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廣東地質災害防治

廣東地質災害防治

發布時間: 2021-01-22 17:41:12

❶ 廣東省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廣東省江門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怎麼樣

廣東省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廣東省江門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本省范圍內,當前企內業的注容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東省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廣東省江門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❷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啟動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駐守巡查及再檢查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93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主管部門,地調局:

近期,部分地區因強降雨引發了地質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為進一步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落實防災減災措施,部研究決定,在前期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檢查的基礎上,啟動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駐守巡查工作。同時由部領導和有關司局負責同志帶隊再赴重點地區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檢查。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地質災害防治檢查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組 (附件1)於6月16日至6月23日分赴有關省 (區、市)檢查指導工作。工作組重點了解近期地質災害情況,督促檢查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等工作開展情況。

二、區片專家駐守巡查

主汛期期間,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區片專家 (附件 2)在負責區片開展地質災害防治駐守和巡迴檢查工作,做好防治措施落實的檢查督促,協助指導地方開展巡查排查、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工作。各區片專家組每周一向部報告上周工作情況,如有重要情況及時報告。

三、其他事項

請各省 (區、市)國土資源廳 (局)做好區片專家駐守、巡迴檢查期間的協調聯絡,積極配合開展檢查工作。其他地方參照部作法開展巡查檢查工作,並將有關情況於 6月底前報部。

聯系方式:

地質環境司 010 -66558322 66558316 (傳真)

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010 -66558072 66557723 (傳真)

附件: 1.地質災害防治檢查工作分組

2.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組安排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附件 1

地質災害防治檢查工作分組

一、待定

組長 徐紹史 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

成員 辦公廳有關同志

地質環境司有關同志

二、四川組

組長 汪 民 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成員 薛佩瑄 地質環境司災害防治處處長

三、安徽組

組長 張洪濤 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

成員 張開軍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高工

四、貴州組

組長 關鳳峻 地質環境司司長

成員 段曉康 地質環境司綜合處幹部

五、湖北、重慶組

組長 柳 源 地質環境司巡視員、三峽辦主任

成員 黃學斌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指揮長

付小林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教授

六、河北組

組長 陶慶法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郝愛兵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處長

李建中 地質環境司監測處主任科員

七、福建、廣東組

組長 徐建芳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王燦峰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工程師

連建發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高工

八、湖南、江西組

組長 田大佑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陳紅旗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辦公室主任

王海強 地質環境司幹部

九、陝西組

組長 殷躍平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 (正局級)

成員 李曉春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災害處主任科員

十、雲南組

組長 田廷山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 (正局級)

成員 王支農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高工

附件 2

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組安排

❸ 廣東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從業人員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在我省注冊登記的地質勘查單位有54家。職工總人數30149人(其中在職職工13708人,比2005年減少98人;離退休人員16441人,比2005年增加2328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295人,比2005年增加138人,增長1.9%;技術人員4292人,比2005年增加175人,增長4.3%;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923人,比2005年增加71人,增長8.3%;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403人,比2005年減少31人,減少2.2%。在職人員年均收入約3.32萬元,比2005年增加0.61萬元,增長22.5%;離退休人員年均收入2.42萬元,比2005年減少0.42萬元。

技術人員佔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的58.8%,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的12.7%,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19.2%。

(二)地勘單位資質基本情況

全省地勘單位資質情況:甲級資質76個,乙級資質87個,丙級資質89個。其中:

(1)區域地質調查甲級5個,乙級11個;

(2)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甲級15個,乙級14個,丙級12個;

(3)固體礦產勘查甲級19個,乙級11個,丙級16個;

(4)液體礦產勘查甲級5個,乙級14個,丙級14個;

(5)氣體礦產勘查乙級2個;

(6)地球物理勘查甲級7個,乙級11個,丙級9個;

(7)地球化學勘查甲級5個,乙級1個,丙級12個;

(8)遙感地質勘查甲級3個,乙級3個;

(9)勘查工程施工甲級13個,乙級10個,丙級11個;

(10)岩礦鑒定岩礦測試甲級3個,乙級10個,丙級15個;

(11)選冶加工試驗甲級1個。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在我省注冊登記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有49家,職工總人數12251人,比2005年減少91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6806人,比2005年增加138人,增長2.1%;技術人員4053人,比2005年增加352人,增長9.51%;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807人,比2005年增加69人,增長9.3%;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246人,與2005年基本持平。在職人員年均收入約3.29萬元,比2005年增加0.63萬元,增長23.7%;離退休人員16402人,比2005年增加2334人,年均收入約2.43萬元,比2005年減少0.42萬元。

技術人員佔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的60%,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的11.9%,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18.3%。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從業人員佔全行業的90%以上(93.3%),仍佔地勘行業主體地位。

(二)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2006年資產總額386720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159939萬元,專用儀器設備54033萬元,總負債185845萬元,凈資產216486萬元,總收入186028萬元,總支出157203萬元,資產負債率48%。

2006年資產總額比2005年減少2306萬元,減少0.59%;生產性資產比2005年增加359萬元,增長0.22%;專用儀器設備比2005年增加3080萬元,增長6%;總負債比2005年減少13202萬元,減少6.6%;凈資產比2005年增加15342萬元,增長7.6%。總資產比2005年有所減少,但生產性資產、專用儀器設備、凈資產均比2005年有所增加。專用儀器設備、凈資產增加還比較多,說明經濟實力有所增強。負債率雖然比2005年減少3%,但總體來說,負債率仍然比較高。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

我省2006年承擔的公益性地質工作任務,主要來源於中央和地方財政的地質勘探費、國土資源大調查經費和中央地方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其中國家財政資金投入22112萬元,比2005年減少2633萬元(減少10.6%),地方財政資金投入56952萬元,比2005年增加3433萬元(增長6.4%)。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基本情況

我省2006年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總收入13231萬元,比2005年增加1974萬元,增長17.5%。礦業權轉讓收入1008萬元。礦產開發收入1858萬元,與2005年基本持平。工程勘察施工收入59394萬元,比2005年增加7789萬元,增長15.1%。其他產業收入20902萬元,比2005年增加2906萬元,增長16.1%。

2006年我省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總收入超過財政撥給的地質勘探費和地質專項撥款,收益占總收入的51.8%,比2005年增長4%。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以改革促發展,成果顯著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與實踐,我省地勘單位積累了一定的市場經驗和實用技術,擁有地質礦產信息資源的優勢,不僅已經佔有許多礦業權,而且還具備有較強競爭力的找礦技能和勘查施工技術。此外,我省地勘單位的結構調整也取得一定進展。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完成了由單一的地質找礦向地質礦產勘查、工程勘察與施工、礦產開發與礦產品加工銷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機械製造、地質技術咨詢服務、房地產等多種經營的轉變。大多數地勘隊伍已進入市場,成為商業性地質工作的主體,商業性收入已超過國家撥給地質勘查經費。

(二)初步樹立「大地質」觀念

在地質找礦的基礎上,大力開展基礎地質調查、環境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等工作,在開展與地質勘查相關產業上取得較大發展,增強地質勘查的服務功能,更好地滿足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省外、境外礦產資源勘查工作中也取得一定進展。

四、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設想

(一)把地勘體制改革與地勘事業單位改革結合起來,統籌考慮,一並解決

目前省編制部門正在擬定我省地勘體制改革的工作方案,其他相關部門也正在為地勘單位改革制定有關措施,出台有關住房、社保和離退休人員待遇等優惠政策,將為地勘體制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二)加強礦產資源勘查,突出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的勘查工作

在粵北、粵東、粵西等地區的主要成礦帶開展新一輪固體礦產資源的遠景勘查工作,快速篩選靶區和找礦後備基地並進行礦產勘查評價,重點開展油頁岩、地下熱水等非常規能源勘查。針對我省現有部分大宗礦產資源缺乏和找礦潛力差的特點,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開展境外周邊國家及國內其他省份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工作,擴大我省礦業對外開放,建立境外、省外礦產資源基地。

(三)加強基礎地質、礦產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工作

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培育地質勘查市場,增強地質工作的服務功能。認真抓好區域性的地質調查工作,全面推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及省內地級城市的地質調查;在完成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農業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逐步向全省其他重要農業種植區推進。同時,根據省情,重點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監測工作。

五、存在問題和建議

(一)存在問題

1.觀念相對滯後,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

部分地勘單位思想未轉變,仍把發展寄託在財政和國家投資,沒有積極開拓市場,與廣東經濟發展脫節。一方面堅持保留事業單位的「帽子」,保留現有的財政撥款扶持;另一方面又參與商業性地質工作,通過市場獲取利潤。在這種心態下,改革的主動性不強,面向市場、開拓市場的積極性不高。地質勘查管理方式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國家已不再下達計劃找礦任務,但地質勘查隊伍運作方式沒有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根本轉變,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商業性地質勘查還沒有分體運行,地勘工作機制轉型較慢。

2.管理體制不順,資源配置不合理

在管理上仍沿襲了屬地化之前按礦種組隊、按部門管理的體制,導致分工過細、業務交叉、勘查資源配置不合理。各部門在某些地區都設置隊伍,比如韶關市就有3個部門5支地勘野外隊,隊伍、設備、技術、任務大多相近,造成工作重復,勘查資源浪費,惡性競爭難以避免。

3.人員結構不合理

人才流失、高素質人才難以補充。造成地勘單位人員總體素質不適應當前工作的需要,一是崗位結構中,技術人員所佔比例偏低,占從業人員的58.8%,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的12.6%,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的19.2%。二是學歷水平總體不高,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佔2%,本科佔17%,高中以下卻佔53%。三是年齡結構不合理,由於地勘行業屬於野外作業的艱苦行業,人員明顯老化,45歲以上工作人員佔了30%,後備力量缺乏。四是人員專業結構單一,「餘缺」並存的矛盾突出,特別缺乏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經營型、管理型及復合型人才,這是當前大多數地勘單位競爭能力弱的一個主要原因。

4.歷史包袱沉重

(1)離退休人員負擔重。一方面,地勘單位歷史長,離退休人員眾多,超過在職人數,有的地勘單位離退休人員是在職人數的2.3倍。另一方面,地勘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政策尚未出台,與地方養老保險未能很好地銜接。事業單位離退休費與企業養老保險存在一個差額,仍需財政補足。這些負擔對地勘單位來講過於沉重,是推進企業化改革的最大困難。

(2)資產總量小,質量差。非經營性資產所佔比重偏大,經營性資產質量差,是地勘單位的共症。地勘單位現有閑置多年甚至毀損的資產以及長期積累的死賬、呆賬仍虛充國有資產。以廣東核工業地質局為例,全局共有凈資產15247萬元,人均佔有3.4萬元,只有一般國有企業的1/30,一般事業單位的1/10。

(3)職業病問題突出。地質勘查隊伍屬於特殊艱苦行業,長年從事野外工作,條件艱苦,職業病發病率高,特別是從事核原料勘查的單位,放射性職業病的情況尤為突出,其醫療、保健、撫恤費支出負擔沉重。

(二)對策、措施和建議

(1)盡快出台住房、醫保、社保等各項改革配套政策,以解決地勘單位歷史遺留問題,為地勘體制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2)深化改革、加快地勘隊伍企業化進程。地勘隊伍盡管面臨許多問題,但總體上,深化改革、加快企業化進程的基本條件是具備的:一是外部發展環境較好。我省經濟發展迅猛,地質勘查相關產業的市場化程度高,如工程勘察與施工市場狀況比全國要好,而這方面正是地勘隊伍的優勢所在,地勘單位實現企業化經營有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近幾年我省地勘隊伍在市場化、企業化道路方面,尤其是在隊伍自身建設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三是省政府在資金上給予了大力扶持。目前,省財政給省地勘單位年度撥款已達5億多元,為地勘單位的結構調整、發展經濟、實行改制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條件。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地勘環境處)

❹ 廣東省有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中心怎麼樣

廣東省有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中心,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東省有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❺ 廣東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廣東省湛江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怎麼樣

廣東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廣東省湛江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是事業單版位營業,注權冊地址位於湛江市赤坎區康寧路51號。

廣東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廣東省湛江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12440800068486676T,企業法人艾康洪,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廣東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廣東省湛江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的經營范圍是:承擔國土資源大調查和其他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地質調查、勘查;提供地質災害預警、防治、危機管理技術支撐;承接地質礦產勘查、地質規劃、地質勘測、水文地質勘查;承擔地下水資源勘查和研究(具體按機構編制部門。

通過愛企查查看廣東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廣東省湛江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❻ 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廣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哪個單位編制的

❼ 廣東省有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中心地鐵怎麼走

公交線路:713路,全程約20.5公里

1、從廣東有色地質基礎工...步行約660米,到達地稅局站

2、乘坐713路,經過9站, 到達夏茅客運站

3、步行約1.4公里,到達廣州市汛期地質災害...

❽ 廣東自然災害地理論文

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對人類威脅較大的氣體,世界每年的排放量達6億多噸……;估計到下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著沙漠化的危險,每年有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脅著60多個國家……」看見這一組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不是嗎?從2300萬年前到1800萬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現到現在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人類從未停止過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應」,這更滋長了人類的貪欲。他們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排污排廢……。於是,曾經山青水秀,一片蔚藍的地球母親望去已是滿目瘡痍,污煙瘴氣。這怎不叫人寒心呢?

至此,人類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來換取經濟的發展,舉一個最近的例子:

我市的木蘭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條清澈見底,魚蝦成群的河流,處處可見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婦女,但是近年,由於溪上游的木蘭糖廠等工廠不重視環保和對污水的正確處理,任意地排放廢水廢渣,致使木蘭溪水質變壞,魚蝦絕跡。望著溪面上漂浮著黑色的泡沫和死雞,死鴨,還有誰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飯呢?河兩岸的農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莊稼,使莊稼減產……。農民曾多次要求縣里主管部門解決污染問題,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拖了下來。

木蘭溪中的泡沫及牲畜屍體,不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嗎?溪中絕跡的魚蝦何日再歸來?

當然環境問題還不只這些,如世界八大公害,日本的水俁病,痛痛病等等無一不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無知而自掘墳墓。的確,環境問題無時不刻地困繞著整個世界。然而,這一出出悲劇又是誰一手導演的呢?是人類。當災難再度落到了人類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對人類無休止報復時,人類終於覺醒了,明白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人類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須尊重自然。對於改造自然理應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闊斧,勇於實踐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與自然協調發展。

面對我國嚴峻的環境問題,我們絕不能重蹈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先污染,後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選擇,其治理的代價很高。我們既要加速發展,擺脫環境問題對我國經濟的制約,又要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來保護環境。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倡導同學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建議叔叔阿姨們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為保護環境,造福後代貢獻自己的力量。

因為: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