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物理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物理所

發布時間: 2021-02-25 10:50:00

『壹』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簡稱物化探所)作為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託單位,擔負著我國地學領域中勘查地球物理(物探)與勘查地球化學(化探)兩大學科的研究開發及推動相關技術進步的任務,形成了擁有電磁場精細勘查、彈性波場勘查、位場勘查、地下物探、航空物探、物探數據處理、應用地球化學、地球化學填圖、生態環境地球化學、深穿透地球化學、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技術、地球化學標准物質研製、油氣物化探理論與方法、礦產資源勘查研究等物化探技術方法的國家級科研技術創新基地。

2009年承擔各類科研地調項目99項,年度經費共計9774萬元。其中:國家科技及專項項目(課題)27項,經費2794萬元;地質調查項目38項,經費3704萬元;省級財政專項5項,經費2826萬元;所長基金29項,經費450萬。

所長兼黨委書記韓子夜(中)、副所長徐剛峰(右二)、副所長胡平(左二)、副所長徐龍強(右一)、副所長史長義(左一)

2009年重要科技進展及科研成果

航空電法測量技術應用及新技術研發均取得重要進展:「863」重大計劃課題「時間域航空電磁勘查系統研製」成功實現了磁矩達到50萬A·m2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發射機研製,高靈敏度寬頻三分量感應線圈感測器、實時寬頻高精度數據採集收錄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和試驗取得了實質性的階段成果。以國產Y12IV型飛機作為時間域固定翼航空電磁系統的運載平台的飛機改裝方案通過風洞試驗。

採用頻率域航電儀與航磁、航空放射性測量儀集成的航空物探綜合站首次完成了省部合作項目「內蒙古二連浩特—東烏旗地區1:5萬航空物探綜合站勘查」項目,實現了24萬km2大面積、區域性地球物理測量,查明了測區電磁場、磁場和放射性地球物理場的基本特徵。研究了區內主要地質體、地質現象的電磁識別技術,進行了航空視電阻率岩性構造填圖,為該區進一步普查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地質資料。圈定了有明確找礦意義的179處基岩導體異常,重點解剖6處,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成果。

由3架Y1211型飛機組成的機隊,搭載著物化探所航空物探室研製的HDY—402型三頻航空物探(電磁放)綜合站,在石家莊中核集團標准源上進行航空伽瑪能譜儀靜態及動態標定。

實現了瞬變電磁測量結果的動態可視化三維解釋:在「863」計劃探索導向類課題「復雜地電條件下瞬變電磁三維異常特徵反演」項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復雜地電條件下瞬變電磁三維有限差分法正演數值模擬,解決了正演三維模型可視化輸入輸出、計算速度慢、邊界效應影響大等關鍵技術;實現了瞬變電磁場與三維地質體相互作用的動態可視化,研製了動態可視化地下三維瞬變電磁場程序模塊,為形象地描述地下瞬變電磁場不同衰減時間的空間分布形態,研究瞬變電磁法的機理及擴散過程,理解瞬變電磁法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強有力的圖示工具;實現了定源回線瞬變電磁三維異常特徵反演,為瞬變電磁實測數據的三維處理和解釋最終走向實用化提供了一套新的方法技術。

物化探技術在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勘查中初見成效:青海木里地區物化探勘查實驗研究表明,應用物化探綜合技術可以圈定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有利區帶(塊)。化探異常可以指示水合物物質來源,圈定天然氣水合物分布范圍,物探方法可以進一步圈定水合物有利賦存的有利構造部位。實驗結果還表明,木里地區水合物除煤型氣來源外,還有原油伴生氣來源,因此木里地區既要關注天然氣水合物,也要關注油氣資源,應進行綜合能源調查與評價。

青海木里工作照

「礦產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技術規程」完成了CSAMT法技術規程的起草:在廣泛徵求國內相關單位和專家意見,廣泛收集研究地礦、石油、煤炭等行業現有相關規范的基礎上,吸收了CSAMT法國內外最新發展與實用性成果,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而確定了CSAMT法的作業流程、各項技術指標和質量檢查與評價標准及相關附錄。該規程內容齊全、層次清晰、格式規范、編制基礎扎實、依據充分;各項指標合理、要求具體,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對規范電性CSAMT法的地質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實施中蒙邊界填圖項目野外工作照

在中蒙跨界區域圈出大型礦靶區32處:「中蒙邊界地區地球化學塊體編圖」項目制訂了針對中蒙邊界荒漠戈壁區和草原區的1:100萬地球化學填圖技術標准,為雙方開展聯合地球化學編圖和對比研究奠定了基礎。完成中蒙接壤地區31萬km2的1:100萬69種元素地球化學填圖,結合1:20萬區域化探數據編制了中蒙邊界100萬平方公里1:100萬和1:20萬地球化學圖,建立了大型礦地球化學預測標志。預測銀多金屬大型礦靶區31處,斑岩型銅金礦靶區1處;首次製作出世界最大的白雲鄂博稀土礦地球化學圖,並新發現大規模稀土元素異常2處。

鑽天山示範區靶區優選結果示意圖

「隱伏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銅多金屬礦床地球化學環境異常結構和定位預測方法研究」項目成果:為在我國東部地質工作程度較高的地區開展地球化學勘查提供了方法技術,拓展了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研究的思路。對九—瑞成礦帶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Cu多金屬礦的成礦遠景進行了預測,在成礦遠景區內優選出了找礦靶區。篩選出用於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Cu多金屬礦勘查的地球化學新指標,包括分散元素、稀土元素、常量化學組分等。兼顧礦化過程中富集和貧化作用兩類元素地球化學信息的需要,建議土壤測量樣品加工採用水篩方式,粒級確定為—20~+150目。總結歸納出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Cu多金屬礦礦致異常結構規律。在鑽天山示範區I號異常地段同時出現富集和貧化兩類元素異常,是有進一步工作意義的找礦靶區。以成礦地球化學環境及異常結構規律為基礎,提出了隱伏斑岩型塊狀硫化物型Cu多金屬礦預測定位方法技術。

「內蒙古自治區白乃廟巴彥呼舒高石山等地區銅鉛鋅多金屬礦物化探新方法查證」成果:通過1:25000地質調查,了解了白乃廟、高吉高爾-海力敏、罕達蓋林場工區地層、岩漿岩、構造、礦產分布特徵,為物化探異常解釋提供了依據。通過1:25000相位激電測量、岩屑測量,總結了工作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圈定視相位異常19處、化探多元素組合異常10處。優選重點物化探綜合異常進行了1:10000地質簡測、相位激電測量、岩屑測量,進一步了解了異常特徵和地質成礦條件。提出找礦靶區5處(罕達蓋林場工區3處、高吉高爾工區2處)。其中罕達蓋林場工區東北部以Mo為主的多金屬異常,有的樣品Mo含量已達邊界品位,鑽探結果證實該異常是斑岩型鉬多金屬礦的顯示。根據罕達蓋林場工區ZK0002鑽孔原生暈測量結果,對多種元素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了分析,指出除Fe、Cu外,該區Mo也是一種重要的成礦元素。提出了適用於半乾旱草原區銅鉛鋅多金屬礦勘查及定位預測的綜合物化探方法技術組合。

罕達蓋林場工區Mo異常

「礦產勘查中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新指標及其應用研究」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9年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同位素、硫(碲)、稀土元素等指標為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提供了更加系統全面的信息。發生貧化的元素與發生富集的元素在地球化學勘查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綜合利用元素的富集和貧化規律構建異常結構模型,是實現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指標定量化的基礎。這項研究成果不僅為大興安嶺中北段異常成礦前景評價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技術,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地球化學勘查指標和方法技術應用的基礎理論,對促進學科領域的進步和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為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方法技術研究指明了方向。

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系列標准物質研製成果: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系列標准物質包括15個水系沉積物、12個土壤、10個生物樣品,共計37種。這些標准物質從我國地質調查的需求出發,研製了為廣大地質分析實驗室廣泛接受的水系沉積物標准物質GSD1-8,補充了中國西部乾旱荒漠區,中國東北森林沼澤區、灘塗等不同景觀、不同性質的水系沉積物和土壤樣品,基本涵蓋了中國主要景觀區和主要土壤類型。研製的10個生物樣品使物化探所的生物標准物質數量達到35種,涵蓋了中國主要大宗農產品與主要生物類型。水系沉積物與土壤樣品定值元素達72種,生物樣品定值元素達59種,定值元素多、定值精度高,能滿足礦產勘查、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動植物檢疫、農業與環境調查等領域的需求。

標准物質候選物采樣點位示意圖

「覆蓋區深穿透地球化學方法技術完善與標准建立」成果:提出細粒級樣品是在乾旱荒漠戈壁覆蓋區進行深穿透地球化學調查的有效采樣介質。初步建立了荒漠戈壁覆蓋區準平原化過程中元素的分散模型,了解了深部含礦信息在地表的富集層位、富集粒度和賦存狀態,發現深部含礦信息富集在垂直剖面頂部的弱膠結層細粒級粘土和鐵錳氧化物膜中,剖面底部靠近礦體的風化層。研製了針對荒漠戈壁覆蓋區4個金屬活動態分析的內部標准樣,初步給出了50餘種元素的全量、一步提取和四步提取的內部參考值。在乾旱荒漠戈壁區進行了淺鑽取樣試驗研究,初步提出了淺覆蓋區淺鑽化探取樣的可行性。編寫了《乾旱荒漠戈壁覆蓋區穿透性地球化學技術操作規范(草案)》。在黃土覆蓋區、沖積物覆蓋區進行了地氣捕集劑實驗的空白控制、不同類型和不同濃度捕集劑的地氣實驗以及地氣元素組分特徵方面的研究,發現地氣中成礦元素Cu、Pb、Zn、Ni等元素含量最高,地氣方法最適合用於覆蓋區尋找多金屬礦床。

乾旱荒漠區野外采樣工作照

乾旱荒漠戈壁覆蓋區淺鑽地球化學取樣工作照

「吉林省農田生態系統區域地球化學評價」項目研究成果簡介:「吉林省農田生態系統區域地球化學評價」系吉林省人民政府與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實施的「吉林省農業地質調查——吉林省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項目的子項目。經過4年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項研究任務,獲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對吉林省農田區有毒有害與有益營養元素的自然來源與人為來源進行了追蹤,建立起元素生物有效量與影響因素間的定量關系模型;通過定量關系模型,利用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數據對研究區表層土壤環境質量進行了整體評價。吉林省農田區有毒有害與有益營養元素的生態效應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區生產的玉米、水稻等大宗農產品全部是安全食品,且多為綠色食品。但蔬菜中重金屬元素含量超標現象普遍。農作物中重金屬來源甄別研究結果顯示:農作物中有相當一部分重金屬並不是來自於土壤,而可能主要是來自大氣。吉林省農田生態系統安全性預測結果顯示:研究區目前整體環境質量良好,但研究區中東部土壤酸化嚴重,有32%面積的土壤已基本喪失酸緩沖能力,有34%面積的土壤酸緩沖能力已較弱,迫切需要防止土壤酸化加劇。

研究區大氣干濕沉降物中As含量分布圖

中國區域土壤地球化學評價標准研究:「中國區域土壤地球化學評價標准研究」是「中國農業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標准體系研究與成果集成」項目的工作內容之一。本項目查清了以山西、江蘇、湖南/浙江、黑龍江/吉林為代表的4個研究區內17項元素指標的累積程度和累積途徑,並針對元素的存在形態特點確定了用於多種元素活性組分研究的提取劑AB-DTPA。通過對根系土元素含量與農作物籽實中元素含量間相關性的研究,確定了當農作物中出現元素含量超過食品衛生標准時,土壤中元素全量和有效量的臨界值,構建了各研究區土壤元素生態效應評價的定量標准體系及安全和預警指標,為其他景觀區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標准體系的研製提供了可借鑒的案例。

研究區土壤中有效氮與全氮含量關系圖

珠江水系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成果:項目通過珠江水系北江、東江、流溪河、潭江及西江(廣東省境內河段)幹流及其重要支流河水懸浮物,河水、底泥、沉積柱、流域內主要地層岩體等樣品地系統採集與分析,查明了元素在底泥—懸浮物—河水中的分布與分配特徵,以及豐水期、枯水期的季節性變化規律;區域地球化學元素分布、元素組合、稀土配分等特徵顯示,水系中重金屬等元素含量與匯水域地球化學背景、礦床分布及礦產開發等人類活動污染有關;沉積柱、重礦物組合、鉛同位素組成特徵顯示,河流中重金屬等元素主要為自然成因,但已疊加有人為污染;結合徑流量資料,計算了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每年輸送進入珠江三角洲平原區的元素通量,以及珠江水系輸送入海中的元素通量。該項成果為珠江三角洲平原區土壤中重金屬異常元素的成因來源研究、珠江口近岸淺海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提供了基礎資料。

珠江水系豐水期懸浮物態Cd濃度分布

珠江水系豐水期水溶態Cd濃度分布

『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的物化探方法與技術

航空物探: 航空電法/航空磁法
地下物探:井中瞬變電磁/井中電磁波/井中聲波/井中電視/PS測井/多參數綜合測井等
地面物探:高精度重力/磁法測量、各種電法測量、淺層地震測量、地質雷達測量、樁機檢測、管線檢測、沉降監測等
海洋物探:測深/多波束測深、側掃聲納、多譜勒洋流剖面測量、海上地震測量、海洋磁測、海底高精 度重力測量等
化探: 區域化探、礦區化探、環境與農業化探、深穿透地球化學、氣體地球化學測量、地電化學和水化學測量、地球化學元素 分析測試、標准物質研製等。

『叄』 我想問問:中國地質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有什麼區別

中國地質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是兩個不同的單位.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是其中的一個部門.

『肆』 中國地質科學院P.S.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屬於國土資源部,後者屬於中國科學院,兩者的所屬的單位並不同。
兩個在某些方面都有強項,這個不好比。至於選什麼專業,我個人覺得只要導師比較牛就行,專業什麼的都是浮雲

『伍』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主要承擔國家和地方岩溶地質應用基礎研究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地質調查任務,同時,也承擔地方國民經濟建設中的技術開發和服務工作。在岩溶動力學與全球變化、岩溶資源評價與開發利用、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岩溶景觀旅遊評價等方面進行創新研究,形成優勢學科領域。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設置有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岩溶資源與環境調查研究院、岩溶生態研究與石漠化治理中心、岩溶地質災害研究中心、岩溶景觀與洞穴研究中心、環境地球化學研究測試中心等二級科研機構。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為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掛靠學術組織有: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洞穴專業委員會。現有在職職工154人,其中科技人員121人,有研究員24人(1人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51人,中級職稱43人。另外,還外聘流動高級科研人員25人。

所長、書記姜玉池研究員

副所長、副書記、紀委書記劉雯高級工程師

副所長黃慶達高級工程師

2008年全所實現貨幣工作總量4600萬元,比2007年增長18%;固定資產增加728萬元,達到3936萬元。2008年全所在研項目72項,預算經費4079萬元。其中縱向科研項目32項,經費1538萬元;橫向科研項目33項,經費1503萬元;地質調查工作項目7項,經費1038萬元。

2008年完成科技部、國家基金委、國土資源部和廣西科技廳等下達的科研項目和地方技術服務項目72項,發表論文87篇,其中SCI檢索期刊論文4篇,ISTP論文1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43篇,國內一般期刊論文39篇,出版專著2部。

2008年12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掛牌成立。國土資源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國際地學計劃全國委員會、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代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的有關領導和代表,以及來自有關省市地勘部門的代表共近300人參加了掛牌成立儀式。儀式取得了圓滿成功。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中心第一屆理事會主席汪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埃德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陳章良,桂林市人民政府市長李志剛共同為國際岩溶研究中心揭牌。

國際岩溶研究中心掛牌成立儀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

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的人員合影留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埃德倫助理總幹事與中國同事合影留念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岩溶動力系統運行機制與岩溶生態系統研究:重點揭示了土下碳酸鹽岩的溶蝕特徵,在一個水文年中,雨季土下碳酸鹽岩溶蝕量佔全年的65%~71%,在雨季竹林下碳酸鹽岩溶蝕速率明顯高於其他土地利用類型,但在旱季竹林下的碳酸鹽岩溶蝕速率則低於林地和草地。持續兩年的觀測數據顯示,岩溶林地土壤呼吸速率的變化幅度為14.63~297.77mg C·m-2·h-1,平均為118.81mg C·m-2·h-1;非岩溶區林地土壤其呼吸速率的變化幅度為43.12~329.93 mg C·m-2·h-1,平均為156.99mg C·m-2·h-1

土壤呼吸速率與水熱因子圖

土壤呼吸速率季節動態變化

碳酸鹽岩縫洞系統模式及成因研究:屬「973」項目研究課題,對典型露頭區岩溶縫洞系統進行了地質—地球物理描述,分析了塔河油田試驗區三大類型古岩溶作用條件,初步建立了塔河油田試驗區多期次、多旋迴裸露風化古岩溶作用機制與演化模式,分析了塔河油田試驗區不同地貌單元縫洞系統垂向分帶特徵和不同地貌單元縫洞系統結構特徵。

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岩溶塌陷形成演化過程和發育判據的室內分析測試方法。針對當前岩溶區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輸油管線等生命線工程建設面臨的岩溶土洞的發育和穩定性問題,運用以光纖時域反射BOTDR和同軸電纜時域反射TDR為代表的分布式光電感測技術在臨桂黃岔塘附近的桂陽高速公路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岩溶土洞(塌陷)監測預報試驗站,為線性工程岩溶塌陷的時空預報研究提供了平台。

岩溶景觀與洞穴研究:開展了廣西岩溶地質遺跡調查評價,完成了廣西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申報項目的系列技術材料的編寫和國內評審,順利被推薦接受UNESCO專家組評估。開展了我國不同氣候地貌區代表性洞穴調查與空氣環境監測工作,在廣西桂林、河池,海南儋州、重慶武隆、河北興隆建立了五個洞穴空氣環境系統自動遠程監測系統,對洞穴空氣環境的溫度、濕度、CO2、O2等因子進行高頻度的遠程自動監測,初步掌握洞穴空氣環境的變化規律,基本查明洞穴鍾乳石脫變原因,提出洞穴鍾乳石景觀保護和修復技術思路;利用宇生核素36Cl、10Be、26A1來確定天坑的形成年代,具有首創性,為進一步闡明天坑形成機制及發育演化規律,為完善我國區域岩溶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在塔河油田恢復古岩溶地貌並為分析儲集空間分布規律奠定了良好基礎

感測器鋪設

桂陽高速公路岩溶土洞監測

在貴州省六沖河流域探采結合,2008年10月31日和11月4日完成了大方縣馬場鎮馬場村和白泥村2處供水口的鑽探抽水試驗,計算可采水資源12003/d,解決周邊5個村29903人的飲水安全,大方縣和馬場鎮政府為此舉辦隆重的慶典大會

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與環境地質調查:屬地質調查項目,完成了1:5萬水文地質綜合調查面積21665km2、水文地質鑽探11132m,岩、土、水化學等測試分析樣品3995件,完成了設計工作量。通過水文地質綜合調查,查清了測區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和水資源特徵,調查岩溶地下河180多條,其中新發現20條,調查岩溶大泉700多處。查明了石漠化、乾旱缺水、岩溶內澇和煤礦開采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掌握了岩溶地下水開發利用條件、現狀及潛力。通過尋找有利富水帶,實施水文地質鑽探,共成井32口,涌水量近12000m3/d,解決10萬多人和5萬多畝旱地灌溉供水源問題,為西南岩溶區水資源有效開發利用積累了經驗。

西南岩溶石山地區重大環境地質問題及對策研究:屬地質調查項目,發現新一輪重大工程活動及礦山開采引發的水資源與水環境問題十分突出,礦山污染呈「由點向面狀發展態勢」,地下水質受污染的威脅和程度越來越嚴重,如柳州市雞喇地下河受城市垃圾及廢水影響,下遊河段

等離子含量明顯超標。廣西德保縣糖廠的酒精車間廢水排放,其下游的那造地下河出口處,COD達18.9mg/L,F含量達到1.6mg/L。經對18條典型地下河沉積物和地下水有機污染物(POPs)的調查與測試分析,發現沉積物內有機污染物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有積累現象。重慶地下河有機污染狀況較嚴重,其地下河沉積物內平均值分別為平均26.74ng/g和8.70ng/g。建議下一步水工環工作重點應重視對水環境現狀與變化的研究。

柳州雞喇地下河不同河段水化學分析結果

岩溶地下水監測與環境敏感性評價:屬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完善了數據管理系統,獲得各監測站降雨量、地下水主要水化學指標等大量數據。在官村,選擇地下水水位埋深、土壤厚度、地形特徵、包氣帶介質為評價因子,進行脆弱性評價和方法探索,評價結果顯示,岩溶窪地區域脆弱性高,地表落水洞、天窗、明流交替且土層厚度大於1m區域脆弱性中等;根據官村流域內土壤空間分布特徵,分析了土壤含水率,研究了包氣帶滴水的動態特徵,認為基岩空隙度低造成包氣帶的吸附能力有限,且與水位埋深有關;洞穴滴水和古環境研究取得新進展,滴水水化學變化呈現明顯的季節性波動。石筍記錄揭示了8個階段百年尺度的干濕、冷暖波。

岩溶地下水自動化監測站管理系統

『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怎麼樣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簡稱:物化探所),是國土資源部直屬的中國專門從事勘查地球物理和勘查地球化學應用研究的專業研究所,同時也是科技部批准組建的「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任所長、法人代表彭軒明教授,名譽所長謝學錦院士。
1957年9月創建於北京,是國土資源部直屬的最大的物探化探專業技術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365人,其中高級科技人員129人,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125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60多人,其中博士後、博士和碩士64名,中科院院士1人。截止2004年底,固定資產4400萬元,資產總量超億元。
現持有國家或部門核發的甲級資質證書有:《工程物探甲級單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甲級勘查單位資質證書》、《地質勘查資格證書》(地球物理勘查甲級和地球化學勘查甲級),1998年通過了國際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
物化探所擔負著推動中國物探化探兩大學科應用基礎理論研究、新方法新技術研究與開發的任務,同時也是地質勘查行業高技術的集散地和輻射源。擁有各類先進的物探儀器和分析測試設備,為物化探科研和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保障。方法技術包括空中(航空)、地面、海(水)上、地下(井中)等物探勘查技術和國際領先的岩石、土壤、水系沉積物、地氣、植物、環境等化探勘查技術。物化探研究所集研究、開發、勘查於一體、技術方法齊全,人才薈萃、裝備精良,在中國地勘行業學術地位舉足輕重。
建所40多年來,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斜磁化理論的普及應用、激電方法技術研究及在全國的推廣、大比例尺高精度全國重力圖件的編制、全國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方法研究及推廣、中小比例編圖、標准物質研製、勘查地球化學元素分析方法研製及樣品分析等一批優秀的成果,在推動了物化探學科的發展中起到了開拓性作用。承擔的國家攀登項目、國家攻關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部門重點等科技項目超過千項,其中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6項、獲原地礦部科技成果獎100多項、獲全國性和地方性成果獎數十項,為中國物探化探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1年,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方案中,物化探所被國家定位於「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並於2004年底通過了由科技部、財政部、中編辦聯合組織驗收。進入國家基礎研究創新隊伍,以承擔應用基礎性創新研究任務,瞄準物化探學科發展的前沿,不斷的推出原始創新成果,推動物化探學科的發展,並積極做好國土資源部地質「野戰軍」組建准備工作,為國家地質工作和國土資源大調查提供技術支撐。
物化探所是全國擁有地球化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近50名,是中國地質學會物探專業委員會、化探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

『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是我國學科比較齊全、人員結構較為合理、設備比較完善的綜合性地學基礎研究機構,主要從事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和前沿性的基礎地質調查和基礎地質研究工作,同時承擔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專業研究人才教育和培養任務。地質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180人,10個專業研究室。研究領域包括:區域地質、地質編圖及資料庫建設;大地構造與全球構造;生命起源、古生物群落與地層對比;前寒武紀地質與早期地殼生長;新生代地質與現代地質生態環境;超高壓變質作用與超高壓變質帶;岩石學、礦物學與地球物質科學;大陸動力學與地幔動力學;成礦地質背景與區域成礦學;深部地球物理探測與岩石圈結構及地球動力學;同位素地質理論、方法體系與應用。

副所長高錦曦

副書記、紀檢書記沈琳

所長、黨委書記侯增謙研究員

2008年總收入約1.73億元,比2007年增長17%。各類科研項目總經費15283.63萬元,其中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3657萬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86.4萬元,科技支撐項目876萬元,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專項經費2075萬元,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等項經費3870萬元,基本科研業務費450萬元,地質及礦產資源勘查經費815萬元,其他科技項目經費2624餘萬元。

2008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

2008年公開發表論文150篇,其中SCI檢索刊物論文78篇,包括國際SCI論文32篇。公開發表專著1部,中英文版1:250萬地質和礦產圖4幅。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統計,2008年本所論文發表數量在國內地學類機構排在第7位,已連續3年在全國地學研究機構中位居前10位,是國土資源系統唯一的研究所。研究所現任領導班子包括:所長、黨委書記侯增謙,副所長耿元生、高錦曦,副書記、紀檢書記沈琳。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項目,項目負責人丁孝忠研究員。首次系統編制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地理底圖(國際分幅),並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系統編制了64幅1:100萬國際分幅地質圖並建立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編寫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編圖說明書、分幅圖元數據及核心元數據。填補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空白,健全了國家基本比例尺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系統。自主開發研製了1:100萬地質圖資料庫檢查系統,具有自動進行圖幅數據檢查、快速修改等功能;研製開發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管理系統,該系統具有較強的空間數據檢索、屬性數據檢索、多級地質要素屬性查詢,以及1:100萬國際標准圖幅元數據查詢等功能。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地球的化學、生物與環境演化的同位素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項目,項目負責人朱祥坤研究員。在國內首次建立了Cu、Fe、Zn、Mg、Ca同位素的MC-ICPMS高精度測定方法和配套的樣品化學純化方法,所建方法精度達國際同類實驗室的先進水平;在鞍山地區獲得了一批新的年齡和地球化學數據,進一步驗證了鞍山地區38億年岩石的存在,初步確定了鞍山群形成時代為25億年前,進一步完善鞍山地區太古宙構造—岩漿演化的年代學格架,總結了鞍山地區太古宙地殼演化規律;對前寒武紀幾個重要時段多種化學沉積岩石進行了Si、O、S等同位素研究,在冀東和五台地區發現了與質量無關的S同位素分餾現象,探討了這些元素的同位素組成變化與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系;對冀北、遼西的J-K地層進行了同位素精細定年,為陸相地層J-K界線年齡的確定、年代學格架的建立和遼西生物群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對太平洋深海多金屬結核和結殼進行了3He同位素與元素地球化學多重示蹤研究,初步查明了富鈷結殼記錄的海洋氣候環境的演化規律,通過與10Be定年方法對比,初步建立了測定富鈷結殼形成時代和生長速率的地外3He新方法。

大陸碰撞造山帶成礦作用: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侯增謙研究員。項目選擇青藏高原3個成礦帶中的3個典型代表(即驅龍斑岩銅礦、玉龍斑岩銅礦和大陸槽稀土礦床),通過典型礦床詳細解剖和成礦帶區域成礦對比,揭示其成礦過程,建立碰撞造山帶adakite質斑岩成礦模型,揭示碰撞帶陸內環境REE超常富集機理,為構築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框架奠定堅實基礎。本項目歷經4年研究,提出了大陸環境斑岩銅礦成礦新模型,突破了傳統的岩漿弧環境斑岩銅礦成礦理論;提出了大陸碰撞帶或造山型REE礦床概念,建立了造山型REE礦床新模型,豐富和發展了礦床學理論;以大陸碰撞帶Cu和REE礦床成礦模型研究為基礎,孕育和建立了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新框架。本項目共發表論文38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9篇。本項目與「973」項目共同組織出版了中英文專集7部。項目實施的4年中,共培養博士6人,碩士8人,3位博士後出站;與一批國際同行開展了廣泛的合作研究,已經形成了一支團結協作、富於創新、成果豐碩並有一定國際影響的研究團隊。

Fe-Mn結殼表面樣品鐵同位素組成隨深度的變化關系

朱祥坤研究員在漢諾壩野外考察

大陸典型成礦帶深部作用與成礦模式

譚庄—沈丘凹陷中生界沉積、構造特徵與有利儲層預測:屬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中心「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專項:東秦嶺—大別造山帶兩側油氣資源戰略選區研究之專題。主要完成人員:曠紅偉、柳永清、楊飛、彭曉波、劉燕學等。項目主要依據地質和地球物理技術研究華北南部大別山造山帶北側周口坳陷內譚庄—沈丘凹陷的中生界下白堊統。重點是層序地層、沉積體系和有利儲層分布與構造特徵的研究,核心是分析下白堊統層序地層格架內的沉積體系展布及有利儲層發育特徵,進一步結合地球物理解釋的中生界內幕構造特徵和綜合研究,確定有利的油氣勘探目標。通過課題實施,在下白堊統內幕構造、沉積相及其展布特徵、有利儲層分布以及綜合評價與優選勘探目標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體現了一定的理論研究和生產應用意義。

譚庄—沈丘凹陷下白堊統永豐組下段地層等厚圖

譚庄—沈丘凹陷下白堊統永豐組下段有利勘探目標綜合評價圖

內蒙古1:25萬西老府幅區域地質圖

內蒙古1:25萬多倫幅區域地質圖

內蒙古1:25萬多倫幅、西老府幅區調修測及蒙南—冀北地區晚中生代地層格架與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研究:屬地調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柳永清、魏文通、劉增效、姚寶鋼、趙華平、王永、遲振卿、江小均、劉燕學、曠紅偉等。項目完成1:25萬多倫幅(K50C002002)、西老府幅(K50C002003)區調修測面積27395km2,開展了蒙南—冀北地區晚中生代地層格架與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以及相關基礎地質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基礎地質研究成果。系統查明了區內興蒙造山帶或華北地塊北緣構造單元的物質組成、地層序列、形成時代;調查和研究了東西向、北東向構造—岩漿岩帶的物質組成、形成時代、構造背景及演化,深入調查與研究了晚中生代火山—沉積作用與盆地演化;在主要構造(帶)屬性、區域構造格架以及晚中生代地層格架、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探討晚古生代—晚中生代地層、岩漿作用、盆地、區域構造發育演化,以及第四系地層和古地理環境調查與研究等諸多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和系列成果。

『捌』 中國地質類的研究所有那些,在那些地方,有誰知道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6.中國海洋大學(原山大地礦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總之,地質專業還不錯,本人也是學地質勘查的。還有疑問,加一下人人網的「地質」公共主頁,相信裡面的東西會對你有幫助

『玖』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抄:中國地質科學院襲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所屬的專門從事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方法技術研究與應用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又是中央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是我國現代地質勘查行業物探和化探兩大學科的科研創新基地,相關應用基礎理論和新方法新技術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的輻射源。

『拾』 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科院的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哪個比較好,有沒有考上的學長學姐什麼的...

當然中國地質科學院好,中科院寫論文做實驗到地科院做,儀器都在地科院回,不信你私聊問問答樓上
而且國土資源部所有項目都是地科院作,你可以查查礦產普查和區調項目,包括咱們用的圖鑒什麼的,你查查前言,那個不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的人編寫的,去了地科院畢業找工作業內(地礦)絕對承認,中科院一些不知名的小單位都沒人聽說過。。。
而且導師都牛,不像中科院全是教員,讀完碩士老師可以推薦你到一些地區省屬單位,博士的話可以推薦你到研究所,總之工作不愁,
雖然中科院也都能找到工作,但畢竟不如推健,(原因是好多單位領導是你導師的關系人員或學生,你算他的嫡系)
總之你到玉泉路去問問中科院地物所得就知道,他們絕對後悔沒去中國地質科學院。
兩院分都不低,考北京外的最好370,考北京最好385,英語一定保證55
總之好好復習吧

我畢業7年了,原先同學考地科院的都做到處級了,真的,聚會大家很羨慕他,而原先有兩個中科院的,現在還在為副研究員發愁,不過也看你有沒有人,中科院走後門太嚴重了,特別注意北京的,現在風氣是這樣沒辦法,我中科院地物所得,現在去看老師,老師總說走後門太厲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