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旅遊地質

中國旅遊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25 18:18:32

⑴ 論述中國旅遊資源的地理分布特徵及相應的開發策略。1500字左右


、中國旅遊資源分布規律
中國旅遊資源分布具有明顯的地理規律,主
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集中分布在中國三大地形階梯的過渡區

由中國地形圖及旅遊資源分布圖(見文末附
圖)可清楚地看到這是中國旅遊資源分布最顯著
的地理規律。在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交接區域,即
青藏高原的邊緣過渡區的昆侖山—— 阿爾金
山—— 祁連山— — 岷山—— 邛崍山—— 橫斷山
脈,主要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鳴沙山—— 月牙
泉、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九寨溝、黃龍寺、劍門
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 都江堰、西嶺雪山、峨眉山、玉龍雪山、三江並流區、騰沖地熱火山、瑞麗
江— — 大盈江、西雙版納等著名景區;在第二級階
梯和第三級階梯交界過渡區,即大興安嶺— — 太
行山—— 巫山— — 雪峰山一線,主要分布著五大
連池、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八達嶺—— 十三
陵、恆山、五台山、野山坡、華山、洛陽龍門石窟、嵩
山、武當山、神農架、長江三峽、武陵源、灕江等著
名景區。第三級階梯向沿海過渡區的山脈主要分
布在長白山山脈— — 千山山脈— — 武夷山脈一
線,著名景區有鏡泊湖、松花湖、長白山天池、鴨綠
江、鳳凰山、千山、金石灘、膠東半島海濱、泰山、九
華山、黃山、齊雲山、三清山、千島湖、武夷山等景
區。其次,我國的海濱和海島旅遊資源主要分布海
岸線及其附近海域。
(二)三大緯向構造帶也是中國旅遊資源的富
集區
中國由北向南,三大巨緯向地形大約每隔8
個緯度分布著,居北的是天山— — 陰山— — 燕山,其中的重要旅遊資源如天【l1人池、博恪達峰、吐魯
番、長城、西夏王陵、秦皂島北戴河 塔中的足昆侖
山—— 祁連山—— 秦嶺—— 大別山,其中的重要
旅遊資源有昆侖山、祁連山、華山、武當山、大洪
山、雞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嶺,著名的景區如丹霞
山。參見中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分布圖,
可以發現它們的分布更是高度集中在以上區域,
構成山嶽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
國家森林公園同規律分布現象。如以加入聯合國
「人與生物圈」的自然保護區為例,天山主峰博格
達峰、吉林長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
神農架、貴州梵凈山、四川的九寨溝、卧龍等莫不
如此。
(三)三大階梯和三大緯向構造分割的網狀低矮區是人文旅遊資源相對富集區
這尤其表現在第一級階梯以東以漢文化為主
的區域 歷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國園林、愛國主
義教育示範基地以及現代經濟文化景觀的分布充
分地證明著這一點。
(四)旅遊資源富集區是中國貧困人口集中區
中國旅遊資源集中分布區,以及後備旅遊資
源富集區正是中國貧困縣域集中分布的區域。
中國貧困縣在東中西三大地帶都存在,其中
東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
區,如江西、福建的紅壤丘陵、沂蒙山區、大別山區
等。中部為中國幾大高原向平原過渡地區,地勢
起伏大,地形復雜,自然要素呈過渡性,敏感而脆
弱。這里有一系列的貧困人口集中分布。秦巴山
地,位於陝、豫、川、鄂四省交界處,貧困縣多大50
多個,橫斷山脈高山峽谷區,為怒江、瀾滄江、金沙
江及橫斷山所封閉,大約有40多個貧困縣集中於
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貴州為中心
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區,貧困縣多大
130多個;北方農牧交錯帶,貧困人口集中在吉林
省的西部白城地區各縣、內蒙古位於科爾沁沙地、
渾善達克沙地的通遼和赤峰市、遼寧省的努魯兒
虎山的阜新地區等;黃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陝
北、內蒙古鄂爾多斯、寧夏南部、甘肅古東部和青
海東部,貧困縣約130個。西部地區為荒漠和高
寒環境。新疆和內蒙古西部為重要的貧困區,尤
其是塔克拉瑪干沙漠西部貧困縣集中,另有一些
貧困縣分布在新疆北部和東部;青藏高原的青海
南部和西藏的西部貧困人口較集中。貧困區又與
老革命根據地、少數民族聚居區、邊疆地區在空間
上重疊。
(五)自然旅遊資源富集區是中國的生態脆弱

由於以自然為主的景區,包括風景名勝區、自
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主要分布
在山區、高原、荒漠等區域,他們都是生態脆弱區
山區雖然還有較豐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
伐的威脅,以及本身地質構造的復雜活躍、谷深坡
陡,一旦破壞,恢復困難,而且地質災害嚴重,如橫
斷山區。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黃土流失或因高寒
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農業生產力十分有
限。如黃土高原區地形破碎、溝壑縱橫、土質疏鬆、
氣候乾燥、水資源缺乏而又易遭暴雨淋刷。西南喀
斯特地區溶洞、地下河發育,山丘崎嶇、可供方便
利用的水資源較少等,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荒漠本
身就是惡生態區域。
二、中國旅遊資源分布規律的成因
中國旅遊資源的分布規律是自然和人文兩大
因素通過長久的耦合作用決定的。旅遊資源是環
境中具有突顯價值的環境物質。其中環境包括自
然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旅遊資源的吸引力
來自其價值。其中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主要是通過
旅遊資源的一系列美學效用特徵表現出來,即自
然人文要素的珍、稀、古、名、特、奇;典型性、代表
性、多樣性、原始性等引起人們的旅遊動機,在條
件成熟時通過去實地旅遊獲得審美需求的滿足。
大批人流的大范圍暫時性的空間位移所引發的交
通、食宿等服務需求構成了旅遊資源的間接吸引
力,對旅遊企業產生吸引,它是旅遊資源經濟價值
的一種體現。因此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是寄生在
旅遊資源美學效用價值之上的。旅遊資源的美學
效用特徵具有成因上的普遍一致性,即典型的地
質構造內在的決定了典型的地貌形態、地勢特徵。
地勢地貌,特別是大型的地勢地貌通過下墊面的
作用對氣候要素的再分配進而形成典型的多生態
環境,決定生物資源的典型性和多樣性,最終各自
然要素復合成具有典型性多樣性的環境區域、旅
游景區點。國家定義的相關概念充分地說明了這
一點:風景名勝區是指具有欣賞、文化或科學價
值、自然景物、人文景觀比較集中,環境優美,具有
一定規模和范圍,可供人們游覽、休息或進行科
學、文化活動的地域(《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
1985)。其中,具有重要觀賞、文化或科學價值,景州獨特.圍內外著名,規模較大的定為國家重點風
景名勝區 森林公園是指森林景觀優美、自然景觀
邗人文景觀集中具有一定規模,可供人們旅遊、休
息或進行科學、文化、教育活動場所。
《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建立自然保護區必
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帶的典
型的自然地理區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區
域以及已經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恢復的同類自然
生態系統區域;(2)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
天然集中分布區域;(3)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
域、海岸、島嶼、濕地、內陸水域、森林、草原和荒
漠,(4)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
岩溶、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歷史遺
跡和重要水源地。
其次,集中分布區域受人文因素影響較弱而
得以保留至今。高大地形或自然條件較差的區域
在純粹農業文明時期受的改造影響十分有限,工
業社會時期又相對遠離工業文明的典型代表— —
城市這一社會經濟文化中心。整體上,它們是工農
業文明視為的惡地區域。當工農業的生產力足夠
強大到波及它們時,人們開始了足夠的環境生態
覺醒。而平原丘陵或山間盆地等具有土地利用的
優適宜性,並通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乃至信息文
明的歷史沉澱,累積疊加不斷強化人文影響,從而
在不斷創造現代文明旅遊資源的同時,既襯托出
自身區域內歷史文明旅遊資源的重要性,如北京
的四合院、上海的胡同、江南及各地的古村落、古
宅院;又襯托出邊緣文明區殘存古老文明的真實
淳樸與可貴、原始自然環境的珍奇稀有及其對人
類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三、中國旅遊資源分布規律
對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啟示
以上分布規律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有多方面的影響。
(一)發展旅遊業是合理保護中國生態環境。
有效利用中國生態資源的重要途徑
雖然中國經濟不夠發達,但由於悠久的農耕
開發,可開發的後備耕地資源已十分有限,工業經
濟步入快速發展時期,龐大的人El等因素的綜合
作用,中國生態環境面臨強大的壓力。生態可持續
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生態資源的匱乏是中
國將長久面對的現實。從森林、草原濕地等相對優
生態資源分布看,也主要集中在以上論述的區域,特別是森林資源更是盤【】此,中國三火森林 .第一
大東北林區集中在大小興安嶺、長白f【J;西南林區
集中在橫斷山區為中心的區域;南方林區分布:f
閩浙西部、江南低山丘陵和南嶺。河源區和分水嶺
疊置在以上大地型構造帶,也正是中國實施生態
屏障或森林綠化工程的重點區域,如三北防護林
是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的生態屏障、太行山綠化工
程也是中國十大重點綠化工程之一,第一與第二
級階梯過渡地帶是長江生態屏障建設的主體。所
以,中國生態資源脆弱區又是中國現有自然生態
資源的富集區。土地不適宜開墾種植,適合森林與
草原建設。但這些區域的生態旅遊資源的比較優
勢越來越突出,因此調整產業結構除退耕還林還
草之外,重要的是發展旅遊業,由於旅遊業與工農
業相比對生態的破壞性要低得多,所以正確規劃
建設,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針就能兼顧
生態與發展,有效利用我國的有限的生態旅遊資
源。在這些區域發展旅遊業正式符合世界可持續
發展要求的,《關於旅遊業的21世紀議程》—— 實
現與環境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中認為:人類在實
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旅遊是開路先鋒」,並倡導
「將旅遊當作一種在敏感區域(諸如沿海區、山區
和具有大量生物種類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
保護的工具」。
I二)發展旅遊業有利於中國全面小康戰略的
實現
消除貧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
容。基於中國貧困人口分布的地理特點與中國旅
游資源分布地理特點的一致性,所以通過產業結
構調整,將旅遊業作為相關地區的主導與支柱產
業培育,是打破PPE(Povert)r— —Population— —
Environment)怪圈的有效途徑之一。中國全面實
現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點在農村,農村的一個
重點必定是貧困地區。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才能最
終證明中國全面建設成了小康社會。
(三)發展旅遊業有利於中國多民族文化的保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俗」道明了大地理環
境對民風民俗形成的深刻影響。中國少數民族的
分布特徵除歷史上人為的因素外, 自然地理環境
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橫斷山脈區就是一個典型
的例子。旅遊業雖然對土著文化有負面影響的一
面,但又要求保持其原真性,展示其純真性和典型性,、這些特性構成本地人文旅遊資源不可替代的
陔心競爭力,是區域旅遊的重要形象要素、所以,
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更加充分地認識各民族文化的
珍貴,激勵大家去挖掘保護各民族文化精髓。
(四)指導中國旅遊資源的勘察調查,為其旅
游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資源保障
中國是世界旅遊資源大國,並已成為世界旅
游大國,正在向世界旅遊強國邁進。但是中國歷次
國土資源調查,無論是單項資源調查,還是新近完
成的綜合地質調查,都沒有開展旅遊資源調查工
作。從中國大型的以自然為主的風景名勝區、國家
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的分布規律
而言,同時從地質作用對大地形的控制角度出發,
進而大地型對氣象要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生物垂直
地帶的影響分析,即從自然地理系統整體性和各
要素相互作用影響的角度考察,我們完全可以對
旅遊資源進行預測調查分析,特別是在衛星圖片、
航片、大比例尺的區域地質圖的判讀基礎上,有重
點針對性的踏勘調查是可行的。調查的重點仍是
這些山地區,特別是中國的大西部,尤其是昆明一
蘭州一線以西,因為從成因上講,該縣以西應具有
眾多世界級的旅遊資源,但現有旅遊資源圖反映
出的是更多的空白區。
(五)加強以交通為主的基礎建設是實現以旅
游生態產業戰略為帶動,全面實現高地中國區域
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旅遊最重要的是良好通達性。通過交通的改
善,以旅遊的方式規模性的移入外地市場,培養新
的經濟增長點,才能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保證
居民經濟收入的增長,進而保證退耕還林還草的
退得穩,還得實,在創新和發展的基礎上保護好生
態資源。由此使這些區域步入一個具有較強自身
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環模式和新時期。
因為中國主力旅遊資源分布區整體上擔負著
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最主要生態屏障功能,或者
說從全國區域分工角度而論,這些區域首先承擔
著生態分工的新職能。必須對其實施生態優先和
生態產業優先兩大戰略。自身處於世界公認的生
態脆弱地帶,並集中了中國最廣大的貧困人口或
相對貧困人F1,少數民族聚居,許多地域還兼有國
防安全意義。因此,它們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最
關鍵基礎核心的區域

⑵ 中國旅遊資源的特點及分布是什麼

(1)旅遊資源為中國十大資源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全國委員會出版的《中國資源》一書指出,中國有十大資源即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氣候資源、森林資源、草地資源、物種資源、海洋資源和旅遊資源。報告認為,中國旅遊資源在全球具有明顯優勢,有巨大吸引力。中國國土廣袤,山川錦綉,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在漫長的歷史中和遼闊的國土上,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為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潛力。

(2)中國旅遊資源四大特徵

①多樣性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資源種類繁多,類型多樣,具備各種功能。中國擁有類型多樣、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風景地貌景觀,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從海平面以下155米處的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撥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絕對高差達9003米。中國不僅有緯向地帶性的多樣氣候帶變化,還有鮮明的立體氣候效應,尤其在橫斷山脈地區,即所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國不論南北東西都有繁花似錦的美景,不僅有類型多樣的海濱、山地、高原、高緯度地區的避暑勝地,而且還有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閑度假勝地海南島。多樣的風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氣候資源,為生物界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棲息環境,使自然景觀更加多姿多彩。

不論是從旅遊資源供給的角度還是從旅遊消費的角度看,中國擁有世界旅遊活動的各種資源和要素,可以開發成為適合現代旅遊趨勢的各種旅遊產品。很少有像中國這樣的國傢具有如此多樣和復雜的旅遊資源系統,這一方面是由於中國的國土遼闊,地質復雜,氣候多樣,另一方面也與中國歷史悠久、文明發達有關。資源種類的豐富度和多樣性是中國旅遊資源的一大重要特徵。

②豐厚性中國旅遊資源不僅種類多樣,而且每種資源的積淀豐厚,擁有各種規模、年代、形態、規制、品類的資源特徵。不論是古代建築、古城遺址、帝都王陵、禪林道觀、園林藝術、民俗風情,還是自然山水風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勝數,其資源之豐厚足以位於世界各國前列。以花崗岩山景為例,既有節理發育又經風雨剝蝕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辟天摩地而著稱的黃山;也有因斷層發育使巨大花崗岩體突兀凌空,以險稱絕的華山;還有因花崗岩主峰特性而導致球狀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異的各種小尺度的風景地貌散見各地。

③古老性 中國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流傳至今的寶貴遺產構成了極為珍貴的旅遊資源,其中許多資源以歷史久遠、文化古老、底蘊深厚而著稱。古老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晶,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數不勝數,遍及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雲南開遠小龍潭的古猿化石分屬於森林古猿和臘瑪古猿;雲南祿豐石灰壩發現的古猿化石,據測定距今有800萬年歷史。在眾多的古人類遺存中,以元謀人歷史最早(距今170萬年),周口店龍骨山的古人類遺物最豐富,龍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頭蓋骨最完整。中國旅遊資源的古老性還表現在,遠在數千年之前,中國的先人就開發和發明了一系列的工藝藝術、宏大建築,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章。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安陽殷墟、咸陽秦城、京杭運河、萬里長城、秦兵馬俑坑等,無不以古稱勝。

④奇特性 中國擁有數不盡的特有旅遊資源。在自然奇觀方面,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會,洱源的萬鳥朝山的鳥吊山奇景,能發出不同音符鳴叫的峨眉彈琴蛙,每屆中秋的錢塘大潮,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熱爆炸泉,吉林松花江邊的霧淞等。人文方面的奇景更是豐富多彩,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和銅車馬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已建成的兵馬俑博物館每年吸引上百萬遊人。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完整女屍和大量帛書,江陵鳳凰山漢墓保存完好的男屍,滿城陵山漢墓的金縷玉衣,絲綢之路上的樓蘭古城和眾多古跡,徐州的漢墓,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遊者回溯歷史的最佳場所。

敦煌莫高窟被公認為世界藝術寶庫。雄踞凌雲山,俯視三江的樂山大佛,坐像高71米,體寬28米,實屬世界上最大的石像。

⑶ 地質旅遊的發展歷程

自從美國建立第一個熱泉國家保留地開始,以地質遺跡為目的地的旅遊逐漸為人們所喜愛。世界許多地方不斷地發掘和開發一些風景秀麗或壯觀的山地、岩洞等地質遺跡,滿足人們對奇觀異景的欣賞需求,推動了世界地質旅遊活動欣欣向榮的局面。總的來說,現代意義的地質旅遊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一、萌芽階段(1832~1972)

地質遺跡歷史久遠,已經存在了成千上萬年,人類很早就注意到那些風景秀麗、氣勢磅礴的地質遺跡,並開始到這些地方進行游歷、探險等活動,但主要還是以欣賞自然美景、休閑身心為主要目的,人們並不關注景觀地的地質歷史事件及對現代環境的影響。景觀開發本身只注重對有重要欣賞價值的景觀進行開發和推介,解說系統對景觀的地質來源背景和知識比較匱乏。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只是得到了一次欣賞優美的自然景觀的賞心悅目的旅遊經歷,並沒有從旅遊中獲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二、發展階段(1973至今)

在最近30多年來,旅遊已經經歷一種從集中於高標准化的旅遊服務和無產品差異化的大眾旅遊Fordist模式轉換到集中於目的地保護的更謹慎、更小比例的旅遊形式。真正的地質旅遊的發展壯大主要是基於對那些景觀優美而且特殊的、經常受到大眾旅遊威脅的地方的認知,特別是世界遺產的設立和地質公園網路的建立,擴大了人們對奇特的自然地質現象的認知慾望,地質旅遊活動才真正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and Natural Heritage)。公約主要規定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定義,以及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保護和國際保護的措施等。公約規定各締約國可自行確定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並向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其遺產清單,由世界遺產大會審批,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地點,都由其所在國家依法嚴加保護。1976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是政府間組織,由21個委員國組成,負責《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實施,同時世界遺產委員會還設立了世界遺產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1978年第二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加拿大的納漢尼國家公園(Nahanni National Park)、美國的黃石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群島(Galápagos Islands)、衣索比亞的塞米恩國家公園(Simien National Park)等自然遺產在內的12個遺產地為第一批世界遺產。目前,全世界一共有911項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704項,自然遺產180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27項。這些世界自然遺產地中大多數都含有地球演化歷史進程中遺留下的重要地質遺跡景觀,這些地質遺跡已成為人們探索和了解地球的重要目的地。

雖然自然遺產的評定標准中有兩條標準是強調遺產地必須是重要地質事件遺存和過程的範例,對地質遺產的保護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於人類文化遺產和瀕危物種的數量巨大,最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而且在參加評估的專家隊伍中缺乏地學人才,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就十分有限,因此分布極廣的地質遺產就更難躋身其中了。

上述現象引起了地質學家的憂慮,成為推動地質遺產保護、建立地質公園活動的起因。l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地科聯(IUGS)、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華盛頓成立了「全球地質及古生物遺址名錄」計劃,目的是選擇適當的地質遺址作為納入世界遺產的候選名錄。1991年來自50多個國家的150位地學家共同發表了Digne宣言,即地球記憶權利國際宣言。1993年IUGS-Geosite項目正式啟動,在發達國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因保護資金的問題,各國進度相差很大。1997~2000年,在UNESCO地學部的組織下,開展了地質公園項目可行性研究,並向UNESCO總部呈交了最終報告,於2001年UNESCO執行局大會上作出「支持其成員國在具獨特地質特徵區域創建自然公園(地質公園)的特別動議」,至此,通過建立地質公園保護地質遺產的活動正式取得了UNESCO的認同。2000年,歐洲和中國於同年分別建起了歐洲地質公園網和中國國家地質公園。2003年UNESCO地學部正式頒發了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指南。2004年2月在巴黎UNESCO總部評選出第一批25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歐洲17個,中國8個。同年6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並成立了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辦公室設在中國北京。

地質公園提出與建立之後,地質旅遊在全世界開始真正受到重視和蓬勃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地質調查部門和當地社區逐漸發現地質旅遊帶來的益處,各地紛紛成立了地質旅遊聯合會或機構,並通過電視、報刊和網際網路宣傳地質旅遊,以支持向公眾傳遞可利用的地質信息,如義大利地質旅遊聯合會(Associazione Italianadi Geologiae Turismo,G&T)、加拿大地質旅遊網。目前,地質旅遊在歐洲已發展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旅遊活動,但在我國仍然是一種新興的旅遊方式,並有著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

目前,世界地質旅遊活動發展的主要成就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公園成為開展地質旅遊活動的重要載體

國際上許多著名的國家公園往往是這種具有雙重功能的游覽勝地。如美國的大峽谷國家公園,峽谷兩岸為由各種顏色代表不同地質年代的岩層重疊而成的峭壁懸崖,蜿蜒曲折,絢麗非凡,是著名的地質旅遊勝地;號稱「琉森玻璃宮」、由古冰川侵蝕而成的石洞、石穴組成的瑞士冰川公園(Glacier Garden),以史前冰河遺跡(包括阿爾卑斯山岩塊—冰蘑、棕櫚樹化石、大象、恐龍化石等)以及模擬當年冰川景象和冰川時期人類生活模型而馳名歐洲。中國具有觀賞及科研價值的地質景觀也十分豐富,如號稱「天然化石博物館」的山旺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具有重大地史學和古生物學研究意義的自貢大山鋪恐龍群窟,岩相典型、出露良好、化石豐富的峨眉山龍門洞三疊系沉積相地層剖面,以及以大型斷裂面、褶皺、構造岩等典型構造景觀為特色的灌縣—茂汶地區「地質十景」等,都是具有極大開發前景的地質旅遊勝地。

2.世界遺產地獨特的地質旅遊資源吸引了大量遊客

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的遺產項目現有911項,其中世界自然遺產為180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27項。世界自然遺產共有4項評價標准,其中,第Ⅷ項為代表地球演化的各主要發展階段的典型範例,包括生物演化過程、地形發展中主要地質演變過程或具有重要的地貌或地形特徵;第Ⅶ項為具有絕妙的自然現象或稀有的自然景色和藝術價值的地區。這兩項標准均含有地質遺跡景觀要素在內,在世界自然遺產中,符合Ⅶ項標準的世界遺產有124項,符合Ⅷ項標準的有78項,符合這兩項標準的世界遺產有55項。

由上可知,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地球演變和生物進化是基礎條件,生物多樣性是伴隨條件,景色秀麗是外觀條件(劉紅嬰和王健民,2004)。在當前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180個世界自然遺產地中,有144項遺產地旅遊地質資源極為突出;在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中,有15項遺產地中旅遊地質資源特別突出。這些世界自然遺產中的地質遺跡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或構成了具有傑出自然美的地域,成為全球旅遊發展中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如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有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美國最大的高山湖——黃石湖和被稱為世界奇觀的間歇噴泉;大峽谷國家公園有世界上最為壯觀的峽谷,其水平層次結構展示了20億年來地球的地質學變遷;卡爾斯巴德洞穴國家公園(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為80個洞穴組成的喀斯特地形區;約塞米特蒂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有由冰川作用而成的包括「懸空」山谷、瀑布群、冰斗湖、冰穹丘、冰磧以及U型山谷的大量花崗岩形態;猛獁洞穴國家公園(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有由石灰岩地貌構成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洞穴群和地下長廊;澳大利亞的威蘭德拉湖區(WillandraLakes Region)有大量的更新世系列湖泊和沙灘構造的化石,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和迷人的海洋,赫德島與麥克康納群島(Heardand McDonald Islands)有亞南極唯一的活火山群島和保存完好的世界罕見的早期島嶼生態系統,波奴魯魯國家公園(Purnululu National Park)有獨特的圓錐形喀斯特地貌;越南的下龍灣(HaLong Bay)有由1600個島嶼和小島構成的一幅石灰石柱的壯觀海景;中國的黃山擁有奇特的花崗岩峰林結構和與之伴生的黃山奇松,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有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組成獨特的景觀,黃龍風景名勝區有壯觀的石灰岩構造、瀑布和溫泉,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中有長江(金沙江)、瀾滄江(湄公河)和怒江(薩爾溫江)在區域內並行奔騰途經3000多米深的峽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的壯觀景色等。由此可見,全球最為壯觀、最為獨特的峽谷、瀑布、雪山冰川、丹霞峰林、溶洞、泉華、火山等地質旅遊資源幾乎都在世界自然遺產中得以保存。因此,加強世界自然遺產地中的地質旅遊研究是實現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和「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世界遺產是經國際專家鑒定,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高品位的遺產,作為「具有廣域旅遊市場的國際級旅遊地」,世界遺產對遊客產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遊地所無法比擬的。人們通過高品位的「遺產旅遊」,不僅獲得高層次的生命享受,且能增進與自然界和社會的全方位接觸,擴大眼界,增長知識,獲取信息,恢復體力,提高健康水平,在全新的狀態下投入學習、工作與生活。可以預見,「遺產旅遊」將是人類進入經濟發達時期的一種高質量的、回歸自然、回歸歷史的、必須性的社會生活組成部分。遺產生態旅遊保護遺產地生態系統並尊重當地社區的完整,遺產科考旅遊推動新發現,遺產尋根旅遊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和增進親情等,「遺產旅遊」作為一種世界現象,是人類求取於外部世界和諧的最有效形式之一(陶偉,2001)。

3.形成了多層次地質公園網路體系

1999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了地質公園計劃,同時誕生了Geopark——「地質公園」這一新的名稱。2002年2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計劃執行局年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地學部(現為生態與地學部)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網路,即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從2004年開始,該網路正式吸收了來自中國和歐洲的25個成員;至2010年10月,該網路共有77個成員,分布在全球24個國家,其中中國24個,英國8個,義大利7個,德國5個,西班牙5個,日本4個,希臘4個,法國2個,葡萄牙2個,挪威2個,奧地利、伊朗、巴西、馬來西亞、捷克共和國、克羅埃西亞、澳大利亞、羅馬尼亞、愛爾蘭、芬蘭、冰島、韓國、越南、加拿大等國家各有1個。

歐洲地質公園網路成立於2000年6月,由法國的普羅旺斯高地地質公園、希臘的萊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質公園、德國的埃菲爾山地質公園和西班牙馬埃斯特地質公園發起成立。目前,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由來自15個歐盟國家的37個地質公園組成,由此促進了歐洲地質遺跡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推動了歐洲地質旅遊熱潮。

1985年中國就有地質學家建議了在地質意義重要和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但是啟動步伐比較緩慢,直到1998年國土資源部協同有關部門才著手推動這一事業發展,至此,各地對於建立地質公園開始積極響應。我國是世界上以政府名義首次正式命名設立國家地質公園的國家,並於2001年3月16日公布了首批11處國家地質公園;同年底又評出了第二批33處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3月國土資源部又授予王屋山等41個單位國家地質公園稱號;2009年授予44處國家地質公園,到目前為止共授予182個單位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4.各系列相關地質旅遊大會定期召開

從1997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世界地質學會通過舉辦各種會議進行學術和建設經驗交流,建立地質公園網路,促進地質遺產地的交流,積極推進了世界各國地質旅遊事業的發展。自2004年6月27日至7月7日在北京舉辦「第一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起,至今,世界地質公園大會已舉辦四屆;第一屆世界地質旅遊會議於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亞Fremantle市成功舉辦,第二屆世界地質旅遊會議於2010年4月在馬來西亞成功舉行;國際地質公園發展研討會每兩年在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輪流舉行,目前已舉辦三屆;自2001年在希臘萊斯沃斯舉辦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開始,歐洲地質公園大會每年舉行一次;亞太地區第一屆地質公園網路大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於2007年11月在馬來西亞浮羅交怡地質公園成功召開,第二屆亞太地區地質公園網路會議於2009年在中國山東泰山成功舉辦。這些會議探討了發展地質旅遊業的成功經驗、與其他國家和研究機構未來的合作以及地質公園網路今後如何發展壯大。

5.各地成立地質旅遊開發與管理組織

在管理和宣傳上,許多國家、地方政府、機構或社區成立專門的地質旅遊合作聯盟或組織,規范管理和推廣地質公園建設和地質旅遊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9開始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歐洲於2000年成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積極參與地質公園創建與保護地質遺產的中國,於2000年8月正式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2001年3月評出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由此逐步開展了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評比和建設管理。這些組織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地質遺產,規范地質公園的開發建設,支持環境教育、地球科學規律的科學研究及訓練與發展、環境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政策,使當地居民認識地質遺產的價值,以便更好地積極參與地區文化的復興。

⑷ 中國岩溶旅遊地質資源的分布特點

由於我國特別是南方地區碳酸鹽岩分布廣,加上多樣性氣候條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岩溶旅遊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如我國華南珠江流域地區是熱帶岩溶發育區,區內氣候炎熱,雨量充沛、碳酸鹽岩分布廣、厚度大、岩性純。廣西盆地中,平地拔起的峰林,層層疊疊的峰林,開闊的岩溶窪地和孤峰平原,縱橫交織的地下河系和大型洞穴形成特色,弄崗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岩溶景觀便屬此類。

在中國北方,由於氣候乾燥、降雨量較少,地表岩溶微弱,所形成的岩溶地質景觀與南方有顯著差異,表現為岩溶地表形態單一,以旱谷、泉群居多,其次為溶洞、落水洞、溶溝等。北京上方山自然保護區中的岩溶就是這種類型,區內發育於晚元古代白雲質灰岩中的雲水洞為我國北方最長的溶洞之一,長度達612m。

一、洞穴旅遊資源

岩溶洞穴是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我國有許多著名洞穴,異彩紛呈,各具特色,有的洞穴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有的則是近年發現和開發的。

中國洞穴資源中有25%分布在西部地區,洞穴分布射擊性、構造、氣候條件、地下水作用都有密切關系。我國大中型洞穴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廣東、浙江、安徽、江蘇以及山東、遼寧、河北、北京等省區岩溶發育地區。僅貴州北部就有700多條暗河,廣西桂林-陽朔一帶有2000多個洞穴。目前我國開發的洞穴約300多處。其中一部分是在原來洞穴基礎上進行整修。開發較早的是桂林七星岩、蘆笛岩等。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洞穴開發較多,如遼寧本溪水洞、貴州安順龍宮、浙江桐廬瑤琳仙境、北京房山石花洞等,每年都接待大批國內外遊客。90年代開發的廣西荔浦豐魚岩、桂林冠岩、四川武隆芙蓉洞等,已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我國目前最長的溶洞為廣西地蘇地下河洞(57.2km)、貴州都勻北溶洞(長40km)、湖北利川騰龍洞(長59.8km)、貴州綏陽雙龍洞(長35.2km);較長的還有貴州息烽縣多繽洞、貴州織金洞和湖南慈利索溪峪黃龍洞。面積最大的溶洞為湖北宋家河大廳(432萬m2)、湖南桑植九天洞,總面積250萬m2。貴州織金洞面積30萬m2、四川興文縣石風洞面積20萬m2,都是較大的洞穴。最大的水洞當數遼寧本溪水洞,主洞長3000m,總面積3.6萬m2。貴州安順龍宮水旱洞長4000m,地下暗河長達15km。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探明的主要溶洞群有:

(1)湖南永順縣猛洞河溶洞群:在風景區沿線共分布有300多個溶洞;

(2)湖南龍山縣火岩溶洞群:有洞穴212個,其中飛虎洞長達數十里,已探明約10km;

(3)福建寧化縣湖村溶洞群:發現溶洞近百個;

(4)湖北隨州大洪山百洞:已開發的有仙人洞、雙門洞、黃人洞等。仙人洞幾個大廳可容萬人;

(5)雲南宜良九鄉洞群:擁有100座洞穴,集中分布在疊虹橋、三腳橋、大沙壩和大上洞等景區,此外還有長13km的地下河系統;

(6)安徽石台縣溶洞群:已知有溶洞109個,已開發的有蓬萊仙洞、魚龍仙洞、慈雲洞等,籌備開放的有太極洞、靈顯洞。

此外還有廣西柳州都樂岩洞群、山東沂源洞群、北京房山石花洞地區洞群、浙江杭州靈山洞群、湖北咸豐縣紅軍洞群、雲南瀘西縣阿廬洞群、江西婺源縣靈岩洞群等。已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溶洞有:貴州織金洞,安順龍宮,本溪水洞,浙江雙龍洞,詳細情況見附錄3:中國主要旅遊洞穴。

二、岩溶峰叢峰林旅遊地質資源

黔南和滇南的岩溶是在第三紀古熱帶岩溶的基礎上繼續發育的,尚殘留有比較典型的峰林、石林等熱帶岩溶地貌。因雲貴高原近期新構造運動的抬繁榮昌盛,較大河流都深切為峽谷。石林就是由巨大裂縫經溶蝕分割而成的石柱組合體,高3~20m,已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最近在路南石林東北約20km處,又發現一處面積更大的石林區,最高的石柱達40多米。在宜良、東川、彌勒、羅平等地也有石林分布,均發育在近於水落石出平厚層石灰岩中,貴州黃果樹瀑布景區也發育有黃果樹石林和天星橋石林,桂林樂業鳳山的高峰叢、深天坑、天生橋、溶洞地下河岩溶景觀氣勢磅礴、系統完整是科研、旅遊的熱點地區。

華北雲台地貌中岩溶作用的研究及其區域對比如關山、林濾山、武安、邢台、焰城、淶源、淶水等層狀峽谷地貌、岩溶大泉,多層溶洞、長崖、套谷、瓮谷、峰牆峰叢,等形成於中新世以來的雲台期切割和紅石峽期切割。近年來旅遊業迅速發,10年來旅遊人數增加10倍。旅遊收入增長50倍,居民就業25000人,人增年收入200倍,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其他有雲台地貌特徵的太行山區也都成為國家地質公園和重點風景名勝區在旅遊經濟的發展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

三、復合岩溶旅遊地質資源

貴州和滇東岩溶高原晚近期地殼間歇性急劇抬升,導致河流溯源深切,峰叢、峰林、窪地、槽谷等呈層狀分布,表現為多層地質景觀的特色。我國許多著名的旅遊景點,如桂林、黃果樹、織金洞、龍宮,紅楓湖、荔波樟江、馬嶺河、石林、九鄉溶洞、建水燕子洞庭湖等就分布在這一地區。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內地表岩溶形態有落水洞、漏斗、窪地、槽谷、肓谷及坡立谷等,組合成為峰叢漏斗、峰叢窪地和峰叢盆地等景觀,另外還有興義縣普嘎山自然保護區。同時在這片高原上還可見峰林、石林等,雲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和貴州興義縣泥凼石林自然保護區的岩溶景觀就以石林為主。

⑸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一、地質旅遊資源分類現狀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由於分類原則、標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種多樣。現將主要分類方案簡列於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專門的地質古生物遺產景點工作組,於1993年對地質遺跡類型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即把地質古生物遺產分為13大類,每一類中分為若干類型,總稱為景觀類型,這是較全面的一個分類方案。

(1)古生物類,包括動物、植物、生物遺跡、層疊石等。

(2)地貌類,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風化地貌、峽灣、岩溶。

(3)古環境類,包括古氣候、全球環境變化。

(4)岩石類,包括火成岩、變質岩、沉積岩的結構與構造。

(5)地層類,包括地質事件、層序地層、主要地層界線。

(6)礦物類。

(7)構造類,包括主要區域構造或主要構造現象。

(8)經濟地質,包括所有礦床類型:侵入的、噴出的、接觸的,如金剛石金伯利岩管、金礦、金屬和非金屬礦坑或采礦。

(9)其他,具有歷史意義的地質景點。

(10)相關關系,板塊構造。

(11)隕石坑。

(12)大陸和海洋尺度的地質特徵,包括板塊構造和它的邊界等,如大裂谷、島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陸架、海底黑煙洞、深海溝、海山、海底斷層。

——《旅遊地學概論》(陳安澤和盧雲亭,1991)一書,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5大組15類,而地質旅遊資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遊資源和水圈旅遊資源兩大組(表2-1)。

表2-1《旅遊地學概論》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國家旅遊資源開發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2.

——《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中的地質旅遊資源分為兩類(表2-2)。

表2-2《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編.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35種,即:重要地質剖面,重要化石產地,有特殊價值的產物,峰林地質景觀,碳酸鹽山嶽丘陵地質景觀,高山鈣化地質景觀,砂岩峰林地質景觀,土林地質景觀,丹霞地質景觀,雅丹地質景觀,沙漠地質景觀,花崗岩地質景觀,火山及熔岩地質景觀,變質岩山嶽丘陵地質景觀,海岸地質景觀,現代山嶽冰川地質景觀及登山地,古冰川遺跡,凍融地質景觀,峽谷,瀑布,河流地質景觀,溫泉及地熱地質景觀,具有特殊意義的泉,地震遺跡,崩坡、滑坡、泥石流遺跡,隕石墮落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礦、古冶煉遺址,古燒瓷遺址,古窯、岩畫及摩崖題刻,其他地質景觀,多種地質景觀。

——陳安澤研究員提出一個可以滿足各類需要的綜合性地質景觀類型劃分方案,把地質景觀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

1.地質構造現象大類

(1)地質類:層形剖面、區域標准剖面、典型沉積層序剖面、事件地層剖面。

(2)構造類:典型全球性構造、典型區域性構造、典型中小型構造。

(3)岩石類:典型火成岩(區、體)、典型沉積物(區)、典型變質岩(區)。

(4)礦物類:典型金屬礦物(產地)、典型非金屬礦物(產地)。

(5)礦床類:典型金屬礦床(坑)、典型非金屬礦床(坑)。

2.古生物大類

(1)古人類:古人類遺址。

(2)古動物類:古脊椎動物埋藏地、古無脊椎動物埋藏地。

(3)古植物類: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遺植物產出地。

(4)古生物群落類: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遺跡或可疑古生物遺跡類:古生物遺跡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遺跡埋藏地。

3.環境地質現象大類

(1)地震類:古地震遺跡、歷史地震遺跡。

(2)火山類:古火山遺跡、現代火山。

(3)冰川類:古冰川遺跡、現代冰川。

(4)隕石坑:古隕石坑、現代隕石坑。

(5)其他環境地質現象類:滑坡遺跡、泥石流遺跡、地面沉降遺跡。

4.風景地貌景觀

(1)山石景觀類:花崗岩景區(點)、火山岩景區(點)、層狀硅鋁質岩景區(點)、碳酸鹽岩景點(點)、黃土景區(點)、沙積景區(點)、變質岩景區(點)、其他山地景區(點)。

(2)洞穴類: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峽谷類:峽谷景區。

(4)水景類:風景河流、風景湖泊、風景海灣(岸)、瀑布、泉水、溫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國地質旅遊資源》(馮天駟,1998)一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類如下:

(1)山嶽地貌旅遊資源:如①花崗岩地貌景觀;②變質岩地貌景觀;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觀;④丹霞地貌景觀;⑤砂岩峰林景觀;⑥冰山雪峰景觀;⑦岩溶山地景觀。

(2)岩溶、洞穴旅遊資源:①溶洞;②峰林、峰叢;③高山鈣華;④其他岩溶景觀。

(3)河流、峽谷旅遊資源:①風景河段;②峽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遊資源。

(5)泉水旅遊資源:①明泉、冷泉;②溫泉、礦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遊資源。

(7)海岸、海岸旅遊資源。

(8)冰川旅遊資源:①現代冰川;②古冰川遺跡。

(9)風沙地貌、黃土地貌旅遊資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黃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①重要地質剖面;②典型地質構造;③隕石坑;④地震遺跡;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遺跡。

(11)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①重要化石產地;②古人類遺址。

(12)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①典型特殊礦產地;②古采礦、古冶煉、古燒瓷遺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畫、摩崖題刻。

(15)奇峰異石。

(16)觀賞石。

——《旅遊地質學》(楊世瑜和吳志亮,2006)一書對旅遊地質資源做了比較細致的思考,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科考/科普性、觀賞性、商品性三大類,比較具有創新意義,其具體分類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質旅遊資源

(1)地殼演化—地質遺跡類:①地質構造;②地層序列;③地質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環境。

(2)環境地質—地質災害遺跡(新構造運動):①地震遺跡;②地面沉降;③地塊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動;⑤隕石及隕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蝕溝;⑩坡面侵蝕。

(3)經濟地質—人類地質活動遺跡(人類活動對地質的干預):①典型(特色)礦床(類型);②礦產開發遺跡;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

(1)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①岩類山嶽地貌景觀;②地質構造地貌景觀;③侵蝕/蝕餘地貌景觀、岩溶景觀(喀斯特)、丹霞地貌、峽谷景觀、淋溶景觀、風蝕景觀、洞穴景觀、侵蝕階地、奇峰異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質景觀:①現代冰川景觀·雪山景觀·冰川景觀·冰磧物景觀;②消亡冰川景觀(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觀:①湖泊;②河流;③峽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島;⑩沙礫石灘。

(4)文物性地質景觀:①摩崖字畫;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題(詞);⑤石質文物建築。

3.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1)觀賞石(天然)。

(2)彩石、寶玉石。

(3)觀賞石材。

(4)觀賞礦物礦石。

二、本書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根據我們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可知,地質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科學普及價值。為了人們在旅遊觀光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這些景觀的科學性,本書按照成景的地質作用類型,對地質旅遊景觀分類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以便讀者在游覽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從而在感性和理性兩方面都能有所收獲。

我們根據已有的地學知識,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我們對外力地質作用採用其對地貌改造的不同階段進行劃分,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我們將內力地質作用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在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時,我們主要以該地質旅遊景觀所反映的地質作用過程為主要劃分依據,對各種地質旅遊景觀進行分類,其分類具體方案如表2-3。

表2-3地質旅遊景觀分類表

該分類尚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有一些景觀具有雙重屬性,不易對其進行簡單分類,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今後的研究思考中會對其進行完善。但此分類方法,對於不具備地學素養的一般遊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質旅遊,理解景觀的科學性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從而在深層次上實現寓學於游。

⑹ 地質旅遊的含義

一、地質旅遊、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

1.地質旅遊(geotourism)

地質旅遊活動從18世紀就開始萌芽,直到最近30年才得到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新型旅遊。對於地質旅遊的認知,人們還是比較模糊。截至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地質旅遊的概念,各國學者對地質旅遊有著不同的詮釋。地質旅遊這個術語被普遍接受的定義主要是來自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Hose(1995)提出的地質旅遊定義。他認為地質旅遊是為學生、旅遊者和臨時休閑娛樂者提供超越一般藝術欣賞的美感,並能在專業的解說和優質的服務中獲得遺產地的地質學和地理學的知識的經歷。1997年美國國家地理和旅遊產業聯合會提出了不同含義的「地質旅遊」術語,認為地質旅遊是一種旅遊,是為維護和提高一個地方的環境、文化、藝術、遺產和當地居民的良好生活的地理特徵的旅遊活動。這一含義受到一些學者的認同,同時也受到很多學者的質疑,認為其沒有完全體現自然、生態、可持續的理念,僅是一種地理旅遊,其正在對地質旅遊這項活動產生混淆,而且完全不與世界其他地方同步。Stueve等(2002)認為地質旅遊是關注保護目的地的地理特性——某地整個人類和自然與其他地方區別開來的特性,並認為地質旅遊既包括關於旅遊地的文化和環境的問題,也牽涉對地方社區旅遊、個體經濟和生活方式的影響。Newsome和Dowling(2006)的地質旅遊定義與Stueve等的不同。他們認為地質旅遊是地質學、地貌學和有關景觀、地形、化石、岩石和礦物等自然資源與旅遊學的混合,強調領會正在創造或已經創造這些特性的過程。Stokes等(2003)認為地質旅遊是可持續旅遊中正嶄露頭角的新市場,並集中於維護和提升旅遊目的地的地質特性。因此,地質旅遊一旦建立,它將在提供給旅遊者一次優美的旅遊經歷的同時又維護了目的地的獨立個性。Tongkul(2006)定義地質旅遊為基於旅遊教育的地質遺產資源利用。James和Hose(2008)認為地質旅遊是一種特別有益的旅遊形式,主要集中於地質學和景觀形態。Dowling(2009)認為對於地質旅遊來說,有五個關鍵原則是十分重要的,即地質旅遊是基於地質學基礎(即以地質遺產為基礎)、可持續性(經濟可行、提升社區和增加地質多樣性)、教育性(通過地質解說來達到)、地方利益和提升旅遊滿意度。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亞Fremantle市召開的第一屆世界地質旅遊大會宣言認為:地質旅遊有很強的傳遞給公眾地球科學知識的教育要素,地質旅遊增強了人類與地球的聯系,使人們開始去感知地球的無生命景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人們也正是被這種無生命的元素所吸引而進行地質旅遊,因此地質旅遊是保護重要的地質特徵及在保護方面做出極佳的開發和展示。

國內學者夏樹芳(1987)認為地質旅遊不同於觀光賞景、接觸民俗、選購土產、寫作游記之類的一般旅遊,而是以旅行手段進行地質考察,是具有學習專業知識性質的科學旅遊。地質旅行的目的是了解沿途地貌特徵、了解沿途地層年代、了解山川的來龍去脈、了解沿途礦產資源情況、注意生物和人類的活動與礦床的關系、了解沿途經濟地理與地質的關系、了解風景名勝與地質的關系、從文物考古資料了解地質事件。陳安澤(2006)提出地質旅遊與旅遊地球科學緊密相關,是旅遊地理學、旅遊地質學和相關旅遊資源的調查、評估、開發和保護的聯合。庄壽強(2006)認為地質旅遊是從地質,而且僅僅是從地質的角度對人們的旅行、游覽活動進行重新的認識、定位和組合。因此,地質旅遊雖然與地質密切相關,但它的本質卻屬於旅遊,並認為地質旅遊是從地質出發而且僅僅是從地質出發而進行的一種與地質密切相關的旅遊活動,它以其具有的趣味性、知識性、參與性和環保性並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等特點而超越於其他種類的旅遊。陳輝(2009)認為地質旅遊是指以地質遺跡與地質體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作為主要旅遊資源的一種主題旅遊,地質旅遊是以游覽考察具有觀賞及科研價值的地質景觀為目的的旅遊活動。

總的來說,地質旅遊是通過參觀、考察一系列地質遺產和地質特徵(地理風貌和景觀);使人們了解地質學與地理學等相關科學知識的一項生態旅遊和可持續旅遊。

2.地質遺跡(geosite)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地質自然遺產。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基礎。

地質遺跡是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著巨大的科學研究和文化學術價值,自然遺跡與人文景觀相融合,存在著巨大的旅遊價值,開發以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為核心內容的地質旅遊活動,對宣傳地球科學知識、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地質遺跡的主要類型包括:有重大觀賞和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有重要價值的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遺跡;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岩石及其典型產地;有特殊意義的水體資源;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等。地質遺跡可能是一處景觀、一組地形、單個地形、一處岩石露頭、化石群或單個化石。地質遺跡不僅是地質作用給人類創造、遺留下來的自然遺產之一,它還具有科學、旅遊、科普及環境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等多方面價值,因此,這是一種獨特的自然資源。

保護好地質遺跡,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客觀要求。為保護地質遺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針對有關地質遺跡保護建立了世界地質公園網路體系,並計劃在未來,全世界有500個世界地質公園成員加入這個體系。另外,對於那些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或具有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考評將這些地域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像中國九寨溝的圓錐狀喀斯特地貌和壯觀的瀑布,黃龍的石灰岩構造、瀑布和溫泉,武陵源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三江並流地區的峽谷風貌;德國的保存完好的麥塞爾化石遺址(Messel Pit FossilSite)體現了距今5700萬至3600萬年間始新世生活環境的哺乳動物化石;義大利伊索萊約里(伊奧利亞群島)[Isole Eolie(Aeolian Islands)]的火山地貌;美國的大峽谷公園(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的峽谷及其水平層次結構的岩層,黃石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的火山湖和間歇泉,夏威夷火山公園(Hawaii Volcanoes National Park)的冒納羅亞火山(Mauna Loa)和基拉韋厄火山(Kilauea)奇幻的煙霧和噴涌的岩漿;加拿大的艾伯塔省恐龍公園(Dinosaur Provincial Park)的石柱、山峰和重重疊疊的彩色岩層形成奇特的荒原形態及大量恐龍化石;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里弗斯利/納拉庫特)[Australian Fossil Mammal Sites(Riversleigh/Naracote)]埋藏有大量哺乳動物化石等,這些世界遺產地中的地質遺跡都是地球演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地質現象,顯示了一定地質歷史時期重要的地質活動特徵。

部分地質遺跡也是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著巨大的科學研究和文化學術價值,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就是這種地質遺跡與人類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如中國的黃山、泰山、武夷山、峨眉山與樂山大佛,英國的聖基爾達島(StKilda),南非的誇特蘭巴山脈/德拉肯斯堡山公園(Khahlamba/Drakensberg Park),土耳其的希拉波利斯和帕姆卡萊(Hierapolis-Pamukkale),馬里的邦賈加拉懸崖(多貢斯土地)[Cliff of Bandiagara(Land of the Dogons)]等都擁有豐富的以地質遺跡為主的自然遺跡和當地人類悠久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這種相互融合是吸引遊客重要的資源要素,因此存在著巨大的旅遊價值。

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基礎,地質遺跡不僅給大地帶來壯麗非凡的景觀,也給地球未來的變化指明了前景,它們更多的是帶給旅遊者一種直接的美的觀感。

3.地質公園(geopark)

「地質公園」是自然公園的一種,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開展「地質公園計劃」進行可行性研究中創立的新名詞。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它既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它是具有特殊地質意義且具有珍奇秀麗景觀特徵的自然保護區,這些特徵是該地區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的典型代表。

地質公園中包含有重要的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是開展地質旅遊的主要場所。地質公園中的「地質」內涵是指它含有的地質遺跡,而且此遺跡必須是以自然狀態賦存的。而正是其「地質遺跡」內容,使得地質公園有別於其他類型的公園,並表明它具有科學研究的價值。地質公園的「公園」特徵,說明了地質公園所擔當的社會角色及其所具有的經濟作用和美學價值。作為廣義性公園的一種,地質公園具有滿足人們的觀賞、休閑和戶外娛樂等方面的功能,此外其又有著自身的特性,這主要是由其地質遺跡的內容所決定。因此,地質公園不僅是人們進行一般旅遊活動的場所,而且是以傳承地質文化、探尋地球秘密、宣傳地球科學知識的地質旅遊的重要基地。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建立和發展地質公園,目前有100多個國家先後建立起1500多個國家地質公園或國家公園,其中,中國從2001年開始設立國家地質公園,至今已有182個國家地質公園。歐洲地質公園網路(European Geoparks Network,EGN)建立於2000年,成立時僅有4名成員,至2010年4月,已發展成擁有37個成員,遍布歐洲15個國家的網路體系。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地學部(現為生態與地學部)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網路,即世界地質公園網路(GlobalGeoparksNetwork,GGN)。從2004年開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正式吸收了來自中國和歐洲的25個成員,至2010年10月,該網路共有77個成員,分布在全球24個國家。目前世界上已基本形成世界地質公園、洲際地質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三級網路體系。

二、地質旅遊與旅遊地質的關系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已成為許多人的一種高層次需求,旅遊的內容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從傳統遊山玩水的風景旅遊,到後來發展的民族、民風、古建築等文化旅遊,再到近來大量出現的工業旅遊、農業生態旅遊等,旅遊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很明顯,含有多種多樣內容的地質旅遊是屬於旅遊大家族中的一個分支,在這個大家族中,它與山水風景旅遊、民族民風旅遊、工業農業旅遊處於同級地位。

旅遊地質則不同,雖由旅遊和地質兩部分組成,但卻屬於地質學范疇。目前國內已有的有關旅遊地質學教材,如陳安澤和盧雲亭(1991)主編的《旅遊地學概論》、陸景岡(2003)主編的《旅遊地質學》、楊世瑜和吳志亮(2006)主編的《旅遊地質學》、辛建榮(2006)主編的《旅遊地學原理》、李同林和孫中義(2008)主編的《旅遊地質學基礎》等,基本圍繞旅遊地質資源的分類和各自特點進行描述,主要側重於介紹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地質遺跡景觀的形成過程和最終表現特徵等地質問題。因此,從理論上來說,旅遊地質是從旅遊的角度來認識和研究地質,因此它是與水文地質、構造地質、礦產地質等相並列的,它的本質是地質。旅遊地質的最基本組成單位應該是各種類型的地質點,如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中的「三葉蟲化石」點、「寒武系—震旦系地質界線」點,山東棗庄市熊耳山—抱犢崮國家地質公園中的「非整合面」點、「天青石礦」點等。

總的來說,地質旅遊屬於旅遊范疇,是一種與地質密切相關的旅遊活動,它是具有趣味性、知識性、參與性和環保性的一種生態旅遊和可持續旅遊。而旅遊地質則屬於地質學范疇,是一門研究服務於旅遊活動的普及地質學知識的邊緣學科。

⑺ 中國旅遊資源的特徵

特性一

①區域分異特性:旅遊資源是造成旅遊活動的最基本的因子。沒有景觀的地域分異,就不可能吸引需求不同的旅遊者。旅遊資源區域分異受自然地理和人類社會活動規律所控制,而前者的控製表現更為直接和明顯,如由氣候差異造成的緯度地帶性分布特性。

受制於氣候干濕程度影響的經度地帶性分布特性;由於氣溫和熱量隨高度變化而造成的垂直地帶性分布特性;由內外因子綜合作用而形成的集中性分布特性,這種集中包括大小范圍的集中、團塊狀集中、條帶狀集中等。

②景象組合特性,包括:從種類上的同類組合和綜合組合;從空間上的集團組合和異地組合;從規模上有大小不同尺度的組合,有當地或近地的集團組合,也有遠距離的異地組合。

③相似出現特性,自然和人文景象相似出現,給旅遊者造成近地旅遊之方便,但也給旅遊業發展造成一些問題,對於類似景點,不易多次重遊和加強其特色宣傳。此外還有潛在資源特性、季節變化特性、性質變異特性等。

特性二

(一)價值上的觀賞性。它主要是用來看或觀賞的。這是旅遊資源同一般資源最主要的差別。

(二)空間上的地域性。地域差異性集中體現出各個地區的旅遊資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遊景觀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業是否有成就。

(三)時間上的季節性。(變異性) 主要指自然景觀受季節氣候的影響而呈現出的最佳觀賞季節。

(四)使用上的永續性。主要指旅遊資源只供觀賞不能帶走,因此可以長期供遊人使用。前提是保護和管理得好。

(五)構景上的綜合性或多樣性。指旅遊資源往往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組成。

特性三

(1)多樣性

對旅遊者構成吸引的各種因素都是旅遊資源。對旅遊者構成吸引的各種因素都是旅遊資源。需求千差萬別,概括為:「求美」「求異」,縱向上對遙遠的古代遺跡充滿敬仰、橫向上為異地的奇特環境和事物流連忘返、對美的本能追求使人們面對自然造化的優美景觀心曠神怡、對體現人類追求、凝結人類智慧的人工創造物一往情深。

(2)壟斷性——(不可移動性 )

是指旅遊資源的實物本體不能朝向旅遊者移動。正是旅遊資源的不可移動性,才決定了旅遊活動暫時的和異地的特徵;消費者買走的只是映象和感受。

(3)定向性一是資源分布的區域性。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性—— 人們渴望了解居住地以外的世界;才形成了旅遊者向某個方向的旅遊流;旅遊流的指向是旅遊資源的吸引力。

二是同一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的區域性;對某些國家或地區的旅遊者吸引力大; 對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旅遊者吸引力不大; 對另一些本就不具有吸引力。

(4)時間性

與旅遊活動的時間性,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時間的季節性。是指同一地理環境隨季節的變化在某一特定季節出現某些特殊景觀或特別的體驗感受適合於旅遊的現象。

時間特定性或周期性:旅遊景觀和事物在某一特定時間周期性地出現或發生。傳統的節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每4年一屆奧運會 ;珠海每兩年一次的航展,歐美國家一年一度的狂歡節來臨; 每年農歷8月16錢塘江觀潮;日出日落,

時代的變異性:歷史遺跡、名人故居、廢棄的礦井、監獄等;登月旅行, 一些主題公園地衰落

(5)組合性

一個孤立的構景要素或一個獨立的景點是較難形成使旅遊者離開其居住地專程前往游覽的吸引力的,總是復雜多樣、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各個要素組合構成足以吸引旅遊者的旅遊資源。

資源特點

1、種類的多樣性和數量的豐富性

2、空間分布的廣泛性和地域性

3、時間分布的季節性合共生性

4、文化內涵的深遠性和獨特性

(7)中國旅遊地質擴展閱讀

屬性分類

對於旅遊資源的類型,人們有多重劃分方法,但根據各國普遍的做法,旅遊資源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自然旅遊資源,一類是人文旅遊資源,還有一類是社會旅遊資源。

自然旅遊資源:主要是天然賦存的具有游覽觀光、休息療養、娛樂體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這些要素或以單體和單體組合,或以某種要素為主輔以其它要素組合構成旅遊資源。

地文景觀類——山嶽形勝、岩溶景觀、風沙地貌、海濱沙灘、特殊的地質現象和地貌類型等。

水域風光——河流、湖泊、瀑布、泉水、溪澗、冰川、濱海等

生物景觀——森林、草原、珍稀樹種、奇花異草、珍禽異獸

氣候與天象景觀——適宜於避暑避寒療養治病的氣候及特殊的天象景觀,如泰山日出、廬山雲瀑、黃山雲海以及雖可遇不可求但出現頻率較多的峨嵋佛光、沙漠海市蜃樓、極地極光等。

人文旅遊資源:是指能夠吸引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古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實體或以其為載體的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

歷史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建築遺址、石窟石刻等

民族文化及其載體——主要包括可視、可感、可參與的特殊民俗禮儀、習俗風情、節日慶典、民族藝術和工藝等。

宗教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參觀游覽型的宗教建築藝術,如壇、廟、寺、觀、帶有人格神色彩的大型塑像,以及賦予其中的裝飾、雕塑、壁畫、楹聯、碑刻等; 另一類是這些宗教建築和藝術本身營造的宗教活動場所。

如各種宗教的神職人員佈道求法,現代旅遊者中也有大量專為求神拜佛而光顧宗教寺廟道觀的。

城鄉風貌:具有視覺形象的歷史文化名城、獨具特色的現代都市風光,具有清新質朴的田園風光、古鎮村落等。

現代人造設施:富有特色、具有規模、某種特殊意義和影響力的大型工程及文化設施。

有影響的國際性體育和文化事件:

飲食購物:包括各種富有特色的地方風味美食、特產名品、特色市場與著名店鋪等。

⑻ 中國地貌旅遊資源的特點

一、地貌旅遊價值
各種地貌類型以其獨特的形態和魅力構成千姿百態的旅遊資源。我國地質歷史復雜,歷經大規模的地殼運動,其中尤其是新構造運動奠定了我國地貌的基本輪廓。五種基本地貌類型齊備,並廣泛分布。地貌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與演變有著深刻的影響,其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巨大。
平原地區一般地勢低平,起伏和緩,自然景觀相對比較單調。但各平原又由於成因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表現出自然景觀的差異性。如東北和華北平原一望無際,沃野千里;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河湖密布,地勢低窪,一派江南水鄉的風光。平原是人類聚居的地區,開發歷史悠久,種植業發達,交通便利,由於人為因素的長期作用,其原來的面貌已不同程度地有所改變,因此,平原地區人文景觀薈萃,適於發展田園風光旅遊。
高原地勢高亢,因其高度和地表組成物質的不同而景觀各異。內蒙古高原開闊坦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支離破碎,是個「瘋神捏就」的世界;雲貴高原岩溶地貌廣泛,奇峰林立,山石嶙峋,洞穴異特,其奇景奇觀引人入勝;青藏高原具有「世界屋脊」之稱,它以獨特的高原氣候,雄偉絢麗的現代山嶽冰川,濃郁的藏族民情和極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宗教建築、宗教文化等吸引著人們前往旅遊、探險、觀光。
山地受人類的影響相對較小,較多地保留了原始景觀,因此具有天然雕飾之美。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以它們獨特的形態、飛瀑、流泉、奇花異草強烈吸引著久居平原和城市的人們。尤其是風景名山,不但具有典型山嶽景觀的自然美,而且還滲透著人文景觀之美,兩者融合使山地成為旅遊價值最高的一種地貌形態。現在,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的呼聲愈來愈高,人們嚮往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溪流潺潺、山泉汩汩、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進行休閑、療養、旅遊等活動,而這些優點正是山地自然景觀所具備的,由此進一步提高了山地的旅遊價值。
我國在五種基本地貌的基礎上,由於各地岩性不同,又加上氣候、流水等自然要素對地表雕刻作用的程度不一,又發育了大面積的岩溶、丹霞、流水、海岸、冰川、火山等地貌,它們形態獨特,景觀奇異,具有很高的地貌旅遊價值。
二、中國地貌旅遊資源
我國擁有各種類型的地貌旅遊資源,其中以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火山地貌、花崗岩地貌和海岸地貌旅遊資源最具吸引力。
(一)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解作用和機械的作用共同形成的各種地貌形態,如石芽、石林、峰林、溶斗、落水洞、暗河、溶洞、溶蝕窪地等。我國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有13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4%,加之長期以來氣候溫暖濕潤,所以岩溶地貌十分發育,是世界岩溶面積最大的國家。該種地貌以桂、黔、滇東部分布最廣,岩溶發育最完善;其次,鄂西、湘西、川東和魯、晉、京等地分布亦較廣。因氣候和岩性的差異,各地岩溶地貌發育程度相差大,或以地面奇峰為主,或以地下溶洞見長,或以泉水為特色。我國有不少地區由於岩溶地貌發育典型而形成著名風景區。
1.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是指廣西東北的灕江沿岸,北起興安南至陽朔,以桂林為中心的岩溶風景區。地貌上屬於峰林溶蝕谷地和孤峰溶蝕平原地帶,是亞熱帶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
2.路南石林
路南石林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它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東南120千米的路南彝族自治縣境內。「群峰壁立,千峰疊翠」。巨大的石峰、石柱拔地而起,直沖雲霄,遠遠望去猶如一片莽莽森林,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
(二)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又稱紅層地貌,是指在巨厚的紅色砂礫岩上發育的名山、奇峰、陡崖、赤壁、巨石等特殊地貌,具有較高的旅遊價值。我國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贛、閩、粵、湘四省的交界處,特別是粵北仁化和閩西北武夷等地,發育十分典型。由於受地球內外營力的作用,該地貌形成形態各異的懸壁陡崖,孤峰、峰林,饅頭般的山形,渾圓的峰頂及線條流暢的岩面和岩石,同時也易被溶蝕沖刷成洞穴。因其形態類似於岩溶峰林,故有假岩溶之說,丹霞地貌風景資源豐富多彩,精巧玲瓏,可用「丹山碧水」概括之。
1.武夷山
武夷山位於閩西北武夷山市,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區。風景區內的群峰由砂礫岩層疊生成,劈地而起,不與外山相聯,兀突林立,溪谷環繞,山回水折,以「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構成武夷山風景區的骨架和精華。
2.丹霞山
丹霞山位於廣東省仁化縣境內,是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重點名勝風景區之一。我國地質學家於1928年首先在丹霞山一帶對這種地貌作了深入考查,並把這種發育在白堊紀、第三紀紅色岩層,形態類似岩溶的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區內奇峰林立,丹崖赤壁,錦江蜿蜒穿行於峰巒之間,岩穴古洞、溪流飛瀑隨處可見。且森林茂密,構成紅岩綠樹,奇山秀水相互烘托,吸引無數遊人。並與西樵山、羅浮山、鼎湖山並列為廣東四大名山。
(三)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是因火山活動形成的地貌。火山的噴發奇景,休眠火山的圓錐形體動人的風姿和熔岩流構成的奇異微地貌形態,都是十分引人的旅遊資源。我國鄰近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是一個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我國共有火山800餘座,大多為死火山和休眠火山。集中分布在東北、雲南和台灣等地,構成著名的火山地貌風景區。
1.五大連池火山群
五大連池座落在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北部,小興安嶺西南側,在火山群環抱之中。風景區包括14座玄武岩火山錐,5個串珠狀堰塞湖和一塊熔岩台地。
2.鏡泊湖
鏡泊湖位於黑龍江省寧安縣西南,因牡丹江下遊河道被火山熔岩堰塞而成。湖形狹長,面積90多平方千米,是我國最大的高山堰塞湖。沿岸群山起伏,森林茂密,構成「群山環抱翠湖清,水溢泉流波自平」的絢麗風景。湖水沿斷裂處跌下20米,形成吊水樓瀑布,氣勢磅礴,頗為雄渾壯觀。
(四)花崗岩地貌
花崗岩在我國分布相當廣泛,尤以南方為最。花崗岩岩性堅硬,但節理特別發育,在長期內外營力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態的奇峰、奇石、台地、石丘、石蛋等花崗岩地貌形態。如黃山怪石,太姥奇石,福建東山的風動石、廈門鼓浪嶼的日光岩,普陀山上的「普陀西照」等。
1.黃山
黃山地處皖南低山的中心,有72峰,群峰相連,以主峰蓮花峰為最高,海拔1873米。黃山風景名勝多為天然雕琢,以怪石、奇松、雲海、溫泉「四絕」最負盛名。黃山的花崗岩垂直節理發育,經長期的內外力作用,造就出各種奇峰怪石。
2.太姥山
太姥山位於福建省福鼎市境內。發育有典型的花崗岩地貌,如「仙人鋸板」、「金貓撲鼠」、「金龜爬壁」、「九鯉朝天」等形象之極
五)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是指海岸地帶受波浪、海流、潮流等外力因素綜合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它包括海蝕地貌和海積地貌兩大類,前者有海蝕平台、海蝕柱、海蝕洞、海蝕拱橋、海蝕碑和海蝕崖等;後者有海灘、沙壩、沙嘴和瀉湖等。這些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尤其在陽光、海水和沙灘(即Sun,Sea,Sand,習稱「三 S」)已成為重要旅遊資源的今天,海岸地貌的旅遊價值更為上升。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灌木林,高約5米~10米,抗鹼性強,能改良灘地土壤,起防風護堤作用,同時也能美化海岸環境。我國溫州以南的海岸都可栽培紅樹林,但以福建、台灣、廣東和海南紅樹林海岸最發育,自然景觀獨具特色。
(六)風沙地貌
風沙地貌是指風力對地表物質的侵蝕、搬運和堆積形成的地貌,可分為風蝕和風積地貌兩大類。風沙地貌區雖然環境惡劣,但仍有發展旅遊業的潛力。「茫茫戈壁一馬平川,萬里絕人煙」的景觀以及沙漠中的綠洲、風蝕城堡、風蝕蘑菇等等都帶有極神秘的色彩,成為具有冒險精神的遊人所嚮往的地方。
(七)冰川地貌
冰川是極地或高山地區沿地面運動的巨大冰體。冰川地貌是指主要由冰川的侵蝕和堆積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有角峰、刃脊、U形谷和冰川湖等景觀。尤以冰川湖和冰川消融形成的冰塔林最具吸引力。在冰川末端,受冰川消融的影響,冰塔成林,與冰蘑菇、冰瀑布等錯落相間,構成了童話般的「水晶園林」景觀。
(八)黃土地貌
黃土地貌是黃土地區發育的一種特殊的溝谷流水地貌。在我國,黃土地貌分布之廣,發育之典型舉世罕見。它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黃土高原,黃土覆蓋層厚度一般在100米~120米。黃土的成因,一般認為主要是由風力從西北廣大沙漠地區搬運而來的第四紀堆積物,其結構疏鬆,具有多孔性和垂直節理,透水性強,易被雨水沖刷和流水切割,形成梁、峁、塬、柱等地貌景觀。區內溝壑十分發育,密度大,溝谷地貌和谷間地貌廣泛分布,地表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但對旅遊而言,黃土高原以它粗獷、豪放的高原面貌,壯觀、奇特的土柱「峰叢」以及獨具一格的黃土窯洞和民俗吸引著遊客。
(九)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指由地表流水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而塑造的地貌。如溝谷、河谷、河漫灘、河流階地、沖積平原、三角洲等。在陸地表面,流水地貌無處不有,其中因河流切穿山地而形成的峽谷地貌,是一種極富觀賞價值的地貌形態。我國河流眾多,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瀾滄江、怒江等名川大江,沿途(尤其在上游段)都發育有壯觀的峽谷,其中尤以長江三峽聞名於世。大河的中下游,常形成大面積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它們都以不同的景觀吸引遊客。
三、中國山地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旅遊資源豐富。其中許多山地雄偉、險峻、奇特、秀麗,以及有眾多的名勝古跡,是理想的游覽、避暑或登山之地。
(一)五嶽
五嶽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它們是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五嶽是歷代皇帝加封的。由於五嶽獨有的勝景,古今對之頌揚甚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有「五嶽歸來不看山」的贊嘆。
(二)四大佛教名山
「天下名山僧佔多」。我國山水壯美的風景勝地,遍藏名寺古剎,成為著名的宗教聖地。山嶽因宗教而揚名。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和普陀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
(三)四大道教名山
道教是我國宗教之一,歷史悠久,創立於東漢,盛行於南北朝,奉老子為教祖。我國亦有許多道教名山,著名的有山東嶗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並稱為「四大道教名山」。
(四)高山雪峰
高山雪峰不僅以它豐富多彩的冰川地貌吸引旅遊者,而且還憑它的高、險成為登山探險的好場所。現在體育探險登山運動已成為一項很重要的旅遊活動。自1980年以來,我國先後開放了珠穆朗瑪峰、希夏邦馬峰等九座山峰,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及世界登山探險的旅遊活動。
(五)其他風景名山
我國除了五嶽、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以及在各種地貌旅遊資源中已列舉的名山外,還有許多風景名山。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的風景名山主要有廬山、雁盪山、天柱山等。

⑼ 中國岩溶旅遊地質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

總的來說,自南方到北方,岩溶景觀自峰叢、峰林景觀到岩溶丘陵,進而逐漸變為岩溶山地。

我國地表岩溶地質景觀的分布規律如下:

(1)岩溶景觀類型齊全、品位高。我國岩溶地表形態發育,尤其熱帶岩溶峰林和半乾旱溫帶岩溶大泉洞穴和層狀峽谷著稱於世。相對高度一般在100~300m,桂林峰林平原上其平均高度74m。峰林坡度多45°,有的甚至大於60°,總面積約10多萬km2,佔全國岩溶總面積近10%。

岩溶洞穴類型齊全、遍布南北,全球現有旅遊洞穴8000餘個,年遊客量2600多萬人次。據估計,中國目前已開發的旅遊洞穴217個,其中岩溶洞穴約佔3/4。雲南省已知洞穴1800多個,黔東與黔南有2000個以上,僅安順、平壩兩縣就達1030個,平均密度0.7個/km2(貴州師大洞穴資源調查隊,1989),廣西桂林150km2范圍內有300多個。

(2)岩溶旅遊資源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和地層的選擇性。翁金桃根據古地磁資料所恢復的古地理位置及所保留的古岩溶形態,將中國古岩溶發育時期劃分為5個主要時期,即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以及第三紀。中國不同時期的古岩溶主要形成於熱帶及亞熱帶濕潤氣候環境,中新世是中國古岩溶與現代岩溶的分野期。中國北方在中更新世之後逐漸變為乾冷的環境,有利於在第三紀濕潤氣候下形成的古岩溶景觀的保存;而中國南方自第四紀開始一直處於濕熱氣候環境,許多岩溶形態持續發育。

正是由於我國岩溶發育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古氣候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性,使得我國岩溶景觀分布具有強烈的地區差異和對地層層位的依存性。

我國已開發的岩溶風景資源中以長江以南為多,佔全國岩溶風景區總數的83%,其中尤以華南區為全國之首;岩溶風景區數占本區總風景區數的38%,佔全國岩溶風景區總數的35%。國家地質公園及世界地質公園中的岩溶景觀也主要分布在西南、華南。少量見於遼寧、北京到山東一線。

在兩廣及貴州、滇東高原,氣候炎熱,雨量充沛,降雨量大於蒸發量,碳酸鹽岩質純層厚,以侵蝕-溶蝕或溶蝕作用為主,是熱帶岩溶發育區,發育了峰叢、峰林地質景觀及流量較大的地下河,其分布范圍與1400mm等雨量線相近。貴州和滇東岩溶高原晚近期地殼間歇性急劇抬升,導致河流溯源深切,峰叢、峰林、窪地、槽谷等呈層狀分布,表現為復合地質景觀特色。如茂蘭岩溶森林自然保護區內落水洞、漏斗、窪地、槽谷、盲谷及坡立保及峰叢-漏斗、峰叢-窪地和峰叢-盆地等組合形態;雲南石林的峰林-洞穴-岩溶湖。

在川東、湘鄂西地區,氣溫和降雨量不及前者,化學作用減弱,物理作用增強。以侵蝕-溶蝕作用為主,發育岩溶丘陵與溶蝕窪地地質景觀及流量較大的岩溶朱及地下暗河。

北方地區仍佔全國同類資源的16%。華北區雖只佔全國同類的12%,但卻占本地風景區總數的28%,並以岩溶大泉獨樹一幟。東北地區也分別占本地總資源與全國同類總數20%和4%,並以濱海底泉及世界為數不多的火山熔岩貯存洞為特點。

在北方地區,由於氣候乾燥、降雨量較少,地表岩溶作用微弱,侵蝕作用進一步增強,以溶蝕-侵蝕作用為主。所形成的岩溶地質景觀與南方有顯著差異,表現為岩溶地表形態單一,以旱谷、泉群居多,其次為溶洞、落水洞、溶溝等。地表岩溶不甚發育,形成了以岩溶山地和岩溶大泉為主的地表景觀。相比之下,我國北方的乾旱半乾旱岩溶區,岩溶發育程度較弱,地表以常態山、常態丘陵為主,比較普遍的形態干谷,地表小形態及地下形態的發育比濕熱氣候下要差得多,見表22。

表22 乾旱半乾旱地區與熱帶亞熱帶岩溶發育的比較

有些地區,年降水量可達500mm,氣候濕熱,如山西太行山東部岩溶區分布有密集的溶溝、溶槽,地下有長達600~1000m的溶洞。北京上方山自然保護區中的岩溶就是這種類型,區內發育於晚元古代白雲質灰岩中的雲水洞為我國北方最長的溶洞之一,長度達612m。

在岩溶地質景觀的自然保護區中,還有一類特殊的岩溶景觀,即四川省黃龍和九寨溝鈣華堆積景觀。鈣華,又稱石灰華,屬地下水成因系列。區內形成的造型景觀有鈣華、邊石壩與彩池、鈣華堰塞湖、鈣華瀑布、鈣華灘流、鈣華灘壩、鈣華台、鈣華溶洞、鈣華「盆景」以及發育在鈣華體中的壺穴等,這類景觀連綿十餘千米。更為奇妙的是,九寨溝的鈣華湖堤中發現有完整的植物支架,使鈣華景體顯得粗獷,給人以「野」感。而黃龍的鈣華邊石壩彩池所包裹池所包裹的則是植物器官或藻類生物,景色秀麗,給人以「秀」感。

另外,在新疆阿爾金山、雲南香格里拉、西藏及川西北地區還可見到高寒岩溶地質景觀。綜上所述,我國岩溶洞穴主要分布在西南、華東地區,石林在我國發育有35片,雲南石林最為著名,其規模、形態等都遠勝於全國各地同類型景觀:峰叢、峰林地貌則以廣西桂林、貴州興義、雲南羅平相對集中;岩溶峽谷、瀑布一般共生出現,如貴州安順的黃果樹、興義的馬嶺河、雲南迪慶的虎跳峽和香格里拉大峽谷等;岩溶泉華則以四川九寨溝、黃龍、雲南中甸白水台為代表,表23為以岩溶為主要景觀的中國國家地質公園。

表23 以岩溶為主要景觀的中國國家地質公園

⑽ 中國旅遊資源形成的地理基礎

自然地理因素:大自然的鬼斧神功.
人文地理因素:中國文化的發韌,蘊涵,擴展,存留.人類活動的印記.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