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黑天鵝
1.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怎麼樣啊
作為一名從礦大(北京)出來的小小「煤球」,學姐想帶你們了解一下我們的礦業大學:
提起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相信很多小盆友們會和徐州的礦大聯系在一起,其實早在03年兩所學校就已經分開獨立辦學了哦。現在的礦大(北京)共有12個學院, 63 個本科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幾近1:1哦,所以學校學術氛圍很好。本科生管理呢也是很嚴格的,大一新生需要上一年的晚自習,養成獨立自主學習的習慣,學校每年的獎學金也很豐厚,分董事會獎學金,國家獎學金以及一二三等獎學金,學校學風很正,每年畢業生保研率以及考研率都很高呢。本科生上課的每一棟樓都有熱水器,而且教室都有空調,阿姨打掃的也非常干凈,很適合學習呢。
由於沙河校區的建成,現在的新生在沙河校區度過兩年的時光,大三的時候再搬回學院路校區呦。沙河校區由於是新建成的,住宿條件比較好,基本都是上床下桌。學院路這邊呢,為學生安全起見,一般的門禁都是6:00-23:00,有特殊情況的話可以和阿姨說明。宿舍一般都是一周查一次衛生,在周末會將評分公布在樓下的評分欄上,如果一學期的宿舍衛生較好,且沒有違禁情況,會被評為優秀宿舍,會有小小的獎勵呢。浴室是單獨的一棟樓,女生在三層,男生在二層,不過浴室和宿舍樓離得比較近洗澡還是蠻方便的,浴室一般開放時間是15:30-21:30。由於礦大佔地面積相對較小,所以宿舍,食堂,教室之間距離相對較近,平時活動很方便。學校的操場在圖書館的背面,臨近體育訓練館和教學樓,一般晚上會有很多跑步健身的同學呢。學校早在幾年前就實行了一卡通,無論是門禁,飯卡,洗澡都是一張卡,充值也很方便,幾乎在每一棟宿舍樓及餐廳,浴室都有充值的機器,很是方便的。
學姐再來介紹一下本科的課外活動,礦大本科生有校學生會,院學生會以及很有名的綠緣根與芽組織,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大一的時候就申請加入,大二的時候競選各部部長,鍛煉自己。學姐之前就是綠緣根與芽組織宣傳部的一員,很有幸參加了綠緣的國際峰會,見到了珍古道爾博士呢!而且學生會會有較多的聯誼活動,可以認識不同學院的,或者不同學校的同學,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呢。同時礦大(北京)也是學院路八大高校之一,所以高校間的聯系也特別多。交通也非常非常方便,有學院路北口、六道口、北京林業大學三個公交站,幾乎出了校門就是,特別方便。北門的地鐵站是六道口站,在15號線上,目前正在修的是昌平外延線,也是在北門和東門都有入口,想去哪裡真是一點都不用擔心呢。值得一提的是礦大距離奧林匹克廣場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比較近,環境真的非常好。
學姐覺得礦大有一點特別好,就是在礦大收快遞特別方便喲,礦大(北京)和近鄰寶合作之後,大家的快遞都被近鄰寶統一管理,來到學校的每個快遞幾乎都被投擲在小櫃子里,24小時隨時可以憑微信通知碼領取,再也不用擔心因為不方便而取不到快遞了,同時寄快遞也非常方便!學校的醫務室也是非常的人性化,現在在校生醫療報銷幾乎能達到90%,而且周一到周日都有坐班醫生,有個頭疼感冒也不用擔心呢。
最後學姐聊一聊礦大的食堂吧,經過之前的修整,學校現在一共三個食堂,可以滿足各個地區各種口味愛好的同學,價格也是蠻實惠的呢。
向左轉|向右轉
最後歡迎大家報考我們的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2. 典型地區環境地質指標研究
我國歷來十分關注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土地退化、沙化動態。國家為實現宏觀管理,制定防治沙化戰略,統籌規劃,需要掌握沙漠化現狀,土地沙化程度等;也需要在研究國內沙漠化過程、危害等基礎上,制定一套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評價指標體系。而缺少實地研究是以往制定沙漠化評價指標體系的一大弊端,導致評價指標體系實用性差。因此,我們以乾旱地區額濟納旗為研究個案,對沙漠化環境地質指標進行研究和驗證。
一、額濟納盆地自然地理背景
(一)地形地貌
額濟納盆地位於黑河流域的下游,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最西端,系指阿拉善以北、阿爾泰山以南、巴丹吉林沙漠與走廊北山之間的額濟納荒漠平原。地勢低平,海拔900~1130m,自南西向北東緩慢傾斜,地面坡度1‰~3‰。其北部和西部為馬鬃山和阿爾泰山低山丘陵,海拔1000~1500m,相對高差50~200m;東南部為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海拔1100~1200m;南與甘肅省鼎新盆地相鄰。在行政上隸屬甘肅省金塔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總面積約3.4萬km2,地理坐標為E99°30′~102°00′、N40°20′~42°30′(圖3-3)(王根緒、程國棟,1999)。
圖3-3 研究區地理位置圖
額濟納盆地為阿拉善台隆凹陷,其間發育的北東、北西及北北東向構造,將其分割成規模不等的棋盤格式地塊,構成凹陷與隆起相間的特徵。狼心山—木吉湖隆起把盆地分割成東西兩部分,形成兩個天然的第四系沉積窪地,控制了第四系地層的沉積厚度及岩相分布。
中生代以來,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阿拉善高原的掀斜抬升和額濟納平原的相對沉降,使研究區的地勢整體上呈南高北低,引起水系侵蝕切割作用的加強,大幅度的沉降過程與充足的物質填充使研究區第四紀地層甚為發育,形成大量的沙物質,為沙漠的擴展和沙塵暴的頻發提供了物質基礎。研究區第四紀鬆散沉積物的厚度可達100~300m,總體上呈現出盆地內部較厚、向四周漸薄的特徵,北部額濟納旗-老西廟和南部青山頭東山以東至古日乃湖一帶,第四紀鬆散層大於200m,北山山前及居延海以北地帶小於50m。從岩性上看,南部地區以砂礫石、礫卵石地層為主,夾雜少量的亞砂土、亞粘土;北部為亞砂土、亞粘土與砂礫石互層地層。
中生代的地質構造運動,奠定了研究區地貌的基本格架,近期乾旱氣候條件下的風化剝蝕,流水和風的搬運堆積作用塑造了現代地貌的形態景觀。研究區地貌類型按其成因可分為構造剝蝕地貌、堆積地貌和風成地貌三大類型。每一類型中受外營力的方式與強度不同,顯示出形態差異。
地貌類型以構造剝蝕地貌、堆積地貌和風成地貌三大類型為主:構造剝蝕地貌又可分為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和構造剝蝕準平原兩個單元,前者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和西部山地,後者分布於盆地東北;堆積地貌構成盆地內部地貌的基本格架,可分為沖洪積、沖湖積和湖積平原及山前傾斜平原四個地貌單元,沖洪積平原分布在盆地南半部的廣大戈壁平原,沖湖積平原分布於建國營、額濟納旗以北,湖積平原分布於盆地東、北邊緣地帶,山前傾斜平原分布於盆地北、西山前地帶;風成地貌則包括風積和風蝕兩種地貌單元類型,前者主要分布於零星分布於盆地東部和東南部,後者分布在盆地內黑城周圍。
(二)氣候
額濟納盆地是我國典型的乾旱區,大部分地區為荒漠戈壁。額濟納盆地屬溫帶乾旱氣候,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年降水量一般小於50mm,最小年份僅17mm,氣候異常乾燥,風沙災害頻發,是嚴重的缺水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也是我國北方沙漠化日益嚴重和沙塵暴的主要物質源區之一(陳剛等,2001)。
(三)水文
1.地表水
黑河是進入該區的唯一的河流。發源於祁連山區,經高山草原和森林區出山,穿越乾旱區山前綠洲帶和廣袤的荒漠帶,流入下游地區的額濟納盆地,稱弱水,至狼心山西麓的巴彥博古都分為東、西兩河。東河向北分8個支流呈扇形匯入東居延海(索果淖爾),西河向北分四個支流匯入西居延海(嘎順淖爾)。東居延海(索果淖爾)和西居延海(嘎順淖爾)是現代黑河的尾閭湖,境內流長297 km。
黑河流入額濟納盆地的水資源量,取決於中游向下游的泄水量。由於黑河流域需水量逐年增長,到達居延海的河水逐年減少。黑河上游正義峽水文觀測站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11.24億m3,額濟納境內有8億~9億m3水可供利用,然而,因中游需水量的加大,致使河水下泄量銳減,自1949~2001年,正義峽流入下游地區的年徑流從13.19億m3/年降至6.91億m3/年,減少了48%。而實際進入額濟納盆地的水量更少,從狼心山水文站的監測資料來看,由20世紀50~60年代的5.46億m3/年,降到2001年的3.46億 m3/年。河流流量的銳減,使河道大部分時段都處於乾涸狀態。2001年後,因生態輸水工程的實施,中游下泄水量呈增長趨勢,正義峽徑流量基本穩定在11.48億 m3/年左右,狼心山徑流量則保持在7.16億 m3/年左右。
2.地下水
額濟納盆地的含水層組包括: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潛水含水層、基岩裂隙潛水含水層、第四系潛水含水層、第四系承壓含水層及相對隔水的第四系弱含水層。碎屑岩類潛水含水層和基岩裂隙潛水含水層,呈條帶狀分布於盆地周邊,總面積約1512 km2,含水層的補給條件差,一般不具供水意義;第四系含水層具有單一結構、雙層結構和多層結構,是盆地主要的開采層。額濟納盆地地下水系統的補給來源主要是黑河水的垂向滲漏,其次是大氣降水的入滲補給。地下水系統的排泄主要有潛水的蒸發蒸騰排泄及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對地下水的開采,其中潛水的蒸發蒸騰佔地下水排泄總量的96.75%,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徑。
(四)土壤
額濟納盆地地處中國西北極端乾旱區,屬於歐亞大陸的中心地段,由於第三紀末以來青藏高原隆起對西南季風的阻隔作用,使該區為高溫乾燥氣團所控制,長期乾旱少雨、蒸發強烈。由於風力強勁且地表植被稀疏,研究區風蝕作用劇烈。另外,額濟納盆地是黑河下游的一個封閉式內陸盆地,黑河水及四周山地水源不斷的注入,將山地岩石及流域上游成土母質中的鹽分攜入盆地,由於缺乏徑流出路,水中鹽分不斷向盆地低處和地表聚集,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地下水和包氣帶深層的鹽分隨土壤毛細管水不斷向地表聚集,而乾旱少雨的氣候又使土壤淋溶作用微弱,造成土壤積鹽。上述作用的綜合影響使研究區土壤呈現出以粗礫質物質為主、成壤程度低、有效土層薄、土體乾燥、土壤可溶性鹽類表聚、有機質缺乏、有效養分不足、土壤生產能力低的基本特徵(和文祥等,2000)。
從土壤類型來看:以灰棕漠土為主要地帶性土壤,受水鹽運移條件和氣候及植被影響,非地帶性分布硫酸鹽鹽化潮土、林灌草甸土及鹽化林灌草甸土、鹼土、草甸鹽土、風沙土及龜裂土等。①灰棕漠土廣泛分布於全區高平原和沖積平原上,東西戈壁和中戈壁是其典型代表地段;②林灌草甸土和潮土主要分布於弱水河(黑河)河谷階地和封閉窪地上;③鹽土和鹼土主要分布於拐子湖、古日乃湖及東西居延海等湖盆地周圍;漠鹽土主要分布於北部高原封閉窪地內;④石質土、粗骨土、新積土主要分布於盆地東、西及南部的剝蝕殘丘和殘山上;⑤風沙土除巴丹吉林沙漠外,在東河西岸尚有帶狀分布;⑥龜裂土面積很小,主要分布於高原和平原上的局部碟形窪地。
(五)植被
額濟納盆地屬乾旱區半荒漠、荒漠地帶,主要由溫帶落葉小葉疏林、溫帶荒漠草原和溫帶草本沼澤三種植被類型組成。以藜科、疾藜科、麻黃科、菊科、禾本科、豆科為多見植物。受河流水源和人類活動影響,在河流兩岸、三角洲上與沖積扇緣的湖盆窪地—帶,呈現荒漠天然綠洲景觀,代表性植物以戈壁成份占優勢,如瑣瑣、泡泡刺、霸王柴、膜果麻黃、松葉豬毛菜、合頭藜、短葉假木賊、蒙古沙拐棗等,其中瓣鱗花只分布於額濟納旗;河灘林和灌叢有胡楊、沙棗、檉柳及鹽濕草甸種芨芨草、野大麥、鹽生草等;在沼澤和樹旁生長有蘆葦、狹葉香蒲、狗尾草、灰菜、田施花等。
總體來看,研究區植物群落結構簡單,種群依賴關系不強,植物的密度和覆蓋度較低。
二、額濟納盆地土地沙漠化現狀分布與演化過程
(一)額濟納盆地土地沙漠化現狀分布特徵
同其他內陸河流域下游土地沙漠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相類似,額濟納旗境內沙漠化土地的形成與發展源於兩種途徑:一是綠洲周邊與巴丹吉林大沙漠相鄰接,沙漠中流動沙丘前移入侵,在交界線上植被生態大范圍衰退的條件下,這種推移速度和規模已十分可觀;二是沙漠化的產生與發展聽命於水資源的盛衰,弱水(黑河)水系變遷及來水量的急劇減少,造成植被生態賴以生存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嚴重不足,形成綠洲土地大量沙漠化。
沙漠化土地已遍布全旗,包括現代河水三角洲地區。據統計,額濟納旗現有風沙化土地面積155.54萬hm2其中流動沙丘(地)面積約95.31萬hm2,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地)60.23萬hm2;覆沙或礫石的戈壁灘地面積約483.05萬hm2,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為638.59萬hm2。沙漠化土地佔總土地面積的62.32%,是綠洲面積(耕地、林地、草地與水域面積之和)的1.7倍;流動沙丘(地)面積占總沙漠化面積的14.92%,約占單純風沙化土地面積的61.28%;戈壁灘地佔總沙漠化土地面積的75.6%。
從上述沙漠化分布指數可以看出,額濟納旗境內沙漠化土地已成為主要的土壤環境構成要素,沙漠化土地中尚以戈壁灘地為主,但單純風沙化土地中以流動沙丘(地)占據絕對優勢,反映出沙漠化演進程度和潛在危害性都十分嚴重。昔日以黑城為代表的古居延綠洲現大多成為流動或半固定沙丘(地),深居綠洲內部的古河床或廢棄乾涸的河床遍布三角洲地區,這些都是沙漠化的源地,綠洲生態十分脆弱。
(二)額濟納盆地土地沙漠化演化過程
額濟納盆地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再加上歷史時期掠奪式的土地利用方式使生態失衡、環境退化,昔日草原逐漸退化為風沙活動頻繁、流動沙丘與半固定沙丘交錯分布的景象。
在近現代,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後,人口迅速增長,進一步引發了過度開墾、過度放牧、濫樵採等現象,尤其是黑河中游下泄水量大幅度減少,脆弱的生態系統進一步惡化,雖然2001年中游下泄水量增加,但沙漠化的進程沒有減緩:耕地、草場的風蝕和沙丘的活化越來越嚴重,沙塵暴愈來愈頻繁,從20世紀50年代的5次→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90年代的23次,且發生強度加大,影響范圍擴展,危害程度加重。根據蘭州沙漠所在1975~1986年進行的有關監測結果,在所控制的1.6萬km2范圍內,沙漠化土地從1975年的3400 km2擴大到1986年的5875萬km2,平均每年增加225 km2,年增長率達到6.7%。另據曾群柱等人利用TM影像判讀得:從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戈壁、沙漠面積增加了約4.62萬hm2,年遞增2333.3 hm2,而從1987 年至1991年間,戈壁、沙漠化面積(植被覆蓋率<10%)增加了約5.6%,年遞增近1.63萬hm2。
土壤物質在風力的作用下,通過懸浮、躍移、和蠕動三種方式遷移(美國水土保持局農業信息公告555 號,1994),細粒物質以漂塵形式俗稱「沙塵暴」被帶到遠處,中細粒(在風力強大的地方包括粗沙)大部分以躍移方式沉積到背風坡或窪地,局部地段有的連成沙丘。隨著時間的推移,風蝕區的細粒物質被風不斷吹走,地表顆粒粗化,呈現近似礫石戈壁的形態,而風積區逐漸形成面積越來越大的沙丘。如此循環往復的過程就是土地沙漠化的形成過程。
綜上所述,額濟納盆地,尤其是弱水三角洲地區,包括部分東西戈壁平原但不包括中低山剝蝕殘丘區和沙漠區,主要是近代洪積—沖積沼積物,土壤組成多為粗粒的砂礫石為主,有效土層薄,土體乾燥,土壤可溶鹽類表聚,除少數沿河湖盆窪地分布的潮土、林灌草甸土外(僅是總土地面積的1.8%),其餘非沙漠化土地均具有沙漠化傾向,隨著植被生態體系的極度衰退和水源枯竭,綠洲主體區外圍的零星植被小斑塊進一步消亡,裸地的連通性進一步增大,綠洲—荒漠對立分異的格局加強。綠洲繼續收縮,黑河沿岸綠洲逐步分解和消亡。隨著沿河綠洲的消亡,東、中、西戈壁將連為一體。沙漠化擴展速度及擴展強度(年擴大面積)將繼續增強。
三、額濟納盆地沙漠化地質成因分析
(一)物質來源
額濟納盆地內的干湖盆和干河床為沙漠化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沙物質來源:①位於額濟納盆地的古居延澤曾是阿拉善高原上的巨大湖泊,最大時達到2600km2,第四紀以來,由於氣候日趨乾旱,古居延澤湖盆萎縮,分解為嘎順淖爾、索果淖爾及天鵝湖等湖泊,近幾十年來,這些湖泊也相繼乾涸,乾涸湖盆地表湖相沉積物中粒徑小於10μm的顆粒佔64%以上,可以在一般風暴條件下就被颳起和搬運。②額濟納盆地地形平緩,坡降在1/1000~1/1200之間,使得河道四散漫溢,很容易淤積改道,古河床和現代干河床中留下了大量鬆散、乾燥的細顆粒沉積物,為沙漠化的發生提供了豐富的塵源。
土壤是沙漠化的基礎。額濟納盆地從山麓到河流尾閭區依次分布著灰鈣土(粟鈣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其中受人工灌耕及水鹽條件等因素影響,非地帶性分布有草甸土、沼澤土、鹽土、風沙土及灌耕土等類型。
灰漠土、灰棕漠土是研究區分布最為廣泛的荒漠土壤類型,以黃土狀物質為母質,分布在額濟納河以西地區及北山山地以北、以東和以南。在乾旱氣候和灌木半灌木荒漠植被條件下的粗骨性母質上,質地較粗,土層較薄,礫石含量多,顆粒大小不一。
棕漠土是極端乾旱條件下的產物,其上植被稀少,土壤環境質量最差,多分布在荒灘戈壁上。地表光禿裸露。
天然綠洲內多是草甸土,封閉窪地為沼澤土,農作物種植地多為灌耕土,巴丹吉林沙漠是風沙土的典型代表,鹽土主要分布在下游的古日乃湖、東西居延海等湖盆地周圍。
總之,在額濟納地區,地表多為第四紀沖、洪積的鬆散堆積物,戈壁地帶土壤質地為沙土含礫,在河流兩岸以及湖區,則是細粒的沙及壤土沉積。地表鬆散的沙含礫及細粒的河湖沉積,為風沙作用提供了沙源。
(二)水文特徵
就水資源系統而言,河流上的水利工程和工業排污等在時間和空間上干擾了水文循環質和量的過程,農業灌溉使河道外用水大量增加,改變了地表匯流規律,地表徑流量分配(流域不同區段)、年內徑流豐枯的自然變化和地下水補給規律。
1.黑河輸水量的變化
根據狼心山水文站(黑河幹流進入額濟納旗處)監測資料,新中國成立初期,進入額濟納的水量為11.6億m3,而至1988~1995 年平均水量只有4.47億m3,1995年狼心山徑流量為2.45億m3,在生態輸水工程實施的第二年(2003年),狼心山的徑流量恢復到7.16億m3。黑河水量的減少造成生態環境的劣變,土地沙漠化趨勢加強。
2.黑河輸水量變化對生態系統形態特徵的影響
輸水量的變化改變了該區地下水系統。地下水位的埋藏條件控制著植被生態系統的分布與演化。當地下水位較深,大於某種植被的適生水位時,植被開始枯萎,直至大面積死亡;當水位埋深較淺時,雖然能為植被的生長提供足夠的水分,但乾旱氣候條件下強烈的蒸發作用,使土壤帶內的鹽分含量增高,仍會限制多數植被正常生長。
研究區地下水主要依靠地表水補給,黑河輸水量的變化改變了地下水的水位,使區域性地下水位降低,從而帶來包氣帶土壤水分的變化。包氣帶土壤水分是陸地植物賴以生存的源泉,尤其是在水資源短缺,大氣降水稀少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非飽和土壤帶內水分的數量和鹽分含量對植被體系的分布與結構起著重要的控製作用。因此,黑河輸水量變化間接引起了生態系統的變化。
(1)綠洲的收縮。
1977~2001年間綠洲的退縮有三個比較明顯的區域,即兩河沿岸、黑河下游三角洲和古日乃濕地,這三個區域子是研究區地勢最低,水分最為豐富的地段。東、西河沿岸和下游三角洲為地表水的徑流和泛濫區,同時也是地下水的主要入滲補給區,古日乃濕地是盆地內地下水的匯集區,這些地帶潛水埋藏普遍較淺,一般為1~3m(武選民,2002),由於黑河輸水量減少,綠洲收縮。在實施了生態工程以後,綠洲又有所擴張。
(2)使綠洲-荒漠過渡帶成為植被退化最為顯著的區域之一。
前人監測資料證明(曹宇等,2005),綠洲-荒漠過渡帶是受上游輸水量影響顯著、潛水埋深變化幅度較大的地段,1980~2002年間的水位變幅為2~3 m。過渡帶的潛水埋深本身處於臨界生態潛水埋深附近,地下水位的降低極易造成地表植被的退化,並且因過渡帶鄰近荒漠區,植被一旦退化,易形成風蝕的突破口,地表細顆粒土短期內就被侵蝕搬運掉,即使黑河放水量恢復,地下水位上升,植被也極難回復到原有水平。
圖3-4 1988-2001年間正義峽徑流量與狼心山徑流量變化圖
(三)土壤系統
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人類採用多種措施對土壤施加影響,使人工耕作土壤代替自然土壤,並逐漸改變了自然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以至形成新的人工土壤類型,如長期用泥沙含量高的河水灌溉,在原土壤表層可以淤積50~100cm厚的灌淤層,形成乾旱區特有的灌溉淤積土。人類改變土壤的措施主要有:
(1)通過灌溉引水改變水分的自然狀況;
(2)通過土壤脫鹽等改變土壤鹽漬化的方向;
(3)向土壤投入肥料等物質,增加土壤肥力和營養元素;
(4)耕作方式的改變等。
人類干擾後的土壤表現出兩重性,即正效應和負效應。正效應主要表現在:
(1)土地生產力提高:使土壤較快地向著有利於作用生長的方向發展;
(2)土壤類型良性轉變,新土壤類型如綠洲土的形成。
而負效應主要表現在:
(1)土壤退化,區域內由於水資源條件的再分配,一些地區水源條件劣變,土壤風蝕和侵蝕加劇,土壤肥力下降;
(2)灌溉不當引起的土壤鹽漬化或次生鹽漬化;
(3)沼澤土、泥炭土、草甸土、吐尕依土等土壤類型由於水分條件的人為干擾,向風沙土和鹽土退化演替。
總之,額濟納盆地的土地沙漠化的地質因素內在表現主要是水和土壤系統的變化,受沙漠化形成的地域性和地表動力過程復雜性的外在影響,形成沙漠化的區域機制。
四、額濟納盆地沙漠化監測的環境地質指標研究
通過對額濟納地區土地沙漠化機制和成因的分析,說明在氣候條件不發生重大改變的情況下,影響土地沙漠化的地質因子主要是水和土壤系統,確定此地主要的沙漠化調查、監測指標為:
(1)地下水位埋深
(2)水質(主要指礦化度);
(3)土壤物理性質(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粘利率);
(4)土壤化學性質(土壤有機質、養分);
(5)植被(植被蓋度和植被類型)。
據額濟納地區土地沙漠化特徵,可建立環境地質指標與沙漠化發展程度對應監測表(表3-13)。
表3-13 額濟納盆地土地沙漠化分級環境地質指標體系
3. 為什麼說長春市有多大吉林大學就有多大
軟體工程大三的老學長來回答問題啦!
在吉大的學生都聽過這樣的一句話,美麗的長春坐落在吉林大學里,那麼吉大究竟有多大呢,下面讓我給大家普及一下。
前衛南區地址:長春市前進大街,這個校區是吉林大學本部。
前衛北區地址:長春市解放大路,這是原吉林大學的地址,一般稱這兩個為前衛校區。
南嶺校區地址:長春市人民大街,這是原吉林工業大學的地址。
新民校區地址:長春市新民大街,這是原白求恩醫大的地址。
朝陽校區地址:長春市西民主大街,這是原長春科技大學。
南湖校區地址:長春市南湖大路,這是原長春郵電學院。
和平校區地址:長春市西安大路,這是原解放軍軍需大學。
在吉大有你看不完的美景,品不完的美味,因為吉大太大了!
4. 礦物化學
主要對侵入岩及包體的造岩礦物斜長石、鉀長石、黑雲母、角閃石、輝石進行電子探針分析,確定其化學成分。測試分析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電子探針室完成,儀器型號為Superprobe 733,加速電壓15 kV,電流為0.02 mA。礦物陽離子系數計算以標准硅酸鹽礦物氧原子數為准。
7.1.1 斜長石
斜長石是兩個系列侵入岩的主要造岩礦物,橄欖安粗岩系列岩石中的斜長石成分為An=42 ~53,而高鉀鈣鹼性系列岩石中的一般為An =25~35,但輝長閃長岩中的為An =42~82(表7.1)。堆積岩包體、暗色微粒閃長質包體、鎂鐵質石英二長閃長質包體中的斜長石成分與各自寄主岩的相似(An =43~32)(表7.1),但部分具有斑狀結構的暗色微粒閃長質包體中的斜長石斑晶(An =20),比基質中的斜長石(An =35)牌號更低,說明斜長石斑晶來自早期較酸性的岩漿以及後來發生了岩漿混合作用所至。
7.1.2 鉀長石
不同系列侵入岩的鉀長石特徵不同。橄欖安粗岩系列中的二長岩和石英二長岩的鉀長石粒度較粗大,常包裹了較小的斜長石。高鉀鈣鹼性系列的部分花崗閃長岩中,較粗大的鉀長石不但包裹了較小的斜長石,而且還包裹了角閃石。在各種岩石和包體中,他形粒狀的鉀長石主要呈填隙狀。根據電子探針分析結果,大多數岩石中的鉀長石均為正長石,但橄欖安粗岩系列輝石二長閃長岩中的卻為鈉正長石(表7.2)。
表7.1 電子探針分析的斜長石化學成分
續表
註:HCJZK1—湖城澗;MJ1—繆家;SJC1—三腳村;TEBD1—天鵝抱蛋;TGS1—銅官山;JT4—磯頭;QSJ1—青山腳;BC1—包村;ZC—朱村;WGQ—五貴橋;HC1—胡村;DTS2—大團山;FHS1—鳳凰山;XQT4—新橋頭;STJ3—沙灘腳;QTY1—橋頭揚;JG6—白芒山;SJD1—舒家店;CS1—曹山;XS5—西獅子山;JC1—焦沖;CSB1—曹山;TGS2—B—銅官山;FHSB4—鳳凰山;TEBDB6—天鵝抱蛋;FHSB7—鳳凰山。岩性代號同表3.2和表4.1。
Note:HCJZK1—Huchengjian;MJ1—Miaojian;SJC1—Sanjiaocun;TEBD1—Tianebaodan;TGS1—Tongguanshan;JT4— Jitou;QSJ1—Qingshanjiao;BC1—Baocun;ZC—Zhucun,WGQ—Wuguiqiao,HC1—Hucun;DTS2—Datuanshan;FHS1— Fenghuangshan;XQT4—Xinqiaotou;STJ3—Shatanjiao;QTY1—Qiaotouyang;JG6—Baimangshan;SJD1—Shujiadian;CS1— Caoshan;XS5—Xishizishan;JC1—Jiaochun;CSB1—Caoshan;TGS2—B—Tongguanshan;FHSB4—Fenghuangshan;TEBDB6— Tianebaodan:FHSB7—Fenghuangshan.Symbols are sameas those in Tables 3.2 and 4.1.
表7.2 電子探針分析的鹼性長岩化學成分
續表
註:岩石及樣品代號同表3.2,表4.1和表7.1。
Note:Symbols are same as those in Tables 3.2.4.1 and 7.1.
7.1.3 角閃石
角閃石是各類型岩石中較為豐富的鎂鐵質礦物,常呈長柱狀,部分顆粒邊緣見一圈非常細粒(約0.05mm)的透輝石和磁鐵礦組成的暗化邊,還有部分角閃石被細粒的透輝石集合體所取代。特別有趣的是,高鉀鈣鹼性系列的石英二長閃長岩和花崗閃長岩中,較粗的他形粒狀石英中分布著毛發狀的角閃石,可能反映了溫度較高的鎂鐵質岩漿注入溫度較低的酸性岩漿中快速冷凝的結果。根據電子探針的分析結果,在角閃石的Si-Mg/(Fe2++Mg)分類圖上投點(Leak,1997)(表7.3)得出,所有岩石和包體中的角閃石屬鈣質角閃石亞族 [CaB≥1.50,(Na+K)≥0.5,Ti<0.5],但不同類型的岩石和包體中角閃石的種屬不同。即兩個系列侵入岩和暗色微粒閃長質包體以及鎂鐵質石英二長閃長質包體中的角閃石屬淺閃石(Si >6.5),堆積岩中的角閃石為鈣鎂閃石,其中輝石堆積岩中的屬韭閃石(5.5 <Si <6.5,AlⅥ≥Fe3+),角閃石堆積岩包體和角閃石輝長質堆積岩包體中的角閃石既有韭閃石,又有鎂綠鈣閃石(5.5 <Si <6.5,AlⅥ≤Fe3+)(表7.3)。根據角閃石溫壓計計算的溫度和壓力列於表7.3中(Hammarstrom et al.,1986;Hollister et al.,1987;Johnson et al.,1989;Schmidt,1992;Anderson et al.,1995)。另外,從侵入岩和不同類型包體的角閃石成分來看,Si和Al之間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圖7.1),說明隨著岩漿的演化,角閃石結晶於不同的深度。
表7.3 電子探針分析的角閃石化學成分
續表
續表
註:Mg*=Mg/(Mg+Fe2+);P1,P2,P3,P4,P5分別根據Hammarstrom et al.(1986),Hollister et al.(1987),Johnson et al.(1989),Schmidt(1992)and Anderson et al.(1995)計算的壓力,單位為108 Pa;T1,T2,T3分別根據Helz(1979),Blundy et al.(1990)和Holland et al.(1994)計算的溫度,單位為℃。岩性和樣品代號同表3.2,表4.1和表7.1。
Note:Mg*=Mg/(Mg+Fe2+),P1,P2,P3,P4 and P5—Pressures calculated by Hammarstrom et al.(1986),Hollister etal.(1987),Johnson et al.(1989),Schmidt(1992)and Anderson et al.(1995)respectively;T1,T2 and T3—Temperatures calculated by Helz(1979),Blundy et al.(1990)and Holland et al.(1994)respectively.Symbols are same as those in Tables3.2,4.1 and 7.1.
圖7.1 侵入岩及包體的角閃石Si-Al相關圖圖例同圖4.1和圖4.4
7.1.4 黑雲母
黑雲母是各類岩石及包體中最豐富的鎂鐵質礦物之一。部分黑雲母沿解理發生了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同時,也有部分黑雲母交代了角閃石和輝石。比較罕見的是花崗閃長斑岩中的黑雲母斑晶受熔蝕,周圍被角閃石組成的細邊所包圍。富雲母包體中的黑雲母以富集Al和Fe為特徵,堆積岩包體中的黑雲母比其他包體中的都富集Mg(表7.4),在Foster.(1980)的Mg-(AlⅣ+Fe3++Ti)-(Fe2++Mn)圖解中,落入金雲母區(圖略)。
表7.4 電子探針分析的黑雲母化學成分
續表
註:岩石和樣品代號同表3.2,表4.1和表7.1 。
Note:Symbols are same as those in Tables 3.2,4.1 and 7.1
7.1.5 輝石
輝石主要產在橄欖安粗岩系列的輝石二長閃長岩和二長岩中,其次產在高鉀鈣鹼性系列的輝長閃長岩中。輝石有兩種形態:一是自形的短柱狀,二是細粒狀。細粒狀的輝石常交代角閃石。常見到由陽起石組成的輝石假象斑晶與較小的新鮮的輝石共生,暗示著混合後共存的熔體與大的斑晶之間存在著不平衡現象,或較小的輝石生長之前發生了陽起石的交代作用。在輝石分類圖上,所有輝石均落入透輝石區域(Poldervaart et al.,1951;Morimoto,et al.,1988)(圖略)。包體中輝石化學成分類似於寄主岩,也屬透輝石(表7.5)。根據Putirka et al.(2003,1996)的溫壓計計算,輝石結晶時的溫度和壓力列於表7.5中。從輝石的化學成分來看,隨CaO含量的增加,包體中輝石的Al2O3幾乎保持不變,但寄主岩中輝石的Al2O3減少,反映包體中的輝石形成於較大的壓力下(圖7.2)(邱家驤等,1987)。包體和寄主岩中輝石的Si和四面體中的AlⅥ具有較好的線性關系,由寄主岩到堆積岩包體,輝石硅氧四面體中Al的含量隨壓力增加而增加(圖7.3)。
表7.5 電子探針分析的輝石化學成分
續表
註:T1和P1(據Putirka et al.,2003);T2和P2,T3和P3據Putirka et al.(1996),其溫度T單位為℃,壓力P單位為108 Pa。岩石和樣品代號同表3.2,表4.1和表7.1。
Note:T1 and P1 are based on Putirka et al.(2003);T2 and P2,T3 and P3 are based onPutirka et al .(1996),T(℃)— Temperature,P(108 Pa)—Pressure.Symbols are same as those in Tables 3.2,4.1 and 7.1.
圖7.2 侵入岩及包體中輝石的Al2O3-CaO關系圖圖例同圖4.1和圖4.4
圖7.3 侵入岩及包體中輝石的Si-AlⅥ關系圖圖例同圖4.1和圖4.4
5. 好多高考以礦大為目標的
我是礦大大三在校生,我深愛著礦大,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中國礦專業大學是整個江蘇省唯屬一一個空調暖氣都有的高校。本科生四人一個宿舍,研究生是單元房,更舒服。
二、學校佔地三千多畝,校園布局合理,基礎設施齊全,綠化程度高,校園環境優美,有美麗的天鵝,可愛的梅花鹿,東門的花海等等,是徐州市民周末常來休閑之地。
我去過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江蘇師范大學等,只有武漢大學的校園可以與礦大媲美。
三、地處5A級景區雲龍湖旁,僅相隔一條公路,學校兩面是山,一面是胡湖。屬於郊區旁邊,適合學校學生學習,沒那麼嘈雜。去市區方便,坐公交很快。而且不久以後徐州還有三條地鐵。
四、學校實力方面。礦大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是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985平台」、「111計劃」和「卓越計劃」重點建設的高校。
6.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也被稱為中國國家公園,我國是從哪一年開始批准建立國家地質公園的
我國是從2001年4月開始批准建立國家地質公園的。 (一)首批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名錄【11家,2001年4月公布】 序號、國家地質公園名稱 (主要地質特徵地質遺跡保護對象,主要人文景觀) 1、雲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碳酸鹽岩溶峰叢地貌,溶洞,哈尼族民族風情,歌舞) 2、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寒武紀早期(5.3億年)生物大爆發,數十個生物種群同時出現 湖旅遊區) 3、湖南張家界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砂岩峰林地貌,柱、峰、塔錐上植物奇秀,附近有溶洞和脊椎動物化石產地 土家族民族風情) 4、河南嵩山國家地質公園 (完整的華北地台地層剖面,三個前寒武紀的角度不整合七千年華夏文化,文物,寺廟集中,少林寺,嵩陽書院) 5、江西廬山國家地質公園 (斷塊山體,江南古老地層剖面,第四紀冰川遺跡,白鹿洞書院,世界不同風格建築,中國近代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 6、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丹霞地貌景觀,古代道教活動中心之一,並有懸棺群和古崖葬遺址) 7、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 (火山岩地貌景觀、溫泉,中國最近的火山噴發(1719-1712) 8、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恐龍發掘地多種恐龍化石密集埋藏,世界最早的超千米鹽井) 9、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朋的西緣巨大推復構造,飛來峰,寺廟) 10、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震引起的山體崩塌堆積,古代名人碑刻) 11、福建漳州國家地質公園 (濱海火山岩,玄武柱狀節理群火山噴氣口,海蝕地貌,沙灘,海濱休閑區,古炮台,寺廟) (二)第二批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名錄【33家,2002年3月公布】 序號 國家地質公園名稱 主要地質特徵地質遺跡保護對象 主要人文景觀 1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 花崗岩峰叢地貌 歷代名人蹤跡 2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丹霞地貌,崖谷寨柱峰洞 方臘寨 3 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7-8億年的淮南生物群,晚前寒武——寒武紀地層,岩溶 肥水之戰古戰場,古壽州城,劉安墓 4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火山岩風化作用形成特有洞崖 古寺廟 5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雅丹地貌,黑色戈壁灘 千佛洞石窟,月牙泉 6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恐龍化石和足印 劉家峽電站及水庫 7 內蒙克什克藤國家地質公園 在花崗岩峰林地貌,沙漠與大興安嶺林區接壤地,草原,達里湖,雲杉林 金邊堡,岩畫,蒙族風情 8 雲南騰沖國家地質公園 近代火山地貌,溫泉,生物多樣性 古邊城,少數民族風情 9 廣東丹霞山國家地質公園 丹霞地貌命名地 10 四川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 現代低海拔冰川 藏族風情 11 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雄奇險峻的大渡河峽谷及支流形成的障古,大瓦山及第四紀冰川遺址 藏族風情 12 四川安縣國家地質公園 成片硅質海綿形成生物礁 廟宇 13 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湖上丹霞地貌 14 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丹崖赤壁,懸崖瀑布,水利工程,岩溶 竹林七賢居地,寺,塔,古樹 15 河南內鄉寶天幔國家地質公園 變質岩結構,構造 生物多樣性 16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恐龍發掘地 中國最北部的自然景觀 17 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石灰岩岩溶洞穴,各類石筍,石鍾乳,房山北京人遺址 北京西郊大量人文遺址 18 北京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原地埋藏的硅化木化石 延慶具有大量人文遺跡,如:古崖居 19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奧陶系達瑞威爾階層型界線(GSSP)礁灰岩岩溶 太湖風景名勝 20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白堊紀火山岩及風化成的洞穴 東海海濱地球風情 21 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白雲岩,大理岩形成的石柱,峰林地貌,泉,拒馬河源頭 古寺,古塔,長城,關隘 22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華北北部完成的地層剖面,海濱沙灘,花崗岩峰丘,洞穴 長城,度假區 23 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阜平群(28-25億年)地層產地 二戰和國內革命戰爭遺址 24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壺口瀑布 25 山東棗庄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灰岩岩溶地貌,洞穴,峽 古文化遺址,古戰場 26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第三紀湖相沉積,脊椎、昆蟲、魚等多種化石 27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中國黃土標准剖面,黃土地貌 洛川會議,黃土風情,風情文化 28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現代冰川,巨型滑坡,堰塞湖 藏族風情,青藏高原南部風情 29 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丹霞地貌,崖,天生瞧,洞,峽 寺廟,碑刻,懸棺 30 湖南莨山國家地質公園 丹霞地貌 古代名人和戰爭遺址 31 廣西資源國家地質公園 丹霞地貌 瑤族風情 32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中國北方中晚元古界標准剖面 長城黃崖關,古塔,廟宇 33 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 火山地貌,馬爾湖 古代人文,名人碑刻 (三)第三批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名錄【41家,2004年2月公布】 序號 國家地質公園名稱 主要地質特徵地質遺跡保護對象 主要人文景觀 1 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構造和地層遺跡 小浪底水利工程 2 四川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 「層湖疊瀑」景觀 扎如寺,達吉寺 3 浙江雁盪山國家地質公園 火山地質遺跡 寺廟 4 四川黃龍國家地質公園 以露天鈣化景觀為主的高寒岩溶地貌,冰川 宗教寺廟,藏族風情,革命遺址 5 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古生物化石,鳳凰山地質構造 槐樹洞,熱水湯,古人類遺址 6 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 岩溶地貌,天坑群,溶洞,地下暗河 少數民族風情 7 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 恐龍蛋集中產地 8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關嶺古生物群,小凹地質走廊 布依族,苗族風情 9 廣西北海潿周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火山,海岸,古地震遺跡,古海洋風暴遺跡 天主教堂,聖母堂,三婆廟 10 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 花崗岩地貌 歷史名人(施耐庵等) 11 浙江新昌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硅化木 12 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古生物遺跡 古人類文化遺址,少數民族風情 13 新疆布爾津喀納斯湖國家地質公園 冰川遺跡,流水地貌 蒙古族人圖瓦文化,圖魯克岩畫 14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海底森林,海蝕地貌 15 雲南玉龍黎明——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 高山丹霞地貌,冰川遺跡 民俗文化 16 安徽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 花崗岩峰叢,怪石,岩洞及水文地質遺跡 千年古村,根據地遺址 17 甘肅景泰黃河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石林,融合峰林,雅丹和丹霞等地貌特徵 明長城,五佛寺 18 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 峽谷,河流地貌 19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龍動物群化石,岩溶地貌 古人類文化遺址,布依族、苗族風情 20 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 岩溶地貌,古生物化石 苗族風情 21 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 岩溶地貌,天生橋群,洞穴,天坑,地縫,峽谷 古崖新棧,吊腳樓,清代古墓 22 內蒙古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 火山,溫泉,地質地貌 戰爭遺址,蒙族風情 23 福建福鼎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 火山,海蝕地貌 客家文化 24 青海尖扎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 丹霞地貌 宗教,藏族風情 25 河北贊皇嶂石岩國家地質公園 構造地貌 26 河北淶水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 構造——沖蝕嶂谷地貌 明、清長城摩崖石刻 27 甘肅平涼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 丹霞地貌,斑馬山 道教發源地,佛教勝地 28 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硅化木,恐龍化石,雅丹地貌 古遺址,古地貌 29 長江三峽(湖北、重慶)國家地質公園 河流、岩溶、地層 長江文明 30 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火山、岩溶隧道 火山文化,田園風光 31 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 花崗岩、湖泊地貌 江南刺綉 32 寧夏西吉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 丹霞地貌,地史遺跡,水文景觀 石窟 33 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 火山,溫泉 近代人文景觀 34 福建寧化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 岩溶洞穴 35 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 河流三角洲地貌 勝利油田 36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岩溶地貌,織金洞,峽谷 苗族風情 37 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 粗面質火山遺跡,明代採食遺跡,古文化遺址 佛家文化遺址 38 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 喀斯特洞穴 公館橋。金鍾山寺 39 黑龍江伊春花崗岩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花崗岩地貌 40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地震災害遺跡,岩溶地貌 革命歷史遺址 41 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 岩溶地貌,地層及構造遺跡,古人類洞穴遺址 摩崖石刻,碑帖,民族風情 (四)第四批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名錄【53家,2005年8月公布】 河北臨城國家地質公園、河北武安國家地質公園、內蒙古阿拉善沙漠國家地質公園、山西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山西寧武萬年冰洞國家地質公園、五台山國家地質公園、黑龍江鏡泊湖國家地質公園、黑龍江興凱湖國家地質公園、遼寧本溪國家地質公園、大連冰峪國家地質公園、中國大連國家地質公園、延川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青海互助嘉定國家地質公園、青海久治年寶玉則國家地質公園、青海昆侖山國家地質公園、富蘊可可托海國家地質公園、大理蒼山國家地質公園、四川華鎣山國家地質公園、四川江油國家地質公園、四川射洪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四川四姑娘山國家地質公園、重慶雲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貴州六盤水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貴州平塘國家地質公園、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安徽大別山(六安)地質公園、安徽天柱山國家地質公園、山東長山列島國家地質公園、山東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泰山國家地質公園、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國家地質公園、上海崇明長江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德化石牛山國家地質公園、福建屏南白水洋國家地質公園、福建永安桃源洞國家地質公園、江西三清山國家地質公園、江西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河南關山國家地質公園、河南黃河國家地質公園、河南洛寧神靈寨國家地質公園、河南洛陽黛眉山國家地質公園、河南信陽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湖南古丈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湖南酒埠紅國家地質公園、湖北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湖北神農架國家地質公園、湖北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廣東恩平地熱國家地質公園、廣東封開國家地質公園、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廣西鳳山國家地質公園、廣西鹿寨香橋喀斯特生態國家地質公園 (五)第五批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名錄【44家,2009年8月公布】 吉林長白山火山國家地質公園、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天山天池國家地質公園、湖北武當山國家地質公園、山東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安徽池州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雲南九鄉峽谷洞穴國家地質公園、內蒙古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庫車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福建連城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貴州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寧夏靈武國家地質公園、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貴州思南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湖南烏龍山國家地質公園、甘肅和政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廣西大化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四川光霧山、諾水河國家地質公園、江蘇江寧湯山方山國家地質公園、內蒙古寧城國家地質公園、重慶萬盛國家地質公園、西藏羊八井國家地質公園、陝西商南金絲峽國家地質公園、廣西桂平國家地質公園、山東青州國家地質公園、河北興隆國家地質公園、北京密雲雲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福建白雲山國家地質公園、廣東陽山國家地質公園湖南湄江國家地質公園、河北遷安-遷西國家地質公園、湖北大別山(黃崗)國家地質公園、甘肅天水麥積山國家地質公園、河南小秦嶺國家地質公園、青海貴德國家地質公園、北京平谷黃松峪國家地質公園、河南紅旗渠·林慮山國家地質公園、山西陵川王莽嶺國家地質公園、重慶綦江木化石-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黑龍江伊春小興安嶺國家地質公園、陝西嵐皋南宮山國家地質公園、吉林乾安泥林國家地質公園、山西大同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安徽鳳陽韭山國家地質公園
7. 中國礦業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一、校門:
這是學校的東門,也是學校的正門,兩個門,一個為進入口,一個是出口,記得剛新生入學的時候就是從這個校門進入,畢業的時候也是從這個校門離開。這應該是進入校園第一眼看到的建築,也是離校時候看的最後一眼的建築。
二、民族樓
為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及其學生設計,據說屋檐彩繪圖案為其妻子病榻之中的林徽因女士親手設計。由於和海淀區中關村南路今天人民大學附近的北京友誼賓館同為梁先生設計,加之風格和設計思路非常相似,行業內有人將其稱為「姊妹樓」,友誼賓館今天的主色調多為綠黃色,民族樓為橙黃色。
三、 礦大牆
礦大有很美麗的人,有很美麗的花,也有很特別的建築。礦大進來之後會看到有一簇簇的花迎面襲來,很幽靜,又很美,會讓人駐足停留,又會讓人流連忘返,留下紀念,春夏之際,課余之時,遇上好友,走在這長長的路上,拍上幾組美美的照片,真是人間樂事。
四、圖書館
圖書館該是一個美麗的地方,礦大圖書館很別致,內部有圓環設計,還有領導人題詞,濃濃的中國紅和正能量,裡面圖書資源豐富,電子資源也很豐富,雖然不是大,但是卻很方便舒適,有種中西合璧的感覺。
五、食堂
一個學校的地標性建築中,不得不說的就是食堂,礦大學院路校區有豐園食堂、裕園食堂和清真園食堂,沒錯,取名就是這么實誠,豐收富裕。豐園食堂一層較為便宜,二層有自選,還有礦大最受好評的麻辣香鍋,三樓於2017年重新裝修,改造的很有特色,口味也很齊全。
六、學十樓
作為學生公寓,學十樓十五層高,是目前本科和研究生男生公寓,在住宿條件上它應該是礦大最好的宿舍公寓樓了,客觀來講,在附近高校中也算是不錯的公寓樓,學十樓對面的是女生宿舍學八樓,學八樓和學十樓中間的廣場稱為學九廣場,這個設計也很有新意。
參考資料: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