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廣西2016年發生的地質災害

廣西2016年發生的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25 05:12:49

⑴ 廣西多地質災害的原因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雨,受台風影響,多暴雨。全區年平均降雨
量一般為1250mm-2000mm,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則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響,區內分布有十萬大
山、大瑤山、越城嶺至大苗山三個多雨區和桂南的玉林-欽州-東興、桂北的興安-永福-大苗山、桂
東的昭平-蒙山-大瑤山及桂西的凌雲-巴馬-大明山等四個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達
110mm-600mm。多雨區及暴雨中心區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地區。
廣西地貌單元屬雲貴高原—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為以山地為主的省區,山地約占總面積71%,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山體切割強烈,高差懸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於30o;在岩溶石
山區岩石裸露,陡壁懸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殘丘分布。
廣西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還有河岸侵蝕、礦坑突水和冒頂、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已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6000多處,其
中滑坡崩塌約4000處,地面塌陷近2000處,泥石流50多處。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岩出露地區。在調查的滑坡中,
以小型滑坡為主,約佔80%,滑坡規模雖小,卻往往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1993年發生的
平樂縣雲盤嶺滑坡,滑坡體積僅5.7萬m3,卻摧毀房屋6間,掩埋街道及公路,導致該縣唯一進出
要道交通中斷2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治理費用550萬元。
2)、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於桂西、桂東、
桂東北、桂東南。石山區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如馬山、都安、大化、東蘭、
巴馬、鳳山、忻城等地,廣西已調查的崩塌絕大多數為小型。據統計,體積小於2萬m3的崩塌
佔93%,2-20萬m3的崩塌佔6%,大於20萬m3的崩塌佔1%。發生於碳酸鹽岩山區的岩質崩塌規模更
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卻造成傷亡人數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發生的融安縣浮石鄉蔣村崩
塌,死亡15人,重傷6人,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
岩溶塌陷多發生在岩溶強發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淺埋(水位<10m)地區。桂林、
賀州、鍾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絕大多數為直徑
小於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內。塌坑多成群出現,分布范圍多在1km2以內,最大塌陷群
在忻城縣大塘鄉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積5.5km2。岩溶塌陷強發育區的塌坑密度達500-1000
個/ km2,如玉林鐵路機務段,塌陷塌坑密度達740個/ km2。岩溶塌陷的75%為自然形成,25%
是人為誘發的;但在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人為誘發的塌陷佔50%以上。廣西的岩溶塌陷多發
生在乾旱季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來臨時突降大暴雨而導致水位大幅度上
升時,以及強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區。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於南丹縣、大新縣、鍾山縣、
合山市等地下開采礦產資源地區。
4)、泥石流:全區調查過的有50多處,以溝道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東北,
小型佔60%,中型佔20%,大型佔20%。泥石流多發生在山勢陡峻(坡度45o以上)的海相碎屑岩
和岩漿岩分布地區。泥石流在全區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損失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資源
縣、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災面積1000km2,毀房3493間,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
1.6億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區海角大道一帶和僑港鎮及潿洲島南灣鎮海邊,至
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圍約4km2,入侵縱深距離最大達1200m(距海岸);潿洲島海水入侵范圍
較小,僅在南灣鎮海邊有幾口水井水質變咸,不能飲用。

⑵ 桂林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桂林市地質條件復雜,地質環境脆弱,是廣西地質災害多發區之一。汛期時山體在版雨水和山洪的沖權刷侵蝕下,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或隱患點。
桂林市內大大小小上百座山基本上都存在危石隱患,崩塌幾率在50%左右。桂林的孤峰、峰林拔地而起,受風化溶蝕、褶皺和斷裂影響,岩塊很容易分離、碎裂,在達到極限平衡或其他外力如降雨、雷擊、震動、風力、溫降等作用下,岩體會發生崩塌。岩石崩塌已成為桂林市較為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桂林市區內近些年來發生岩石崩塌100多起,造成經濟損失超過1000萬元。
所以,洪水,山體跨塌,還有冬季降雪,等都是桂林常見的地質災害。

⑶ 廣西曾經發生過多少次地震

廣西發生大地震可能性不大
據了解,從地震發生的構造來說, 8.0級以上地震大多發生在板塊邊緣地區,而廣西位於亞歐板塊內部,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西段,並不處在兩大板塊交界之處,缺乏發生大地震的構造條件,廣西歷史上記錄到的最大地震為6.8級地震。
另外,從地殼運動速度來說,廣西受西北方向的印度板塊和東南方向菲律賓板塊擠壓,但運動速度僅為2mm/年,運動水平較低。近期也未發現運動速度加快的跡象。

廣西歷史記錄上的地震
★ 廣西史籍記載最早的地震西晉太康九年(即公元288年10月12日-11月10日間)臨賀(今賀州)3級地震。
1875年,百色市樂業縣6.5級地震
1890年,玉林市陸川縣6級地震
1893年11月26日,崇左市扶綏縣4.8級地震
廣西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1936年4月1日,欽州市靈山縣發生6.8級強烈地震。造成7000多間房屋倒塌或損壞,死亡94人,傷263人。
1977年10月19日,百色市平果縣5.0級地震
1994年12月31日,北部灣海域發生6.1級地震
1995年1 月10日,北部灣海域發生6.2級地震
1997年10月19日,百色市平果縣5級地震
2005年10月27日,百色市平果縣4.6級地震

2005年10月27日,平果縣舊城鎮民江村一處房屋受損嚴重,牆體全部倒塌,屋頂僅留下屋架
該地震造成人員1死3傷,直接經濟損失達2500萬,經濟損失達5500萬。
2013年2月20日,廣西百色市平果縣、田東縣交界4.5級地震

2013年2月20日,廣西田東縣村民因地震影響被轉移到村外廣場安頓

2013年6月,因地震引發平果縣的中鋁廣西分公司排泥庫發生泥漿泄漏
震源深度7公里。該縣朔良鎮除部分村民的危舊房出現裂縫、房頂瓦片掉落外,無人員傷亡。
2016年2月1日,廣西南寧市江南區3.2級地震
震源深度6公里。少量房屋輕微破壞,無人員傷亡。地震涉及扶綏縣、江南區、良慶區、西鄉塘區等4個區縣市,為強有感地震災害。
2016年4月3日,廣西崇左市扶綏縣2.8級地震震源深度6公里,無人員傷亡消息。
2016年7月31日,梧州市蒼梧縣5.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⑷ 2016年廣西賀州的地震

不是廣西賀州 是梧州
今天梧州地震已經釋放了絕大部分地殼的壓力
短時間不會內有地震
本次地震震級容很低 只是有震感 不會造成房屋倒塌
也不會再有震感明顯的餘震 不用怕
【廣西梧州市蒼梧縣附近發生5.1級左右地震】中國地震台網自動測定:07月31日17時18分在廣西梧州市蒼梧縣附近(北緯24.06度,東經111.49度)發生5.1級左右地震。廣西南寧、桂林;廣東廣州、深圳等地網友表示有震感。
一般第一次地震 釋放百分之九十八的能量
之後的餘震釋放百分之二
百分之九十八的能量只有5級 剩下的能量造成的只不過是一級二級的地震
沒有任何的危害 也感覺不到

⑸ 廣西自然災害史

1)據記載,從公元107~1912年的1805a中,廣西有335a發生洪澇災害,平均5.4a就有一年發生洪災;從民國元年到38年中,共發生水災327次,平均每年發生8.6次;1949年後45a中發生水災1381次,年均30.7次,可見廣西水災十分嚴重,有逐漸加劇的趨勢。其中最嚴重的是1915年洪災,梧州水位27.07m,全市80%的城區被淹,為百年一遇洪水。柳州市1902年洪水位91.47m,1924年洪水位90.49m,1949年洪水位89.31m,1988年洪水位89.04m,1994年洪水位89.25m,1996年洪水位92.43m,都是造成損失慘重的特大洪水。南寧市最高水位為1881年79.l0m,1908年76.13m,1913年78.10m,1937年77.58m, 1968年76.39m,2001年77.47m,其中1968年受淹面積達83.83km2,損失3500萬元。

廣西洪災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兩岸及山間盆地與山前地帶。其中,以柳江流域和潯江河段最為嚴重,其次是鬱江、桂江、南流江、左江、右江等。山間盆地和山前地區河流雖短小,但坡降大、支流多,因此,雖然洪水過程短,但水位暴漲暴落,亦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如蒙山盆地、象州中平—羅秀的大瑤山山前平原等洪災災損都很嚴重。

2)廣西洪災嚴重的原因主要是季風氣候造成的降雨年內、年際分布不均。集中在夏季的降水占年雨量的 40%~60%,桂北春季雨量占該地區全年雨量的 40%左右,夏季佔37%左右。另一個原因是地形影響,造成雨量的地域性差異,山地迎風坡(東南坡)雨量多。廣西有3個多雨區,分別是:①十萬大山東南側的東興至欽州一帶,如防城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822mm,那梭為3700mm,長歧站1990年降水量多達5005.8mm。②大瑤山東側以昭平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帶。如昭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 2047mm。③越城嶺至大苗山東南側以永福為中心的興安、靈川、桂林、臨桂、融安、融水等地,如永福多年平均降水量 2002mm。雖然河流中上游地區河岸陡高,但洪水位也高,所以地勢稍低平的地方很容易被淹。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洪澇災害的因素也在增多。廣西澇災越來越嚴重的主要原因:一是大江、大河堤防高,排澇設備少,支流洪水無法及時排干而成澇。這是防洪工程措施的致命弱點,尤其在上游洪水與區間洪水同時暴發時最為嚴重;二是廣西石灰岩地區窪地和谷地地形封閉,地表水通過落水洞排走。暴雨時,地表匯流過多,地下管道排水不及,造成窪地和谷地受澇,值得注意的是建築工程特別是水利工程造成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河坡降變小,使窪谷地積水排泄疏干速度下降,造成澇災。如20世紀90年代大化、岩灘兩電站造成東蘭、大化上萬畝谷窪地耕地受澇,長達2~3個月,直到2012年排澇隧道建成澇災才有所緩解。

3)廣西雖然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年雨量充沛,但降雨的年內、年際分配極不均勻,因此少雨年份旱災亦十分嚴重。從公元714~1912年的1198a中,受旱371a,平均每3.2a就有一年乾旱;從民國元年到38年發生旱災273次,1949年後到1992年發生旱災1981次,平均每年發生46.1次。俗話說:「洪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每次旱災發生往往有數縣甚至數十縣遭受損失。如1949年後一年中受災縣數達21~44個縣的重災年就有24個年次,受災45個縣市以上的特大災年有10個年次,其中1963年有79個市縣遭受乾旱災害。

受季風影響,廣西冬半年易旱,春季和秋季是季風轉換時期,季風進、退的早晚可影響兩季開始和結束的早晚,常導致春旱和秋旱。夏旱有時也有發生,冬旱發生較為普遍。春旱主要發生在百色地區、南寧地區和欽州地區的西部,河池地區等,桂林地區很少春旱;秋旱地區的分布恰好與春旱相反,其中以全州、興安為中心的桂東北,柳州為中心的桂中,扶綏、上思為中心的桂南地區秋旱最為嚴重。

廣西乾旱的第二個原因是地形影響,山脈背風坡雨量偏少。廣西有3個少雨區:①以田陽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上游「三林」(田林、隆林、西林三縣)一帶;②以寧明為中心的明江河谷、左江河谷至邕寧一帶;③以武宣為中心的黔江河谷。

廣西乾旱的第三個原因是地質地貌原因。廣西石灰岩分布面積廣大,共9.7萬km2,約占廣西總面積的41%。石灰岩地區地表缺乏土被與植被,降雨雖然不少,但水分大多漏到地下而無法保持在地表,地下水埋藏很深,一般-20~-50m 及以上。同時,桂西山地河谷深切,岸高水低。這兩種地區的水都難於提取利用,因此生活生產用水都十分困難。

4)冷害,包括早稻爛秧天氣、寒露風和霜凍等。冷害多是寒潮入侵造成的,因此,地形朝北開放的谷地及山地北坡的冷害要比背風坡(南坡)嚴重,高海拔山地比低海拔丘陵平原嚴重。如湘桂走廊、潯江河谷、桂北高寒山地等冷害較嚴重,向東南開口的右江河谷則較少冷害。如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廣西出現了長時間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天氣,各地平均氣溫1.2~11.7℃,比常年同期低3.7~5.7℃,偏低程度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同期第一位。全廣西有230個站日出現結冰,104個站日出現凍雨,凍雨最長持續天數長達21d。全區108個縣(市、區)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達1676.8萬人,緊急轉移安置10.5萬人,電力、交通運輸、農業、林業等遭受重創,直接經濟損失321.75億元。

早稻爛秧天氣指2~4月早稻育秧期間有強冷空氣影響廣西,低溫陰雨天氣導致秧苗爛死,造成大量種子損失,補秧又會使早稻成熟期推遲,也使晚稻插秧時間貽誤,抽穗揚花期易受寒露風影響,致使全年糧食產量減少。現在隨著育秧技術的不斷提高,爛秧天氣對育秧的影響已逐漸減少。

寒露風發生在寒露前後,強冷空氣南下,氣溫明顯下降,晚稻抽穗開花時受大風影響無法授粉,結不成飽滿的稻穀,造成減產甚至絕收。

霜凍是由於寒潮入侵帶來的低溫使水汽在作物表層易形成霜,凍傷凍死熱帶和亞熱帶作物,最易受害的是橡膠樹和香蕉樹。1952年以來,在廣西東興、龍州一帶大面積種植的橡膠樹,歷受11次凍害後,現僅存活25%,割膠量很少。終霜(春季最後出現的霜)對春作物和果樹開花也很不利。

5)大風主要有3種:寒潮大風、台風和雷雨大風。大風以夏季最多,佔全年風日的41%,春季其次佔32%,秋季佔15%,冬季佔13%。大風的地區分布受地形影響,沿海及狹長低平地帶——南北向谷地最多最強。年均大風日,北海、潿洲多達39d,合浦、桂林、永福、梧州10d以上;最少是德保、天峨、憑祥和浦北等地,不足1d;湘桂走廊是寒潮南下廣西的主要通道,梧州地區是東路寒潮入侵路徑,也是台風西進的通道,所以,和沿海地區一樣風災比較嚴重。

極大風速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畜傷亡,廣西內陸最高紀錄是百色地區1972年5月2日的大風,風速達40m/s以上。極大風速還有北海站38.1m/s(1971年6月28日)、玉林站37.8m/s(1973年4月24日)等。

6)重力地貌災害。崩塌,主要發生在石灰岩地區,其次是砂岩和花崗岩地區。原因是這些岩性的岩層岩體厚度大,垂直節理發育,岩塊易於分離,在坡面上多處於極限平衡狀態。在暴雨、地震或人為開挖的觸發之下岩塊崩塌到坡腳,造成坡腳房屋及道路、農作物受到破壞。廣西一般峰林和坡度較大的峰叢坡腳都有倒石堆積。

滑坡,廣西山地丘陵相對高度不大,滑坡規模一般也不大,多在10萬m3以下,但多具有群發性,有時在暴雨覆蓋范圍內通常有數十、數百處小滑坡同時發生。如 1994年6月,因暴雨造成都安下坳鄉板慶村每平方千米范圍內約有40處小滑坡,每處數千立方米不等。滑坡通常發生在花崗岩、硅質灰岩和三疊系百逢組頁岩等組成的山地。如2008年5月上旬西林縣火亮山發生滑坡地質災害,後期治理費用估算超過500萬元。

又如1984年6月22日和1986年7月21日,防城區葉園村花崗岩山地分別發生了兩次滑坡泥石流。據現場測量,滑坡體寬170多米,滑動的土石體超過20萬m3,形成長約2.5km的水石流,造成1人死亡,毀房18間,掩埋耕地3.33hm2,沖毀公路涵洞2座,路面100多米。

7)泥石流。廣西泥石流報道不多,但還是有一定的數量,只不過是因為泥石流多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山區,造成的損失不大。同時,廣西泥石流規模較小,流域面積一般不超過1km2,所以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泥石流一般發生在花崗岩、硅質灰岩等地區。泥石流的危害在於泥石流堆積覆蓋農作物和房屋,甚至埋葬人畜。如1983年6月資源縣城暴發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傷6人,為廣西見報最慘重的一次泥石流災害。

8)水土流失。發生水土流失的原因中人為因素往往佔主導地位,但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通常是特定的自然區域,具有特殊的地質地貌條件,因此,也可作為自然災害開展深入的討論。據 1988年統計,廣西水土流失輕度侵蝕面積 15719.88km2,中度侵蝕9668.9km2,強度侵蝕3796.4km2,極強度侵蝕812.2km2,劇烈侵蝕588.4km2。廣西石灰岩地區9.1萬km2,目前已有18341km2變成裸岩荒漠。其中,石灰岩地區的石灰岩溶解流失是一種化學溶蝕過程,也是一種必然的流失,對人類生活包括農業生產的影響是必然的不可逆轉的。有些部門也把這種自然溶蝕流失過程劃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嚴重性在於土壤流失,尤其是在石灰岩地區土被本來就稀少,土壤流失後是很難再生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廣西的水土流失尤其是石灰岩地區的表土流失是一種致命的創傷,其後果遠比黃土地區的水土流失嚴重。

石灰岩地區水分最易流失。除石灰岩地區外,花崗岩、硅質灰岩、泥頁岩(尤其是三疊系百逢組)地區表土及風化殼最易流失。

思考題

1.我國自然災害有何特點?

2.我國階梯狀地形對自然災害的形成有何影響?

3.參考廣西的自然災害成因,分析家鄉的自然災害形成條件。

⑹ 桂林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桂林市地質條件復雜,地質環境脆弱,是廣西地質災害多發區之一。汛期時山體在雨版水和山洪的沖刷侵蝕下,易權造成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或隱患點。
桂林市內大大小小上百座山基本上都存在危石隱患,崩塌幾率在50%左右。桂林的孤峰、峰林拔地而起,受風化溶蝕、褶皺和斷裂影響,岩塊很容易分離、碎裂,在達到極限平衡或其他外力如降雨、雷擊、震動、風力、溫降等作用下,岩體會發生崩塌。岩石崩塌已成為桂林市較為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桂林市區內近些年來發生岩石崩塌100多起,造成經濟損失超過1000萬元。
所以,洪水,山體跨塌,還有冬季降雪,等都是桂林常見的地質災害。

⑺ 2016年7月31廣西桂林發生地震是發生地震了吧

確實是發生地震了
7月31日地震發生在廣西梧州

相關消息:
2016年7月31日17時18分
在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北緯24.08度,東經111.56度)發生5.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⑻ 廣西防城港2016年10.13發生地震

根據中國地來震台網發布的消息,2016年源10月13日,廣西並沒有發生地震。

當天只有寧夏中衛市海原縣發生了2.8級地震,發震時刻為2016年10月13日19時8分12秒,深度為6千米。由於震級較低且寧夏與廣西距離較遠,因此廣西產生震感的可能性不大。

2016年全年,廣西發生了6次地震,分別發生在玉林市陸川縣、百色市靖西市、來賓市興賓區、梧州市蒼梧縣、崇左市扶綏縣(有感)、南寧市江南區。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地震台網-歷史查詢

⑼ 2016年7月31日廣西地震

廣西地震相關消息:

2016年7月31日17時18分
在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北緯24.08度,東經111.56度)
發生5.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⑽ 廣西地質災害調查及監測的現狀與展望

梁春梅何啟仕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廣西桂林,541004)

【摘要】本文簡述了廣西地質災害的發育及分布特徵,較詳實地論述了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的現狀,介紹了調查與監測的工作方式方法及取得的效果,指出了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了較為具體的對策意見: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掌握地質災害的分布及規律,及時地發現地質災害的變化變形跡象,掌握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趨勢,以便在災害發生前採取預防措施,減少損失,避免人員傷亡。

【關鍵詞】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對策

1前言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及公路、鐵路、水電等基礎建設和礦山開采等人為工程活動的增加,誘發和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作為一種阻礙正常經濟建設、危害社會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自然災害,其危害性已日益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因此,及時地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掌握地質災害的分布及其特徵特點,同時對那些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監測,及時獲取地質災害預警提示信息,以便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採取防治或避讓措施,減少財產損失,避免人員傷亡。目前廣西的調查與監測工作還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根據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總結成文,提出對策意見,供同仁參考。

2廣西地質災害概況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雨,受台風影響,多暴雨。全區年平均降雨量一般為1250~2000mm,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則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響,區內分布有十萬大山、大瑤山、越城嶺至大苗山3個多雨區和桂南的玉林—欽州—東興、桂北的興安—永福—大苗山、桂東的昭平—蒙山—大瑤山及桂西的凌雲—巴馬—大明山等4個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達110~600mm。多雨區及暴雨中心區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地區。

廣西地貌單元屬雲貴高原—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是為以山地為主的省區,山地約占總面積71%,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山體切割強烈,高差懸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於30°;在岩溶石山區岩石裸露,陡壁懸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殘丘分布。

廣西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還有河岸侵蝕、礦坑突水和冒頂、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已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6000多處,其中滑坡崩塌約4000處,地面塌陷近2000處,泥石流50多處。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岩出露地區。在調查的滑坡中,以小型滑坡為主,約佔80%,滑坡規模雖小,卻往往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1993年發生的平樂縣雲盤嶺滑坡,滑坡體積僅5.7萬m3,卻摧毀房屋6間,掩埋街道及公路,導致該縣惟一進出要道交通中斷2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治理費用550萬元。

(2)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於桂西、桂東、桂東北、桂東南。石山區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如馬山、都安、大化、東蘭、巴馬、鳳山、忻城等地,廣西已調查的崩塌絕大多數為小型。據統計,體積小於2萬m3的崩塌佔93%,2萬~20萬m3的崩塌佔6%,大於20萬m3的崩塌佔1%。發生於碳酸鹽岩山區的岩質崩塌規模更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卻造成傷亡人數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發生的融安縣浮石鄉蔣村崩塌,死亡15人,重傷6人,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岩溶塌陷多發生在岩溶強發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淺埋(水位埋深<10m)地區。桂林、賀州、鍾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絕大多數為直徑小於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內。塌坑多成群出現,分布范圍多在1km2以內,最大塌陷群在忻城縣大塘鄉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積5.5km2。岩溶塌陷強發育區的塌坑密度達500~1000個/km2,如玉林鐵路機務段,塌陷塌坑密度達740個/km2。岩溶塌陷的75%為自然形成,25%是人為誘發的;但在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人為誘發的塌陷佔50%以上。廣西的岩溶塌陷多發生在乾旱季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來臨時突降大暴雨而導致水位大幅度上升時,以及強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區。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於南丹縣、大新縣、鍾山縣、合山市等地下開采礦產資源地區。

(4)泥石流:全區調查過的有50多處,以溝道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東北,小型佔60%,中型佔20%,大型佔20%。泥石流多發生在山勢陡峻(坡度450以上)的海相碎屑岩和岩漿岩分布地區。泥石流在全區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損失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資源縣、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災面積1000km2,毀房3493間,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1.6億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區海角大道一帶和僑港鎮及潿洲島南灣鎮海邊,至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圍約4km2,入侵縱深距離最大達1200m(距海岸);潿洲島海水入侵范圍較小,僅在南灣鎮海邊有幾口水井水質變咸,不能飲用。

3地質災害調查現狀

3.1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

以縣(市)為單元進行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是為了查明各縣(市)的地質災害隱患家底,劃出地質災害易發區,為各縣(市)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提供基礎資料。同時在該項目的工作中,普及地質災害知識,提高廣大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和群專結合的監測網路,進行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盡量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到目前為止,廣西已完成28個縣(市)的調查工作,已完成調查面積8.07萬km2,占廣西總面積的34%;調查自然村51220個,占調查區內自然村的80%;調查地質災害點5600處,摸清了這些縣(市)的地質災害發育狀況及地質災害隱患,今年正在調查的有10個縣市。該項工作中,調查對象為地質災害點,按照有關技術要求,以人為本為原則,採取地毯式的調查方法,逐村進行調查。重點調查區調查90%的村屯(居民點),一般調查區調查60%~70%的村屯(居民點)。

3.2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

廣西是地質災害多發地區之一,每年約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200~500起,高發年達上千起。調查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主要由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承擔。1991~2000年期間,由於種種原因,有關部門對該項工作的重視程度相對較差,一般群眾對地質災害知之甚少,發生了地質災害並不知道向哪裡報告,因此,其間調查的數量沒有現在多。近年來,廣西加強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總站下屬各分站成立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可隨時出發,各分站分別負責相應的管轄區域(廣西共23.6萬km2,每個分站負責2萬~4萬km2,約為1~3個地市的范圍),在各分站管轄區域內有影響較大的地質災害發生時,及時趕到現場進行調查,為地方政府排憂解難。近年來,我站每年到實地調查突發性地質災害100多起(表1)。

表11991以來廣西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統計表

3.3其他地質災害調查

20世紀末開展了全區范圍的1:50萬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災害作為主要調查內容之一。在該項目工作中對全區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災種進行一定精度的調查,全區共調查了地質災害點3000多處。在後來開展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中,對這些點中的大部分又進行了重新調查。

4地質災害監測現狀

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是近年來才進行的一項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廣西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地質災害監測工作:

4.1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截至2003年底為止,我區已完成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建立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已有833個。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的管理採取以當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為主,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技術協助,互相配合的管理模式。縣(市)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群測群防的日常管理,負責監測人員的落實、監測點建設與維護、負責落實監測點避險防災預案的有關措施。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負責群測群防工作的技術部分,制定具體的監測要求,負責質量把關;負責有關地質災害材料的編寫,協同當地國土資源部門進行技術質量檢查,協助制定監測點的避險防災預案。

4.2 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控巡查

廣西有幾千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現已從中選取98個危險性大、潛在災情嚴重的點作為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予以重點監控,這98個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中,每個點受地質災害險情威脅人數在1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當地國土資源部門和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加強對這些隱患點的監控,監控的方式方法包括巡查、定期檢查、電話聯系等,對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實行動態監測,及時了解和掌握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變形情況。

4.3汛期地質災害工作

根據廣西地質災害發生發育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崩塌、滑坡、泥石流都發生在雨季,降雨是其主要誘發因素,特別是強降雨時段內極容易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進入汛期,區國土資源廳、各縣(市)國土資源局及我站組成聯合工作組,進行汛期地質災害巡查及監督,對各地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重點巡查及技術指導,核查各地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變形發展情況、穩定性變化情況,檢查落實防災、避災預案及防治措施,指導編寫各市縣的地質災害防災預案。每年巡查約50個縣(市、區)。

5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存在問題及對策

5.1地質災害調查存在問題及對策

(1)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工作還比較滯後。廣西山地面積占的比例較大,人口密度較大,人類工程活動較為頻繁,是地質災害多發省區之一,相當部分農村居民點、交通要道、甚至城鎮居民受到地質災害的威脅。雖然20世紀末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以地質災害為主要調查內容的1:50萬環境地質調查工作,但由於受工作精度、工作目的等條件的限制,尚有不少威脅到居民點的地質災害還沒有進行全面的調查。自1999年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以來,至2003年底共完成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調查面積完成了8.07萬km2,佔全區面積的34%,加上今年正在進行的10個縣(市)的調查與區劃工作,所調查的縣(市)還沒到全區80多個縣(市)的一半,調查面積也還沒到全區面積的一半。因此,需要繼續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查清各縣(市)地質災害的家底,劃分出地質災害易發區,為各縣(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據。

(2)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管理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我區有14個市(地級),目前只有8個市建有地質環境監測站,並成立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由於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要求時間緊,任務重,並且突發性地質災害又往往發生於邊遠山區,有的調查應急分隊要負責2~3個市,人員少、且缺乏相應的設備,導致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有時候滯後,影響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及時調查與應急處理,有時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今後,應進一步完善與健全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管理機制,搞好隊伍建設,投入資金解決設備問題,保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能隨時出發,以便能盡快地了解突發性地質災害情況,提出防治建議,為各級政府部門搶險救災及地質災害的防治提供決策依據。

(3)突發性地質災害的信息反饋不夠及時。由於地質災害常發生於邊遠地區,發生地質災害後要通過多層報災,往往要等到地質災害發生多日後總站才獲得信息。因此,應加強通訊設備的配備,進一步細化與落實地質災害的上報制度,保證能及時捕捉地質災害發生信息,以便及時進行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

5.2地質災害監測存在問題及對策

(1)廣西地質災害監測目前還沒有系統的規劃,工作還剛剛起步,還沒有走向正軌。應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工作,編制全區的監測規劃,開展專業監測工作,增加投入,一些重大的隱患點利用儀器進行監測。

(2)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認識與重視還不夠;觀念還比較落後,工作抓得不緊,有的認為可有可無,沒將其擺在議事日程。應轉變觀念,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對群測群防工作的責任感,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是事關人民生命財產的大事,是一項民心工程,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之一,是減災防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3)群測群防工作的組織與人員落實、經費籌措、監測工作的日常行政管理、監測資料匯總等工作還做得不夠,常有脫節現象。為了保證群測群防工作的有效持續進行,達到減災防災的目的,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①健全組織、落實人員:已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工作的縣(市)、鄉(鎮)地方政府要負責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組織結構予以進一步的落實,包括縣、鄉、村三級的組織機構。已建立的縣一級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指揮中心,鄉鎮一級的指揮分中心或監測組等組織要進一步健全,人員要相對穩定,工作調動後要及時調整補充,群測群防指揮中心、指揮分中心或監測組要定期召開會議,研究相關工作。各監測點的監測員要相對固定,特殊情況變動後要及時補充落實,並保證其經過適當的監測培訓,保證監測工作正常有效地開展。②分工協作,落實責任制,保證網路正常運轉:縣(市)、鄉(鎮)地方政府要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有關責任制進行落實,制定相應的制度,各監測點均要制訂臨災避讓措施及防災預案,縣、鄉、村三級均要建立災情匯報及速報制度,發現異常及時上報,要配備相應的通訊工具,保證縣、鄉、村三級網路的正常運轉,各監測點監測員要制定責任制度,縣鄉國土部門要對群測群防工作進行定期檢查,及時糾正錯漏或彌補不足之處。③安排資金,保證群測群防工作需要: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資金列入年度計劃和預算,每年需安排一定的資金確保該項工作順利開展。為保證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經費的需要,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籌集機制,調動社會各界及人民群眾對群測群防的積極性,鼓勵社會捐助,鼓勵有能力的企業贊助。

6結束語

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是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具體體現。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不僅僅只滿足於現狀取得的成果,還應對調查與監測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剖,找出問題的症結,採取有效措施。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在今後的工作中應進一步加強,才能達到有效地防治地質災害的目的,從而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