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李琦中國地質大學

李琦中國地質大學

發布時間: 2021-02-24 16:16:54

A. 2010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獎名單公布

這是我在網上盪的,現在還是初稿,等18號真正的才出來,你先看看吧!嘿嘿!
本科組一等獎(210名,按賽區序號排列,賽區內按學校筆畫排列)
序號 賽區 學校 參賽隊員 指導教師
1 北京 中央財經大學 陳博 武玉婷 孫硯培
2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 卜文凱 時昱旻 楊亞旭 韓麗濤
3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 陳柯 興開楠 祝晨琪 韓麗濤
4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劉洋廷 劉鑫磊 鄭夢天 鄭勛燁
5 北京 北京大學 田成喆 於晨露 范愛琳 指導小組
6 北京 北京大學 程誠 黃辰 劉瑞愷 指導小組
7 北京 北京大學 匡宇明 呂桐 龔任飛 指導小組
8 北京 北京大學 楊穎 程鍇 周瑾 指導小組
9 北京 北京工業大學 鹿思珩 劉昊淼 史海波 數模指導組
10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 陶雨萌 林夢西 肖牧 指導小組
11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 朱茵儀 魯珵 王情 指導小組
12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 任峰 陳雯 張國波 賀祖國
13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 趙麗紅 尚秋里 王占孔 賀祖國
14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 趙若君 薛瀟劍 王璟堯 袁健華
15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 徐佳祥 張引 黃海龍 賀祖國
16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劉文佳 覃貝貝 於楠 彭臨平
17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葉峰 周潤楠 鄒賢青 彭臨平
18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牛寶龍 康志新 全擁 孫海燕
19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佘昌洋 齊毅 葉子豪 孫海燕
20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姜亞中 淡志強 呂曉帆 馮 偉
21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 於騰飛 陳勇波 高原 徐厚寶
22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 朱俊傑 王斌斌 李毅彬 房永飛
23 北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於淼 吳羽喬 周霽穎 指導小組
24 北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吳卓宴 邱珍琦 朱簫笛 指導小組
25 北京 首都醫科大學 邵毅 劉冬鑫 歐陽渙堃 指導小組
26 北京 清華大學 韓科航 周偉國 王小雪 指導小組
27 北京 清華大學 孫立君 汪利 徐悟 指導小組
28 北京 裝甲兵工程學院 王磊 劉厚璋 傅文君 齊紫微
29 天津 天津農學院 李建忠 田金歌 王姣姣 穆志民
30 天津 軍事交通學院 陳虹睿 伍恆 王立思 鞠濤
31 河北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鄭曉雲 李春 侯鵬慶 指導教師組
32 河北 華北電力大學 周振 甄釗 王彬彬
33 河北 防災科技學院 賀子龍 余坤 曹京津 何珊珊
34 山西 山西大學 張 驍 張連敏 李明宇 李順勇
35 山西 山西大學 劉俊伶 薛 波 王譯梧 劉桂榮
36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學 陳 濤 程 景 冷 冬 王彩賢
37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學 范 岳 樊留根 姚金磊 安潤玲
38 內蒙古 內蒙古大學 王恩奇 鄧會敏 杜增義 馬壯
39 遼寧 大連海事大學 毋岩斌 趙寶強 王嘉寧 張運傑
40 遼寧 東北大學 田澗 任龍 元河清 何雪浤
41 遼寧 東北大學 黃小雨 周小琨 陳美希 王琪
42 吉林 長春師范學院 吳斯 胡曉倩 敖晶 吳登峰
43 吉林 長春理工大學 王天也 劉文民 朱寶金 成麗波
44 吉林 長春理工大學 王昕妍 舒文敏 蒲睿 李衛明
45 吉林 長春理工大學 彭京蒙 劉健 王慧超 李衛明
46 吉林 長春理工大學 周宇艇 郝賀 梁帥 蔡志丹
47 吉林 吉林大學 姜富春 蘇麗娟 侍駿超 呂顯瑞
48 吉林 吉林大學 馮海兵 江浩亮 師憲偉 史少雲
49 吉林 吉林大學 周天偉 孟晨 王晨 呂顯瑞
50 吉林 吉林醫葯學院 劉海濤 馮俊惠 張苗苗 齊德全
51 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 周鑫 張葉紅 解奉龍 李道華
52 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 金平 徐妍妍 陳浩辰 尚壽亭
53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 車宇航 王澤宇 閆程遠
54 上海 同濟大學 張森 葉子 熊彼德 郝朝洋
55 上海 復旦大學 陸俊巍 厲傳斌 趙晟 曹沅
56 上海 復旦大學 艾里•熱孜克 李可嘉 王晨陽 曹沅
57 上海 復旦大學 李天原 朱涵 彭鎮 曹沅
58 上海 復旦大學 徐仚 劉苒 孫寧 曹沅
59 上海 復旦大學 曹原 范敏傑 方樂恆 曹沅
60 江蘇 東南大學 黃菲 宋爽 卜昕陽 數模教練組
61 江蘇 東南大學 羌波 董荻莎 袁穎 數模教練組
62 江蘇 江蘇大學 馮亦倬 任文婷 萬根順 教練組
63 江蘇 江南大學 李磊 蘇歡歡 王猛 數模教練組
64 江蘇 河海大學 徐曉軍 金羅斌 朱鵬 張學瑩
65 江蘇 河海大學 唐少將 狄克 羅斌 丁根宏
66 江蘇 南京大學 言浩 馬駿 王寧欣 教練組
67 江蘇 南京大學 錢行 強閏偉 錢煜 教練組
68 江蘇 南京大學 楊霄 藺璐媛 付懷龍 教練組
69 江蘇 南京大學 彭宇 王曉亮 姚秋爽 教練組
70 江蘇 南京大學 陳秦波 成松豪 杜變 教練組
71 江蘇 南京師范大學 張艷 湯曉萌 謝起予
72 江蘇 南京財經大學 馬健 杜澤宇 施庭 肖麗華
73 江蘇 南京郵電大學 李寧騛 邱煜淳 李建蕊 孔告化
74 江蘇 南京郵電大學 王睿 洪翠雲 王春路 許立煒
75 江蘇 南京郵電大學 張偉 張瑋 王富廣 閆慶倫
76 江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舒宏武 陳鳳嬌 傅洋
77 江蘇 南京理工大學 劉迎 劉文慧 張利強 肖偉
78 江蘇 常熟理工學院 曹進 鞠美鳳 宗耀東 數模教練組
79 江蘇 解放軍理工大學 許曉明 高楓越 張馭龍
80 浙江 中國計量學院 戚立才 洪露 陳小軍 數模組
81 浙江 中國計量學院 余舒婷 章蘋 文一章 數模組
82 浙江 中國計量學院 王彬清 張權耀 劉雨 數模組
83 浙江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羅雲崗 林潮陽 楊雅萌 數模組
84 浙江 浙江大學 馬宇斌 莫璐怡 楊琦 數模組
85 浙江 浙江大學 陳鑫磊 丁玫 李子健 數模組
86 浙江 浙江大學 曹臻 羅丁 胡晨玥 數模組
87 浙江 浙江大學 劉胡世陽 楊家程 程功 數模組
88 浙江 浙江工業大學 何偉 王紹楠 陳聰 數模組
89 浙江 浙江工業大學 金超 方佳盈 胡曉馨 數模組
90 浙江 浙江工業大學 丁潔女 溫彩哨 鍾雷 數模組
91 浙江 浙江師范大學 孟佶賢 謝傑 高艷東 數模組
92 浙江 浙江師范大學 張旭丹 陳余康 陳聰 數模組
93 浙江 溫州大學甌江學院 金瑩 陳偉敏 許明明 徐徐
94 安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馮荻 蘭菲 李天驕 張峰
95 安徽 安徽大學 阮驥 範文萍 羅小兵 章飛
96 安徽 安徽師范大學 魏子翔 胡益清 韓熙軒 張瓊
97 安徽 安徽建築工業學院 李淼 吳紅奎 章龍 教練組
98 安徽 蚌埠學院 吳文健 陶璇 趙紅敏 張迎秋
99 安徽 解放軍炮兵學院 彭浩宇 肖鑫 馮寶龍 王倫夫
100 福建 泉州師范學院 黃偉菁 楊玲玲 陳世軍 楊昔陽
101 福建 廈門大學 林奕 徐夢露 沈忱 譚忠
102 福建 廈門理工學院 寧亦杼 林明陽 梅玉 陳玉成
103 江西 江西師范大學 劉維 張麗 陽春燕 教練組
104 江西 江西理工大學 項淋飛 萬芸 李一帆 教練組
105 江西 南昌大學 郭慧君 江長雲 周慧 教練組
106 江西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楊獻祥 陳臣 許夢婷 教練組
107 山東 山東大學 崔金傑 王軍 肖佃艷 數模組
108 山東 山東大學 劉浩東 蘇紹清 滕斌 數模組
109 山東 山東大學 許榮華 秦彥齊 孫開元 數模組
110 山東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戚睿驊 張靜源 董方麗 曹祝樓
111 山東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郭翰橙 朱文濤 何勇 楊兵
112 山東 山東科技大學 王宗炎 虞鑫棟 宋婉瑩 張玉林
113 山東 山東科技大學 邱健 李麗榮 劉培龍 王新贈
114 山東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尚林源 吳立金 李琦 周生田
115 山東 中國海洋大學 孟繁龍 馬瑞松 王成亮 數模組
116 山東 中國海洋大學 高源 靳光震 王博 數模組
117 山東 青島理工大學 王維 曹帥 張文亮 數模組
118 山東 青島理工大學 劉雷雷 王一凡 孟令娜 數模組
119 山東 青島理工大學 王歡 高合盟 賈言安 數模組
120 山東 青島理工大學 張雪 辛金龍 李清傑 數模組
121 山東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青島分院 胡光潮 趙大瑋 鄭良波 曹華林
122 河南 河南師范大學 梁廣穎 潘逸飛 楊雲飛 指導教師組
123 河南 河南科技大學 袁志凱 許雪敏 胡磊 李培巒
124 河南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馬蓁 薛峰 楊京 指導教師組
125 河南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楊緒魁 秦記東 魏星 指導教師組
126 河南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徐一夫 韓潔 張馳 指導教師組
127 河南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張輝 楊帆 衛彥伉 指導教師組
128 湖北 三峽大學 陳楊 焦曉暉 胡昌志 指導教師組
129 湖北 三峽大學 劉樂軍 陳曉東 敖行 指導教師組
130 湖北 三峽大學 付志龍 辜繼明 李美瑩 指導教師組
131 湖北 三峽大學 葉潤森 陳騰飛 齊紫航 指導教師組
132 湖北 華中農業大學 李陽 杜佩 陳寧陸 教練組
133 湖北 華中農業大學 佟昊 高文輝 劉乾 教練組
134 湖北 華中科技大學 黃天驍 汪光亮 印家星 梅正陽
135 湖北 華中科技大學 聞銘 肖成志 朱雲帆 梅正陽
136 湖北 武漢大學 周朝 胡凡 孫健興 數模指導組
137 湖北 武漢大學 倪超 楊盼盼 李楓 數模指導組
138 湖北 武漢大學 韓旭 李海波 國玉靜 數模指導組
139 湖北 武漢大學 陳鵬 郭雙全 田鈺 數模指導組
140 湖北 武漢工程大學 黃浩 張曉迪 楊俊威 楊向輝
141 湖北 武漢理工大學 王人福 方越棟 李欣 黃小為
142 湖北 武漢理工大學 陳驍 鄭傑 張景源 何朗
143 湖北 解放軍空軍雷達學院 黃龍權 魏煜 左家駿 數模指導組
144 湖北 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黃振華 周群 郝紅芳 數模組
145 湖南 中南大學 唐高朋 田家凱 余道順 張佃中
146 湖南 中南大學 孫貝 李洋 岳夢楚 張鴻雁
147 湖南 中南大學 咼邵明 陳小龍 肖成 鄭洲順
148 湖南 長沙理工大學 戈先武 羅海星 彭珊姍 戴志鋒
149 湖南 長沙理工大學 湯凌 譚敏 李曉恩 戴志鋒
150 湖南 國防科技大學 馬肖肖 張若冰 周應秋
151 湖南 國防科技大學 李靖 朱新新 尹曉晴
152 湖南 國防科技大學 杜睿 徐海洋 房曉婷
153 湖南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黃准 於俊 唐曉瓊 陳國華
154 湖南 湖南農業大學 王志勇 雷達 萬志鴻 劉躍武
155 湖南 湖南商學院 肖蔚 付雅婷 劉霞 謝小良
156 廣東 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於其位 朱棟 明越 付嵩峰
157 廣東 華南理工大學 劉鵬 陳曉強 曾浩健 數模組
158 廣東 暨南大學珠海校區 潘亦銘 張樟 詹雯婷 張元標
159 廣西 廣西師范大學 林明進 邵嚴民 容蓉 數模組
160 廣西 桂林理工大學 利仕坤 佘華煜 周毅 劉筱萍
161 廣西 桂林理工大學 沈孝文 葉彩園 張震 梁鵬
162 海南 海南大學 高峰 葛同廣 鄺翼飛 教練組
163 海南 瓊州學院 吳政婉 蘇致遠 石震林 教練組
164 重慶 重慶大學 王建 丁超 王昌贏 龔劬
165 重慶 重慶大學 郭攀 徐亦達 羅雲琳 龔劬
166 重慶 重慶大學 劉洋毅 梁健斌 郭宗林 龔劬
167 重慶 重慶工商大學 王文姣 白洋 吳靜 袁德美
168 重慶 重慶交通大學 王振凱 胡沛 張星星 張聰
169 重慶 重慶郵電大學 袁震 陶樹人 王位哲 鮮思東
170 重慶 重慶郵電大學 曹世偉 胡晨 李楠 鄭繼明
171 重慶 重慶郵電大學 封炳榮 羅劍 董亞蘋 陳六新
172 重慶 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 項俊 陳佳 劉晉銘 楊廷鴻
173 重慶 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 方海洋 宗福興 汪輝 方玲
174 重慶 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 段傲文 王健 白建越 馬翠
175 四川 樂山師范學院 陳強 張小歡 余慷 指導教師組
176 四川 四川大學 談承翌 李傑 李崔堂 黃麗
177 四川 四川大學 趙威 孫侃 藺海明 鄒述超
178 四川 四川大學 朱名發 劉娜 楊博 何臘梅
179 四川 四川大學 陳貞貞 周凡 朱洋民 鈕海
180 四川 電子科技大學 陳陽 楊卓凱 王嶸 高晴
181 四川 電子科技大學 寧超 呂建宏 董薈 覃思義
182 四川 電子科技大學 樊波 周慧玲 邸鼎榮 杜鴻飛
183 四川 西華師范大學 潘理 劉榮燕 曾柯方 潘大志
184 四川 西南石油大學 余奇徽 余婷 吳清霞 李玲娜
185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學 喻程 曹先騰 張凌雪 何平
186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學 申偉 塗年傑 毛亞強 梁濤
187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學 王淵聞 梁霽寧 陳一新 王璐
188 四川 西南財經大學 王皓 黃穎 師龍 李紹文
189 貴州 貴州大學 田玲琿 鮑鑫 劉宗權 教練組
190 貴州 貴陽學院 楊國春 王小惠 俞志斌 教練組
191 雲南 雲南大學 周凌霄 張健 崔俊輝 李海燕
192 雲南 雲南師范大學 趙勇波 朱瓊芳 黃希芳 張洪波
193 陝西 長安大學 丁明暢 任君平 強耀鋒 阮苗
194 陝西 西北工業大學 王寧 王有江 徐引擎 王力工
195 陝西 西北工業大學 王迅 楊鈁韜 顧文婷 袁占斌
196 陝西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董川 馬建鵬 江小雅 教練組
197 陝西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金力 栗濤 郝磊 教練組
198 陝西 西安交通大學 劉帥 王同磊 王曉冰 王立周
199 陝西 西安交通大學 李辛昭 薛景安 李碩 高靜
200 陝西 西安郵電學院 白雪 呂曉輝 李子蹊 教練組
201 陝西 西安理工大學 丁延鵬 孫靖萱 盧欣 趙鳳群
202 陝西 空軍工程大學 姜久龍 王旭峰 黃河 教師組
203 陝西 空軍工程大學 孫昱 張亦馳 陳知超 教練組
204 陝西 陝西師范大學 麻敏潔 田燕 馬俊 指導組
205 陝西 陝西師范大學 朱欣 楊茂珍 邱運先 指導組
206 陝西 陝西科技大學 任兆勇 康欽謀 金麗 教練組
207 陝西 陝西科技大學 楊少飛 牟宗軒 賀靜 教練組
208 甘肅 蘭州大學 邱亮亮 王東暉 毛光才 趙晨霞
209 甘肅 蘭州交通大學 蘭金福 王貞 劉波 常勝等
210 新疆 石河子大學 熱比古麗 彭海城 王騫 數模組

B. 第二部分 國內外學術交流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2012年,學會及各分支機構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著力提高學術活動質量,圍繞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地學問題、急需解決的生產問題和學科前沿問題,注重為國土資源管理和地質工作服務,注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注重為地質學科發展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全年共舉辦學術會議、論壇、研討班62個,國際學術會議4個,提交論文或摘要2817篇,參加人數9000餘人,有力推動了地質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組織參加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並取得圓滿成功

8月6日,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會展中心,來自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名地質科學家齊聚一堂,參加在這里舉行的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來自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地學科研教育機構,涉及冶金、煤炭、有色等行業領域的近700名中國地質學家從盛夏的北半球來到初春的南半球,參加四年一屆的「地學奧林匹克」盛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作了題為「可持續發展中的中國地質學家的使命和責任」的主旨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的積極參與,成為本次大會引人矚目的亮點。大會收到中國專家學者提交的論文摘要800餘篇,300多人做了口頭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在大會地質展廳設展,展覽的主題是:經濟騰飛中的中國地質科學。內容包括7個方面:一是中國礦產資源的供需關系及勘查發現,二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工程與地質科學,三是中國基礎地質科學的重大進展,四是新一代地質技術與地質產品,五是國際交流與合作,六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七是深部探測工程專題展覽。90平方米的展位全面反映了自上一屆國際地質大會以來中國地質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各國參會代表、華人地質學家、在外留學生紛紛駐足中國展台,對中國地質界在推動地學科技進步、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全面拓展地質工作領域等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地質學報》(英文版)出版的中國地質代表團論文集,以及各類地質圖件、地層年代表受到歡迎。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礦業合作備忘錄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在悉尼會見了澳大利亞資源、能源和旅遊部部長馬丁·弗格森,雙方就進一步加強礦業合作交換了意見並簽署了關於可持續礦業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遷址北京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和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負責人簽署協議,明確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將遷址北京。12月11日,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與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羅蘭德·奧博漢斯利共同為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處揭牌。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產生新一屆執委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質大會理事會上,經過競選,新一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執行委員會產生。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董樹文研究員當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司庫。

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勇於擔當開拓創新為實現找礦突破作貢獻

五四青年節之際,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隆重舉行。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副書記程東紅出席大會並做重要講話。開幕式由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李金發主持。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出席大會的有關領導有: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原主席、中國地質學會原理事長張宏仁,中國地質學會原副理事長、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發,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助理王炯輝等。李廷棟院士、肖序常院士、劉嘉麒院士、裴榮富院士、鄭綿平院士、楊文采院士、馬永生院士和來自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有關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室及局屬單位負責人,中國地質學會部分常務理事、理事、副秘書長,地勘行業有關單位領導,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有關負責人,各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和第四屆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約300人出席了大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議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研究員在會上宣讀了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的賀信;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現任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介紹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復建和本次大會的籌備工作,並代表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了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儀;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三任主任委員侯增謙研究員回顧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歷史與成就;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礦產資源研究所所長王瑞江研究員發言,對於承辦青年工作委員會表示歡迎和支持;中國五礦集團總裁助理王炯輝先生代表地勘行業的代表發言,對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恢復成立表示熱烈歡迎;李廷棟院士作為院士代表發言,並對青年地質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提出殷切期望;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張洪濤教授做大會發言;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於海峰副司長做了題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總體工作部署」的大會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論壇設立了「緊缺礦產和整裝勘查區找礦突破」、「找礦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中國能源資源的未來」三個分會場。來自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勘行業各部門的科研與生產一線的科學家、青年地質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圍繞我國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展開討論,建言獻策。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年代表發言

媒體報道

主辦找礦突破高峰論壇 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8月17日,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內蒙古地質學會聯合主辦的「找礦突破高峰論壇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在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陳偉,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白寶玉在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辭,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主持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五位院士、專家作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國務院參事張洪濤,葉天竺研究員,王安建研究員,楊帥師分別做了《國內外油氣資源現狀與展望》、《青藏高原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勘查區礦產預測方法研究》、《工業化過程中,中國礦產資源需求分析》與《用好地勘基金,努力實現找礦突破》的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李雨時,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巡視員陳天保,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學會理事長、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原副廳長趙保勝等地勘行業有關部門領導,部分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及內蒙古自治區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以及多家新聞單位的記者朋友近300人出席了論壇暨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業博覽會

博覽會現場的每一家礦業單位都用不同形式的設計展示了所屬的礦種,吸引了本行業人員及近千市民的關注。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接受采訪

媒體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朱立新秘書長率團赴義大利出席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

9月16—23日,以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為首的18名中方代表參加了在義大利科森察省卡拉布里亞大學召開的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該論壇由青年工作委員會和義大利地質學會青年分會聯合舉辦,以「中國和地中海地區的礦床對比及地質演化」為主題,來自中國、義大利兩國的近5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會議期間,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分別與義大利地質學會主席CarloDoglioni、義大利國家地質學家委員會主席GianvitoGraziano舉行了正式會談。朱立新詳細介紹了中國地質學會的基本情況、中國地質研究工作的現狀,雙方就兩國未來可能合作的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會後,中國代表團參觀了卡拉布里亞大學自然科學學院化學實驗室及古生物博物館,考察了西西里島活火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方代表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楊志明,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楊桂芳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孫桂華,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副總地質師劉傳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郭清海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琦副教授分別在會上做了專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通過本次論壇,中意兩國地質學家建立了聯系,增進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誼,為兩國地質學會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礎。同時,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聽取了意方有關地中海地區礦床及地質演化的諸多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聯合主辦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做主題報告

「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於6月16—19日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研討會作為海峽科技專家論壇的主要內容之一,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及台灣中央大學、台灣大學共同主辦,福建省地質學會、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承辦,共有來自海峽兩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單位的120餘名代表參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做了主題報告。

會議開幕式由朱立新秘書長主持。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在開幕式上致辭。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柯少愚、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何南飛及台灣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李錫堤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共同表達了對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就地質災害防治相互交流學習、促進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

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讓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共聚一堂,展示科技成果、交流學術思想、探討科學原理,共同破解地質災害難題、推動防治地質災害科技進步,必將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的研究再上一個新台階,讓地質工作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為人民生活謀福祉,為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主辦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

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承辦,安徽省地質學會、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協辦的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於12月14—17日在合肥舉行。培訓班受到全國各地勘單位的關注和響應,來自全國地礦、冶金、有色、煤田、武警等系統的60多家單位150餘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會議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甘行平主持。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徐小磊副局長代表安徽地勘局對培訓班順利舉辦表示祝賀。

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

甘行平主持開幕式

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會場

培訓班旨在全面推動深部地質找礦和鑽探工作的開展,提高鑽探效率和水平,推廣深部鑽探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培訓和交流深部地球探測技術發展、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研究成果、深部鑽探設備選擇及應用、深部科學鑽探施工方案等內容,並結合考察深部地球探測計劃項目3000米的施工現場,使大家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深部鑽探技術方法。

參觀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施工現場

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項目負責人與學員交流

向參加培訓班的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C. 汪樹東的學術論文

期刊學術論文
2000年
1、《論莎士比亞的悲劇精神》載《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1期。
2、《論莎士比亞的喜劇精神》,載《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3、《論埃斯庫羅斯的悲劇精神》,載《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2002年
4、《論卡夫卡小說的核心主題》,載《石河子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1期。
5、《人的異化與自由——席勒與青年馬克思美學思想之比較》,載《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6、《論西方悲劇中的悲劇人》,載《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5期。
2003年
7、《論西方悲劇中的超越》,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8、《論西方悲劇對人的苦難根源的闡釋》,載《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1期。
9、《現代人格與隱形傳統——對五四愛情婚姻小說的一種分析》,載《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10、《北村小說的文化心理特徵》,載《福建論壇》(人文科學版)2003年第2期,全文轉載於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6期。
11、《論西方悲劇精神的動態三要素》,載《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2期。
12、《論卡夫卡的現代性意義》,載《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第2期,論點摘編於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8期。
13、《對「七十年代以後」的秘密的理解》,載《黃河》文學雜志2003年第2期。
14、《論魯迅小說的悲劇性》,載《石河子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3期。
15、《曹禺悲劇與喜劇精神立場比較研究》,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16、《直面荒誕的生存困境——卡夫卡與魯迅小說人物比較論》,載《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論點摘編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1期「全國理工大學社科學報摘要」。
17、《論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中的苦難敘事》,載《長江學術》2003年第5輯。
2004年
18、《直面城鄉二元結構的價值迷思》,載《理論與創作》2004年第5期。
19、《「世紀之交文學的境遇與對策」學術研討會綜述》,載《北方論叢》2004年第5期。
2005年
20、《啟蒙理性敘事中的酒神精神取向》,載《學術探索》2005年第1期。
21、《論於堅詩歌的精神立場》,載《石河子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2期。
22、《論<女媧>中的母神型自然人形象》,載《沈陽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2期。
23、《論魯迅精神中的自然主義取向》,載《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4期。
24、《歷史理性的建構與個體立場的懸擱》,載《新疆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4期。
25、《現代性語境中的魯迅與卡夫卡》,載《雞西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2006年
27、《翠翠:赤子型自然人的愛與死》,載《名作欣賞》2006年第8期;摘轉於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3期。
28、《論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桃花源原型》,載《學術交流》2006年第5期;摘轉於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4期。
29、《自覺追尋酒神精神的文學敘事》,載《文藝評論》2006年第2期。
30、《中國古代文學的精神立場簡論》,載《船山學刊》2006年第2期。
31、《看護大地:生態意識與郭雪波小說》,載《北方論叢》2006年第3期。全文收錄李長中主編的《生態批評與民族文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一書中。
32、《從價值層面重讀〈邊城〉》,載《蘭州學刊》2006年第8期。
33、《重論〈棋王〉的價值立場》,載《石河子大學學報》(哲科版)2006年第3期,論點摘編於《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7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概覽」。
34、《母神原型與新時期小說》,載《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35、《呼喚超越精神的出場》,載《文藝評論》2006年第4期。
36、《生態意識:文學寫作的新向度》,載《寫作》2006年第12期。
2007年
37、《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的價值沖突和價值分析》,載《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
38、《論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赤子原型》,載《東岳論叢》2007年第1期。
39、《從價值層面重讀〈紅高粱家族〉》,載《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1期。全文收錄李斌、程桂婷主編的《莫言批判》(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一書。
40、《母神崇拜與20世紀中國文學》,載《學術交流》2007年第3期;論點摘轉於天津《今晚報》2007年5月13日《副刊》「論點在線」欄目。
41、《遲子建長篇小說創作論》,載《理論與創作》2007年第2期。
42、《對大自然的詩意懷想:生態意識與遲子建小說》,載《石河子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5期。
43、《為大地而歌:生態意識與於堅詩歌》,載《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6期。
44、《論遲子建小說中的畸異人物》,載《北方論叢》2007年第5期。
45、《文藝審美與生態精神》,載《新疆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6期。
2008年
46、《守望大地:生態意識與徐剛的生態文學》,載《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47、《生態意識與李存葆的綠色大散文》,載《東方論壇》2008年第6期。
48、《酒神精神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革命敘事》,載《遼寧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4期。
49、《論1980年代中國文學的生態意識》,載《江淮論壇》2008年第4期。
50、《為動物而哀歌:生態意識與葉廣芩小說》,載《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6期。
51、《融入野地:生態意識與張煒文學創作》,載《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52、《論199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的生態意識》,載《延安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53、《革命話語與生態意識的沖突》,載《中國雅俗文學研究》2008年第2、3輯。
2009年
54、《「文學理論範式及其轉換」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合著),載《文學評論》2009年第1期。
55、《啟蒙者的愛與死:魯迅小說〈傷逝〉再解讀》,載《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09年第6輯。
56、《遲子建小說的溫情書寫》,載《藝術廣角》2009年第1期。
57、《論20世紀90年以來中國文學的生態意識》,載《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2期。論點摘轉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8期。
58、《論遲子建小說的溫情敘事》,載《綏化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59、《以真誠的文字托舉激情與愛意——評詩集〈李琦近作選〉》,載《文藝評論》2009年第2期。
60、《童心本位的追尋與堅守——〈龍江當代文學大系(1946—2005)·兒童文學卷〉導言》,載《文藝評論》2009年第3期。
61、《論中國當代文學的生態意識的來源》,載《天府新論》2009年第3期。
62、《論〈狼圖騰〉的生態意識》,載《前沿》2009年第5期。
63、《論遲子建小說的價值立場》,載《學理論》2009年第9期。
64、《東北大地上的詩意懷鄉者——遲子建、阿成文學創作研討會綜述》(合著),載《文藝爭鳴》2009年第9期。
65、《重塑中國文學綠色之維——論中國當代文學的生態意識》,載《文學評論》2009年第6期。全文收錄於《中外生態文學評論選》(斯炎偉主編,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一書中。
2010年
66、《論遲子建小說的反現代性》(合著),載《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年第3期。
67、《遲子建小說與道家思想》(合著),載《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68、《論中國當代文學的反生態寫作》,載《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2010年第2期。
69、《生態意識與中國當代小說的動物敘事》,載《北方論叢》2010年第3期。
70、《觸摸歷史深處的人性畸變——評鄧煥的中篇小說<湘山街78號>》,載《小說林》2010年第3期。
71、《生態意識與葦岸散文》,載《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72、《撫摸塵世的善意和悲愴——阿成短篇小說簡論》,載《文藝評論》2010年第4期。
73、《論1949—1976年中國文學的自然書寫》,載《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74、《精神烏托邦的致命危機——海子詩歌與中國當代詩歌精神的重建》,載《石河子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論點摘編於《新華文摘》2011年第2期。
75、《「世界文學」眼光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評朱棟霖主編<中外文學比較史>》,載《文藝爭鳴》2010年第10期。
2011年
76、《底層社會的沉淪與救贖——評閆文志中篇小說<蘇醒記>》,載《小說林》2011年第2期。
77、《生命韌性與浪漫夢想——評何凱旋的話劇創作》,載《文藝評論》2011年第4期。
78、《情愛倫理的脆弱與兩難——評張艷茹的中篇小說<涼拌面>》,載《小說林》2011年第4期。
79、《底層生命的災難與脆弱——評吳海中的中篇小說<李橋往事>》,載《小說林》2011年第5期。
80、《寒地黑土的民間精神——評何凱旋長篇小說<江山圖畫>》,載《綏化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81、《「鄉下人進城」文學敘事的意義與可能——評周文剛的中篇小說<從庫勒草原到深南大道>》,載《小說林》2011年第6期。
82、《全球化時代精神與生態的雙重危機——論艾特瑪托夫<崩塌的山嶽>的敘事倫理》,載《俄羅斯文藝》2011年第4期。
83、《論中國當代文學的生態批判》,載《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2012年
84、《灰暗現實中的灰色人生——評張克盛的中篇小說<私了>》,載《小說林》2012年第1期。
85、《斷代詩學的突破與重構——評吳井泉的<20世紀40年代中國現代三大詩學研究>》,載《學術交流》2012年第2期。
86、《人性之惡、浪漫素質與民間精神——論何凱旋小說的敘事倫理》,載《文藝評論》2012年第3期。
87、《「文學是人學」思想在大學文學教育中的建構與展開》,載《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
88、《鄉村倫理失序的一曲悲歌——評陳小江的中篇小說<拿什麼給你辯護,兄弟>》,載《小說林》2012年第2期。
89、《築造龍江當代文學的宏偉景觀——評馮毓雲等主編的<龍江當代文學大系>》,載《學術交流》2012年第4期。
90、《石油創業者生活的史詩性畫卷——評王立純的長篇小說<月亮上的篝火>》,載《綏化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91、《揭開那令人窒息的底層現實——評錢玉貴的中篇小說<雁過無聲>》,載《小說林》2012年第3期。
92、《潛規則底下的畸形眾生相——評紀洪平的中篇小說<第三隻眼>》,載《小說林》2012年第4期。
93、《看護大地與叩問靈性——中國當代生態文學的宏觀鳥瞰》,載《綠葉》2012年第5期。
94、《論陳美蘭當代文學研究的問題意識與人文情懷》,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10期。
95、《發掘底層民間支撐歷史的善良與堅忍——評趙宏興的中篇小說<在人間>》,載《小說林》2012年第5期。
96、《竭力昭示生活水面下的真理——評陳美英的中篇小說<不治可否>》,載《小說林》2012年第6期。
97、《工業化時代的自然之死——生態文學中的工業與環境》,載《綠葉》2012年第8期。
2013年
98、《世俗化時代中的人格堅守及其淪陷——評錢玉貴的中篇小說<塵埃喧囂>》,載《小說林》2013年第1期。
99、《底層精神、先鋒探索和現實批判——<小說林>2012年小說代表作掃描》,載《小說林》2013年第2期。
100、《洞察慾望迷夢底下恐怖的人性邏輯——評馬忠靜的中篇小說<金絲燕窩>》,載《小說林》2013年第3期。
101、《直擊社會潰敗的世道人心——評宋小詞的中篇小說<開屏>》,載《小說林》2013年第4期。
102、《構築廣闊而深刻的人性景觀——本期黑龍江中青年作家小說評論》,載《小說林》2013年第5期。
103、《回望歷史的悲憫情懷和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本期黑龍江作家小說評論》,載《小說林》2013年第6期。
104、《底層人民的生活苦難和人性亮色——評徐岩小說集<在烏魯布鐵>》,載《文藝評論》2013年第1期。
105、《呼喚人性和生態的雙重救贖——評楊利民生態話劇<大濕地>》,載《文藝評論》2013年第3期。
106、《在闊大的人性景深中發掘少年成長的主體性——論常新港少年成長小說的敘事倫理》,載《文藝評論》2013年第5期。
107、《平民世界的人性畸變與生命溫情——論陳力嬌小說的人性圖景》,載《文藝評論》2013年第9期。
108、《揮灑激情與尋覓尊嚴——論張雅文的生命意識》,載《文藝評論》2013年第11期。
109、《重構中國現代文學新圖景的閱讀期待——陳思廣<審美之維:中國現代經典長篇小說接受史論>評介》,載《成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110、《以生態的眼光發掘世界的詩意——論紅豆詩歌的生態倫理》,載《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111、《探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迷誤和精神遺產——評孫德喜的<歷史的誤會——現代文壇上的人和事>》,載《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3年第12輯。
112、《摹仿性慾望的悲喜劇——重論<仲夏夜之夢>兼及莎士比亞的現代性》,載《長江學術》2013年第2期。
113、《民間精神與荒誕的權力運作機制——論劉震雲<我不是潘金蓮>的敘事倫理》,載《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8期。
114、《構築主流與民間之間的多位景觀——論楊利民話劇的生命意識》,載《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115、《類型小說的文化發生學考察》,載《創作與評論》2013年7月號(下半月刊)。
報紙評論文章
1、《生態意識:當代文學的新向度》,載《中國綠色時報》2009年7月17日。
2、《人生大舞台的審美觀照》,載《文藝報》2009年8月6日。
3、《革命意識形態下生態意識的珍貴流露》,載《中國綠色時報》2009年8月19日。
4、《在反思歷史中呼喚詩意棲居》,載《中國綠色時報》2009年9月18日。
5、《詩人於堅:為大地而歌》,載《中國綠色時報》2009年10月18日。
6、《散文家葦岸:神聖大地的守護者》,載《中國綠色時報》2009年11月20日。
7、《李存葆:綠色大散文的賦寫者》,載《中國綠色時報》2010年1月13日。
8、《張煒:融入野地的生態智慧》,載《中國綠色時報》2010年1月21日。
9、《郭雪波:看護大地的悲愴與焦灼》,載《中國綠色時報》2010年2月25日。
10、《消費時代的文化符號》,載《文藝報》2010年9月15日。
11、《反生態寫作的回顧與反思》,載《中國綠色時報》2012年3月23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