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受災鑒定表
⑴ 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
(一)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內容
定量化分析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程度的過程稱為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它是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的,即在地質災害活動概率、破壞范圍、危害強度和受災體損毀程度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地質災害的經濟損失構成,分析經濟損失程度和分布情況。
表徵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的基本指標是用貨幣形式反映的絕對損失額和相對損失額。絕對損失額是指一次事件或一個地區某時段內地質災害活動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其量度單位除了元、萬元、億元外,為了便於不同地區之間的對比,還採用損失模數或損失強度(即單位面積的損失額)來反映地質災害的經濟損失程度,其量度單位為元/平方米、萬元/平方千米、億元/平方千米等。相對損失是指一次災害事件或一個地區某一時段內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與同地區同類財產價值的比值,或者是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同地區年度生產總值(或財政收入)的比值,其量度單位為小數或百分數。
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的直接目標就是核算上述指標值,並且分析和評述這些指標在評價區內的分布情況。
(二)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方法
主要有下列3種方法:受災體價值損失核算、歷史災害破壞損失評價和地質災害期望損失評價。
⑵ 地質災害災情基本要素及災情評估的主要內容
一、地質災害成災過程與災情構成
災情是指災害的情況。由於任何一種自然災害的形成、發展、表現等都具有多方面特點,所以一般意義上的災情是一個具有廣泛而又復雜內容的概念。從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角度,界定地質災害災情的范圍和構成,是進行災情評估研究的基礎。要界定地質災害災情范圍與構成,首先要認識地質災害的成災條件與成災過程,然後根據地質災害災情評估需要,確定評估內容。
如前所述,地質災害是指在地質作用下,地質自然環境惡化,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毀或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發生嚴重破壞的現象或過程。根據這一解釋,地質災害的形成必須具備致災體和受災體兩方面的條件。前者是由地質自然動力作用引起的災害活動,後者是人和人類勞動創造的物質財富以及自然界提供給人類直接開發利用的資源和環境。只有這兩方面條件同時具備時,才能出現災害過程,形成災害後果,即形成災害。這兩方面條件不但決定了災害是否發生,而且決定了成災規模的大小。通常情況下,災害活動或致災體的規模越大,受災體密度和價值越高,對災害的抗禦能力和可恢復性越差,成災越嚴重。因此,地質災害的致災體與受災體是成災的基本條件,是地質災害災情基礎。它們相互作用過程所造成的破壞損失後果,是地質災害的集中表現,因此是災情的核心內容。
毫無疑問,無論是致災體,還是受災體,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從地質災害的成災過程看,地質災害活動實際上是地球(主要是岩石圈和水圈)能量聚積和釋放的過程。這個過程都是在一定的具有比較廣泛而又深刻的背景下出現的。受災體的種類很多,除一部分屬於自然資源外,大部分屬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這些物質財富都是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各種勞動的結晶。因此,一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是地質災害形成的背景因素。它們影響了致災體的規模和受災體的易災程度。所以,對於地質災害災情來說,雖然無需對災害的背景條件進行全面詳盡的調查和分析,但對其中對成災後果產生直接影響的關鍵要素進行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同任何現象一樣,一個完整的地質災害事件,在經過一定的孕育階段和發生過程以後,進入災後階段。該階段屬於災害的恢復時期。從自然動力過程看,災害發生後,能量得到釋放,達到暫時平衡,同時新的下一次災害活動又開始孕育。從受災體方面看,在災害活動的同時和停止以後,人類採取各種力所能及的措施進行抗災、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把災害的破壞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由於這一階段的情況對於災害的成災程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盡管不是災情的核心要素,但也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
綜合上述,可以把地質災害的全部過程概括為災前孕育階段→災害活動階段→災後恢復階段。從地質災害災情評估需要出發,在地質災害整個成災過程中,災害活動階段情況是災情的中心內容,是災情評估的重點。災前孕育階段情況和災後恢復情況是災情評估的背景內容和輔助內容(圖4-1)。
圖4-1地質災害成災過程與災情構成示意圖
二、地質災害災情基本要素
根據地質災害的成災過程和災情構成,把地質災害災情基本要素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1.災害背景要素或孕災環境要素
反映地質災害形成的要素有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其中自然條件主要包括評價區地質因素——地層、岩性、地質構造與新構造等因素;地形地貌因素——地貌類型、海拔高程、地形高差或切割深度等因素;氣候因素——氣候類型、降水量、暴雨程度等因素;水文因素——所屬水系、水位流量變化等因素;植被因素——植被類型、覆蓋程度等因素。社會經濟條件主要包括人口數量、密度;城鎮及重要企業、工程設施的分布;工農業產值、國民生產總值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防災工程及減災能力等。
2.致災體或災害活動要素
反映地質災害活動程度,亦稱為災變要素。主要包括:災害種類、災害活動規模、強度、頻次、密度、成災范圍、災變等級等。
3.受災體要素或承災體要素
主要包括受災體類型、數量、價值,對不同災害的承御能力和災後的可恢復性等。
4.破壞損失要素
主要包括地質災害的破壞效應和損失構成;受災體種類、損毀數量、損毀程度;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災度等級、風險等級等。
5.防治工程要素
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措施、防治投入、防治效果與防治效益等。
三、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主要內容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是對地質災害災情進行調查、統計、分析、評價的工作。
從一般意義上說,災情評估的范圍應該包括災害全部過程和各個方面的情況。但是,不同目的的災情評估,其側重點不同。以災害管理服務為中心的災情評估,主要內容是災害破壞損失情況。然而對災害破壞損失的分析評價,不能孤立地進行,必須在分析災害背景條件基礎上,深入調查和研究災害的活動強度以及受災體破壞損失情況,才能核算災害經濟損失,確定災度等級或風險等級。
圖4-2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內容與評估系統結構示意圖
根據地質災害災情構成和災情評估過程,本課題將孕災的自然條件和災變程度分析稱為危險性評價,其基本任務是分析地質災害的活動條件,確定災害活動強度(規模)、頻度、密度、危害范圍;將孕災的社會經濟條件和受災體分析稱為易損性評價,其基本任務是劃分受災體類型,統計分析受災體損毀數量、損毀程度、核算受災體損毀價值;將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分析稱為破壞損失評價,其基本任務是核算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程度,評定災度等級和風險等級;將防災抗災工程分析稱為防治工程評價,其基本任務是分析地質災害的可防治性,評價防治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這4方面內容的大致步驟是: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破壞損失評價或災害風險評價→防治工程評價。其中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是災情評估的基礎,破壞損失評價或災害風險評價是災情評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評價是災情評估的應用。這4方面內容圍繞地質災害災情構成,逐層遞進、相互聯系、構成多層次的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系統(圖4-2)。對此在後面有關章節還要詳細論述。
⑶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實施
一、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實施形式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既是組織實施地質災害項目的依據,也是地質災害項目管理的重要內容。在管理過程中,可以採用兩種方式實施災情評估。
第一,把地質災害災情評估作為地質災害勘查的一項內容,與勘查工作一並完成。在已往的地質災害勘查項目中,調查、分析、研究的重點是災害活動歷史、形成條件等內容,對災情一般僅作概略地定性描述,特別是對災害經濟損失基本不作深入的專門研究。基於這種情況,在今後地質災害管理中,應把災情評估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勘查工作,並對評估內容、方法、目標做出規范要求,充實完善勘查工作。
第二,把地質災害災情評估作為獨立項目安排實施。對於那些危害城市、交通干線等影響嚴重的地質災害點或災害活動區,為了能夠對災情作出充分評估,可以將災情評估單獨立項,與一般地質災害勘查配合進行。此外,對於那些已經完成一般地質災害勘查工作的災害點或災害區,為了部署新的災害防治工程,可以在原有勘查基礎上補充進行災情評估。
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實施過程
不同精度的地質災害災情評估適應於不同階段的地質災害勘查。區域評估一般適應於區域性地質災害勘查或地區性地質災害勘查。面評估一般適應於地區性地質災害勘查。點評估一般適應於專門性地質災害勘查或防治性地質災害勘查。
無論是哪種精度的地質災害災情評估,也無論是獨立進行的災情評估還是與地質災害勘查一並進行的災情評估,該項內容都是一項相對獨立、相對完整的勘查研究工作。因此,基本上都應遵循一般獨立項目的步驟進行實施。即:首先進行立項論證,編制設計或實施計劃;設計應闡明立項的科學依據、工作內容、技術路線、工作方法、預期成果、組織分工、時間安排、經費計劃等,經專家評議和主管部門批准後,才能正式開展工作;工作中應進行全面調查統計,取得需要的各種資料信息,並完成各項評估內容,在此基礎上編制圖件、報告,最後進行評審驗收。
三、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基礎信息圖表體系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需要大量的基礎信息。與一般地質災害勘查相比,這些信息不僅涉及多方面自然要素和經濟要素,而且大部分要素需要達到能夠准確量化的程度。因此,在地質災害災情評估中,為了更清晰地表達和使用這些信息,除了必要的文字描述分析外,通常用不同形式的圖表反映災情評估的依據和評估結果;多種不同用途、不同內容的圖表組合在一起形成災情評估的圖表體系。
根據地質災害災情評估需要,災情評估圖表體系主要由下列三種圖表組成(表10-2、10-3、10-4)。
表10-2地質災害歷史災情及危險性評價圖表
表10-3地質災害受災體分布及易損性評價圖表
表10-4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與防治工程評價圖表
第一,地質災害歷史災情與危險性評價圖表。主要反映歷史災害頻次、規模、破壞損失程度,災害形成條件和危險性評價結果。
第二,地質災害受災體分布及易損性評價圖表。主要反映受災體類型、數量、價值和易損性評價結果。
第三,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與防治工程評價圖表。主要反映破壞損失評價模型、評價參數、期望損失、損失分布以及防治工程經濟效益,可行性評價結果。
所附的三份圖表只是提供災情評估使用的參考性圖表。由於不同災種、不同類型、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具體內容千差萬別,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可參考本報告初擬的圖表,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圖表數量,刪補圖表內容,力求最准確地表達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依據和結果。
為了充分發揮圖表的作用,使不同的工作者對圖表項目盡可能有一致的理解,對列出的三份參考性圖表的主要項目做如下說明。
(一)通用欄目說明
1.計算機代碼為10位。第一位為災種,分別為:①崩塌(危岩)-滑坡;②泥石流;③地面塌陷;④地裂縫;⑤地面沉降;⑥膨脹土;⑦海水入侵;⑧其它災害。第二、三、四、五、六、七位為省(市、自治區)和縣(市、區、旗)的行政代碼。第八、九、十位為縣(市、區、旗)內災害順序代碼。
2.順序號為系列順序。其表示方法為×××—×××—×××。依次為縣(市、區、旗)內災害順序號;立項主管部門的項目順序號;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專項順序號。
3.評估災種主要為第1項說明的災種。對其它類災害進行評估時,列出災種名稱,並在計算機代碼中歸於其它災害。
4.評估類型指點評估、面評估、區域評估。
5.評估項目名稱採用評估區所屬行政區加災種構成。如四川省重慶市醪糟坪滑坡災害災情評估、河北省唐山市市區岩溶塌陷防災害災情評估等。
6.評估區位置指評估區所屬行政區。行政區級次一般到縣(市、區、旗),對於大范圍的面評估或區域評估可標示到省(市、自治區)或更大的區域名稱。
(二)地質災害歷史災情及危險性評價圖表欄目說明
1.歷史災情的統計時段指調查統計的起止年月;活動頻次(指該時段內災害活動的次數);活動規模(指按地質災害分級標准確定的災害等級);危害范圍(指災害破壞面積);主要危害對象(指主要受災體類型);經濟損失(指以貨幣形式反映的直接經濟損失,一般按災害發生年的物價水平核算的損失額);損失強度(指評價區單位面積的平均損失額)。如果歷史災害次數較多,可採用總計數反映歷史損失;亦可將幾次災害分列,逐次反映歷史損失。
2.災害活動條件可根據評價區具體情況增減。地質條件包括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及活動性、岩溶發育程度、水文地質特徵、工程地質特徵等。不同災害側重點不一:崩塌-危岩側重岩石性質、岩石結構、地質構造及現今活動;泥石流側重地質構造和鬆散堆積物;地面塌陷側重可溶岩性質、岩溶發育程度、覆蓋層性質及厚度;地裂縫側重地質構造及現今活動;地面沉降側重鬆散層結構與性質;膨脹土側重於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海水入侵側重含水層性質和地下水水動力條件。
地貌條件主要反映地貌類型和微地貌特徵。地貌類型根據災害活動區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差劃分。微地貌特徵主要包括地形坡度、溝谷形態及發育程度等。
氣候條件包括氣候類型、多年平均氣溫、多年平均降水、暴雨天數、最大降雨強度等。
水文條件主要為地表水水位、水量動態變化等。
植被條件包括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率。
人為活動包括水資源及其它資源開發強度,對環境產生重要影響的工程建設,以及過度農、牧和採伐林木等。
其它條件指上列6種以外的對地質災害活動具有重要影響的因素。
3.災害危險性評價反映危險性評價結果。歷史災害危險性指數、潛在災害危險性指數、綜合危險性指數、危險性區劃用於區域災情評估,各項含義按區域評估方法中的有關解釋界定。
災害活動概率、災害活動規模、災害危害范圍適用於點評估。其各項含義按點評估方法中的有關解釋界定。
4.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布圖的中心內容是反映危險性評價結果,重點顯示不同活動概率下地質災害的危害范圍和危害強度分區。如果是區域評估則重點反映危險性區劃。歷史災害分布和災害活動條件作為背景內容或基礎內容予以反映。如果內容過多,圖面負擔過重,難以清楚地顯示各方面要素時,可作成2~3張圖,分別反映不同方面要素的分布情況。
(三)地質災害受災體分布及易損性評價圖表欄目說明
1.受災體類型按本報告易損性評價中對受災體的劃分標准進行界定。如果評價區內同類受災體的種別差異較大,應進一步分類調查統計——如房屋根據結構不同進一步分類,公路等級進一步分類等。各種受災體價值應按評估當年價統一進行核算。
2.受災體損毀程度按本報告易損性評價中劃分的損毀等級確定。其損毀數量按不同損毀程度分別核算;價值損失按本報告易損性評價中提出的方法進行核算。
3.地質災害易損性分布圖主要反映評價區受災體分布情況、價值密度分布情況、損毀程度和價值損失分布情況。如果圖面內容過多,負擔過重,可作成2~3張圖,分別反映不同方面的分布情況。
4.在區域災情評估中,受災體無法准確進行分類統計時,以社會經濟指標代替受災體要素。社會經濟指標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工程建築密度、耕地豐度、產值密度等。這些要素可以分單元調查統計。易損性分布圖主要反映易損性區劃和主要要素的分布情況。
(四)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與防治工程評價圖表欄目說明
1.破壞損失評價主要反映評價方法和評價結果。其中:評價模型指的是用於該評估項目的模型類型和具體的核算公式;評價參數指模型的各種要素或因子的數值;期望損失額、期望損失模數指單位面積的期望損失額;相對損失率指期望損失額與同期、同地區國民生產總值(或其它產值指標)的比值;損失分布指不同損失區的損失額和損失比例。
2.防治工程評價主要反映已建防治工程情況和規劃防治工程效益分析與可行性評價。其中:防治工程類型指防治工程形式和種類;數量指防治工程的多少,如植樹面積、修堤長度、建壩座數等;防治效能指防治工程的主要作用,如護坡、導流、排水等;防治投資指以貨幣形式反映的投資數量;直接經濟效益指防治工程的直接收益和災害損失的減少數;投保比指直接經濟效益和防治工程投資的比率;為了便於對比,防治工程投資和經濟效益應折算成評估當年值,除列出數額外,應列出年平均數;技術分析指對防治工程科學先進性的分析評價;可操作性是根據現實科學技術水平、施工條件等對防治工程實施難度進行的分析評價;可行性綜合評價是根據經濟效益、技術先進性、可操作性對防治工程可行程度的綜合評價。
3.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與防治工程評價圖主要反映地質災害破壞損失程度和防治工程分布情況。主要內容包括:主要受災體損毀分布、期望損失模數分布,已建防治工程分布、規劃防治工程分布及可能效益分布等。如果內容繁多,圖面負擔過重,可分為二張圖分別反映地質災害期望損失分布和防治工程分布情況。
在大面積的區域性地質災害災情評估中,難以獲得圖表中的評價要素時,可用風險指數代替期望損失,防治區劃代替防治工程;評價要素和評價圖可主要反映災害風險分布情況和重點防治區。
⑷ 地質災害鑒定報告是秘密文件嗎
如果可以對外公開的那些鑒定報告就不是秘密文件。
⑸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主要內容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破壞損失評價和防治工程評價4個方面,其中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是災情評估的基礎,破壞損失評價是災情評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評價是災情評估的應用(張梁等,1998)。
表4-1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范圍分類及其特徵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地質災害危險性是地質災害自然屬性的體現,從定性分析看,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越高,危險性越大,災害的損失越嚴重。評價的核心要素是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為歷史災害危險性和潛在災害危險性。
歷史災害危險性指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評價要素為災害的類型、規模、活動周期,以及研究區內災害的分布密度。評價已發生的地質災害,為應急搶險、救援、災害預判等服務。
潛在災害危險性指具有災害形成條件但尚未發生的地質災害的潛在危害性,評價要素包括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氣象水文條件、植被條件和人為活動條件等。評價潛在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為治理、防治、避險、災後重建服務(張梁等,1998)。
(二)地質災害易損性評價
地質災害易損性評價主要評價內容包括:劃分受災體類型、調查統計各類受災體數量及其分布情況、核算受災體價值、分析各種受災體遭受不同類型、不同強度地質災害危害時的破壞程度及其價值損失率。
(三)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
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是定量化分析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程度的過程,利用以貨幣形式表示的絕對損失額和相對損失額來反映地質災害破壞損失的程度。
其主要內容包括:計算評價區域地質災害經濟損失額、損失模數、相對損失率;評價經濟損失水平和構成條件;分析破壞損失的區域分布特點。
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的基本途徑是在地質災害發生概率、破壞范圍、危害程度和受災體損毀程度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地質災害的經濟損失構成,進而確定經濟損失程度和分布情況。
成本價值損失核算:以受災體成本價值為基數,根據其災害損失程度或者修復成本、防災成本投入核算受災體的價值損失。房屋、道路、橋梁、生命線工程、水利工程、構築物、設備及室內財產等絕大多數受災體均可採用該方法進行價值損失核算。
收益損失核算:以受災體的可能收益為基數,根據其災害損失程度核算受災體價值損失,主要適用於農作物價值損失核算。
成本收益價值損失核算:以受災體的成本和收益為基數,根據其災害損失程度核算受災體價值損失,主要適用於資源價值損失核算。例如,土地資源的價值表現為成本價值和效益價值兩個方面,前者包括為建設交通、能源、通訊設施等投入的費用,後者包括可能的商貿效益、工業效益、農業效益和旅遊效益等。
(四)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評價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評價的基本內容和目的:分析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科學性,評估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經濟效益,評價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為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優選和方案優選提供依據(潘懋等,2002)。
⑹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體系
一、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內容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是用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對地質災害進行調查、統計、分析、評價的工作。
從一般意義上說,經濟評估的范圍應該包括災害全部過程和各個方面的情況。但是,不同目的的經濟評估,其側重點不同。以災害管理服務為中心的經濟評估,主要內容是災害破壞損失情況。然而對災害破壞損失的分析評價不能孤立地進行,必須在分析災害背景條件基礎上,深入調查和研究災害的活動強度以及受災體破壞損失情況,才能核算災害經濟損失,確定災度等級或風險等級。
根據地質災害經濟評估過程,將孕災的自然條件和災變程度分析稱為危險性評價,其基本任務是分析地質災害的活動條件,確定災害活動強度(規模)、頻度、密度、危害范圍;將孕災的社會經濟條件和受災體分析稱為易損性評價,其基本任務是劃分受災體類型,統計分析受災體損毀數量、損毀程度、核算受災體損毀價值;將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分析稱為損失評價,其基本任務是核算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程度,評定災度等級或風險等級。地質災害經濟評估的大致步驟是: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損失評價。其中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是災情評估的基礎,損失評價是災情評估的核心。
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類型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有多種類型。根據地質災害評估時間,分為災前預評估、災中跟蹤評估、災後總結評估。其評估目標雖然基本相同,但評估特點和方法不完全一致。
災前評估是對一個地區或一個潛在的地質災害事件的危險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壞損失程度的預測性評價。它的目的除了為減災決策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據外,還可以對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城市建設規劃以及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等提供參考依據。由於地質災害,特別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是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的隨機事件,所以一般採用風險分析方法核算災害的期望損失,據此評價災害的風險水平。其具體方法和過程是:在分析地質災害歷史活動程度和形成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危險性評價,確定地質災害事件的發生概率和成災范圍;通過易損性評價,核算危害區內各種受災體的數量和可能損毀程度;通過損失評價,核算災害的期望損失,劃分風險等級。
災中跟蹤評估和災後總結評估都是在災害發生以後,對已經出現的災情進行調查、統計、分析,其主要目的是為及時、有效地進行救災、抗災提供依據。災中跟蹤評估是對那些規模巨大、破壞嚴重、成災活動有一定時間過程的地質災害進行適時評估。其基本要求是,在災害發生後的一定時限內,迅速對災情做出首次評估;隨著災害的發展,每隔一段時間,及時將最新災情做出適時評估;直至最後災害過程結束後再做總結評估。災後總結評估是指在災害過程結束以後,對災害情況進行的全面評估。災中跟蹤評估和災後總結評估的基本方法是調查、統計,對於災害規模較小,成災范圍有限的地質災害,一般通過全面調查獲得災情要素;對於成災范圍較大,受災體數量很多的地質災害,可以採用抽樣調查統計方法實現災情評估。
根據地質災害災情評估范圍或面積,將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分為點評估、面評估、區域評估。
點評估是指對一個地質災害體或一個具有相同活動條件和特徵的相對獨立的災害群的災情進行的評估。如一個滑坡或滑坡群、一條泥石流溝或同地區緊鄰發育的泥石流群等。點評估的范圍一般不超過幾十平方千米。其行政范圍一般不超過幾個鄉(鎮)或一個縣(市)。面評估是對一個具有相對統一特徵的自然區域或社會經濟區域(如一個小流域或一個城市)進行的地質災害災情評估。評價區面積一般從幾十平方千米到幾千平方千米。其行政范圍一般為一個縣(市)或幾個縣(市)。由於進行面評估的地區都是地質災害危害比較嚴重的地區,所以地質災害一般有幾十處或幾百處,而且常常不是一種地質災害,而是幾種地質災害的綜合評估。區域評估是指跨流域、跨地區的大面積的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其評估范圍為一省或幾省乃至全國區域,面積達幾萬到幾百萬平方千米。區域評估區內災害點成千上萬,常常難以准確計數,涉及的災種幾乎包括所有類型的地質災害。
不同范圍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目的、基礎、途徑和方法不盡一致。點評估的對象是具體的單一的地質災害體或災害事件,通過評估能比較准確地量化它的損失水平和風險程度,為具體的防治工程提供依據。點評估是在對災害活動條件和受災體易損性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其基本手段除了專門性調查統計外,還需要進行必要的測試和實驗。它所使用的各種指標以及得出的不同層次的評價結果,基本上達到絕對的量化程度。面評估的目標是認識一個有限地區的地質災害的破壞損失程度或風險水平,其意義除了指導災害防治工程外,還將為地區規劃和資源開發提供依據。面評估的基本內容與點評估基本一致,仍然是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和損失評價。但其所採取的調查方法一般限於全面調查統計,輔以必要的重點深入調查;所使用的指標和各層次的評價結果雖然達到絕對量化程度,但精度要低於點評估。區域評估的目標是對大面積區域性地質災害的破壞損失或風險程度進行評價,其意義是為宏觀減災決策和區域經濟規劃提供依據。區域評估仍以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和損失評價為中心內容,採取的基本方法是區域性調查和相應的統計分析;所使用的指標和各層次的評價結果一般達到相對的量化程度;所取得的評價結果主要體現在風險區劃上。
綜合上述,將點評估、面評估、區域評估的基本特點總結見表3-2-1。
表3-2-1 地質災害評估范圍分類及其特徵表
三、地質災害災情評估體系
總結本節以上內容,根據評估時間,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分為災前預評估、災中跟蹤評估、災後總結評估;根據地質災害災情評估范圍分為點評估、面評估、區域評估;各種類型災情評估的基本內容為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損失評價。這些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立體的地質災害災情評估體系,反映了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總體構成(圖3-2-1)。
鑒於災中跟蹤評估和災後總結評估基本上屬於災情統計范疇,可以應用一般統計原理和方法進行分析評價。故本章在對歷史地質災害災情進行統計評價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災前預評估的理論與方法。
圖3-2-1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體系示意圖
⑺ 我家向政府申請了房屋周邊地質災害鑒定,政府表明:鑒定結果不符合拆遷要求。
拆遷指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專內項規劃,基於國防、容外交、交通、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舊城改建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劃定徵收范圍,依法拆除建設用地范圍內的房屋和附屬物,將該范圍內的單位和居民重新安置,並對其所受損失予以補償的政府行為。
也就是說,拆遷也是規劃先行的,有相應的經濟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制定之後,拆遷項目才有可能啟動。沒有所謂的申請拆遷,只要符合規劃,經過審批,就會啟動。如果房屋確實破損無法居住,可以申請危房鑒定,鑒定為危房後,會有相應的國家資金補助來支持你重新蓋房。
⑻ 怎麼申請地質災害鑒定
你說的情況不夠具體,現在管地質災害的部門是國土局。
如果你們是一片區域出現此類問題專,可屬以去當地政府反映,最好在市(縣)長接待日去,人多些容易受到重視。
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縫、地面塌陷等。
對地質災害的認定也有一些單位有相關資質,現在每個省都有地質環境監測中心,是省國土資源廳的下屬事業單位。一般來說,如果出現地質災害安全隱患,國土部門會找他們來進行勘察。
不建議你個人去鑒定,相信這筆費用是你得不償失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向政府反映。
有需要可以發消息,我就在國土部門,主管地質災害的
⑼ 地質災害易損性評價
一、地質災害易損性評價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方法
在災情評估中,把對受災體的分析稱為易損性評價,它所反映的是地質災害的社會屬性。易損性由社會經濟條件和受災體直接條件兩個基本要素構成:反映社會經濟條件的背景要素主要包括人口、城鎮、土地資源、水資源、交通設施、大型企業、產值分布等;反映受災體條件的直接要素主要包括受災體類型、數量、價值、遭受不同強度災害危害時的損毀程度與價值損失率。易損性評價的基本目標是獲取各方面易損性要素參數,為破壞損失評價提供基礎。根據易損性構成,易損性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劃分受災體類型、調查統計各類受災體數量及分布情況;核算受災體價值;分析各種受災體遭受不同種類、不同強度地質災害危害時的破壞程度及其價值損失率。
在點評估和范圍較小的面評估中,獲取這些要素的基本方法是專門性勘查。即通過全面調查,統計受災體數量,按照資產評估方法核算受災體價值,並根據受災體分布情況繪制受災體類型分布圖和受災體價值分布圖;根據歷史調查統計、實地觀測和模擬試驗等方法,確定受災體破壞程度,建立不同類型受災體與不同種類、不同強度地質災害的相關關系,確定受災體損失率。
在區域評估和范圍較大、社會經濟條件比較復雜的面評估中,無法對受災體進行全面調查。此時,應首先進行易損性區劃,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不同等級易損區的典型抽樣調查,確定易損性的直接要素。
二、地質災害受災體類型劃分
由於地質災害受災體非常繁雜,所以在災情評估中,不可能逐一核算它們的價值損失,只能將受災體劃分為若干類型,然後分類進行統計分析,才能獲得災情評估所需要的易損性參數。
(一)人口安全
包括城鎮人口、農村人口;常住人口、流動人口。針對「人」這一受災體主要是社會易損性評價,集中於一些特殊的脆弱團體、處在危險中的生活方式、風險觀念、地方現有的風俗習慣、貧困程度等方面。重點評估風險觀念、提高減災意識。如果人們生活在地質災害風險區內,風險觀念又不強,又無社會機構的支持,積累起來就會發展成為高的社會易損性。
(二)物質財富
指評價區內以各種實物形態存在由勞動力作用於生產資料而形成的一切物品,其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包括:①房屋及構築物(不含其內的設施),包括民房、辦公樓、廠房、倉庫、水塔、煙囪、窯爐、橋梁、堤壩、車站、碼頭、民用機場、港口、隧道、涵洞、電站、機井等。②道路及航道,包括鐵路、公路和航道。③生命線工程,包括水、電、氣、熱和通訊工程。④機器設備儀器及工具。⑤室內設施及用品,包括所有企事業機關單位的辦公設施及用品,也包括居民家居生活用品。⑥人工種養動植物,包括家畜、家禽、農作物和樹木等。
(三)新增價值
指評價區內新創造的價值,即去掉折舊後的增加值。
(四)自然資源
指土地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水資源等。其價值是由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產出能力決定的。
三、地質災害受災體易損性評價與區劃
(一)受災體災前總價評估值確定
理論上各種受災體的災前價值總額都可以用市場法進行評估獲得。但可以預見,實踐操作上有相當大的困難,以致對某些受災體的總價值的獲得不得不採取一些合理的變通措施。一是那兒有什麼,二是怎麼分布,三是怎麼定價。作為受災體易損性研究並不要求十分精確,因此可以採取變通措施進行側面度量。
1.人口安全價值
人口安全屬於社會屬性,其價值很難度量,在此不作考慮。
2.物質財富評估值
這類是理論上最容易定價,而實際操作相當復雜和困難的一類。有的可以按市場重置價直接計算,如人工種養動植物,大多都可按重置價減折舊計,這類財產的特點是可重新異地購置或建造。有的可以用建造時的原價乘以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計,這類財產的特點是不能異地建造、長期使用。
物質財富評估值: VWE=PV-D=BV·I。 (3-2-1)
式中:PV為重置價/萬元;D為折舊;BV為建造時的價值;I為購進價格指數。
3.土地資源的評估價值
土地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又是有限的稀缺資源,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因此也具有價格。本文所指的土地價格僅指土地本身的使用價值,不包括土地之上的物質產品和固定設施的價值。因此,土地資源價值越大,遭受地質災害時潛在損失就越大,其易損性也就越大。
土地只有在使用和買賣時才體現價值和具有價格,因此它的價值還與使用權年限有關。目前我國通常的土地使用權年限為50年。
土地質量是土地的一項復雜屬性,土地質量的評價是一項相當復雜的工作。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一種土地適宜性評價體系,把土地分為5 級:S1為高度適宜;S2為中等適宜;S3為勉強適宜;N1為目前不適宜;N2為永久不適宜。顯然,土地適宜性等級越高,對應的土地本身的價值也就越高。我國土地資源價值核算工作處於起步階段,目前還不具備全國范圍的土地資源價格核算。根據現有的基礎條件,考慮到土地利用類型與土地質量等級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參照有關文獻,結合實地調研,給出如下區域易損性評價的土地資源價格估算表(表32-3)。
表3-2-3 土地資源價格估算表
設評價區不同土地價格為Pj,不同價格的土地面積為Ai,預期銀行利率為r,土地所有權年限為T,則
地質環境經濟學
(二)最大可能損失值確定
就算是同一一定的地質動力現象對同一類受災體反復作用,不一定每次損失完全相同,其平均損失穩定在一個數值上。就算是災後,找到確定的統計資料統計起來也相當麻煩,往往是據實估計。但是類似的地質動力現象對於類似的同一種受災體造成的損失又是穩定在平均值附近,而不會超出平均值太遠。因此,根據已有的災害實例來尋找這樣的平均值,這樣的平均值就是最大可能值。
(三)危險性接受概率的確定
地質動力現象發生某一級別的危險性概率是危險性研究的內容,是就評價區而言的概率,只要在這個區域發生,不論發生在哪裡,都是危險性概率理論描述的反映。但對於間斷和部分連續的受災體來說,就有差異了。
對全部連續的受災體,只要構成危險性的地質動力現象發生就成災,是個必然事件。
把構成危險性的地質動力現象的作用面積作為圓面積對待,從而得到其作用半徑,稱為危險性半徑。把非全部連續受災體的所有受災面積求和,再與評價區面積比,比值稱為危險性接受概率。人及村莊內人工種養動植物按村莊面積計算受災面積。其餘按實際佔用面積計算。根據災害危險性評價給出的各種各級別地質動力現象的作用面積表(危害面積比),計算出危險性接受概率後,完全連續的受災體亦可看作危險性接受概率為1的間斷受災體。也就是說可以用危險性接受概率來反映受災體的空間分布特徵。如某縣發生:「四級」泥石流的危險性概率是20%,村莊的危險性接受概率是5%,則成災可能性為1%,如果人口的易損性是1%,則該縣四級泥石流人口的風險為萬分之一。
(四)地質災害受災體易損性評價與區劃
區域易損性為區域內所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復合體,它可能直接或間接地敏感於物質損失。這一復合體包括人口、建築物、基礎設施、經濟活動和社會結構。瑞士日內瓦大學「地質災害風險分析與管理」國際培訓部將易損性定義為暴露於危險之中的某一特定對象的潛在損失程度(從0~1)。根據這個定義,我們把易損性定量表述為受災體在地質災害中最大可能損失值占其災前重估總值的比例或百分比。
1.人口安全易損性
人口安全易損性即人在地質災害中最大可能死傷人數占其災前人口總數的比例或百分比。
(1)以縣(市)為單元統計人口總數、年末總戶數,編制人口分布圖。統計城鎮人口數、農村人口數,編制城鎮人口分布圖。統計鄉(鎮)個數、村委會個數、工業企業個數、城鎮人均居住面積、農村人均居住面積。
(2)根據已發生災害實例,確定各評價單元死傷人口平均值即為最大可能死傷人數。
(3)人都居住於村(鎮),評價區內村(鎮)面積之和稱為受災面積。受災面積與評價區面積的比值稱為人口危險性接受概率。計算人口居住區的平均面積和總面積,採用典型調查和統計計算相結合確定危險性接受概率。
(4)計算人口安全易損性。人口安全易損性=最大可能死亡人數/災前人口總數,並劃分人口安全易損性等級,編制人口安全易損性區劃圖。
2.物質財富易損性
(1)包括物質財富、土地資源、新增價值三方面的易損性。物質財富易損性包括房屋及構築物、道路及航道、生命線工程、機器設備及工具、儀器、室內設施及用品、人工種養動植物6類物質財富。以縣(市)為單元統計數量或里程;價格及上漲幅度;工業產品購進價格指數;房地產價格水平;各種工程造價;居民消費的價格水平等。按評價單元計算各類受災體的價值,並匯總。編制物質財富價值分布圖。
新增價值易損性以縣(市)為單元統計國內生產總值、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數據。編制經濟新增價值分布圖。
土地資源易損性,以縣(市)為單元統計行政區域土地面積、耕地面積、林地面積、草地面積、內陸水域面積數據。編制土地利用分布圖。
(2)利用已有地質災害災情資料,確定各評價單元已發生災害的平均經濟損失(直接經濟損失),編制全國地質災害年均經濟損失圖。
(3)各類受災體對各級各類地質災害的危險性接收概率。即各類物質財富總佔地面積和評價區面積的比值。房屋按城鎮村莊計算平均面積作為受災面積;構築物按單體計算平均面積作為受災面積;道路及航道的長度×寬度計算平均面積,再乘以長度為受災面積;生命線工程同道路;編制城鎮、村莊災害接收概率圖;道路及航道災害接收概率圖。
(4)各類物質財富的價值、土地資源價值,新增價值匯總為評價區總價值。用各評價單元已發生災害經濟損失平均值除以評價單元內經濟財富的總價值即為經濟易損性。編制物質財富易損性區劃圖、土地資源易損性區劃圖、新增價值易損性區劃圖。
⑽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系統
一、地質災害災情評估類型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有多種類型。根據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時間,分為災前預評估、災中跟蹤評估、災後總結評估。其評估目標雖然基本相同,但評估的特點和方法不完全一致。
災前評估是對一個地區或一個潛在的地質災害事件的危險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壞損失程度的預測性評價。它的目的除了為減災決策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據外,還可以對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城市建設規劃以及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等提供參考依據。由於地質災害,特別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是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的隨機事件,所以一般採用風險分析方法核算災害的期望損失,據此評價災害的風險水平。其具體方法和過程是:在分析地質災害歷史活動程度和形成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危險性評價,確定地質災害事件的發生概率和成災范圍;通過易損性評價,核算危害區內各種受災體的數量和可能損毀程度;通過破壞損失評價,核算災害的期望損失,劃分風險等級;通過防治工程評價,分析災害的可防治性和可能效益,提出防治災害的最優方案。
災中跟蹤評估和災後總結評估都是在災害發生以後,對已經出現的災情進行調查、統計、分析,其主要目的是為及時,有效地進行救災、抗災提供依據。災中跟蹤評估是對那些規模巨大、破壞嚴重、成災活動有一定時間過程的地質災害進行適時評估。其基本要求是,在災害發生後的一定時限內,迅速對災情作出首次評估;隨著災害的發展,每隔一段時間,及時將最新災情作出適時評估;直至最後災害過程結束後再作總結評估。災後總結評估是指在災害過程結束以後,對災害情況進行的全面評估。災中跟蹤評估和災後總結評估的基本方法是調查、統計,對於災害規模較小,成災范圍有限的地質災害,一般通過全面調查,獲得災情要素;對於成災范圍較大,受災體數量很多的地質災害,可以採用抽樣調查統計方法實現災情評估。
根據地質災害災情評估范圍或面積,將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分為點評估、面評估、區域評估。
點評估是指對一個地質災害體或一個具有相同活動條件和特徵的相對獨立的災害群的災情進行的評估。如一個滑坡或滑坡群、一條泥石流溝或同地區緊鄰發育的泥石流群等。點評估的范圍一般不超過幾十平方公里。其行政區范圍一般不超過幾個鄉(鎮)或一個縣(市)。面評估是對一個具有相對統一特徵的自然區域或社會經濟區域(如一個小流域或一個城市)進行的地質災害災情評估。評價區面積一般從幾十平方公里到幾千平方公里。其行政范圍一般為一個縣(市)或幾個縣(市)。由於進行面評估的地區都是地質災害危害比較嚴重的地區,所以地質災害一般有幾十處或幾百處,而且常常不是一種地質災害,而是幾種地質災害的綜合評估。區域評估是指跨流域、跨地區的大面積的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其評估范圍為一省或幾省乃至全國區域,面積達幾萬到幾百萬平方公里。區域評估區內災害點成千上萬,常常難以准確計數,涉及的災種幾乎包括所有類型的地質災害。
不同范圍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目的、基礎、途徑和方法不盡一致。點評估的對象是具體的單一的災害體或災害事件,通過評估能比較准確地量化它的損失水平和風險程度,為具體的防治工程提供依據。點評估是在對災害活動條件和受災體易損性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其基本手段除了專門性調查統計外,還需要進行必要的測試和實驗。它所使用的各種指標以及得出的不同層次的評價結果,基本上達到絕對的量化程度。面評估的目標是認識一個有限地區的地質災害的破壞損失程度或風險水平,其意義除了指導災害防治工程外,還將為地區規劃和資源開發提供依據。面評估的基本內容與點評估基本一致,仍然是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破壞損失評價和防治工程評價。但其所採取的調查方法一般限於全面調查統計,輔以必要的重點深入調查;所使用的指標和各層次的評價結果雖然達到絕對量化程度,但精度要低於點評估。區域評估的目標是對大面積區域性地質災害的破壞損失或風險程度進行評價,其意義是為宏觀減災決策和區域經濟規劃提供依據。區域評估仍以「四評價」為中心內容,採取的基本方法是區域性調查和相應的統計分析;所使用的指標和各層次的評價結果一般達到相對的量化程度;所取得的評價結果主要體現在風險區劃上。
綜合上述,將點評估、面評估、區域評估的基本特點總結於表4-1。
表4-1地質災害評估范圍分類及其特徵表
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系統
總結本章以上內容,根據評估時間,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分為災前預評估、災中跟蹤評估、災後總結評估;根據地質災害災情評估范圍分為點評估、面評估、區域評估;各種類型災情評估的基本內容為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破壞損失評價、防治工程評價。這些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立體的地質災害災情評估體系,它反映了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總體構成(圖4-3)。
圖4-3地質災害災情評估體系示意圖
本課題根據這一評估體系,進一步探討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理論基礎,並結合典型實例,以「四評價」為基本內容,進行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海水入侵、膨脹土等地質災害的點評估、面評估以及綜合地質災害的區域評估。鑒於災中跟蹤評估和災後總結評估基本上是屬於災情統計范疇,可以應用一般統計原理和方法進行分析評價。所以,本課題在對歷史地質災害災情進行統計評價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災害預評估的理論與方法。所有這些內容將在後面的章節進行進一步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