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甘肅會經常發生地質災害嗎

甘肅會經常發生地質災害嗎

發布時間: 2021-02-25 16:03:40

① 武威到鄭州容易發生的地質災害

甘肅武威向東到鄭州地下有一些斷裂帶,這些斷裂帶容易發生的地質災害是地震。甘肅境內有比較高的山地,這些地方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災害。

② 現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地質災害情況

經過全國人民的幫助,已重建家園,過著安穩日子。

③ 2016年甘肅省自然災害有哪些

甘肅省西和縣2016.6.04冰雹災害
因氣象因素致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較高

④ 甘肅地質災害成因及防治

甘肅省地處黃河、長江源頭地區,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境內地回質災害類型多、發答育集中,為我國地質災害危害較嚴重的省份之一.長江流域所處的隴南地區地勢高峻,河流切割強烈,降水量豐富,滑坡、泥石流集中發育.中部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溝壑交織、水土流失嚴重.降水量相對豐富的洮河中游、渭河、涇河上游地區黃土滑坡集中、泥流發育.河西走廊自然環境較差,由於人為不合理的水土資源開發造成土地沙漠化和土壤鹽漬化為主的地質災害發育.
解決辦法主要是綠化,提高植被固沙能力

⑤ 請問大家:我單位位於甘肅省,因為發生地質災害,導致在崗職工,和退休人員都有死亡,該如何處理退休人

國家會在災害清理結束,恢復正常社會次序和單位業務辦理後制定方針進行賠付和開展其他業務,現在還不是時候。

⑥ 甘肅什麼時候發生過地震

近百年來甘肅地震情況紀實
一、總體情況

我省位於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區,是我國地震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省內有天水地震帶、民勤地震帶、河西走廊地震帶、祁連山地震帶等地震帶。其中天水地震帶,包括臨夏、天水、甘南、武都等地,自1990年之前的約100年間,共記錄到破壞性地震30餘次,最大震級為7.5級;民勤地震帶,東側為賀蘭山,西北側為巴音烏拉山與雅布賴山,南側為天景山等,本帶強震活動自1952年起才有記載,截止到1990年,共記錄到5級以上地震13次,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就是震驚世界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級為8.5級;河西走廊地震帶,祁連山地區活動性最強的一條地震帶,包括整個河西走廊與祁連山北麓,地震活動強度大,頻度高,1927年古浪8級大地震、1932年昌馬7.6級大地震和1954年山丹7.25級大地震都屬於這一地震帶;祁連山地震帶,包括祁連山山脈主體部分,1900年到1990年,共記錄到5級以上地震25次,最大震級6.5級。

二、極強破壞性地震

1、 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在甘肅海原 (北緯36.5°東經105.3°)發生了震驚世界的8.5級大地震,震中位於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的干鹽池附近,破壞最嚴重地區烈度達12度。此次地震波及13個省區,面積達170萬平方公里,甘肅58縣都有強烈震動。據檔案《甘肅靜寧縣大地震紀略》:「一九二0年冬十二月十六日,靜寧縣大地震二十分鍾而止,又震動三十一次,山崩川裂,城垣盡圯,城開廬舍,傾塌殆盡」。這次地震給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據當時《陝甘地震記略》報道:「大震後災區人民無衣、無食、無住。流離慘狀,目不忍睹,耳不忍聞。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復值嚴寒大風,忍凍忍飢,瑟瑟露宿,匍匐扶傷,哭聲遍野,不待餓殍,亦將僵斃。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加之,當時政府沒有及時採取有力救災措施,致使災情進一步加重。根據當時各縣統計,在這次地震中共死亡23萬餘人。

2、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在古浪(北緯37.6°,東經102.8°)發生8級大地震,估計烈度可達十一度。古浪縣城城垣房屋,絕大部分已經倒塌,平地裂為深溝,出現一長近60里,深2丈,寬2丈的灰岩裂縫,縣城周圍50里內變為廢墟,群眾傷亡3800餘人,壓死牲畜2.856萬頭;武威死亡3.54萬餘人,傷4.3萬餘人,壓死牲畜22萬多頭,倒塌房屋40萬余間,名勝古跡多為毀壞;永昌、山丹、鎮番(今民勤)、平番(今永登)、高台、酒泉、金塔、敦煌、蘭州、臨夏等地均有程度不同的生命財產損失,河西30餘萬災民,無衣無食、流離失所。

3、1932年12月25日10時04分,昌馬(北緯39.7°,東經97.0°)發生7.6級地震。遭受此次地震災害的有玉門、金塔、酒泉、鼎新、臨澤、高台、張掖、敦煌、安西9縣及嘉峪關、肅南地區,各縣均有房屋倒塌,人畜傷亡,並波及青海、新疆、內蒙古等省、區。據1933年5月30日《大公報》載隴西地震視查報告稱:「隴西各縣,年來屢次發生地震,受害甚巨……安西除震塌已經不勘之舊房數十間,死牲口約數十外,人民無傷亡。玉門昌馬區房屋完全被震倒,人民死四百餘名,牲口約在五百以上,其餘各縣損失甚大……」

4、 1936年2月7日至8月1日,蘭州、臨洮、臨夏、夏河、天水、和政、靜寧、定西、平涼、西寧、康樂、禮縣、成縣等三、四十縣連續發生地震,「輕者物搖人驚,民心恐惶,重者城壕、房屋、牆壁等多所倒塌,間有死傷。」 各縣縣城及鄉村房屋多有倒塌,傷亡人畜,受災嚴重。據相關各縣縣志記載:蘭州(2月7日)下午3時30分突發生大地震,歷時1分多鍾,破舊房屋多有倒坍者;康樂地震山崖崩裂,倒瓦、土、草房共1135間,土窯14座,受災371戶,死男女11人,傷35人,牲畜死亡不計其數;和政2月7日地震,全境多數牆倒屋塌,壓死人民甚眾。僅南鄉一小區,殆30人(一說死13人);臨洮四鄉死人亦多;天水於8月1日下午一時半發生地震,據各區先後將損失情形造冊呈報前來,計城鄉壓斃男女115人,受傷者31人,倒塌房屋4459間,壓斃牲畜600有餘……

5、1954年2月11日0時30分,在山丹縣(北緯38°51′,東經101°22′)發生7.25級地震,震中烈度十度。此次地震倒塌房屋3804間,窯59孔,損壞房屋3473間,壓死47人,傷332人,受災約1500多戶。

6、1990年lO月20日16時07分在天祝、景泰、古浪交界地區(北緯37°07′,東經103°37·5′)發生了一次6.2級地震。此次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天祝縣松山鄉、古浪縣新堡鄉和景泰縣寺灘鄉。破壞區域面積為814平方公里,包括景泰、天祝、古浪、永登4個縣的7個鄉41個村。受災戶數6205戶,人口30609人;死亡2人,傷27人;經濟損失為10503.3萬元。

7、 2003年10月25日20時41分,在民樂、山丹間(北緯38.4°,東經101.2°) 發生6.1級地震。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肅南縣部分民宅和畜禽圈棚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據初步統計(截止至此年11月3日),地震共造成10人死亡,43人受傷;受災村175個;受災戶46491戶;倒塌房屋78700間;受損房屋45950間,還有34幢樓房不同程度受損;倒塌畜棚13289間;損壞橋梁47座;死傷牧畜63400頭(只),直接經濟損失達到7.3億元。

三、賑災措施

(一)民國時期的救災措施

民國初期,甘肅救災工作由內務司、政務廳主管。1923年4月,成立甘肅省賑濟會,1930年1月,改稱甘肅省賑務委員會,由民辦官督性質改為官辦,兼理甘肅省豐黎社倉。民國期間,甘肅救災賑濟主要有勘報災歉、蠲免賦稅、臨災賑濟,豐黎義(社)倉、以工代賑等方面。

1、勘報災歉

受災地區由該縣(市)賑務會派員履勘,縣長親自弄清災情後整理上報;省府根據下面報來的災情大小、危害程度,再派專員、災區鄰縣縣長協同災縣政府官員,並請民意機關代表、自治人員、地方公正紳士參與,聯合實地復勘;於3日內寫出災歉報告,附受災簡圖,提出救濟措施,准備賑濟,借貸糧、款、物數目等,得再次呈報省政府審議,才能放賑。譬如,館藏甘肅省民政廳檔案中,就有數量眾多的民國檔案,反映了地震發生後各縣縣長及鄉紳呈報發生地震情形和災民請求賑濟的呈文。1932年昌馬大地震後,省政府下發訓令,「令酒泉、玉門、臨澤、金塔、高台、安西、鼎新等縣就地賑恤,再由民政廳派員詳查救濟」(見館藏檔案4-2-92卷) 。

2、蠲免賦稅

被災地方經勘報後,按被災分數應行減免土地賦稅。規定:凡被災七分以上者,全部蠲免;被災五分以上不足七分者,蠲免十分之五;被災三分以上未滿五分者,不予蠲免。根據檔案記載,1927年古浪大地震發生後,甘肅省政府下令「免甘肅通省錢、糧」。

3、臨災賑濟

地震等災情發生後,受災地方,如有應該先行賑濟者,省政府商得中央監放大員同意,按中央救災規定擬訂動用國庫救災款的散、放賑辦法,中央未派監放大員者,由負責散、放賑的省賑務會分別造冊,分別報告省民政、財政兩廳,轉呈省府查核同意,再由省府分別上報內政、財政兩部及國府賑務會查核。同時,省垣蘭州還採取官糧平糶、開辦粥廠等賑濟辦法來救濟因地震而聚集的難民、流民。

4、豐黎社倉

1926年,開始設立甘肅省豐黎社倉,制訂《甘肅各縣社倉章程》9條,規定社倉「專以救荒貸貧為宗旨」,不準借故挪用;倉儲地點一般設於縣城或主要鄉、鎮;由社會團體組成董事會自行管理和賑貸。省垣豐黎社倉董事會由水梓、楊思、王恆、裴建准、趙元楨、王遵憲、李龍儒、楊沛霖、鄧琮、柯與參、鄭元滋、馬王介壁等12人組成;下設由王恆、楊沛霖任主管的辦公室。豐黎社倉遇有特別災情,施行無償賑濟。甘肅省歷經的1927古浪、1932昌馬、1936康樂天水等地大地震,震後受災災民都得到社倉不同程度的賑濟,以至後來省豐黎社倉、各縣豐黎分社倉、各處義倉的倉儲糧已「賑貸殆盡,民無力償還」。

另外,每次地震後,民國政府還採取以工代賑,疏通山塞河道;募捐物款,趕買耕牛,散放籽種;散發「樂天、士治、風瘟」三種葯物到鄉村實行施救。

(二)建國後黨和政府的救災方針和措施

l、方針

建國後,黨和政府的救災工作方針,隨著不同時期社會情況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完善。

1949年,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隴東革命根據地救災工作時,曾提出:「節約防災,生產自救,群眾互助,以工代賑」的方針,通過渡荒、以細糧換粗糧、互助救濟等方法,度過了災荒。

1951年,第一次全國民政會議提出「生產自救、節約渡荒、群眾互助,並輔之以必要的救濟」的救災方針,甘肅省各級民政部門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和互助互濟,提出大災之後「決不能餓死一個人」、「生產與節約並重」等口號,很快扭轉了歷史上無法解決的災荒。

1958年,內務部提出了「依靠群眾,依靠集體,生產自救為主,輔之以國家必要的救濟」方針。1973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國務院派出工作組到甘肅調查人民生活生產情況,並調撥大批救災款物,積極開展救災救濟工作,及時解決了災民的生活生產困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救災方針繼續得到貫徹,救災工作有了新的發展。

1983年,第八次全國民政會議提出「依靠群眾、依靠集體、生產自救、互助互濟、輔之以國家必要的救濟和扶持」的救災方針,甘肅各地在貫徹這一方針時,堅持生活救濟與生產扶助相結合,在保證災民生活前提下,把救災工作重點放在發展生產、解決群眾溫飽上。

2、措施

(1)黨政齊抓。建國以來,各級黨政領導始終把救災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採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扭轉了以往遇災無人管,大災荒餓死人的歷史,使災荒面逐漸減少,災荒程度逐漸減輕。

(2)生產自救。依靠群眾生產自救是黨和政府抓生產救災的首要任務,也是災民解決生活困難的根本途徑。通過自力更生、群眾互助、政府幫助,增強了防災抗災和生產自救的能力。

(3)國家救濟。各級人民政府認真貫徹黨在各個時期制定的救災工作方針、對無自救能力的災民,給予必要的救濟和扶助,解決他們在吃飯、穿衣、住房和治病方面的困難。

(4)募捐援助。各級人民政府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動員社會力量支援災區人民。

⑦ 甘肅經常地震么

我是甘肅天水的,其實地球每天在發生地震,有大有小而已,其實你不用擔心這個的。想去就去吧,別想那麼多,考慮一多很容易迷茫。

⑧ 甘肅文縣發生多起泥石流,對人民生活有什麼影響

最近,甘肅文縣發生了多起泥石流。這些泥石流導致了許多人受困,造成了一些公共場所的破壞,最後派直升機進行救援,救出了許多受災人群。地質災害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麻煩,有時甚至能奪取很多人的生命。當我們面對地質災害時,也應該掌握一定的技巧。減少受到的損失。那麼,可怕的泥石流到底給人們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一.破壞了人們的房屋

這場突如其來的泥石流,破壞了許多甘肅文縣的房屋。由於房屋的淹沒,導致許多人流離失所。不僅如此,對這些房屋的再建工作也需要消耗非常大的物資。不僅如此,許多地質災害還會損壞農田,對於農作物來說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這些影響對於一些農民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給人們經濟上帶來損失。

每次災難的發生都會給人們帶來影響。所以,在一些災難發生前,我們應該做好預知,施行一些防護工作。

⑨ 甘肅省大部分地區氣候是什麼氣候類型,在溫度帶上屬於什麼帶 台灣省多地質災害的原因是什麼

甘肅省氣候抄是冬季苦寒 夏季高溫 屬於襲亞熱帶
台灣台風多,主要是位在太平洋高壓路徑上,雖然其它國家如菲律賓,日本,中國大陸也同樣位在此路徑上,但唯獨台灣威脅最烈,原因是台風的轉向點正好在台灣的位置,緯度23至25度.

⑩ 甘肅地質災害成因及防治

甘肅省地處黃河、長江源頭地區,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境內地質災害類型多、發育集中,為我國地質災害危害較嚴重的省份之一.長江流域所處的隴南地區地勢高峻,河流切割強烈,降水量豐富,滑坡、泥石流集中發育.中部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溝壑交織、水土流失嚴重.降水量相對豐富的洮河中游、渭河、涇河上游地區黃土滑坡集中、泥流發育.河西走廊自然環境較差,由於人為不合理的水土資源開發造成土地沙漠化和土壤鹽漬化為主的地質災害發育.
解決辦法主要是綠化,提高植被固沙能力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