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城地質災害
『壹』 中國地質災害的研究論文
同志啊,這種論文網上還是很多的,不用那麼懶吧。相關論文很多,自己下載整理一下對你也有好處啊。
以下僅供參考
中國地質災害 我國地質災害可劃分為10大類31種: 1、地震: 天然地震、誘發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變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鹽鹼(漬)化、冷浸田 5、海洋(岸)動力災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港口淤積 6、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坑道突水、煤層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災害: 濕陷性黃土、膨脹土、淤泥質軟土、凍土、紅土 8、水土環境異常: 地方病 9、地下水變異: 地下水位升降、水質污染 10、河湖(水庫)災害: 淤積、塌岸、滲漏 (一)地震 1、分布發育概況 進入20世紀以來,在我國境內(包括台灣及臨近海域)發生大於或等於8級的巨大地震共9次;發生大於或等於7級的地震約80次,其中1949~1990年發生了52次。 我國的構造地震分布非常廣泛,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餘各省都有6級以上地震發生。水庫誘發地震自60年代以來,目前至少以在11個省的15座水庫發生,其特點是與水庫蓄水有明顯關系。 地震在我國大陸地區具明顯的西強東弱、西多東少的發育分布規律。如本世紀以來發生的9次大於或等於8級大地震,除2次8級發生於台灣臨近海域外,其餘均發生於西部省份。我國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東部地區除了台灣外,Ⅶ度以上地區的面積相時少得多。 地震在空間分布上表現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帶狀分布。近100年發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圍繞這26條活動斷裂系發生的。我國地震活動的周期性和重復性呈現出成群分布,活躍高潮與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動格局。東部一個周期長約300年左右,西部為100~200年左右,台灣為幾十年。 2、危害狀況 地震災害以突然、隱蔽為特點,一旦成災,極易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重大的經濟損失。1901~1980年間,我國地震共死亡61萬人,其中死亡人數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達31次。1949年以來,地震就造成死亡27.4萬人,傷殘76.5萬人,居群災之首,同時地震還造成倒房60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我國的地震活動,不但頻次高,強度大,而且城市受災率高。據統計,全國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區的面積達312萬km2,全國70%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於烈度為Ⅶ度或高於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區內,特別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蘭州、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銀川、拉薩、汕頭都位於基本烈度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區內。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毀城鎮工程設施,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還可以引發滑坡、崩塌、火災等其它災害,加重了地震災害的損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發育分布基本情況 全國共發育有特大型崩塌51處、滑坡140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崩塌2984處以上、滑坡2212處以上。泥石流2277處以上。 從總體看,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諸省區長期處於地殼上隆過程之中,地震活動頻繁、地形切割劇烈、地質構造復雜、岩土體支離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區降水量和強度較大、西北地區植被極不發育,因而崩滑流發育強烈,如雲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其它地區新構造運動一般相對較弱,其中華北、東北地區的降水量相對較小,中南、華東大部分地區植被發育較好,因此,這些地區的崩滑流發育強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區。崩滑流災害危害較大的省區有:四川、雲南、陝西、寧夏、甘肅、貴州、湖北、遼寧、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劃分為15個多發區,它們是:(1)橫斷山區、(2)黃土高原地區、(3)川北陝南地區、(4)川西北龍門山地區、(5)金沙江中下游地區、(6)川滇交界地區、(7)漢江安康~白河地區、(8)川東大巴山地區、(9)三峽地區ⅲ(10)黔西六盤水地區、(11)湘西地區、(12)贛西北地區、(13)贛東北上饒地區、(14)北京北郊懷柔-密雲地區、(15)遼東岫岩-鳳城地區。 2、主要危害 近十年來,全國由於崩滑流造成的人員死亡已近萬人,平均每年達928.15人。全國有 400 多個市、縣、區、鎮受到崩滑流的嚴重侵害, 其中頻受滑坡、崩塌侵擾的市、鎮60餘座,頻受泥石流侵攏的市、鎮50餘座。較為嚴重的有重慶、攀枝花、蘭州、東川、安寧河谷等。全國幾條山區干線鐵路如寶成線、成昆線、寶蘭線都受到了崩滑流的嚴重危害。
『貳』 截至6月30日中國發生地質災害情況
中國地質災害
我國地質災害可劃分為10大類31種:
1、地震:天然地震、誘發地震
2、岩土位移: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變形: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
4、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鹽鹼(漬)化、冷浸田
5、海洋(岸)動力災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港口淤積
6、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坑道突水、煤層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災害:濕陷性黃土、膨脹土、淤泥質軟土、凍土、紅土
8、水土環境異常:地方病
9、地下水變異:地下水位升降、水質污染
10、河湖(水庫)災害:淤積、塌岸、滲漏
(一)地震
1、分布發育概況
進入20世紀以來,在我國境內(包括台灣及臨近海域)發生大於或等於8級的巨大地震共9次;發生大於或等於7級的地震約80次,其中1949~1990年發生了52次。
我國的構造地震分布非常廣泛,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餘各省都有6級以上地震發生。水庫誘發地震自60年代以來,目前至少以在11個省的15座水庫發生,其特點是與水庫蓄水有明顯關系。
地震在我國大陸地區具明顯的西強東弱、西多東少的發育分布規律。如本世紀以來發生的9次大於或等於8級大地震,除2次8級發生於台灣臨近海域外,其餘均發生於西部省份。我國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東部地區除了台灣外,Ⅶ度以上地區的面積相時少得多。
地震在空間分布上表現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帶狀分布。近100年發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圍繞這26條活動斷裂系發生的。我國地震活動的周期性和重復性呈現出成群分布,活躍高潮與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動格局。東部一個周期長約300年左右,西部為100~200年左右,台灣為幾十年。
2、危害狀況
地震災害以突然、隱蔽為特點,一旦成災,極易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重大的經濟損失。1901~1980年間,我國地震共死亡61萬人,其中死亡人數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達31次。1949年以來,地震就造成死亡27.4萬人,傷殘76.5萬人,居群災之首,同時地震還造成倒房60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我國的地震活動,不但頻次高,強度大,而且城市受災率高。據統計,全國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區的面積達312萬km2,全國70%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於烈度為Ⅶ度或高於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區內,特別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蘭州、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銀川、拉薩、汕頭都位於基本烈度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區內。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毀城鎮工程設施,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還可以引發滑坡、崩塌、火災等其它災害,加重了地震災害的損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發育分布基本情況
全國共發育有特大型崩塌51處、滑坡140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崩塌2984處以上、滑坡2212處以上。泥石流2277處以上。
從總體看,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諸省區長期處於地殼上隆過程之中,地震活動頻繁、地形切割劇烈、地質構造復雜、岩土體支離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區降水量和強度較大、西北地區植被極不發育,因而崩滑流發育強烈,如雲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其它地區新構造運動一般相對較弱,其中華北、東北地區的降水量相對較小,中南、華東大部分地區植被發育較好,因此,這些地區的崩滑流發育強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區。崩滑流災害危害較大的省區有:四川、雲南、陝西、寧夏、甘肅、貴州、湖北、遼寧、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劃分為15個多發區,它們是:(1)橫斷山區、(2)黃土高原地區、(3)川北陝南地區、(4)川西北龍門山地區、(5)金沙江中下游地區、(6)川滇交界地區、(7)漢江安康~白河地區、(8)川東大巴山地區、(9)三峽地區ⅲ(10)黔西六盤水地區、(11)湘西地區、(12)贛西北地區、(13)贛東北上饒地區、(14)北京北郊懷柔-密雲地區、(15)遼東岫岩-鳳城地區。
2、主要危害
近十年來,全國由於崩滑流造成的人員死亡已近萬人,平均每年達928.15人。全國有 400 多個市、縣、區、鎮受到崩滑流的嚴重侵害,其中頻受滑坡、崩塌侵擾的市、鎮60餘座,頻受泥石流侵攏的市、鎮50餘座。較為嚴重的有重慶、攀枝花、蘭州、東川、安寧河谷等。全國幾條山區干線鐵路如寶成線、成昆線、寶蘭線都受到了崩滑流的嚴重危害。
『叄』 中國地質災害
中國地質災害
我國地質災害可劃分為10大類31種:
1、地震: 天然地震、誘發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變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鹽鹼(漬)化、冷浸田
5、海洋(岸)動力災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港口淤積
6、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坑道突水、煤層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災害: 濕陷性黃土、膨脹土、淤泥質軟土、凍土、紅土
8、水土環境異常: 地方病
9、地下水變異: 地下水位升降、水質污染
10、河湖(水庫)災害: 淤積、塌岸、滲漏
(一)地震
1、分布發育概況
進入20世紀以來,在我國境內(包括台灣及臨近海域)發生大於或等於8級的巨大地震共9次;發生大於或等於7級的地震約80次,其中1949~1990年發生了52次。
我國的構造地震分布非常廣泛,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餘各省都有6級以上地震發生。水庫誘發地震自60年代以來,目前至少以在11個省的15座水庫發生,其特點是與水庫蓄水有明顯關系。
地震在我國大陸地區具明顯的西強東弱、西多東少的發育分布規律。如本世紀以來發生的9次大於或等於8級大地震,除2次8級發生於台灣臨近海域外,其餘均發生於西部省份。我國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東部地區除了台灣外,Ⅶ度以上地區的面積相時少得多。
地震在空間分布上表現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帶狀分布。近100年發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圍繞這26條活動斷裂系發生的。我國地震活動的周期性和重復性呈現出成群分布,活躍高潮與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動格局。東部一個周期長約300年左右,西部為100~200年左右,台灣為幾十年。
2、危害狀況
地震災害以突然、隱蔽為特點,一旦成災,極易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重大的經濟損失。1901~1980年間,我國地震共死亡61萬人,其中死亡人數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達31次。1949年以來,地震就造成死亡27.4萬人,傷殘76.5萬人,居群災之首,同時地震還造成倒房60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我國的地震活動,不但頻次高,強度大,而且城市受災率高。據統計,全國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區的面積達312萬km2,全國70%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於烈度為Ⅶ度或高於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區內,特別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蘭州、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銀川、拉薩、汕頭都位於基本烈度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區內。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毀城鎮工程設施,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還可以引發滑坡、崩塌、火災等其它災害,加重了地震災害的損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發育分布基本情況
全國共發育有特大型崩塌51處、滑坡140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崩塌2984處以上、滑坡2212處以上。泥石流2277處以上。
從總體看,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諸省區長期處於地殼上隆過程之中,地震活動頻繁、地形切割劇烈、地質構造復雜、岩土體支離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區降水量和強度較大、西北地區植被極不發育,因而崩滑流發育強烈,如雲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其它地區新構造運動一般相對較弱,其中華北、東北地區的降水量相對較小,中南、華東大部分地區植被發育較好,因此,這些地區的崩滑流發育強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區。崩滑流災害危害較大的省區有:四川、雲南、陝西、寧夏、甘肅、貴州、湖北、遼寧、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劃分為15個多發區,它們是:(1)橫斷山區、(2)黃土高原地區、(3)川北陝南地區、(4)川西北龍門山地區、(5)金沙江中下游地區、(6)川滇交界地區、(7)漢江安康~白河地區、(8)川東大巴山地區、(9)三峽地區ⅲ(10)黔西六盤水地區、(11)湘西地區、(12)贛西北地區、(13)贛東北上饒地區、(14)北京北郊懷柔-密雲地區、(15)遼東岫岩-鳳城地區。
2、主要危害
近十年來,全國由於崩滑流造成的人員死亡已近萬人,平均每年達928.15人。全國有 400 多個市、縣、區、鎮受到崩滑流的嚴重侵害, 其中頻受滑坡、崩塌侵擾的市、鎮60餘座,頻受泥石流侵攏的市、鎮50餘座。較為嚴重的有重慶、攀枝花、蘭州、東川、安寧河谷等。全國幾條山區干線鐵路如寶成線、成昆線、寶蘭線都受到了崩滑流的嚴重危害。
『肆』 地質災害減災工程的總體部署
對危害公共安全、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國家實施有計劃的分期、分批治理工程;對偏僻地區受災害威脅的分散居民點,則實行搬遷避讓工程,對每年新發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實施應急處置工程(圖9.1)。
9.4.1 分期部署
(1)近期(至2010年)
1)對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確定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甄別,對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內,威脅城鎮、人口集中居住區、風景名勝區、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和交通干線、重點水利水電工程等基礎設施的地質災害進行有效治理;
2)對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內,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分散居民點進行避讓搬遷;
3)對每年突發的地質災害實施有效、迅速的應急處置工程,形成完善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反應系統。
(2)遠期(2011~2020年)
1)對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內,威脅城鎮、人口集中居住區、風景名勝區、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和交通干線、重點水利水電工程等基礎設施的地質災害進行根本治理;
2)對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內,威脅城鎮、人口集中居住區、風景名勝區、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和交通干線、重點水利水電工程等基礎設施的地質災害進行有效治理;
3)對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內,遭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分散居民點進行搬遷避讓;
4)對每年突發的地質災害實施有效、迅速的應急處置工程,形成政府指導、全社會參與的地質災害綜合減災系統。
9.4.2 分區部署
根據我國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類型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結合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國土資源規劃,將全國按地質災害防治區劃進行分區部署。
(1)東部平原
該區地質災害以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山地泥石流為主。
地質災害的防治,應結合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建設布局,避免將重大工程和重要設施建在(岩溶或礦山采空)地面塌陷危險區,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環渤海地區的地面沉降災害,採取有效的控沉方法,減緩地面沉降速率,防止或減少地裂縫和(岩溶)地面塌陷災害的發生頻次;對北京、河北、遼寧和吉林丘陵山區發育的泥石流,要加強勘查、防治,走開發型治理的道路,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效果;加強遼寧鳳城—岫岩泥石流災害的防治和北京北山及京西泥石流、地面塌陷的防治。
(2)東南丘陵山地
該區地質災害以滑坡為主。
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加強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勘查與防治,將地質災害減災工程與土地、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緊密結合起來,走開發型治理的道路,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經濟效益;對威脅重要城鎮、人口密集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勘查、核實的基礎上,分期、分批安排治理工程;對珠江三角洲地區、江西中部地區的隱伏岩溶區,要加強地下水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避免超量開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岩溶塌陷災害。
圖9.1 全國地質災害減災工程規劃圖
(3)西北內陸盆地
該區地質災害以盆地邊緣的泥石流、滑坡為主。
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對威脅鄉鎮、縣城等人口密集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期分批進行治理;對人口密度小、居民稀少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結合國家異地扶貧(生態移民)工作,採取搬遷避讓措施。
(4)黃土高原
該區地質災害以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為主。
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對威脅礦產資源開發、交通道路運營和城鎮人口聚集地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工程治理;結合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態環境治理,採取生物工程措施治理滑坡、泥石流,對人口分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搬遷避讓措施,避免人員傷亡。
(5)西南山地
該區地質災害以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為主。
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對威脅礦產資源開發、交通道路運營和城鎮人口聚集地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工程治理;對大江、大河中上游源區的地質災害,結合生態環境保護,開展有效的防治措施,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對人口分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搬遷避讓措施,避免人員傷亡。
(6)青藏高原
該區地質災害以滑坡、泥石流為主。
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對青藏鐵路、川藏公路等交通干線和重要城鎮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隱患進行治理;在青藏鐵路沿線地質災害多發的地段,建立地質災害治理示範路段;對遭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分散居民點實施搬遷避讓。
『伍』 遼寧海地源地質評估有限公司鳳城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遼寧海地源地質評估有限公司鳳城分公司成立於2009年10月09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為地質版災害危險權性評估、地質災害評估、礦業權評估、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質勘察、土地整理設計業務提供咨詢、服務等。
法定代表人:張永海
成立時間:2009-10-09
工商注冊號:210682004031295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
公司地址:鳳城市鳳凰城區鄧鐵梅路123號
『陸』 環境地質災害增多指什麼
近20年來,由於森林被大規模地砍伐,促使滑坡、泥石流等環境地質災害成倍增加,使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受到不應有的損失。最典型的例子是遼寧省鳳城市虎溝村。過去,這里有茂密的森林10多萬畝,人均森林面積800畝,森林看不到邊,植物數不清楚,野葡萄、野梨、野核桃、獼猴桃、山裡紅等野果應有盡有,還有五味子、野山參等四五十種名貴葯材。山中還有老虎、豹子、狗熊、狐狸、野豬、獾子、狍子等30多種動物。從20世紀60年代起,村民們開始大規模砍伐這里的森林,一直砍了近30年,樹砍光了,野獸也跑走了,人們還不住手。可是,在1998年8月11日下午,下了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沖擊著被砍完了的樹林而呈光禿禿的山坡,釀造了一場該地從來沒有過的翻天覆地的泥石流,盪平了整個虎溝村,這是自然對人們過度砍伐森林的報復,這時候的懺悔和流淚是毫無用處的,虎溝村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破壞了的環境,像潑出去的水,永不復原。恢復虎溝村的生態環境,至少需600萬元以上,是村民們30年來砍樹收入的6倍。其實即使投入多少錢,也永遠恢復不了當地的原始狀態了。
類似虎溝村的例子很多,如湖南省邵縣潭溪鎮光明村,在50年代以前也是原始林帶,古樹參天,經歷年砍伐,終於在1998年6月發生虎溝村式泥石流,光明村變成了黑暗村,盪然無存。
由於森林、草原和濕地被毀,近年來我國的塵暴也日趨頻繁,從1957~1998年發生過38次,影響的范圍也越來越大,經濟損失也令人吃驚,僅1998年4月16日發生的1次塵暴就損失3億元。
由於人類過度砍伐熱帶雨林,破壞了森林環境,一種千百年來安定地生活在烏干達怖露厲等熱帶雨林土壤的嗜肉細菌——怖露厲菌被迫改變了原有習性,向人類進攻,細菌從損破的皮膚進入人體,幾天內感染皮膚就潰爛發臭、疼痛異常,皮膚、血管、肌肉組織壞死剝落,使人死亡。此種環境病目前無葯可治,使病者和醫生都心驚膽戰。只能在皮膚被感染後,迅速進行外科切除手術,方可保命,它是森林派向人間的可怕殺手,是人類破壞森林環境的報應,全世界已有6000餘人被感染過,中國有過一例。
『柒』 中國1∶萬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圖的編制
一、內容概述
(一)成果簡介
此次編圖工作是在研究總結以往地質大調查成果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和掌握我國崩滑流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而編制的。1∶400萬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分布圖和1∶400萬泥石流災害分布圖以崩滑流地質災害發育現狀為基礎,反映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全國的發育分布規律。
1.東北、華北平原丘陵山地區
崩塌較多,江河沿岸的公路、鐵路沿線分布廣泛,規模一般為幾至幾十立方米,危害性大,主要為暴雨誘發。滑坡僅集中在遼寧東部的寬甸、鳳城、岫岩、撫順地區、遼南老帽山一帶礦山的采礦棄渣和城市人工邊坡。
該區泥石流多沿太行山、北京西山、燕山和長白山、千山帶狀發育,具群發性,並集中發生在7~8月的汛期,為中小規模的稀性泥石流,以溝源崩塌滑坡觸發溝床物質活動而形成的泥石流為主。
2.華南丘陵山地區
以滑坡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較少,主要分布在浙江西部、福建、贛東北、贛西北、湘西山區、廣西西北部和廣東北部地區。本區滑坡多以小型、淺層土質(堆積層)滑坡為主,有規模較小、發生頻率高、突發性強(主要集中分布在5~6月的梅雨季節和7~9月的台風雷陣雨季節)的特點,以福建、江西兩省最為發育。
該地區泥石流呈零星發育,其觸發因素多受台風帶來的強降雨影響。
3.秦巴-西南山地高原區
本區的崩塌、滑坡比較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龍門山地區、川滇南北向條帶、秦巴山地、三峽兩岸和黔西南山區。以中小型的崩塌滑坡為主,由南向北岩質崩塌、滑坡逐漸增多,巨型、大型的崩塌滑坡較多。本區是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最為發育的地區,在地震活動帶,由地震觸發的崩塌、滑坡非常多,形成的規模較大。
本區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地,是我國泥石流的主要發育地區之一。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大巴山、龍門山、邛崍山南段、鄂西北的武當山、荊山,主要是暴雨誘發,且多為水石流。固體物質除少許黏性土外,主要由粗顆粒的砂礫和塊石組成(礫石和塊石約佔80%以上),其主要來源為基岩崩塌、滑坡所堆積的碎屑物質。
4.黃土高原-山西盆地區
黃土高原是我國崩塌、滑坡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其特點是類型多樣、形成條件比較復雜。崩塌、滑坡除在呂梁山以東有較少分布外,其餘地區廣泛分布,最為嚴重的地區為晉陝蒙三角地帶和白於山黃土山地、六盤山以東的晉陝黃河峽谷段,以及六盤山以西的龍喜、青東黃河、湟水谷地黃土山地、隴南渭河沿岸山地。主要由暴雨激發形成,由地震誘發的滑坡大都分布在六盤水以西地區。
黃土高原地表切割破碎,鬆散堆積物十分豐富,以黏性泥流居多。
5.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區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新疆西部阿爾泰山和天山伊犁谷地、阿拉善高原、陰山低中山區、鄂爾多斯低中山區,黃土丘陵區零星分布。本區崩塌的類型有岩質崩塌和黃土崩塌兩種類型。岩質崩塌基本以小型為主,主要分布在新疆的阿爾泰山、天山地區、鄂爾多斯高原以及周邊地區公路兩側、採石場。黃土崩塌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高原的黃土丘陵區和天山地區的低山丘陵區以及天山伊犁谷地。
由於降水量極為貧乏,致使該地區泥石流發育較少,僅零星分布在新疆天山山地。
6.青藏高原區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橫斷山區、藏南喜馬拉雅山、藏東三江、川西高山峽谷區。崩塌以小型、岩質崩塌為主,滑坡以淺層、小型堆積層滑坡為主。由於現代冰川和古冰川的強烈作用,以凍融、冰劈作用為主的物理風化盛行,是崩塌發育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規律為國內其他省區所少見。高原的隆升是控制區內泥石流形成和分布的關鍵,區內泥石流類型多樣。藏南降水集中且多陣雨,是雨水泥石流分布地區;藏西北年降雨量不到200mm,主要是凍融泥石流分布地區;受到季風影響的念青唐古拉山東段和西昆侖山的兩大冰川作用的中心以及喜馬拉雅等現代冰川分布地區,多有冰川型泥石流發育;而在念青唐古拉山海洋性冰川分布地區,以冰川消融類型泥石流為主,包括冰崩、雪崩泥石流;其他山區多為亞大陸性冰川分布地區,以冰湖潰決泥石流為代表。
(二)基本原理
1.正確反映崩滑流地質災害的特徵及區域分布規律以及與地質環境條件的關系
我國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分布與環境地質背景密切相關,並呈現明顯的地域分布特點。在西南地區因地震等級高,特別是在新構造運動發育的地段,分布著大型的岩質滑坡和堆積層滑坡。福建山區花崗岩風化層較厚,殘坡積土滑坡發育。目前,我國崩塌、滑坡主要是由於暴雨激發所致,泥石流與氣候的關系比滑坡、崩塌更為密切,多發生在6~8月,當降雨強度達到相應的臨界值時,就會導致泥石流爆發,而東南沿海的泥石流多由於風暴潮引發,呈現群發的特點。就地形地貌而言,我國崩塌、滑坡主要發生在地形第一台階與第二台階、第二台階與第三台階的過渡地帶,此處構造與裂隙發育,岩石破碎,崩塌滑坡發育,為泥石流形成創造了極好的地形條件和物質條件。
2.充分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調查資料,表現目前我國崩滑流地質災害的危害狀況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圖件的編制目的,主要是為了經濟建設規劃和減災防災所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以及各個地方政府在地質災害的調查方面在不同時期都投入了相應的調查研究工作,也形成了大量不同區域、不同時期、不同詳細程度以及不同內容的調查資料和不同表現形式的成果資料。
首先充分搜集資料,在保證資料全面性的基礎上,在編圖資料的遴選過程中,盡量選擇那些代表性強、與當前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最新資料,例如近幾年完成的全國1∶50萬環境地質調查以及正在開展的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以保證圖件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3.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要,為有關部門提供可靠實用的信息
一方面,圖件所反映的內容對城鎮規劃、工程建設、減災防災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可利用性,另一方面,不僅地學專業工作者能夠使用這些圖件,而且非地學專業的規劃工程師和政府官員也能對其中的決策性要素、評價指標和結論有明晰的認識、准確的理解、全面的把握和有效的使用。為此,編制圖件時,首先是深刻理解規劃設計和決策的需要,其次是使用簡明、易懂的圖式和文字說明,摒棄過於專業化術語、冗長的文字論述和復雜的圖面,以達到信息溝通的效果。
4.在對現有地質災害現狀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發展趨勢的概略預測
地質災害隨著地質環境的演化以及人類的經濟活動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著,從時間跨度上圈定崩滑流災害多發區對於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三)技術特點
1)收集了地質大調查開展以來我國崩滑流的調查成果,總結了規律,反映了我國現階段崩滑流地質災害的特徵及區域分布規律。
a.用崩滑流地質災害的規模、物質組成、主要誘發因素、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等級來反映我國六大環境地質分區(東北、華北平原丘陵山地區,華南丘陵山地區,秦巴 西南山地高原區,黃土高原 山西盆地區,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區,青藏高原區)的地質災害的發育規律與特點。
b.收集了最新地質環境背景資料包括地形地貌、新構造運動、岩土體的工程地質圖、大地板塊構造圖、降雨量以及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度等,作為本次編圖的地質背景圖層,以反映我國六大環境地質區內的崩滑流地質災害與各區地質環境條件的關系。
2)此次編圖利用計算機技術,運用MAPGIS軟體進行圖件編制,同時建立了編圖圖形庫。
a.資料庫的建設:搜集現有的各類地質災害資料庫及國家及地質行業有關資料庫的標准與規范,並比較各類資料庫的優缺點,參照現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資料庫格式標准建設(或整合)滿足編圖需要的資料庫。
b.編圖資料的入庫:將甄別篩選分類、驗證核實的資料錄入資料庫。
(四)技術指標
本次編制的崩滑流地質災害圖以地形地貌、岩性特徵、大地構造、活動斷裂、地震5項指標來反映孕育崩滑流地質災害的地質環境背景條件,用人口密度、年均降雨量反映人類活動強度和氣候特徵在區域上與崩滑流的關聯度,選取地質災害點時,不僅反映了區域上崩滑流地質災害的規模、物質組成、主要誘發因素,同時也對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了評估。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該項成果將會在全國及地區地質災害的宏觀規劃及工作部署中作為基礎的地質依據使用。
三、推廣轉化方式
本項成果以會議交流和印刷的方式進行成果轉化,成果已發往國土資源部及相關部門以及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聯系人:王禕萍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
郵政編碼:100081
聯系電話:010-62177430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捌』 我國常見類型地質災害分布
(一)地震
地震每天都在發生,只不過人類能察覺的地震(有感地震)還不到1%。科學家們通過對地球上地震發生頻率的統計,劃分出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大陸斷裂地震帶和大洋海嶺地震帶等大地震帶,其中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的范圍均涉及我國境內。我國是受地震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1970年以來,中國(含邊界附近)共發生震級M≥5.0地震4500餘次。
圖1-1 2005~2009年不同地質災害類型發生次數統計(統計數據不包括地震)
根據中國地震網提供的有關資料,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6個地區的24條地震帶上。這6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包括台灣東部帶和台灣西部帶;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包括滇東-滇西帶、騰沖-瀾滄帶、武都-馬邊帶、康定-甘孜帶、安寧河谷帶、西藏察隅帶和西藏中部帶;③西北地區,主要是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包括銀川帶、六盤山帶、河西走廊帶、天水-蘭州帶、塔里木南緣帶、南天山帶和北天山帶;④華北地區,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包括郯城-營口帶、燕山帶、山西帶、渭河平原帶和河北平原帶;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⑥東北地區,主要指黑龍江省東南部和吉林省東北部。
中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自治區、直轄市)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滑流)
我國崩塌、泥石流和滑坡地質災害發生的區域性分布規律非常明顯。特殊的地質環境條件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基礎和根本原因。從地質方面分析,這些類型地質災害重災區一般分布在地形起伏大,構造活動強烈,岩、土體物理風化嚴重,地質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在降雨、地震、人類活動等條件觸發下,極易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2004~2010年資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的地質災害月報和速報資料)統計(表1-2),我國地質災害的地域分布和損失特點非常明顯。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除上海市等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這些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大地貌的第二級地貌階梯的川東鄂西地區、湘西和雲貴高原區、青藏高原東緣區、橫斷山高山峽谷區,行政區劃上主要是西南地區的雲南、四川、重慶、貴州省(市),中南地區的湖南、湖北、廣西等省(自治區)以及華東地區的江西、福建、浙江等省。
表1-2 2005~2009年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統計
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貴地區,由於地處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向東部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地形起伏切割特別劇烈,同時許多地區暴雨強烈,加上人為破壞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動廣泛而又嚴重,所以崩滑流特別發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動特別頻繁,是我國崩滑流災害嚴重的地區。在以下地區形成崩滑流密集區(帶):
1)長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帶。主要以泥石流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遼寧的鳳城、寬甸、岫岩,河北的青龍,北京的懷柔、密雲等地區。
2)黃土高原密集區。主要為黃土滑坡,其次為泥石流。以西部的隴中高原和中部的陝北高原最嚴重,特別是在黃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鐵路沿線尤為發育。
3)秦嶺-大巴山密集區。以泥石流、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以白龍江和漢水流域最發育。
4)長江三峽密集帶。以滑坡和崩塌(危岩)為主,其次是泥石流。廣泛發育在宜昌—重慶之間的長江沿岸。
5)龍門山、橫斷山、五蓮峰、烏蒙山密集區。以滑坡、泥石流為主,崩塌(危岩)次之。鮮水河、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流域最發育。
6)雲貴高原密集區。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其次為崩塌(危岩)。以瀾滄江、元江流域最發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連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華南和東南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和台灣山脈的一些地區崩滑流災害也比較嚴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活動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伴隨一些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而急劇發展,目前已廣泛分布在我國大城市、城鎮、礦區與鐵路沿線。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帶,引起地面下降與裂縫,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96個城市和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時引發不同程度地裂縫。據鄭柏舉(2010)資料,目前我國的沉降總面積約9萬平方千米,而且仍然處於蔓延趨勢,其中約80%分布在東部地區。地面沉降從地質角度看,容易發生在3種區域:三角洲和濱海平原、沖洪積平原及內陸盆地。體現在我國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條主要的地面沉降區(帶):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地面沉降區、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面沉降區、長江三角洲的嘉興-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汾渭溝谷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其中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是全國地面沉降最為嚴重的地區。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十分嚴重。據全國地質災害普查資料統計,全國有岩溶塌陷3000多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330平方千米。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廣西、湖南、貴州、廣東、河北、江西、雲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粵北山地。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質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3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鹼化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雖然它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國家,據調查統計,至20世紀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67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8%。長期以來,我國水土流失呈持續發展態勢,其面積、侵蝕強度和危害程度不斷加劇,全國平均每年擴展約1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廣泛,以黃土高原地區最嚴重,長江、珠江中上游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比較嚴重。其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千米,年均侵蝕模數約8000噸/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總量為1316億噸。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年侵蝕土壤為24億噸。
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區域,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斷上升趨勢,近年來平均每年擴展2460平方千米。
全國現有各類鹽漬土地99萬平方千米,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地37萬平方千米,殘余鹽漬化土地45萬平方千米,潛在鹽漬化土地17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地區、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區。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嚴重。
(五)火山災害
火山災害目前僅屬於次要的,我國大多數火山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雲南、黑龍江與台灣等邊緣省份。目前我國有危險的活火山有3處,即長白山、騰沖和台灣的陽明山。
『玖』 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
我國是地質災害多發國家,災害類型多樣,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通過對中國地震發生記載次數的統計發現,我國的地震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居世界之首。歷史時期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發生十分頻繁。同時,我國又較多發生強震,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先後發生7級以上地震50餘次,而6級以上地震,僅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發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圍幾乎遍布全國,但貴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區)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我國也頻發,是除地震外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發布的全國地質災害通報2004~2009年資料(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的地質災害月報和速報資料匯總)統計(表1-1;圖1-1),這3種地質災害占的比例高達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質災害居於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統計
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貴地區,由於地處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向東部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地形起伏切割特別劇烈,同時許多地區暴雨強烈,加上人為破壞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動廣泛而又嚴重,所以崩滑流特別發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動特別頻繁,是我國崩滑流災害嚴重的地區。在以下地區形成崩滑流密集區(帶):1)長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帶。主要以泥石流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遼寧的鳳城、寬甸、岫岩,河北的青龍,北京的懷柔、密雲等地區。
2)黃土高原密集區。主要為黃土滑坡,其次為泥石流。以西部的隴中高原和中部的陝北高原最嚴重,特別是在黃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鐵路沿線尤為發育。
3)秦嶺-大巴山密集區。以泥石流、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以白龍江和漢水流域最發育。
4)長江三峽密集帶。以滑坡和崩塌(危岩)為主,其次是泥石流。廣泛發育在宜昌—重慶之間的長江沿岸。
5)龍門山、橫斷山、五蓮峰、烏蒙山密集區。以滑坡、泥石流為主,崩塌(危岩)次之。鮮水河、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流域最發育。
6)雲貴高原密集區。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其次為崩塌(危岩)。以瀾滄江、元江流域最發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連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華南和東南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和台灣山脈的一些地區崩滑流災害也比較嚴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活動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伴隨一些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而急劇發展,目前已廣泛分布在我國大城市、城鎮、礦區與鐵路沿線。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帶,引起地面下降與裂縫,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96個城市和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時引發不同程度地裂縫。據鄭柏舉(2010)資料,目前我國的沉降總面積約9萬平方千米,而且仍然處於蔓延趨勢,其中約80%分布在東部地區。地面沉降從地質角度看,容易發生在3種區域:三角洲和濱海平原、沖洪積平原及內陸盆地。體現在我國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條主要的地面沉降區(帶):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地面沉降區、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面沉降區、長江三角洲的嘉興-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汾渭溝谷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其中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是全國地面沉降最為嚴重的地區。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十分嚴重。據全國地質災害普查資料統計,全國有岩溶塌陷3000多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330平方千米。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廣西、湖南、貴州、廣東、河北、江西、雲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粵北山地。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質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3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鹼化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雖然它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國家,據調查統計,至20世紀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67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8%。長期以來,我國水土流失呈持續發展態勢,其面積、侵蝕強度和危害程度不斷加劇,全國平均每年擴展約1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廣泛,以黃土高原地區最嚴重,長江、珠江中上游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比較嚴重。其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千米,年均侵蝕模數約8000噸/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總量為1316億噸。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年侵蝕土壤為24億噸。
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區域,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斷上升趨勢,近年來平均每年擴展2460平方千米。
全國現有各類鹽漬土地99萬平方千米,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地37萬平方千米,殘余鹽漬化土地45萬平方千米,潛在鹽漬化土地17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地區、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區。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嚴重。
(五)火山災害
火山災害目前僅屬於次要的,我國大多數火山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雲南、黑龍江與台灣等邊緣省份。目前我國有危險的活火山有3處,即長白山、騰沖和台灣的陽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