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地質災害教育的重要性
① 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有什麼作用
我國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其中尤以地質災害為最。在過去幾十年裡,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數量眾多,導致的經濟損失十分嚴重,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損害。為此,亟需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我國地質災害防治中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不合理施工現象頻繁,對生態環境干涉力度大幅增強,導致自然生態受損嚴重,極易引起地質災害。這種人為原因引發的地質災害,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資金投入不足。地質災害防治的資金投入不足,會無法全面預防及治理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隱患,從而制約地質災害防治整體效果。
最後,預警及應急處理機制不完善。在地質災害發生前後,有完善的地質災害預警及應急處理機制,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損害,有效避免災害發生或繼續惡化。
對此,未來需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及時跟進地質災害多發地區的隱患排查工作,將隱患扼殺在搖籃中。
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應急處理機制。在這點上,要強化部門及設備的銜接,加強各部門及設備的溝通。同時,豐富地質災害預警手段,充分調動基層群眾,開展群測群防。
另外,由於我國地區差異較大,東西部間的地質災害數量及類型各不相同,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綜合防治對策。例如,可加大工程治理力度,整改地質災害隱患;重點治理地震多發區及水利工程重點區域,提高監測強度。
綜上,地質災害的嚴重性不容忽視,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至關重要。在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時,既要注重地質災害的前期監測及預防,又要提高地質災害的應急及後期治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質災害發生幾率和損失。
② 地質災害減災工程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有安全、穩定的地質環境做基礎。由自然和人為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不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還對工程建設和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也會極大破壞生態環境。為了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與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需要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開展防治工作。現就地質災害減災工程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幾個方面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簡述如下:
(1)對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與作用
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大江大河上中游水利樞紐工程、內河航運通道、寶成鐵路、成昆鐵路、青藏鐵路、西電東送工程、西氣東輸工程等重大工程,由於地域跨度大,且多處在或穿過地質災害易發區,故極易誘發地質災害,並對工程建設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保障上述工程安全施工和運營,必須採取科學、有效的減災工程措施,防止或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及其造成的損失。
(2)對城市發展的意義與作用
截至2000年,我國城市數量達到663座,建制鎮20312個,城鎮總人口4.56億,佔全國總人口的36.1%。建制鎮平均規模擴大,小城鎮開始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和規模成長轉變。預計2020年左右,城鎮化水平將提高到45%~50%,城市數量將達到1000~1100座,建制鎮將達到29500~30500個。
城鎮建設中因人為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愈加突出,許多山區城市,如重慶、蘭州、大連、十堰、攀枝花等,由於城市規模擴大,嚴重破壞了山地斜坡的自然平衡狀態,成為滑坡、崩塌災害嚴重的城市。平原城市為滿足發展需要,用水量增大,從而過量開采地下水,已經有40座以上的城市發生了地面沉降。因此,需要根據城市規劃,提供安全、穩定的建築場地,對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地區採取減災工程予以治理;城市發展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也需要及時給予治理。
(3)對西部大開發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意義與作用
西部各省(市、區),特別是陝西、甘肅、四川、重慶、雲南、貴州以及新疆、西藏的一些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尤其嚴重;東北老工業基地因礦產資源開采誘發的采空地面塌陷和露天邊坡穩定等地質災害非常嚴重。因此,為實現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必須開展地質災害減災工作。
(4)對資源開發的意義與作用
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既有賴於優良的地質環境,又對地質環境產生極大的影響。礦產資源開發中產生的尾礦棄石形成了滑坡、泥石流災害隱患,露天采礦形成的邊坡破壞,地下采礦引發的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十分突出,必須對礦山地質災害進行有效治理;為了充分利用國土資源,也必須對影響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各種地質災害進行治理;此外,還需對地下水超采誘發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縫進行防治。
(5)對國土安全的意義與作用
沿國界分布的界河因塌岸災害常造成國土面積的損失,從而威脅國土安全;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還使國土質量下降,可開發利用程度降低。因此,亟須對界河塌岸災害進行整治,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實施有效的減災工程,提高國土安全度。
③ 地質災害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有什麼區別
必要性:
地質來災害預防指源對突發的由自然或人為因素引起的諸如泥石流、滑坡、山體崩塌等地質災害,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手段消除或減少這些地質災害的發生,從而為人們的財產和生命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迫切性:
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對人們的生命安全和社會財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④ 區分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問題的必要性
1.在理論上的意義
從地質環境問題和地質災害兩者的內涵來看,地質災害的內涵較多,規定得較為嚴格;地質環境問題的內涵較小,規定得寬泛,地質環境問題包含了地質災害和非地質災害即漸進性的地質環境問題。
漸進性的地質環境問題是指地質環境系統以漸進方式失穩而伴生的地質現象和地質過程,其後果往往是累進性的,較輕微的財產或經濟損失。對其發生規律、動力學過程及成因的探討,可運用現有的專業理論、分析方法結合實地調查資料來完成。這些內容與地質環境系統調查、評價工作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至於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的預測,可沿用「由歷史推測未來」的思路,採用平衡體系或平穩隨機過程的理論近似地外推計算。
地質災害是地質環境系統突變所導致的,所以,又稱突發性的地質環境問題。傳統的建立在平衡體系和平穩隨機過程基礎上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對於地質災害的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難以揭示其客觀本質,這也是目前有關地質災害預測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所在。因此,加強非線性系統突變理論的學習,探索有關地質災害動力學機理及實用的預測方法則是未來重要的研究課題。
由此可見,將地質災害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相區分,關繫到今後的理論研究方向。
2.對於社會管理的意義
突發事件響應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是保證社會安全穩定的重要措施。在國力有限的情況下,社會保障只能按輕重緩急,量力而為之,對那些社會影響大、損失嚴重特別是涉及人群安全的突發事件予以高度重視,這也是構建應急事件各種預案的基本指導思想。從環境安全的角度來考慮,將具有突發性的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與漸進性的地質環境問題區分開來,把前者作為突發事件的主要防範處理對象既便於實際操作,也為確定地質環境突發事件響應體系的重點提供了理論依據。
⑤ 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什麼重要意義
一、提高公眾防震減災意識的重要性
社會越發達,經濟越發展,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越顯得重要。人類的繁榮與災害共存,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災害帶來的損失增長同步。多次的地震災害可以充分證明,災害造成的損失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二、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和普及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方針是「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預防為主,就是要把地震事件發生之後一時的、被動的、消極的救災活動,轉變為地震事件發生之前長期的、主動的、積極的、全社會參與的防禦行為。而地震事件發生之前長期的、主動的、積極的、全社會參與的防禦行為的養成則是依靠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的形成和提高,這就需要大量的、深入的、持久的、廣泛的防震減災的宣傳和防震減災知識的普及教育。我們說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三、提高公眾防震減災意識的社會意義
1、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能增強公眾對地震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著眼點,一是穩定,二是安全。地震可能沒發生,但穩定問題是照樣會碰到的,在很多地方都會碰到這個問題,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讓公眾有防震減災知識,知道有關地震預報的法規規定,具備一定的應急對策,有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增強地震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發生震時不會心慌意亂,盡快做出反應,從而減輕損失,把社會穩定下來。
2、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創建生存和安全的空間環境。從生存和安全的角度看,防震減災知識是人類最重要的基礎知識。人類文明要發展,生活要改善,首先要保證生存安全和財產安全,而防震減災知識就是給人們提供保護生存安全和財產安全的各種方法和手段。
3、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能夠增強抗震救災的能力。
4、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可以增強短期、臨震預報的監測能力。掌握了地震科普知識的廣大群眾,可以通過感官直接得知某些短期、臨震宏觀前兆現象,並將其及時地報告給有關地震部門加以匯總,連同其他前兆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就有可能為臨震預報的決斷提供有價值的根據。這里有兩點值得充分考慮:①宏觀前兆是沿活動構造帶的某些「敏感點」出露,分布極不均勻,是一種自然分布,靠有限的、不均勻的觀測點不能奏效,只有靠隨機分布的群眾才有可能捕捉到有價值的宏觀前兆:②短期宏觀前兆信息傳遞必須迅速及時才有效果,海城地震、松潘地震前一至三個月內短臨宏觀前兆大量出現,震前幾天內有異常高峰,然而唐山地震之前幾小時至一二天內才出現豐富的宏觀前兆。這種復雜情況提醒人們,要立足於象唐山地震前那種極短極突然的宏觀前兆的捕捉,才不會坐失良機。寧可不震,不可不防,地震科普知識宣傳要常抓不懈,警鍾常鳴。
6、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增強社會公眾對地震謠言的識別能力和免疫力。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宣傳,平時也有利於社會穩定,防止地震謠傳。受歷次地震災害影響而產生的恐震心理,使人們缺乏分辨能力,對地震謠傳易篤信不疑,上當受騙。
7、通過地震科普知識宣傳,有利於地震科學的發展。地震知識在不同層次科技人員中普及後,可以開拓專業人員的思想,擴大視野,陶冶情操;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他們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通過宣傳媒介傳遞到專業人員手中,對地震科學有很強的補充作用,同時廣大群眾是信息反饋的良好傳媒。做好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可以激勵中小學生及社會上有志之士投身於地震科學的行列中來,使致力於人類公益事業的地震隊伍興旺發達,後繼有人。
⑥ 地質災害治理有哪些好處
保護地質環境,利於人們生產和生活,能避免人民的財產受到損害和人員的傷亡。
⑦ 地質災害如何防範
要想防範地質災害,就要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積極地提高防範意識,在災害來臨的時候及時撤離,聽從管理人員的指揮,不要輕易在危險地帶停留,並且各地方要做好防治能力監測工作,進行主動防範。
一、地質災害的分類地質災害主要指的是自然或者人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產生威脅、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規律與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都有密切相關的聯系。一般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泥石流、山體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地震、火山等。
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在發生泥石流、塌方的情況下,千萬不要在危險的地方停留,一旦發現險情,應及時向地方相關部門報告。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明白了嗎?
⑧ 如何預防地質災害
1、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
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內容可包括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地質災害的種類、防治、預報、報告制度,如何安全選擇村民住宅用地防範地質災害,在雨季如何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理,災害發生時如何處置及應急救災等內容。各地可按當地實際情況,適時公開進行專題學習和培訓活動,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張貼宣傳畫等效方式,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防災減災的相關知識,努力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意識和搶險救災能力。
2、建立氣象預報預警制度。
地質災害的發生大多與強降雨有關。建立氣象預報預警制度,主要起警示作用,提醒被預警區的人員在下雨的時候提高警惕,注意防範降雨引發的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其作用類似於雨天提醒大家帶把傘。為此,很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的建設與維護工作,強化地質災害監測,開展實際降雨量監測,一旦發現實際降雨量將要達到地質災害發生的臨界值,立即通知地質災害危險區的居民採取措施,及時預防避讓,減少損失。
3、建立群測群防體系。
群測群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也是實踐證明的、現階段我國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災減災手段。必須動員民間力量,也就是發動群眾搞好群測群防,及時發現災情,及時上報災情,及時處理災情。群測群防如同在地災危險區增加了成千上萬個「災害預警器」,有利於地災防治工作的全方位開展,有利於提高防災減災效率和效果。要著手建立災害預防體系,逐級落實責任,明確遇到什麼情況要上報、報到哪兒。遇到緊急情況,按照事先約定的方式,比如敲鑼打鼓或高聲吶喊,盡量減少人員傷亡。
4、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路。
不少地質災害由降雨誘發,為此由國土資源部門和氣象部門聯合開展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是對地質災害進行區域性的預測預報。因此,根據降雨氣象預報,結合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條件,可以對那些主要由降雨誘發的地質災害進行預測預報。由於氣象部門的監測點多集中在市區和平原,在山區的監測點相對少。而地質災害多發在山區,建立地質部門自己的降雨監測點迫在眉睫。
5、加強地質災害工程實踐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後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後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採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3)避讓措施
①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採取雨天臨時避措旌,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②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採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