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
『壹』 第十部分 附錄
附錄 APPENDIX
附錄 APPENDIX
第三十九屆理事會
理事長:徐紹史
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
副理事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京彬 馬永生 鄧 軍 劉玉辰 朱偉林 李丕龍 李金發 杜金虎 邱建剛 范蔚茗 徐水師 琚宜太
秘書長: 朱立新
常務理事: (按姓氏筆畫排序)
朱 晴 朱立新 李建倫 李耀剛 楊文采 沈建忠 姜建軍 胡清波 柴育成 閻鳳增 彭土標 彭齊鳴 董樹文 韓豫川
潘 懋
理事: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 俊 丁孝忠 萬 力 馬申達 馬永生 王 平 王 達 王小烈 王雲龍 王立峰 王訓練 王汝成 王志紅 王果勝
王京彬 王建青 王瑞江 毛景文 方先知 鄧 軍 鄧運華 鄧志奇 石建省 龍長興 田鳳鳴 田震遠 史長義 馮安生
馮志強 曲亞軍 朱 晴 朱 敏 朱文A 朱立新 朱偉林 朱祥坤 任小華 任雨來 庄育勛 劉山青 劉 卉 劉玉辰
劉亞川 劉傳正 劉慶成 劉建朝 劉俊來 劉鴻飛 關鳳峻 江新華 湯 毅 孫柏年 嚴光生 杜海燕 杜金虎 李 俊
李大華 李子穎 李文淵 李文鵬 李丕龍 李在文 李連舉 李金發 李建功 李建倫 李洪喜 李高生 李海兵 李海忠
李超嶺 李獻華 李德連 李耀剛 楊藝華 楊文采 楊志剛 楊金湖 楊經綏 楊樹峰 楊振宇 吳玉龍 吳永平 吳湘濱
邱建剛 邱增果 何先濤 何遠信 何南飛 沙金庚 沈建忠 宋永祺 宋光齊 宋勝武 張 陟 張 群 張訓華 張永波
張亞鈞 張金昌 張順金 張曉東 張培震 張維亮 張新興 陳 漢 陳正國 陳寧璋 陳偉海 陳華文 陳軍峰 陳建平
武 強 苗豐民 范蔚茗 林暢松 歐陽志鴻 羅立強 金之鈞 金若時 周海民 周新源 單昌昊 單海平 孟憲來 項嘗培
趙 越 趙文智 趙先良 趙保勝 趙憲敏 郝 芳 郝梓國 郝靜野 胡 平 胡時友 胡建衛 胡清波 胡瑞忠 柏貴生
段子清 侯金武 侯春堂 侯增謙 姜玉池 姜建軍 姜樹葉 姚華舟 姚秉忠 姚建新 賈躍明 夏 鳴 柴育成 倪師軍
徐義剛 徐水師 徐紹史 徐振坤 郭文秀 郭正堂 唐京春 黃潤秋 崔 濱 閻鳳增 琚宜太 彭土標 彭齊鳴 董書寧
董樹文 蔣忠誠 韓子夜 韓晉芳 韓曉峰 韓豫川 程 新 程利偉 舒良樹 舒德干 謝富仁 樓小東 蔡劍輝 譚克龍
熊先孝 熊盛青 潘 懋 霍全明 霍雅勤 魏連偉 魏國齊 魏雄斌
副秘書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萬 力 尹功明 付水興 葉建良 白星碧 陳正國 陳國勝 周少平 周尚國 姚 超 郝梓國 姚超美 郭齊軍 崔炯成
程愛國 雷時斌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理事長
徐紹史 國土資源部 部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內大街64號
郵政編碼:1008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副理事長
孟憲來中國地質調查局 原局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冠英園西區37號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馬永生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地質師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22號
郵政編碼:10072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王京彬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安外北苑5號樓4區
郵政編碼:1000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鄧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校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朱偉林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總地質師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25號
郵政編碼:10001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劉玉辰 中國地震局副局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63號
郵政編碼:100036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杜金虎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與生產分公司 副總經理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北大街9號石油大廈
郵政編碼:10000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李丕龍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總裁助理
地址:北京市復興門內大街28號凱晨世貿中心
郵政編碼:10003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李金發 中國地質調查局 副局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45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邱建剛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總經理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南三巷一號
郵政編碼:10008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范蔚茗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 局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政編碼:10086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徐水師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局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羊坊店東路19號中國煤地大廈11層
郵政編碼:10003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總局 副局長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姚家園路105號
郵政編碼:10002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朱立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朱晴 中國礦業聯合會地質礦產勘查協會 秘書長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東里甲16號
郵政編碼:10002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李建倫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北順城街11號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李耀剛 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總經理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大街177號
郵政編碼:10000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楊文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院士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沈建忠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 處長
地址:北京市復興路乙15號
郵政編碼:10086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胡清波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 副院長
地址:北京市豐台區廣安路15號中鐵咨詢大廈
郵政編碼:10005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姜建軍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 司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內大街64號
郵政編碼:1008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柴育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 常務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雙清路83號
郵政編碼:10008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理事長
閻鳳增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原總工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紅蓮南路55號
郵政編碼:10005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彭土標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 副總工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德外六鋪炕北小街2號
郵政編碼:10012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彭齊鳴 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 司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內大街64號
郵政編碼:1008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韓豫川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 局長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和平街十三區甲20號
郵政編碼:10001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董樹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 副院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常務理事
潘懋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院長
地址:北京大學東門逸夫貳樓(新地學樓)2442室
郵政編碼:10087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秘書長
朱立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萬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副校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尹功明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處長
地址:朝陽區亞運村華嚴里1號
郵政編碼:100029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付水興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苑5號院4區
郵政編碼:1000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葉建良 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45號院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白星碧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 副司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內大街64號
郵政編碼:1008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陳正國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 副主任兼總工程師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內北順街11號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陳國勝 中國核工業集團地質礦產事業部 副處長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七區十四號樓
郵政編碼:10001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周少平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與科學技術局地球科學處 研究員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政編碼:10086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周尚國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礦產資源研究院 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姚家園路105號
郵政編碼:10002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姚超 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勘探與生產分公司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六鋪炕街6號
郵政編碼:10072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專職副秘書長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 專職副秘書長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姚超美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勘查處 處長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和平街十三區甲20號
郵政編碼:10001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郭齊軍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與生產分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北大街22號
郵政編碼:10072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崔炯成 中海油研究總院科技管理部 總經理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外小街6號海油大廈2009室
郵政編碼:10002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程愛國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地質分會 副會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羊坊東路19號中國煤地大廈11層
郵政編碼:100039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副秘書長
雷時斌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地質處 處長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紅蓮南路55號
郵政編碼:100055
中國地質學會分支機構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區域地質及成礦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李廷棟 秘書長:耿樹方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地質研究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學哲學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朱訓 秘書長:畢孔彰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中路77號北影小區23-4-202
郵政編碼:10008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翟裕生 秘書長:陳寶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地質學史研究室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非開挖技術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朱文A 秘書長:胡遠彪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物學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王汝成 秘書長:蔡劍輝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資源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教育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孟憲來 秘書長:余際從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第四紀冰川及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王蘇民 秘書長:趙志中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地質力學所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龍長興 秘書長:雷偉志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地質力學所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海洋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馬申達 秘書長:周華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郵政編碼:51007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石建省 秘書長:張發旺
地址:河北省正定縣中山東路92號水環所
郵政編碼:05080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產資源保護綜合利用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劉亞川 秘書長:陳炳炎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環路南三段五號成都綜合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科技處
郵政編碼:61004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制圖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耿樹方 秘書長:範本賢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地質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洞穴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姜玉池 秘書長:陳偉海
地址:廣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號岩溶地質所
郵政編碼:54100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山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汪貽水 秘書長:王靜純
地址:北京市復興路乙12號1118房間
郵政編碼:10081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科技情報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張洪濤 秘書長:施俊法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45號地調局發展研究中心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王達 秘書長:張林霞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77號勘探所
郵政編碼:065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災害研究分會
秘書長:劉傳正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岩礦測試技術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羅立強 秘書長:吳曉軍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測試中心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朱立新 秘書長:史長義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號物探所
郵政編碼:065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
秘書長:謝平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中國地質博物館宣傳聯絡部
郵政編碼:10003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姜玉池 秘書長:裴建國
地址:廣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號岩溶所
郵政編碼:54100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王志紅 秘書長:徐金芳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冠英園西區37號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層古生物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項禮文 秘書長:姚建新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地質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古地磁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朱日祥 秘書長:楊振宇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地質力學所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姜建軍 秘書長:侯春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張培震 秘書長:劉俊來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前寒武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於海峰 秘書長:王惠初
地址:天津市大直沽8號路4號天津地質所
郵政編碼:30017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非金屬礦產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李建倫 秘書長:李俊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北順城街11號建材工業地質勘查中心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遙感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鞠建華 秘書長:李志忠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航空遙感中心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21世紀中國地質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壽嘉華 秘書長:陸春榕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城市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李烈榮 秘書長:鄭桂森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四環北路123號北京地礦局
郵政編碼:10019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劉寶珺 秘書長:林暢松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期刊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兼秘書長:郝梓國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姜建軍 秘書長:王艷君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岩石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楊經綏 秘書長:吳才來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地質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朱祥坤 秘書長:李延河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資源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陳毓川 秘書長:毛景文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資源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數學地質與地學信息專委會
主任委員:陳建平 秘書長:陳建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黃潤秋 秘書長:伍法權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土城西路19號
郵政編碼:100029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環境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侯金武 秘書長:郝愛兵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金之鈞 秘書長:孫冬勝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1號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郵政編碼:10008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張群 秘書長:靳秀良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高新區錦業一路82號
郵政編碼:71005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科技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
主任委員:壽嘉華 秘書長:王弭力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徐霞客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張宏仁 秘書長:曲興元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郵政編碼:10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樁基無損檢測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趙竹占 秘書長:胡平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郵政編碼:065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勘探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胡平 秘書長:米宏澤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號物化探所
郵政編碼:065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大陸地殼與地幔研究分會
主任委員:許志琴 秘書長:楊經綏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年工作委員會
主任委員:豐成友 秘書長:王猛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
郵政編碼:100037
中國地質學會省級地質學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北京地質學會
理事長:魏連偉 秘書長:劉學清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四環北路123號地質大廈
郵政編碼:10019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天津市地質學會
理事長:任雨來 秘書長:李學美
地址:天津市南開區長實道8號
郵政編碼:30019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河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張維亮 秘書長:劉勝民
地址:石家莊市中華南大街24號
郵政編碼:05008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山西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岳盛林 秘書長:李鳳德
地址:太原市並州北路27號
郵政編碼:03002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趙保勝 秘書長:烏恩
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東路80號社會主義學院B座4樓
郵政編碼:01001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遼寧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湯毅 秘書長:王宏亮
地址:沈陽市北陵大街29號
郵政編碼:11003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黑龍江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韓振新 秘書長:崔濱
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紅旗大街263號307室
郵政編碼:15009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上海市地質學會
理事長:張阿根 秘書長:朱火根
地址:上海市靈石路930號
郵政編碼:20007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江蘇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陶培榮 秘書長:朱士鵬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號
郵政編碼:21001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浙江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樓小東 秘書長:王功逸
地址:杭州市體育場路545號
郵政編碼:31000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安徽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李學文 秘書長:柏林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296號
郵政編碼:23000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福建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何南飛 秘書長:丘文芬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湖東路49號
郵政編碼:35000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江西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呂細保 秘書長:黃越
地址:南昌市站前路176號
郵政編碼:33000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山東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柏貴生 秘書長:王來明
地址:濟南市建築新村南路35號
郵政編碼:25001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河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段子清 秘書長:張天義
地址:鄭州市鄭東新區鄭光北街9號王鼎國貿大廈3號樓811室
郵政編碼:450016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湖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孫亞 秘書長:沈貴文
地址:武漢市武昌公正路27號國土資源廳學會辦公室
郵政編碼:43007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湖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方先知 秘書長:胡秋君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芙蓉中路二段223號
郵政編碼:410007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廣東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歐陽志鴻 秘書長:李鑒倫
地址: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地質大廈1808室
郵政編碼:51008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楊政中 秘書長:張如放
地址:廣西南寧市中心路2號廣西國土資源廳大樓5樓
郵政編碼:530028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海南省地質地理學會
理事長:廖正偉 秘書長:符和生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南沙路88號
郵政編碼:570206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地產學會
理事長:李英儒 秘書長:董世琳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學田灣正街1號
郵政編碼:100035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四川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宋光齊 秘書長:秦鋼
地址: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號四川省國土資源廳人北綜合樓
郵政編碼:350003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貴州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李在文 秘書長:廖莉萍
地址:貴陽市中華北路164號
郵政編碼:55000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雲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李連舉 秘書長:張家良
地址:雲南省昆明市東風東路東風巷87號地質大廈附樓201室
郵政編碼:650051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西藏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多吉 秘書長:劉鴻飛
地址:拉薩市北京中路21號西藏地勘局地勘處
郵政編碼:850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陝西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張德新 秘書長:周明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北段100號
郵政編碼:710054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甘肅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郭玉虎 秘書長:黃萬堂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紅星巷168號
郵政編碼:730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海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劉山青 秘書長:李懷毅
地址:青海省西寧市南川西路107號青海地質調查院
郵政編碼:81001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劉卉 秘書長:韓偉
地址:寧夏銀川市黃河東路915號
郵政編碼:750002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學會
理事長:胡建衛 秘書長:張冀
地址:新疆烏魯木齊市天山區金銀路52號國土資源廳辦證大廳5樓
郵政編碼:830000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吉林省地質學會
理事長:韓曉峰 秘書長:張興洲
地址:長春市建設街2199號鴿子樓323室(吉林大學地質調查研究院)
郵政編碼:130061
中國地質學會辦事機構工作職責
秘書處工作職責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處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常設工作機構之一,是落實上級有關部門批示精神和學會理事會決議的執行部門,是指導和協調分支機構及省級地質學會開展工作的部門,其主要工作內容及職責如下:
◇負責學會常務理事會議、秘書長會及年度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秘書長工作會議等會議的籌備及學會學術年會的組織、協調工作。
◇負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院士申報、推薦,組織開展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等獎項的評審工作。
◇負責學會相關文件、制度、計劃、總結、報告等的起草,負責日常文件的收發、分類、立卷、歸檔。
◇負責學會宣傳工作,包括內部刊物《中國地質學會會訊》、《情況通報》等的編輯出版工作,負責學會網站的內容更新、發布、維護等。
◇負責分支機構申報、年檢等工作。
◇負責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地質類專業認證委員會認證申報、培訓、檔案管理等日常業務工作。
◇承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土資源部等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
禹啟仁處長
華麗娟副處長
孟慶偉工程師
金耀仙
李彬颸
孫莉莉
期刊處工作職責
◇負責《地質學報》(中文版)、《地質論評》和《地質學報》(英文版)3種期刊的編輯出版和發行工作;
◇對中國地質學會各專業委員會和各省級地質學會主辦或協辦的刊物,做好管理、協調、服務和業務指導工作;
◇負責《地質學報》(中文版)、《地質論評》和《地質學報》(英文版)網站的日常維護。
郝梓國處長
章雨旭副處長
周健研究員
張玉華工程師
費紅彩高級工程師
劉戀
黃敏
王曉娟
李捷
孫立卿
『貳』 年度發表論著及出版期刊
2014年全院發表學術論文1117篇,同比增長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檢索論文371篇(同比增長64.89%)、EI檢索論文114篇。出版專著25部。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屬單位)和中國地質學會(辦事機構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10種學術期刊,包括《地質學報(英文版)》(SCI檢索刊物)、《地球學報》(EI檢索刊物),《地質學報(中文版)》、《礦床地質》、《地質論評》、《中國岩溶》、《岩礦測試》(CA收錄刊物),《岩石礦物學報》、《地質力學學報》(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學與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國地學期刊網(http://www.geojournals.cn)使用效果顯著。目前是國內地學界唯一的容納期刊最多的網站。同時,該網站還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讀者,網站統計顯示海外訪客來自於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日本、蒙古等十餘個國家,網站海外顯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語障。
《地質學報(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創刊於1922年,原名《中國地質學會志》,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現為雙月刊,刊物多次獲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的表彰,入選2001年中國科技期刊方陣,自2006~2014年連續獲中國科協A類精品期刊工程資助。近年來,刊物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步伐大大加快。連續被美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科學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資料庫選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繼續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資助。2012年榮獲中國科協、財政部「優秀國際科技期刊一等獎」,「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稱號;2013年榮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百強報刊」稱號。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2013年《地質學報(英文版)》在JCR中,影響因子為1.406,引文頻次為2358次。登載的論文水平,基本上與國際刊物的論文水平接軌。2014年地質學報(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頁;收稿總數413篇,刊發論文總數132篇,NEWS12篇;刊發各類基金論文比92%,海外論文比31%。全年共發表國外論文41篇,這些論文主要來自澳大利亞、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國,擴大了刊物的國際影響。本刊還登載一批在國際地學界處於前緣領域的我國科技人員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地質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蹤學科熱點組稿22篇。2014年地質學報(英文版)榮獲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項目」順利結題。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評為優等印刷品。這些是刊物長期以來重視科技期刊國際化建設的結果,也標志著刊物質量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網址:
國內: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n/ch/index.aspx
國外: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cgs.2014.88.issue-5/issuetoc
《地質學報(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其前身為《中國地質學會志》,是中國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國地質學界在地質科學的理論研究、基礎研究和基本地質問題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為主要任務,兼及新的方法和技術。《地質學報(中文版)》現為月刊。該刊多次獲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的表彰,入選2001年中國科技期刊方陣,2005年獲國家期刊獎,2012年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刊物稱號。2006~2014年連續贏得中國科協B類精品期刊工程資助,是國內外多家文摘或資料庫的源期刊,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統計中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發表論文160篇,共2600頁,基金論文比達98%,其中超過半數為重大科研項目(如國家「973」項目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的成果,為展示國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出版兩期專輯,為「深部探測專輯」與「陳毓川院士80華誕暨從事地質工作60周年紀念文集」,為學科發展提供了動力。2013年核心影響因子為1.770,總被引頻次為4430次,綜合評價總分74.3,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及綜合評價總分在地質科學類排名分別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質學報(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著眾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頗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論文來源,吸引了廣大的讀者。
網址: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index.aspx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地質論評》(GEOLOGICAL REVIEW):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創刊於1936年,一直以愛國、爭鳴為辦刊宗旨。刊頭圖案,缺右上殘左下,為創刊之時東北遭侵吞,西南被蠶食,一直沿用至今,表達了我國地質學家的憂國愛國之情。《地質論評》現為雙月刊,以論、評、述、報為特色。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地質論評》是中文核心期刊,曾獲得科技部、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協的國家期刊獎、優秀科技期刊獎、雙獎期刊稱號,被國內外眾多檢索系統收錄。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中國科技期刊論文統計分析」中,其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多年來均位居前列;2005年獲國家期刊獎提名獎;2006年入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12年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刊物稱號。2014年發表論文130餘篇,通訊資料和消息報道10多篇。據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統計,2013年《地質論評》的影響因子為1.112,總被引頻次2407,綜合評價總分56.9,綜合評價總分在地質學類期刊中排名第4。
網址:http://www.geojournals.cn/georev/ch/index.aspx
《地球學報》(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雙月學術期刊。《地球學報》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全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期刊精品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庫來源期刊、首批「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進入SCI總被引頻次100以上中國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為EI來源期刊。2012年起連續三年榮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2013年,《地球學報》核心總被引頻次1740次;核心影響因子1.263,在全國1989種核心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學報》作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樹立其學術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圖充分展示院綜合學術水平和科研競爭實力,2014年刊載「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全文10篇,同時刊載以「十大科技進展」為主線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載論文95篇,報道各類信息快報25篇,共782頁。《地球學報》同時發布網路電子版,在編輯部網站上實時提供免費全文瀏覽下載。
網址:http://www.cagsbulletin.com
《礦床地質》(MINERAL DEPOSITS):創刊於1982年,雙月刊,由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辦,是中國唯一報道礦床學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內容包括礦床地質特徵及與礦床有關的岩石學、礦物學、地球化學研究成果和科學實驗成果及新技術、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2014年《礦床地質》刊出96篇,並始終保持基金項目的較高比例。2013年影響因子為1.551,位居地學類期刊第5名,全國1989種核心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43位,總被引頻次2423次。《礦床地質》再次榮獲「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編輯部參與了「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論文」項目,根據中國科技論文引文資料庫(CSTPCD)單篇文章定量評估與同行評議或期刊推薦相結合的方法,有2篇發表在《礦床地質》2013年的論文獲得提名。2014年《礦床地質》編輯部網站點擊率近六百萬次。
網址:http://www.kcdz.ac.cn/ch/index.aspx
《岩石礦物學雜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國地質學會岩石學專業委員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學術性期刊,創刊於1982年。2005年起改為雙月刊。《岩石礦物學雜志》主要報道岩石學、礦物學各分支學科及有關邊緣交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創造性和綜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礦物鑒定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儀器以及與有關的最新地質科技信息。《岩石礦物學雜志》是國內外多家檢索系統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國內的《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自然科學技術版)、《中國地質文獻資料庫》、《中國地質文摘》、《中國地質文摘》(英文版)、《中國化學化工文摘》、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引文分析資料庫(CSTPC)、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重慶維普)、台灣中文電子期刊思博網和國際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錄。
2014年共發表論文98篇,1170頁。網站點擊率已過253萬次,在地學類學術期刊中受關注程度較高。2013年影響因子0.995,總被引頻次1157,他引率達0.92,在同專業領域期刊中排名較前。再次入選「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並且各項指標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網址:http://www.yskw.ac.cn/ch/index.aspx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岩礦測試》(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創刊,由中國地質學會岩礦測試專業技術委員會和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共同主辦,是中國唯一的地質分析測試專業雜志,所載內容反映了中國地質物料分析測試的水平。凡是正在進行的科技部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地調項目等均在發表之列。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論文的內容質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競爭力的根本,主編和專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學術質量的要素,編輯的專業能力是提高刊物內容質量的關鍵。2014年本刊文章選題有導向性和啟發性,內容充滿質感,富含思辨性、論述性、借鑒性。刊物的學術參考價值、整體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有所提升。「國際SCI期刊導航」針對重點國際地學和化學SCI期刊的發展方向、學術標准,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實用的投稿指導。針對我國作者的薄弱點和本刊報道的主題,2014年舉辦了兩期作者培訓班。調整辦刊工作思路,聚焦現代各類分析測試技術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創新,進一步凸顯辦刊定位,增長在文獻領域的學術地位。
2014年發表論文135篇,共908頁。網站訪問量超過42萬次。2013年的影響因子為0.661,總被引頻次為1215次。
網址:www.ykcs.ac.cn/ykcs/ch/index.aspx
《中國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創辦於1982年,季刊,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協辦的我國唯一公開出版的岩溶學術刊物,曾多次被評為廣西優秀期刊、中國期刊方「雙效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並被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地質文獻資料庫(GeoRef)、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JST)、波蘭哥白尼索引(IC)、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IPD)、及美國湯姆森Gale資料庫、美國國會圖書館等國際著名的文獻檢索資料庫及國內的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與索引資料庫(CSTPCD)、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等收錄。
2014年《中國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論文64篇(514頁),內容多為當前岩溶地區經濟社會建設所關注或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學術性強,應用價值大。2013年的核心總被引頻次671次,核心影響因子0.570。
網址:http://zgyr.karst.ac.cn/ch/index.aspx
《地質力學學報》(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國地質科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辦,創刊於1995年,以「弘揚李四光學術思想,求實、創新、發展」為辦刊宗旨,是反映地質力學領域科研成果的對外窗口。主要報道地殼運動與大陸地質構造及其動力機制等方面的前沿動態和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同時關注礦產資源勘查、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環境變遷規律等方面的應用科研成果。《地質力學學報》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來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引文資料庫的來源期刊,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是「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網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和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2014年發表論文46篇,共474頁。《地質力學學報》同時發布網路電子版,在編輯部網站上實時提供全文瀏覽下載。刊物的引用率和影響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響因子為0.788,總被引頻次為451次。
網址:http://journal.geomech.ac.cn/ch/index.aspx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於2013年4月創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地下水資源、農業與地下水、地下水資源與生態、地下水與地質環境、地下水循環、地下水污染、地下水開發利用、水文地質標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學、氣候變化與地下水等學科領域的優質稿件。2014年發表論文48篇,共404頁,並入選世界著名地學資料庫《GeoRef資料庫》,這標志著我國水文地質科學的研究水平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
網址:http://gwse.iheg.org.cn。
(註:期刊影響因子根據2014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SCI資料庫等)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叄』 中國地質學會的發展歷史
中國地質學會1936年成立了第一個地方分會即北平分會,到2012年已經增加到31個省專、市、自治區地質學屬會;60年代中期中國地質學會設立了3個學術機構-專業委員會,到2012年已經發展到48個分支機構(專業委員會、研究分會、工作委員會)。學會建立了常設辦事機構-秘書處、國際處和期刊處。2011年組成了中國地質學會第39屆理事會。中國地質學會的會員1949年前為559人,到現在已經發展到6萬多名。
『肆』 陳鳴的簡介
1998年獲國家來傑出青年基金,源2002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現任廣州地化所極端環境地質和地球化學研究室主任、廣東省礦物物理與礦物材料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礦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獲得獎項
2002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3年獲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稱號和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2004年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
『伍』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主要承擔國家和地方岩溶地質應用基礎研究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地質調查任務,同時,也承擔地方國民經濟建設中的技術開發和服務工作。在岩溶動力學與全球變化、岩溶資源評價與開發利用、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岩溶景觀旅遊評價等方面進行創新研究,形成優勢學科領域。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設置有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岩溶資源與環境調查研究院、岩溶生態研究與石漠化治理中心、岩溶地質災害研究中心、岩溶景觀與洞穴研究中心、環境地球化學研究測試中心等二級科研機構。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為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掛靠學術組織有: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洞穴專業委員會。現有在職職工154人,其中科技人員121人,有研究員24人(1人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51人,中級職稱43人。另外,還外聘流動高級科研人員25人。
所長、書記姜玉池研究員
副所長、副書記、紀委書記劉雯高級工程師
副所長黃慶達高級工程師
2008年全所實現貨幣工作總量4600萬元,比2007年增長18%;固定資產增加728萬元,達到3936萬元。2008年全所在研項目72項,預算經費4079萬元。其中縱向科研項目32項,經費1538萬元;橫向科研項目33項,經費1503萬元;地質調查工作項目7項,經費1038萬元。
2008年完成科技部、國家基金委、國土資源部和廣西科技廳等下達的科研項目和地方技術服務項目72項,發表論文87篇,其中SCI檢索期刊論文4篇,ISTP論文1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43篇,國內一般期刊論文39篇,出版專著2部。
2008年12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掛牌成立。國土資源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國際地學計劃全國委員會、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代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的有關領導和代表,以及來自有關省市地勘部門的代表共近300人參加了掛牌成立儀式。儀式取得了圓滿成功。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中心第一屆理事會主席汪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埃德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陳章良,桂林市人民政府市長李志剛共同為國際岩溶研究中心揭牌。
國際岩溶研究中心掛牌成立儀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
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的人員合影留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埃德倫助理總幹事與中國同事合影留念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岩溶動力系統運行機制與岩溶生態系統研究:重點揭示了土下碳酸鹽岩的溶蝕特徵,在一個水文年中,雨季土下碳酸鹽岩溶蝕量佔全年的65%~71%,在雨季竹林下碳酸鹽岩溶蝕速率明顯高於其他土地利用類型,但在旱季竹林下的碳酸鹽岩溶蝕速率則低於林地和草地。持續兩年的觀測數據顯示,岩溶林地土壤呼吸速率的變化幅度為14.63~297.77mg C·m-2·h-1,平均為118.81mg C·m-2·h-1;非岩溶區林地土壤其呼吸速率的變化幅度為43.12~329.93 mg C·m-2·h-1,平均為156.99mg C·m-2·h-1。
土壤呼吸速率與水熱因子圖
土壤呼吸速率季節動態變化
碳酸鹽岩縫洞系統模式及成因研究:屬「973」項目研究課題,對典型露頭區岩溶縫洞系統進行了地質—地球物理描述,分析了塔河油田試驗區三大類型古岩溶作用條件,初步建立了塔河油田試驗區多期次、多旋迴裸露風化古岩溶作用機制與演化模式,分析了塔河油田試驗區不同地貌單元縫洞系統垂向分帶特徵和不同地貌單元縫洞系統結構特徵。
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岩溶塌陷形成演化過程和發育判據的室內分析測試方法。針對當前岩溶區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輸油管線等生命線工程建設面臨的岩溶土洞的發育和穩定性問題,運用以光纖時域反射BOTDR和同軸電纜時域反射TDR為代表的分布式光電感測技術在臨桂黃岔塘附近的桂陽高速公路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岩溶土洞(塌陷)監測預報試驗站,為線性工程岩溶塌陷的時空預報研究提供了平台。
岩溶景觀與洞穴研究:開展了廣西岩溶地質遺跡調查評價,完成了廣西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申報項目的系列技術材料的編寫和國內評審,順利被推薦接受UNESCO專家組評估。開展了我國不同氣候地貌區代表性洞穴調查與空氣環境監測工作,在廣西桂林、河池,海南儋州、重慶武隆、河北興隆建立了五個洞穴空氣環境系統自動遠程監測系統,對洞穴空氣環境的溫度、濕度、CO2、O2等因子進行高頻度的遠程自動監測,初步掌握洞穴空氣環境的變化規律,基本查明洞穴鍾乳石脫變原因,提出洞穴鍾乳石景觀保護和修復技術思路;利用宇生核素36Cl、10Be、26A1來確定天坑的形成年代,具有首創性,為進一步闡明天坑形成機制及發育演化規律,為完善我國區域岩溶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在塔河油田恢復古岩溶地貌並為分析儲集空間分布規律奠定了良好基礎
感測器鋪設
桂陽高速公路岩溶土洞監測
在貴州省六沖河流域探采結合,2008年10月31日和11月4日完成了大方縣馬場鎮馬場村和白泥村2處供水口的鑽探抽水試驗,計算可采水資源12003/d,解決周邊5個村29903人的飲水安全,大方縣和馬場鎮政府為此舉辦隆重的慶典大會
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與環境地質調查:屬地質調查項目,完成了1:5萬水文地質綜合調查面積21665km2、水文地質鑽探11132m,岩、土、水化學等測試分析樣品3995件,完成了設計工作量。通過水文地質綜合調查,查清了測區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和水資源特徵,調查岩溶地下河180多條,其中新發現20條,調查岩溶大泉700多處。查明了石漠化、乾旱缺水、岩溶內澇和煤礦開采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掌握了岩溶地下水開發利用條件、現狀及潛力。通過尋找有利富水帶,實施水文地質鑽探,共成井32口,涌水量近12000m3/d,解決10萬多人和5萬多畝旱地灌溉供水源問題,為西南岩溶區水資源有效開發利用積累了經驗。
西南岩溶石山地區重大環境地質問題及對策研究:屬地質調查項目,發現新一輪重大工程活動及礦山開采引發的水資源與水環境問題十分突出,礦山污染呈「由點向面狀發展態勢」,地下水質受污染的威脅和程度越來越嚴重,如柳州市雞喇地下河受城市垃圾及廢水影響,下遊河段
柳州雞喇地下河不同河段水化學分析結果
岩溶地下水監測與環境敏感性評價:屬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完善了數據管理系統,獲得各監測站降雨量、地下水主要水化學指標等大量數據。在官村,選擇地下水水位埋深、土壤厚度、地形特徵、包氣帶介質為評價因子,進行脆弱性評價和方法探索,評價結果顯示,岩溶窪地區域脆弱性高,地表落水洞、天窗、明流交替且土層厚度大於1m區域脆弱性中等;根據官村流域內土壤空間分布特徵,分析了土壤含水率,研究了包氣帶滴水的動態特徵,認為基岩空隙度低造成包氣帶的吸附能力有限,且與水位埋深有關;洞穴滴水和古環境研究取得新進展,滴水水化學變化呈現明顯的季節性波動。石筍記錄揭示了8個階段百年尺度的干濕、冷暖波。
岩溶地下水自動化監測站管理系統
『陸』 張捷的社會兼職
國際地理聯合會旅遊休閑與全球變化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Commission Boarding Member
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1-迄今)
中國旅遊協會理事
中國旅遊教育協會常務理事
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員會專業委員(1997-2005)
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分會副主任
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理事會委員(1999-2006)
江蘇省地理學會理事(2001-)
中國地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1997-2001
南京市政府旅遊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
南京市政府旅遊策劃專業委員會委員
江西省旅遊規劃領導小組成員(2001)
無錫市政府園林旅遊發展顧問
山東省旅遊局旅遊營銷策劃專家2009-
江西省旅遊局旅遊規劃咨詢專家2010-
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世界遺產評價委員會專家
內蒙古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兼職教授
貴州師范大學兼職教授
浙江大學旅遊研究所兼職教授
國土資源部桂林岩溶地質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安徽大學兼職教授
美國南卡羅來那大學國際旅遊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國際旅遊學會International tourism studies association的常務理事、副主席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南京大學東方書畫藝術研究中心常務主持國際經驗實驗美學協會IAEA正式會員
『柒』 第四部分 科學普及
科學普及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科學普及SCILNTIFIC POPUEARIZATION
2012年,中國地質學會以「世界地球日」、「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等品牌活動為抓手,圍繞服務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珍惜地球資源,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密集的優勢,動員和組織廣大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以多種方式宣傳地學科技知識,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第43個「世界地球日」——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
◇與《科技日報》聯合開設「地球日走近地球」專欄,分別登徐紹載史理事長及四位專家的署名訪談文章
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徐紹史理事長在《科技日報》第一版發表專欄文章
(《科技日報》2012年4月18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到地質公園來閱讀地球——訪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司長 姜建軍
(《科技日報》2012年4月19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山公園:綠了荒山醉了遊客——訪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關鳳峻
(《科技日報》2012年4月20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地質災害,要「防」也要「用」——訪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總工程師殷躍平
(《科技日報》2012年4月21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保護地下水「防」重於「治」——訪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所長石建省
(《科技日報》2012年4月22日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更有多家媒體相繼轉載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舉辦地學科普電影專場活動
4月20日,中國地質學會在北京地質禮堂舉行紀念第43個「世界地球日」暨慶祝中國地質學會成立90周年科普電影專場活動,共同呼籲「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鍾自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普及部處長吳小林,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孫寶亮,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質礦業部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程愛國,以及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局屬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有色金屬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土地學會等有關單位領導,展覽路街道居民,中國國土資源報社、健康衛視等媒體記者,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的師生代表等共500餘人參加活動。活動由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主持。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倡議,讓我們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份資源,少開一天車,少用一度電,節約一滴水,把節約資源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讓降低污染的低碳生活成為未來人們的社會風尚。鍾自然總工程師在致辭中指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要愛護地球、珍惜資源。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就是提高大家對國土資源國情國策的關注和認識,倡導珍惜地球資源,提高憂患意識,讓轉變發展方式真正落實在行動上,讓地質找礦知識走進千家萬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普及部吳小林處長在致辭中高度評價了以「世界地球日」為活動載體,舉辦群眾性科普活動的重要意義。來自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代表倡議,傳承環保精神,弘揚科學理念,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領跑者。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活動儀式上,主席台領導向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學生、社區居民代表贈送《環境的危機》、《認識能源》等科普書籍,隨後放映地學科普電影《危機在哪裡》。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在北京舉辦第43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科普宣傳活動
4月21日,中國地質學會舉行紀念第43個「世界地球日」暨慶祝中國地質學會成立90周年科普宣傳活動,共同呼籲「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普及部副部長納翔,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孫寶亮,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發,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外事部副主任連長雲,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出席儀式。應邀參加活動的還有來自中國國土資源報社、中國礦業報的媒體記者及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的師生代表等共1000餘人。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地學哲學研究分會,中國地震學會、中國氣象學會、中國環境學會、北京紫竹院公園等單位,結合工作特色和公眾興趣,在活動現場設置了主題展覽,介紹我國資源概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寶玉石標本等有關實踐及最新研究成果、最新找礦成果,普及有關地球科學知識。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出席活動並觀看科普展板
李金發副局長、連長雲副主任與朱立新秘書長觀看展板
紫竹院公園領導觀看科普展板
郝梓國專職副秘書長作講解
活動現場
免費發放科普書籍
標本展示
現場知識問答
活動儀式上,主席台領導向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學生、紫竹院公園團委代表贈送《環境的危機》、《認識能源》等科普書籍。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參加國土資源部「世界地球日」主場活動
4月22日,中國地質學會組織部分專家、青年工作委員會籌備組成員及中國地質大學在校學生共計20餘人參加了國土資源部在北京世紀壇舉辦的第43個「世界地球日」主會場活動。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普及部楊文志部長應邀出席活動現場。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
7月25日,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在吉林省長春市開營,來自全國20餘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00餘名優秀中小學生和工作人員參加了本次夏令營活動。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在開營儀式上發表講話,吉林大學韓曉峰副校長、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尹軍副主席分別致歡迎辭,朱立新秘書長主持開營式。出席開營儀式的領導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夏令營總營長 孟憲來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 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 黨委副書記、 夏令營副總營長 朱立新
吉林省地質學會理事長, 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 副校長、 夏令營副總營長 韓曉峰
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尹軍
吉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局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郭文秀
吉林大學地質調查研究院院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張興洲
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專員、 吉林省地質學會地質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孫英男
吉林省地質資料館館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地質旅遊專業委員會主任 張寧克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 吉林省地質學會地質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戴世和
吉林大學博物館館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地質旅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金利勇
吉林省地質調查院院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趙志
吉林省地質調查院副院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劉忠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吉林總隊副總隊長兼總工、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劉小樓
吉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副局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張文博
吉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地質勘查處處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張俊生
吉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產業處處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陳跡
中國石化東北油氣分公司科技處處長、 吉林省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徐宏節
出席開營儀式的領導
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高度重視本次夏令營,要求與當地各級政府部門密切配合,認真籌備,精心組織,明確職責,保證安全,圓滿完成夏令營的各項活動。中國地質學會認真籌劃,周密安排,在吉林省地質學會、吉林大學等單位的密切配合下,成功組織了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實地考察和參觀了大陽岔寒武一奧陶系界限層型剖面自然保護區、長白山火山國家地質公園、天池、大峽谷地下森林公園、十五道溝玄武岩大峽谷、楊靖宇烈士紀念館、松花石藝術館、中朝邊境、偽皇宮、長春地質宮等自然和人文景觀。期間,中國地質學會組織專家全程陪同講解,並就地學基礎知識、古生物等相關內容做了專題科普講座,輔導營員們撰寫了地質小論文。營員們在飽覽祖國壯麗山河、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過程中,獲得了在課堂上難以學到的地學知識,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意志,增進了友誼,接受了地質科學和愛國主義教育,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了全面鍛煉。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開營儀式
豐富多彩的夏令營生活——學習娛樂兩不誤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碩果累累的夏令營——閉營儀式
本次夏令營評選了優秀營員獎、優秀小論文獎、優秀組織獎和優秀個人獎,鼓勵獎頒給了10歲及以下的小營員。閉營儀式上,營員們的文藝表演更是精彩紛呈。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夏令營活動應急預案、活動手冊、《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紀實》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接受媒體采訪
中國教育新聞網、新華新聞、鳳凰網、《吉林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2012年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參加第四個「防災減災日」活動
5月12日是我國第四個「防災減災日」,中國地質學會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災減災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發揮公眾參與防災減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廣泛普及災害自救互救知識,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災害風險防範意識。
5月12日,中國地質學會按照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統一要求,在北京市蓮花池公園圍繞主題「弘揚防災減災文化,提高防災減災意識」,開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動。活動注重結合當前地學熱點問題,採取通俗易懂、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活動形式,包括應急包展示及講解、發放防災減災知識手冊、地質災害知識問答及地質標本的展示等,並製作了11塊有關地質災害及其防禦的展板供公眾參觀學習。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首次參加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五屆科普產品博覽會
設立地質災害家庭應急設備展示、寶玉石咨詢與鑒定和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三大展台
11月23—25日,中國地質學會參加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安徽省政府共同主辦,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和蕪湖市政府聯合承辦的第五屆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黨組書記陳希出席並講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徐延豪出席並參加了展會有關活動。
中國地質學會領導委派學會秘書處專人負責,結合當前地學熱點,設立了寶玉石咨詢與鑒定、家庭應急設備展示和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三個展台;製作了我國世界地質公園、地質災害和寶玉石宣傳展板,地質災害家庭應急宣傳折頁及我國世界地質公園DVD宣傳光碟;購置了災害家庭應急設備和科普書籍等,並邀請地學專家向參觀群眾針對科普知識進行現場講解。內容上更加突出科技服務民生、凸顯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並舉發展、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的應用,展品亮點紛呈。
歷時三天的博覽會吸引了國內外廠商、院校及全國學會1300餘家,對外展示的科普產品達2萬余件,觀眾110萬餘人次,中國地質學會在本次科普博覽會上得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安徽省政府和參觀群眾的一致好評,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地質學會的社會影響力。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科普活動亮點紛呈
中國地質學會積極調動和發揮各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的自身優勢,結合地學熱點問題,創新活動形式,開展通俗易懂、公眾喜聞樂見的系列科普活動。
1.甘肅省地質學會——「世界地球日」大學生演講比賽
2.安徽省地質學會——在廣場設立大型科普宣傳咨詢點
3.湖南省地質學會——面向中學生作科普報告會
4.遼寧省地質學會——向小學生贈送科普圖書
5.新疆地質學會——面向幹部、群眾、學生開展科普講座
6.四川省地質學會——第五屆大學生「世界地球日」主題演講大賽
7.洞穴專業委員會——組織學生參觀中國岩溶地質館
8.海洋地質專業委員會——接待參觀人員,講解海洋地質知識
9.地質科普工作委員會——「世界地球日」地鐵四號線展板宣傳
10.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開展「翠華山地質科普行」活動
11.徐霞客研究分會——「第七屆中國徐霞客國際旅遊節」在徐霞客故里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隆重開幕
12.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來自湖南省邵陽學院、廣西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圖書館等單位的近500名參觀者參觀了中國岩溶地質館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捌』 第六部分 咨詢服務
咨詢服務 CONSULTATION AND SERVICES
咨詢服務 ONSULCETION AND SARVICES
編輯出版《中國地質學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建言獻策匯編》
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提高能源資源保障能力、全面推動我國經濟又快又好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作為全國地勘行業的學術組織,中國地質學會發揮學科齊全、人才濟濟的優勢,充分利用座談會、動員會、技術推廣會、產學商研結合會等形式,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並在此基礎上,匯集行業部門和廣大地質工作者智慧,編輯出版《中國地質學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建言獻策匯編》。
該匯編收錄了26個省級地質學會、17個專業委員會圍繞「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所採取的措施,以及青年工作委員會組織的青年地質學者圍繞找礦突破這一主題提出的真知灼見。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推薦專家建議得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當地政府的肯定
中國地質學會推薦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水文地質專家盧耀如參加第十四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座談會,為河北省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及氣象、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減災建言獻策,得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充分認可。
此外,推薦的汪集暘院士在「天津市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座談會」上提出「天津市要充分利用淺層地熱能」和林景星研究員關於「天津濱海新區經濟建設中出現的海水環境改變與變遷」的建議,得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重視。
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開展的咨詢服務工作
北京地質學會
根據9月7日舉辦的「地質安全保障與北京世界城市建設」論壇內容,整理提交專家建議——《關於「地質安全保障與北京世界城市建設」的建議》。
福建省地質學會
承擔了福建省國土資源廳「福建省主要礦種找礦前景評估及實現找礦新突破的探討」的課題,己於11月份完成。
廣西地質學會
完成了《廣西壯族自治區2011年度地質勘查成果通報》和《廣西壯族自治區2011年度地勘行業信息統計年報》的匯總上報和編輯出版工作。
河北省地質學會
與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技信息中心共同完成了《河北省國土資源科技信息與科普建設項目》,編輯出版了《河北國土資源與海洋科技信息》(季刊)5期。
吉林省地質學會
與白山市江源區人民政府合作申報寒武一奧陶系地質遺跡國家級地質公園和松花石產業研發。
陝西省地質學會
組織編輯了《2011—2012年陝西省優秀地質成果獲獎項目匯編》。
上海市地質學會
根據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授權和委託,組織行業專家對各單位提交的19項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進行技術審查。
四川省地質學會
受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委託,全面啟動四川省礦業權設置方案的評審工作。
天津市地質學會
成功申報天津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技團體決策咨詢資助項目——「天津市淺層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浙江省地質學會
提供科技支撐,開展全省商業性地質勘查項目勘查質量檢查工作。
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地產學會
協助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完成優秀調研成果(2008—2012年)匯編,評選優秀調研報告和協助舉辦「如何撰寫調研報告」培訓班。
21世紀地質研究分會
承擔了中國工程院陳毓川院士委託的《發展礦業的若乾重大政策建議研究》。
地質教育研究分會
按照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關於建立國家級地學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議」的提案及教育部對提案的答復意見,組織專家對國家級地學實習基地建設進行充分調研,形成相關高校開展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情況報告,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方案,繼續開展深入的落實工作。
洞穴專業委員會
積極開展全國岩溶洞穴資源調查,開展了廣西桂林、貴州綏陽、湖北利川典型洞穴資源調查。
非金屬礦產地質專業委員會
積極與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國土資源部標准中心等溝通聯系,將非金屬礦產地質標准體系納入國土資源部標准修訂規劃中,開展標准編制4項:《飾面石材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紅柱石、矽線石、藍晶石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硅灰石、透輝石、透閃石礦產地質勘查規范》、《方解石地質勘查規范》。
礦產資源保護綜合利用專業委員會
積極爭取各類科研項目。完成地調科研類工作項目立項9個,地質找礦項目立項兩個,同時參與申報「973」項目一個,新立「863」項目一個,申報2013年度國土資源公益性項目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個,科技部科研院所開發基金項目一個,四川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兩個,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三個,獲批項目三個,市場項目僅與攀鋼礦業簽訂項目合同5個。
礦山地質專業委員會
加強了礦山技術咨詢服務工作,如積極為錫鐵山礦申報國家有關項目,組織院士、專家論證,爭取立項,為企業實實在在地排憂解難。
農業地學專業委員會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城鎮化進程中土地管理制度比較等專題研究的請示》的內部簽報,參與收集整理並分析19個城市群周邊農業地質調查成果,分析城鎮化發展布局的合理性,提出優化布局的建議,服務於國家的城鎮化戰略。
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
2011—2012年參加了科技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金剛石岩心鑽探鑽具設備》、《地質岩心鑽探金剛石鑽頭規格系列》、《地質岩心鑽探金剛石擴孔器規格系列》三項國標的編制工作。
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
廣西柳州帽合村、廣西桂林瓦窯航道局先後發生嚴重的岩溶塌陷災害,組織人員及時趕赴災害現場,代表國土資源部參加由廣西國土資源廳組織的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系統分析了岩溶塌陷的成因和趨勢,提出了防治對策建議。
『玖』 朱學穩的介紹
朱學穩 1932年11月生,安徽舒城人,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54年畢業於南京大回學地質答系。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岩溶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廣西區科協委員,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科學技術咨詢中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科學探險協會理事,中國徐霞客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岩溶專業委員會委員、旅遊地學會理事,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IAH)會員。
『拾』 中國地質學會的學會章程
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本學會名稱為中國地質學會,英文譯名為「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縮寫為gsc。第二條 中國地質學會(以下簡稱本會)是由中國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自願組成、依法登記成立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的法人社會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是發展我國地質科技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本會代表中國地質學界參加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及其下屬學術組織。第三條 本會宗旨是團結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遵守憲法,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在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指導下開展活動;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民主辦會的原則;積極倡導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精神和優良學風;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推廣,促進地質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地質科學技術與經濟相結合,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我國地質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第四條 本會接受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以及掛靠單位國土資源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第五條 本會的住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中國地質科學院內),郵政編碼:100037。第二章 業務范圍第六條 本會圍繞我國地質科學技術與相關領域開展以下業務活動:一、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加強同國內外地質科技團體和地質學家的聯系;二、組織和承擔地質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三、編輯、出版、發行本會主辦的地質科技期刊;四、向社會普及地質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五、開展繼續教育,組織和承辦各類技術培訓或技術研討班、研討會等,推廣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六、受掛靠單位國土資源部委託,負責中國注冊地質師的資格認證的相關日常管理工作等;七、開展地質科技咨詢服務和地質科技開發工作;接受委託,對國家地質科技發展戰略、政策和經濟建設中的重大決策進行科技咨詢;開展地質科技項目論證、成果鑒定和獎勵評審、文獻和標準的編審、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的評定等;八、發現和舉薦地質科技人才,表彰、獎勵在地質科技活動中取得優秀成績的會員和科技工作者;九、向黨和政府及有關部門反映地質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建議,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十、承擔上級單位交辦的相關事宜和開展為會員服務的其他活動。第三章 會員第七條 本會會員分為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兩部分。第八條 個人會員包括:榮譽會員、會員、學生會員、通訊會員和外籍會員。一、入會條件凡承認本會章程,並符合下列不同類型會員條件之一者,均可提出入會申請,按審批程序批准後,成為中國地質學會會員。(一)會員1、獲得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地質科技人員;2、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及以上或具有相當技術職務的地質科技人員;3、從事科技、教育、生產等地質科技管理工作5年及以上,並熱心和積極支持本會工作,具有一定業務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員。(二)學生會員1、高等院校地質類專業本科二年級及以上;2、在校碩、博研究生(不含在職研究生)。(三)榮譽會員凡年齡在70周歲及以上,並同時具備下列條件的人員,經本會常務理事會批准,可授予本會榮譽會員。1、為地質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2、為地質學會發展做出特殊貢獻的人員。(四)通訊會員現居住在港、澳、台地區或旅居國外並在本行業領域具有一定學術成就的中國籍地質科技工作者。(五)外籍會員在地質專業領域有較高造詣,並熱心參與和協助組織本學科學術交流的外籍專家、學者。二、入會程序(一)會員、學生會員,本人應向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提出書面申請、填寫「中國地質學會個人會員申請表」,由所在省級地質學會審批後報中國地質學會備案,頒發中國地質學會會員證。(二)榮譽會員,經本人同意,由學會分支機構、省級學會、常務理事單位提名,常務理事會批准,可成為中國地質學會榮譽會員。(三)通訊會員、外籍會員,由本會會員兩人書面推薦、本人向本會提出書面申請、填寫「中國地質學會個人會員申請表」,經本會常務理事會審議批准後頒發中國地質學會會員證。外籍會員報中國科協備案。三、權利和義務:(一)權利1、享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2、優先參加本會主辦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考察、培訓等活動,並享有優惠的會議注冊費;3、免費或優惠獲得本會相關資料和主辦的出版物;4、享有申請本會有關獎勵或推薦有關獎勵資格的權利;5、享有對本會工作的批評、建議和監督權;6、入會自願、退會自由。(二)義務1、遵守本會章程,執行本會決議;2、維護本會的合法權益;3、完成本會交辦的任務;4、按規定繳納個人會員會費。四、會員資格及會籍管理(一)本會榮譽會員、通訊會員、外籍會員的會籍由本會直接管理;本會普通會員、學生會員由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管理。(二)會員調離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時,應及時到原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辦理會籍轉移手續;(三)會員應自覺繳納會員會費,在會員資格有效期滿六個月後仍未能及時繳納會費的將自動取消其會員資格;(四)會員被剝奪政治權利者,自動取消其會員資格;(五)會員退會或被取消會員資格後要求重新入會的,按原審批程序重新進行審批。第九條 單位會員一、入會條件凡承認中國地質學會章程,與本會行業領域有關,願意參加和支持本會組織的學術交流、科學普及、技術咨詢、人才舉薦、教育培訓等有關活動的,並具有一定科技隊伍和一定比例的本會會員,從事科研、教學、生產、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和教學機構、社會團體。二、入會程序向本會提出書面入會申請、填寫「中國地質學會團體會員申請表」,經常務理事會審議批准,即可成為本會團體會員。三、權利和義務(一)權利1、享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2、理事會換屆選舉時,擁有理事候選人的提名權;(新增)3、優先參加本會組織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科學考察、科技咨詢、科技培訓等;4、擁有申請本會有關獎項、獎勵的資格;5、優先和優惠訂閱本會主辦的學術期刊或有關資料;免費獲得本會內部刊物;6、免費在學會網站和內部刊物上刊登團體會員單位的人才、科研、教學、生產等成果有關信息;7、擁有對本會工作的批評、建議和監督權;8、入會自願、退會自由。(二)義務1、遵守本會章程,執行本會決議,維護本會的合法權益;2、及時向本會提供相關學術動態,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及科學普及活動;3、按規定繳納團體會員會費;四、會員資格和會籍管理(一)團體會員單位會籍由本會統一管理;(二)不能按期繳納會費的團體會員單位將取消本會團體會員單位資格,取消會員資格後需重新入會的,需按原審批程序進行重新審批。第十條 會員會費的管理與使用一、本會各類會員會費應按財務有關規定嚴格管理,專款專用;二、收取會費需向繳費人開具由財政部門監制、民政部門統一印製的「社會團體會費收據」;三、個人會員會費由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負責收繳與管理使用;團體會員單位會費和學會理事會費、通訊會員和外籍會員會費由本會負責收繳及管理使用;四、會員會費主要用於為會員服務性支出和補貼本會工作支出;五、本會按年度會費繳納標准收取會費,可一次性繳納五年會費,也可按年度繳納;六、會費繳納和使用情況每年向常務理事會報告,並接受會員監督。第十一條 團體會員單位應設立1-2名聯系人,負責本單位的會員發展申報、團體會費繳納及日常事務管理;第十二條 本會遵循中國科協制定的會員統一編碼規則,對個人會員進行統一編碼;第十三條 不按規定繳納會費的個人和單位,不得參與本會各項獎項的評選、不得擔任本會理事。
第十四條會員如有嚴重違反本章程的行為,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予以除名。第四章 領導機構和負責人第十五條 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是本會最高權力機構。一、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職權(一)制訂、修改本會章程;(二)選舉和罷免理事會理事;(三)審議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四)制定本會工作方針和任務;(五)決定章程規定的其他重大事宜。二、會員代表的產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按規定分配的名額,由會員單位民主選舉產生,部分代表可由團體會員單位推舉產生,理事會現任理事和新擬任理事候選人為當然代表。三、工作程序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如遇特殊情況,需提前或延期召開,應由常務理事會議決定後,報中國科協批准,但提前或延期召開一般不得超過一年。第十六條 理事會理事會是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在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領導本會開展工作,對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負責。一、理事選舉程序和條件(一)程序理事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各專業委員會、研究分會、工作委員會,各團體會員有關部門及單位按規定分配名額推薦候選人,經上屆常務理事會議審議後,向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提出理事候選人名單,由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新一屆理事會理事。(二)條件理事人選年齡應在70周歲以下,且在本行業領域有一定學術造詣、學風正派的專家、學者;在產學研第一線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熱心學會工作並具有一定業務管理水平的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和企事業管理人員,理事可以連選連任,但不能超過兩屆,隔屆可再任。二、理事會行使的職權(一)執行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或罷免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和常務理事;
(三)向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情況;
(四)制定本會發展規劃;
(五)決定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的設立、變更、注銷;
(六)籌備召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七)決定會員的入會和除名;
(八)決定副秘書長和各分支機構負責人的聘任;
(九)向國家推薦重大學術成果和優秀人才;決定本會表彰和獎勵事項;
(十)審定內部管理制度、籌集學會活動經費;
(十一)審議、決定本會其他重要工作。
三、理事會每年召開一次,遇特殊情況可以通訊方式舉行。理事會須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出席理事的2/3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理事不能到會,可委託代表參加,並有委託投票權。
第十七條 常務理事會
本會設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會在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理事會第一、四至十條的職權,對理事會負責。
一、由理事會提出常務理事候選人名單(常務理事人數不得超過理事人數的1/3),並採取無記名投票方法,選舉理事長一名、副理事長若干名、常務理事若干名、秘書長一名組成常務理事會;理事長可委託一位副理事長擔任常務副理事長。
二、常務理事會每半年召開一次,遇特殊情況可以通訊方式舉行。常務理事會須有2/3以上的常務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常務理事2/3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十八條 學會負責人
一、理事長、副理事長和秘書長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政治素質好;
(二)在本行業領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
(三)理事長、副理事長最高任職年齡不超過70周歲,秘書長任職時年齡一般不超過62周歲且為專職;
(四)熱心學會工作,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過剝奪政治權利刑事處罰;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二、學會換屆後一般不增補或變更秘書長以上負責人,確需增補或更換的,需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議,向中國科協提出申請,經審批同意後按學會章程規定進行選舉,並到民政部辦理備案等相關手續。
三、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每屆任期五年,連任不得超過兩屆。對任期內業績突出的秘書長,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名,全國會員代表大會2/3以上會員代表表決通過,報中國科協審查並經民政部批准,可再延長一屆任期。
四、理事長為本會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代表本會簽署有關重要文件。特殊情況下,經理事長委託、理事會同意,報中國科協審查並民政部批准,可由秘書長擔任本會法定代表人。
本會法定代表人不得兼任其他社會團體的法定代表人。
五、理事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
(二)檢查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決議的執行情況。
理事長因故不能履行職權,可委託常務副理事長代行職權。
六、秘書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辦事機構開展日常工作,組織實施年度工作計劃;
(二)協調、監督、檢查各機構開展工作情況;
(三)提名副秘書長以及各機構主要負責人,提交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審定;
(四)決定辦事機構、實體機構專職工作人員的聘用;
(五)處理其他日常事務。
第十九條 名譽理事
名譽理事只授予對本會工作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士,且已退離本會工作崗位,經理事長提議,常務理事會審批,方可授予。
一、條件
名譽理事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方可授予:
(一)曾任本會常務理事、年齡60周歲及以上並已退離工作崗位;
(二)曾連任兩屆本會常務理事;
(三)曾連任三屆副秘書長且曾任本會理事。
二、名譽理事除享有會員的權利外,還具有以下權利:
1、優先參加本會主辦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考察、培訓等活動,並享有低於其他會員的會議注冊費;
2、免費獲得本會相關資料和主辦的出版物;
第五章 辦事機構
第二十條 本會根據工作需要設立辦事機構處理日常事務。辦事機構是在本會常務理事會領導下,日常工作由秘書長具體負責的常設專職業務機構。
辦事機構設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工作人員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派出。
第二十一條 本會由常務理事會聘任的專職副秘書長協助秘書長主持辦事機構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二條 本會可對社會聘用的合同制工作人員實行流動的動態人事管理,建立流動人員管理制度和獎懲辦法,其人事檔案、社會保險、專業技術職務評定等委託北京(或部委)有資質的中介公司代為管理。
第二十三條 本會對社會聘用的合同制工作人員的工資、保險、福利待遇等按國家對事業單位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章 分支機構
第二十四條 本會根據學科專業的發展及業務活動的需要,設置若干分支機構(專業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研究分會、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分支機構是理事會領導下的非法人學術工作機構,承擔組織本專業學術交流、科學普及、咨詢服務、人才舉薦、培訓及專業研究等方面的任務。
第二十五條 分支機構設主任委員一人、副主任委員數人、秘書長一人和委員若幹人。主任委員和成員由有關方面協商、推薦,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聘任。
第二十六條 分支機構應按學會章程規定每五年換屆一次,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秘書長年齡不得超過70周歲,連任不得超過兩屆。黨政機關副處級以上幹部兼任學會分支機構主任委員的,應按幹部管理許可權報批。
第二十七條分支機構的設立、變更和注銷,需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審議同意,報中國科協審查並民政部批准。
第七章 經費及資產管理、使用原則
第二十八條 經費來源
一、會費;
二、國內外個人、團體和單位的捐贈;
三、政府資助;
四、在核準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
五、利息;
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撥款;
七、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九條 本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會員會費。
第三十條 本會開展表彰獎勵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
第三十一條 本會合法收入享有法人財產所有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侵佔、私分或挪用。
本會財產必須用於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和事業發展,不得在會員中分配。第三十二條 本會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准確、完整。第三十三條 本會配備具有專業資格的會計人員。會計不得兼任出納。會計人員必須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會計人員調動工作或離職時,必須與接管人員辦清交接手續。第三十四條 本會的資產管理必須執行國家規定的財務管理制度,接受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和財政部門的監督。資產采源屬於國家撥款或者社會捐贈、資助的, 必須接受審計機關的監督,並將有關情況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第三十五條 本會換屆或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前,需依法接受民政部和中國科協認可的審計單位組織的財務審計。
第八章 終止程序及終止後的財產處理
第三十六條本會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於分立、合並等原因需要注銷,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出終止建議,報國土資源部審查同意後經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並報中國科協審查批准。
第三十七條 本會終止前,需在中國科協和國土資源部指導下成立清算組織,清理債權、債務,處理善後事宜。清算期間不開展與清算無關的活動。
第三十八條 本會在民政部辦理注銷登記手續後即為終止。
第三十九條 本會終止後的剩餘財產在中國科協、民政部和國土資源部的監督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用於發展與本會宗旨相關的事業。
第九章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四十條 對本會章程的修改,須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後,報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並在通過後15日內報中國科協審查,經同意,報民政部核准後生效。
第十章 附則
第四十一條 本章程於2011年11月1日經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
第四十二條 本章程的解釋權屬本會理事會。
第四十三條本章程自民政部核准之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