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岩石的結構
① 岩體結構
岩體結構力學最基本的地質基礎是岩體結構。岩體結構的基本特點是不連續性,或者版說岩體在權各種結構面切割下具有一種割裂結構。切割岩體的結構面,按其力學性質可分為兩類,即軟弱結構面和堅硬結構面;結構面切割成的塊體稱為結構體,結構體按其形狀和它的力學功能可分為塊狀結構體和板狀結構體。結構面和結構體稱為岩體結構單元,如圖3-1所示。據此,岩體結構可分為兩級,即在軟弱結構面切割下形成的塊裂結構和板裂結構,屬於一級結構;在堅硬結構面切割下形成的岩體結構,屬於二級結構。堅硬結構面切割下形成的二級岩體結構,按結構面切割程度又可分為:完整結構(斷續結構)、碎裂結構及散體結構,這一劃分結果示於表3-1。
圖3-1 岩體結構單元
表3-1 岩體結構級序及類型
② 什麼是岩石的結構、構造
礦物之間的嵌布特徵稱為結構,如細晶半自形嵌鑲結構。礦物集合體之間的嵌布特徵稱為版構造,如權條帶狀構造。 體結構是岩體工程地質力學的基本概念。所謂岩體結構,即岩體中的結構以及被這些結構面相互切割而成的結構體共同組合的型式,二者具有內在的聯系,它們是地殼長期活動的結果,隨地球運動而不斷的變化和發展,同時在地應力和工程作用影響下也會變化和發展。因之,岩體結構的兩大要素即是:結構面和結構體。岩體工程地質力學把岩體看做是由結構面與結構體組合而成的有結構的地質體。結構面是指岩體中存在的各類斷層面、節理面、裂隙面、層面、不整合面、接觸面等的地質界面。結構體是指由這些地質界面切割的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各種各樣的地質塊體。 所以,岩石的結構面是岩體內存在的原生的層理、層面及以後在地質作用中形成的斷層、節理、劈理、層間錯動面等各種類型的地質界面。
③ 岩石的工程地質有哪些
A,礦物成分。由於岩石是多晶體的組合物,礦物晶體內部質點的間距小,吸引力遠專較晶粒間的吸引力強。碎屑屬沉積岩膠結物的成分對強度的影響是最明顯的。
B,結構的影響。一般情況下,由於晶粒間質點的平均距離要比晶體內部質點的平均距離大得多,彼此吸引的牢固程度低,因此顆粒間的聯接決定岩石的抵抗作用力。
C,水的影響。在岩體中對力學性質產生重要影響的主要是重力水和結合水,主要通過多種作用改變岩體的結構和成分:潤滑作用,凍融作用,潛蝕作用,水解作用,聯接作用。
D,作用力的特點對工程地質性質也有影響。力的性質,應力水平,圍壓大小,應力增加速率,應力持續時間,以及應力的增減歷程等。
E,溫度效應,零度以下的岩石,強度和彈性模量都比較高,一千度以上,力學性質的影響隨岩石類型而異。
④ 在地質上岩石的結構面是個什麼概念
岩體內存在的原生的層理、層面及以後在地質作用中形成的斷層、節理、劈理、層內間錯動面等各種類型的地容質界面統稱結構面.由結構面切割成的大小、形狀不同的岩石塊稱結構體.結構面和結構體的組合稱岩體結構.岩體結構的突出特點是不連續性.這種不連續性使岩體在力學性質上的各向異性更加增強.在受到力的作用時,岩體結構控制著岩體的變形和破壞.
岩體結構是岩體工程地質力學的基本概念.所謂岩體結構,即岩體中的結構面以及被這些結構面相互切割而成的結構體共同組合的型式,二者具有內在的聯系,它們是地殼長期活動的結果,隨地球運動而不斷的變化和發展,同時在地應力和工程作用影響下也會變化和發展.因之,岩體結構的兩大要素即是:結構面和結構體.岩體工程地質力學把岩體看做是由結構面與結構體組合而成的有結構的地質體.結構面是指岩體中存在的各類斷層面、節理面、裂隙面、層面、不整合面、接觸面等的地質界面.結構體是指由這些地質界面切割的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各種各樣的地質塊體.
所以,岩石的結構面是岩體內存在的原生的層理、層面及以後在地質作用中形成的斷層、節理、劈理、層間錯動面等各種類型的地質界面.
⑤ 岩石的結構和構造有什麼區別
岩石的結構和構造的區別:含義不同、構成不同、強度不同
一含義不同
1、岩石的結構:岩石結構指組成岩石的物質的結晶程度、礦物顆粒的大小,礦物的形狀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所表現出來的特徵。
2、岩石的構造:岩石構造是指組成岩石的各部分(包括礦物集合體及玻璃質)間在排列方式、配置與充填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徵。
二、構成不同
1、岩石的結構:在岩漿岩中,按岩石的結晶程度可將結構分為全晶質結構、半晶質結構和玻璃質結構三大類。
2、岩石的構造:岩漿岩中常見的構造有:塊狀構造、帶狀構造、斑雜構造、流紋構造、枕狀構造、氣孔及杏仁構造、原生片麻構造等
三、強度不同
1、岩石的結構:從晶粒和顆粒大小看,在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中,等粒結構一般比非等粒結構強度高;在等粒結構中,細粒結構比粗粒結構強度高。
2、岩石的構造:岩漿岩中礦物顆粒之間的排列無一定方向,雜亂無章地凝結(congeal)在一起,形成塊狀構造,變質岩中也有這種構造;火成岩中片狀礦物以扁平的折離體、捕虜體平行排列形成的流面構造,柱狀礦物和折離體、捕虜體的延長方向呈定向排列形成流線構造,強度低。
(5)工程地質岩石的結構擴展閱讀
岩石結構簡介
一、岩石是地殼的基本組成物質,大量出露於地表,構成山川峽谷,是人類工程活動的基本載體和環境。岩石是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產物,按成因可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
二、岩石結構是指組成岩石的礦物的結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相對大小、晶體形狀及礦物間的結合關系等所反映出來的岩石構成的特徵。從晶粒和顆粒大小看,在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中,等粒結構一般比非等粒結構強度高;在等粒結構中,細粒結構比粗粒結構強度高。
三、在斑狀結構中,細粒基質比玻璃基質強度高;粗粒具斑晶的酸性深成岩強度最低;細粒微晶而無玻璃質的基性噴出岩強度最高。從結構連結上看,大部分岩漿岩、變質岩及沉積岩中的化學岩,晶粒之間結合緊密,強度較高,但在化學岩中,以可溶性結晶連結的,強度較高,但抗水性差。固結粘土岩有一部分是再結晶連結,其強度比其它堅硬岩石差得多。
岩石構造簡介
一、岩石構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礦物集合體之間、岩石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或礦物集合體與岩石其他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或指組成岩石的礦物集合體的形狀、大小和空間的相互關系及充填方式,即這些礦物集合體的組合的幾何學的特徵;或指岩石中不同礦物集合體之間或礦物集合體與其它組成部分之間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
二、例如,岩漿岩中礦物顆粒之間的排列無一定方向,雜亂無章地凝結(congeal)在一起,形成塊狀構造,變質岩中也有這種構造;火成岩中片狀礦物以扁平的折離體、捕虜體平行排列形成的流面構造,柱狀礦物和折離體、捕虜體的延長方向呈定向排列形成流線構造。
三、沉質岩中有層理構造、頁片狀構造。變質岩中有片理(schistosity)、片麻理構造和板狀構造。層理(bedding)、片理、板理和流面構造等合稱層狀構造(samdwich)。
⑥ 試從岩石成分結構闡述對其工程地質性質的影響
首先,岩石的成分決定了岩石的性質。而岩石的性質有岩石的硬度、抗版壓強度、抗剪權強度、岩石的空隙等。像花崗岩和玄武岩通常為硬岩,是比較有利的工程地質條件;而像泥岩、砂岩通常為較軟岩,並且往往有結構面發育,容易引發生地質災害,屬於不利的工程地質條件。對於可溶於水的岩石,如石膏、石灰岩等,遇水溶解,會增加空隙在岩體中所佔的比例,降低岩石的物理力學強度,提高岩石的滲透性,從而對工程地質性質產生影響。不同的岩石抗風化能力也是有差異的。
岩石的結構也是影響工程地質性質的關鍵因數。岩石結構對工程地質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結構面上。結構面是分割岩體的地質界面。包括原生結構面和次生結構面。結構面間的裂隙給裂隙水的滲透和水對岩石的物理化學風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其次結構面與作用力的方向對工程地質性質,至關重要,當作用力方向與結構面垂直時能夠最大限度得發揮岩石自身的強度,當作用力方向與結構面平行,容易產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⑦ 如何描述岩體的工程地質性質
岩體是指某一地點一種或多種岩石中的各種結構面、結構體的總稱。包括各種地質界面:層理、層面、節理、斷層等
影響岩體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區域穩定性、岩體結構特徵、岩體變形特性與承載能力、地質構造、岩體風化程度等
1
結構面
破裂面、物質分異面、軟弱夾層、軟弱帶、構造岩、泥化夾層、充填夾層
按地質成因,可分為原生的、構造的、次生的三大類
原生結構面:沉積的、火成的和變質的三類
沉積結構面
層面、層理、沉積間斷面、沉積軟夾層等
層面和層理的結合時良好的,層面的抗剪強度不低,但是順層錯動或風化作用會降低其抗剪能力
軟弱夾層:硬層之間,強度低,遇水易軟化,厚度不大。風化後為泥化夾層(泥岩、頁岩、泥灰岩)
火成結構面
原聲節理、流紋面、圍岩接觸面、凝灰岩夾層等
圍岩破碎帶或飾變帶、凝灰岩夾層,為火成岩的軟弱夾層
變質結構面
麻理、片理、板理
構造結構面:構造應力作用下,岩體中形成的斷裂面、錯動面、破碎帶
破裂結構面:劈理、節理、斷層面、層間錯動面
構造軟弱帶:斷層破碎帶、層間錯動破碎帶
次生結構面
風化、卸荷、地下水等作用下形成的風華裂隙、破碎帶、卸荷裂隙、泥化夾層、夾泥層等
結構面的特徵
結構面的規模、形態、連通性、充填物的性質
規模:
形態:平整度、光滑度,對抗剪強度有影響
密集程度:通常以線密度(條/m)或結構面的間距表示
連通性:
地下岩體連通性的勘探方法有:勘探平硐、岩芯、地面開挖
張開度和充填:張開度,兩壁面的離開距離,分4級
閉合的0.2mm,微張的0.2-1.0mm,張開的:1.0-5.0mm,寬張的:5.0-mm
張開和寬張的結構面,抗剪強度取決於充填物的成分和厚度,粘土一般少於砂土
⑧ 岩石的工程地質性質有哪些
岩石的工程地質性質包括物理和力學性質兩個方面。
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質版:
1、重量:用比重(2.4~3.3)和權重度(容重——岩石單位體積的重量)兩個指標表示。
岩石重度的大小,決定於岩石中礦物的比重、孔隙性及其含水情況。
2、孔隙性:孔隙的發育程度,用孔隙度來表示(孔隙的總體積與岩石的總體積之比)。其大小決定於結構和構造。
3、吸水性:反映岩石在一定條件下的吸水能力。其大小與岩石孔隙度的大小、孔隙的張開程度有關。
4、軟化性:是指岩石遇水後,它的強度和穩定性發生變化的性質。
5、抗凍性:指岩石抵抗因水結冰產生的體積膨脹力的能力。在高寒冰凍區岩石的抗凍性能較為重要。
岩石的主要力學性質
1、岩石的變形:用彈性模量(應力與應變之比)和泊松比(橫向應變與縱向應變之比0.2~0.4)兩個指標表示。
2、岩石的強度:指岩石抵抗外力破壞的能力,用岩石在達到破壞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應力來表示。岩石的主要破壞形式有壓碎、拉斷和剪斷。常用的對應的強度指標是抗壓、抗剪、抗拉強度。
⑨ 請問,什麼是岩體的構造
地質學專業術語,20世紀50年代,國內外學者注意到,岩石與大范圍天然岩體的力學性質有很大差別。概括來說,天然岩體與實驗室內製作的岩石試件(岩石)有顯著不同:(1)岩體賦存於一定地質環境之中,地應力,地溫,地下水等因素對其物理力學性質有很大影響,而岩石試件只是為實驗室實驗而加工的岩塊,已完全脫離了原有的地質環境。(2)岩體在自然狀態下經歷了漫長的地質作用過程,其中存在著各種地質構造和弱面,如不整合,褶皺,斷層,節理,裂隙等等。(3)一定數量的岩石組成岩體,且岩體無特定的自然邊界,只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來圈定范圍。根據上述特徵,將岩體定義為地質體的一部分,並且是由處於一定地質環境中的各種岩性和結構特徵岩石所組成的集合體,也可以看成是由結構面所包圍的結構體和結構面共同組成的。
岩體 rock mass
在工程地質中,把工程作用范圍內具有一定的岩石成分、結構特徵及賦存於某種
地質環境中的地質體稱為岩體。岩體是在內部的聯結力較弱的層理、片理和節理、斷層等切割下,具有明顯的不連續性。這是岩體的重要特點,使岩體結構的力學效應減弱和消失。使岩體強度遠遠低於岩石強度,岩體變形遠遠大於岩石本身,岩體的滲透性遠遠大於岩石的滲透性。
⑩ 工程地質水平構造簡介
工程地質水平構造簡介?工程地質學是一門應用地質學的原理為工程應用服務的學科,主要專研究內容屬涉及地質災害,岩石與第四紀沉積物,岩體穩定性,地震等。工程地質學廣泛應用於工程規劃,勘察,設計,施工與維護等各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