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地質災害
❶ 內蒙古有專業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公司嗎要有丙級以上資質的。
當然有了,你在網上找 內蒙古中技金地環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 有實力,有資質
❷ 地質災害、環境保護與人類生存
正常年景,全球自然災害的經濟損失是600億美元,12000人喪生,而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有關的經濟損失1990年為470億美元,1992年630億美元,1994年650億美元,1995年達1800億美元(因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國每年都因地質災害而損失500億~600億元和近萬人喪生。
地質災害是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的影響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地質作用。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水土流失、海水入侵、土地荒漠化等。滑坡、崩塌、泥石流是最常見的地質災害。
崩滑流分布在中、日、美、印、瑞(士)、秘魯、哥倫比亞等國,日本5584處,總面積1433km2(表6.21)。瑞士20世紀已有5000人死於此種災害,美國在70年代就因此而損失10億美元,20世紀最大的兩次崩滑流都發生於安第斯山區,共死亡4.8萬人,摧毀小城市2座。中國也屬崩滑流特別發育的國家,災點達41萬多處,有特大型崩滑點191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的崩滑、泥石流點7473處,在川、藏、甘、滇等地共有10餘萬條山溝有泥石流發生。全國有70餘座縣城處於這種災害的威脅之下,崩滑流多在山區發育,影響總面積173.52×104km2,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8.10%。其危害極其嚴重,造成人員傷亡,毀壞村鎮、農田道路和基礎設施,特別是對鐵路交通的破壞尤甚,每年都有發生,平均每年經濟耗費達7000餘萬元,僅1981年寶成鐵路修復費用就高達3億元。對電力設施的破壞也是驚人的,1989年雲南漫灣電站滑坡損失10億元。
地震災害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地質災害。1900~1990年全世界共有260萬人死於地震,其中萬人以上的27次。中國處在全球兩大地震活動帶交接處,震災特別嚴重,20世紀來共死於地震115萬人,占總死亡人數的44.2%。全球死10萬人以上的8次大震,4次發生在中國,1976年唐山地震就死亡24.3萬人。最近發生在張北地區的6.2級地震中有50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而且地震常伴以火災、海嘯、滑坡、風暴、洪水、雪崩等,加重災情(表6.22),地震雖可預報,但短期預報的成功率不高,所以震災有突發性,隱蔽性的特點。中國地震活動頻次高,強度大,城市受災率高,全國Ⅶ級以上高烈度區面積達312×104km2,70%的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位於此區,特別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銀川、拉薩、汕頭則位於8級的高烈度地震區,至20世紀末,中國都是處於地震活躍期,加強地震預報,作好工程選址論證,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表6.21國內外部分典型「滑崩流」狀況
表6.22全球典型地震及其損失情況表
表6.23全球部分火山活動及其危害一覽表
表6.24中國地面沉降情況
(據段永侯等,1993)
火山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不如地震影響大,全球共有850座活火山,每年有60座左右噴發,3.6億人口受到威脅,本世紀共約10萬人死於火山災害,經濟損失200億美元(表6.23),本世紀傷亡最大的火山噴發發生在印尼的馬提尼克島,毀滅了聖皮埃爾城,死亡3萬人,中國火山活動較少,危害較小,火山噴發前一般都有明顯徵兆,通過監測和觀察,可以作出准確預報,避免或減輕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
地面塌陷多為天然成因人工誘發,分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黃土塌陷。中國岩溶塌陷分布於碳酸鹽岩區,如滇、黔、桂、川、湘、粵、鄂、冀、遼等省區,共有岩溶塌陷點2841處,面積332.8km2,其中自然成因僅30.4%,其餘為人為因素誘發,多為礦坑輸水或人工抽水造成,而且其比例越來越高,表現為突然、點多、影響范圍不同,發育具連續性、重復性、分布集中,危害較大。安徽省每年直接經濟損失436.8萬元,遼寧省5000萬元,雲南1000萬元,全國估計在1.2億元,中國采空區塌陷主要發生在近20多年,多因采礦方案不合理,造成全國每年塌地約70km2,直接經濟損失3.17億元,吉林采10000t煤塌地約1hm2。黃土濕陷主要發生於西北幾省,每年經濟損失250萬元。總之,中國地面塌陷災害有日漸加強的趨勢,主要是人口壓力大,工程項目多,地下水使用和排放不當,采礦的施工管理不嚴格。因此,健全法制,加強監管,合理開發,是最根本的治理措施。
地面沉降及地裂縫,多因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也有因地殼運動和石油開采引發。河北平原有區域性整體沉降特點,有的連片達幾千至上萬平方公里;地裂縫分布規律性不強,長度數十至數百米,寬度幾厘米至數十厘米不等,垂直落差多在幾十厘米以內,主要由於抽排水,采礦,新構造運動,岩土體變形等因素造成。在西安、太原等地地裂縫與地面沉降同時出現,相互疊加,其危害尤大(表6.24)。城市的高精度監測,科學地制訂城市採用地下水的模型,以防為主,可減輕損失。
土壤侵蝕又稱水土流失是一種累進性的地質災害,它改變地表面貌,使肥沃表土流失,後果極其嚴重。全世界每年有270×108t土壤流失,喪失地力的耕地達500×104~700×104hm2。美國每年流失土壤30×108t,原蘇聯5×108~6×108t,中國50×108t,其中含氮磷鉀4000×104t。中國水土流失面積180×104km2,約占國土面積18%,原蘇聯50年代末在中亞掀起的墾荒種糧運動留下了破壞表土,得不償失的惡果,幾十年過去了也未恢復,重復了美國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葉變中西部牧場為農場的錯誤。中國水土流失以大興安嶺—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脈以東最烈,其中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達43×104km2,侵蝕模數8000t/(km2·a),表層沃土每年沖蝕0.1~2cm,水利工程使用年限極短,有的水庫4年內即為泥砂填滿,每年向黃河輸泥沙14.2×108t,占黃河總泥砂量的91%。水土流失與植被發育程度關系密切,植被的破壞是促成水土流失嚴重的直接原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全國每年平均96億元,水土流失導致可耕地減少,地力貧化、土層變薄、蓄水能力降低,也造成湖泊、水庫、河道淤塞,減低經濟效益,造林綠化、退耕還林,搞小流域治理,定會收到較好成效。
土地沙漠化是人類面臨的又一挑戰,全球乾旱、半乾旱面積占陸地的1/3,由於過度放牧和開墾每年有2100×104hm2旱地沙化,其中6000×104hm2完全淪為沙漠,直接威脅著3000×104hm2的可耕地,而中國現有沙漠面積15.33×104hm2,占國土面積15.9%,每年仍以沙漠面積的1.32%的速度增加導致生態環境極度惡化,我國60%的貧困縣集中分布在沙漠區的附近,每年因風沙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45億元人民幣,沙漠化的加劇則是由於人為的不合理耕作和氣候乾燥多風的共同影響造成。我國三北防護林帶的營造已經開始對抵禦風沙發揮日益明顯的作用。
土地鹽鹼化是因不合理灌溉、海水入侵等因素造成。全世界14.7×108hm2耕地中有3.8×108hm2(26%)有不同程度的鹽鹼化。美國每年因此而損失1%耕地。中國鹽鹼化土地多分布在西北、華北地區,共8.18×104hm2,約占總耕地面積8.5%,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25億元人民幣。因科學普及,近年來中國土地鹽鹼化發展已得到遏制。
其他地質災害如海水入侵,水土環境異常(地方病)地下水水質變異(污染)和水位上升,坑道突水,瓦斯爆炸,煤層自燃,河湖及水庫淤積,河海塌岸,冷浸田、水庫滲漏、脹縮土、凍土凍脹融陷,砂土液化等雖是影響較局部的災害,但若處置不當,也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地質災害是各類災害中發生頻度高,影響范圍廣,經濟損失大的事件,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與自然災害的斗爭中生存和發展,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向自然界的索取不斷加大,地質歷史時期逐漸形成的生態環境平衡遭受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災害類型越來越多,破壞性也越來越大,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嚴重,也就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對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和治理也有了高新的技術手段,地震、火山的預報工作已有了長足的進步,海水倒灌、地面沉降的治理已日益成效顯著,滑坡、泥石流的監測也使不少生命財產免受劫難;沙化和洪水也逐步減少了對人類的威脅。1998年,中國長江和松花江遭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的襲擊,但中國人民戰勝了洪水,減輕了損失,這就給世人提供了戰勝自然災害的經驗。
❸ 市政工程有哪些地質災害
市政工程其實包含的地質災害相當廣泛,幾乎包含了所有的地質災害內容,但是由版於每個城市有自身權的地理特色,所以表現在每個城市的地質災害都不相同。譬如:在山地城市就會有泥石流、邊坡失穩、崩塌等突發災害。在礦區覆蓋的城市由於人為開采原因或者地下工程頻繁等因素引起的塌陷坑等。所以你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應該指明那個城市的市政工程有那些地質災害。平原城市譬如呼和浩特就極少有山體滑坡威脅,海濱城市就不會有黃土侵蝕形成溝壑的地質災害,所以市政工程應該有分類才會有相應的地質災害。
❹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
1:25萬立體地形地貌電子地圖庫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與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台密切合作,將地質災害預報信息在內蒙古電視台播出。2005年至2008年共發布三級地質災害氣象預報53次,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了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完成了《2005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快報、年報》、《內蒙古自治區2005—2008年地質環境監測數據資料匯交》、《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公報(2005,2006,2007,2008年度)》、《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城市地下水環境監測綜合報告(2001—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城市地下水環境監測年度報告(2005—2008年)》等的編制與出版工作。
六、法制建設
1.《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於2003年7月25日公布,2003年9月1日施行。
2.《內蒙古自治區地熱資源管理條例》於2000年10月15日發布並施行。
3.《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管理辦法》於2008年5月8日發布,2008年8月1日施行。
❺ 截至6月30日中國發生地質災害情況
中國地質災害
我國地質災害可劃分為10大類31種:
1、地震:天然地震、誘發地震
2、岩土位移: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變形: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
4、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鹽鹼(漬)化、冷浸田
5、海洋(岸)動力災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港口淤積
6、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坑道突水、煤層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災害:濕陷性黃土、膨脹土、淤泥質軟土、凍土、紅土
8、水土環境異常:地方病
9、地下水變異:地下水位升降、水質污染
10、河湖(水庫)災害:淤積、塌岸、滲漏
(一)地震
1、分布發育概況
進入20世紀以來,在我國境內(包括台灣及臨近海域)發生大於或等於8級的巨大地震共9次;發生大於或等於7級的地震約80次,其中1949~1990年發生了52次。
我國的構造地震分布非常廣泛,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餘各省都有6級以上地震發生。水庫誘發地震自60年代以來,目前至少以在11個省的15座水庫發生,其特點是與水庫蓄水有明顯關系。
地震在我國大陸地區具明顯的西強東弱、西多東少的發育分布規律。如本世紀以來發生的9次大於或等於8級大地震,除2次8級發生於台灣臨近海域外,其餘均發生於西部省份。我國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東部地區除了台灣外,Ⅶ度以上地區的面積相時少得多。
地震在空間分布上表現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帶狀分布。近100年發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圍繞這26條活動斷裂系發生的。我國地震活動的周期性和重復性呈現出成群分布,活躍高潮與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動格局。東部一個周期長約300年左右,西部為100~200年左右,台灣為幾十年。
2、危害狀況
地震災害以突然、隱蔽為特點,一旦成災,極易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重大的經濟損失。1901~1980年間,我國地震共死亡61萬人,其中死亡人數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達31次。1949年以來,地震就造成死亡27.4萬人,傷殘76.5萬人,居群災之首,同時地震還造成倒房60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我國的地震活動,不但頻次高,強度大,而且城市受災率高。據統計,全國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區的面積達312萬km2,全國70%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於烈度為Ⅶ度或高於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區內,特別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蘭州、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銀川、拉薩、汕頭都位於基本烈度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區內。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毀城鎮工程設施,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還可以引發滑坡、崩塌、火災等其它災害,加重了地震災害的損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發育分布基本情況
全國共發育有特大型崩塌51處、滑坡140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崩塌2984處以上、滑坡2212處以上。泥石流2277處以上。
從總體看,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諸省區長期處於地殼上隆過程之中,地震活動頻繁、地形切割劇烈、地質構造復雜、岩土體支離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區降水量和強度較大、西北地區植被極不發育,因而崩滑流發育強烈,如雲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其它地區新構造運動一般相對較弱,其中華北、東北地區的降水量相對較小,中南、華東大部分地區植被發育較好,因此,這些地區的崩滑流發育強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區。崩滑流災害危害較大的省區有:四川、雲南、陝西、寧夏、甘肅、貴州、湖北、遼寧、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劃分為15個多發區,它們是:(1)橫斷山區、(2)黃土高原地區、(3)川北陝南地區、(4)川西北龍門山地區、(5)金沙江中下游地區、(6)川滇交界地區、(7)漢江安康~白河地區、(8)川東大巴山地區、(9)三峽地區ⅲ(10)黔西六盤水地區、(11)湘西地區、(12)贛西北地區、(13)贛東北上饒地區、(14)北京北郊懷柔-密雲地區、(15)遼東岫岩-鳳城地區。
2、主要危害
近十年來,全國由於崩滑流造成的人員死亡已近萬人,平均每年達928.15人。全國有 400 多個市、縣、區、鎮受到崩滑流的嚴重侵害,其中頻受滑坡、崩塌侵擾的市、鎮60餘座,頻受泥石流侵攏的市、鎮50餘座。較為嚴重的有重慶、攀枝花、蘭州、東川、安寧河谷等。全國幾條山區干線鐵路如寶成線、成昆線、寶蘭線都受到了崩滑流的嚴重危害。
❻ 內蒙古強對流天氣導致局地受災嚴重
據報道,內蒙古氣象局19日對外披露,因近日頻發強對流天氣,當地部分地區出現了不專同程度的災情,其屬中局地受災較為嚴重。
對此氣象部門建議,近期內蒙古強對流天氣頻發,有關部門應及時關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做好防洪排澇和冰雹防禦等工作,減少損失。
❼ 內蒙古地礦地質工程勘察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國家為滿足呼包城市建設和鋼鐵、稀土工業基地的供水需要,先後在包頭和呼市正式組建了地質部直屬九二一隊和九二二隊。一九五六年秋,兩隊在呼和浩特市合並。命名為「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內蒙古大隊」。一九五八年為適應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需要,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局」管轄,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隸屬地質部管理,主要承接國家地質任務和自治區政府建設項目工作。一九八七年,「內蒙古自治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為開拓市場、服務社會,掛牌設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中心」,主要承接地方市場建設項目工作。一九九三年,「內蒙古自治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同時為促進企業化改革。將「內蒙古自治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中心」轉制為國有獨資企業,更名為「地礦呼和浩特地質工程勘察院」。全面進入市場從事業內工作。一九九九年,隨著國家管理體制的調整,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管轄。二00二年,「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為實現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和強大持久的發展,與「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工程總公司」以及職工共同出資,將「地礦呼和浩特地質工程勘察院」重組為「內蒙古地礦地質工程勘察有限責任公司」。二00五年起,「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與「內蒙古地礦地質工程勘察有限責任公司」實施劃定事企職能、整體協調發展的雙軌制運作機制,共同從事業內事業項目和市場項目工作。
法定代表人:邱改珍
成立時間:2002-09-30
注冊資本:403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5010300000885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1130)
公司地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北街203號
❽ 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規劃的任務和部署
針對不同目的,服務不同領域,採用不同精度,從點、線、面三個層面全面部署全國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圖6.1)。
6.3.1 繼續完成全國山區和丘陵區的地質災害普查(1∶10萬)
至2008年,全面完成全國山區和丘陵區677萬km2的地質災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體系,編制防災預案,從根本上切實保證人民生命安全。
(1)主要任務
1)在「以人為本」的原則指導下,查清地質災害或隱患的分布狀況,進行地質災害區劃;
2)通過調查,對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發生條件、危害特點進行全面分析,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
3)積極為地方政府減災防災服務,協助地方政府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體系;
4)開展信息集成與綜合研究,研究地質災害易發區不同誘發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研究確定各誘發因素誘發地質災害臨界值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山區降雨與地質災害發生的關系研究,研究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地質災害防治的更有效的手段,提高地質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
5)通過調查,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檔案,建設地質災害信息系統。
(2)工作部署
地質災害普查區域為突發性地質災害發育的山區和丘陵區,以縣(市)為基本單元開展普查工作。目前全國山區與丘陵區及其過渡帶面積677萬km2,共計1583個縣(市)。按計劃到2005年,國土資源大調查將部署完成700個縣(市)的調查,面積約208萬km2。
2004~2005年,完成84個縣(市)地質災害普查。
2006~2008年,完成883個縣(市),469萬km2的地質災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體系。
6.3.2 開展平原區1∶5萬~1∶25萬地質災害調查
在平原區,針對地面沉降、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開展1∶5萬~1∶25萬地質災害調查。2008年之前,完成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內陸盆地等地區共計16.1萬km2的地質災害調查;2010年之前,完成松嫩平原、遼河盆地、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共計13.9萬km2的地質災害調查。
6.3.3 開展重要經濟區帶、重大工程區、地質災害高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2006~2010年,在14個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以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的區域150萬km2,以緩變性地質災害為主的區域20萬km2)、6個重大工程區和重要經濟區帶,為減少災害損失、保證重大工程合理部署和安全,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重點是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查和評價。
(1)主要任務
1)編制「1∶5萬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
2)制定「1∶5萬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和標准」;
3)開展14個大區和6個重點工程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進行風險區劃,提出防治建議;
4)建立調查資料庫。
(2)工作部署
2006~2007年,進行呂梁山以西的黃土高原區、隴東青南地區、秦巴山地區、川東-鄂西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區、南水北調西線、西氣東輸、寶成輸油管線(1∶5萬)地質災害調查。
2008~2010年,進行湘西-黔西地區、青藏高原東緣區、橫斷山區、藏東南高山峽谷區、遼東-北京北山區、汾渭地區、江漢地區,中俄輸油管線、澀寧蘭天然氣管線、漢川天然氣管線(1∶5萬)地質災害調查。
(3)各區基本情況
1)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區:
a.呂梁山以西黃土高原滑坡、泥石流區。本區黃土節理發育,濕陷性強,為壟崗梁峁地貌。多暴雨久雨天氣,激發滑坡所需的臨界暴雨強度較低。
b.隴東、青南滑坡泥石流區。西秦嶺山地,海拔在2500~4500m之間,相對高差在1000~2000m之間,中高山地形。岩體類型以變質岩岩組、碳酸鹽岩組為主。西禮盆地、徽成盆地有碎屑岩類和黃土。年降水量一般為600mm。
c.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區。強烈上升的褶斷山地。地層岩石以變質岩和岩漿岩為主,並普遍有小面積黃土分布。斷裂發育。年降雨量在800~1200mm之間。
d.川東、鄂西滑坡、泥石流區。該區以中山地貌為主,坡陡谷深。地層從古生界到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積岩建造為主,主要為碳酸鹽岩、碳酸鹽岩夾碎屑岩。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800mm之間。e.湘西、黔西滑坡、泥石流區。該區地貌為高中山、中山,地形切割強烈。降水豐富。岩石以碳酸鹽岩及碎屑岩為主,斷裂發育。
2)礦業城市。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許多城市都是因為礦業開采而由小到大發展起來的,遼寧省的阜新、撫順、鞍山及黑龍江省的雞西、鶴崗、雙鴨山等都是這一類型的礦山城市。經過幾十年的開采,有的城市已經面臨著礦產資源枯竭等問題,即使部分城市礦產資源依然豐富,也同樣面臨著長期開采而引發的地質災害問題,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是這類城市主要的地質災害。開展礦山城市地質災害調查,對加速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促進地區經濟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6.3.6 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
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地質災害調查的數據採集、數據管理、綜合處理等全過程實施信息化,使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能夠有效、快捷地應用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系統、遙感技術,使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得到提高,實現地質災害調查數據採集和綜合處理的標准化及快速化,把地質災害調查的傳統工作方式轉變為現代數字化工作方式,提升調查工作的技術水平,為實現野外採集、數據傳輸、數據綜合及信息服務的地質災害調查流程信息化奠定基礎。地質災害調查系統主要由野外採集系統與室內桌面處理系統組成。
其主要工作內容是:
1)基於地質調查移動計算機,選用掌上機或平板電腦,集成GPS技術、移動數據傳輸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根據地質災害野外調查數據模型,建立野外數據錄入系統、調查點定位系統、數據移動傳輸系統、野外素描圖編繪系統及多媒體影像編錄系統。
2)建立野外數據綜合管理系統。提供野外調查線路設計、野外調查工作部署、野外調查數據接受,野外數據集成管理等功能。
6.3.7 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區劃和風險區劃標准體系
建立1∶25萬、1∶10萬、1∶5萬和1∶1萬地質災害區劃和風險區劃指標體系,規范區劃方法和表達形式。
6.3.8 完善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或標准、規范體系
完善1∶25萬、1∶10萬、1∶5萬和1∶1萬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形成規范的地質災害調查技術標准。
6.3.9 建立地質災害調查制度
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制度,明確調查周期、調查內容、調查責任和資金來源,以保證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