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科學院何院長

中國地質科學院何院長

發布時間: 2021-02-25 00:16:30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院士風采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1971年4月29日逝世於北京。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1913年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地質,1918年畢業。1920年到北大地質系任教。關於古生物蜓科化石鑒定方法及分類標准,為微體古生物研究開拓了新的道路;首次發現並研究了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提出了中國第四紀冰期的劃分,解決了第四紀地質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解決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問題,把力學理論引進到地質學研究中,創建了地質力學。1931年獲英國伯明翰大學博士學位,1948年獲挪威奧斯陸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50年,沖破重重艱難險阻,返回祖國,前後擔任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地層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震委員會主任、中國原子能委員會主任、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主任、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國務院科教組組長、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運用地質力學理論和方法,組織和指導石油地質工作,為發現松遼、華北、江漢、蘇北、陝北、四川、柴達木、北部灣以及南海等油區,做出了重大貢獻;邢台發生地震後,他研究地震發生、發展的規律、預測和預報地震;還把這些理論方法應用於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在地殼活動帶中為國家大型基本建設項目尋找「安全島",並開展各種地質災害的預測與防治,他還在第四紀地質、地熱地質、海洋地質、天文地質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1910年3月10日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60-1983任地質力學所所長。任地質力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長期以來,孫殿卿主要從事地質力學和第四紀冰川地質學的研究,是這兩個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和傳人。
1950年被中國地質學會授予趙亞曾獎。1995年榮獲中國地質行業最高榮譽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16年4月4日出生於湖北黃陂,1941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地質系。1962年3月至今,在地質力學研究所。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區域構造和礦產普查、地震地質和構造應力場研究以及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地質災害和全球構造動力學研究。

Ⅱ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部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部設有辦公室、科學技術處、地質調查處、實驗管理處、經濟管理處、國際合作處、組織人事處(安全生產處)、計劃財務處、黨群工作處、監察審計處、基建處(基地辦)、研究生部等12個職能處室,信息中心、京區離退休職工管理中心、京區後勤服務中心等3個中心,國家地質公園網路中心、深部探測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室等3個業務部門。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處、中國國際地球科學計劃全國委員會秘書處、世界數據中心中國地質學科數據中心、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產北京辦公室等國際地學組織與相關機構,中國地質學會、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全國地層委員會等辦事機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和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辦公室掛靠在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4年末,院部職工總數433人,包括在職168人,離退休265人;在職職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學位的112人,碩士以上學位的60人;在職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81人,其中院士2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12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20人,中級職稱22人,初級職稱2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7人、碩士學位的26人、本科28人,大專及以下10人。

《科學新聞》雜志出版了「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入地中國夢」特刊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Sinoprobe)完成第一階段(2008~2012年)任務。專項完成了第一階段49個課題的結題驗收,並召開專項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在《Tectonophysics》、《岩石學報》、《地質學報》等國內知名雜志出版深部探測專項成果專輯,在《地學前緣》發表題為「深部探測揭示中國地殼結構、深部過程與成礦作用背景」的專項成果總結文章。專項已與科學出版社協商並簽訂合同,計劃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深部探測系列專著》叢書,共12本專著,全面反映專項成果。專項已發表論文1030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240篇、國內SCI檢索論文212篇、EI檢索論文68篇;出版專著8部;申請和獲准專利121項,其中發明專利49項、實用新型專利34項,軟體著作權30項,外觀設計專利6項,標准2項。深部專項5000噸大壓機項目進展順利,進入委託研製階段。專項在第一屆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2014年10月20~23日)召開之際,組織了專項專場報告會和5個分會場的專題報告會,取得較好反響。根據數據共享方案,2014年底提前釋放了第一批探測數據,擬通過會員分級制度共享專項探測數據。松遼盆地科學鑽探工程(CCSD-SK)正式開鑽,SinoProbe專項研製的「地殼一號」萬米鑽機運轉正常。

「地殼一號」萬米鑽機模型

甘肅柳園月球實驗場和Apollo14號月表情況對比(非常接近,且已經確定該實驗場點)

「地外重點地區遙感資料應用研究」和「月球和火星實驗場建立和對比研究」取得進展。建立月表三大岩類形成年齡和月海玄武岩單元劃分圖,並利用撞擊坑確定月表相對年齡;處理和解算GRAIL數據建立120階次月球重力場特徵,建立月球布格重力場;開展月球微型鑽機的改進,最終提交改進版樣機;提取嫦娥二號伽馬能譜數據處理和元素,獲取天然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全月分布圖;選定了甘肅柳園和河北漢諾壩的玄武岩地區作為月球實驗場的選址;開展火星鹽類環境類比及天體生物學研究,獲得柴達木盆地鹽湖演化過程及基於微生物進化過程的協同規律。

利用LRO地形數據和GRAIL自由空氣重力異常計算得到的0.25度網格(330階次,精度16千米)月球布格重力異常圖

全國陸相地層劃分對比及海相地層階完善。中國杜內階新亞階取得重要進展,並成為競爭國際杜內階中間界限層型的潛在剖面;在薊縣中—新元古界標准剖面鐵嶺組和霧迷山組首次發現斑脫岩,並測得其鋯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齡約1440Ma[(1439±14)Ma]和約1485 Ma[(1483±13)Ma和(1487±16)Ma],標志著這條傳統的標准剖面上以碳酸鹽岩為主體的沉積序列薊縣繫上部的兩個重要地層單位,從此也獲得了直接的、高精度的鋯石U-Pb同位素年齡約束。

重新釐定的華北北緣中元古界地層劃分方案

Ⅲ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簡介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領導的中國地質科學技術綜合研究與支撐機構。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的幾個研究所。1959年成立,稱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1975年改稱現名。首任院長是著名古生物學家許傑,第2任院長鄒家尤,第3任到第7任院長分別為著名區域地質學家李廷棟院士、著名礦床學家陳毓川院士、和趙遜、張彥英、孟憲來等,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曾任名譽院長。現任領導: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王小烈、副院長朱立新、董樹文、王瑞江。
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要從事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岩溶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岩礦測試技術、勘查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科學調查研究及有關開發研究工作。
中國地質科學院下屬7個研究所和幾十個技術先進的實驗室,擁有各類儀器設備萬余台。現有職工2300多人,其中各類專業人員1400餘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7人,研究員201人,副研究員739人,博士180人,碩士192人。
中國地質科學院建院以來,已完成數千項科研任務,提交了一大批具有高科技水平、明顯社會效益的重要科技成果,獲得了為數可觀的國家級及省部級獎項。
中國地質科學院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實施了數百項合作項目。
在科技體制改革中,中國地質科學院被國家確定為 進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

Ⅳ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任職情況(以漢語拼音為序)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3

續表

Ⅳ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工作會議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2013年1月21日,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工作會議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委託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出席會議並宣讀講話,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代表院領導班子作了題為《奮發有為、迎接挑戰,全力推進地質科技創新》的工作報告,院紀委書記王潔作了題為《夯實基礎、狠抓落實,不斷開創反腐倡廉建設新局面》的黨風廉政工作報告。會議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以及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和局工作會議精神,理清思路,凝聚共識,探討改革發展新思路,確定2013年和「十二五」後3年重點工作。

王研副局長為院十大科技進展特別進展獎頒獎

王小烈書記與院屬單位負責人簽訂責任書

汪民副部長在書面講話中充分肯定了中國地質科學院2012年各項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績,並代表局黨組向辛勤工作在地調科研崗位的各位院士、專家和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他指出,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對科技創新、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資源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中國地質科學院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和地質調查隊伍的主力軍,要認真謀劃2013年的工作,勇於擔當,瞄準國家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抓住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重視人才,採取有效措施,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文化引領,營造良好氛圍,凝心聚力再創輝煌,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

朱立新常務副院長主持分組討論

中國地質科學院工作報告提出了「十二五」後3年的工作思路:建設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的目標;抓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發展現代地質科技兩個重點;搞好地質科技與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生態文明、經濟發展的三個結合;提升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制度創新、管理水平等四種能力;推進人才隊伍、科技創新平台、科研試驗基地、科技創新文化及黨風廉政五項建設。報告全面部署了2013年重點工作。

王小烈書記代表中國地質科學院與所屬單位負責人分別簽訂了黨風廉政、安全生產、保密工作、社會綜治責任書。會議表彰了中國地質科學院2012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通報了2012年度院屬單位科技創新業績考核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屬各單位負責同志對院2013年的工作報告進行了分組討論,在討論中大家踴躍發言,對中國地質科學院改革發展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並分別匯報了過去一年本單位的工作進展及2013年工作思路。

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朱立新對本次會議作了總結。他認為,會議在總結成績的同時看到了差距,在新的形勢面前明確了任務,在討論交流中形成了共識,時間緊湊,內容豐富,目標明確、措施有力,達到了預期效果。

會議轉變作風,開短會、說短話,是一次引領支撐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更好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會議。陳毓川、肖序常、袁道先、鄭綿平、裴榮富等5位院士,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人事司有關領導,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部室負責人,中國地質科學院及各所領導班子成員,中國地質科學院機關各處室負責人以及《中國國土資源報》、《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礦業報》等媒體記者近80餘人出席了會議。

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工作會議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現場

Ⅵ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歷任領導

地質力學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在歷屆所長的領導下,在李四光、孫殿卿、陳慶宣、吳磊版伯、楊開慶權、胡海濤、崔盛芹等著名科學家的帶領下,全所科技人員勇於探索,勤奮實踐,在地質力學理論與方法和其它學科方向研究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首任所長:李四光(1956-1971)
第二任所長:孫殿卿院士(1972-1982)
第三任所長:崔盛芹教授(1983-1993)
第四任所長:吳淦國教授(1993-1998)
第五任所長:董樹文研究員(1998-1999)
第六任所長、黨委書記:楊萬來(2000-2005) 第七任領導(2005年--)
所長:龍長興博士
書記:徐龍強
副所長:趙越研究員、馬寅生研究員、侯春堂研究員 。

Ⅶ 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的關系

中國地質科復學院 是國土資源部屬地制質科研事業單位,成立於1956年,1999年重組,目前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非營利科研機構。從事地質科學研究、開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承擔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作的事業單位,從事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岩溶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岩礦測試技術、勘查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科學調查研究及有關開發研究。其主要任務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國土資源部工作職能和國際科技前沿,從事相應的前沿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研究及重大關鍵技術研究,承擔全國性及跨區域的基礎地質研究,開展礦產資源、地下水資源、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研究及相關的基礎性工作,實現地質科學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取得高水平的創新成果;

Ⅷ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的院士風采

張宗祜,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55年畢業於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部,獲副博士學位。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會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國家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94年當選為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50多年來,張宗祜院士在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四紀地質專業研究工作中,主持、設計並親自參加了多項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多次獲國 家及部級重大科研成果獎勵。 主編了一系列圖件和出版了30多部著作。1980獲全國地質系統勞動模範,1984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199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1998年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地球科學獎」。張宗祜院士治學嚴謹,重於實踐,科研成就顯著,著述甚豐。為中國的地質事業做出了卓越成就,是國內外著名的黃土研究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專家。 盧耀如,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53年8月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54年至1955年隨蘇聯專家學習。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並擔任多所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會員等。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50年來,盧耀如院士負責及參與指導了一系列水利水電、鐵道、礦山及城市建設工程地質勘測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60年代初期就主持我國第一個岩溶研究室,在長期理論研究與實踐密切結合中,建立了一套有關岩溶發育規律與工程效應理論,主編了一系列圖件和發表了幾十篇優秀論文及多部專著。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對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並多次獲國家及部級科技成果獎,1999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在國內外樹立了學術上及工程建設上的威望,以其卓越的成就被譽稱為喀斯特盧。是國內外著名的岩溶地質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專家。

Ⅸ 姜大明部長一行到中國地質科學院調研指導工作

2013年6月4日,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姜大明,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一行到中國地質科學院調研,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負責人和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等陪同調研。

姜大明部長一行首先參觀了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許志琴院士和毛景文研究員分別做了講解。隨後,姜大明部長一行來到了深部探測研究中心,參觀科學儀器,觀看深部探測三維展示,聽取董樹文副院長關於深部探測專項各項研究進展情況的匯報。

座談會現場

在調研座談會上,姜大明部長一行聽取了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代表院黨委作的工作匯報和李廷棟、陳毓川、袁道先等11位院士發言。姜大明部長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突出強調新時期國土資源工作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切實發揮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科技引領支撐作用,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把地質科技作為發展國土資源工作不竭的源泉和動力。同時,他希望,中國地質科學院能夠出更多更好的成果,為找礦突破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汪民副部長主持了座談會,並在會議結束時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姜大明部長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制度創新,充分發揮科技的引領支撐作用,推動地質科技工作邁上新台階、開創新局面。

2013年6月4日,姜大明部長一行到中國地質科學院調研並參觀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

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負責人、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領導,11位兩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班子成員、院屬研究所(中心)黨政主要負責人、院機關處室(中心)負責人等60餘人參加了座談會。

2014年6月4日,姜大明部長一行考察深部探測研究中心

Ⅹ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的院士風采

袁道先院士
袁道先,著名地質學家,水文地質學家。1933年8月24日生,浙江諸暨人,1952年畢內業於南京礦專,同容年5月到南京地質學校任教,1958年後,歷任山東、雲南、廣西地質局水文地質大隊技術負責人和岩溶地質研究所所長,195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國土資源部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國土資源部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聯合國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 (IKRC) 主任,中國地質大學、西南師范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受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第四紀研究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