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發布時間: 2021-02-24 19:23:07

㈠ 岩土工程專業中國地質大學和中科院的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哪個好

中國地質大學的比中科院的要好,當然這是我的想法。其實沒有什麼好與差的,重要的是自己能學到的!!!

㈡ 考研報中國地質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怎麼樣

一、地科院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
地科院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按照「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級研究生入學報到須知」(詳見附件)要求和時間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報到,按照校方有關通知辦理相關手續。
二、地科院培養碩士研究生:
地科院培養碩士研究生將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完成為期一年的基礎課集中學習,因此須按照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有關要求和時間到中國科學院大學報到,中國科學院大學定於2015年9月14日開學。請登錄中國科學院大學迎新服務網(http://e.ucas.ac.cn/YINGXIN/UIL/ShowIndex.aspx)查看報到有關具體事項和選課事宜。
(一)報到時間及地點
9月7日-9月8日每天8:00-17:00,到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北京市懷柔區懷北庄)辦理新生報到手續,請勿提前來校。有特殊原因確實不能按時報到的,應及時向院研究生部書面請假。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報到時間最多推遲兩周,逾期將取消入學資格。
(二)報到乘車路線
乘車到達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北京市石景山區玉泉路19號甲),然後乘坐學校統一安排的車輛到雁棲湖校區報到。
到玉泉路校區乘車路線:
北京站:乘2號線地鐵,復興門或建國門轉乘1號線地鐵到玉泉路站下,A1(西北口)出口向西50米即到;

㈢ 中科院所有的研究所的級別是什麼

中科院的研究所相當於正廳級別。中國科學院屬於國務院主管的事業單位,內按照行政體制它不容應該分行政級別,如果按級別分,它屬於部長級,它下面的研究所為廳級。不過科技研究人員大都按照職稱拿工資,只有管理人員套用行政級別。

至於在研究所工作的人,不一定有編制,現在一般要博士才會有正式編制,研究生現在也很難進編制了。

(3)中國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擴展閱讀:

在中科院的研究所里的全體人員,包括領導和清潔工,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事業編制;第二種是項目聘用;第三種是勞務派遣。項目聘用就等同於無事業編制的正式員工,等同於企業編制。

不過,中科院的研究所,沒有企業編制這一說,只有事業編制和項目聘用, 碩士的都是項目聘用。在中科院的各研究所,大部分人是項目聘用。現在研究所也在慢慢改革,有事業編制的人,也是需要隔幾年簽一次合同的,合同到期後,可以續簽或者走人。

至於研究所裡面的勞務派遣方式,一般是清潔工、保安等這種臨時工。

㈣ 中科院所有的研究所所在地

北京

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力學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聲學研究所 理論物理研究所
國家天文台 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理化技術研究所 化學研究所 過程工程研究所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大氣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遙感應用研究所
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遙感衛星地面站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數學科學學院 物理科學學院 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地球科學學院 資源與環境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管理學院 人文學院
外語系 計算與通信工程學院 動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計算技術研究所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半導體研究所 電子學研究所
自動化研究所 電工研究所 軟體研究所
國家科學圖書館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微電子研究所
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光電研究院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蘇州納米技術與仿生研究所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城市環境研究所

上海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葯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南京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紫金山天文台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武漢
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漢植物園 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漢病毒研究所

沈陽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金屬研究所 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長春

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西安

國家授時中心 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地球環境研究所

蘭州

近代物理研究所 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青海鹽湖研究所
蘭州地質研究所 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昆明

雲南天文台 昆明動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廣州

廣州化學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 華南植物園
廣州能源研究所 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成都

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成都生物研究所
光電技術研究所 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

新疆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烏魯木齊天文站

其他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地球化學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㈤ 中國有哪些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抄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㈥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
195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成立於南京,侯德封任所長。同年遷往北京。
1960年,分出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1966年,分出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1978年,分出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1985年,工程地質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建立。
1990年,岩石圈構造演化開放實驗室建立。
1997年,地質環境系統研究中心建立;礦產資源研究中心建立;中國科學院·香港大學邊坡岩土工程力學聯合研究中心建立。
1999年,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成立。
1950年,中國科學院對前中央研究院24個單位接管,其中氣象、地磁、地震等部分合並建成地球物理研究所,趙九章任所長。
1954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遷往北京。
1959年,通過蘭州分所的方案,蒞年建立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分所。
1966年,分建成為5個研究所,即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安、後歸屬七機部),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昆明地球物理分所。
1972年,國家地震局成立,地球物理所被劃歸國家地震局建制,並脫離中國科學院。
1978年,重新組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88年,成立WDC-D地球物理數據中心。
1994年,組建現代地球科學研究中心。
1994年,成立中國礦物資源探查研究中心(JICA)。
1999年,與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整合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1999年,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丁仲禮。
1999年,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丁仲禮。
2003年,劉東生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4年,將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的電離層研究室整體調整到所。
2004年,整合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所,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
2005年,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主任為朱日祥院士。
2007年,朱日祥院士為第二任所長。

㈦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院士風采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1971年4月29日逝世於北京。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1913年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地質,1918年畢業。1920年到北大地質系任教。關於古生物蜓科化石鑒定方法及分類標准,為微體古生物研究開拓了新的道路;首次發現並研究了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提出了中國第四紀冰期的劃分,解決了第四紀地質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解決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問題,把力學理論引進到地質學研究中,創建了地質力學。1931年獲英國伯明翰大學博士學位,1948年獲挪威奧斯陸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50年,沖破重重艱難險阻,返回祖國,前後擔任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地層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震委員會主任、中國原子能委員會主任、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主任、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國務院科教組組長、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運用地質力學理論和方法,組織和指導石油地質工作,為發現松遼、華北、江漢、蘇北、陝北、四川、柴達木、北部灣以及南海等油區,做出了重大貢獻;邢台發生地震後,他研究地震發生、發展的規律、預測和預報地震;還把這些理論方法應用於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在地殼活動帶中為國家大型基本建設項目尋找「安全島",並開展各種地質災害的預測與防治,他還在第四紀地質、地熱地質、海洋地質、天文地質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1910年3月10日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60-1983任地質力學所所長。任地質力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長期以來,孫殿卿主要從事地質力學和第四紀冰川地質學的研究,是這兩個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和傳人。
1950年被中國地質學會授予趙亞曾獎。1995年榮獲中國地質行業最高榮譽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16年4月4日出生於湖北黃陂,1941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地質系。1962年3月至今,在地質力學研究所。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區域構造和礦產普查、地震地質和構造應力場研究以及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地質災害和全球構造動力學研究。

㈧ 石耀霖的人物經歷

1944年2月10日(民國三十三年),石耀霖出生於廣西桂林市。
20世紀50年代初,石耀霖來到北京,先在福綏鏡小學上學後,1955年進入北京四中學習,1961年高中畢業並考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地球物理專業。據《四中校友》報和科大的校友回憶,他在中學、大學均是班上年紀最小、學習成績排第一的學生。
1966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因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暫未分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學術期刊全部停刊的狀況下,他和夥伴們一起創辦了《地震戰線》雜志,並請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了刊頭,這一刊物後來演變為今天的《地震》,刊名仍然沿用了郭沫若的題字。
1968年至1978年,在地質礦產部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工作10年。
1978年恢復高考和招收研究生,石耀霖考上了北京大學地質系王仁的研究生。他是文革後首屆研究生。
1980年考上公派留學生,於1986年獲得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博士學位。
1986年至1988年,在加州伯克利大學做博士後。
1988年3月,海外留學8年的石耀霖結束了在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博士學習和博士後研究工作,舉家回國,帶領一些研究生開始地球動力學的數值模擬研究。當時,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容易獲得經費支持,加之難以與企業合作開展橫向研究,石耀霖地球動力學的科學研究工作舉步維艱。
1989年,石耀霖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第一筆資助,獲得資助的課題是「青藏高原動力學和熱演化的三維數值模擬」。在這筆經費的資助下,石耀霖對青藏高原熱演化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提出了藏南熱殼冷幔和藏北冷殼熱幔的新見解。從這個項目開始,石耀霖在國內的科研工作順利開展起來。
2001年,石耀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3年,SARS危機不期而至。石耀霖促使「SARS流行病傳播的系統動力學概率模型及應用」課題提出,並成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基金資助。他把地球動力學研究中的一種思想方法,即把流體力學中宏觀偏微分方程和微觀分子動力學方法相結合,應用於SARS的傳染病學研究,成功建立了SARS傳播概率模型,通過大量的計算,不是簡單地對未來發病人數作一個預報,而是了解發展趨勢的平均、最佳、最壞各種情況出現的概率,以及計算不同時段對疫情不同力度控制會如何影響疫情的發展。在國際刊物正式發表SARS傳染病模型20天後,石耀霖也在中國的《科學通報》上發表了自己的文章。石耀霖稱:「我們的模型還可以預測謠言的傳播速度,但我們沒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他主要還是把該模型用於地球科學研究。

㈨ 北京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在哪裡

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姐
街26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

㈩ 中科院一共有多少個研究所

朋友,中國科學院下屬86個研究所
這是其中的83個的網址,還有3個沒找到,那位朋友找到了,跟貼添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www.ibp.ac.cn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www.iap.ac.cn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www.igcas.ac.cn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www.irsa.ac.cn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www.niaot.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center.shao.ac.cn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站
www.xjb.ac.cn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time.sxso.ac.cn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www.igsnrr.ac.cn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www.rcees.ac.cn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www.iccas.ac.cn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www.ipc.ac.cn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www.ioa.ac.cn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www.imech.ac.cn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www.ihep.ac.cn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www.itp.ac.cn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www.iphy.ac.cn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lsec.cc.ac.cn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應用數學研究所
www.amt.ac.cn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數學研究所
www.math.ac.cn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www.scsio.ac.cn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www.scib.ac.cn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www.giec.ac.cn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www.gig.ac.cn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www.csiam.ac.cn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www.dicp.ac.cn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www.imr.ac.cn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www.iae.ac.cn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www.sia.ac.cn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www.qdio.ac.cn

中國科學院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www.sict.ac.cn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www.xjipc.ac.cn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www.egi.ac.cn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www.ciac.jl.cn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www.neigae.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www.sim.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www.sic.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www.sioc.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www.sinr.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www.sibs.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www.sibcb.ac.cn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www.ion.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所
www.simm.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www.sipp.ac.cn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www.ncgr.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健康科學中心
www.hsc.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www.sicls.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www.nutrition.ac.cn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www.srcb.ac.cn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www.fjirsm.ac.cn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www.niglas.ac.cn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www.hfcas.ac.cn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www.aiofm.ac.cn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www.ipp.ac.cn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www.issp.ac.cn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159.226.149.98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www.xtbg.ac.cn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www.opt.ac.cn

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www.iswc.ac.cn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www.impcas.ac.cn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www.licp.ac.cn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www.casnw.net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www.lig.ac.cn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www.isl.ac.cn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www.nwipb.ac.cn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www.llas.ac.cn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www.whrsm.ac.cn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www.wipm.ac.cn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www.whiov.ac.cn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www.whigg.ac.cn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www.ihb.ac.cn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www.whiob.ac.cn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www.cib.ac.cn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www.imde.ac.cn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www.aoe.ac.cn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www.cioc.ac.cn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www.sxicc.ac.cn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www.im.ac.cn

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
www.amss.ac.cn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www.icm.ac.cn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www.gyig.ac.cn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www.nigpas.ac.cn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www.ibcas.ac.cn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