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
㈠ 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與評價
一、易發程度區劃的原則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是指在一定的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影響條件下,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的難易程度。
1)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結合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誘發因素(人類工程活動、降雨等)和災害發育現狀,以定性評價為基礎,通過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定量計算來確定。
2)評價單元的劃分按照「區內相似和區際相異」的原則來確定,以地質災害發育的地質環境條件差異確定評價單元。採用人工方法計算時,以鄉鎮行政區或村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採用計算機網格剖分時,單元面積採用500m×500m。
3)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劃分為四級:高易發區(Ⅰ)、中易發區(Ⅱ)、低易發區(Ⅲ)和不易發區(Ⅳ)四級。在劃分過程中,根據實際調查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盡可能便於鄉鎮政府開展防治工作。
二、工作思路和技術路線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是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中的重要環節,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圖是地質災害調查研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圖件之一。地質災害的易發性區劃研究主要是對地質災害形成的內因進行分析,綜合考慮工程地質條件、植被、長期的綜合降雨等影響因素在地質災害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基於GIS平台對其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同時考慮各個影響因素所佔的權重,遵循一定的原則設計開發程序,從而生成最終的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圖。
在地質災害野外調查資料及整理生成的地質災害分布圖、地質災害調查測繪圖、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實際材料圖的基礎上,通過對靈台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數據綜合分析,對研究區進行了剖分,對每個剖分網格中地質災害的點密度、面密度和體密度進行了分級,確定其分級指數,調用開發軟體確定每個網格的災害性影響指數,採用襲擾系數法生成初步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圖,並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體ArcGIS和MapGIS6.7空間分析功能將地質災害的各個影響因素圖疊加到初步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分級圖中,繪制出該縣的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圖。靈台縣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研究系統流程圖如圖6-1所示。
具體步驟為:首先將靈台縣地質災害分布圖進行500m×500m網格剖分。其次對每個網格內地質災害的個數、體密度、面密度採取不同的原則將每個網格的災害易發性程度分為四級,生成初步的地質災害易發性等值線圖。然後對該縣的地形地貌圖、地層岩性圖、降雨量分布圖、地形坡度圖、植被覆蓋圖分別採取相應標准分為四級,採取專家打分的方法確定其權重。最後疊加各個圖層從而生成靈台縣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圖,為靈台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危險性區劃和靈台縣地質災害防治區劃等提供可靠的數據,同時為政府部門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統籌規劃減災防災以及災害治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3)坷台—楊村—水泉—下河—東王溝—許家溝—安家莊滑坡崩塌高易發區(Ⅰ3)
主要是達溪河北岸沿線的城關鎮的坷台、楊村、水泉、下河、東王溝、許家溝、安家莊村,災害點密度6.85處/km2,災害點密度很大,面積7.51km2,占高易發面積的20.61%,發育災害點49處,14個滑坡,23個不穩定斜坡,兩個泥石流。所處地貌單元主要為達溪谷地區及其支流的黃土梁峁區,岩性主要為第四系馬蘭黃土、離石黃土及白堊系紫紅色泥岩、砂岩、砂礫岩,植被不發育,河流—沖溝發育,沖溝多為「V」型谷,坡度變化大,局部近直立,地形破碎,地質環境脆弱。人口密集、人類工程活動頻繁,滑坡等災害發育。
4)南店子—下河—東王溝—康家溝—紅崖溝滑坡崩塌高易發區(Ⅰ4)
主要是達溪河南岸沿線和達溪河支流蒲河的城關鎮的坷南店子、下河、東王溝、康家溝、紅崖溝村,災害點密度4.2處/km2,災害點密度較大,面積4.19km2,占高易發面積的7.16%,發育災害點30處,12個滑坡,18個不穩定斜坡。所處地貌單元主要為達溪谷地區及其支流的黃土梁峁區,岩性主要為第四系馬蘭黃土、離石黃土及白堊系紫紅色泥岩、砂岩、砂礫岩,植被不發育,河流—沖溝發育,沖溝多為「V」型谷,坡度變化大,局部近直立,地形破碎,地質環境脆弱。人口密集、人類工程活動頻繁,滑坡等災害發育。
(2)地質災害中易發區(Ⅱ)
該區面積351.60km2,占總面積17.16%,發育災害點281處,災害點密度0.8處/km2,包括橫渠—馬家溝—付家溝—趙家咀—安馮村—杜家溝—景家莊子村、王家山—張家塬—溫家莊—東門—高崖—小寨—邊家老村—朱家堡村—前進—姜家莊—勾勾王—張坡村、寺咀—柴朝村—崖灣村—坷台—楊村—水泉—下河—東王溝—許家溝—安家莊村和新廟—鄭家窪—康家溝—羅家灣村4個亞區。
1)包括橫渠—馬家溝—付家溝—趙家咀—安馮村—杜家溝—景家莊子村中易發亞區(Ⅱ1)
分布於黑河南岸極其支流的梁原鄉橫渠、馬家溝、付家溝、趙家咀、安馮村、杜家溝、景家莊子沿河一帶,是典型的黃土梁峁丘陵區,面積13.88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3.95%,發育災害點14處,災害點密度1.0處/km2。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黃土層及白堊系砂礫岩、砂岩局部岩石及土層風化破碎,節理裂隙發育,為災害中易發區。
2)王家山—張家塬—溫家莊—東門—高崖—小寨—邊家老村—朱家堡村—前進—姜家莊—勾勾王—張坡村中易發亞區(Ⅱ2)
分布於黑河南岸極其支流的梁原鄉、朝那鎮、上良鄉、什字鎮、西屯鄉、獨店鎮沿河一帶,是典型的黃土梁峁丘陵區,面積144.12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7%,發育災害點94處,災害點密度0.82處/km2。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白堊系砂礫岩、砂岩。區內人口相對較少,局部岩石及土層風化破碎,節理裂隙發育,為災害中易發區。
3)寺咀—柴朝村—崖灣村—坷台—楊村—水泉—下河—東王溝—許家溝—安家莊村中易發亞區(Ⅱ3)
該區面積95.72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27.22%,發育災害點70處,災害點密度0.73處/km2,地貌為黃土梁峁區、低中山區。岩性為新近系、白堊系碎屑岩及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區內溝谷發育,溝坡多為階狀陡坡,植被較差,人類工程活動頻繁,災害點分布在村莊周圍、公路沿線和河谷邊坡地帶。
4)新廟—鄭家窪—康家溝—羅家灣村中易發亞區(Ⅱ4)
主要位於達溪河南部的中台鎮、新開鄉、蒲窩鄉、邵寨鎮,該區面積97.88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27.84%,發育災害點103處,災害點密度1.05處/km2,屬於黃土梁峁丘陵區,岩性以新近系、白堊系碎屑岩及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區內溝谷發育,溝坡多為階狀陡坡,植被一般,人類工程活動相對較弱,災害點分布在村莊周圍、河谷邊坡地帶。
(3)地質災害低易發區(Ⅲ)
該區面積722.96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35.28%,發育災害點73處,災害點密度0.10處/km2。包括梁原鄉黑河北岸黃土梁峁丘陵區、什字塬北部-黑河南岸沿線黃土梁峁丘陵區、龍門鄉黃土梁峁丘陵區、什字塬南部-達溪河北岸黃土梁峁丘陵區、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區5個亞區。
1)梁原鄉黑河北岸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區(Ⅲ1)
位於梁原鄉黑河北岸一帶,面積32.2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4.43%,無災害點發育,屬於黃土梁峁丘陵區,岩性以第四系黃土和白堊系泥質、砂岩為主。區內溝谷發育,地形切割強烈,黃土層及泥岩砂岩局部較破碎,表層風化嚴重。
2)什字塬北部-黑河南岸沿線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亞區(Ⅲ2)
位於什字塬北部-黑河南岸沿線的朝那、上良、什字、西屯、獨店5個鄉鎮,面積147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20%,發育有災害點8處,災害點密度0.054處/km2,表層覆蓋第四系黃土,河溝切割強烈出有白堊系泥岩、砂岩。區內溝谷發育,地形切割強烈,岩石較破碎,表層風化嚴重,人類工程活動較少。
3)龍門鄉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亞區(Ⅲ3)
位於龍門鄉黃土梁峁丘陵區一帶,面積95.329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13.19%。發育災害點10處,災害點密度0.10處/km2。屬低黃土梁峁丘陵地貌,上部岩性為第四系黃土,下部岩性為白堊系的泥岩、砂岩,表層風化嚴重,局部地形切割強烈,人類工程活動較少。
4)什字塬南部-達溪河北岸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亞區(Ⅲ4)
主要是什字塬南部-達溪河北岸的廣大梁峁丘陵區一帶,面積191.6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26.5%。發育災害點28處,災害點密度0.146處/km2。屬低黃土梁峁丘陵地貌,上部岩性為第四系黃土,下部岩性為白堊系的泥岩、砂岩,表層風化嚴重,局部地形切割強烈,人類工程活動較少。
5)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亞區(Ⅲ5)
主要是龍門鄉黃土梁峁丘陵區一帶,面積256.824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35.5%。發育災害點25處,災害點密度0.097處/km2。屬低黃土梁峁丘陵地貌,上部岩性為第四系黃土,下部岩性為白堊系的泥岩、砂岩,表層風化嚴重,局部地形切割強烈,人類工程活動較少。
(4)地質災害不易發區(Ⅳ)
靈台縣地質災害不易發區總面積938.01km2,佔全區面積的45.78%,基本無地質災害發生。由梁原鄉黃土塬區(Ⅳ1)、黑河寬闊河谷區(Ⅳ2)、什字塬不易發區(Ⅳ3)、達溪河河谷不易發區(Ⅳ4)、邵寨鎮黃土塬不易發區(Ⅳ5)、百里鄉林場不易發區(Ⅳ6)組成。
不易發區主要是黃土塬及黃土小台塬區和寬闊的河谷區以及植被茂密人煙稀少的林場區。黃土塬及黃土小台塬區和寬闊的河谷區工程地質條件很好,地形平坦,雖然人類工程活動較頻繁但很少發生地質災害,百里鄉林場區植被茂密,人煙稀少,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環境相對優越,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1)梁原鄉黃土塬區(Ⅳ1)
本區主要位於梁塬鄉王家溝村及黑河低緩階地,面積19.8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2.11%,本區岩土以第四系黃土為主,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地質災害不發育。
2)黑河寬闊河谷區(Ⅳ2)
本區主要位於黑河寬闊河谷區。面積17.43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1.86%,本區河谷較寬闊,地形較平坦,人類工程活動弱,地質災害不發育。
3)什字塬不易發區(Ⅳ3)
主要位於廣闊的什字塬區。本區面積306.55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32.68%,本區地形平坦,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地質災害不發育。
4)達溪河河谷不易發區(Ⅳ4)
本區主要位於達溪河沿岸寬闊河谷區。面積38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4.1%,本區河谷較寬闊,地形較平坦,人類工程活動弱,地質災害不發育。
5)邵寨鎮黃土塬不易發區(Ⅳ5)
本區主要位於邵寨鎮小黃土塬區,面積18.91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2%,本區岩性以第四系黃土為主,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地質災害不發育。
6)百里鄉林場不易發區(Ⅳ6)
本區主要位於百里鄉林場區。面積537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57.3%,本區植被茂密,人煙稀少,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環境相對優越,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㈡ 鄉鎮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
一、鄉鎮地質災害易發區
為了有效指導調查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按版照區內鄉鎮分別統計了不同權易發區內村莊的分布情況。表6-8比較清楚地反映了村莊所在地與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對應關系。地處易發區的鄉鎮與村莊尤其要重視、加強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表6-8 寶塔區鄉鎮地質災害易發區說明表
續表
續表
二、鄉鎮及城區地質災害危險區
調查區地質災害高危險區域所佔比例最高的為河庄坪鎮、姚店鎮、萬花鄉,高危險程度區域面積比例分別在70%以上,其次是青化砭鎮、棗園鎮、橋兒溝鎮,分別達到了50%以上。為了保證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建設順利進行,需要對上面的幾個鄉鎮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工作。高危險程度區域最小的鄉鎮分別是麻洞川鄉、南泥灣鎮、松樹林鄉、臨鎮和官莊鄉,基本無高危險區域(表6-9)。
表6-9 各鄉鎮地質災害危險程度統計表
續表
表6-10 城區地質災害危險程度統計表
對寶塔區城區地質災害危險程度等級區劃圖加以統計(表6-10)。該表說明,城區高危險程度等級區域所佔比例也比較大,達到30%以上。大部分地區處於地質災害中危險區。因此,需要在寶塔區城區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
㈢ 地質災害易發區的介紹
指具備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㈣ 什麼是地質災害易發區
具備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容易或者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㈤ 對於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的現狀城市建設用地,採用( )是錯誤的
第一題選,A.進行抗震加固。 第二題選,B.部門應急預案
㈥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2011〕20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受威脅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地質條件復雜,構造活動頻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災害隱患多、分布廣,且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強,防範難度大。特別是近年來受極端天氣、地震、工程建設等因素影響,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為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特作如下決定。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個環節,以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為核心,強化全社會地質災害防範意識和能力,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全面提高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二)基本原則。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明確地方政府的地質災害防治主體責任,做到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科學運用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等多種手段,有效規避災害風險; 堅持專群結合、群測群防,充分發揮專業監測機構作用,緊緊依靠廣大基層群眾全面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堅持誰引發、誰治理,對工程建設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明確防災責任單位,切實落實防範治理責任; 堅持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在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同時,協調推進山洪等其他災害防治及生態環境治理工作。
(三)工作目標。「十二五」期間,完成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災害調查任務,全面查清地質災害隱患的基本情況; 基本完成三峽庫區、汶川和玉樹地震災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 對其他隱患點,積極開展專群結合的監測預警,災情、險情得到及時監控和有效處置。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威脅,使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明顯減少。
二、全面開展隱患調查和動態巡查
(四)加強調查評價。以縣為單元在全國范圍全面開展山洪、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重點提高汶川、玉樹地震災區以及三峽庫區、西南山區、西北黃土區、東南沿海等地區的調查工作程度,加大對人口密集區、重要軍民設施周邊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價力度。調查評價結果要及時提交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作為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依據。
(五)強化重點勘查。對可能威脅城鎮、學校、醫院、集市和村莊、部隊營區等人口密集區域及飲用水源地,隱蔽性強、地質條件復雜的重大隱患點,要組織力量進行詳細勘查,查明災害成因、危害程度,掌握其發展變化規律,並逐點制定落實監測防治措施。
(六)開展動態巡查。地質災害易發區縣級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隱患排查制度,組織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經常性巡迴檢查,對重點防治區域每年開展汛前排查、汛中檢查和汛後核查,及時消除災害隱患,並將排查結果及防災責任單位及時向社會公布。省、市兩級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縣級人民政府隱患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導,對基層難以確定的隱患,要及時組織專業部門進行現場核查確認。
三、加強監測預報預警
(七)完善監測預報網路。各地區要加快構建國土、氣象、水利等部門聯合的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預報會商和預警聯動機制。對城鎮、鄉村、學校、醫院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等人口密集區上游易發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峽谷地帶,要加密部署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等專業監測設備,加強監測預報,確保及時發現險情、及時發出預警。
(八)加強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建設。進一步完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立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簡訊、電話、宣傳車和電子顯示屏等各種媒體和手段,及時發布地質災害預警信息。重點加強農村山區等偏遠地區緊急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建設,並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線廣播、高音喇叭、鳴鑼吹哨、逐戶通知等方式,將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受威脅群眾。
(九)提高群測群防水平。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縣、鄉兩級人民政府要加強群測群防的組織領導,健全以村幹部和骨幹群眾為主體的群測群防隊伍。引導、鼓勵基層社區、村組成立地質災害聯防聯控互助組織。對群測群防員給予適當經費補貼,並配備簡便實用的監測預警設備。組織相關部門和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對群測群防員等的防災知識技能培訓,不斷增強其識災報災、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應急能力。
四、有效規避災害風險
(十)嚴格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要嚴格按規定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嚴防人為活動誘發地質災害。強化資源開發中的生態保護與監管,開展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基礎設施專項規劃時,要加強對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合理確定項目選址、布局,切實避開危險區域。
(十一)快速有序組織臨災避險。對出現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縣級人民政府要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向社會公告並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 要組織制定防災避險方案,明確防災責任人、預警信號、疏散路線及臨時安置場所等。遇台風、強降雨等惡劣天氣及地震災害發生時,要組織力量嚴密監測隱患發展變化,緊急情況下,當地人民政府、基層群測群防組織要迅速啟動防災避險方案,及時有序組織群眾安全轉移,並在原址設立警示標志,避免人員進入造成傷亡。在安排臨時轉移群眾返回原址居住前,要對災害隱患進行安全評估,落實監測預警等防範措施。
(十二)加快實施搬遷避讓。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與扶貧開發、生態移民、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土地整治等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安排資金,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快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群眾搬遷避讓,優先搬遷危害程度高、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周邊群眾。要加強對搬遷安置點的選址評估,確保新址不受地質災害威脅,並為搬遷群眾提供長遠生產、生活條件。
五、綜合採取防治措施
(十三)科學開展工程治理。對一時難以實施搬遷避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各地區要加快開展工程治理,充分發揮專家和專業隊伍作用,科學設計,精心施工,保證工程質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各級國土資源、發展改革、財政等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工程治理項目的支持和指導監督。
(十四)加快地震災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針對汶川、玉樹等地震對災區地質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在全面開展地震影響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評價的基礎上,抓緊編制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對重大隱患點進行嚴密監測,及時採取搬遷避讓、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防止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組織實施好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妥善解決二、三期地質災害防治遺留問題,重點加強對水位漲落引發的滑坡、崩塌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
(十五)加強重要設施周邊地質災害防治。對交通干線、水利樞紐、輸供電輸油 (氣)設施等重要設施及軍事設施周邊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有關部門和企業要及時採取防治措施,確保安全。經評估論證需採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工程項目,建設單位必須在主體工程建設的同時,實施地質災害防護工程。各施工企業要加強對工地周邊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警,制定防災預案,切實保證在建工程和施工人員安全。
(十六)積極開展綜合治理。各地區要組織國土資源、發展改革、財政、環境保護、水利、農業、安全監管、林業、氣象等相關部門,統籌各方資源抓好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水土保持、山洪災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尾礦庫隱患治理、易災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等各項工作,切實提高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水平。要編制實施相關規劃,合理安排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適當提高山區城鎮、鄉村的地質災害設防標准。
(十七)建立健全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縫防控機制。建立相關部門、地方政府地面沉降防控共同責任制,完善重點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實行地面沉降與地下水開采聯防聯控,重點加強對長江三角洲、華北地區和汾渭地區地下水開采管理,合理實施地下水禁采、限采措施和人工回灌等工程,建立地面沉降防治示範區,遏制地面沉降、地裂縫進一步加劇。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劃定地面塌陷易發區、危險區,強化防護措施。制定地下工程活動和地下空間管理辦法,嚴格審批程序,防止礦產開采、地下水抽采和其他地下工程建設以及地下空間使用不當等引發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縫等災害。
六、加強應急救援工作
(十八)提高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結合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加快組建專群結合的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必要的交通、通信和專業設備,形成高效的應急工作機制。進一步修訂完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制定嚴密、科學的應急工作流程。建設完善應急避難場所,加強必要的生活物資和醫療用品儲備,定期組織應急預案演練,提高有關各方協調聯動和應急處置能力。
(十九)強化基層地質災害防範。地質災害易發區要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熟悉情況的優勢,大力支持和推進鄉、村地質災害監測、巡查、預警、轉移避險等應急能力建設。在地質災害重點防範期內,鄉鎮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的巡迴檢查,對威脅學校、醫院、村莊、集市、企事業單位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重大隱患點,要安排專人盯守巡查,並於每年汛期前至少組織一次應急避險演練。
(二十)做好突發地質災害的搶險救援。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做好突發地質災害的搶險救援工作,加強綜合協調,快速高效做好人員搜救、災情調查、險情分析、次生災害防範等應急處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活、醫療和心理救助,全力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七、健全保障機制
(二十一)完善和落實法規標准。全面落實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易發區要抓緊制定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規規章,健全地質災害防治法制體系。抓緊修訂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危險性評估與風險區劃、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的規范標准,完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危險性評估等技術要求和規程。
(二十二)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隊伍建設。地質災害易發區省、市、縣級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與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需要相適應的專業監測、應急管理和技術保障隊伍,加大資源整合和經費保障力度,確保各項工作正常開展。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對長期在基層一線從事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等防治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務、職稱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二十三)加大資金投入和管理。國家設立的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用於開展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實施重大隱患點的監測預警、勘查、搬遷避讓、工程治理和應急處置,支持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科普宣教和培訓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地質災害防治費用和群測群防員補助資金納入財政保障范圍,根據本地實際,增加安排用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財政投入。同時,要嚴格資金管理,確保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專款專用。各地區要探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十四)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國家和地方相關科技計劃 (基金、專項)等要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復雜山體成災機理、災害風險分析、災害監測與治理技術、地震對地質災害影響評價等方面的研究。積極採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衛星通信、遙感遙測等先進技術手段,探索運用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提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的精度和效率。鼓勵地質災害預警和應急指揮、救援關鍵技術裝備的研製,推廣應用生命探測、大型挖掘起重破障、物探鑽探及大功率水泵等先進適用裝備,提高搶險救援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地質災害防治理論和技術方法。
(二十五)深入開展科普宣傳和培訓教育。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廣泛開展地質災害識災防災、災情報告、避險自救等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全社會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地質災害易發區要定期組織機關幹部、基層組織負責人和骨幹群眾參加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加強對中小學學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教育和技能演練; 市、縣、鄉級政府負責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區地質災害情況,切實增強災害防治及搶險救援指揮能力。
八、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
(二十六)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建立完善逐級負責制,確保防治責任和措施層層落到實處。地質災害易發區要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市、縣、鄉級政府分管領導及主管部門負責人任職等談話的重要內容,督促檢查防災責任落實情況。對在地質災害防範和處置中玩忽職守,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行政領導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二十七)加強溝通協調。各有關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加強與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的溝通聯絡和信息共享,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監督; 發展改革、教育、工業和信息化、民政、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鐵道、水利、衛生、安全監管、電力監管、旅遊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相關領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實施。
(二十八)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格局。廣泛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緊緊依靠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公安消防隊伍等搶險救援骨幹力量,切實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在動員群眾、宣傳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關心、支持地質災害防治事業。對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要給予表揚獎勵。
國務院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㈦ 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及分區評價
一、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
(一)基於GIS的信息量分析模型
信息量分析模型通過計算影響因素對斜坡變形破壞所提供的信息量值,作為區劃的定量指標,既能正確地反映地質災害的基本規律,又簡便、易行、實用,便於推廣。計算原理與過程如下:
(1)計算單因素(指標)xi提供斜坡失穩(A)的信息量I(xi,A):
延安寶塔區滑坡崩塌地質災害
式中:P(xi/A)為斜坡變形破壞條件下出現xi的概率;P(xi)為研究區指標xi出現的概率。
具體運算時,總體概率用樣本頻率計算,即
延安寶塔區滑坡崩塌地質災害
式中:S為已知樣本總單元數;N為已知樣本中變形破壞的單元總數;Si為有xi的單元個數;Ni為有指標xi的變形破壞單元個數。
(2)計算某一單元P種因素組合情況下,提供斜坡變形破壞的信息量Ii,即
延安寶塔區滑坡崩塌地質災害
(3)根據Ii的大小,給單元確定穩定性等級。Ii<0表示該單元變形破壞的可能性小於區域平均變形破壞的可能性;Ii=0表示該單元變形破壞的可能性等於區域平均變形破壞的可能性;Ii>0表示該單元變形破壞的可能性大於區域平均變形破壞的可能性;即單元信息量值越大越有利於斜坡變形破壞。
(4)經統計分析(主觀判斷或聚類分析)找出突變點作為分界點,將區域分成不同等級。
評價指標的基礎數據均為定量描述的數據,須採用標准化、規格化、均勻化,或對數、平方根等數值變換方法統一量綱,方可代入評價模型。
(二)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地質災害易發區系指容易產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區劃的原理是工程地質類比法,即類似的靜態與動態環境條件,產生類似的地質災害;過去地質災害多發的地區,也是以後地質災害多發的地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側重的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和自然地質現象發育的數量多少和活躍程度,評價指標包括已有地質災害群體統計和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兩類(圖6-1)。
已有地質災害群體統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地質災害的數量和規模,鑒於遙感解譯的滑坡、崩塌以及不穩定斜坡的規模數據精度不高,在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時,本次僅採用已有地質災害數量的指標,計算單元內已有地質災害的點密度。
圖6-1 地質災害易發分區評價指標體系框圖
根據前述分析,地質災害形成條件選取坡度、坡高、坡型、岩土結構、植被指數、降雨指標和人類工程活動等七項主要因素作為評價指標。在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次參照評價指標貢獻率法的計算結果,分析確定了調查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中各個指標的權重(表6-1)。
表6-1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評價指標權重分配表
(三)評價指標量化
評價指標包括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對於定量指標,如斜坡的坡度、坡高、降雨量等,取其原始觀測值,並作適當的數值變換即可;對於定性指標,如岩土結構、坡型等,需要建立一個評價指標的分級劃分標准,根據各項指標對不同級別的相對貢獻來取值。
本次調查工作積累了兩種精度不同的數據,一是調查區1:5萬比例尺數字地形圖和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數據,二是延安市城區1:1萬比例尺地形圖和1:1萬比例尺地質災害測繪數據,為地質災害評價積累了翔實的資料。根據兩類資料精度不同的區域,分別採用不同大小網格進行離散,採用1:5萬比例尺DEM和1:1萬比例尺DEM數據,提取地質災害定量評價指標。
全區面積3556km2,本次以1:5萬比例尺DEM數據為基礎,將全區離散為3844 行、3058 列,共11754952個25m×25m的單元格。城區總面積160km2,本次以1:1萬比例尺DEM數據為基礎,將全區離散為2810行、2281列,共6409610個5m×5m的單元格。
1.已有滑坡崩塌群體統計指標
已有地質災害群體統計評價指標理應包括滑坡、崩塌(以及不穩定斜坡)、泥石流自然地質現象的數量和規模。鑒於尚沒有系統的掌握泥石流現象的發育和分布,以及遙感解譯的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的規模數據精度不高等原因,在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時,本次僅採用已有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的數量指標,計算單元內已有地質災害的點密度。統計樣本包含了全部遙感解譯和調查的物理地質現象點和地質災害點,旨在客觀反映不同區域滑坡、崩塌的易發程度。
2.坡度指標
利用GIS從DEM數據中分別提取調查區和延安市城區的坡度信息,然後進行歸一化。由於40°以上斜坡發生滑坡、崩塌的頻率很高,本次區劃時將40°以上斜坡的易發程度定義為1,而10°以下斜坡發生滑坡、崩塌的頻率則很低,其易發程度定義為0;將10~40°之間的斜坡的易發程度,按照不同坡度區間滑坡和崩塌自然地質現象發生的概率,進行0~1之間的線性歸一化,得到坡度指標歸一化結果圖(圖6-2,圖6-3)。
圖6-2 坡度指標歸一化結果圖
3.坡高指標
本次研究中,坡高定義為DEM數據中相鄰3×3單元中高差最大值。因此可以利用GIS從DEM數據中分別提取調查區和延安市城區的坡高信息,然後進行歸一化。由於滑坡和崩塌自然地質現象發生的斜坡坡高主要集中在50~100m之間,本次將80m以上斜坡的易發程度定義為1,而將0~80m之間斜坡的易發程度進行0~1之間的線性歸一化,得到斜坡高度指標歸一化結果圖(圖6-4,圖6-5)。
4.坡型指標
坡型可以利用地表的曲率進行描述和量化,直線型和凸型斜坡在曲率上的體現為曲率≥0,凹型坡和階梯型坡的曲率<0,因此,可利用ArcGIS平台從DEM數據中分別提取調查區和延安市城區的地表曲率信息,然後進行斜坡坡型的歸一化。由於滑坡和崩塌主要發育在直線型斜坡和凸型斜坡上,因此,當曲率<0時,坡面為凹型或階梯型,易發程度最低;當曲率>0時,坡面為直線型和凸型,易發程度較高,按照曲率的大小進行0~1之間的線性歸一化,得到斜坡坡型指標歸一化結果。
圖6-3 城區坡度指標歸一化結果圖
5.岩土體結構指標
本區岩土體結構是上部為黃土,下部為基岩,基岩產狀和分布近於水平。由於河流和溝谷的發育程度不同,表現出調查區東西兩側以及不同發育階段的溝谷切割深度不同,導致坡體的岩土體結構差異。總體來說,西部地區基岩切割深度較淺,坡體主要為黃土結構,流水的側蝕和下切作用明顯,有利於崩塌和滑坡的發生;東部地區,流水的前期侵蝕作用強烈,岩體切割深度較大,基岩出露,且位置較高,黃土覆蓋在基岩之上,側蝕和下切作用已經不明顯,發生滑坡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因此,必須綜合考慮河谷發育階段與岩土體結構問題。本次按照調查區由東向西基岩切割深度逐漸減小的趨勢,將岩土體結構對滑坡、崩塌易發程度的影響進行0~1之間歸一化差值處理。
6.植被指數指標
採用調查區高精度的Spot5遙感數據計算植被指數,並將全區的植被指數進行0~1之間歸一化。
7.降雨指標
根據調查區的降雨特性,選用降雨不均勻系數來量化降雨因素,即多年汛期(7,8,9 三個月)平均降雨量與多年平均降雨量之比,該因素能夠表徵降雨的集中程度。將全區降雨不均勻系數進行0~1之間歸一化差值處理。
8.人類工程活動指標
人類工程活動對滑坡、崩塌的形成發育的影響是極為復雜的,如何定量化反映是個難題。考慮到公路鐵路等交通建設是區內最具代表性的人類工程活動,對災害影響最明顯,且具有貫穿或覆蓋全區的特點,本次人類工程活動的量化是以寶塔區的公路為基準線,做緩沖區分析,間隔500m,分別向兩邊做三個緩沖區,再經柵格化和歸一化處理,參與評價。由於公路是沿著河流修建,而人類工程活動主要集中在河流以及溝谷的兩側,因此這一量化方式有著實際的物理意義。城區人類工程活動則依據財產分布,以其價值歸一化(圖6-6)。
圖6-4 全區坡高指標歸一化結果圖
(四)計算單元的剖分
計算單元剖分的形式及其大小對區劃的結果影響較大。《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技術要求》推薦採用柵格單元進行易發程度區劃。採用柵格單元的優點是可利用GIS實現單元的快速剖分,同時柵格數據為矩陣形式,可藉助計算機快速完成運算;其缺點是柵格評價單元與地形、地貌、地質環境條件信息缺乏有機聯系。理想的計算評價單元應當是充分考慮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
前已述及,在地質災害形成條件中,河流和溝谷的發育階段對區內滑坡、崩塌的形成具有明顯的綜合控製作用,以幼年期溝谷而劃分的斜坡單元能夠綜合體現各種控制與影響因素的作用。本次採用以幼年期溝谷斜坡作為評價單元,該評價單元是以分水線和河谷所限匯水區域,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發生的基本地形地貌單元。可根據水文學方法,基於DEM藉助計算機自動實現斜坡單元的劃分(圖6-7)。
圖6-5 城區坡高指標歸一化結果圖
圖6-6 城區人類工程活動價值歸一化圖
圖6-7 斜坡單元劃分流程圖
在水文分析中,首先進行DEM數據的窪地填充;然後,根據填充後的DEM求取全區的流向圖,基於流向即可獲得各單元的累積流量。通過設定流經某柵格單元的最小匯水單元格數,即可得到全區的集水區。顯然,隨著設定最小匯水單元數的增大,就可得到更大面積的匯水區,同時,也可通過設定不同的最小匯水單元數,來對研究區進行不同精度水平的研究。從地形學角度出發,匯水區邊界即為分水線。為確定河谷線,採用反向DEM數據進行上述水文匯水盆地分析,即將原始DEM沿某一水平線反轉,原來DEM高點變為低點,求取的新的匯水邊界就變成了河谷線(圖6-8)。使用原始DEM數據獲得1號匯水區,根據反向DEM可獲取2號和3號匯水區,同時可見,1號匯水區被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即為所求斜坡單元。
圖6-8 正反向DEM求斜坡單元圖
在最終獲取斜坡單元柵格數據集的基礎上,通過GIS軟體的柵格矢量轉換功能,得到斜坡面域。在此轉換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假的面集和許多面積很小或不協調面集單元,再次通過GIS的融合歸並功能,削除不合理元素,最終得到斜坡單元面數據集。本次研究針對調查區1:5萬比例尺DEM,以幼年期溝谷中的三級支流坳溝、沖溝劃分為135個單元(圖6-9);延安市城區1:1萬比例尺DEM,以幼年期溝谷中的四級、五級支流干溝—細溝劃分為 816個斜坡單元(圖6-10)。
圖6-9 全區易發程度區劃評價單元劃分圖
圖6-10 城區易發程度區劃評價單元劃分圖
(五)基於GIS的信息量疊加
1.運算方法及過程
在前述評價指標分析和數據歸一化的基礎上,首先,利用ArcGIS系統的空間疊加與統計功能,統計每一評價單元的所有指標值,得到數字矩陣的計算結果;然後,再利用ArcGIS平台提供的分析計算功能,將研究區各評價單元數據按照權重分配結果(表6-2)進行信息疊加計算。具體的計算過程如圖6-11所示。
圖6-11 各因子圖層在ArcGIS平台下的計算過程示意圖
表6-2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評價指標權重分配表
2.運算結果
經過對各個因子信息的疊加計算,分別得到全區和城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評價結果(圖6-12)。
圖6-12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計算結果圖
3.易發程度等級劃分
合理地確定易發程度分區界線值也是區劃的關鍵環節之一。一般採用突變點法和等間距法,本次採用前者(圖6-13)。經過統計分析,從中找出突變點作為易發程度分區界線值,將區域劃分為非易發區、低易發區、中易發區和高易發區四個不同等級的區域,並給出各單元確定的易發程度等級標准(表6-3),在定量計算分級分區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人工勾畫出寶塔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圖(圖6-14,圖6-15)。
圖6-13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級圖
表6-3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評價分區表
圖6-14 全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
圖6-15 城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
全區1:5萬和城區1:1萬比例尺易發程度區劃結果不盡相同。由於城區1:1萬比例尺區劃圖剖分的單元更小,採用了相應比例尺的地質災害調查與測繪數據,較精細地刻畫了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在空間上的展布。與1:5萬比例尺區劃圖相比較而言,高易發區的范圍明顯減小,而非易發區能夠表示出來,而在1:5萬比例尺區劃圖上,則不能表示出非易發區。
二、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區評價
依據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結果,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劃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和非易發區四個級別。在1:5萬比例尺區劃圖上,未能表示出非易發區,非易發區僅在1:1萬比例尺延安市城區地質災害圖上能夠反映(圖6-15)。鑒於本次調查是以1:5萬比例尺地質災害調查為主體的,所以,下面主要針對全區1:5萬比例尺易發區(圖6-14)分區描述與評價。
(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Ⅰ)
受地形地貌、地質構造、降雨、植被、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控制與影響,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北部延河流域,南部汾川河流域地質災害不發育。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於城區、碾庄、川口、元龍寺、丁庄、牡丹-雷鼓川上游和蟠龍川上游,總面積 985.33km2,占調查區面積的27.71%。該區屬延河Ⅰ級、Ⅱ級溝谷區,城市化建設速度較快,公路、鐵路沿線邊坡開挖量大,人類工程活動強烈,暴雨不均勻系數大於60%。溝谷兩岸斜坡坡度30°~50°,其中40°~45°居多,斜坡高差在60m以上。岩體屬堅硬-半堅硬層狀固結碎屑岩組,土體屬鬆散、中密的黏性土和黃土。岩體節理裂隙發育、土體疏鬆易碎,在降雨和工程活動影響下易於發生崩塌、滑坡。區內共發育滑坡729處,崩塌38處,不穩定斜坡28處,共計地質災害795處,地質災害面密度76~165處/100km2。依地質災害點集中分布位置,進一步劃分為7個亞區(表6-4)。
表6-4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說明表
1.城區亞區(Ⅰ1)
城區亞區位於調查區中西部。以寶塔區城區為中心,北部沿延河延伸至河庄坪鎮,西北向在棗園鎮境內沿西川河及其支流延伸至西北區邊境,西南向在萬花鄉境內沿杜甫川及其支流延伸至肖渠村和後樓塔村,在柳林鎮境內沿南川及其支流延伸至南溝村、四十里鋪和石頭溝村。面積325.86km2,占高易發區面積的35.12%。該區溝谷兩岸斜坡坡度30°~50°,其中40°~45°居多,地形起伏,高差較大,多數達60m以上;共發育地質災害349處,地質災害點面密度達到78~165處/100km2。
2.川口亞區(Ⅰ2)
川口亞區位於調查區中部,包括川口鄉馬四川溝大部、李渠鎮和姚店鎮的南部地區,面積的102.01km2,占高易發區面積的10.99%;兩岸斜坡坡度為30°~50°,地形起伏,高差較大,多處達80m以上;發育地質災害94處,地質災害面密度126處/100km2。
3.元龍寺-碾庄亞區(Ⅰ3)
元龍寺-碾庄亞區位於調查區中部,包括東部的五洋河流域、蟠龍川中下游青化砭鎮政府以南—姚店鎮政府之間、豐富川流域南部馮庄鄉和中部碾庄鄉。本區兩岸斜坡坡度40°~50°,高差起伏明顯,一般在80m以上,局部達到100m,面積239.40km2,占高易發區面積的25.81%。發育地質災害點171處:其中滑坡164處,崩塌5處,不穩定斜坡2處,地質災害面密度76~108處/100km2。
4.梁村亞區(Ⅰ4)
梁村亞區位於調查區北部中心位置,雷鼓川中游地區。面積 43.06km2,占高易發區面積的4.46%。發育滑坡30處,崩塌2處,不穩定斜坡1處,共計發育地質災害33處,地質災害面密度86~112處/100km2。
5.丁庄亞區(Ⅰ5)
丁庄亞區位於調查區西北部邊界附近,豐富川上游。面積66.52km2,占高易發區面積的7.17%。發育滑坡46處,不穩定斜坡1處,共計發育地質災害47處,地質災害面密度80~106處/100km2。
6.牡丹-雷鼓川上游亞區(Ⅰ6)
牡丹-雷鼓川上游亞區位於調查區北西部境界附近,牡丹-雷鼓川上游。面積117.56km2,占高易發區面積的12.67%。發育滑坡64處,地質災害面密度91~97處/100km2。
7.蟠龍川上游亞區(Ⅰ7)
蟠龍川上游亞區位於調查區北東部境界附近,蟠龍川上游。面積33.40km2,占高易發區面積的3.6%。發育滑坡37處,地質災害點面密度96處/100km2。
(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Ⅱ)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主要分布在寶塔區中北部延河流域高易發區外圍的黃土梁峁地帶,在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的麻洞川鄉和臨鎮附近有小面積分布。該區涉及了16個鄉鎮和3個街道辦的部分區域,總面積約1318.75km2,佔全區面積的37.09%。該區屬延河Ⅱ,Ⅲ級溝谷區,修路、建築房屋、耕植、礦石開采活動強烈,其他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溝谷兩岸斜坡為20°~40°,其中25°~35°居多,地形起伏較大,平均高差30~60m。岩體屬堅硬-半堅硬層狀固結碎屑岩組,土體屬鬆散黃土。岩體節理裂隙發育、土體疏鬆易碎,在降雨和工程活動影響下易於發生崩塌、滑坡。共計發育有各類地質災害270處,地質災害面密度達1~69處/100km2。依據地質災害點集中分布位置,進一步劃分為4個亞區(表6-4)。
1.中北部亞區(Ⅱ1)
分布在調查區中北部延河流域高易發區外圍的黃土梁峁地帶。涉及李渠鎮、青化砭鎮、河庄坪鎮、橋兒溝鎮、蟠龍鎮、柳林鎮、梁村鄉、馮庄鄉、川口鄉、貫屯鄉6 鎮4 鄉境內的部分區域。面積約1075.28km2,佔全區面積的78.11%。發育滑坡174處,崩塌8處,不穩定斜坡16處,共計發育地質災害198處。地質災害面密度16~69處/100km2。
2.杜甫川上游亞區(Ⅱ2)
分布在調查區中西部境界處,涉及萬花山鄉的大部分面積、棗園鎮西川河南部地區和柳林鎮西南部地區。杜甫川上游亞區面積約228.76km2,整個亞區佔中危險區面積的16.62%。發育滑坡54處,崩塌9處,不穩定斜坡4處,共計發育地質災害67處。地質災害面密度18~51處/100km2。
3.麻洞川鄉亞區(Ⅱ3)
分布在調查區南部松樹林川中下游麻洞川鄉政府所在地的主幹河谷。面積約45.23km2,佔全區面積的3.29%。發育不穩定斜坡3處,地質災害面密度10~20處/100km2。
4.臨鎮亞區(Ⅱ4)
分布在調查區南東部,固縣川下游臨鎮附近的主幹河谷。面積約27.18km2,僅佔全區面積1.98%。發育崩塌1處,不穩定斜坡1處,共計發育地質災害2處,地質災害面密度10~20處/100km2。
(三)地質災害低易發區(Ⅲ)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主要分布在寶塔區南部5個鄉鎮,面積約1251.92km2,佔全區面積35.2%。該區屬汾川河Ⅰ,Ⅱ,Ⅲ級溝谷區,修路、建築房屋、耕植較強烈,其他人類工程活動較微弱,暴雨不均勻系數小於59%。溝谷兩岸斜坡坡度15°~25°,地形高差起伏平均30m左右。局部分布堅硬-半堅硬層狀固結碎屑岩組。鬆散黃土廣布。受降雨和工程活動影響發生崩塌、滑坡現象較少。區內發育滑坡1處、不穩定斜坡3處。地質災害面密度0.2處/100km2。
(四)地質災害非易發區(Ⅳ)
該區僅在1:1萬比例尺寶塔區城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圖上有所反映,主要分布在城區寬闊的河谷地帶,屬延河Ⅰ級溝谷區。盡管區內城市化建設速度較快,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但由於河谷區地形寬闊、且較平坦,兩側滑坡受滑距限制,一般不至於滑至該范圍,所以屬於地質災害非易發區。
㈧ 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劃分與評價
一、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及分區特徵
將山東半島全區劃分為8種地質災害易發區,其他則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圖8-1)。
圖8-1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
1)采空塌陷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中南山前平原、山間盆地、谷地、膠東半島西北部。本區是山東省煤炭、黃金、滑石等固體礦產所在地,如淄博、龍口煤田,萊州、招遠等金礦。采空塌陷是由於地下礦體被采出,懸空的地表岩層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彎曲變形,形成塌陷並伴生地裂縫。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勢在必然,由此引發的塌陷將呈進一步加劇之勢。
2)岩溶塌陷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中南山前平原的濟南岩溶水水源地和其他隱伏灰岩分布區。上部為鬆散堆積物,地下灰岩岩溶發育,水資源豐富。多為城市、工農業重要供水水源地或後備水源地。該分布區村鎮集中、人口稠密,也是當地最重要的經濟帶,因而塌陷對地表建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也影響社會安定。
3)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中南的淄博和濟南市南部、濰坊市西南部的中低山丘陵區。區內地勢較高,海拔多大於400m,其中魯山在1000m以上,周圍丘陵多在500~600m之間。
4)崩塌、泥石流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東的北部和南部的變質岩低山丘陵區。區內的大澤山、嶗山、艾山、牙山、昆嵛山等海拔超過800m,其他一般不超過700m。
以上兩區區內岩石風化強烈,溝谷深切,地形陡峻,岩石裸露,危岩多見;又是暴雨多發地,加之河流源短流急,遇有較強的降水過程時,易突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5)地面沉降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東營市及附近以及黃河三角洲平原。區內地勢平坦,岩性多為鬆散岩類亞砂土、亞黏土、黏土、砂等,厚200~400m。區內地層較松軟,隨著深層地下水資源和油氣資源的大量開發,上部土層負壓增加,在自重和地表荷載等共同作用下,土層空隙被壓縮變密,導致地面垂直下沉。它對城市建築、道路、橋梁、城市供排水系統及防洪等構成較大威脅。
6)海水入侵為主易發區:分布於膠東半島的萊州灣東岸沿海地帶,煙台夾河河口至牟平沿海、膠州灣沿岸、日照付疃河及其他入海河流河口等地帶的沖積成因濱海平原,第四系厚5~100m。
7)鹹水入侵為主易發區:分布於濰北沖海積平原的壽光、寒亭、昌邑等沿海地帶,岩性多為鬆散岩類黏土、亞黏土、砂等,地勢低平。第四系厚10~150m。由於地下淡水資源的大量開采,導致地下水位過度下降,引起海(咸)水反向補給淡水區———導致海水入侵,淡水咸化甚至枯竭;造成機井報廢、人畜飲水困難、地方病發病率增高等。
8)地裂縫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沂沭斷裂帶,屬郯廬斷裂帶的中段,主要由4條主幹斷裂組成,北寬南窄,寬20~60km。區內南北兩端被鬆散的第四系覆蓋,中間基岩斷續出露。新構造運動使地面拉裂變形,導致塘壩、橋梁、民房等地表建築物開裂,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同時危及人民生命安全。
9)地質災害不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西南、魯北平原深層水開采程度低、礦產資源較貧乏區及膠萊盆地等地。
二、八大城市地質災害易發區評價
1.八大城市單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
根據上述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的類型與特徵分析,可以看出,地面變形災害、斜坡環境變異災害、海鹹水入侵災害是本地區的主要災種,為此,根據災害發生面積,以八大城市為統計單位,對地面變形災害、斜坡環境變異災害、海鹹水入侵災害分別進行統計分析。
地面變形災害發生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比例由大到小分別是東營市、淄博市、煙台市、日照市、青島市、威海市、濟南市、濰坊市,東營市是地面變形災害易發區,淄博市、煙台市、日照市是地面變形災害較易發區,青島市、威海市、濟南市、濰坊市是地面變形災害不易發區,見圖8-2。
圖8-2 山東半島地區地面變形災害發育程度評價
斜坡環境變異災害發生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比例由大到小分別是淄博市、日照市、煙台市、青島市、濟南市、威海市、濰坊市、東營市,淄博市、日照市是斜坡環境變異災害易發區,煙台市、青島市、濟南市、威海市是斜坡環境變異災害較易發區,濰坊市、東營市是斜坡環境變異災害不易發區,見圖8-3。
海鹹水入侵災害發生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比例由大到小分別是濰坊市、煙台市、青島市、威海市、日照市、淄博市、濟南市、東營市,濰坊市是海鹹水入侵災害易發區,煙台市、青島市是海鹹水入侵災害較易發區,日照市、淄博市、濟南市、東營市是海鹹水入侵變異災害不易發區,見圖8-4。
圖8-3 山東半島地區斜坡環境變異發育程度評價
圖8-4 山東半島地區海鹹水入侵災害發育程度評價
2.八大城市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綜合評價
上述單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城市單一地質災害的發育狀況,但卻不能反映地質災害的總體狀況。為此,根據上述統計結果,以城市為單元,通過對各類災害所佔比例進行加權,對八大城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進行比較分析。
比較分析的模型如下: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j為城市編號:Pj為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綜合指數;Wi為各類地質災害發育區所佔比例大小(權重);Pij為各類地質災害區賦值,對地質災害不易發生區、地質災害較易發生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別以2、4、6賦值。據此,計算八大城市的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的總體狀況。
威海市、濟南市不易發生地質災害,青島市、濰坊市相對不易發生地質災害,煙台市、日照市較易發生地質災害,淄博市、東營市易發生地質災害。
㈨ 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
一、劃分原則和方法
(一)劃分原則
1.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
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實施細則)》中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的方法,結合深圳市地質災害類型、成因和分布規律,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綜合比擬,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綜合劃定易發區。
2.超前預測原則
綜合考慮對深圳市城市規劃的新城區及其周圍重要經濟產業帶和重要工程設施,適當外延地質災害易發區范圍。
3.分別對待原則
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城市開發區與城市生態保護區分別對待的原則。
(二)劃分方法
1)以「深圳市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為基礎,在對地質災害點及其隱患點全面核實的基礎上進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並根據深圳市城市規劃(2007~2020年)及今後的建設態勢對易發區進行調整。
2)深圳市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分布具有較明顯的獨立性。斜坡類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不穩定性斜坡等分布於低山、丘陵、台地等坡腳地帶;岩溶塌陷地質災害分布於河谷平原、山間盆地覆蓋層下可溶岩分布等地段,因此可按類型單獨劃分。
3)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主要依據地質災害現狀發育程度、地形地貌、岩土體組成特徵、地質構造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差異進行劃分。在地質條件基本相似的情況下,考慮人類工程活動態勢,對深圳市城市規劃的新城區、重要交通干線兩側適當提高易發等級;將限制大規模人類工程活動並列為城市生態控制范圍內的大部分區段適當降低易發等級;對處於平原地帶的已建成區和無人類工程活動的山地大部分區段劃分為不易發區。
4)岩溶塌陷易發程度分區是在收集岩溶地質勘查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根據歷史岩溶塌陷的發育情況、岩溶發育強度、上覆土層的特徵和隱伏構造特徵等的差異進行劃分。
5)海水入侵為面狀緩變性地質災害,本書不對此災種進行易發區劃分。
二、易發區劃分
深圳市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為易發區和不易發區。易發區分為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岩溶塌陷易發區2個大區,其中,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按易發程度劃分為高易發區(A1-1至A1-9)9個、中易發區(A2-1至A2-12)12個,低易發區(A3-1至A3-14)14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易發區按易發程度劃分為高易發區(B1-1至B1-4)4個,中易發區(B2-1至B2-9)9個。不易發區僅劃分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A4-1至A4-32)32個(圖2-4-70)。
(一)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A)
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在深圳各區廣泛分布,地形地貌為低山、丘陵和台地等,包括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亦是深圳市突發性地質災害的主要分布區。總面積1244.19km2,佔全市總面積的63.71%,根據易發程度劃分為高、中、低3個亞區。該區中位於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內的面積達738.90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總面積的59.39%。
1.斜坡類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1)
斜坡類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於低山、丘陵周邊適宜開展工程建設的坡腳地段和人類工程建設活躍的台地地區。包括石岩-龍華、觀瀾-平湖、布吉-坂田、福田和羅湖區的北側、鹽田海岸山地的坡腳地帶、橫崗-坪山-坑梓、五聯-坪西及南澳等地段。總面積328.94km2,佔全市總面積的16.84%,其中位於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內的面積158.33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總面積的48.13%。
該區內發育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608處,其中崩塌144處,滑坡104處,不穩定斜坡360處,地質災害威脅人口16235人,潛在經濟損失861925萬元。
2.斜坡類地質災害中易發區(A2)
斜坡類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主要分布於低山、丘陵的周邊坡麓和低台地地區等,目前人類工程建設活動相對較弱,引發的地質災害較少。主要分布於光明-松崗、鐵崗及西麗水庫、平湖-觀瀾-龍華-布吉、龍崗黃閣、龍崗-坪地、坪山-坑梓、葵沖及壩光、大鵬、龍崗南澳的東沖-西沖等地段,總面積505.10km2,佔全市總面積的25.87%,其中位於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內的面積189.72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中易發區總面積的37.56%。
該區發育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251處,其中崩塌84處,滑坡28處,不穩定斜坡139處,威脅人口6289人,潛在經濟損失364032萬元。
3.斜坡類地質災害低易發區(A3)
斜坡類地質災害低易發區主要分布於人類工程活動影響較小的丘陵和低山地區。主要分布於松崗-公明-光明以北山區,羌下-逕口水庫-吊神山的山區、玉律-紅坳水庫-觀瀾林場丘陵山區、阿婆髻-鳳凰山-鶴洲的丘陵山區、鐵崗水庫-西麗水庫-梅林水庫一帶山區、羊台山、雞公頭山、梧山區、梅沙尖-馬巒山-排牙山區、西湖村-盲塘坳丘陵區、清林徑-白石塘水庫一帶丘陵山區、七娘山區。該區地形地貌利於斜坡類地質災害的發育,但因該區處於生態控制區,人類工程活動受到限制,目前地質災害不發育,未來工程建設活動規模及范圍都較小,因此,將其劃分為斜坡類地質災害低易發區。該區總面積410.16km2,佔全市總面積的21.00%,其中位於生態控制線范圍的面積390.84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總面積的95.29%。
該區發育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32處,其中崩塌10處,滑坡6處,不穩定斜坡16處,威脅人口302人,潛在經濟損失13799萬元。
(二)岩溶塌陷地質災害易發區(B)
深圳市岩溶塌陷受可溶岩分布及岩溶發育程度的控制,主要分布於龍崗區的荷坳-龍崗中心區、坪地、坪山-石井、坑梓、葵涌、橫崗西坑及山仔嚇地區,地形地貌均為隱伏岩溶谷地,岩溶塌陷易發區總面積48.23km2,佔全市總面積的2.43%,已發生岩溶塌陷地質災害28處。按其易發程度分為岩溶塌陷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中易發區。
1.岩溶塌陷地質災害高易發區(B1)
該區為隱伏岩溶強發育區,有的地段曾發生過岩溶塌陷。主要分布於荷坳至龍崗中心城區、坑梓、坪山石井鹹水湖、葵涌等地,面積17.59km2,已發生的岩溶塌陷大多位於該區。
2.岩溶塌陷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2)
該區岩溶較發育,在強烈的自然和人類工程活動作用下可能引發岩溶塌陷,部分地段曾在強烈的人類工程活動作用下引發塌陷。主要分布於橫崗西坑-山仔嚇、龍崗赤石崗-底下田、坪地、杭梓,坪山碧嶺-湯坑、坪山新屋嚇、坪山井子下及新曲、葵涌等地,面積30.64km2。
(三)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A 4)
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僅劃分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該區位於深圳市的濱海平原、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低台地及沒有人類工程活動的低山和高丘陵地帶,主要分布於松崗-公明河谷平原區、沙井-西鄉-南頭-白石洲、鐵崗水庫、香蜜湖-黃貝嶺、沙頭角-鹽田港、大梅沙、馬巒山-紅花嶺、未木嶺-吊神山-排牙山,王母圩、七娘山-帶。共分32個亞區,面積661.17 km 2,佔全市總面積的33.86%,其中位於生態控制線范圍的面積224.71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總面積的33.99%。
在濱海平原、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低台地地區以及海灘地帶,由於地勢平坦,人類工程活動引發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崩塌、滑坡地質災害不發育,因此將其劃分為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東部低山地區-般由堅硬塊狀花崗岩、堅硬-較堅硬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綜合體、堅硬層狀砂岩綜合體組成,山勢陡峻,人跡罕至,植被發育,崩塌、滑坡地質災害不發育,同時這些地區均為生態控制區,今後進行工程建設的可能性小,引發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因此,也將其劃入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但若進行風景區或其他建設,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圖2-4-70 深圳市地質易發程度分區圖
深圳地質
該區已查明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10處,其中崩塌6處,不穩定斜坡4處,災害點密度0.02處/km2,受威脅人口118人,潛在經濟損失14991萬元。
㈩ 地質災害易發區國內外研究現狀
4.1.1 國外現狀
由於研究的地域范圍不同和對地質環境認識的差異,國內外研究者對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理解也有不同。
國外對地質災害敏感性評價類似我國的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評價。美國災害敏感性評價以地質、地形條件和以往發生的災害空間分布情況為依據進行評價(Nilsen,1977;Shek,1977;Carrara,1983,Brabb,1984,Brand,1988;Cross,1998等)。美國地質調查局在《美國國家滑坡減災戰略——減少損失的框架》(2003)中認為,可供規劃和決策使用的滑坡編目和滑坡敏感度圖對全國滑坡多發區是絕對必要的。
歐洲國家在阿爾卑斯山較多地開展了滑坡敏感度和危險性評價,並把評價結果應用於滑坡災害的減災管理。義大利P.Aleollt(2000)採用GIS技術對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前緣的Piedmont地區的滑坡、洪水、雪崩、山谷口堆積等災害的敏感性、危險性及總的風險進行了區劃性制圖研究。A.Car-rara,M.Cardinali和F.Guzzetti等(1991)利用GIS技術將統計模型應用於義大利中部某小型匯水盆地的滑坡敏感性和危險性評估。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在一些滑坡地質災害多發區也開展了滑坡敏感度和危險性評價,H.Haruyama和H.Kawakami(1984)利用數學統計理論對日本活火山地區由降雨引起的滑坡災害進行了敏感性和危險性評價,Saro Lee對韓國的一些地區分別應用多元統計和神經元網路模型進行了滑坡災害敏感性和危險性評價。一些國家,如澳大利亞直接開展斜坡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其中敏感性和危險性評價是其基礎,如M.Michael-leiba等(2000)在澳大利亞的一項城市發展規劃項目的斜坡地質災害研究中,把斜坡災害的敏感性、危險性、易損性、風險評價作為一體,以GIS軟體為技術平台,分別採用平面和三維評價系統,對Cairns地區進行了斜坡地質災害的敏感性、危險性和風險評價。Mario Mejia-Navarro和Ellen E.Wohl(1994)在分析哥倫比亞的Medellin地區滑坡、泥石流等斜坡不穩定性引起的區域地質災害敏感性和土地及生命易損性的基礎上,利用GIS技術將兩者合成製作了風險評價分區圖。
4.1.2 國內現狀
進入21世紀以後,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我國在全國范圍內有計劃地開展了全面的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積極吸取國際地質災害防治研究的先進方法,並公布實施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將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研究納入了國家法制的軌道。
1)1999年以來,在全國地質災害嚴重區開展了以縣(市)為單元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調查災種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截至2005年,共進行了700個縣(市)地質災害的調查與區劃工作。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已完成545個縣(市)信息系統的集成和綜合研究。
在各調查縣(市),根據野外調查的結果和地質環境資料,結合災害點和災害隱患點的密度,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並編制「地質災害分布與易發區圖」是其主要任務之一。《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實施細則》明確指出「地質災害易發區」是指容易產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基於地質災害現狀,地質災害易發區可劃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和不易發區四類。
2)從2002年開始,各省陸續開展了分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工作,主要依據1∶50萬環境地質調查和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對省內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了初步劃分,22個省編制了分省地質災害易發區圖(1∶50萬~1∶200萬)。
3)張梁等(2002)將地質災害易發區表述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認為地質災害危險性(易發程度)評估就是研究不同地層單元組合、區域地質構造單元特徵、地形地貌條件下的區域地質災害規律,以及氣象、人類活動方式條件下的區域地質災害誘發規律和時間活動規律。前三類因素是決定地質災害區域分布規律的背景因素組合,這些因素具有空間上的分布規律,而且隨時間的變化性極小,屬於穩定型的控制因素,是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的背景條件。後兩類因素屬於地質災害的觸發因素,隨時間的動態變化較大,它們與背景條件的組合狀況決定了地質災害的時空規律。
4)岑嘉法(2003)認為,地質災害易發區是指地質環境條件脆弱,具備發生地質災害條件,容易產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如在地球內動力作用強烈地區(高地震烈度區、活動斷裂區、區域構造交會處等)、地球外部營力作用強烈帶(如暴雨中心區、河流侵蝕帶、岩土體鬆散分布區等),以及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劇烈地區(如人口密度大,工業、農業、城鎮、交通建設強度大區)等。只要有觸發因素,即可產生地質災害。該區的確定,主要通過較大比例尺的環境地質與災害綜合調查後實際圈定,經濟建設與工程安排應盡量避免在易發區內。如果需在易發區內建設,要進行工程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對工程建設作出地質災害現狀、工程建設可能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預測和綜合評估,並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對策。現進行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就是要實地圈定地質災害易發區范圍。
5)劉傳正等(2003)提出的「潛勢度」是某一地區在沒有任何降雨、地震、人類活動等情況下發生地質災害的潛在條件的量化指標,具體是指地質災害基礎因子(地形地貌、地表植被、地層岩性和地質構造)與響應因子的綜合表現,並編制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潛勢度、危險度等圖。
6)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編寫組和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進行的山洪災害易發程度評價,是利用各省(區、市)1∶50萬或1∶100萬泥石流、滑坡分布圖,以泥石流、滑坡的「線密度」和「規模」所反映的「可能成災點」的多少進行評價,即「可能成災點」越多,災害易發程度越高;「可能成災點」越少,災害易發程度越低。在參考相關部門成果及進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以小流域為單元,劃分出了泥石流或滑坡災害高易發區以及中易發區和低易發區。各區的劃分具體指標如表4.1所示。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編制各省(區、市)1∶50萬或1∶100萬山洪誘發的泥石流、滑坡災害易發程度分布圖。該圖除反映泥石流、滑坡災害的易發程度以外,還通過編繪地形坡度分區和地層岩性分區,標示地貌區劃和區域構造形跡,綜合反映了由山洪誘發的泥石流、滑坡災害易發程度區劃與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及地質構造的相互關系。從而可以通過圖件,分析出不同區域地質背景與地形地貌條件下,泥石流、滑坡災害高、中、低易發區的分布規律。並以此進行逆向校核、修正,使泥石流、滑坡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圖更為科學、合理、可靠。
表4.1 山洪誘發泥石流、滑坡災害易發程度分區標准
7)2003年11月,我國國務院公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94號),並規定2004年3月起施行。該條例要求「實行地質災害調查制度」,並在此基礎上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規劃所包括的5項內容之一就有「地質災害易發區、重點防治區」。2004年頒布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釋義》進一步明確指出,地質災害易發區,是指具備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容易或者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地質災害易發區必須經過地質災害基礎調查才能劃定。易發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且可按照災害種類劃定,不同災種其易發區范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