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洋工程地質會議
⑴ 海洋環境地質
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是對近年來世界地質工作的總結。它既可反映目前地質工作現狀,也可分析出當前各地學領域的研究熱點與前沿研究內容。海洋科學作為大會16個綜合討論會的重點議題之一,分多個學科進行分組討論。
一、海洋環境科學方面的分類和主題
在主題為氣候變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會議上,澳大利亞Peter Barrett教授利用δ18O等同位素技術研究了全球古氣候的變化,並對未來氣候進行了預測。德國Hubertus Fischer教授利用取自75°06′S,123°23′E的冰心進行了δD、SO4、CH4等成分的測試,分析和論述了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
除安排在主題會議等交流的成果外,與海洋環境科學方面有關的學科專題研討會的主題和交流成果統計如下:
在冰期與氣候議題中,涉及海洋環境科學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內容:氣候變化特徵、芬諾斯堪迪亞隆起和全球海平面變化、基於微體化石的古氣候重建、冰期—間冰期植被帶動力學、峽灣—氣候與環境變化等。
在海洋科學議題中,涉及海洋環境科學方面有:海洋地質和古海洋學、海洋地球物理最新進展、邊緣海和海島海底沉積物運移、平積岩沉積物、白堊紀地質環境變化、海洋的過去和現在等。其中,在海洋地質和古海洋學領域有26篇論文,9位代表在會議上發言;在海洋地球物理領域有12篇論文,10位代表在會議上發言;在邊緣海和海島海底運移領域有30篇論文,20位代表在會議上發言;在平積岩、白堊紀海洋地質環境變化、海洋的過去和現在領域分別有15篇、14篇和11篇論文。
二、海洋環境科學方面的幾個重要議題
邊緣海和海島海底沉積物運移問題,目前已引起了世界許多國家的關注。如挪威和巴西地質學家利用海底地質取樣、地球物理(淺地層剖面測量)、海洋工程地質(測定海底沉積物的密度、孔隙度、抗壓強度、抗剪強度等)等綜合調查手段開展工作,利用數學物理模型進行海岸帶海底斜坡的穩定性評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法國地質學家Nabil Sultan在最近20年內,基於產、學、研的聯合攻關,在海底滑坡及工程穩定性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現在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定量觀測和描述來多學科進行海底滑坡及工程穩定性地質災害評估,對幾內亞海灣和地中海地區沉積物變形進行對比,通過現場測量和在線監測、因子分析、數值模擬以及非確定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手段對海底氣體化合物以及高強度地震等進行綜合研究。美國科學家Derek Sawyer通過地震—鑽孔剖面綜合分析來說明墨西哥灣北部Ursa沉積盆地中表層沉積物運移主要受控於沉積物孔隙度而不是沉積物的地層岩性。
在海洋地球科學和古海洋學研究領域,Haflidi Haflidason等研究者總結了最近20年來利用先進手段和方法,結合先進的二維和三維地震數據來解譯海洋地球科學和古海洋學中地質作用過程。
由於峽灣沉積作為陸地和海洋物質輸送的源匯交叉點,研究峽灣沉積物的沉積運移過程和沉積環境變化意義重大。峽灣沉積學作為海洋地質學的一部分,在本次大會上作為一個專題進行展示和發言。其中,來自挪威的Matthias Paetzel教授通過海灣沉積物來揭示局地氣候與環境的變化。研究發現海灣中水的營養鹽主要來自於陸地礦源物質,而海洋對海灣中水的營養鹽影響較小,沉積序列可以直接用來解釋小冰期全球環境變化,峽灣盆地沉積物受局地系統環境影響顯著,而現代峽灣盆地沉積物更是研究陸源侏羅紀黑色油頁岩的理想場所。
Suzanne Mac Lachlant等學者研究發現在高緯度地區運用內陸向海洋輸送沉積物的過程來研究冰川沉積物運移機制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的峽灣水深測量數據來表徵末次冰期以來峽灣沉積物的地理及環境變化狀況。而Kongsfjordeng峽灣的近海水深測量結果顯示,近海的水下地形地貌主要受控於冰川的運動。
三、結語
有特色高水平的國際地質考察對於了解和認識特殊地質作用過程乃至於提高科學的認知水平都顯得十分重要。
地質研究沒有國界。通過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和國外的同行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建立聯系,能夠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對於我們地質調查和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影響深遠。
(高茂生執筆)
⑵ 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
2008年我院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活躍,全年執行外事項目總計為137項,447人次,其中派出項目94項,301人次,請進項目43項,146人次。
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度對外交流與合作數據統計表
重要外事活動
國際岩溶研究中心(IRCK)協議簽署儀式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巴黎總部舉行:2008年2月11日,國土資源部領導王壽祥同志受徐紹史部長委託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簽署了在中國廣西桂林建立由UNESCO冠名支持的「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的協議。這是UNESCO在地球科學領域批准成立的第一個國際二類中心,也是對我國岩溶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銜代表師淑雲、UNESCO負責科學助理總幹事埃德倫和負責對外事務助理總幹事薩亞德、國土資源部巡視員李志堅、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時任所長單海平和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等出席了簽字儀式。
國土資源部領導王壽祥同志(中)受徐紹史部長委託與UNESCO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簽署在中國桂林建立「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的協議
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啟動掛牌儀式暨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在廣西桂林成功舉行:2008年12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在廣西桂林市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掛牌成立。該中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設立的地球科學研究中心。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埃德倫博士、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陳章良為國際岩溶研究中心掛牌。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奧地利、越南、瑞士、波蘭的地質學家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及桂林市政府有關負責人出席了掛牌儀式。
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和教科文組織同意,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由16人組成,分別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和國內外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任第一屆理事會主席。
此前於2008年12月13日召開的中心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宣布了中心第一屆理事會成員名單、討論通過了《國際岩溶研究中心財務、行政和人員管理辦法》、審議通過了由理事會主席與UNESCO共同提名的中心主任人選,中心秘書處向理事會詳細展示了2009年工作計劃。經討論,會議確定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於2009年11月在桂林召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第—屆理事會成員名單如下:
(1)理事會主席:
汪民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
(2)理會成員:
汪民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
羅伯特·米索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與地球科學部全球觀測處負責人、國際地學計劃(IGCP)秘書長
周兆東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副廳長
黃俊華 桂林市政府副市長
彭齊鳴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司長
鍾自然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
董樹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國際地球科學計劃(IGCP)科學執行局委員,中國IGCP全委會秘書長
張宏仁 原中國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前主席、國際地科聯執行委員會成員、提名委員會主席
威赫穆·斯圖克梅爾 德國地調局高級水文地質學家,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主席
克里斯·格若斯 美國西肯塔基大學地理地質系教授、霍夫曼環境研究所所長
彼塔·米拉諾維克 知名岩溶水文地質與岩土力學咨詢專家、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岩溶委員會常任委員
德瑞克·福特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地理地質系教授
袁道先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耀如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集暘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焰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教授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主任名單:
姜玉池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左五)、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陳章良、桂林市市長李志剛與UNESCO助理總幹事埃德倫為國際岩溶中心揭牌
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參加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收獲豐碩:2008年8月6~14日,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召開。以李廷棟院士為團長、董樹文副院長為副團長的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一行共82人赴挪威參會。在中國地質代表團的統一部署和領導下,我院代表團積極參與大會的學術活動,成為學術交流的主力。共提交論文摘要83篇,口頭發言論文52篇,展講論文31篇。在大會「每日專題」學術報告會的「地質災害」專題會上,董樹文副院長應邀作了題為「汶川地震災情與中國地質科學家反應」的報告。共參加了36個專題研討會,廣泛交流地質科學各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其中7位代表為6個專題研討會召集人。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35名代表分別於會前、會後赴挪威、冰島、芬蘭、瑞典、俄羅斯參加了大會組織的10條野外地質考察路線。利用這次會議的機會,我院科學家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時,加深了對全球地學發展動態的了解,直面國際地學新局面,受益匪淺。頻繁的交流,也帶來了更多的合作機會,一些新的合作意向將陸續簽署,新一輪國際地學合作將迎來又一高潮。
地質研究所代表赴俄羅斯參加會後地質考察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代表赴芬蘭參加會後地質考察
地質力學研究所代表赴北極參加會後油氣地質考察
地質力學研究所副所長趙越在北極考察油氣地質
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進展
近年來我院科學家組織實施了若干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包括中俄蒙哈韓五國「1:250萬亞洲中部及鄰區地質圖系」編圖項目、「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IGMA5000)」項目、中美德英合作「INDEPTH-IV深部地球物理綜合探測」、「中圭合作地球化學填圖研究及資料庫建立」,以及一批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等。
中國地質科學院承擔的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中俄蒙哈韓五國編圖項目:
(1)項目編圖成果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成功展出:由中國、俄羅斯、蒙古、哈薩克、韓國五國共同承擔的「1:250萬亞洲中部及鄰區地質圖系」項目第一階段編圖成果在2008年8月挪威召開的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科學展覽會上展出。中俄兩國展台相對而置,中方展台展出了由中方負責印刷出版的《地質圖》與《能源礦產成礦規律圖》,俄方展台展出了由俄方負責印刷出版的《構造圖》與《非能源礦產成礦規律圖》,該圖系成為中、俄兩國展台的最大亮點,引起了廣泛關注,諸多地質學家在圖系前駐足瀏覽,紛紛要求訂購,大會「每日通訊」還對該圖系進行了相關報道。
(2)「亞洲中部及其鄰區地質演化與礦產資源研討會」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召開:我院與俄羅斯全俄地質研究所(VSEGEI)以「五國編圖項目」為依託,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聯合組織召開了「亞洲中部及其鄰區地質演化與礦產資源研討會」,共有30餘位代表作學術報告。五國編圖項目各國負責人在研討會期間交換了圖件。
「地質過程及災害發生機理預測」項目通過驗收: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牽頭,中國IGCP全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青島海洋大學、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海洋預報中心等單位共同承擔。2008年11月21日,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組織專家在北京召開會議,對該項目六個課題進行了結題驗收。專家組認真聽取了各課題的執行情況報告,查閱了項目提交的成果資料,認為項目各課題按計劃開展了國際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取得大量寶貴的觀測資料和創新成果,實現了預期工作目標,項目順利通過結題驗收。
董樹文副院長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向俄羅斯代表介紹中國展台展覽內容
五國編圖項目各國負責人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合影
趙越研究員在第33屆地質大會ASl-2會場作學術報告
「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編圖項目」進展:基本完成了國際亞洲地質圖草圖和資料庫建設框架。其主要進展包括:(1)基本完成了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地理底圖編稿圖和資料庫建設框架;(2)進一步完善了國際亞洲地質圖圖例;(3)開發了Arc GIS平台下圖面標注與圖形屬性內容邏輯關系轉換程序,建立了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圖例庫(包括符號、色標、花紋等);(4)基本完成了中國地質圖編制和資料庫建設框架;各大國際編圖組和境外各國也基本完成了編稿圖。對各大國際編圖組和境外各國提供的編稿圖和數據,按1:500萬國際亞洲編圖圖例和資料庫建設細則進行了數據整理,對圖面標注和資料庫屬性內容等按規范進行了統一編輯,並對編輯、整理後的各國際編圖組和各國提供的圖件進行了拼接。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展出期間,該圖得到各國地質學家的廣泛關注。
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展出的國際亞洲地質圖
「青藏高原油氣地震探測技術實驗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承擔。2008年項目組按計劃完成了年度任務,利用先進的SN408千道地震儀器採集了合計約220km的地震反射剖面;橫過羌塘地體布置了寬頻帶儀器30台。取得主要進展包括:(1)橫過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實施了反射地震剖面探測(100km)。(2)引進先進理念並開發新技術(如多尺度震源動態協同觀測、層析成像靜校正、近地表疊前偏移等),提升了青藏高原復雜含油氣地下構造數據採集與處理的能力,掌握了具有創新價值的先進技術,實現了跨越性進步。(3)與美籍華人DAPENG ZHAO教授合作完成遠震P波層析成像反演,在長度超過300km的剖面上,發現了印度板塊地幔向北俯沖到羌塘地體之下的證據,這對評價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及其對青藏高原油氣影響等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具有創新意義。(4)擴展了國際合作領域:促進與美國基金「大陸動力學」大科學計劃天山項目(負責人J.H.Knapp)合作在青藏高原北緣實施主動源地震觀測剖面120km,探究板內匯聚深部過程,發現了我國陸內推覆造山深部動力學過程的證據。(5)發表4篇SCI,2篇核心及2篇中美雙邊國際會議報告。(6)汲取美方F.T.Wu、K.Simon、L.Brown、J.H.Knapp等教授提出的混合源動態觀測技術、深井大葯量激發和大偏移距觀測方案。
通過國際合作,促進了國際交流,實現了我國地震探測及處理技術跨越式發展,加快了人才培養進度,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地學領域的地位,帶動了地球科學理論的發展。
「國際地球化學填圖」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承擔。項目由中國牽頭,聯合南美大陸的資源大國巴西和哥倫比亞、非洲大陸的資源大國埃及和南非及中亞的哈薩克開展了以下三個層面的合作研究:(1)技術培訓與人員交流:先後為南美、非洲和亞洲等40餘個國家舉辦了5次地球化學填圖培訓班,培訓的學員達260餘人次。(2)技術標準的制定:制定了針對南美熱帶雨林地區和非洲與中亞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國際地球化學填圖技術規范(中英文版1.0)。該規范涵蓋國際地球化學填圖從采樣、樣品加工、樣品分析測試、直到數據管理和圖件製作全過程。這是首次由中國牽頭制訂這一領域的國際技術標准。(3)合作填圖示範研究:指導哥倫比亞開展了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填圖,指導哈薩克開展了1:100萬比例尺的國家尺度地球化學填圖。(4)發表SCI論文8篇,培養博士4人。在這一項目帶動下,除了原五國願意繼續合作以外,又有蒙古、蓋亞那、印度等國也要求加入該計劃。這是中國向最終建立全球地球化學資料庫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互饋效應調控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國家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承擔,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中方查明了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造成的環境地質問題,採用室內模擬試驗研究了採煤塌陷條件下土壤水分運移狀況,以及利用微生態技術進行原位修復石油污染土壤試驗,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的互饋機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對解決研究區能源基地開發引起的一些關鍵生態環境問題提出建議,並建立水—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應用示範點。
(2)德方在石油污染地下水及土壤治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理想成果,並且在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學、污染物的多相反應與轉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環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開發和應用,有機污染物測試分析方法具有國際一流水平。
(3)根據雙方協議,應德方的邀請,選派了以中方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為團長的6人項目組成員,赴德國重點研討和考察:1)交換雙方研究成果並商討雙方各自研究成果的合成事宜;2)學習德方有機物測試和污染機理研究的理論、方法;3)由德方講授地下水和土壤有機污染物測試分析方法,以及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學、污染物的多相反應與轉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環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開發和應用技術;4)考察魯爾地區煤炭地下開采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情況。已經合作項目資助1人,在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環境土壤化學實驗室進行了為期1年的培養及訪問研究。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代表團考察德國魯爾地區礦山環境治理
「大型城市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綜合修復技術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承擔,取得的主要成果有:項目在調查分析天津市大畢庄地區地質與土壤情況和污染歷史的基礎上,主要研究了6種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徵,進行了土壤質量評價、成因分析和風險評估。創新性地提出利用植物組織的內部結構的變化來評價重金屬對農作物危害效應,通過小規模試驗獲得了蔬菜葉OCT指標與重金屬Cd污染程度的關系。通過實驗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屬的生物穩定性和水穩定性,通過礦物穩定性及其形態變化研究了土壤重金屬的熱(表生)穩定性。通過分析不同粒徑和形態的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在表生條件下重金屬元素擺脫礦物中各種鍵的束縛溶解到土壤溶液中的能力,研究了土壤重金屬在表生條件下的熱穩定性和水穩定性,初步弄清了在研究區礦物組分、粒徑、形態和吸附劑對重金屬的活動性的影響。研究了利用炭石灰進行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的新技術。詳細了解了法國大型城市水土環境污染綜合修復的理念與技術,引進了水土污染綜合管理制度,引入了「利用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的長期穩定性進行土壤污染治理」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在城市垃圾處理管理與處理方面,強調了「廢物利用」、「分揀增值」、「固定化」和綜合環境效應。
「東北重工業城市地球化學環境生態安全檢測與修復治理的技術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承擔。項目自實施以來,從大量的實驗數據已初步判定:造成沈陽地區河流污染的主要無機元素是溴、砷、鎘、銅、錳,有機污染物主要以六六六、苯系物和鹵代烴為主;特殊地方病病因與當地飲用受污染的淺層地下水和食用淺層地下水灌溉的農產品有關。項目組與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日本國立綜合產業技術研究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利用國際合作研究了沈陽細河工業開發區的水—土污染監測和修復治理等問題,採用的新技術包括磷酸鹽岩化學固定法對土壤污染治理技術、全氟有機化合物分析測試技術、重金屬形態分析及生物有效性分析、黑麥草對污染農田的修復治理技術以及生物監測技術。2008年4月項目組對美國地質調查局進行了訪問。2008年10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曹心德博士來華就土壤修復問題親赴沈陽地區採集了土壤、植物、水等樣品,並對項目組成員進行了現場培訓。目前項目組已有多名青年科技人員赴國外合作實驗室進行培訓,開展實驗研究工作,消化吸收了國外的先進技術,並獲得大量資料和數據。
國家地質測試中心研究生在日本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
簽署一批雙邊(多邊)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
(1)與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署具體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7年9月15~25日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成功訪問美國華盛頓大學,與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訂了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了雙方在月岩樣品年齡測定、隕石地球化學分析、行星遙感、南極天然地震觀測、鹽湖調查研究、人員交流培訓六個方面的合作意向。為具體實施鹽湖調查(火星試驗場研究)的合作內容,2008年5月礦產資源所鄭綿平院士與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
中美科學家在大柴旦考察鹽湖
鄭綿平院士和華盛頓大學王阿蓮教授在小柴旦湖採集鹽類樣品
根據工作計劃安排,中美雙方分別組織研究小組於2008年9月24日~10月8日共同赴青海地區進行鹽湖野外考察。主要對大柴旦湖地區、小柴旦湖地區和大浪灘、小梁山地區進行了地質、地貌、鹽類礦物以及生物等多方面考察,採集了大量鹽湖沉積、鹽類礦物、鹵水以及生物等樣品,明確了近期主要進行以下三個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柴達木鹽湖區的氣候、地貌、地質及礦物學,與火星上的地質、地貌及礦物,特別是硫酸鹽礦物進行類比研究。(2)對採集的柴達木鹽湖的樣品進行生物學研究,分離鑒定生物類型,研究其在極端環境下的代謝特徵,研究在柴達木鹽湖中的生命體系對火星生命體系的潛在意義,提供火星生命存在及演化研究的一種新的類似模型。(3)研究柴達木盆地鹽湖沉積的年代學、礦物學,與火星上極端環境下形成的沉積環境進行對比研究。
(2)與義大利米蘭—比考克大學簽署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7年11月張陟書記率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訪問義大利米蘭—比考克大學期間,帶去了雙方商定起草的合作諒解備忘錄文本。米蘭—比考克大學正式簽字後,於2008年8月將正式文本寄給我院簽字。
(3)與澳大利亞柯廷理工大學簽署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
澳大利亞柯廷理工大學與我院地質研究所有長期的交流往來關系,尤其是在地質年代學研究方面。為加強雙方的進一步合作,2008年10月地質研究所與柯廷理工大學簽署了科技合作備忘錄。
(4)與德國弗萊堡理工大學專家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地質研究所王濤研究員等與德國弗萊堡大學有關專家簽訂了有關秦嶺—大巴山造山帶的構造和地球動力學研究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工作計劃安排,中德科學家於2008年10月聯合開展了野外地質工作。
(5)與德國標准計量機構、義大利國家計量院簽署協議合作進行阿伏加德羅常數項目
此項研究由德國標准計量機構、義大利國家計量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合作實施。為了保證該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經過參與方的磋商,擬定了有關合作協議。
加強外事管理並出台《中國地質科學院外事工作管理辦法》
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院外事工作的管理,提高國際合作成效,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土資源部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等部門頒布的有關外事工作管理規定的精神,並結合我院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台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外事工作管理辦法》並編制完成《外事文件匯編》。該管理辦法的出台完善了我院外事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設,對規范和加強院外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學術報告會」在我院成功召開
由科學技術部接待的台灣「2008兩岸自然災害防治訪問團」一行6人於2008年9月23日來我院訪問,訪問團由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教授陳正宏先生為團長。董樹文副院長會見訪問團,李廷棟、肖序常、陳毓川、許志琴院士,劉敦一、高銳研究員,地質研究所侯增謙所長、地質力學研究所趙越副所長等參加了會見。
董樹文副院長主持了兩岸地球科學家共同參加的「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學術報告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許志琴院士作了「5·12汶川地震斷裂科學鑽探」、地質力學研究所張岳橋研究員作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與發震背景分析」、彭華研究員作了「地震前後的地應力波動現象」報告,台灣學者陳文山博士作了「台灣造山帶前緣褶皺逆沖斷層帶的斷層特性研究」、陳於高教授作了「從大地震的研究經驗中找到新希望:以台灣集集大地震為例」學術報告。
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座談會
我院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任職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任職一覽表(以漢語拼音為序)
⑶ 海底工程地質概況
開辟區內分布最廣的沉積物類型為硅質粘土和硅質軟泥,沉積物未固結。由沉積物柱狀樣的表層硅質粘土和硅質軟泥測試結果(表2—3)表明,表層沉積物硅質粘土和硅質軟泥的工程地質性質具有如下特點。
2.4.1物理性質
樣品具有高含水量(163%~356%)、低密度(天然密度1.1~1.3g/cm3)、高孔隙度(84.5%~90.6%)以及塑性指數(IP=26~110)和液性指數(IL=1.9~8.8)都很高的特性。
表2—3海底表層沉積物工程地質性質主要參數
註:塑性指數(IP)為粘性土塑性上限(液限含水量wL)與塑性下限(塑限含水量wP)之差值,即IP=wL—wP,代表可塑程度;液性指數IL是粘性土的稠度指標,可作為抵抗外力的量度,IL=(w—wP)/(wL—wP)(式中,w為天然含水量),其值越大,抵抗外力的能力越小。
2.4.2力學性質
具抗壓性低(剪切強度1.0~4.0kPa)、壓縮系數大(4.4~11.5MPa-1)和固結系數小(1.1×10-3~5.8×10-3cm2/s)的特徵。
從上述物理性質和力學性質的特徵看,開辟區表層沉積物的工程地質性質較差。相對而言,硅質粘土的工程地質性質參數比硅質軟泥的變化范圍小,其工程地質性質稍好。
根據現場采樣,在表層沉積物幾厘米或幾十厘米之下,沉積物的含水量降低,粘結性驟增,均勻度和工程地質性質變好。
⑷ 上海第一海洋地質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抄地:上海市注冊資本:25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馮家泰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楊浦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注冊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定支路26號2162室
法定代表人:馮家泰
成立時間:1993-09-24
注冊資本:2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0900008730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定支路26號2162室
⑸ 2015年國際地質分析會議 在哪開
2015年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將於中國台北召開
2014-10-10 來源:7樓網 點擊:43 次
一、日期:2015年5月13-19日(星期三至星期二,13-14日會議,15-19日地質考察)
二、地點:中國台灣台北
三、研討會目的:
在過去二十年中,海峽兩岸舉辦過許多有關地質科學領域的研討會。1995年3月在中國台北召開了海峽兩岸地質學術研討會,與會人數達四百餘人,開啟了兩岸開放人員往來以後地球科學領域大規模之學術交流活動。其後自1999年8月起,陸續在北京、美國斯坦福大學、香港大學、南京大學、台灣龍潭科學園區、內蒙古赤峰市、以及四川成都理工大學等分別舉行了七次世界華人地質大會,使全世界地球科學領域的華人學者有了一個常規性的交流管道。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有感於身為全球華人地質大家庭一分子的責任,聯合大陸和海內外地學單位,誠摯的邀請全球華人地質學者踴躍參加2015年在中國台北舉辦的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讓大家攜手並進,共創華人地球科學的新紀元。
四、大會研討專題(待學術委員會討論以後最後確定)
(1) 地層古生物與氣候變遷
(2) 大地構造及亞洲地體構造帶演化
(3) 東亞及其它地區造山帶多學科研究
(4) 地球化學
(5) 地球物理及地震
(6) 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及能源
(7) 地質災害與防災
(8) 礦物岩石與礦床
(9) 大陸及海洋鑽探
(10) 新期構造與第四紀地質
(11) 海洋油氣勘察
(12) 地質生物學
五、主辦單位:(排名不分先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協辦單位:(排名不分先後)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地震研究中心、國立台灣博物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國立台灣師范大學地球科學系、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國立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國立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國立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中國文化大學地質學系、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資源所、中央氣象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三亞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香港地質學會、海外華人地球科學技術協會(OCESTA)、(美國)中國地球科學促進會(IPACES)
六、研討會組織:
主席團:
李羅權(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主席)
孟憲來(中國地質學會) (主席)
周義明(U. S. Geological Survey) (主席)
朱立新(中國地質學會) (副主席)
董樹文(中國地質科學院)(副主席)
羅清華(國家實驗研究院) (副主席)
劉忠光(Stanford Univ.) (副主席)
鄧屬予(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副主席)
胡興台(中油公司) (副主席)
辛在勤(中央氣象局)
張培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鄧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張立飛(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陳曉非(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朱延祥(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鄧茂華(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黃庭芳(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
總幹事: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趙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顧問委員會:
鄧大量(Univ. of Southern California)
毛河光(Geophysical Lab)
陳正宏(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吳大銘(SUNY, Binghamton)
江博明(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李太楓(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劉紹臣(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王寳貫(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王汝成(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孫和平(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徐義剛(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孫文科(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周美夫(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
陳龍生(香港地質學會)
籌備委員會: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趙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吳逸民(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顏宏元(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詹瑜璋(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郝梓國(中國地質學會)
周義明(U. S. Geological Survey)
馮夏紅(IPACES, Dartmouth College)
張素菁(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
學術委員會:
鍾孫霖(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主席)
陳於高(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馬國鳳(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戴昌鳳(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米泓生(台灣師范大學地球科學系)
饒瑞鈞(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石瑞銓(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
劉瑩三(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
陳明德(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
林慧玲(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
吳樂群(中國文化大學地質學系)
徐錫偉(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陳曉非(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黃清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王汝成(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宋曉東(Univ. of Illinois、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鄧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徐義剛(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孫文科(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李一良(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
劉琳(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
洪陽(IPACES, Univ. of Oklahoma)
尹安(UCLA)
張有學(Univ. of Michigan)
Wendy Mao (Stanford Univ.)
聯系人:
趙里(台灣)電話:(886)2-27839910 ext.320 傳真:(886)2-27839871
e-mail: [email protected]
周義明(北美)電話:(1)703-648-6169 傳真:(1)703-648-6252
e-mail: [email protected]
郝梓國(北京)電話:(86)10-68999023 傳真:(86)10-68995305
e-mail: [email protected]
張素菁(香港)電話:(852)28578577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七、徵文要求:摘要格式如附件,中英文皆可,繳交摘要時請附上電子檔案(Microsoft WORD 格式)。
八、發表方式:投稿者可以自行選擇口頭發表或是板報展出(板報規格寬90cm*長180cm),中英文皆可。
九、大會論文專輯:所有大會論文摘要將匯集成大會論文專刊,並將與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及TAO: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 d Oceanic Sciences商討出版會議專輯。
十、會後地質旅行:地質考察路線有如下三條路線可供選擇:
路線一:大台北地區及北部海岸,一天行程。
包括大屯火山野柳地質公園及北部沿岸地質地貌考察。
路線二:太魯閣,一天行程。
中部橫貫公路上壯麗的「太魯閣峽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灣地區的基盤岩層。
路線三:台北-南投-天祥-太魯閣-池上-台北,三天兩夜行程。
「車籠埔斷層」是二十世紀末活動最劇烈和紀錄最詳細的地震活動帶;中部橫貫公路上壯麗的「太魯閣峽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灣地區的基盤岩層;東部縱谷的池上斷層是台灣東部位移速率很快的活動斷層。
路線四:台北-南投-墾丁-池上-海岸山脈-太魯閣-台北,五天四夜行程。
「車籠埔斷層」是二十世紀末活動最劇烈和紀錄最詳細的地震活動帶;墾丁有大量第四紀平台;東部縱谷的池上斷層是台灣東部位移速率很快的活動斷層;「海岸山脈」更是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接觸帶,是全世界研究弧陸碰撞學者們最感興趣的地區;中部橫貫公路上壯麗的「太魯閣峽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灣地區的基盤岩層。
十一、注冊費:暫定美金300元(或新台幣9000元),學生與博士後減半。
含大會手冊、論文集,會議期間之茶點、餐飲,開、閉幕晚宴及會議期間交通。最終注冊費、地質考察費用及隨行人員費用將在第二號通知公布。
十二、住宿:籌備委員會將在第二號通知中詳細說明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之住宿資料。
十三、請於2014年10月31日前將參會意願回執寄至:
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籌備委員會 收
(11529)台灣台北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地球所
或e-mail至: [email protected]
十四、重要時程:
收到所有回執 2014年10月31日前
寄發第二號通知 2014年11月30日前
大陸學者來台申請書收件截止 2014年12月31日前
論文摘要投稿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飯店預定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野外考察報名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注冊繳費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寄發第三號通知 2015年 3月31日前
附件:摘要格式【摘要頁面為A4一頁,上下邊界2.54cm,左右邊界3.17cm,內容包含題目、作者單位及內文;中英文皆可】
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
8th World Chinese Geological Congress
【題目居中,固定行高18 pt,16號中文楷體粗體或Times New Roman粗體】
劉忠光(美國斯坦福大學);陳正宏(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鍾孫霖(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作者單位左右對齊,固定行高18 pt,12號中文楷體或Times New Roman】
在過去二十年中,海峽兩岸舉辦過許多有關地質科學領域的研討會。1995年3月在台北召開了海峽兩岸地質學術研討會,與會人數達四百餘人,開啟了兩岸開放人員往來以後地球科學領域大規模之學術交流活動。其後自1999年8月起,陸續在北京、美國史丹佛大學、香港大學、南京大學、台灣龍潭科學園區、內蒙古赤峰市、以及四川成都理工大學等分別舉行了七次世界華人地質大會,使全世界地球科學領域的華人學者有了一個常規性的交流管道。台灣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成立32年,有感於身為全球華人地質大家庭一分子的責任,特別聯合台灣地質及地球物理學界同仁,誠摯的邀請全球華人地質學者踴躍參加2015年於台北舉辦的第八屆海峽兩岸三地暨世界華人地質科學研討會,讓大家攜手並進,共創華人地球科學的新紀元。
【內文第1行縮排0.85cm,左右對齊,固定行高24pt;12號中文楷體或Times New Roman】
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回執
姓名:
單位:
隨行人員數目:
參加地質考察人數及路線(見大會第一號通知):
聯絡地址:
E-mail:
註:大會日期:2015年5月13-19日
(星期三至星期二,其中13-14日會議,15-19日為地質考察)。
大會地點:中央研究院,台北,台灣。
請於2014年10月31日前將回執寄至:
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籌備委員會 收
(11529)台灣台北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地球所
或e-mail至: [email protected]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
⑹ 有沒有人投WCHBS2017這個國際會議啊急急
2017國際水利水電於建築科學大會
水利水電方向:
水力學 岩土力學
工程測量 工程力專學
流體力學 工程地質
水工屬鋼結構 河流動力學
工程水文學 建築材料
農業水土工程 水利水能規劃
水務工程與管理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水資源與海洋工程 電力系統及自動化
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學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 水土保持與沙漠化防治
建築工程方向:
測量學 土力學
理論力學、材料力學、
結構力學、建築物理、、
流體力學 道路工程
工程地質、流體力學
土木工程材料 房屋建築學
砌體結構設計 工程項目管理
土木工程施工 混凝土結構設計
工程抗震設計原理 建築制圖與識圖
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高層建築結構設計
⑺ 國際或有關國家地質組織或機構名稱
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14000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愛爾蘭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Ireland
澳大利亞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Australia
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局 Bureau of Mineral Resources Australia(BMR)
北極理事會 Arctic Council (AC)
大陸鑽探協調委員會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f Continental Drilling
德國科學院 Deut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DAdW)
地學信息管理與應用協會 Commission on the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eoscience Information (COGEOIN-FO)
地質資料存儲、自動處理和檢索委員會 Committee on Storage, Automatic Pro-cessing and Retrieval of Geological Data (CDGEODATA)
東南亞石油工程學會 Southeast Asian Society of Oil Engineering(SEASOE)
東南亞石油勘探學會 Southeast Asia Pe-troleum Exploration Society
東南亞石油勘探組織 South East Asia Petroleum Exploration Group (SEA-PEX)
東亞大地構造與資源研究會 Study of East Asia Tectonics and Resources (SEATAR)
俄羅斯科學院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發展中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 Commit-te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OSTED)
法國地質、地球物理和礦物研究局 Bu-reau de Recherches Geologiques, Geo-physiques et Minerales(B.R.G.G.M.)
法國地質調查局 Bureau de Recherches Geologiques (BRG)
法國科研中心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s Scientifique (CNRS)
非洲地質調查協會 Association of Afri-can Geological Surveg(AAGS)
非洲地質學會 Geological Society of Af-rica (GSA)
工程地質學家協會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ists (AEG)
古生物學家和礦物學家學會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SEPM)
國際孢粉學會基金會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alynological Societies(IF-PS)
國際孢粉學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Palynology (ICP)
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 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 (IASC)
國際標准化組織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ISO)
國際冰川學會 International Glaciological Society
國際沉積學會議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edimentology (ICS)
國際沉積學家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dimentologists (IAS)
國際大地測量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desy (IAG)
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 (IUGG)
國際大湖研究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reat Lakes Research (IA-GLR)
國際地層劃分分會 International Sub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ISSC)
國際地層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ICS)
國際地磁和超高層大氣物理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 (IAGA)
國際地理聯合會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IGU)
國際地理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graphy (IUG)
國際地球動力學聯合會 Inter-Union Commission on Geodynamics (IUCG)
國際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eochemistry and Cosmochemistry (IAGC)
國際地球科學史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ICHGS)
國際地球科學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Earth Sciences (ICES)
國際地球物理機構 Geophysical Service International(G.S.I.)
國際地球物理委員會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Committee (IGC)
國際地球物理學會議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Assembly (IGA)
國際地熱協會 International Geothermal Association (IGA)
國際地震工程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AEE)
國際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ismology and Physic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IAS-PEI)
國際地震預報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ICEP)
國際地質會議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IGC)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 (IUGS)
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Quaternary Research (IUQR,INQUA)
國際第四紀研究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Quaternary Research (IAQR, INQUA)
國際斷裂研究會議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Fracture (ICF)
國際發展地學工作者協會 Association of Geoscientist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ID)
國際分析化學會議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nalytical Chemistry (ICAC)
國際乾旱半乾旱陸地研究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rid and Semiarid Land Studies
國際工程地質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IAEG)
國際供水協會 International Water Sup-ply Association
國際構造 - 大地構造地質學家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ructural/Tec-tonic Geologists (IASTG)
國際古生物聯合會 International Palae-ontological Union (IPU)
國際古生物協會 International Palaeon-tological Association (IPA)
國際海底管理局 International Sea Bed Authority
國際海嘯信息中心 International Tsuna-mi Information Center (ITIC)
國際海洋科學咨詢委員會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Marine Sciences (IACOMS)
國際海洋探查理事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 (ICES)
國際海洋物理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hysical Sciences of the Ocean
國際海洋學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Oceanography (ICO)
國際湖沼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imnology (IAL)
國際環境和發展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IED)
國際環境資料查詢系統 International Referral System for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FOTERRA)
國際火山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olcanology (IAV)
國際火山學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Volcanology
國際結晶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
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tific Union (ICSU)
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Space Research(COSPAR)
國際礦床成因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the Genesis of Ore Deposits (IAGOD)
國際礦物學協會 International Minera-logical Association (IMA)
國際礦物學協會 - 新礦物與礦物名稱委員會 IMA-Commission on New Minerals and Mineral Names (IMA-CNMMN)
國際煤岩學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oal Petrology (ICCP)
國際黏土研究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lay Research (IACR)
國際氣象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teorology (IAM)
國際潛在有毒化學品登記中心 Interna-tional Register of Potentially Toxic Chemicals (IRPTC)
國際熱流委員會 International Heat Flow Commission(IHFC)
國際山崩研究組 International Landslide Research Group
國際數學地質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thematical Geology (IAMG)
國際數字地球物理協會聯合會 Inter-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Mathematical Geophysics (IACMG)
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geologists (IAH)
國際水文科技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Hydrology (IASH)
國際水文科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 (IAHS)
國際水文組織 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 (IHO)
國際天文調查與地球科學研究所(荷蘭)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erospace Survey and Earth Sciences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 (UAI)
國際土壤科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il Science (IASS)
國際土壤力學與基礎工程學會 Interna-tion Society for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國際土壤學學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Science
國際行星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lanetology (IAP)
國際岩石圈聯合委員會 Inter-Union Commission on the Lithosphere (I.C.L)
國際岩石學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Petrology (ICP)
國際永久凍土協會 International Perma-frost Association (IPA)
國際月球研究協會 Inter-Union Commis-sion for Studies of the Moon (IUCM)
國際制圖學協會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Association (ICA)
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
國家地質分析研究中心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of Geoanalysis
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國家礦產儲量委員會 National Commis-sion of Mineral Reserves
國家礦產資源委員會 National Commis-s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國科聯環境規劃地質科學委員會 Com-mission on Geologic Sciences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Co-geoenviron-ment)
國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 (SCOPE)
國科聯太陽 - 地球物理學專門委員會 IC-SU Special Committee on Solar-Terres-trial Geophysics(SCSTG)
海灣沿岸地質科學聯合會 Gulf Coast Association of Geological Societies (GCAGS)
海洋協調委員會 Ocean Coordinate Com-mittee(OCC)
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Oce-anic Research (SCOR)
海洋資源機構聯合委員會 Interagency Council on Ocean Resources (ICOR)
荷蘭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Netherlands
環太平洋能源與礦產資源理事會 Cir-cum-Pacific Council for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環太平洋能源與礦產資源會議 Cirum-Pacific Energy and Mineral Rescurces Conference(CPEMRC)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喀爾巴阡 - 巴爾乾地質協會 Carpathian-Balcan Geological Association
勘查地球化學家協會 Association of Ex-ploration Geochemists (AEG)
勘查地球物理學家學會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SEG)
礦產地質應用學會 Society for Geology Applied to Mineral Deposits (SGAMD)
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聯合國防止荒漠化會議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Desertification
(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聯合國經社理事會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ESC,Ecosoc)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聯合國水環境會議 United Nations Wa-ter Conference
聯合國亞太經濟理事會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ESCAP)
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 United Nation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UNAEC)
聯合海洋研究公司 Joint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s Incorporated (JOI)
綠色和平組織 Green Peace
倫敦地理學會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GSL)
美孚石油公司 Standard Oil Company (SOC)
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美國地質調查局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美國國家地球定位局 National Earth Orientation Service, USA
美國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USA
美國國家地質委員會 U.S.National Committee on Geology
美國國家科學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eiences(NAS)
美國科學工作者協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Workers(AASW)
美國科學院 American Academy of Sci-ences(AAS)
美國礦業局 U.S.Bureau of Mines (USBM)
美國宇航局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美國月球與行星研究所 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 USA
南非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South Africa
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 (SCAR)
南太平洋地區礦產資源聯合勘探協調委員會 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Joint Prospecting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South Pacific Area (CCOP/SOPAC)
南太平洋應用地學委員會 South Pacific Applied Geoscience Commission
挪威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Norway
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 European Union of Geosciences
歐洲地球物理學會 European Geophysi-cal Society
歐洲地質學家聯盟 European Federation of Geologists(EFG)
歐洲勘查地球物理學家協會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歐洲石油科學家協會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scientists
全球沉積地質學協會 Commission on Global Sedimentary Geology
日本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
日本國家地質委員會 Japanese National Committee of Geology
日本火山學會 Volcan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瑞典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Sweden
深海取樣聯合會 Joint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s for Deep Earth Sampling (JOIDES)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 Oil Procing and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
世界冰川監測局 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 (WGMS)
世界地質圖委員會 Commission for the Geological Map of the World (CGMW)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世界黃金理事會 World Gold Council
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 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tific Workers(W.F.S.W.)
世界氣象組織 Organization Meteoro-logique Mondiale (OMM)
世界數據中心 A:冰川學(雪和冰) World Data Center A: Glaciology (Snow and Ice)
世界數據中心 A:固體地球物理學 World Data Center A: Solid Earth Geo-physics
世界數據中心 A:海洋地質學與地球物理學 World Data Center A: Marine Ge-ology and Geophysics
世界數據中心 A:海洋學 World Data Center A: Oceanography
世界數據中心 World Data Center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 World Wildlife Fund (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N)
太平洋沿岸天然氣協會 Pacific Coast Gas Association(PCGA)
泰國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Divi-sion Thailand
西南太平洋地震學會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the South-West Pacific(SSSWP)
現代地殼運動委員會 Commission on Recent Crustal Movements(CRCM)
香港地質調查所 Hong Kong Geological Survey
新能源與工業技術發展組織 New Ener-gy and In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NEDO)
亞洲寶石科學學院(泰) Asian Institute of Gemological Sciences (AIGS)
亞洲岩土工程信息中心 Asian Informa-tion Center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AICGE)
亞洲近海礦產資源聯合勘探協調委員會 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Joint Prospecting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sian Offshore Areas (CCOP)
亞洲岩土工程信息中心 Asian Geotecch-nic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enter
伊朗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I-ran(GSI)
以色列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Israel
義大利寶石研究所 Italian Gemolegical In-stitute
義大利國家地質調查局 National Geo-logical Survey of Italy
英國地質調查局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英國地質調查所 Geological Survey of Great Britain(G.S.G.B.)
英國皇家學會 Royal Society(RS)
英國科學院 British Academy(B.A)
英國科學促進協會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BAAS)
越南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Viet Nam
隕石學會 The Meteoritical Society
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 (IOC)
政府間海洋學組織 Intergovemmental Oceanographic Organization (IOO)
中國地質調查局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CGS)
中國地質科學院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中國科學院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國全國地層委員會 All China Commis-sion of Stratigraphy
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國台北)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⑻ 請問,海洋工程地質方向和海洋地質區別在哪,另外海洋工程那幾個學校比較好謝謝
海洋工程地質注重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實用性強,比較來錢,海洋地質更偏重基礎研究。海洋地質是一個大的學科,海洋工程地質只是其中的一個方向。海洋工程比較好的有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河海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
⑼ 海洋工程地質問題包括哪些內容
海洋工程地質是研究與人類工程建築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的學科,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海洋工程地質學的目的在於查明建設地區或建築場地的地質條件,分析、預測和評價可能存在和發生的海洋工程地質問題,及其對建築物和地質環境的影響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質現象的措施,為保證工程建設的合理規劃、建築物的正確設計、順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質科學依據.海洋工程地質學還要研究海洋工程地質條件的區域分布特徵和規律,預測其在自然條件下和工程建設活動中的變化,和可能發生的地質作用,評價其對工程建設的適宜性.
研究方法
包括地質學方法、實驗和測試方法、計算方法和模擬方法. 地質學方法即自然歷史分析法,是運用地質學理論,查明海洋工程地質條件和地質現象的空間分布,分析研究其產生過程和發展趨勢,進行定性的判斷.它是海洋工程地質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礎. 實驗和測試方法,包括為測定岩、土體特性參數的實驗、對地應力的量級和方向的測試,以及對地質作用隨時間延續而發展的監測. 計算方法,包括應用統計數學方法對測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利用理論或經驗公式對已測得的有關數據,進行計算,以定量地評價海洋工程地質問題. 模擬方法,可分為物理模擬(也稱海洋工程地質力學模擬)和數值模擬,它們是在通過地質研究,深入認識地質原型,查明各種邊界條件,以及通過實驗研究獲得有關參數的基礎上,結合建築物的實際作用,正確地抽象出海洋工程地質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種數學方法,再現和預測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過程. 電子計算機在海洋工程地質學領域中的應用,不僅使過去難以完成的復雜計算成為可能,而且能夠對數據資料自動存儲、檢索和處理,甚至能夠將專家們的智慧存儲在計算機中,以備咨詢和處理疑難問題.
特徵和規律
海洋工程地質學還要研究海洋工程地質條件的區域分布特徵和規律,預測其在自然條件下和工程建設活動中的變化,和可能發生的地質作用,評價其對工程建設的適宜性. 由於各類工程建築物的結構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間范圍內的環境不同,因而可能發生和必須研究的地質作用和海洋工程地質問題往往各有側重.據此,海洋工程地質學又常分為水利水電海洋工程地質學、道路海洋工程地質學、采礦海洋工程地質學、海港和海洋海洋工程地質學等. 海洋工程地質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質學方法、實驗和測試方法、計算方法和模擬方法. 地質學方法即自然歷史分析法,是運用地質學理論,查明海洋工程地質條件和地質現象的空間分布,分析研究其產生過程和發展趨勢,進行定性的判斷.它是海洋工程地質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礎. 實驗和測試方法,包括為測定岩、土體特性參數的實驗、對地應力的量級和方向的測試,以及對地質作用隨時間延續而發展的監測. 計算方法,包括應用統計數學方法對測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利用理論或經驗公式對已測得的有關數據,進行計算,以定量地評價海洋工程地質問題. 模擬方法,可分為物理模擬(也稱海洋工程地質力學模擬)和數值模擬,它們是在通過地質研究,深入認識地質原型,查明各種邊界條件,以及通過實驗研究獲得有關參數的基礎上,結合建築物的實際作用,正確地抽象出海洋工程地質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種數學方法,再現和預測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過程. 未來發展 海洋地質
電子計算機在海洋工程地質學領域中的應用,不僅使過去難以完成的復雜計算成為可能,而且能夠對數據資料自動存儲、檢索和處理,甚至能夠將專家們的智慧存儲在計算機中,以備咨詢和處理疑難問題.
⑽ 工程地質學的發展展望
21世紀可以預計的大型工程建設,如跨流域的調水工程、大型水電工程、深部露天采礦工程、地下工程、海洋工程等,其可能發生的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從理論到設計、施工實踐,從預測到防治,需要我們作為重要研究方向,在原有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創新發展,與其它多學科聯合攻關。
(1)岩、土體工程地質力學的理論方法體系還應進一步發展
工程地質力學具有我國的特色,並在工程實踐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研究岩、土體穩定性中的關鍵問題,如節理面的各種工程地質特性,區域構造應力場和工程區實測點地應力場的研究,岩體穩定性的時間尺度,根據岩體變形破壞的實例建立「地質模型」等(孫玉科)。此外還應進行工程地質技術的開發研究,包括地質探測技術,岩組物理力學測試技術,岩體變形觀測技術和變形破壞模擬實驗技術等。
(2)環境工程地質將獲得迅速的發展
目前大型工程建設涉及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很多。如大型露天開采,地下開挖,深埋長隧道工程,大型水利樞紐,地下硐室,城市垃圾的處置和衛生填埋工程等的建設,就遇到前所未有的更復雜情況。如深埋長隧道工程的開挖,需要查明其所遇到的地質災害問題的形成條件和發生機理,作出科學的評價預測。大型水域水岩相互作用導致水庫誘發地震、庫岸崩滑、大壩潰決、水庫淤積、大面積環境惡化等問題。水庫誘發地震產生的可能性及發震強度的預測難度較大。現中國學者建立了兩種震級預測的神經網路模型,具有較高的預測能力。新的動向是引入突變理論,分析水庫誘震機制,建立誘震的充要條件判據和地震能量的表達式,提出斷層帶弱化和岩體軟化效應誘震的新假說。
當前環境工程地質的研究又進一步延伸向環境地質工程,即主要研究解決和處理地質環境問題的假說和方法。90年代國際環境地質工程的熱點領域是各國城市化和資源開發中固體、液體、氣體廢棄物的排放、填埋處理以及與城市工程建設有關的環境工程問題研究。總體來說,環境工程地質還有些基本問題,如工程環境影響場問題,工程建築的適應度與環境靈敏度之間關系問題,環境容量問題,監測技術、環境綜合分析及反信息技術等問題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3)區域地殼穩定性的研究
目前應進一步加深對影響和制約穩定性因素的認識。如何分析、確定和量化這些因素,直接關繫到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由定性到定量方向發展的問題。近來有用分數維理論描述斷裂和地震的分形結構,耗散、渾沌和協同學等用以描述地殼結構及其動態之自組織過程及探討其內部的相關性。但這些探索尚處於初始階段。此外在技術方法方面,應大力開展深部探測、監測、遙感、計算機、制圖技術和深部地應力測試技術等應用研究,提高區域地殼穩定性諸因素的時空變化的量測精度。
工程地質學發展至今日,需要與現代系統科學理論思維相結合,尤其是非線性科學對於工程地質學的提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黃潤秋根據系統科學原理結合工程地質的應用與實踐,提出了工程地質問題的系統分析原理。應用這些原理可以建立地質過程的機制分析-定量評價,建立過程地質模型和模擬再現,建立過程地質分級、分類系統,認識過程地質體(或環境)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認識災害地質作用發展過程,描述地質體復雜的結構和工程地質問題過程,研究過程預報等。在工程地質學拓展到地質工程的新領域時,做好施工監測與信息反饋,這就是以監控-反饋原理為核心指導思想的「信息化施工」。總之,系統科學的引入,必將把傳統的工程地質學推向新的階段和新的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王思敬.1992.工程地質學的前沿及其拓展.見:王思敬,易善鋒主編.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34~239.
王思敬.1997.論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8卷第1期,19~26.
王思敬,戴福初.1997.環境工程地質評價、預測與對策分析.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8卷第1期,27~34.
毛同夏,石宏仁,張麗君.1996.區域地質環境的定量評價和預測.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41~146.
文寶萍.1996.滑坡預測預報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86~92.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1994.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1998.中國水問題的出路.地球科學進展,第13卷第2期,113~1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編.1995.中國環境.
馮彥勛,陳德基.1997.三峽工程前期地質研究與施工期地質驗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2期,4~6.
古迅.1995.核電工程地質(一).工程地質學報,2.
孫廣忠執筆.1992.十年來我國工程地質科學成就與展望.見:中國地質學會編.八十年代中國地質科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00~104.
孫玉科.1995.21世紀中國大型工程與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學報,第3卷第4期,1~11.
孫成權,施永輝.1997.中國全球變化研究能力評價.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6期,564~573.
劉東生,郭正堂,韓家懋等.1997.當前國際古全球變化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和任務——極地-赤道-極地大斷面.地學前緣,第4卷第1期,63~69.
劉傳正.1997.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和核電站選址核廢料處置的工程電站及環境地質問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2期,32~34.
劉怡芬,胡瑞林,石建省等.1996.地質災害預測防治智能決策系統設計與應用.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劉樹臣.1993.第四紀全球變化地質學.見:肖慶輝,李曉波,劉樹臣等著.當代地質科學前沿——我國今後值得重視的前沿研究領域.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39~48.
朱興賢,朱錦旗.1997.蘇錫常地區地面沉降災害與經濟損失分析.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3期,24.
許兵,牟會寵.1992.90年代礦山邊坡的主攻方向——高陡邊坡穩定性.見:王思敬,易善鋒主編.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43~247.
汪民,吳永峰.1996.地下水微量有機污染.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69~175.
李秀彬.1996.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中的核心領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國際研究動向.地理學報,第51卷第6期,553~557.
吳樹仁,王瑞江.1996.地質災害與地殼穩定性有機的某些發展趨勢.地質力學學報,第2卷第3期,72~74.
吳錫浩.1993.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見:肖慶輝,李曉波,劉樹臣等著.當代地質科學前沿——我國今後值得重視的前沿研究領域.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470~473.
張之一.1990.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現狀和動向.見:中國地質學會主編.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124~128.
張宗祜.1991.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北京:地震出版社,1~4.
張宗祜,袁道先.1995.我國跨世紀的重大地學問題——環境地學發展前景.地質科技管理,第5期,60~69.
張梁,郝秀英.1995.地質災害經濟學導論.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6卷第2期,1~11.
陳泮勤,孫成權主編.1992.國際全球變化研究核心計劃(一)、(二).北京:氣象出版社.
陳漢宗,周蒂.1997.天然氣水合物與全球變化研究.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1期,37~40.
陳夢熊.1994.參加「地下水資源未來危機」國際學術會議的報導.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6期,52~53.
陳夢熊,段永侯,哈承佑等.1998.「八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主要成就與進展.地質科技管理,第2期,55~58;第3期,63~64;第4期,55~56;第5期,45~49;第6期,50~54.
陳夢熊.1995.環境水文地質學的最新發展與今後趨向.地質科技管理,第3期,28~35.
陳葆仁,吳吉春,劉淑雲.1994.地下水管理模型在我國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討論.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6期,36~39.
陳毓川,張之一,項禮文等編.1997.90年代地球科學的動向——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學術報導.北京:地質出版社.
楊志法,王思敬.1996.工程地質學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7卷第6期,1~6.
楊學洋,陳震,劉淑琴等.1997.地球內核快速旋轉的發現與全球變化的軌道效應.地學前緣,第4卷第2期,187~191.
賀學海.1997.水資源管理模型的研究過程和發展趨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5期,24~26.
胡海濤,劉傳正.1993.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的後顧與前瞻.工程地質學報,創刊號,7~13.
胡瑞林,李向全,官國琳等.1999.土體微結構力學——概念·觀點·核心.地球學報,第20卷第2期,150~156.
閻世駿,劉長禮.1996.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現狀與展望.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93~98.
施德鴻.1990.從應用地學與基礎研究看水文地質學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見:中國地質學會主編.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116~124.
錢祥麟.1997.固體地球科學與全球變化研究.地學前緣,第40卷第1-2期,71~75.
費瑾.1996.地下淡水資源管理研究的發展方向.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56~160.
徐衛亞,孫廣忠.1992.地質災害學.見: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53~257.
殷躍平,胡海濤,康宏達.1993.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專家系統(CKUSTAB)及其在黃河黑山峽大柳樹壩址中的應用.見: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主編.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論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00~112.
殷躍平,張穎,康宏達等.1996.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及預測圖編制.第四紀研究,第2期,123~129.
柴育成,田興有,馬福臣.1997.中國的「過去全球變化」(PAGES)研究躍居世界前列.科學通報,第42卷第15期,1679~1680.
郭亞曦.1997.國際全球變化計劃與世界數據中心的聯合行動——1997年聯合數據會議及其啟示.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6期,574~580.
郭進義,洪業揚.1998.過去全球變化研究中環境地球化學進展.地質科學,第33卷第3期,374~379.
黃潤秋.1997.現代系統科學理論與工程地質系統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1期,1~6.
熊尚發,丁仲禮,劉東生.1998.第四紀氣候變化機制研究的進展與問題.地球科學進展,第13卷第3期,265~270.
籍傳茂,王兆馨.1996.區域地下水資源研究的進展和前沿問題.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47~155.
Broecker W S,Denton G H.1989.The role of ocean-atmosphere recoganizations in glacial cycle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465~2501.
Chen Mengfang,Soulsby C.1998.英國地下水保護戰略.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205~209.
Chin-Fu Tsang,Yvonne W.Tsang.1996.Research Directions in Hydrogeology.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43~48.
Chin-Fu Tsang.1998.低滲透性岩層水文地質問題的討論.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85~89.
Dansgaard W S,Johnsen S J,Clausen H B,et al..1993.Evidence for general instability of past climate from a 250-kyr ice-core record.Nature,364:218~220.
1996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7,Feb.,37.
1997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8,Feb.,38~3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Development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Dublin Statement on Wa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ublin,1992.
Song X D,Richards P G.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Nature,1996,382:221~224.
Vrba J.1998.地下水保護的戰略、政策及管理.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