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抗災救災調研

地質災害抗災救災調研

發布時間: 2021-02-24 17:03:43

① 地震產生的次生地質災害對抗震救災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答案】A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自然災害的關聯性。地震引起水庫、湖壩崩塌給下內游地區造成洪水危害;地震容引起滑坡、泥石流阻斷交通,增加救援人員和物資運輸的難度;地震引起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危害下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地震屬於地質災害,一般不會引起氣象災害如狂風、暴雨。所以本題選擇A選項。

②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目的、類型與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目的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目的是通過揭示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發展規律,評價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壞損失和人類社會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抵禦災害的能力,並運用經濟學原理評價減災防災的經濟投入及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張梁等,1998)。
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類型
(一)根據評估時間劃分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分為災前預評估、災期跟蹤評估和災後總結評估3種類型(張梁等,1998)。
災前預評估是對一個地區地質災害事件的危險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壞損失程度的預測性評價。它是制定國土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計劃,以及減災對策預案的基礎。
災期跟蹤評估是在災害發生時對災害損失的快速評估。主要評估內容:一是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徵,闡述已發生的災種、數量、分布、規模、形成機制、危害對象、穩定性等;二是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按災種分別進行評估。它是制定救災決策和應急抗災措施的基礎。
災後總結評估是指在災害結束後對災害損失進行的全面評估。它是決定救災方案、制定災後援建計劃和防禦次生災害的重要依據。
(二)根據評估范圍或面積劃分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分為點評估、面評估和區域評估3種類型(表4-1)。
三、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主要內容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破壞損失評價和防治工程評價4個方面,其中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是災情評估的基礎,破壞損失評價是災情評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評價是災情評估的應用(張梁等,1998)。

表4-1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范圍分類及其特徵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地質災害危險性是地質災害自然屬性的體現,從定性分析看,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越高,危險性越大,災害的損失越嚴重。評價的核心要素是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為歷史災害危險性和潛在災害危險性。
歷史災害危險性指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評價要素為災害的類型、規模、活動周期,以及研究區內災害的分布密度。評價已發生的地質災害,為應急搶險、救援、災害預判等服務。
潛在災害危險性指具有災害形成條件但尚未發生的地質災害的潛在危害性,評價要素包括地質條件、地形地貌
2)經初步分析判斷,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礎條件的沖溝,應為調查的重點。例如,泥石流形成區山坡坡度多在30°~60°,是泥石流鬆散固體物質和水源的供給區,溝谷的中下游,多地形較順直,溝槽坡度大多為泥石流流通區。泥石流堆積區是固體物質停積的場所,位於沖溝的下游或溝口處,多呈扇形、錐形或帶形。
3)依據區域岩溶發育程度、鬆散蓋層厚度、地下水動力條件及動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斷,圈定出的可能誘發岩溶塌陷的范圍,應作為調查的重點。
4)在前人資料的基礎上,圈出的各類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圍,可作為調查重點。
(二)地質災害調查的主要內容
1.崩塌調查
1)崩塌區的地形地貌及崩塌類型、特點、規模、范圍,崩塌體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2)崩塌區岩體的岩性特徵、風化程度和水的活動情況。
3)崩塌區的地質構造、地層岩性、岩體結構類型、結構面的產狀、組合關系、閉合程度,崩塌的力學機制、力學屬性。
4)地下水的影響,氣象(重點是大氣降水)、水文和地震情況。
5)崩塌前的跡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構造、地震、采礦、爆破、溫差變化、地下水(降水)的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6)當地防治崩塌的經驗,以往災害發生及治理、防護的情況等。
2.滑坡調查
1)搜集當地滑坡史、易滑地層分布、水文氣象、工程地質圖和地質構造圖等資料,並調查分析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山體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人類活動情況等。
2)調查微地貌形態及其演變過程;圈定滑坡邊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縫、滑坡鼓丘等要素;查明滑動帶部位,滑痕指向、傾角,滑帶的組成和岩土狀態,裂縫的位置、方向、深度、寬度、產生時間、切割關系和力學屬性;分析主滑方向、主滑段、抗滑段及其變化,分析滑動面的層數、深度和埋藏條件及其向上、下發展的可能性。
3)調查滑帶水和地下水的情況,泉水出露地點及流量,地表水體、濕地分布及變遷情況。
4)調查滑坡帶內外建築物、樹木等的變形、位移及其破壞的時間和過程。
5)對滑坡的重點部位宜攝影或錄像。
6)調查當地整治滑坡的經驗,分析滑坡的成因機制、滑坡的類型,提出治理方案,防治次生災害的發生。
3.泥石流調查
調查范圍應包括溝谷至分水嶺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響的地段。
1)調查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條件:冰雪融化和暴雨強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動情況。
2)調查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條件:物源區內的地層岩性、地質構造,不良地質現象,鬆散堆積物的物質組成分布、類型、結構、性狀和儲量。
3)溝谷的地形地貌特徵,包括溝谷的發育程度、切割情況,坡度,粗糙程度,並劃分泥石流的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及整個溝谷的匯水面積。
4)形成區的水源類型、水量、匯水條件、山坡坡度、岩層性質及風化程度。查明斷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質現象的發育情況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體物質的分布范圍、儲量。
5)流通區的溝床縱橫坡度、跌水、急彎等特徵。查明溝床兩側山坡坡度、穩定程度、溝床的沖淤變化和泥石流的痕跡。
6)堆積區的堆積扇分布范圍,表面形態、縱坡、植被、溝道變遷和沖淤情況;查明堆積物的性質、層次、厚度、一般粒徑及最大粒徑,以及分布規律;判定堆積區的形成歷史、堆積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積量。
7)調查泥石流溝谷的歷史,歷次泥石流的發生時間、頻數、規模、形成過程,爆發前的降雨情況和爆發後產生的災害情況,並區分正常溝谷或低頻率泥石流溝谷。
8)開礦棄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開荒及過度放牧等人類活動情況。
9)當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經驗,調查泥石流的運動特徵與機理,包括泥石流的流態特徵、流速流量特徵、直進性、爬高性和周期性。
4.地面塌陷調查
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1)岩溶塌陷
1)調查過程中首先要依據已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掌握區內岩溶發育、分布規律及岩溶水環境條件。
2)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機制和形成條件,塌陷的成因、形態、規模、分布密度、土層厚度與下伏基岩岩溶特徵。
3)地表、地下水活動動態及其與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關系。
4)劃分出變形類型及土洞發育程度區段。
5)調查岩溶塌陷對已有建築物的破壞情況,圈定可能發生岩溶塌陷的區段。
(2)采空塌陷
1)了解礦體的埋藏位置、分布、礦體層數、厚度、深度、埋藏特徵和開采層的岩性、結構等。
2)查明礦層開採的深度、厚度、時間、方法、頂板支撐及采空區的塌落、密實程度、空隙和積水等。
3)地表變形特徵和分布規律,包括地表塌坑、台階、裂縫位置、形狀、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與采空區、地質構造、開采邊界、工作面推進方向等的關系。
4)地表移動盆地的特徵,劃分中間區、內邊緣和外邊緣區,確定地表移動和變形的特徵值。
5)采空區附近的抽、排水情況及對采空區穩定的影響。
6)搜集建築物變形及其處理措施的資料等。
5.地裂縫調查
1)單縫發育規模和特徵以及群縫分布特徵和分布范圍。
2)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地形地貌、地層岩性、構造斷裂等)。
3)地裂縫成因類型和誘發因素(地下水開采等)。
4)地裂縫發展趨勢預測。
5)現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6.地面沉降調查
主要調查由於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壓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於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地面沉降。主要通過搜集資料、調查訪問來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現狀和危害情況。著重查明下列問題。
1)綜合分析已有資料,查明第四系沉積類型、地貌單元特徵,特別要注意沖積、湖積和海相沉積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窪地、河間地塊等微地貌分類,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條件,特別要查明壓縮層的分布。
2)查明第四系含水層水文地質特徵、埋藏條件及水力聯系;搜集歷年地下水動態、開采量、開采層位和區域地下水位等值線圖等資料。
3)根據已有地面測量資料和建築物實測資料,同時結合水文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圍和判定累計沉降量,並對地面沉降范圍內已有建築物損壞情況進行調查。
7.潛在不穩定斜坡調查
主要調查建設場地范圍內可能發生滑坡、崩塌等潛在隱患的陡坡地段。
1)地層岩性、產狀、斷裂、節理、裂隙發育特徵,軟弱夾層岩性、產狀,風化殘坡積層岩性、厚度。
2)斜坡坡度、坡向,地層傾向與斜坡坡向的組合關系。
3)調查斜坡周圍,特別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滲入或地下水對斜坡的影響,人為工程活動對斜坡的破壞情況等。
4)對可能構成崩塌、滑坡的結構面的邊界條件、坡體異常情況等進行調查分析,以此判斷斜坡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及可能的影響范圍。
二、地質環境條件分析
1)一切致災地質作用都受地質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控制。地質環境條件分析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基礎。
A.分析地質環境因素的特徵與變化規律。
a.岩石物性:岩石類型、組分、結構、工程地質特徵。
b.地質構造:構造形態、分布、特徵、組合形式和地殼穩定性。
c.地形地貌:地貌形態、分布及地形特徵。
d.地下水特徵:類型、含水岩組分布、補徑排條件、動態變化規律和水質水量。
e.地表水活動:徑流規律、河床溝谷形態、縱坡、徑流流速與流量等。
f.地表植被:種類、覆蓋率、退化狀況等。
g.氣象:氣溫變化特徵、降水時空分布規律與特徵、蒸發與風暴等。
h.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形式和規模。
B.分析各地質環境因素對評估區主要致災地質作用形成、發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質,從而劃分出主導地質環境因素、從屬地質環境因素和激發因素,為預測評估提供依據。
C.分析各地質環境因素各自和相互作用的特點及主導因素的作用,以各種致災地質作用分布實際資料為依據,劃出各種致災地質作用的易發區段,為確定重點區段提供依據。
2)綜合地質環境條件各因素的復雜程度,對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的復雜程度做出總體的分區段劃分。
3)各種致災地質作用受控於所有地質環境因素不等量的作用。主導地質環境因素是致災地質作用形成的關鍵,從屬地質環境因素總是以主導地質環境因素的作用為前提或是通過主導地質環境因素發揮作用,激發因素在致災地質作用孕育成熟的條件下,因其作用而導致災害發生。因此,在預測評估過程中,應首先分析某些地質環境因素可能發生的變化及進而出現的不穩定狀態,評估地質災害發展趨勢。

③ 自然災害綜合研究

2009 年對自然災害 20 年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做了總結,撰寫了 《中國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的進展》[146]一書,關於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的概況,該書在緒論中寫到:

「隨著國際減災十年活動的進程,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工作大體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1990 年以前,重點是進行災害自然屬性,即自然災變的研究,主要是收集、統計自然災變事件、災變強度、頻次、研究自然災變的空間分布與發展規律,並進行災變時、空、強的預測研究 。

第二階段 1990 年以後,對災害雙重屬性進行了全面的研究,重點是進行自然災度的研究,除繼續災害自然屬性的研究外,加強了災變對社會的影響研究,包括人口傷亡、經濟損失等; 重視了災害損失的時空分布規律和大災、巨災區的分布; 同時開展了減災能力的初步調查和統計; 開始重視自然災害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和人類社會活動及環境變化對災害和減災的互饋影響,相繼開展了減災與發展、企業減災、城市減災、區域減災工作。

第三階段 1995 年以後,重點是進行社會承災體受災程度和承災能力的研究,在對災害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研究的基礎上,以自然災變、社會承災體易損性、減災能力三大因素的現狀與發展為基因,開展了未來災害風險的預測研究和評估; 並在此基礎上,從定性到定量化的研究了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經濟、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可能造成的影響和社會對災害的可接受能力,進而制定了一系列災害防禦、災害應急規劃和計劃,推動了減災社會化與產業化的發展。

在此期間,完成了 13 項科技攻關項目,為國家、部門、地方、企業編寫了 33 份規劃、計劃、設計,編著 ( 含合著) 了 30餘本專著和 100 余篇論文、編制各種全國性災害與減災區劃圖一百多張,籌建了自然災害綜合資料庫,為建立災害科學體系和災害數字化地圖提供了基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其他獎項。

……

1. 自然災情調查與綜合研究

1989 年開始,三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對我國地震、氣象、洪水、海洋、地質、農、林等七大類 35 種自然災害的概況、特點、規律及發展趨勢進行了綜合性的全面調研。1994 年建立了自然災害綜合信息系統。在對自然災害分布規律、成災規律和減災對策綜合研究的基礎上,1995 年編寫並出版了 《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 ( 總論) 》[72]、 《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 ( 分論) 》、《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 ( 年表) 》和七類災害的全國分布圖。

基於自然災害對社會危害情況的調查、分析和評價,2000年出版了 《災害 社會 減災 發展———中國百年自然災害態勢與 21 世紀減災策略分析》[105]; 2003 年編制了 《中國重大自然災害與社會圖集》[121],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系統反映了災情與災害對社會的影響及系統的減災對策。

2. 減災能力調查與評估

1989 年開始對我國各類自然災害的減災能力現狀進行了初步調研,2000 年對我國區域減災能力進行了宏觀評估,2005 年首次對我國減災基礎能力、監測預警能力、防災抗災能力、救災重建能力進行了調查與綜合評價,編寫了 《中國基礎減災能力區域分析》[128]、 《中國洪水災後重建問題和需求及對策》[103]、《自然災害評估》[135]等論著。依據區域減災基礎能力與受災程度、減災有效度、災害深度的對比對區域減災基礎能力增長需求度進行了分析與分級評估。

3. 自然災害區域危險性、危害性、風險性分析

從 1991 年開始,在對我國單類與綜合自然災害的強度、頻次、受災體易損性調查分析和預測的基礎上,對我國自然災害區域危險性 、危害性、風險性進行了多次量化研究,1994 年首次編制了中國地震、氣象、洪澇、地質災害等單類與綜合的災變區劃圖、災度區劃圖和風險區劃圖等系列區劃圖 41 幅,編寫了「中國自然災害區劃與保險區劃」[98]研究報告和 《中國自然災害區劃工作進展》[94]專著。2005 年在新編中國災害災變區劃圖、災度區劃圖、風險區劃圖的基礎上,編寫了 《中國 21 世紀初期自然災害態勢分析》[120]、 《中國自然災害風險與區域安全性分析》[127]等論著。

依據區域自然災害損失程度、區域自然災害深度、區域相對減災基礎能力、區域不可接受影響程度等,對我國區域安全性進行了評價,劃分了不同等級的風險區,圈定了對社會危害可能特別嚴重的巨災風險區。

4. 人口—資源—環境—災害互饋系統問題綜合研究

近年來,環境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1992 年馬宗晉、高慶華發表了 《論人口—資源—環境—災害惡性循環的嚴重性與減災工作的新階段》[64],對黃河和長江洪災、華北地面沉降、沙漠化等面臨的嚴峻形勢提出了 「黃牌警告」。2001 年撰寫了 《環境·災害與地學》[109]、《論土地資源與地質災害的雙重屬性與發展態勢》[110]、《社會可持續發展人類自身的覺醒》[114]、《關注人口 資源 環境與自然災害》[108]等文章和專著 《自然災害與全球變化》[122],進一步闡述了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雙重影響,討論了太陽活動、地殼運動和全球變暖等因素的致災作用。提出了綜合減災要與人口政策、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統籌兼顧的對策意見。2006 年面對乾旱可能引起的災害和環境問題,調查並編寫了 《中國的乾旱化、荒漠化、水資源危機和藏水北調問題》( 資料摘要)[130],指出乾旱化將是最大的災害影響,並提出了對策性建議,上報中央,受到重視。

5. 自然災害綜合預報探索

在自然災害調研過程中逐步認識到各種自然災害都不是孤立的,彼此往往形成災害鏈、災害群,構成自然災害系統。自然災害系統是地球表層系統的一部分,其規律服從地球系統的發展演化規律和全球變化,並受著太陽及其他天體活動的影響和制約和人為因素的影響。

這一系統性的認識,從理論上推動了單類與綜合的災害預報向深層次發展。從 1991 年開始,在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領導下,連續開展了三個年度的自然災害發展趨勢綜合會商,除了為國家提供了年度自然災害發展趨勢總況外,也為中國可持續發展態勢分析提供了依據。根據全球變化和自然災害的發展趨勢的研究,在論著和報刊上多次指出乾旱是對我國危害最大、不良影響最深遠的自然災害,並圈定了未來旱災風險區。

6. 研究並提出與推動減災系統工程

1991 年馬宗晉高慶華共同撰寫了 《減輕自然災害系統工程初議》[50],提出減輕自然災害是一項包括監測、預報、防災、抗災、救災、重建等各種措施的系統工程。之後相繼提出建立全國立體監測系統和災害信息共享系統; 進行自然災害形成機制的綜合研究和綜合預報的探索及綜合減災的理論方法研究; 國家、城市、企業綜合減災系統工程的設計; 災後重建需求和對策的綜合研究; 城市和地區災害應急方案的制訂和組織; 災情統計標准、災害等級劃分標准; 災害評估模式; 災害保險; 災害管理等問題的廣泛研究; 開展了示範區研究,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根據取得的成果,撰寫與編著了 《中國減災社會化的探索與推動》[83]、 《1998 年長江大洪災的反思和 21 世紀減災對策》[93]、《中國自然災害區劃研究進展》[94]、 《中國洪水災後重建問題和需求及對策》[103]、 《中國 21 世紀初期自然災害態勢分析》[120]、《中國自然災害風險與區域安全性分析》[127]、 《中國重大自然災害與社會圖集》[121]、 《中國區域減災基礎能力初步分析》[128]、《中國減災需求與綜合減災》[136]、 《自然災害系統與減災系統工程》[137]等論著和大量相關論文。

減災系統工程的理念目前已為我國減災各界廣泛接受,並已體現在減災規劃和減災活動中。

7. 建立了自然災情評估統計標准體系

1991 年提出 《關於建立自然災害評估系統的總體構思》[52],1996 年在國家經貿委領導下,會同 20 個部局,全面調查研究了各部局、各災類災情調查統計的現狀,在統籌兼顧的原則下制定了統一的災情評估統計標准體系和指標。編寫了 《我國部門災情統計標准化現狀調查》、 《自然災害災情統計標准化調查研究報告》和專著 《自然災害災情統計標准化研究》[86]

提出的綜合意見已為相關部門和國家經貿委接受,並呈報國務院。在此基礎上已開始制定自然災情統計國家標准。

8. 進行了自然災害與可持續發展關系的研究

1990 年開始,提出並推動了減災與發展、城市減災、企業減災、區域減災及減災社會化與產業化,深入研究了自然災害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在自然災害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影響程度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 《災害、社會、減災、發展》[105]、《減輕地質災害與可持續發展》[104]、《可持續發展與減災》[126]等論著、研究報告和 《關注人口、資源和自然災害》[108]、 《經濟發展與減災》[118]等論文。參與了中國 21 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編的 《中國21 世紀議程》、 《中國可持續發展態勢分析》 和 《可持續發展:人類關懷未來》等專著的編寫。

在對經濟發展與自然災害雙向調研的基礎上,進行了各省( 市、自治區) 社會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與自然災害影響程度綜合分類,編制了自然災害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影響程度圖。1999 年馬宗晉、高慶華呈報了關於開展 「國家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和社會突發性災難應急管理系統示範研究」的建議,2001 年發表了 《建立社會安全保障體系,保障社會可持續發展》[115]、《初議防疫-減災綜合體制》〔124〕等論文。

9. 開展了國際災害與減災科學交流

關於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創新點,該書緒論中繼續寫到:

1. 提出了 『自然災害雙重屬性』 的新觀念,奠定了災害社會屬性和災害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認為自然災害具有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這就打破了單純『天災』的概念,推動了成災過程的社會性分析,認識了人口—資源—環境—災害的互饋關系,打開了社會化減災的廣闊道路,改變了從事自然災害研究者只重視災害自然屬性研究的傳統觀念和范疇,開拓了自然災害理論研究的新領域。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共同支撐下,初建了災害科學體系框架,撰寫了其中約 30部災害科學系列論著。

根據自然災害的自然屬性,認識了自然災變與地球表層系統和與全球變化的關系,為自然災害綜合預報提供了理論基礎; 根據災害對社會影響和社會的減災需求,在分析 『災害—社會—減災—發展』辯證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 21 世紀初的減災綜合策略,認為減少人為致災因素,轉移和保護受災體是最經濟、最有成效的減災措施; 提出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建設、防災減災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的策略及減災社會化、產業化。提出的加強社會減災的多方對策建議,已在管理部門領導層和成災工作人員與群眾中產生了深遠影響。

2. 界定了自然災變與自然災害的科學含義

自然災變屬於自然變異,只有自然變異對人類社會造成損失時,才稱為自然災害。從而根據成災機理提出了消滅或削弱災害源; 削弱或分流災害載體; 轉移或保護受災體的減災原則。

同時提出自然災害和減災辯證法的論點,認為自然災害既有弊也有利,減災活動既可減輕災害,也可致災; 任何減災措施既有利,也有弊。指出了 『興利除害』、『避害趨利』、『化害為利』『害中求利』『權衡利弊』、『求大利棄小害』的辯證減災思想。

上述減災原則和減災指導思想已滲透到社會減災活動中,據此已為國家、地方、企業編寫規劃、計劃十多份。

3. 將系統科學引入災害科學研究

通過對各類自然災害的綜合研究,發現許多自然災害不是孤立的,往往構成災害鏈、災害群、災害系統; 減輕自然災害需要多部門的協作和多種措施的聯合運用,從而提出了自然災害系統和減災系統工程的新觀念。並於 1991 年出版的 《中國減災重大問題研究》一書中,為我國自然災害研究和減災提出了具有導向意義的總體藍圖 ( 現在的實踐檢閱,當初提出的大部分意見是正確的) 。

基於以上理念,提出了自然災害綜合調研和綜合預報的意見,在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和國家地震局、國家氣象局、國家海洋局、水利部、地礦部、農業部、林業部等部門的共同支持下,對我國地震、氣象、海洋、地質、洪澇、農、林等七大類自然災害進行了聯合調查研究,了解了我國災情總況; 聯合舉辦了三次自然災害綜合會商,推動了省市自然災害綜合預報工作的進展,為綜合減災提供了依據。

首次提出並逐步完善了減災系統工程的框架設計,提高了減災工作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已成為統一全國綜合減災工作布置的基礎模式,該系統包括: 監測、預報、評估、防災、抗災、救災、重建、保險、立法-教育、規劃-指揮等十個子系統,設計中明確了各系統的內涵、工作屬性和子系統之間相約互饋關系。這個包容不同成災工作領域和工作層次,按災前、災時、災後和平時展開的減災系統工作模式,已為單災類減災工作管理,各級政府的多災類減災工作綜合管理和減災規劃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設計基礎,目前已被廣泛採納、參考,各省 ( 市、自治區)和國家級減災管理部門已制定了相應的減災工作設計,在減災工作思想和減災行動的全國統一性方面,起到了規范性的作用。

4. 建立了自然災害研究的工作系列和模式

提出並實施了自然災害研究六部曲,即災情綜合調查、災害危險性分析、災害危害性分析、災害風險性分析、社會減災能力分析和社會減災需求度分析。

在調查研究和資料綜合的基礎上,參與並統編了中國自然災害史,編創了中國歷史時期自然災害分布圖和 3000 多年來的災害發展態勢圖; 全面調查與反映了近 50 年來我國各類自然災害的災情; 總結了我國百年 ( 20 世紀) 自然災害態勢,從災害雙重屬性角度,闡述了 2l 世紀初中國自然災害的發展趨勢。

研究深度已從單純災害分布規律研究,發展到對災害危險性和危害性的定量評價,基本查清了我國災情的發展變化及其對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的嚴重性,提出分災種的危害性評價:旱災的危害最為深遠; 洪災的損失最大、最頻繁; 地震的死人最多,影響社會安全最重; 海洋災害增長最快; 地質災害的增長與人類活動及建設的非規范發展關系密切; 農林病蟲害中大災有再度復發之勢。

在 GIS 支持下首次 編制全國性包括氣象、洪澇、地震、地質、海洋、農業、森林等多災種的各類災害系列區劃圖約 100 余幅,標示了我國重點災害危險區、危害區、巨災風險區和災害保險分區,指出了減災重點區域。

研究了自然災害對區域可持續發展影響度,將減災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范疇,成為制定減災規劃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各災種的減災對策,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和省、市與公眾的廣泛關注。」

④ 汶川地震抗災救災啟示

眾志成城,一切困難都將不再可怕

⑤ 當地地震災害較頻發,為了提高人們的防震減災能力,打算設立抗震救災應急避難場所,如何做好前期調研工作

地震災害往往突然發生,不論是還是公民個人要從容應對就必須有充分的應急准備。

各級及相關部門要有系統完善、可操作性強的地震應急預案。地震災害與其它災害不同,突發性強、影響范圍廣、破壞性大,往往同時引發多種次生災害,所以地震應急預案要系統完善且有可操作性。地震應急預案還需要經常演練,保障地震災害發生時各方力量協同作戰,高效有序有力應對地震災害事件。

地震發生往往只有1到幾分鍾,卻能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強烈地震往往引發泥石流、滑坡、雪崩、核泄漏等嚴重次生災害鏈。應對和處置地震災害事件要有充分的准備,比如食物、水、帳蓬、衣物、急救品、防疫品等門類齊全的救災物資儲備,要有搶險救災的大重型設備調用儲備等以保障道路交通、通信及時搶修等。

各省、市必須擁有一支訓練有素、拉得出、用得上、有技術、能戰斗的地震應急搶險救援隊伍,並為其配備門類齊全的地震應急搶險救援裝備。使這支軍事化的搶險救援隊伍能在第一時間到達災區,在地震應急搶險、人員搜救中發揮主力軍作用,提升地震應急搶險救援效益。

將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納入城鎮建設規劃,充分利用公共綠地、公園、廣場、體育場館、學校等,按照平震結合的原則,統一規劃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及其配套設施,使廣大民眾在地震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疏散安置到應急避難場所,並能夠得到相應的救助和安撫。只有這樣才能讓及社會各界的救災救助行動更加規范有序,從而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抗震救災工作順利展開。

要長期向廣大民眾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普及地震應急避險常識,培養社會公眾自覺防範地震災害的意識。國內外震害經驗表明,社會公眾地震科普知識認知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震後應急處置工作成效。我們應堅持開展地震科普知識、應急避險常識等宣傳教育工作,並適時舉行地震應急演練,讓防範地震災害成為公民的自覺行動。

中國地質科學院對「5·」汶川地震的快速反應與調查研究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地區發生了汶川級強烈地震,成為繼2001年11月14日昆侖山口西8.1級地震之後在中國大陸發生的又一次強烈地震,造成了慘重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

面對「5·12」汶川8級地震突發災害,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專家,最先對發震動力學背景進行了科學分析,第一時間奔赴震中地區開展地表破裂變形與地震地質災害調查。隨後組織來自院本部、地質研究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的80餘位科學家,系統開展地震科學鑽探選址、活動斷裂與地震變形觀測、地應力測量、地質災害地面調查、堰塞湖與水工環綜合評價。6位專家參加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編輯出版《汶川地震災區地震—地質災害圖集》,組織召開汶川地震動力學分析研討會,2位專家參加國土資源部抗震救災前方指揮部工作。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組織汶川地震大型展覽,應邀作汶川地震、地震科學鑽、地表破裂等學術報告,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組織申報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2008年11月第一口地震科學鑽開工;組織落實國家專項、「973」課題、地質調查項目等科研任務,有效地調整了面向地質災害的學科結構和人才布局。

在2008年度科技成果匯報交流暨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會,許志琴院士作汶川大地震發震背景與科學鑽探報告,董樹文、吳珍漢研究員作汶川大地震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快速反應報告,評委會將「5·12汶川地震後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快速反應與調查研究」評選為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度科技特別進展。

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為首批赴震區調查組送行

第一時間組織開展發震動力學背景分析和地震地質災害考察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以高度的責任心,最先對發震動力學背景進行了科學分析;5月14日董樹文、張岳橋研究員等科學分析了汶川地震發生動力學背景,彭華研究員等報道了汶川地震前地應力異常資料,並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汶川地震簡報》(2,3)上報國土資源部。2008年5月15日許志琴、董樹文等參加中國地質調查局汶川地震機制會商會,討論了地震背景和機理。2008年5月18日通過新華社面向國內外發布發震構造背景、地震破裂性質和餘震長期活動的科學報告,全國各媒體紛紛轉載。

2008年5月16~24日,院組織以董樹文副院長為領隊,由吳珍漢研究員、張岳橋研究員、張永雙研究員、陳正樂研究員、楊農研究員、雷偉志副研究員、石菊松博士、施偉博士共9位專家組成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震地質災害考察隊,爬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深入地震重災區北川縣城、映秀鎮、陳家壩、青川縣城、關庄鎮與紅光鎮東部,實地考察活動斷裂、地震破裂與地震地質災害,獲得汶川8級強烈地震地表變形、地震災害和地震觸發地質災害第一手寶貴觀測資料。6月6日完成第一篇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論文,7月份發表在《地質學報》(英文版)。

中國地質科學院考察隊向國土資源部抗震救災指揮部提交了多份有價值的考察報告,向當地政府和群眾提供了及時有效的地震科學知識及抗震救災建議,積極協助縣市抗震救災指揮部開展地震地質災害調查和應急排查工作。5月21日,董樹文研究員、張岳橋研究員、吳珍漢研究員在廣元市接受四川人民廣播電台、廣元市電視台、廣播電台聯合採訪,科學地解讀地震原因,解惑群眾驚恐和不安。

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第一時間趕赴震中區開展地震地質災害野外考察

a—在北川縣城南郊任家坪測量地表破裂變形;b—在關庄西北觀測東河口堰塞湖;c—接受地方電視台和廣播電台聯合採訪,普及地震科學知識

參加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和國土資源部抗震救災工作

5月21日中國地質科學院6位專家被選為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許志琴院士任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趙文津院士、董樹文研究員、廖椿庭研究員、張岳橋研究員、吳樹仁研究員為專家委員會成員;5月28日組織召開首次汶川地震動力學分析研討會,對地震機理、地震預報及相關科學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6月20日許志琴與董樹文等編輯出版《汶川地震災區地震—地質災害圖集》,為抗震救災和震後重建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趙文津院士分析了我國大震地質、地球物理數據,對地震工作和地震預報工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9月4日董樹文委員作為國土資源部代表出席了國務院新聞辦主持的「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汶川地震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地震—地質災害損失與防治工作。5月24日~6月24日,中國地質科學院韓子夜所長和吳珍漢研究員進入國土資源部抗震救災前方指揮部,在總指揮汪民副部長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協調地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深入汶川地震重災區實地考察地質災害,為抗震救災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6月1~25日,在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支持下,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開展了汶川地震綜合調查,許志琴院士任組長,龍長興所長和胡平副所長任副組長,分應急選址、地應力監測、活動斷裂與場址穩定性調查、科學鑽選址、物化探測量與監測5個小組,分別開展野外調查與觀測工作,獲得寶貴的多學科綜合觀測資料。5月23日~6月5日,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受國土資源部委派,組織以張發旺副所長為領隊專家隊伍10餘人,奔赴汶川地震災區,圓滿完成了10個堰塞湖的調查評價任務,提交了6份技術報告,受到水利部抗震救災指揮部和武警水電官兵的充分肯定,為堰塞湖監測和治理工程設計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據。6月下旬,地質力學研究所組織專家赴汶川地震震中地區,布設天然地震觀測台站,為餘震精確定位和深部地震構造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觀測資料;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根據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部署,組織專家赴甘肅隴南市和文縣,開展災後重建規劃地質安全與水土資源保障程度綜合評估,為災後重建的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專家積極投入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調查

a—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董樹文委員出席9月4日汶川地震新聞發布會,介紹地質災害損失與防治工作;b—地質力學研究所龍長興所長帶領活動斷裂與場址穩定性調查骨幹成員抵達地震災區;c—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技術人員在地震災區開展物華探野外測量;d—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張發旺副所長與武警水利專家討論堰塞湖災害隱患及治理方案;e—地質研究所地震科學鑽選址組專家在野外測量地震變形和同震位移;f—地質力學研究所何長虹副書記帶領專家在震中地區了解地震災情並選擇天然地震觀測地點

組織實施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

在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和國土資源部指導下,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領導下,中國地質科學院許志琴院士帶領有關專家策劃並組織申報「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得到溫家寶總理等領導及時重要批示。2008年11月第一口地震科學鑽開工,成為世界上響應地震最快的地震科學鑽探工程。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工程將採用先進鑽探工藝,對汶川地震和復發微震的源區進行直接取樣,開展地質構造、地震地質、岩石力學、化學物理、地震物理、流變學等多學科觀測、測試分析和綜合研究,揭示控制斷裂作用和地震發生的物理過程和化學作用,為地震監測、預報或預警提供基礎數據和重要信息,促進地震科學發展。

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工程一號孔開鑽儀式

徐紹史部長向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中心主任王學龍副局長和首席科學家許志琴院士授牌

組織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汶川地震大型展覽與專題報告

2008年8月中國地質代表團參加在挪威奧斯陸舉行的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應組委會特邀作汶川地震學術報告,舉辦了汶川地震大型展覽,展版面積18m×3m(圖3);董樹文研究員在「地質災害」每日主題會上作了題為「汶川地震災情與中國地質科學家反應」的報告,許志琴院士在專題會議上作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學術報告,張岳橋研究員在國際岩石圈研究專題會上作有關汶川地震破裂與變形學術問題的報告,受到各國代表的高度關注。

副院長董樹文研究員在地質災害「每日專題」作汶川地震學術報告

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汶川地震大型展覽

地質力學研究所全力以赴抗震救災

「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國,震撼了世界。在祖國面臨大災大難的關鍵時刻,地質力學研究所沒有觀望,沒有等待,更沒有退縮,立即組織有關專家,無條件投入抗震救災行動,連夜展開震源機制分析,震情遷移分析,災情分析。在老所長董樹文副院長的組織領導下,緊急組成了調查組,第一時間奔赴災區,冒著生命危險,開展活動斷裂、地質災害調查,收集掌握寶貴的第一手科學資料,發揮專業優勢,為抗震救災提供科技支撐。隨後又多次派出專家組,前往災區開展相關工作;同時組織多名專家、研究生組成專家組,在局的統一部署下,緊急展開地質災害遙感解譯以及環境承載力評估等方面工作,他們不分晝夜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地質力學研究所先後直接參加抗震救災一線工作的人員有62人,其中赴震區前線的人員有35人,堅守在後方的人員有27人;有3位專家進入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有7位專家進入科技部專家組,為全國抗震救災工作提供科技支撐。在整個抗震救災行動中,地質力學研究所幹部職工無私無畏的精神,堅強有力的行動,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同行們的肯定和認可,得到了各種方式的表彰。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榮獲中國科協「抗震救災先進集體」稱號,張岳橋、楊農、雷偉志、施瑋分別獲得有組織評選的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光榮稱號。

地質力學研究所專家在地震災區開展地震變形與地質災害現場調查

地應力觀測站5月12日觀測到的地殼應力應變變化曲線

地殼應力應變變化曲線

地質力學研究所天然地震台網觀測的餘震震中分布圖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專家赴四川災區調查堰塞湖險情

2008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專家赴四川災區調查堰塞湖險情年5月23日~6月2日,受中國地質調查局委派,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黨委、所領導抽調精幹力量張發旺、張兆吉、王貴玲、王建中、韓雙平、韓占濤、聶振龍、侯宏冰、藺文靜、錢永等10位同志,與水環地調中心的孫建平等5位同志、天津地調中心肖國強等3位同志一起到四川災區的綿陽、德陽兩個重災區調查堰塞湖險情。

震後的災區一片瘡痍,加之堰塞湖出現的地方均處於位於發震斷裂附近的深山中,是震災最嚴重的地方,道路山體滑坡、坍塌等非常嚴重,有些地段,山體松動,地勢險峻,隨時都有繼續垮塌的危險。

面對如此艱難險境,調查組成員不畏艱險,不顧勞累,連續作戰,只要天氣情況允許就出發。山裡道路往往已經被巨石堵塞,調查組只能徒步前進,沿途河谷狹窄,兩側山體陡峭,許多地段岩體松動,搖搖欲墜,隨時有滾落的可能。如遇到餘震發生,後果不堪設想。5月25日下午,在四川青川縣又發生了震後的最大一次餘震,震級高達6.4級,此時,調查隊員剛剛從山中出來不到2個小時。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調查組通過一星期的辛苦工作,配合水利部出色地完成了調查任務,提交了7個堰塞湖的調查報告,受到水利部抗震救災指揮部綿陽堰塞湖前沿指揮部的充分肯定,提出的建議已經被採納,用於堰塞湖的治理工程設計和施工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專家在地震災區調查評價堰塞湖險情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積極投入抗震救災及調查研究工作

「5·12」汶川8級地震突發之後,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部署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積極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去。

五月下旬,國土資源部選派人員組建部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韓子夜所長受汪民副部長指派,擔任前線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除了辦公室的日常工作外,還負責指揮部的後勤工作。在韓子夜所長的帶領下,前線指揮部辦公室高效運轉,為部領導決策、統領所屬各單位在災區井然有序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汪民副部長、韓子夜所長及科研人員在至四川前線指揮部研討抗災工作

選址物探測量組在現場工作

物探測量組在布設測線

六月初經國土資源部再次統一調遣,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先後派出兩批專家前往災區第一線參加抗震救災工作。由胡平副所長親自帶隊,統一指揮,兩批專家一行12人,攜帶7台套物化探設備,四輛越野車以及其它有關裝備,分成兩組積極投入到「汶川強震活動斷裂調查與災區重建場址穩定性評價」工作當中去。第一組即物化探監測組,主要進行了天然電磁場、地磁場和地氣監測工作,為餘震活動趨勢分析和活動斷裂調查提供了重要的數據。第二組即應急選址地球物理測量組,主要開展了EH4電磁測深和高密度電阻率法測量工作,為探明擂鼓盆地基岩埋深及構造發育情況和災後重建選址提供了重要依據。

另外,在此期間,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分別派遣兩名同志前往災區參加了抗震救災捐贈儀器的驗收工作和國土資源作家協會的撰稿工作;還有三名同志被派駐京參加了部局機關抗震救災的保障和宣傳工作。

國家地質測試中心參加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WFSD)—地下流體異常及地震前兆關系研究

目前已建設WFSD現場流體實驗室,利用在線脫氣裝置、質譜儀等,進行了實時流體監測,主要測定組分包括He,CH4,CO2,Ar,H2,O2,N2和氡。正隨鑽建立流體地球化學剖面,開展流體變化與地震前兆的相關性研究。

WFSD現場流體實驗室

WFSD現場在線脫氣裝置

⑦ 地質災害減災防災實例

一、地質災害概況 二、地質災害危險區減災防災預案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災減災對策 四、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落實為切實做好2003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35號)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精神,特編制本預案。 一、地質災害概況 我市地處魯中山區北側,山區與平原交接地帶,地形地貌變化較大,地質構造復雜,黃河橫貫全區。受人類工程活動及自然因素的影響,區內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區內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岩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分為易發區和危險區。易發區包括歷城區西營、柳埠、高而、彩石、王舍人等鄉鎮的27個崩塌易發區、6處滑坡易發區、11個泥石流易發區和市區東郊1個地裂縫易發區。危險區包括歷下區燕翅山崩塌和滑坡、歷城區西營鎮林枝滑坡、歷城區西營鎮閣老滑坡、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滑坡、歷城區彩石鎮西嶺後滑坡、歷城區柳埠鎮杜家村滑坡、長清區張夏鎮梨棗峪滑坡、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槐蔭區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 二、地質災害危險區減災防災預案 (一)滑坡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山體滑坡主要分布於南部山區,近年共發生滑坡18處,其中7處滑坡被劃為危險區。 歷下區燕翅山崩塌和滑坡:燕翅山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政府駐地南部,姚家鎮姚家村西南,東經117°04′15″—117°04′29″,北緯36°39′31″—36°39′40″山體呈北東—南西向。佔地面積約0.28km2,海拔高程198m,相對高差80多米。 燕翅山地貌類型屬剝蝕殘丘。主要岩性為:奧陶系石灰岩和燕山期侵入的閃長岩,山麓地帶堆積第四系坡殘積物和近期人工堆積的雜填土。山體上部為奧陶系石灰岩,閃長岩則以岩床的形式隱伏於石灰岩之下。在奧陶系石灰岩與閃長岩交接帶附近富集有矽卡岩型鐵礦礦床。奧陶系灰岩受火成岩侵入的影響,岩層產狀較為凌亂,總體岩層走向為250°,傾向340°,傾角34°—37°。在硯泉的東側發育有一條北北東—南南西向的正斷層。 由於歷史上采礦削坡等人為活動,1998年2月山體局部發生崩塌。目前山體西北側已形成滑塌體,滑塌體滑向320°,所處的山坡坡角37°,前緣扇面寬340m、扇面平均寬度210m、垂直高度67m、從前緣到後緣的水平距離88.9m、滑動距離0.45—1.3m,體積約21.10萬方。滑塌體前、後緣與滑塌體內已出現18條寬度不等的山體裂縫,其中:3條主裂縫長40—210m,裂縫最大寬度1.6m,最大可見深度9.4m。由於人工開挖山體坡角,在山體北、西、南3面均形成了臨空面(即:陡崖),山體北側高度40m、西側21m,南側(窯頭小學及西側民房(二層樓)的北部)9.1m。臨空面岩石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破碎。山體周圍5處礦渣、生活及建築垃圾堆,構成不穩定邊坡(其中:1號位於硯泉東,2號位於1號南鄰,3號位於姚家小學西南,4號位於窯頭小學北,5號位於省高檢院東),邊坡坡度34°—37°,邊坡高度12—26m不等。 受滑塌體與渣體滑坡威脅的單位有姚家村、窯頭村、警官學校、市城管局宿舍樓、省高檢院、省航空大廈和歷下區建委宿舍共涉及住戶210戶,1225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下區姚家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林枝滑坡:位於林枝村東,東經117°1′4″,北緯36°30′43″,滑坡體由太古界變質岩風化殘坡積層組成,地形坡角42°。滑體後緣裂縫寬23cm,長約32m,走向NE48°,滑向SW240°,滑距0.40m。滑體長50m,寬52m,厚度20m,總體積約5萬m3。滑體前緣居民2戶,共計7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閣老滑坡:位於歷城區西營閣老村東南,東經117°3′41″—117°3′46″,北緯36°28′6″,滑體長370m,寬300m,厚度88m,總體積約880萬m3。滑坡滑動面大於30°動力以牽引式為主,滑動速度慢。初滑時間為1940年前後,當時滑坡後裂縫僅1m,到2001年4月已擴展至17.9m,平均擴展速度為0.26m燉a。滑體前緣居民17戶,共計69人。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滑坡:位於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村,滑坡體傾向北東,傾角35°,前沿滑距4.2m,滑坡體總體積30萬m3,首次滑動造成5間民房不同程度的破壞,受滑坡威脅的居民進行了搬遷避讓,現階段滑坡仍不穩定。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人民政府。 歷城區彩石鄉西嶺後滑坡:位於東經117°16′13″,北緯36°33′27″,滑坡體屬變質岩風化坡,滑坡體總體積0.19萬m3,受威脅居民3戶,共計11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彩石鄉人民政府。 歷城區柳埠鎮杜家莊滑坡:位於杜家莊村北路東,東經117°14′56″北緯36°23′17″,該滑坡體由寒武系張夏灰岩組成,裂隙發育,滑向285°,滑體傾角70°-80°,滑坡後緣裂縫31cm,可見深度1.4m,滑距0.7m,滑坡體南北長50m,東西寬5—15m,厚25—30m,總體積約1.38萬m3。現在滑坡體前緣有居民1戶5人,滑坡除威脅這戶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外,還直接威脅著進出村的行人及車輛安全。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柳埠鎮人民政府。 長清區張夏鎮梨棗峪滑坡:滑坡體分兩個小滑坡,1號滑坡體長約30m、寬15m、厚5m、約0.225萬m3,滑坡底面為寒武系徐庄組紫色頁岩,滑坡體以較破碎的張夏鮞狀灰岩為主,滑向北西。2號滑坡長約100m、寬約70m、厚度大於5m、約3.5萬m3,滑坡體滑坡裂縫有內、外三條,呈三級滑坡台階,後緣裂縫0.3一1.0m不等,滑坡方向南西。現階段受滑坡威脅最嚴重的10戶居民已搬遷,如滑坡突然下滑,還將有30畝土地(包括作物)被破壞。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長清區張夏鎮人民政府。 2.滑坡致災原因分析。滑坡發生在寒武系徐庄組、饅頭組頁岩山體及上覆張夏組石灰岩地層或變質岩體風化層,屬順坡切層滑坡。滑坡前緣均有居民挖山平地建房或因修道路開挖山坡,據測量,滑坡前緣垂直挖坡3一10m不等,導致邊坡失穩產生拉張裂縫,降水隨裂縫滲入岩體,軟化頁岩,裂縫逐漸延伸擴大,形成滑動面,在連續降雨或大暴雨之後,山體自重增大,岩體軟化,沿潤滑的滑動面下滑,產生滑坡。 此類災害與人類工程活動緊密相關,臨坡挖坡建房、修路,破壞植被開墾是災害產生的前提條件,岩體自身物理力學特性(風化、軟弱夾層等)是災害產生的內在原因,大氣降水是災害產生的誘導因素。 3.減災防災對策。一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二是由於各滑坡體目前處於不穩定狀態,當地政府應迅速採取避讓措施,以免造成危害;三是堵塞滑坡裂縫,在後緣開挖排水溝,防止雨水沿裂縫下滲;四是加強防災教育,使受災群眾在災害突發時掌握自救方法;五是對滑坡實施24小時值班監測,並在滑波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範;六是在滑坡前緣堆石壓腳,嚴禁在滑坡前緣取土;七是在滑坡適當地段進行減荷卸載,降低滑坡規模。 (二)泥石流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全市共發現13處泥石流隱患點,其中2處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區: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危險區和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危險區。 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位於垛庄水庫上游射垛溝,溝底寬30一50m,多為楊、柳林或柴草堆積占據,溝坡為高陡的變質岩風化坡或殘坡積物堆積坡,溝谷源頭區低山環繞,構成一個近似封閉的匯水盆地,出口寬不足百米,下連深切谷(射垛溝),匯水面積約3km2,匯水區內大部分為砂礫質荒坡,西南隅為鑿山工程棄渣堆積,該危險區直接威脅著沿溝上、中、下射垛村的安全。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章丘市垛庄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處於低山區,地理坐標:東經117°15′14″,北緯36°27′52″,地形坡度45°-52°,山勢陡峭。出露地層為太古界變質岩,岩體表面節理、裂隙發育,風化強烈,殘坡層厚度30厘米,局部厚度可達1米。由於村莊沿沖溝而建,房屋侵佔河道嚴重,因此,該村仍存在泥石流隱患。目前該村受威脅居民14戶,共58人,已基本搬遷完畢。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 2.致災原因分析。泥石流一般在具備一定匯水、碎泥石物質、較大勢能等條件下產生。如: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村泥石流形成區為四面環山近似封閉的匯水盆地,在匯水面積3km2范圍內僅有不足百米的出口,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場所條件;區內岩性為泰山群變質岩,岩石風化強烈,岩體破碎,植被稀少,且在西南隅為鑿山工程棄渣堆積,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區內地勢陡峻,高差對比大,為泥石流提供強大的勢能。上射垛泥石流潛在區強烈的地表徑流,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動力條件,強烈地表徑流來源於暴雨。因此,該區若遇強的降水過程,將快速匯水至狹窄出口,產生泥石流。 3.減災防災對策。針對該泥石流形成條件應採取以下幾點防治措施:一是對陡坡地段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對坡度較小地段可改坡田為梯田;二是在山坡截水,修築分洪溝,支護易坍塌坡面;三是沿溝修建攔擋調節工程,延緩泥石流下瀉速度或徹底阻擋泥石流前進;四是建立泥石流預防、監測體系,建立群測群防監測網路和警報系統,明確汛期值班人員,對泥石流產生時間、空間、強度進行預報,加強行政管理,形成抗災、救災、執法行政管理系統;五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泥石流危險區,採取必要避讓措施。 (三)地裂縫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今年在我市發現1個地裂縫危險點:槐蔭區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危險區。 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位下濟南市槐蔭區槐蔭街69—143號。該區域地裂縫開始於5月中旬,到目前為止,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共計發現120處裂縫(其中濟南第二糧庫約100多處,附近居民房有20餘處)。所有裂縫的開裂狀態均為斜裂,呈雁行式平行排列,裂縫長1—6m不等,寬度在0.1—7.5cm,傾角60°左右。 2.致災原因分析。在濟南第二糧庫的東北鄰方向,有一處建築施工工地,在基礎施工中,經濟南水務局批准施工了20個降水井配合降水,5月13日開始降水,60日完成,總降水量24萬方。據初步分析,可能是由於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局部地段地基土的承載力下降,產生不均勻沉降所致。 3.減災防災對策。針對糧庫及居民房開裂的現狀,建議採取以下幾點防治措施:一是加強房屋裂縫的監測工作,特別是在汛期要加密觀測;二是在濟南第二糧庫院內進行第四系地下水的系統水位觀測;三是做好人員避讓及糧食的移倉工作;四是盡快對所涉及區域(槐蔭街69—143號)及其附近地區的地裂縫地質災害進行勘察論證。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災減災對策 (一)以崩、滑、流為主的地質災害 1.基本情況及威脅對象。目前已發現歷城區柳埠、西營、高而、彩石4鄉鎮共45處地質災害易發區,受威脅居民166戶,計652人。其中崩塌易發區27處,受威脅居民66戶,計263人;滑坡易發區6處,受威脅居民23戶,計94人;泥石流易發區11處,受威脅居民77戶,計295人(詳見附表)。該類地質災害致災地質條件已經具備,在汛期瞬時降水量較大及人為工程誘發條件下,有產生地質災害的可能。 2.預防措施。一是設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警示牌;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發現險情及時上報;三是對小型崩塌、滑坡體實施人工排險;四是當地政府應迅速採取必要避讓措施,將附近居民搬遷至安全地帶,對於難以實施搬遷的,根據監測結果,制定好撤離計劃。 (二)市區東郊地裂縫 1.災害基本情況。1988年至1991年在濟南市東郊陳家張馬至冷水溝一線發生地裂縫,造成50間房屋破壞,導致直接經濟損失達50萬元以上;1997年5月23日15時,歷下區姚家鎮賢文庄一民宅發生嚴重沉陷,直接經濟損失達10萬元;1999年以張馬屯為中心,西起大辛庄—八間堡,南至工業南路,東到王舍人—裴家營一線,北到洪家園—孟家莊—西沙河,南北長8km,東西寬6km,面積約50km2范圍內的4500餘間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開裂,受災居民1100多戶,經濟損失達數千萬元。 2.地質災害致災原因分析。該區是東郊水源地主要取水地段,日取水量達20萬m3燉d以上。過量開采地下水使本區地下水位變化頻繁且變幅較大,導致岩溶發育發展。另外,區內廣泛分布有黃土,因其具濕陷性造成地基沉降,兩者綜合作用,是產生塌陷或地裂縫主要原因,致使大面積民房開裂。 3.減災防災對策。根據災害發生發展規律應採取以下防災措施:一是加強區內地下水動態監測,掌握水位動態變化規律;二是加強對災害發生區的日常監測,包括房沿、路面裂縫、塌坑范圍變化等,結合地下水位動態,預測地質災害發生趨勢;三是調度地下水開采量、控制地下水位變幅;四是在災害發生區進行工程建設時,要事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充分考慮岩土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做到以防為主,盡量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四、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落實 (一)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各有關縣(市)區政府要依據本預案,結合本轄區地質災害實際狀況,抓緊制定具體的汛期地質災害減災防災預案。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並層層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將災害危險區和易發區的監測和防治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具體負責人。 (二)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和災害速報制度。要認真執行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建立群測群防網路,落實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汛期值班等制度。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和易發區,要指派專人監測,同時,有針對性地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意識。 (三)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要加強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險區和易發區跟蹤管理,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對在地質災害危險區、易發區進行的修路、建房、開礦、取土等工程活動,必須事先做好地質勘查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准進行設計、施工,杜絕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對已經修建的工程,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防止發生地質災害。

⑧ 地質災害發生後,專業救災隊伍到達之前,應採取哪些避災措施

● 不要立即進入復災害區搜尋制財物,以免再次發生滑坡、崩塌

滑坡、崩塌發生後,後山斜坡並未立即穩定下來,仍會不時發生崩石、滑坍,甚至還會繼續發生較大規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進入災害區去挖掘和搜尋財物。

● 立即派人將災情報告政府

偏遠山區地質災害發生後,道路、通訊毀壞,無法與外界溝通。應盡快派人將災情向政府報告,以便及時開展救援。

● 迅速組織村民查看是否還有滑坡、崩塌發生的危險

災害發生後,在專業隊伍未到達之前,應該迅速組織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區和周圍是否還存在較大的危岩體和滑坡隱患,並應迅速劃定危險區,禁止人員進入。

迅速組織人員查看滑坡的分布范圍,分析隱患,劃定危險邊界● 收聽廣播,收看電視,關注是否還有暴雨

根據多年的經驗,並注意收聽廣播、收看電視,了解近期是否還會有發生暴雨的可能。如果有暴雨發生,應盡快對臨時居住的地區進行巡查,建立防災應急預案,指定專人時刻監視斜坡和溝谷情況,避免新的災害發生。

● 有組織地搜尋附近受傷和被困的人撤離災害地段後,要迅速清點人員,了解傷亡情況。對於失蹤人員要盡快組織人員進行搜尋。

⑨ 誰有抗災救災600字左右作文啊!急急!!

如果天堂能收到簡訊 「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這是母親留給孩子最後的叮嚀。弓形的身軀,在天崩地裂、牆倒樓塌的那一刻,成了孩子最後的蔭庇,年輕的母親,對人世間最後的期冀,一定是竭盡全力地支撐所有的重量,擋住隨時來臨的危險,以頑強的跪拜姿勢,以自身的視死如歸,跟死神交換回一個容孩子活下去的小小空間。 這個小小的安全地帶,是母親羸弱身軀構成的襁褓,這里沒有驟然而至的災難,沒有接踵而來的風雨,沒有慌亂,沒有恐懼;這里只有母親深情的凝望和殷殷的祝福。當生命漸如游絲,當生還的希望漸漸渺茫,當即將生死遠離的哀痛大於脊背上日復一日的沉重,母親的心田裡曾經翻湧起怎樣的情思? 有沒有過聲嘶力竭的吶喊?有沒有過萬念俱灰的擔憂?黑暗與沉寂必然無數次讓希望之火燃起又熄滅,一次次的熄滅,曾經把怎樣的絕望留給苦苦支撐的母親? 每一秒鍾都在等待,每一秒鍾都在煎熬,每一秒鍾都把死亡當成了等閑,可是每一秒鍾都沒有懷疑過:我的孩子一定能活下去!於是,今天,我們這些還能活著人們,才有幸讀到了這一條充滿愛意的信息。 「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愛就一個字,卻足以感天動地。愛,這個永恆的信念,帶來了生機。懵懂中的孩子得救了,也許年幼的他尚且不知母親的離世,也不會懂得母親最後的掙扎,但是這個被愛心環抱的孩子,有一天會長大,他成家立業,繁衍後代,當生命終結的時候,他會與母親相會,到那時,他必將會告訴她,一生一世,他都記著愛過他,給過他兩次生命的媽媽。 如果天堂也能收到簡訊,我想,此時此刻,我們要告訴她的很多很多。告訴她孩子已經獲救,他正安恬地躺在解放軍戰士溫暖的懷抱里,從此,他就是每一個中國母親的孩子,願她抖落後背上沉重的負擔,使走向天堂的腳步變得從容;告訴她手機上的簡訊正在神州大地上傳播,我們會幫助他的孩子記住她的叮嚀,而且每一個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會更加相親相愛,珍惜相廝相偎的每一個瞬間;告訴她廢墟上的拯救還在繼續,139個小時生還的奇跡,足以改寫人類抵抗死神的最長極限;告訴她災後的家園之上,正彌漫著血肉同胞們的關切:救助、撤離、捐贈……與她留給孩子的愛心一樣純真;告訴她我們和「汶川」緊密相連…… 如果天堂也能收到簡訊,我們唯願逝者安息! 最後一課 里氏8.0級的汶川地震,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初夏午後,以每個生命只有12秒鍾獲得存活的速度,搖撼著巴蜀的山川,摧毀著無數的家園。於是,2008年5月12日下午的第一節課,便成了四川汶川災區遇難師生們的最後一課,這一課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英雄之歌」。 就是這樣短暫急促,從安寧祥和到家破人亡,從無憂無慮到命懸一線,從守護三尺講台到獻身捨己救人的祭壇,只有慌亂、匆忙卻又彌足珍貴的12秒鍾。 12秒,不允許你在苟且與大愛之間躑躅難決,不允許你在求生與赴死之間猶豫徘徊,不允許你在他人的孩子與自己的骨肉之間稍作遲疑。在這個稍縱即逝的12秒鍾,在中國汶川,有無數個平凡靈魂用捨身取義的抉擇,用慨然赴死的果敢,用遠遠超越里氏8.0級地震的人格力量,用最後一課「英雄之歌」的絕唱,為所有的罹難者傳遞著臨危不懼的坦然,也為所有的倖存者,留下了燭照心靈的燈盞,大慈悲大仁愛的堅強迴音從此響徹中華,響徹天地。 有效地組織學生迅速轉移,使學生全部撤離,獲得平安的老師,值得用英雄的美名來稱道;從急劇晃動的屋子裡,把沉睡的孩童一把把抱出,卻來不及抱出女兒的幼兒園老師,值得以英雄的榮譽來贊頌;已經逃離險境,為了滯留學生重返正在坍塌的四樓教室,被樓板和高牆壓倒,永遠不能醒來的老師,是無私無畏的英雄;危急時刻,如螳臂擋車,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扛起明知不可承擔的重負,粉身碎骨也牢牢護住身下花朵一樣學生的老師,必然永遠為人們景仰;剛逃出地獄,為了營救尚未脫離危險的學生,依舊勇敢地在餘震與廢墟的煉獄之中,引領著救援人員,終於使20餘名學生獲得再生的老師,那一片俠骨柔腸足以讓天地為之動容。 而在沉重而絕望的廢墟之下,用堅毅的歌聲為同伴取暖,用相互的勉勵為夥伴鼓勁;心懷巨大的求生慾望,卻大聲地阻止救助者:「叔叔,不要過來,這里危險!」;在漫長的等待之後,決不放棄一線生機,借鋼筋水泥的縫隙里透過的微弱光芒,用做練習來驅譴孤寂與黑

⑩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築遮擋建築物或攔截建築物。攔截建築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牆等,遮擋建築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岩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岩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岩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岩石完整性和岩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岩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載入: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載入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築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築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於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禦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築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10)地質災害抗災救災調研擴展閱讀: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採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採石放炮,堆填載入、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