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西省地質災害工作
A. 芮城縣橋坪村2020年地質災害名單審查過了嗎名單能工部出來了
這個地質災害的名單一般是不會公布的,他只能跑到嗯,政府的鄉里邊的以及
B. 山西省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張毅劉瑾王平波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太原,030024)
摘要本文分析了山西省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和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狀況。針對水動力條件的改變是影響自然地質災害變化的重要因素出發,根據未來13年降水量的變化預測了自然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按照礦產資源開發總體規劃、公路交通發展規劃和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等預測了工程活動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發展趨勢。
關鍵詞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山西
地質災害是指各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危害,它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了損害。地質災害從其形成的動力條件可分為自然地質災害與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兩大類。山西地處高原,地形高差大,地質條件復雜,降水量集中,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動力條件充分,屬自然地質災害易發區,歷史上自然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山西是一個礦業開發大省,隨著采礦深度和廣度的增大,全省由采礦引起的地裂縫、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人為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十分嚴重。另外,山西鐵路、公路的修建,重要城市附近地下水的集中超量開采,也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沉降等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10億元,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受潛在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員和財產數量驚人。近幾年,雖然山西省有關部門在自然與人為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省內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各種地質災害的成因機制、成災規律、分布現狀尚未完全查清,地質災害依然是影響山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阻礙省內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控制和減輕地質災害已經成為山西省面臨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刻不容緩。
山西省地質災害從災害形成的動力條件來看,可分為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與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兩大類。在地質環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致災動力條件的變化是決定自然地質災害變化趨勢的決定性因素,而人類工程活動及其產生的廢棄物的堆放則是人為地質災害發展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下面據此對全省自然與人為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作定性預測。
1山西自然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山西自然地質作用形成的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構造型地裂縫、黃土濕陷型地裂縫等。從自然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情況來看,崩塌、滑坡、泥石流是主要的致災體,其次是構造型地裂縫。因黃土濕陷型地裂縫造成的經濟損失相對較小,且沒有人員傷亡的記載。
自然地質災害的形成都必須具備一定的地形地貌條件、地層岩性條件、地質構造條件與水動力條件。在上述條件中,對於自然地質災害較為發育的任一地區,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條件都是地質災害產生的基礎條件,其變化是緩慢的,只有水動力條件隨降水強度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因此,水動力條件的變化對自然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山西省自然地質災害的研究表明,泥石流、滑坡、崩塌與降水量有著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連綿細雨過後突降暴雨或連續多年降水量偏大的年份,最易誘發這些地質災害的發生;黃土濕陷型地裂縫與降水量也有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大雨過後最易出現這些地質災害。以原平市為例,在2001年進行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中,查出該區20世紀90年代共發生滑坡地質災害8起,這8起滑坡地質災害的形成時間集中分布在1995年(2起)與1996年(6起)的6、7、8月間。查閱原平市歷年降水量資料,其多年(1954~2000年)平均降水量為436mm,1990~2000年降水量為250~700mm,而1995~1996年降水量為600~700mm,較多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250mm以上,為90年代的最大值。在這兩年中,其6、7、8月降水量分別達到了120mm、250mm、290mm左右,較其他年份的月降水量大1倍以上。連續兩年充沛的集中降水,導致了該區滑坡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太原市1996年8月4日發生的特大泥石流地質災害,也是在其上游太原西山、古交礦區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暴雨的條件下形成的。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受到海風的影響,形成較強的大陸性氣候。同時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冬季長而寒冷乾燥且降水少,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且乾旱嚴重,秋季短而天氣溫和的氣候特點。山西省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南北差異大,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00~650mm之間。在全年總降水量中,春季佔15%~20%,夏季佔50%~75%,秋季佔15%~30%,冬季佔2%~3%。每年的7~9月份降水量高度集中。全省年降水量的分布有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山區大於盆地20%的特點。山西省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常有連年少雨乾旱現象,降水量有10~13年豐枯變化周期。山西上世紀90年代到目前降水量屬偏枯年份,較80年代降水量減少約2.8%。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近十幾年降水量偏枯周期的結束,在未來的13年中,山西將進入降水量偏豐周期,降水量會較前十幾年有明顯增大的趨勢。在降水量增大,水動力條件增強等因素影響下,山西今後13年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會隨降水量的變化而逐漸增大。但由於近幾年山西省加大了地質災害的宣傳力度和防治力度,地質災害受災區和隱患區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雖然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會逐漸增大,但由自然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會得到有效控制。
2山西人為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山西省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裂縫、采空地面塌陷等災害,主要活動包括礦山開采、修路切坡、建築切坡等。在工礦企業密集分布區、城市居民密集居住區因過量抽取地下水,會誘發地面沉降、水位下降型地裂縫等人為地質災害。從人為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情況來看,采空地裂縫、采空地面塌陷、采動滑坡、采動崩塌是主要的致災體,過量抽取地下水誘發的地面沉降、地裂縫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較大。而修路切坡、建築切坡誘發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相對較小。
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的種類、強度與當時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產業政策密切相關。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20世紀70、80年代,山西中小礦山遍布,縣鄉級公路及國家一、二級公路的修建蓬勃開展,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發生頻率高,累計損失大等特點。進入90年代以後,公路建設進入高速公路時代。由於高速公路建設對選址、勘察、設計、施工、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的要求較高,使得因修路切坡造成的地質災害明顯減少。目前,山西省尚無因修建高速公路誘發人為崩滑或高速公路受到人為地質災害破壞的記載。山西省以煤礦為主的礦山開採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進入了規范發展的時期。行政主管部門關停並毀了一大批違法小煤礦,使山西礦業秩序得到了根本好轉。由私挖濫采、越界開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房屋損毀等人為地質災害得到明顯控制,以開採煤礦為主的礦山地質災害由治理前的突發性、隨意性轉為在人們控制與預測范圍內規律性的發生。由礦山開采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明顯減輕。
根據山西省公路交通發展規劃與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在今後13年的規劃期內,山西公路交通建設仍以高速公路的建設為主,預計由修建高速公路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輕微,遠小於低級別公路修建時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
從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來看,山西省2005年近期規劃目標主要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煤炭開采總量控制在3.0億t左右;礦業結構和布局得到調整、優化,煤炭工業通過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生產初級產品為主向綜合開發利用為主轉變來提高整體素質,鞏固煤炭工業基地地位,組建三大煤炭集團公司;繼續關閉非法開采、礦井回採率低、威脅大礦安全、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破壞生態環境和污染嚴重的小煤礦,使全省煤炭礦山縮減到3000個以內;調整礦山規模結構,形成以大、中型礦山為骨幹,大中小協調發展的格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初步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利用效率明顯提高,亂采濫挖、破壞性開采基本消除;新建礦山開采規模與礦床儲量規模基本適應,煤炭資源礦井回採率明顯提高;礦山生態環境狀況得到初步改善,礦山環境監督管理得到加強,不再新建對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恢復利用的破壞性影響的礦產資源開采項目,開采礦產資源實行地質災害防治保證金制度,礦山次生地質災害發生率明顯下降,礦山「三廢」治理率明顯提高,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20%,新增礦山土地復墾面積1.5萬公頃。全省2010年遠景目標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領域改革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礦產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初步實現根本轉變,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具有競爭力的、以規模經營為主幹的新型礦業經濟體系。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得到進一步調整和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礦業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從上述近期與遠景規劃目標來看,山西省礦業開發在保持總量基本不變的原則下,將逐步實現以大代小,形成以「大集團」規模經營為主幹的新型礦業經濟體系,並保持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同時,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中,還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相關規劃、維護國家戰略利益、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等原則,將山西省礦產資源進行了規劃分區,共劃分為鼓勵開采區、限制開采區、禁止開采區和保護開采區四類。從礦業布局來看,隨著大同、陽泉、汾西、太原西山等主要礦區煤炭資源的逐漸枯竭,沁水煤田北翼的壽陽、河東煤田的柳林、保德、河曲、偏關等地已成為山西煤炭大軍開辟的第二戰場,在這些地區正在陸續建設一批一期工程年產量即達60萬~300萬t的大中型礦井,有些礦井規劃年產量達900萬t(山西魯能河曲電煤開發有限公司上榆泉—大塔礦區)。可以預見,隨著這些大中型礦井的陸續投產,上述地區地質環境條件會急劇惡化,採煤誘發的地裂縫、地面塌陷、采動崩塌、采動滑坡、水資源破壞等人為地質災害會大量發生。因此,規劃期內,山西省除原有大同、朔州、軒崗、太原西山、陽泉、汾西、孝義、霍州、潞安、長治、晉城等已采區(有些已近采空)因採煤造成的地質災害逐漸加重外,上述新采區將來也會誘發許多地質災害。山西省由采礦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有加重的趨勢。但由於這些大礦有著嚴密的生產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其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都是礦山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地質災害,具有預見性與規劃性,造成的損失相對較小。
隨著采礦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山西省采礦廢棄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堆放點越來越多。根據山西省部分地區《礦山尾礦、固體廢料、土地復墾、地質環境保護調查整治報告》,山西省部分地區礦山尾礦及固體廢料排放量如下(表1)、(表2):
表1山西省部分礦山尾礦排放量統計表
表2山西省主要礦區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表
另外,受國家煤炭產業政策及西部大開發政策驅動,近幾年山西省新建了大批一期工程規模即達600~1200MW的大型火力發電廠,每個火力發電廠的灰渣年排放量達35萬~70萬m3,按全省已有和在建火力發電廠數量估算,全省火力發電廠年排灰渣總量在1000萬m3以上。這些礦山尾礦、固體廢料及電廠灰渣數量巨大,分布面廣,且多分布在山區溝谷中,構成了山西省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重要物源。在較大暴雨條件下,這些物質極易被沖出溝谷,形成泥石流地質災害。因此,規劃期內,山西遭受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泥石流地質災害破壞的危險性呈增高趨勢。
根據調查,太原市婁煩縣境內的尖山鐵礦、朔州市的平朔露天礦、運城市的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太原西山礦區、太原東山採石場等地在規劃期內都有可能發生人為因素誘發的泥石流地質災害。這些泥石流地質災害一旦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將會十分嚴重。
山西因過量抽取地下水誘發的地面沉降、地裂縫等人為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工礦企業集中的大中城市,如太原、大同、臨汾、榆次等地。其中以太原市地面沉降發生的時間最早,成災范圍及下沉量最大,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太原市地面沉降因過量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范圍與深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范圍具有很好的吻合關系。地面沉降災害一旦形成,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難以恢復,只能以控制沉降范圍與下沉量為主要防治目標。根據山西省水利部門規劃,引黃工程南干線和太原市黃河水源供水工程的設計供水能力是依據現狀太原供水區的缺水量和地下水超采量這兩部分水量之和,再加上城市發展所增加的需水量確定的。因此,在引黃工程新水源通水的同時,太原市將根據不同地下水單元超采情況,關閉部分地下水開采井,以扭轉供水區地下水超采局面,實現良性循環,滿足生態環境與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並保證引黃工程長期穩定運營。目前准備實施的調控方案為:2003年引黃供水後,重點取水戶年開采量將由27335萬m3減少為18407萬m3,壓縮地下水開采量8803萬m3/a,占超采量的82%,其中盆地孔隙水4952萬m3,岩溶水3743萬m3。加上分散取水戶的調控,屆時太原市地下水的超采形勢將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到2005年引黃供水量增至80萬m3/d時,再壓縮開采量4309萬m3/a,調控區地下水將得到恢復性涵養,進入良性循環狀態。引黃北干線的大同市朔州市黃河水開始供水後,地下水保護方案與太原近似。在另一個超采嚴重的地區—運城地區,則結合禹門口、尊村提黃工程和浪店水源工程的建成、配套、供水,壓縮區內工業、農業的地下水開采量0.8億m3/a,占該區超采量的56%,替代以黃河水。因此,規劃期內,山西以太原市、大同市為主的大城市的地面沉降災害會得到控制,但中小城市隨著城市化水平提高,工農業快速發展,用水量劇增,有可能使原有的地面沉降災害加重或出現新的小范圍地面沉降與地裂縫地質災害。
C. 山西省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分析
王潤福張毅劉麗萍葉小玲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太原,030024)
摘要本文通過對全省32個縣(市)已進行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別工作資料的統計分析,總結出32個縣(市)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等災害狀況,各類地質災害已造成256人死亡,經濟損失93684.0萬元。其中采礦形成的地裂縫、地面塌陷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各類災害總經濟損失的76.6%,是山西受災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主要災種。依據已調查縣(市)經濟損失核數為基礎,採用條件相同類似比擬法,推算全省未進行調查縣(市)的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約為154475.1萬元。全省總計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48169.1萬元。
關鍵詞地質災害危害現狀經濟損失山西
地質災害是指各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危害,它給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損害。地質災害從其形成的動力條件可分為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與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兩大類。山西地處高原,地形高差大,地質條件復雜,降水量集中,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動力條件充分,屬自然地質災害易發區,歷史上自然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山西是一個礦業開發大省,隨著采礦深度和廣度的增大,全省由采礦引起的地裂縫、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人為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十分嚴重。另外,山西鐵路、公路的建設,重要城市附近地下水的集中超量開采,也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沉降等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10億元,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受潛在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員和財產數量驚人。近幾年,雖然山西省有關部門在自然與人為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省內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各種地質災害的成因機制、成災規律、分布現狀尚未完全查清,地質災害依然是影響山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阻礙省內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控制和減輕地質災害已經成為山西省面臨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刻不容緩。
山西省雖然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危害大,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十分嚴重,但由於全省各縣市地質災害研究程度不同及對地質災害認識程度上的差異,全省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情況一直沿用20世紀90年代估算的數字,目前尚無全省性的分縣市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資料。從2000年開始進行的全省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要求對各縣(市)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進行調查與計算,這些工作中的相關資料,可作為全省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統計的基礎資料。
從全省已進行過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32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統計情況來看(表1、表2、表3),這32個縣(市)共發生崩塌地質災害365起,其中人為造成的崩塌地質災害238起,占總數的65.2%,自然形成的崩塌地質災害127起,占總數的34.8%,各類崩塌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485.1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總經濟損失的1.6%;發生滑坡地質災害584起,其中人為造成的滑坡地質災害289起,占總數的49.5%,自然形成的滑坡地質災害295起,占總數的50.5%,各類滑坡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2019.2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總經濟損失的12.8%;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218起,其中自然形成的泥石流地質災害167起,占總數的76.6%,人為造成的泥石流地質災害51起,占總數的23.4%,各類泥石流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8427.1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9.0%;發生地裂縫地質災害1137起,其中地下采空型地裂縫1132起,占總數的99.6%,構造型地裂縫5起,占總數的0.4%,各類地裂縫造成的經濟損失為38645.7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41.2%;發生地面塌陷地質災害662起,均為地下采空型地面塌陷,造成的經濟損失為33117.3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的35.4%。從上述統計結果來看,采礦形成的地裂縫、地面塌陷等人為地質災害是山西省最主要的地質災害類型,其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到了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總經濟損失的76.6%;滑坡與泥石流是僅次於前兩者的地質災害類型,其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到了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總經濟損失的21.8%;崩塌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相對較小。上述32個縣(市)各類地質災害共造成93684.0萬元的經濟損失,並造成256人死亡。
表1山西省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災害點統計表
表2山西省縣(市)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調查統計表(以致災體統計)
表3山西省縣(市)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調查統計表(以受災體統計)
在全省32個已進行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所遭受的93694.0萬元地質災害經濟損失中,房屋建築損失38015.8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40.6%;耕地損失29493.7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31.5%;公路損失6223.9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6.6%;地下水資源損失8099.3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8.6%;水利設施損失6926.9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7.4%;鐵路損失4120.0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4.4%;水庫坍岸損失813.9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0.9%。從上述統計情況來看,房屋與耕地是山西省各類地質災害的主要受災體,二者遭受的損失佔地質災害總經濟損失的72.1%;地下水資源損失、水利設施破壞是僅次於前兩者的受災體,二者遭受的損失佔地質災害總經濟損失的16.0%;公路與鐵路遭受的損失相對較輕。
以全省已經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經濟損失模數為基礎,將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根據地質災害發育分布情況、經濟發展情況、人類工程活動情況、礦業分布及開采情況、地形地貌及地質環境條件情況等與已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進行類比,得出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的地質災害經濟損失模數及總的損失情況列於表4,由該表可概算出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154475.1萬元。與前面已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的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相加後,全省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48169.1萬元。
表4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經濟損失類比表
續表
D. 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20年1月31號上班嗎
不上班兒,春節休假。
E. 2020年山西公務員
2020年的山西省公務員肯定還會招考,每年都會招考一次,今年由於情況特專殊,肯定有所推遲屬,所以建議不要著急,耐心等待,這這段時間也可以做好復習,認真備考。
山西省公務員的競爭壓力也很大,因為報名人數都很多,所以趁這段時間抓緊進入復習,是對你有很大的好處的,建議抓住這次機會。
F. 2020山西省考擴招嗎
2020山西抄公務員消息終於出爐,6月23日,省政府新聞辦分別舉行兩場新聞發布會,明確提到2020山西公務員計劃招錄6735人,相比去年增加1730人,在去年招錄3292人的基礎上,山西省考招錄人數大幅度擴招,考生們將迎來一次近些年招錄最多的山西省考,臨汾人事考試網為各位考生盤點歷年山西省考招錄人數,方便各位考生查看。
歷年山西省考招錄人數匯總
年份
職位數
招錄人數
2020 —— 初步計劃招錄6735人
2019 2355 3292
2018 4030 4968
2017 3035 3655
2016 3073 4160
2015 1967 2849
2014 2503 3659
2013 1719 2420
G. 2020年南寶山受地質災害影響嗎
2020年南寶山受地質災害影響嗎?無論哪裡,如果在地質災害的時候都會受到一些影響,比如說地震或者火山泥石流等等,洪澇災害都是非常影響非常大的。
H. 2020年山西省春節後什麼時間讓單位復工生產
這個您可以關注山西省的省政府通知,每個省都是不一樣的國家,統一的要求是臘月初九正式上班,希望可以幫到您,感謝您的採納。
I. 2020年還招特崗嗎山西
2020年山西省是否還招特崗教師,要以官方公告發布為准。
J. 山西省2020年的省考還會出公告嗎
肯定會出的
省考每年也屬於咱們公考類的大型考試 今年只是由於疫情推遲了 但是肯定會考的 現在只要需要正常備考 耐心等公告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