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地貌景觀

中國地質地貌景觀

發布時間: 2021-02-24 23:13:04

㈠ 中國岩溶地貌景觀的類型劃分

喀斯特地貌的分類方案很多,如盧耀如院士、朱學穩研究員等的分類,但是這種分類多是從成因角度出發的分類。把它當成一種資源,特別是作為旅遊資源的分類方案還很少見。陳安澤在《今日中國》49卷曾以「岩溶景觀」為題,從旅遊角度出發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把喀斯特旅遊景觀分為「桂林山水型」、「高寒山區鈣華堆積型」、「岩溶瀑布型」、「岩溶峽谷型」、「岩溶洞穴型」、「岩溶泉水型」、「岩溶河流型」等,但亦較粗略,且缺少分類原則,經過多年實踐經驗的積累,現提出一個新的分類方案,以供參考。

1.中國喀斯特地貌景觀類型劃分原則

本分類方案基於下述原則:①地質成因原則。必須是碳酸鹽岩或在碳酸鹽岩地層中由溶蝕作用為主形成的地貌景觀。其他可溶性鹽類岩石或鈣質膠結物形成的景觀不包括在內,一些以構造為主或重力崩落為主形成的景觀亦不包括在內。②經濟價值原則或資源價值原則。這些景觀必須有觀賞價值或旅遊開發價值,其中每種類型必須可以構成獨立景區或景點,那些雖然是一種喀斯特現象,但不能獨立構成景區者,即沒有獨立開發價值者不列為一種類型。③中國地域原則。這些地貌景觀類型必須是在中國境內所見到,而且有園式旅遊景區開發實例者。

2.中國喀斯特旅遊資源類型劃分及實例

根據以上原則可將喀斯特旅遊資源分為4類14種亞類及代表型(表3-2)。

表3-2 中國喀斯特旅遊資源分類簡表

以上4類14亞類中的每個類型既可以構成獨立的旅遊景區、景點,也可相互結合構成綜合性景區。實際上喀斯特旅遊資源在形成時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大型旅遊景區中往往多種類型共生。但是,每一種類型景觀的特色又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構成了許多以一種類型為主要景物的喀斯特風景區,再加上同一亞類又可細分出若干代表型,從而使每處喀斯特景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大大增強了喀斯特景區的可游度。為了對各類喀斯特旅遊資源有較深入的了解,茲分述如後。

(1)孤峰

孤峰是一種單峰碳酸鹽岩石山。峰體四壁峭立,坡度多>60°,底面積一般在0.01~0.05km2,個別有達0.1km2,平面形狀為圓形,高度幾十米到100多米,呈塔形、錐形、田螺形等,孤立在喀斯特平原上,是喀斯特地貌發育到晚期的產物,以桂林獨秀峰為代表型。

(2)峰林

峰林由相互離立的塔狀、錐狀碳酸鹽岩石峰組合而成地貌景觀。這些離立的石峰坐落在相對平坦的地面上,如喀斯特平原或喀斯特谷地中。按其所處位置可分為平原峰林型和谷地峰林型。據朱德浩等所編中國喀斯特地貌圖統計,全國峰林地貌為15000km2,廣西峰林地貌為12000km2。朱學穩統計桂林地區(興安至陽朔)峰林地貌1123km2,以興坪—福利景區為代表。峰林地貌在桂林地區與清澈秀美的灕江相組合,構成了「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自然奇觀,成為旅遊資源中的極品。

(3)峰叢

峰叢由聯座叢生的錐狀碳酸鹽岩石峰,和峰叢間窪地組合而成的地貌景觀。與峰林的區別是,除了各峰體的基座(或埡口)相連外,峰體的形態以錐狀為主,且較高大和具有正常的斜坡。一組峰叢之間伴生著小型窪地、漏斗或落水洞是此種地貌類型的又一特徵。峰叢地貌從全國來看,其分布面積要比峰林廣的多。據朱德浩等統計,全國峰叢地貌約125000km2,為峰林地貌的8.3倍。但局部地區兩者的比例又很接近,據朱學穩統計,桂林地區(興安—陽朔間)峰叢地貌為1216.4km2,僅比峰林地貌多兩個百分點。另據朱學穩調查,我國的連片的峰叢地貌主要分布在廣西的西部,如都安、巴馬、風山、東蘭、忻城、河池、宣山、南丹、馬山、天等、靖西、大新和龍州等縣;貴州南部的荔波、獨山、羅旬、惠水、紫雲、龍安、興義;雲南東部的羅平、丘北和文山。零星或小片地分布於廣西的桂林、陽朔、荔浦、柳州、上林;貴州的龍里、鎮寧、沛鎮;雲南的文山、滬西、蒙自、彌勒。此外,四川南部的興文、筠連;湖南南部的道縣、西部的龍山、桑植及湖北的建始和粵北等地亦有分布。峰叢還可根據形態、形成原因、空間分布等,分為不同的「型」,如「分水嶺峰叢型」、「谷間峰叢型」、「島狀峰叢型」、「邊緣峰叢型」、「深窪峰叢型」、「淺窪峰叢型」。也可按構成這種地貌的岩層的時代去劃分,如廣西的峰叢地貌主要是泥盆紀地層所成,而貴州興義的峰叢地貌則主要是三疊紀灰岩所組成,也可稱之為「興義型」。峰叢地貌,美學價值極高,氣勢磅A,多成為旅遊資源的精品或極品。由於它的分布廣,開發潛力極大。

(4)石林

石林由高5m以上的碳酸鹽岩柱狀體(劍狀、針狀、塔狀、蕈狀),成群組合出現,遠望如林的一種地貌景觀。它與峰林地貌的區別是在構成地貌的單體上,石林的單體是石柱,峰林的單體是石峰。石柱的高度最高不超過50m。5m以下的柱體應稱為石芽,有些地區把低矮的石芽也命名為石林是不妥當的。石林的形成條件,特別是保存條件要比峰林、峰叢地貌嚴格得多,因此,石林地貌的分布要稀少的多。目前已知的石林景區有雲南石林、福建鱗隱石林、貴州興義泥凼石林、四川興文石海洞鄉石林和新發現的四川興文兩龍石林等。除雲南石林研究較為深入外,其他都待深入研究。據作者觀察,各處石林由於母岩的時代不同其外貌和美學觀賞價值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建議可依此把它們分為若干代表型,如雲南石林型(母岩為二疊紀灰岩)、泥凼型(母岩為三疊紀灰岩)和兩龍型(母岩為奧陶紀龜裂灰岩)等,盼望著早日有深入研究石林的著述問世。作者同意張壽越研究員的觀點,石林形成於早、中更新世晚期,且以土層下發育為主,至晚更新世以來才被剝蝕露出地表。這種脆弱的柱體地貌不可能長久保存,因此,早、晚第三紀成因說令人懷疑。中國的山水審美理論是「真山水之川穀,遠望以取其勢,近看以取其質」、「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須遠觀,形須近察」。而石林屬於中小尺度的景觀,個體形態千變萬化,多姿多彩,「必須近察」才能領略它的美學效果,所以這種景觀對遊人的親和力極大,感染力極強,是旅遊的精品、極品資源。可與雲南石林媲美的四川興文兩龍鄉龜裂灰岩石林的發現,為這種旅遊資源展現了更加輝煌的前景。

(5)天生橋

碳酸鹽岩經溶蝕沖蝕作用形成的拱橋形地貌。其形成過程大體是這樣的,先期的地表水流經碳酸鹽岩地區時,沿岩石裂隙溶蝕下滲成為地下伏流,久而久之其通道成為溶洞,隨著地殼抬升露出地表,洞體變為橋孔,橋自天然塑造,故稱天生橋。我國的天生橋眾多,但以重慶武隆天生三橋景區之天生橋最為壯觀。在武隆縣羊水河峽谷中段1.5km谷段中,分布著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三座巨型天生橋。天龍橋高235m,拱孔平均高度為96m,跨度平均34m;青龍橋高281m,拱孔平均高度103m,跨度平均31m;黑龍橋高223m,孔高平均116m,跨度平均28m,武隆天生三橋在世界上也屬最高大的喀斯特天生橋群。國內報道的天生橋有廣西樂業新化鄉布柳河仙人橋,高145m,拱高67m,跨度177.14m;貴州織金官寨鄉天生橋,橋高128m,拱孔高93m,跨度85m;貴州水城金盤鄉天生橋,橋高136m,拱孔高121m,跨度55m。其他尚有廣西興安白石鄉天生橋,雲南中旬天生橋、雲南彌度天生橋,貴州黎平天生橋,其高度、拱孔高度均不及武隆天生三橋。天生橋雄奇險峻,是引人遐思的旅遊資源,武隆天生橋是此類資源的極品。

(6)天坑

碳酸鹽岩地層中,因溶蝕、崩塌作用形成的巨型漏斗狀凹地,其下往往與地下河相通。天坑是中國學者提出的一個新的喀斯特術語,在國外此種地形被稱為「大型塌陷漏斗」。朱學穩對此種地貌有較深入研究。他把此類地貌描述為「四周為陡崖峭壁的環繞(基本圈閉),深度和直徑分別大於200m、300m,總容積大於10Mm3的喀斯特負地形」。這種地貌幽深奇險,對遊人有強烈吸引力。中國已發現的大型天坑有:重慶奉節小寨天坑(深度662m,為世界最深)、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最深為613m,(20km2內有天坑20多個,其密集度為世界之最)、四川興文岩灣天坑、重慶武隆篝口天坑等。這些天坑在規模上和形成特點上都具有「世界之最」。

(7)鈣華堆積景觀

喀斯特泉水沉澱形成的鈣華堆積構成的地貌景觀。這種景觀在我國最著名的景區有四川的黃龍、九寨溝風景區,雲南中甸的白水台風景區等。黃龍景區的主要鈣華景觀有金黃色的鈣華灘流(長2.5km,寬10~170m)。邊石壩-彩池(共8群2330個)、鈣華瀑布(由圓柱狀、半球狀的鈣華殼形成的外形似瀑布的鈣華堆積物,如洗身洞鈣華瀑布寬30餘米,高7.8m,流水越過壩頂亦成水瀑);九寨溝的主要景物是海子和瀑布。海子是大型的邊石壩-彩池,多數海子的邊壩是鈣華膠結作用所形成。瀑布的跌水也是由高大的鈣華壩所致。黃龍九寨屬於高寒山區(海拔3000m以上,平均氣溫低於5℃)鈣華堆積景觀,從科學上、美學上都有極高的價值,已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是旅遊資源中的極品。

(8)喀斯特旱洞

碳酸鹽岩經地下水溶蝕、沖蝕成為空洞和次生碳酸鹽沉積物,如石筍、鍾乳石、石花等構成的景觀。洞體脫離地下水面後成為旱洞。北京石花洞是旱洞的典型代表,洞體共有6層,上下高差130m,除洞中常見的洞穴堆積外,大片分布的月奶石(一種在寒冷條件下形成碳酸鈣凝膠)十分罕見,該洞之美學價值、科學價值在世界上都屬前列。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各種喀斯特洞穴近10萬處,目前已調查的長度超過500m的洞穴在400個以上,最長的洞穴是廣西樂業百朗洞(已探明長度75km),其次是湖北的騰龍洞(探明長度52.8km),洞體中最大的洞廳是貴州格必河洞中的苗廳(面積11.63×104m2)。洞穴不但以其美學和神秘性吸引遊人,而且不受季節影響,可以常年對遊人開放,是一種全天候旅遊資源。全國已開放的旅遊洞300餘處,這類資源開發潛力極大。

(9)喀斯特水洞

洞體仍處於地下水面且充水的一類洞穴。此種洞穴多是水平洞穴。遼寧本溪水洞是中國最大的水上游覽洞穴,洞長3074.5m,洞體水平,洞高平均8.8m,寬10~20m,已開發洞段長2438.4m,其中水道為2187.5m.該洞生於下奧陶紀石灰岩中,是太子河及其支流湯河地下徑流所致。從旅遊角度出發,能開展水上活動的洞穴,其游覽價值更大,因此,本分類方案將它列為一種獨立的洞穴類型。我國著名的水洞還有北京銀狐洞、貴州龍宮洞等。

(10)喀斯特文化洞

洞中有古人類、古動物或古文化(如岩畫等)遺存者。這種洞穴的科學考古價值往往大於旅遊價值。我國此類洞穴很多,對遊人開放的著名洞穴有北京周口店的中國猿人洞,廣西桂林航皮岩洞等。

(11)喀斯特峽谷

河流通過碳酸鹽岩地區由溶蝕、侵蝕和塌陷作用形成的條狀負地形。往往有階地及早期寬谷的遺跡。長江三峽是典型喀斯特峽谷,遊客可坐在舒適的江輪上,盡情欣賞水景、山景,體會大自然神奇力量。因此峽谷往往也是風景河段。

(12)喀斯特嶂谷

喀斯特嶂谷指兩壁陡立,谷底較窄(有時僅有數米至數十米),谷深遠遠大於谷寬的特殊谷地,這些谷地往往分布於河流的上游或中游,河流坡降大,水流急。從旅遊出發,這種谷地往往適於漂流活動,是一種上好參與型旅遊資源,貴州馬嶺河募集嶂谷是其典型代表。

(13)喀斯特瀑布

在碳酸鹽岩地區形成的瀑布,有山嶽型、河道型等。貴州黃果樹瀑布是河道型喀斯特瀑布的代表。當打幫河通過喀斯特地區時,在河道上形成一系列瀑布,黃果樹瀑布是其中的最大者,瀑布高66.8m,寬81.2m,巨大水流似從天降,水花飛舞,聲若驚雷,使遊人產生觸目驚心的美感。山嶽型瀑布是指在碳酸鹽岩山區陡崖上下瀉的水流,如雲南路南的大疊水瀑布、河南雲台山瀑布等。

(14)喀斯特泉

碳酸鹽岩分布區,地下水溶蝕作用出露地表者。我國著名的喀斯特泉景區有濟南的趵突泉公園、山西太原晉祠公園和河南輝縣百泉風景區等。濟南趵突泉是由火成侵入岩在地下阻擋了寒武紀石灰岩層中的喀斯特地下水的流動,從而湧出地表成為歷史有名的泉水。其實濟南除趵突泉外還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泉等眾多的泉。在著名的《老殘游記》中把濟南描寫為「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濟南因此被稱為泉城。由於北方缺水,上述喀斯特泉景區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旅遊勝地。喀斯特旅遊資源不但類型多樣,而且精品、極品資源多,分布廣,是最具開發潛力的旅遊資源類型。

㈡ 你知道中國的地貌景觀分區么

西北的風沙抄地貌,東北的黑土襲地貌,凍融地貌。南方的丹霞地貌,紅層地貌。青藏高原的冰川地貌,凍土地貌。河流附近的流水地貌,海岸附近的海蝕地貌和海積地貌。黃土高原的黃土地貌,西南地區的喀斯特地貌,長白山燈火山附近的火山構造地貌。一些高大山地,高原邊緣的重力地貌(滑坡,坍塌,蠕動,措落)。

㈢ 地貌景觀與旅遊地質

自然地貌景觀的美是一種自然美,是大自然塑造的一種 「形體」語言,人們不僅可從中欣賞到自然界的風韻,陶冶情操,而且認識了自然界的神奇。我國幅員遼闊,地貌景觀多樣,有風姿不同的山嶽地貌景觀; 有銀埂玉盤似的流水地貌景觀; 有宛如舊堡古剎的風成地貌景觀; 有礁石累累的海岸地貌景觀; 更有色彩斑斕、獨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觀。種種自然地貌景觀多姿多彩,神秘奇特,令人嚮往,給人以美的享受,也由此帶動了旅遊地學的誕生和發展。

1. 地貌景觀的類型

山嶽地貌景觀 山是風景的骨骼,它常構成各種雄、險、奇、秀之景,使人獲得豐富的美感。山嶽的各種形象特徵,是在不同的地質、地理條件下形成的。雄偉、險峻的山嶽,往往都處於地殼運動上升比較強烈、斷層比較發育的地區。這類山嶽,峰如斧削,崖似壁立,氣勢巍峨,尤其是垂直節理發育的花崗岩高山,更為突出,如我國著名的風景區黃山。造型奇異的石灰岩峰林景觀,屬於以流水溶蝕作用為主而形成的地貌形態,具有瘦、透、漏、皺等特點。「赤壁丹崖」,顯示了紅色砂礫岩構成的山石風采。而層層疊疊宛如萬卷藏書的梵凈山,則屬於千枚岩的風姿美態。

水體和流水地貌景觀 我國河流如網,湖泊棋布,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旅遊資源。眾多的河流,有的咆哮奔流,有的迂迴曲折,有的一瀉千里,有的靜謐含情,山水相依,氣象萬千。河流的主要景觀有湍流澗溪、峽谷、三角洲等。湍流澗溪多發育在河流上游的高山地區; 峽谷是江河上最迷人的勝景,它是地殼構造運動和河流強烈侵蝕作用的產物; 三角洲是河流帶來的大量泥沙在入海或入湖處堆積而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平原。河流三角洲地勢低平,水網交錯,湖泊廣布,一片水鄉澤國風光。沿著河道,處處風景如畫,構成一條美麗無窮的旅遊長廊。我國湖泊遍布各地,但它們的分布和形狀各不相同。有的串聯如帶,有的 「孤芳自賞」,有的深居層巒疊峰之中,有的卻安卧於平川沃野之上; 形狀或長或圓,或呈漏斗,或呈弓形。它們為旅遊者提供了不同的幽美景觀。飛流而下的瀑布景觀、寬廣的海洋、美麗的海濱以及各種功能的泉水等,都以各自不同的特色風景和周圍的秀嶺、墨竹、翠花等一起構成一幅幅絕妙的自然美景畫面。

岩溶地貌景觀 岩溶地貌景觀十分奇特壯觀,石芽、石林、峰叢、峰林、孤峰、溶洞、溶斗、地下河、溶蝕窪地等同為岩溶地貌主要形態,它們組成了一幅幅妙趣橫生的有 「林」無樹、有 「畫」無紙的畫卷,如我國的桂林山水、雲南路南石林、貴州織金的韓宏洞等。

風成地貌景觀 在乾旱內陸地區,由於強風、流沙和間歇性地表水等因素造成的特殊風化、侵蝕和堆積地貌,通稱風成地貌。我國廣大內陸地區廣泛分布著深厚疏鬆的沙質沉積物,是現代風沙地貌的雄厚沙源,這些沉積物經風力吹揚,移動和再堆積,形成沙丘、沙壟和風蝕窪地等各種形態。浩瀚的沙漠,沙漠中的綠洲,神奇的沙丘、沙壟、沙丘鏈、風蝕城堡和風蝕蘑菇以及蜂窩石、雅丹地形等形形色色的風沙地貌景觀,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觀光內容,如廣大的巴丹吉林沙漠,克拉瑪依的風城等。

海岸地貌景觀 在我國的海岸沿線,有各種海岸地貌景觀。主要海蝕地貌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拱橋、海蝕柱和海蝕平台等。如北戴河的海蝕地貌,奇特壯麗。我國的海岸類型錯綜復雜,具有觀賞價值的為平原沙礫質海岸和山地丘陵海岸以及南方熱帶地區的珊瑚礁海岸、紅樹林海岸等。它們或礁石累累,或海蝕洞成串,或珊瑚島成群,或紅樹林茂盛,風光頗為奇美。

丹霞地貌景觀 丹霞地貌就是在廣泛出露在盆地中的紅色砂礫岩,在風化作用和流水侵蝕下,塑造成獨具一格的地貌形態。這種地貌往往以石峰、石柱、石塔、峰林、方山、「城堡」、天生橋等形狀表現出來,奇石怪嶺堆疊,V 形谷和 U 形谷屢現,形成種種奇觀。尤其是在陽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一層紅色的輕紗,有如丹霞,艷麗奪目。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丹霞地貌命名地廣東韶關丹霞山。

冰川地貌景觀 冰川是具有可塑性的固體物質,並且夾帶著大量的砂石,因此具有強大的剝蝕能力,形成一系列特殊的地貌形態,如冰斗、刃脊、角峰、冰川穀、冰川湖、鼓丘、羊背石、蛇丘等。這些地貌本身具有獨特的欣賞價值和旅遊資源。我國現代冰川全為山嶽冰川,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運動和融冰作用,造成奇特的 「冰喀斯特」景觀。有的如樹枝,有的如漏斗,有的似舌頭,有的如冰塔,等等。

火山地貌景觀 正在噴發活動的活火山,暫時間斷活動的休眠火山以及地質時期活動以後不再噴發的死火山,都形成大量的自然奇觀。遙觀活火山噴發出通紅的 「火柱」,定然能得到驚心動魄的快感,靜靜欣賞休眠火山或死火山所造成的景物,如錐形勻稱的火山錐,漏斗狀的火山口,碧波盪漾的火山口湖,覆蓋在地面的熔岩流,還有散落的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砂和火山灰等,都別有情趣。如我國著名的五大連池和鏡泊湖火山地貌,景觀奇美,且具奇特的科學價值。

2. 地貌景觀資源與旅遊地學的發展

自然資源為人類提供各種各樣的生產資料,人類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把自然資源變成社會財富,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要,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隨著人們不斷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旅遊業不斷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提高旅遊質量,合理開發和利用各種旅遊資源。地質遺跡資源,尤其是景觀地貌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近年來得到普遍認可,特別是國際倡導的地質遺產保護和合理利用,地貌景觀資源的保護、利用與管理將是21 世紀人口、資源、環境的一個重要內容。

地貌景觀資源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特別是在促進旅遊業發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豐富人們的生活。通過對地質遺跡資源美的欣賞,既能培養人們良好的氣質和性格,又可激發人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時,人們審美想像力的高度發揮,也有助於孕育更多的科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

2)重要的旅遊資源。人們旅遊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主要的是為了豐富知識,開闊眼界,獲取美的享受。中國地質遺跡資源分布較廣,種類多,風格各異,恰巧適應了旅遊者的需求。

3)理想的地學科研基地。美的地質遺跡,在地質學及地理學上有其典型性。如褶皺成山,斷陷成湖; 脆性岩石節理發展成陡壁峭崖,黑龍江的五大連池是火山活動的遺跡,雲南石林、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等。這些地質遺跡是審美、覽勝的良好對象和場所,又是天然理想的地學科研基地。

我國有豐富的景觀資源,有些是獨一無二的世界級的景觀,對於這些珍貴的自然遺產我們必須重點呵護,確保它們的優勢和歷史地位。這是確保國家和地區旅遊業不斷發展的前提。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在地球表層上建造的,一種是自然力塑造而成,一種是人工的巧奪天工,是人的意識的再現。景觀資源是地球表面物質形態之集合,是地球表生的 「形態—過程」的遺產。

3. 旅遊地質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geopark)是自然公園的一種,是由國際教科文組織(UNESCO)在開展 「地質公園計劃」進行可行性研究中創立的新名稱。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珍奇或秀麗景觀特徵的自然保護區。這些特徵是該地區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的典型代表。國土資源部發 [2000] 77 號文件給它下的定義是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優雅的美麗觀賞價值,具有一定的規律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 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並具有生態、歷史和文化價值; 以地質遺跡保護、支持當地經濟、文化教育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游覽、度假休閑、保健療養、科學教育、文化娛樂的場所,同時也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2000 年中國國土資源部制定了 《全國地質遺跡保護規劃(2001~2010)》 和國家 《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工作指南》。計劃在未來 10 年內,建成 310 處地質公園,目前我國已批准建立國家級地質公園 85 處。其中有 8 處已經申報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是自然界歷史演變的佐證。地質遺跡作為永不再生的珍貴地質遺跡資源現在日益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它巨大的內在價值也得到世界各國的共識。我國作為地質遺跡十分豐富的國家也正在進行保護和合理開發這一資源。

我國有著豐富的地貌景觀資源,這為建立地質公園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廣泛的資源基礎。地質公園的建設應遵循以下幾方面原則: 典型性和稀有性原則; 代表性和均衡性原則; 原始性和兼容性原則; 安全性和通達性原則; 學術性與科普性原則。

思考題

1)第四紀地質學能解決我們生活中哪些與地質相關的問題?

2)如何理解中國的一句俗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3)目前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第四紀地質問題是什麼?

㈣ 我國地質地貌景觀有哪些主要類型各自有什麼特點

中國地大物博,地質抄形態多種多樣,下面列舉幾種較為著名的作為代表。
中國地形呈現三級階梯分布,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第二級階梯黃土高原,第三級階梯華北平原。
第一階梯地形以高原為主,地貌主要是高寒荒漠,戈壁灘,冰川。著名代表新疆羅布泊,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藏北高原。
第二階梯地形以高原和沙漠為主,地貌主要是高原,沙漠,盆地。著名代表新疆塔里木盆地,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
第三階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貌主要是低矮山脈,半島,窪地。著名代表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遼東半島,山東半島。

㈤ 國內外對比結語和中國岩溶地貌景觀的保護

對岩溶地貌景觀的研究和對比,文中選擇了幾個不同的景觀類型,歸納其主要對比類型和特點為:

(1)中國廣西桂林地區岩溶孤峰平原、峰林谷地、峰叢窪地地貌景觀與越南下龍灣海中峰林地貌景觀對比。桂林是世界上最壯觀、最秀美、最引人注目的熱帶亞熱帶峰林地貌發育地區。桂林有2000多個岩溶洞穴,洞穴中遺存有大量人類歷史和文化淀積和幾乎所有不同類型的化學、生物沉積物,還有石林、喀斯特泉、峽谷等岩溶景觀資源,所以桂林被譽為世界喀斯特博物館。桂林岩溶風光早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稱。下龍灣海上峰林,在世界上也為極晶,它是世界自然遺產。

(2)中國雲南石林岩溶地貌景觀與非洲馬達加斯加、貝馬拉哈區劍狀喀斯特進行對比。雲南岩溶石林地貌成因復雜,形態多樣、發育歷史長、景觀典型。石林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自然美著名全球。

福特(D.C.Ford,加拿大喀斯特地貌學家)、威廉姆斯(P.Williams,紐西蘭喀斯特學家)、沙勒蒙(J.N.Salomon,法國喀斯特協會主席),參照世界遺產標准,共同認為:①路南石林在科學上的顯著特徵是:與世界其他地方的石林相比,路南石林自早二疊世起的多階段、復雜演化歷史是無可比擬的:這是路南石林的顯著(也可能是最獨特的)地質、地貌意義。②就世界范圍而言,路南石林類型的突出代表有:塔狀、渾圓古堡狀、裸露型劍狀石林。因此,路南地區包含有所有的石林喀斯特的典型類型。路南是唯一的有幾種刃脊峻峭形態的劍狀石林(Shilin/tsmngy)喀斯特產出的地點,這種裸露型石芽代表了土下和滲透型植被風化的經典例子,以及人類幾千年活動影響產生的效果,這使路南石林的意義更為顯著。

路南石林的其他顯著特點:①盡管在世界上,有幾個單一類型的石林地有便捷的通達條件,如法國Montpellier-Le-Vieux的古城堡狀石林,但路南的石林有比其他典型的劍狀石林喀斯特地更好的旅遊設施和通達條件。②路南石林與雲南少數民族的生活文化有密切聯系。③路南石林有很強的美學吸引力,這已為路南石林作為一種旅遊吸引物所證實。路南石林的多種引人入勝的魅力和其幽靜環境為藝術家所長期稱頌,由此更加增強了路南石林的吸引力。眾多的湖泊增添了石林的美麗景色,幽深、潔凈的水面襯映出多姿多態的石柱、古城堡狀山原坡和山谷景觀的遠景眺望;公園內有選擇的人工植被,多種自然景觀、少數民族樸素的傳統耕作方式的結合,增強了路南石林的吸引力,這是其他地方的石林所沒有的。

世界自然遺產,馬達加斯加石林以其密集和高大的劍狀石林而著稱於世。

(3)中國北京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石花洞與美國卡爾斯巴德岩溶洞穴(世界自然遺產)對比。石花洞形成在奧陶紀灰岩中,洞穴中集中了幾乎所有喀斯特洞穴化學沉積物的類型和形態,洞中發育有7層水平洞穴。周口店北京猿人洞在石花洞南約10km,也發育在奧陶紀灰岩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含遠古人類化石洞穴。卡爾斯巴德洞穴發育在二疊紀灰岩中,有3層水平洞穴,洞中也有大量絢麗多姿的化學沉積物。附近洞穴中留有印第安人古岩畫。

(4)中國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新不列顛島Luse天坑對比(Nakani Mt New Britain,PN.Guinea)。大石圍天坑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數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巨型天坑群。具有典型的,幾乎完美的天坑特徵和極高的觀賞性。大石圍天坑口部直徑600~420m,最大深度613m,底部有大型地下河,原始次生林。Luse天坑口部直徑為300m,最大深度420m,底部有洞穴、植被茂盛,是世界上最知名天坑之一。

(5)中國四川黃龍溝邊石壩彩池群岩溶景觀與美國黃石公園(世界自然遺產)邊石壩對比。黃龍鈣華灘流全長2500m,寬約30~170m,海拔3650~3100m。溝中是金黃蜿蜒的鈣華灘流,連接著八君2331個千姿百態,斑斕奪目、高低錯落,大小不一的鈣華彩池。其中高6.8m的世界最高地表石壩。黃龍溝是世界上最獨特的喀斯特鈣華堆積地貌,最大的鈣華灘流和最美麗、壯觀的彩池群。

美國黃石公園位於中部高原上,平均海拔2440m,在黃石公園眾多的溫泉泉口附近形成了數千個鈣華邊石壩彩池,其中錳獁彩池邊石壩彩池覆蓋面積達1平方英里,可與黃龍鈣華灘流對比。此外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帕姆卡萊邊石壩彩池也可與黃龍溝彩石壩比較。

中國岩溶地貌景觀分布廣泛、成因復雜、類型齊全典型、保存完整、有各時代不同系統,不同成因的典型類型和世界罕見的特殊類型,如湖南古丈紅石林。所以中國是世界上岩溶地貌景觀最豐富的國家。

中國岩溶地貌景觀中含有古人類、生物、學信息和文化內涵。

地質地貌、化學沉積、環境變化等大量中國岩溶地貌景觀形態多姿、造型優美、峻險壯觀、美學價值高,其中有許多是世界級的極品,是旅遊和觀賞的最佳地方,其旅遊和經濟價值極高。

岩溶地貌景觀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要千方百計保護、愛護它的生態環境。

㈥ 中國地質地貌有哪些

地貌的各種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發展變化與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劃分方式及其區別
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地貌
編輯本段
基本特徵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復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網格狀。我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我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地貌
1、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在內陸干窪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佔全國面積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面積達537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布面積有 215萬平方公里。
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出露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佔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 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范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在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白頭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我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 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
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56.7%。這里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面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布集中,面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75%。 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
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谷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沖積平原。
編輯本段
主要地貌類型

按地貌形態分類,我國民族地區的陸地也和全國一樣,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
我國是個山地眾多的國家,其中民族地區佔有我國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 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幾乎都在民族地區境內。天山山脈是位於亞洲中部的巨大山脈,全長2500公里,西段在前蘇聯境內,東段橫亘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250─300公里。天山向東延續,與河西走廊北側的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相連,再向東延至內蒙古中部即為陰山山脈。 地貌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5°──35°之間。昆侖山位於民族地區,西起帕米爾,東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緣,由西而東橫貫青藏高原,長約2500公里。昆侖山東段的一條支脈積石山繼續東延與秦嶺山脈相接,經陝西南部,東止於淮陽山,但秦嶺的分布范圍已不屬民族地區。
最南的一列是南嶺,位於北緯24°──25.5°。南嶺又叫五嶺,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里。在這五嶺中,前三嶺位於湖南南部和廣西北部的民族地區,後二嶺則不屬於民族地區。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 由西向東大致分為三列。最西邊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經遼東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山脈。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部;武陵山則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漢州境內;長白山位於東北的東部,大部分山地屬於延邊朝鮮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千山和武夷山分別聚居著滿族和畲族;台灣山脈則聚居著高山族。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阿爾泰山脈橫亘在中國、前蘇聯、蒙古三國邊境,位於我國新疆境內的是整個山系的東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連山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約200~500公里,由幾條平行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嶺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侖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現為西北──東南走向,向東逐步轉為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雅魯藏布江的急轉彎處,全長約2500公里,綿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境內。寬約200~350公里,主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 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侖山的喬戈里峰位於中、巴邊界上,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中部的民族地區,自北而南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橫斷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藏南山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由許多嶺谷相間的高山深谷組成,包括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谷地。橫斷山脈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達 5000~6000米。
2、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國民族地區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 地貌青藏高原位於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肅、四川和新疆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 約佔全國面積的1/4,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縱橫 交錯的山脈分隔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為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盪開闊,地面起伏和緩,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高原形態比較明顯的高原。
雲貴高原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區,高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鈄,平均海拔1000~2000米。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廣,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隨處可見,尤其在南盤江北部最為典型。高原上有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民稱為壩子,是主要耕作地區。
3、盆地
盆地是低於周圍山地相對凹下的地表形態。我國民族地區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四周高山環抱,盆地地形坦盪,形態完整呈菱形,只有東端有寬約70公里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接,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盆地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東部的羅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於盆地地處內陸深處,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特別強烈,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500公里,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態多樣,有的沙漠相對高度超過200米。85%的屬流動沙丘。塔里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盆地邊緣受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荒漠中的沃野綠洲。
准噶爾盆地:位於天山、阿爾泰山之間,略呈三角形,面積3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僅190米;盆地內分布著庫爾班通古特沙漠, 面積4.8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內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綠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緣。
地貌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夾於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間,略呈三角形。盆地東西長約850公里,南北最寬處達250公里,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位。柴達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國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內陸高盆地。盆地中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極為豐富。此外,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充足,農業單產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4、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過500米,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勢起伏,坡度和緩,稱之為丘陵。我國民族地區的丘陵主要有廣西丘陵。
廣西丘陵分布在雲貴高原以東、南嶺以南、萌諸嶺以西的地區,和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組成了我國東南地區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的東南丘陵。廣西丘陵總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形勢,一般稱廣西盆地。廣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積約占本地區的60-70%,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峰林廣布,地面崎嶇,風景異常優美。廣西丘陵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是林、農、礦產資源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5、平原
平原是地勢低平坦盪、面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谷平原;海拔低於海平面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
集中分布在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里的平原有的面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㈦ 中國地質構造遺跡景觀大陸與海洋景觀有哪些

華東、中南 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回西省、答安徽省南部、 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和東部海岸帶等。主要地質遺跡特徵為:流水侵蝕作用使形成獨特的江南地質地貌景觀,海岸帶受海洋地質 作用形成獨特的海蝕地貌。

㈧ 中國的地理地質特徵是什麼樣的

中國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徵 自然地理是地質構造格局的基本反映,地質構造格局控制著自然地理的發展。現代中國自然地理的特徵,是中國地質構造在長期發展中,經受了各種內、外地質作用綜合結果的集中反映。 一、地勢的四級階梯 中國地形地貌景觀萬千,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均有分布。全國山地佔陸地面積的三三%,高原占貳陸%,盆地佔依9%,平原占依貳%,丘陵占依0%。地勢西高東低,自西而東,明顯分為四個梯級。 依、 第一級階梯 位於橫斷山脈以西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四000m以上,山高峪寬,湖泊廣布,東亞、南亞各大河流多從這里發源。青藏高原西南邊緣是雄偉的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北緣是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脈;東緣是橫斷山脈。高原內部山嶺、溝谷並列,湖泊眾多。著名的山脈有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可可西里山脈、巴顏喀拉山脈等。珠穆朗瑪峰海拔吧吧四四.四三m,為世界第一高峰;喬戈里峰,海拔吧陸依lm,為世界第二高峰。 貳 、第二級階梯 青藏高原向北跨過昆侖—秦嶺、向東越過橫斷山脈和龍門山脈,地勢迅速下降到海拔依000~貳000m,主要有地形崎嶇的雲貴高原、溝谷縱橫的黃土高原、起伏和緩的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西側則被橫斷山脈所擋;山清水秀的四川盆地、沙漠廣布的塔里木盆地、草原寬廣的准噶爾盆地等,它們多數被東西向延伸的山脈間隔,在形態上多呈菱形或四邊形。新依疆天山山地中的吐魯番盆地最低點-依55 m,是我國陸地上最低的地方,也是世界著名的窪地之一。 三、第三級階梯 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山脈及雲貴高原東緣的雪峰山脈一線以東,為海拔依000m以下的丘陵和海拔貳00m以下的平原。區內分布著略有起伏的三江平原和松遼平原、遼闊坦盪華北平原以及湖泊眾多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等,這些平原海拔多在500m以下至海平面,構成了以第三紀和第四紀沉積物為覆蓋的北北東向巨型沉降帶;其東側分布有長白山地、遼東丘陵、魯東丘陵和東南沿海丘陵等,海拔多在l000m以下,構成了北北東向的巨型隆起帶。 四 、第四級階梯 我國陸地第三級階梯的巨型隆起帶以東,為廣闊的海域,自北而南分布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水自北而南逐漸變深。渤海為我國內海,屬大陸平原的延伸,平均水深依吧m;黃海平均水深四四m,深者可達貳00~500m;東海平均水深三漆0m,深者可達500~依000m;南海平均水深依貳依貳m,最深可達三000~四000m。位於東海和南海之間的台貳灣島,為我國第一大島,屬於西太平洋火山島弧的組成部分。中部的台5灣山脈海拔三000~三500m,主峰玉山海拔三950m,為中國東部的最高峰;台陸灣山脈與東部邊緣台東山脈之間,為著名的台東縱谷;西部沿海為丘陵和平原,海拔依00~三00m,多為第四紀沉積所覆蓋。 中國地勢的上述特徵是由地殼深部結構所決定的。地表地勢高的地區地殼厚度明顯增厚,地表地勢低的地區地殼厚度明顯減薄,即我國地表地勢的高低與地殼厚度呈鏡像反映。 二 地貌的東西差異 大致以近南北向展布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脈為界,中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觀。 西部地區山脈和盆地延伸以北西西向為主,高山聳立,中間隔以盆地,形成山系與盆地並列的面貌。自北向南由北西西走向的阿爾泰山脈、准噶爾盆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阿爾金一祁連山山脈、柴達木盆地、可可西里一巴顏喀拉山脈、羌塘盆地,岡底斯山脈、拉薩盆地、喜馬拉雅山脈等構成。 東部地區的山系、丘陵和盆地則多為北東一北北東向,盆地和丘陵占據了絕大部分面積。北東一北北東向展布的盆地與丘陵或山系相間排列,自西向東有:海拉爾盆地一二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一四川盆地構成的第三沉降帶,大興安嶺—大行山一巫山山脈構成的第三隆起帶,東北平原一華北平原一江漢平原—北部灣構成的第二沉降帶,張廣才嶺一長白山一遼東丘陵一東南丘陵構成的第二隆起帶,勃海一黃海—東海—南貳海構成的第一沉降帶。 三、 山川的多向展布 中國山脈眾多,江河廣布,山水相依,源遠流長。以中部近東西向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秦嶺—大別山山脈和近南北向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脈為界,中國的山脈分別構成古亞洲山系、特提斯山系和環太平洋山系,與之相應分布的北冰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和內陸河流。 特依提斯山系分布於中國的西南地區,呈北西依西向並向北東貳突出的弧形,自北而南有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岡依底斯山脈以及喜馬拉雅山脈等。 環太平洋山系分布於中國東部地區,呈北北東向展布,自北而南有大興安嶺山脈、太行山脈、雪峰山脈以及與之平行的長白山脈和遼東、魯東、閩浙沿海諸山脈等。 中國的河流分布受主要山脈展布的控制,特別是東西向延伸的山系構成了我國主要大型江河的分水嶺,外流河的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陸三.吧%。北冰洋水系以天山為分水嶺,分布於新依疆北部,向西流,其流域面積僅佔全國陸地面積的0.5%,僅有額爾齊斯河。印度洋水系分布於中國的西南部,多向南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陸.5%,主要有雅魯藏布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等。太平洋水系分布於中國中、東部廣大地區,多向東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5陸.吧%:東北以大興安嶺為分水嶺,有黑龍江水系和遼河水系;陰山和秦嶺之間有黃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秦嶺和南嶺之間有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南嶺以南有珠江水系等。最大的外流河為長江,主幹全長陸三00km,流域面積達依吧0萬km貳;其次為黃河,主幹長5四陸四km,流域面積達漆5萬km貳。中國內流河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三陸.貳%,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草原、塔里木盆地以及青藏高原內部,最大的內陸河為新四疆境內的塔里木河,全長達貳依漆9 km。 四 、自然地理格局的特色顯著 中國大5陸的現代自然地理格局,是由幾個相對穩定的陸塊和幾條重要的活動帶經過漫長地質時期的發展和演化而形成的。全國以天山—陰山、昆侖—秦嶺—大別山、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大興安—太行山—雪峰山為主幹,縱橫交錯,形成各具特點的中國自然地理格局。西北部近東西向分布的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平坦寬闊,分布有大面積荒漠;內蒙古高原,地形起伏平緩;黃土高原,溝谷縱橫,塬、梁、峁發育。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山高峪寬,現代冰川發育,冰蝕、風蝕強烈,形成多種冰蝕地貌。中部近南北向斜列的巨型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溝嶺交錯,山水相映;雲貴高原石灰岩廣布,各種岩溶地貌發育,景觀奇特。東部呈北北東向分布的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相連,沃野千里;北北東向展布的吉遼山地、魯東山地和東南沿海山地,嶺巒綿亘,丘陵起伏。這些自然分區的展布方向、表現特徵、形成和發展,均與區域地質構造的時空演化一致,是各區區域地質構造長期發展的結果和反映

㈨ 6大類地貌景觀分別有哪些

中國丹霞
丹霞,指的是一種有著特殊地貌特徵以及與眾不同的紅顏色的地貌景觀(即「丹霞地貌」),像「玫瑰色的雲彩」或者「深紅色的霞光」。在地質和地貌學層面上,丹霞可以定義如下:「丹霞是一種形成於西太平洋活性大陸邊緣斷陷盆地極厚沉積物上的地貌景觀。它主要由紅色砂岩和礫岩組成,反映了一個乾熱氣候條件下的氧化陸相湖盆沉積環境。「中國丹霞」於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剛果盆地
為非洲最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又稱扎伊爾盆地。位於非洲中西部。赤道橫貫中部。呈方形,赤道橫貫中部。面積剛果盆地約337萬平方千米。位於下幾內亞高原、南非高原、東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贊德高原之間,大部在扎伊爾境內,西部及北部包括剛果及中非的部分領土。

亞馬孫平原
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位於南美洲北部亞馬孫河中下游。介於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之間,西抵安第斯山麓,東濱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4國領土,面積達560萬平方公里(其中巴西境內22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該國領土1/3)。平原西寬東窄,地勢低平坦盪。最寬處1280公里,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平原中部馬瑙斯附近只有海拔44米,東部更低,逐漸接近海平面。平原是在南美洲陸台亞馬孫拗陷基礎上,經第四紀上升、成陸後,由亞馬孫河幹流、支流沖積而成。平原降水多,原因是受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影響。

巴西高原
巴西高原是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位於巴西東南部。大部在米納斯吉拉斯(Minas Gerais)州和聖保羅州境內巴西高原。主要由低山、丘陵高地和平頂高原構成。面積有500多萬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中東部,介於亞馬孫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之間,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海拔300~1500米,地面起伏平緩,向西、北傾斜。花崗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等古老基底岩系出露地表。其中東部岩性堅硬的石英岩、 片岩部分,表現為脊狀山嶺或斷塊山,凸出於高原之上;西部即戈亞斯高原和馬托格羅索高原,具有桌狀高地特徵。高原邊緣部分普遍形成緩急不等的崖坡,河流多陡落成為瀑布或急流,切成峽谷。

哈薩克丘陵
亦稱「哈薩克褶皺地」。哈薩克中、東部丘陵。位於哈薩克中部。北接西西伯利亞平原,東緣多山地,西南部為圖蘭低地和裏海低地。東西長約1200千米,南北寬約400~900千米。海拔300~500米。西部較平坦,平均海拔300—500米,寬達900公里;東部較高,平均海拔500—1,000米,寬400公里,地表受強烈切割。面積約占哈薩克的五分之一。有克孜勒塔斯(海拔1,566米)、卡爾卡拉雷(海拔1,403米)、烏盧套、肯特(海拔 1,469米)和科克切塔夫等山。哈薩克丘陵為古老的低山台地。經過長時間的風化侵蝕,地表較平坦,多沙丘和鹽沼。由於深居內陸,地面又坦盪單調,年降水量僅200毫米左右。7月平均氣溫24℃,冬季由於北部沒有高山屏障,北方冷氣團長驅直入,氣溫可降至-30℃以下,氣溫年較差大,是典型的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屬荒漠、半荒漠地帶。自北向南分屬草原帶(已開辟大片耕地)、半荒漠帶。東南部在巴爾喀什湖附近為荒漠帶。山區有松林。生荒地用作牧場。礦產資源主要有銅、鉛、鋅、鉻、煤、鐵、石油、天然氣和鋁土礦等。

安第斯山脈
為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幾乎是喜瑪拉雅山脈三倍半,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幹。南美洲西部山脈大多相智利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安第斯山脈互平行,並同海岸走向一致,縱貫南美大陸西部,大體上與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脈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達島,南段伸至火地島。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 、玻利維亞 、智利 、阿根廷等國 ,全長約8900千米。一般寬約300千米,最寬處在阿里卡(Arica)至聖他克盧斯 (Santa Cruz)之間,寬約750公里,。整個山脈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許多高峰終年積雪,海拔超過6000米 ,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和橫斷山體組成 ,間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過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為西半球的最高峰。地質上屬年青的褶皺山系。地形復雜。南段低狹單一,山體破碎,冰川發達,多冰川湖;中段高度最大,夾有寬廣的山間高原和深谷,是印加人文化的發祥地;北段山脈條狀分支,間有廣谷和低地。多火山,地震頻繁。安第斯山最高峰是位在阿根廷內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也是最高的死火山。此外安第斯山脈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5897米。南美洲諸重要河流的發源地。氣候和植被類型復雜多樣,富森林資源以及銅、錫、銀、金、鉑、理、鋅、鉍、釩、鎢、硝石等重要礦藏。山中多埡口,有橫貫大陸的鐵路通過。泛美公路沿縱向谷地和海岸溝通安第斯山區各國。安地斯山脈是由許多連續不斷的平行山脈和橫斷山脈(或科迪勒拉)組成的,其間有許多高原和窪地。分別稱為東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的東、西山脈界線分明,勾勒出了該山系的主體特徵。東、西科迪勒拉總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東科迪勒拉有幾處向東凸出,形成形似半島的孤立山脈,或像位於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毗連地區的阿爾蒂普拉諾那樣的山間高原。

㈩ 為什麼自然景觀以地質地貌景觀為主

丹霞地貌,一般認為,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稱為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

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貌。「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

嶂石岩地貌
嶂石岩地貌為中國三大砂岩地貌(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之一,為地貌學按岩性分類確立的一種新型地貌類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