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地質災害有哪些
❶ 非洲和大洋洲的地質類災害發生次數的比重在各大洲中比重較小
地質災害有: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滑坡,地陷等
1.非洲和大洋洲相對其他大洲來說 大部分地區處於板塊的內部而不是板塊交界處 地殼活動較少
2.非洲和大洋洲的地勢變化相對較小 非洲是個高原大陸 大洋洲雖然有三大地形區 但是總體而言地勢變化不是很大 西部高原平均海拔也就300-500之間 東部山地區的海拔稍微高點 但是占據大部分面積的中部平原地勢變化很小
從而泥石流 滑坡等地質災害較少
附:
世界主要的地震帶:
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區,且呈有規律的帶狀,叫做地震帶。從世界范圍看,地震活動帶和火山活動帶大體一致,主要集中在下列地殼強烈活動的地帶。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帶上,即: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黑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後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紐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裴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台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地球上約有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里。
歐亞地震帶:又名「橫貫亞歐大陸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青、藏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發生在這里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的15%左右。
海嶺地震帶:是從西伯利亞北岸靠近勒那河口開始,穿過北極經斯匹次卑根群島和冰島,再經過大西洋中部海嶺到印度洋的一些狹長的海嶺地帶或海底隆起地帶,並有一分支穿入紅海和著名的東非裂谷區。
❷ 為什麼自然災害對亞洲非洲影響大
地形上,亞洲多山地、高原,地形復雜,大陸性強;歐洲平原為主,海岸破碎,山回脈走向對降水影響較答小。
氣候上,亞洲東部季風氣候典型,降水集中,中部乾旱,為風沙源地,北部極地氣候,多凍土;歐洲降水較平均,植被覆蓋較好。
地質上,亞洲多板塊交接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質災害;歐洲位於板塊內部,地質災害較少。
❸ 非洲和大洋洲的地質災害發生次數的比重在各大洲中的比重較小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一是非洲和大洋洲位於板塊內部,地殼較穩定,地震較少;二是降水少,乾旱面積廣大,暴雨、洪澇等氣象水文災害少;三是地形較為單一,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少。
一、非洲地形單一
非洲為高原大陸,地勢比較平坦。東南部高,西北部低。
重要地形區:撒哈拉沙漠、剛果盆地、東非高原、南非高原、衣索比亞高原(非洲屋脊)、東非大裂谷(地球的傷痕)。
二、大洋洲大部分地區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海洋性氣候。絕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25.8℃之間。最涼月平均氣溫為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最北面向赤道由16℃遞增到25℃;南半球從南緯50°附近起向赤道由6℃遞增到25℃;紐西蘭的南島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山區可達0℃以下。最熱月平均氣溫,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最北面起向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由24℃遞增到28℃以上;南半球從南緯50°附近起向澳大利亞西北部,由12℃遞增到32℃。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克朗克里極端最高氣溫達53℃,為大洋洲最熱的地方。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是大洋洲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夏威夷的考愛島東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2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較多的地區之一。新幾內亞島北部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屬全年多雨的熱帶降水區,迎風坡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美拉尼西亞北部、新幾內亞島北部及馬紹爾群島南部,年平均降水量可達3000毫米,背風坡則
僅1000毫米左右。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島東南沿海屬暖季降雨區,年平均降水量7500毫米,暖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50%。澳大利亞東南部及新
西蘭屬各月降水較均勻、但以冬季稍多的溫帶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多在500毫米以上,個別地區高達5000多毫米。澳大利亞西南部和西南沿海屬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40-60%。
❹ 常見的自然災害都有哪些
中國國土空間上常見的自然災害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洪澇、乾旱災害,台風、冰雹、暴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是地理環境演化過程中的異常事件,卻成為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自然災害系統是由孕災環境、致災因子和承災體共同組成的地球表層變異系統,災情是這個系統中各子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且對人類社會造成了的危害的現象和事件。
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台風、龍卷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復雜的相互聯系。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自然災害是指由於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二是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
(4)非洲地質災害有哪些擴展閱讀:
自然災害的主要影響:
1、災難會帶來實質性的創傷和精神障礙;
2、絕大多數的痛苦在災後一兩年內消失,人們能夠自我調整;
3、由災難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礙非常少見;
4、有些災難的整體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因為它可能會增加社會的凝聚力;
5、災難擾亂了組織、家庭以及個體生活。
自然災害會引起壓力、焦慮、壓抑以及其它情緒和知覺問題。影響的時間以及為什麼有些人不能盡快適應仍然是未知數。在洪水、龍卷風、颶風以及其它自然災害過後,受害者會表現出惡念、焦慮、壓抑和其它情緒問題,這些問題會持續一年。
一種極度的災難的持續效果,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即經歷了創傷以後,持續的、不必要的、無法控制的無關事件的念頭,強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願望,睡眠障礙,社會退縮以及強烈警覺的焦慮障礙。
❺ 地質災害類型以及地區(全球范圍內)
地質災害有: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滑坡,地陷等
世界主要的地震帶:
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區,且呈有規律的帶狀,叫做地震帶。從世界范圍看,地震活動帶和火山活動帶大體一致,主要集中在下列地殼強烈活動的地帶。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帶上,即: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黑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後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紐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裴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台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地球上約有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里。
歐亞地震帶:又名「橫貫亞歐大陸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青、藏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發生在這里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的15%左右。
海嶺地震帶:是從西伯利亞北岸靠近勒那河口開始,穿過北極經斯匹次卑根群島和冰島,再經過大西洋中部海嶺到印度洋的一些狹長的海嶺地帶或海底隆起地帶,並有一分支穿入紅海和著名的東非裂谷區。
我國處在世界兩大地震帶之間,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
對於地震帶有規律的分布,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有的認為世界主要地震帶與年青褶皺山脈有關。有的認為地震帶與板塊構造運動有關。
❻ 歐洲哪個國家地質災害多
LZ您好
歐洲比較容易有地質災害的應是西班牙,義大利,希臘等南歐國家。
這里位於亞內歐板塊與非容洲板塊交界,是喜馬拉雅-地中海火山地震帶沿線,沿途多火山及地震分布,阿爾卑斯山及周邊多條山脈山高谷深,坡度較大。
相比之下,歐洲其他地區多平原丘陵,地形起伏不大,多屬於全年降雨分布平均且溫和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或者降水相對少的大陸性氣候,氣象條件引發地質災害的動力也不足(可能也就萊茵河下游也就是荷蘭附近,因為整個國家大部低於海平面,所以相對有機會有內澇或有直接被海水淹沒的風險。)
❼ 地球上比較有名的自然災害
地球上比較有名的自然災害:①1138年阿勒頗位於死海的北部地區,將非洲板塊和阿拉伯板塊分隔開。從1138年10月到1139年6月這里發生了一系列的地震。受災最嚴重的是哈里姆地區。地震造成約23萬人死亡。②唐山大地震是世界有史以來發生的最大地震之一。它發生在中國河北約有100萬人口的唐山。造成大約24.2萬人喪生。③印度旋風:在1839年,巨大旋風生成的一個40英尺潮汐波摧毀了港口城市科林加。旋風中的死亡人數超過30萬。④非洲乾旱從1981年到1984年,由於20個國家發生乾旱,這些非洲國家蒙受巨大損失。2萬多人由於乾旱而餓死。河流和湖泊因為乾旱而乾涸。
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乾旱、洪澇、台風、冰雹、暴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災情統計 第1部分:基本指標》GB/T 24438.1-2009)。
天文災害:指空間天體或其狀態,如太陽表面、太陽風、磁層、電離層和熱層瞬時或短時間內發生異常變化,如強大日冕物質拋射、大耀斑、高速太陽風、磁暴、電離層突然騷擾等,可引起衛星運行、通信、導航以及電站輸送網路的崩潰,危及人類的生命和健康,造成社會經濟損失。包括小型天體(如:隕石)撞擊等,都有可能造成人的身體和財產的損失。
❽ 斯里蘭卡這個國家的地質災害多嗎一般的地震周期是多少
去斯里蘭卡主要防人禍,國內政治不是很穩定,也有武裝反政府的。這幾年有所好轉,比非洲安全。
❾ 最近這幾年全球的地質災害都很頻繁,但是非洲的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沒有!請問非洲這個古老的大陸是不是
非洲板塊和相鄰板塊沒有碰撞擠壓,地殼運動不活躍,所以非洲的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不是那麼的多,我們以往也沒有聽說過非洲的什麼地震火山類的災難
❿ 非洲曾經發生的主要地質作用及理由
原因:一是非洲和大洋洲位於板塊內部,地殼較穩定,地震較少;二是降水少,乾旱面積廣大回,暴雨、洪澇等氣象答水文災害少;三是地形較為單一,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少。 一、非洲地形單一 非洲為高原大陸,地勢比較平坦。東南部高,西北部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