前檢查和汛期巡查
各區(市)縣應積極做好汛前檢查工作,查處問題及時整改,要結合全市的氣象預測和當地天氣預報,搞好地質災害預防預報工作,將地質災害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根據我市地質災害的分布發育特點,按照省、市汛前檢查要求,市級有關部門要在2004年5月底之前,合理安排巡查路線,完成對邛崍、蒲江、龍泉、金堂、彭州、大邑、崇州、都江堰、青白江、雙流、新津、新都等區(市)縣汛前檢查,防患在先。
五、2004年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保障措施
(一)制定落實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各區(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開展本區域地質災害調查,擬定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找准主要地質災害點的分布范圍、威脅對象,明確重點防範期、主要措施,落實監測、預防責任人。組織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鄉(鎮)、廠礦企業在汛期來臨前開展對本區域內地質災害普查工作,編制地質災害防禦預案,同時做好《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地質災害避險明白卡》的發放工作。
(二)制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各區(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擬定本區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建應急機構、明確職責分工、預警報警信號、搶險救援措施等。出現重大地質災害徵兆或發生地質災害時,區(市)縣政府要根據情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疏散群眾,採取措施,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
(三)落實防災責任,加強監測
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394號)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35號)的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各區(市)縣人民政府分管領導為主要責任人(見附表2)。各區(市)縣、鄉、村、社和監測責任人要各負其責,明確各自的責任和任務,建立和完善「群測群防」體系;每個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以下簡稱災害點)要通過簽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的形式,把監測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責任人;每個災害點要向受威脅的群眾發放載有地質災害基本情況、撤離線路等內容的「明白卡」,努力避免人員傷亡;對可能發生的、正在活動的災害點,要布置必要的位移動態監測點,汛期遇降雨要實行24小時監測,做好監測記錄。國土資源、防汛、救災、氣象、地震等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根據當地的雨情、水情、震情和各災害點的監測資料,做好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工作。
(四)完善地質災害預防工作制度
市級有關部門和各區(市)縣要進一步完善汛前檢查、汛期巡查、汛期值班和災情速報制度。汛前和汛期有關部門要組織檢查,重點檢查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編制、防治責任、防治措施落實情況;災情發生後,要及時按要求報送災害種類、規模、受災人員、財產損失、救災減災措施等信息;汛期國土資源部門要實行24小時值班,確保人員落實、信息暢通。
(五)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普及宣傳工作
市級有關部門和各區(市)縣要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力度,通過舉辦培訓班、專題講座、印發宣傳資料等形式,廣泛宣傳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四川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等法規,使廣大群眾掌握地質災害發生的一些基本規律和防禦知識;要在地質災害易發區發放《地質災害防治簡介》、張貼防災宣傳畫、組織群眾觀看宣傳片;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廣泛開展宣傳,調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熱情,汛期要在當地電視台播放防災知識片,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抗災能力。
(六)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必需的資金
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市級有關部門和各區(市)縣要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確保地質災害調查、監測、檢查、治理等需要。要在加強監測的基礎上,安排專項資金,確定搬遷標准,及時將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群眾搬遷到安全的區域,防止災害發生時造成損失。
(七)加強工程建設活動的管理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各類工程活動,要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35號)的要求,在可行研究階段必須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有關部門不得批准。

⑥ 年度全國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

本報告所指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災害。評估方式採用收集資料和綜合分析,評估依據是《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評估重點是國家層面關注的重大地質災害,即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災情或險情。

本報告中所有統計數據未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相關數據。

一、基本情況

2013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5403起,其中滑坡9849起、崩塌3313起、泥石流1541起、地面塌陷371起、地裂縫301起、地面沉降28起,直接經濟損失102億元。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有203起,共造成481人死亡、188人失蹤、264人受傷。與2012年同期相比,2013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有所增加,分別增加7.5%、78.4%和93.2%(表1)。

表1 2013年與2012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

2013年我國除上海、天津外的其餘29個省(區、市)均發生過不同數量的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甘肅、四川、廣東、湖南、浙江和廣西等省(區、市)。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肅、四川和廣東等省;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四川、西藏和雲南等省(區);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肅、四川和遼寧等省。

二、應對工作總結評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國務院領導同志多次做出明確指示。我部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機制,完善措施,全力做好地質災害應對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

通過召開2013年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會議,總結以往工作的經驗與教訓、研討工作推進措施並部署全年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為全年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可靠的保障。2013年,在相關部門的密切合作下,在各級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咨詢專家和群測群防員的共同努力下,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一)各級黨委政府狠抓落實。

2013年各級地方黨委、政府認真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全國已有21個省份、161個市、990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26個省份、171個市、420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機構。我部建立了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庫和7個區片應急專家隊伍,就近指導地方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二是中央和地方加大了防治經費投入力度。全國共有30個省(區、市)、208個市(地、州)、1179個縣(市、區)設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三是加強了地質災害調查評估與隱患排查工作。全年共完成地質災害勘查1萬余處;四川蘆山「4·20」地震發生後,派出67個工作組、500餘人次開展震區地質災害調查,編錄地質災害隱患點14319處;在三峽庫區建立了255處重大崩塌滑坡和重點庫岸段的專業監測網並實施了專業監測,完成了28個縣(區)級監測站的建設和縣(區)、鄉(鎮)、村(組)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建設,實現了對3049處崩塌滑坡(涉及59.5萬人)動態有效監測,並啟動了三峽後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國共有2032個城鄉建設及相關規劃、10萬多個工程建設項目實施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15萬個隱患點進一步完善了防災預案;四是應急演練與技術培訓工作卓有成效。2013年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1.7萬次,參加人數達129萬多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演練與培訓123次,參加人數達4萬多人次;全年共培訓群測群防員超過40萬人次。五是總結經驗,推廣成果。調研總結各地防治工作經驗,組織開展群測群防工作經驗交流。通過報紙和網路等媒體,向各地推廣宣傳好的經驗做法,明顯提升了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能力。

(二)相關部門配合密切。

我部與國務院相關部委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加大協同防治地質災害的工作力度。一是繼續深化與中國氣象局合作開展預警預報工作,國土資源部門與氣象部門信息共享和信息通報機制更加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精細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通過建立部門聯合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台,全國已有30個省(區、市)、323個市(地、州、盟)、1880個縣(市、區)建立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體系。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已被社會各界尤其是地質災害多發區的人民群眾廣泛接受。聯合開展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十年工作總結,總結了預警工作機制、技術方法和減災成效等方面的成功經驗與存在問題,為改進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礎。二是與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及各級地方政府努力加大全國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投入力度,中央和地方財政2013年投入資金超過200億元。三是與水利、教育、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旅遊、能源和科技等部門協調聯動,繼續加強相關領域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地質災害評估與監測等方面進展明顯。

(三)國土資源部門指導有效。

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防治最高價值准則,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2月即召開2013年度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會商會,分析形勢,研判趨勢,確定防範重點。3月下發通知,提出總體工作要求。4月召開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5月召開全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暨技術培訓會,進行全面動員和部署。在汛期和關鍵時段召開3次全國視頻會,針對降雨、台風、冰雪凍融等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情況,發出相關防災通知19次,對防治工作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11月召開全國地質災害災情統計研討會,強調了新形勢下地質災害災情統計和地質環境綜合統計工作的重要性,並對各省(區、市)地質災害統計人員進行了災情報送標准、規范和技術要求培訓。二是加強監督指導,開展巡查排查復查。我部全年共50餘次派出由部領導和司局負責同志帶隊的工作組檢查指導,在31個省(區、市)安排100餘名區片專家長期駐守。針對局地強降雨、台風等天氣,各地充分發揮群測群防體系作用,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復查。省市縣三級共組織督促檢查組、隱患巡查組超萬次。針對1月11日雲南鎮雄縣果珠鄉山體滑坡、3月29日西藏墨竹工卡縣滑坡、4月20日四川蘆山7.0級強烈地震、7月10日四川都江堰市三溪村山體滑坡、7月22日甘肅漳縣岷縣6.6級地震等重、特大型地質災害事件,均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派出工作組及專家組指導開展應急處置工作。三是繼續完善監測預警信息發布,全年共製作170份汛期國家級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產品,在中央電視台發布111次(橙色預警92次、紅色預警19次),在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國土資源手機報發布160次(黃色預警以上)。通過網路QQ群建立地質災害預警多媒體共享服務平台,可隨時瀏覽查閱。另外,針對台風、地震等緊急情況開展的應急預警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例如,四川「4·20」蘆山地震抗震救災期間,發布地震區地質災害紅色預警7次、橙色預警4次,提醒當地居民和救災人員注意防範地震餘震及降雨誘發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10月6日,為防範「菲特」台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我部協同中國氣象局以及浙江、江西、安徽和福建等省,應急啟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發布地質災害紅色預警信息,警示當地居民和提醒相關部門注意地質災害防範。

(四)群測群防應對能力提升。

大力加強群測群防隊伍建設,組織培訓大批群測群防監測員,增加群測群防覆蓋范圍,提升基層突發地質災害應對能力。一是繼續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群測群防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十有縣」建設,全國「十有縣」總數達到1765個,覆蓋95%以上的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同時啟動了地質災害防治高標准「十有縣」建設。二是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尤其是臨災應急避險知識的宣傳力度,採取多種簡便易懂、易學易會的方式,推廣宣傳地質災害「五步避險法」、抗擊地質災害典型事跡等,使幹部群眾的防災知識、避險意識進一步增強。三是各地群測群防隊伍建設繼續發展,全國群測群防員已超過35萬名,已成為應急避險和重特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重要工作力量。

(五)應急隊伍逐步建實建強。

隨著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開展,應急隊伍力量蓬勃發展。一是應急隊伍建設迅速發展,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分級設立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應急專業技術支撐隊伍。二是專業技術力量不斷加強。全國各級應急機構共有數千名應急專家分布在各省(區、市)指導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近3500傢具有地質災害防治資質的專業隊伍共計20多萬人承擔著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汛期派出專家3000餘人次參與2013年的地質災害排查、巡查、核查和應急處置。三是廣泛調動社會力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通過組織培訓、宣傳教育等方式,動員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願者隊伍,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六)保障措施得力有效。

為有效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並不斷豐富和完善。一是加強隊伍的組織管理,明確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職責定位。各級職能部門完善監督考核制度,不斷優化目標,細化工作內容。二是加快完善地質災害應急制度與技術標准體系,積極推進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標准、應急處置技術指南、應急裝備配置標准、應急防治技術要求、應急演練指南等規章制度的制定工作,規范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行動。三是建立地質災害防治資金保障制度。會同相關部門加大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廣拓資金渠道,鼓勵企業和個人投入,爭取國際組織資助和社會民間捐助。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實行專款專用,並加大審計力度,保證資金的有效利用。四是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物資儲備制度。對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勘查設計、施工、監測等方面的物資進行有效儲備管理。

三、工作建議

汛期(5-9月)是地質災害的主要發生期,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2014年,國土資源部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災減災的各項要求,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面臨的嚴峻形勢,切實加強日常防災工作,重點做好四川、雲南、重慶、貴州、遼寧、廣東、廣西、福建、陝西、甘肅、浙江、安徽、新疆、山西、西藏、青海、吉林、河南等省(區、市)的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有效防範因異常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特別關注三峽庫區、汶川、玉樹、彝良、雅安、漳縣岷縣等地震災區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區;注意防範沿海地區由於台風引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全面貫徹落實《決定》。

一是研判趨勢,實時分析雨情、水情、災情、險情的動態變化,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部署和措施落實。二是以人為本,積極主動避災,一旦有極端氣象或成災跡象,立即把危險地帶人員撤出,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三是狠抓重點,重點防範城鎮、鄉村、丘陵山區、旅遊景點等人員集中區和交通幹道、重要流域、重點設施周邊等部位,尤其要強化工程施工場所人員的防災意識,落實防範措施。四是加強落實,狠抓調查排查、監測預警、宣傳演練、綜合防治、應急搶險、科技研究等工作的落實,克服鬆懈、麻痹等思想。五是協調配合,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做好防災信息共享、應急預案完善、防治資金安排、應急救援處置等工作,統籌做好地災防治與城鄉規劃、生態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工作,有效消除地災隱患,規避災害風險。

(二)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應急體系。

健全完善各級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與地質災害應急區域分中心,指導重點省(區、市)建實建強地質災害應急專業隊伍。實現地質災害易發省(區、市)應急會商的互聯互通,初步建成應急信息支撐平台,建設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與應急技術標准體系,顯著提高我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技術水平。

(三)進一步加強宣傳、培訓與演練。

擴大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覆蓋面,豐富宣傳方式。根據實際要求組織相關培訓與演練,督促、指導各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開展相關地質災害應急培訓與演練。

四、典型案例分析

2013年,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質災害113起,造成312人死亡失蹤、1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7.3億元;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大型地質災害有194起,造成63人死亡失蹤、4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3.5億元。2013年3起典型地質災害情況如下:

(一)雲南省鎮雄縣趙家溝「1·11」滑坡災害。

1.基本情況。

2013年1月11日8時18分,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果珠鄉高坡村趙家溝發生滑坡災害,造成46人死亡、2人受傷。

通過現場調查、無人機獲取影像分析等,測算滑坡啟動物源體長約120米、寬約110米、平均厚約16米,總體積約21萬立方米。滑坡物源啟動後,在快速運動過程中對斜坡和溝谷的殘坡積土層進行碰撞和鏟刮,裹攜了大量岩土體和碎屑物,使滑坡堆積體體積增加至約40萬立方米。滑坡途中發生兩次碰撞偏轉,形成滑程約900米的高速遠程滑坡。

2.成因分析。

趙家溝滑坡是一起在特殊地形地貌、地層岩土和氣象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和破壞性的特大型地質災害,主要成因如下:

一是地形地貌山高坡陡。滑坡後緣高程1735米,趙家溝村民組所在地高程1556米,高差達179米。滑坡區陡坎與斜長緩坡交替,整體地形坡角約35度,滑坡所處的陡坎部位的地形坡角達50度,斜坡穩定性較差。

二是斜坡岩土體鬆散破碎。滑坡發生在第四紀鬆散的殘坡積粘性土夾碎塊石中,主要由二疊紀軟弱砂頁岩風化破碎形成,十分鬆散,整體性差、強度低。

三是冰雪凍融導致土體軟化、強度降低。滑坡發生區域長期乾旱,近一個月來持續雨雪凍融天氣,地表水不斷滲入鬆散土體,使土體含水量增加、自身重量增大、土體軟化、強度降低,斜坡在重力作用下易於變形破壞。

四是受到彝良地震的影響。滑坡發生地距2012年「9.7」彝良地震震中約100千米,是彝良地震的Ⅳ度影響區,地震對斜坡岩土結構和土體完整性有一定影響。

3.應急處置。

(1)趙家溝上方斜坡及平台上滑坡堆積物結構鬆散,有再次向下滑動的可能,對該區域開展監測巡查工作,避免堆積物再次向下滑動造成人員傷亡;

(2)滑坡區東側不穩定性斜坡穩定性差,對下方趙家溝、曾家寨村民小組構成威脅,加強監測,居民轉移安置;

(3)開展村莊搬遷選址場地地質環境調查評估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4)加強專業指導,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發現地質災害隱患及時納入了監控范圍。

4.啟示。

(1)在西南山區,特別是雲、貴、川接壤的烏蒙山區,除關注汛期多雨對滑坡等突發地質災害的觸發外,持續時間長、地表徑流少、入滲多的久雨(雪)也是觸發滑坡災害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強監測預警。

(2)加強對冬季雨雪天氣引發地質災害及高位遠程滑坡的預警預報及防治技術研究。

(二)西藏墨竹工卡縣「3·29」特大型滑坡災害。

1.基本情況。

2013年3月29日凌晨6時許,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扎西崗鄉普朗溝澤日山東坡約30萬立方米塊碎石土體殘坡積物失穩滑動,其後推動前緣鬆散堆積體失穩形成整體滑動。滑坡進入溝谷後,進一步鏟刮溝底和兩側鬆散堆積物,形成約2000米的滑坡-碎屑流,溝口段堆積體長約600米、寬70~180米、厚15~25米,總體積約200萬立方米。滑坡碎屑流摧毀掩埋溝口施工人員暫住地,災害造成66人死亡、17人失蹤。

2.成因分析。

「3.29」滑坡災害是在地形陡峻、岩石破碎、冰雪凍融強烈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一起特大型滑坡-碎屑流地質災害。滑坡成因如下:

(1)滑坡位於普朗溝源頭,地形陡峻,坡度達42度~45度,呈「V」型狹長溝谷,滑坡源頭到堆積區長約2000米。滑坡後緣高程5359米,前緣高程4535米,高差824米。

(2)區內地質條件復雜,推覆構造、滑覆構造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出露地層主要有多期形成的火成岩、沉積岩,岩石蝕變強烈,岩體破碎。表層第四系主要為塊碎石層,被當地群眾稱為「澤日山」(意即「碎石山」)。

(3)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期間,氣候極度乾燥,3月以後,連續多次陣雪,雪水滲透,降低了斜坡體穩定性。

(4)滑坡的啟動過程系後緣殘坡積體失穩滑動,推動前緣鬆散堆積體,形成整體滑動。

3.應急處置。

開展普朗溝流域地質災害隱患排查,評估選定下游群眾的搬遷點。加強群測群防工作,落實監測預警責任人,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標明對地質災害位置、誘發因素、居民注意事項、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和避險安置點等,努力降低地質災害的危害。

4.啟示。

(1)加強對滑坡隱患點源頭的監測預警,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預防知識,指導群眾提高識別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能力。

(2)高度重視居民區、工程建設區、工礦企業、旅遊區和臨時人員居住地等場址的地質安全評估,加強監測預警,落實防災預案和責任制,有效減輕或避免地質災害的危害。

(三)四川都江堰市三溪村「7·10」特大型滑坡災害。

1.基本情況。

2013年7月10日10時30分,四川省都江堰市中興鎮三溪村一組發生大型高位山體滑坡災害。災害共造成45人死亡、116人失蹤。

2.成因分析。

滑坡災害所處區域為龍門山向成都平原的過渡地帶,地貌上屬於構造侵蝕地貌和全新統沖洪積堆積地貌。出露地層主要為白堊系的砂礫岩,岩體強度大。自7月8日20時起,都江堰市出現區域性大暴雨天氣,至7月10日20時,累計最大降雨量達到1059毫米,是1954年都江堰市有氣象記錄以來雨量最大的一次降雨。

經調查,滑坡後緣高程1132米,前緣高程755米,高差377米。滑坡堆積區長約1200米,平均寬約150米,平均堆積厚度10米,估算滑坡體積約180萬立方米。滑坡位於自然斜坡的陡傾地帶,中部溝谷堆積有大量鬆散碎屑物,下部為地勢較為平坦的村莊。特大暴雨形成的坡面地表水大量匯入坡體內部的貫通性裂縫,形成高水頭壓力,在壓力推動下,上部岩體發生崩滑,對溝谷中飽水的鬆散堆積體形成沖擊侵蝕,觸發流狀滑動並鏟刮鬆散體,導致滑坡體積增大,對下部村莊形成破壞。由於滑坡岩體強度大、外觀無裂縫,且植被異常茂密,災害隱蔽性極強。另外,此次災害具有突發性強和規模大等特點,因此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

3.應急處置。

災害發生後,滑坡體後緣臨空,其上寬約200米較平緩坡體上堆積有約30萬立方米崩塌岩體,崩塌堆積岩體距臨空面約50米,進行了加強監測預警。

4.啟示。

加強高位山體滑坡的研究,尤其是遠程碎屑流地區滑坡的監測。此外,加大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的排查和巡查力度,做到「溝到頭,坡到頂」。

⑦ 在汶川大地震後,許許多多志願者到災區投入了抗震救災行列中,都江堰市志願者小明八點多准備前去為災民服

8點44出門的,下午2點12回來的,5個小時28分鍾,應該沒錯!

⑧ 5.12大地震

5·12汶川地震網路名片
5.12汶川大地震區點陣圖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級強震猝然襲來,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西南處,國有殤。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創約5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目錄[隱藏]

地震參數
損失傷亡全國各地傷亡匯總
經濟損失
道路搶修情況
大堰塞湖
災害評估極重災區
重災區
一般災區
專家詳析
中外援助
對口支援
全國哀悼日
全國防災減災日
媒體評論
感人事跡人民教師——譚千秋
偉大的母愛
敬禮娃娃——朗錚
汶川地震72小時救災記錄地震參數
損失傷亡 全國各地傷亡匯總
經濟損失
道路搶修情況
大堰塞湖
災害評估 極重災區
重災區
一般災區
專家詳析
中外援助
對口支援
全國哀悼日
全國防災減災日媒體評論感人事跡
人民教師——譚千秋 偉大的母愛 敬禮娃娃——朗錚汶川地震72小時救災記錄

[編輯本段]地震參數
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汶川地震救援
緯度:30.986°N
經度:103.364°E
深度:14km
震級:里氏震級8.0級,矩震級7.9級
最大烈度:11度
震中位置: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
都江堰市西21km(267°)崇州市西北48km(327°)
大邑縣西北48km(346°)成都西北75km(302°)
地震成因:
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地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四川特大地震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
地震類型:
汶川大地震為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影響范圍:包括震中50km范圍內的縣城和200km范圍內的大中城市。陝西、甘肅、寧夏、天津、青海、北京、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雲南、內蒙古、廣西、海南、香港、澳門、西藏、江蘇、上海、浙江、遼寧、福建、台灣等地等全國多個省市有明顯震感。中國除黑龍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陝甘川三省震情最為嚴重。甚至泰國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內,菲律賓、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編輯本段]損失傷亡

全國各地傷亡匯總
地震災區慘狀遇難:69142人 失蹤:17551人
受傷:374065人 受災:4624萬人
5-12四川汶川地震最新傷亡人數
四川省55239人死亡 281066人受傷
地區 死亡人數 失蹤人數 受傷人數 被掩埋人數
成都市 4179人 21703人
綿陽市 15976人 106330人
綿陽市北川縣 11522人 9693餘人
綿陽市平武縣 1546人 32145人
綿陽市安縣 1571人 13476人
德陽市 10290餘人
德陽市綿竹市 6805人 31567人
德陽市什邡市 3546人 31978人
廣元市 4521人 304人 24100人
廣元市青川縣 4408人 296人 14302人
阿壩州 4464人 24625人
阿壩州茂縣 418人 7365人
阿壩州理縣 101人 123人
阿壩卧龍耿達鄉 29人 30人
都江堰市 3069人 3202人
彭州市 870人 5580人
遂寧市 27人 402人
雅安市 28人 1351人
資陽市 20人 633人
南充市 30人 7632
眉山市 10人 315人
甘孜州 9人 23人
巴中市 10人 258人
樂山市 8人 534人
中江縣 20人 420
內江市 7人 225人
涼山州 3人 4人
自貢市 2人 87人
瀘州 1人 1人
江油市 359人 9483人
廣安市 1人 44人
汶川縣 2562人 2400餘人
國道318線路段 2輛軍車被埋,死亡1人 10人
其他受災省市傷亡人數
地區 死亡人數 失蹤人數 受傷人數 被掩埋人數
甘肅省 364人 22人 7560人
陝西省 114人
重慶市 16人 637人
重慶市梁平縣 學生死亡人數增至5人
河南省 2人 7人
雲南省 1人 51人
湖北省 1人 14人
貴州省 1人 15人
湖南省 1人
在川台灣民眾2人死亡1人失去聯系 3歲男童因地震死亡
經濟損失
(截至2008年9月4日)
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人民幣。四川最嚴重,佔到總損失的91.3%,甘肅佔到總損失的5.8%,陝西佔總損失的2.9%。國家統計局將損失指標分三類,第一類是人員傷亡問題,第二類是財產損失問題,第三類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問題。在財產損失中,房屋的損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損失占總損失的27.4%。包括學校、醫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損失占總損失的20.4%。另外還有基礎設施,道路、橋梁和其他城市基礎設施的損失,佔到總損失的21.9%,這三類是損失比例比較大的,70%以上的損失是由這三方面造成的。
道路搶修情況
由綿竹至北川的105省道已於2008年5月15日18時搶通,通往北川的救災物資路線增加到兩條,原由綿陽市經安縣到北川的縣道運輸壓力得到緩解。
北線公路搶通也取得進展,由黑水至茂縣的302省道搶通工作順利推進,距離茂縣縣城還有6公里。由松潘至茂縣的213國道也已搶通到距茂縣縣城6公里處。
目前汶川至茂縣中間還有29公里的路段沒有搶通。據遙感監測,其間約有14處路段因滑坡被淹沒或垮塌。
西線除上述由馬爾康經理縣至汶川的317國道外,由丹巴經小金至映秀的303省道已經搶通至卧龍,距離映秀還有40公里。
據四川省交通廳副廳長鮮雄介紹,目前各路搶通工作中,最艱巨的是東線公路。由北川至茂縣的302省道在搶至距茂縣28公里處時,由於搶通路段再次發生山體崩塌,北川縣城至漩坪16公里處被水淹沒,使搶通工作難以推進。
[編輯本段]大堰塞湖
唐家山堰塞湖 是汶川大地震後形成的最大堰塞湖,地震後山體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的唐家壩堰塞湖位於澗河上游距北川縣城約6公里處,是北川災區面積最大、危險最大的一個堰塞湖。庫容為1.45億立方米。體順河長約803米,橫河最大寬約611米,頂部面積約30萬平方米,由石頭和山坡風化土組成。
[編輯本段]災害評估
汶川地震災害范圍評估結果
極重災區
共10個縣(市),分別是四川省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
重災區
共41個縣(市、區),其中:
四川省(29個):理縣、江油市、廣元市利州區、廣元市朝天區、廣元市旺蒼縣、梓潼縣、綿陽市遊仙區、德陽市旌陽區、小金縣、綿陽市涪城區、羅江縣、黑水縣、崇州市、廣元市劍閣縣、三台縣、閬中市、鹽亭縣、松潘縣、蒼溪縣、蘆山縣、中江縣、廣元市元壩區、大邑縣、寶興縣、南江縣、廣漢市、漢源縣、石棉縣、九寨溝縣。
甘肅省(8個):文縣、隴南市武都區、康縣、成縣、徽縣、西和縣、兩當縣、舟曲縣。
陝西省(4個):寧強縣、略陽縣、勉縣、寶雞市陳倉區。
一般災區
共186個縣(市、區),其中:
四川省(100個):郫縣、成都市金牛區、成都市青白江區、成都市新都區、成都市成華區、成都市錦江區、成都市青羊區、成都市溫江區、成都市武侯區、名山縣、邛崍市、金堂縣、南部縣、蒲江縣、成都市龍泉驛區、射洪縣、樂山市金口河區、巴中市巴州區、新津縣、丹巴縣、南充市順慶區、夾江縣、天全縣、丹棱縣、金川縣、通江縣、雅安市雨城區、洪雅縣、雙流縣、仁壽縣、樂山市沙灣區、峨邊彝族自治縣、康定縣、沐川縣、儀隴縣、馬邊彝族自治縣、井研縣、南充市高坪區、彭山縣、犍為縣、滎經縣、榮縣、西充縣、瀘定縣、樂山市五通橋區、峨眉山市、簡陽市、馬爾康縣、青神縣、南充市嘉陵區、蓬安縣、資陽市雁江區、眉山市東坡區、華鎣市、平昌縣、樂山市市中區、營山縣、安岳縣、達州市通川區、樂至縣、大英縣、遂寧市船山區、萬源市、甘洛縣、威遠縣、遂寧市安居區、紅原縣、岳池縣、達縣、武勝縣、廣安市廣安區、自貢市大安區、資中縣、越西縣、渠縣、蓬溪縣、自貢市自流井區、自貢市沿灘區、富順縣、內江市東興區、自貢市貢井區、內江市市中區、隆昌縣、屏山縣、宜賓縣、南溪縣、大竹縣、宜賓市翠屏區、若爾蓋縣、宣漢縣、美姑縣、雷波縣、瀘縣、鄰水縣、開江縣、阿壩縣、道孚縣、冕寧縣、九龍縣、高縣。
陝西省(36個):寶雞市金台區、南鄭縣、留壩縣、鳳縣、漢中市漢台區、隴縣、麟游縣、太白縣、寶雞市渭濱區、眉縣、西鄉縣、岐山縣、千陽縣、城固縣、扶風縣、鳳翔縣、佛坪縣、鎮巴縣、永壽縣、洋縣、石泉縣、周至縣、武功縣、乾縣、彬縣、長武縣、西安市楊陵區、興平市、西安市碑林區、漢陰縣、寧陝縣、紫陽縣、禮泉縣、西安市雁塔區、戶縣、西安市蓮湖區。
甘肅省(32個):禮縣、宕昌縣、清水縣、崇信縣、天水市秦州區、臨潭縣、武山縣、甘谷縣、靈台縣、平涼市崆峒區、天水市麥積區、秦安縣、迭部縣、張家川縣、通渭縣、岷縣、漳縣、庄浪縣、渭源縣、涇川縣、華亭縣、靜寧縣、隴西縣、鎮原縣、卓尼縣、定西市安定區、慶陽市西峰區、會寧縣、寧縣、臨洮縣、碌曲縣、康樂縣。
重慶市(10個):合川區、榮昌縣、潼南縣、大足縣、雙橋區、銅梁縣、北碚區、 璧山縣、永川區、梁平縣。
雲南省(3個):綏江縣、水富縣、永善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5個):隆德縣、涇源縣、西吉縣、彭陽縣、固原市原州區。
各地地震造成影響:
四川
震災造成遇難62161人,受傷347401人。
甘肅
死亡365人,受傷10158人,緊急轉移安置179.7萬人。
陝西
死亡113人,受傷1920人。房屋倒塌6.32萬間,危房24.6萬間。
重慶
死亡16人,受傷637人,受災人口213.33萬人。
貴州
死亡1人,受傷15人,多處民房開裂倒塌,發生破壞性地震可能性極小。
雲南
死亡1人,受傷51人,楚雄昭通等地部分房屋倒塌。
湖南
死亡1人,長沙房屋震動明顯。
湖北
死亡1人,受傷14人。武漢震感明顯,襄樊、十堰等地受波及。
河南
死亡2人,受傷7人。
[編輯本段]專家詳析
汶川大地震是中國一九四九年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強度、烈度都超過了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國地震研究及地質災害研究專家今天分析了汶川地震破壞性強於唐山地震的主要原因。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基礎地質研究室專家馮梅做客國土資源部門戶網時分析指出,汶川地震破壞性強於唐山地震。
首先,從震級上可以看出,汶川地震稍強。唐山地震國際上公認的是7.6級,汶川地震是8.0級。
其次,從地緣機制斷層錯動上看,唐山地震是拉張性的,是上盤往下掉。汶川地震是上盤往上升,要比唐山地震影響大。
第三,唐山地震的斷層錯動時間是十二點九秒,汶川地震是二十二點二秒,錯動時間越長,人們感受到強震的時間越長,也就是說汶川地震建築物的擺幅持續時間比唐山地震要強。
第四,從地震張量的指數上看,唐山地震是2.7級,汶川地震是9.4級,差別很大。
第五,汶川地震波及的面積、造成的受災面積比唐山地震大。馮梅說,這主要是由於斷層錯動的原因,汶川地震是擠壓斷裂,錯動方向是北東方向,也就是說汶川的北東方向受影響比較大,但是它的西部情況就會好一些。
汶川地震波及面積大,據稱幾乎整個東南亞和整個東亞地區都有震感。「主要是因為汶川地震錯動時間特別長,比唐山地震還長,這就是為什麼唐山地震雖然死亡人數多,但是實際上災害造成的影響不如汶川地震大。」馮梅說,因為汶川災情分布比較廣。
第六,汶川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次生災害比唐山地震大得多。國土資源部高級咨詢研究中心教授岑嘉法分析說,因為唐山地震主要發生在平原地區,汶川地震主要發生在山區,次生災害、地質災害的種類都不太一樣,汶川地震引發的破壞性比較大的崩塌、滾石加上滑坡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質災害要嚴重得多。另外,因為四川水比較多,所以堰塞湖跟唐山地震相比也是不一樣的。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基礎地質研究室專家安美建補充說,汶川地震的震級比唐山地震的震級稍微高一點,能量差三倍,地震波及能量越大,地震傳得更遠,在更遠的距離內造成破壞。另外,汶川地震的位置也非常特殊。唐山地震發生在中國東部,因為東部地區延遲線比較薄,東部地震波衰減厲害,而四川的延遲線厚,所以地震波衰減慢。從這兩個角度來說,汶川地震造成的影響要比唐山大。
[編輯本段]中外援助
國內社會援助情況
全國共接收國內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時為止)總計594.68億元,實際到賬款物總計594.08億元,已向災區撥付捐贈款物合計268.80億元
捐贈區 國家電網 2.1億元,全國證券期貨行業 1.01億元,榮程鋼鐵 1.1億元,台塑集團 1億元,恆基地產李兆基1億元,中國石油 1.03億元。(均為人民幣)
國際社會援助情況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以來,國際社會向中國政府和人民表達真誠同情和慰問,並提供了各種形式的支持和援助。截至2008年7月18日為止,外交部及中國各駐外使領館、團共收到外國政府、團體和個人等捐資17.11億元人民幣。其中,外國政府、國際和地區組織捐資7.70億元人民幣;外國駐華外交機構和人員捐資199.25萬元人民幣;外國民間團體、企業、各界人士以及華僑華人、海外留學生和中資機構等捐資9.39億元人民幣。
截至5月17日16時,來自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日本、俄羅斯、韓國、新加坡的六支境外救援隊伍,已經抵達災區開展救援行動。其中中國香港20人、中國台灣22人、俄羅斯51人的救援隊在綿竹市開展救援。日本兩批60人的專業救援隊在青川、北川開展救援。韓國47人的救援隊、新加坡55人的救援隊在什邡市開展救援。
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捐款捐物統計(不含民間團體)
台灣省--20億新台幣援助災區。(約合4.5億人民幣)
香港特區政府--3.5億港元援助。(約合人民幣3.1億元)
澳門特區政府--1.1億人民幣。(包括半官方的澳門基金會的1千萬人民幣)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5000萬美元現金和1000萬美元物資。(約合4.3億人民幣)
印度政府--決定向中方提供500萬美元救災物資。(約合人民幣3500萬元)
日本政府--決定提供約5億日元緊急援助。(合人民幣3300萬元)
俄羅斯聯邦政府--已提供四批救災物資,價值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800萬元)
(以下並未按順序排列)
美國--50萬美元現金 (約350萬人民幣)
韓國--100萬美元
英國--100萬英鎊
法國--25萬歐元的抗震救災物資
德國--50萬歐元
波蘭--10萬美元
挪威--2000萬克朗(約合400萬美元)
伊朗--150噸救援物資
阿爾及利亞--100萬美元
蘇丹(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25萬美元
摩洛哥--100萬美元
土耳其--200萬美元
丹麥--75萬丹麥克朗(約合15萬美元),超過100萬丹麥克朗(約合20萬美元)的救災物資
西班牙--100萬歐元加7噸葯品支援
比利時--65萬歐元
希臘--20萬歐元
愛沙尼亞--50萬愛沙尼亞克朗(約合49000美元)
越南--20萬美元現金
新加坡--20萬美元
巴基斯坦--政府向災區捐贈價值100萬美元的救援物資。(約合人民幣700萬元)
莫三比克政府(世界最貧困國家之一)--向中國政府捐款4萬元人民幣
國際組織援助情況
歐盟--歐盟人道主義援助辦公室決定通過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等機構向中方提供200萬歐元緊急援助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基金會提供30萬美元緊急援助
國際奧委會--國際奧委會捐款100萬美元援助,後又於2008年8月2日與北京奧組委和中國奧委會在北京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800萬美元
[編輯本段]對口支援

⑨ 在汶川大地震後,許許多多志願者到災區投入了抗震救災行列中.都江堰市志願者小方八點多准備前去為災民服

設8點x分時針與分針重合,
則:x-
x
12
=40,
解得:x=43.
即8點43分時出門.內
設2點y分時,時針與分針方向相容反.
則:y-
y
12
=10+30,
解得:y=43.
即2點43分時回家
所以14點43分-8點43分=6點.
答:共用了6個小時.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