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主要有哪些地質災害主要有哪些
⑴ 經常出現的重大自然災害主要包括哪兩大類: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
氣象災害,一般包括天氣、氣候災害和氣象次生、衍生災害。
天氣、氣候災害,是指因專台風(熱帶風暴屬、強熱帶風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風、沙塵、龍卷、大(濃)霧、高溫、低溫、連陰雨、凍雨、霜凍、結(積)冰、寒潮、乾旱、乾熱風、熱浪、洪澇、積澇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氣象次生、衍生災害,是指因氣象因素引起的山體滑坡、泥石流、風暴潮、森林火災、酸雨、空氣污染等災害。
⑵ 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生態環境災害分別包括哪些災害
地質災害,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版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權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氣象災害是指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自然災害會造成幾百萬元到幾百億元的損失,同時也會造成災害區內不計其數的傷亡人數。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之一。主要包括亞洲熱帶風暴,中國沿海城市區域出現的台風、南方地區的乾旱、高溫、山洪、雷暴、中國北方的沙塵暴等。北美地區常見的颶風、龍卷風、冰雹、暴雨(雪)。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十分頻繁、災害種類甚多,造成損失十分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
海洋災害,是指海洋自然環境發生異常或激烈變化,導致在海上或海岸發生的災害。海洋災害主要有災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嘯和風暴潮;與海洋與大氣相關的災害性現象還有「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台風等。
生態環境災害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應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沒的威脅。
⑶ 主要的氣象災害有哪些
1、熱帶氣旋來
熱帶氣旋是在熱帶海源洋大氣中形成的中心溫度高、氣壓低的強烈渦旋的統稱。造成狂風、暴雨、巨浪和風暴潮等惡劣天氣,是破壞力很強的天氣現象。因其造成的損失年平均在百億元人民幣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陸的「雲娜」,一次造成的損失就超過百億元人民幣。
2、風雹
風雹災害是指在對流性天氣控制下,積雨雲中凝結生成的冰塊從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災害。冰雹常常砸毀大片農作物、果園,損壞建築物,威脅人類安全,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通常發生在夏、秋季節里。
3、低溫冷凍
低溫冷凍災害主要是冷空氣及寒潮侵入造成的連續多日氣溫下降,致使作物損傷及減產的農業氣象災害。嚴重凍害年如1968、1975、1982年因凍害死苗毀種面積達20%以上。
4、雪災
長時間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圍積雪成災的自然現象。危害有:嚴重影響甚至破壞交通、通訊、輸電線路等生命線工程,對人民生產、生活影響巨大。
5、乾旱
是在足夠長的時期內,降水量嚴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發而水分虧損,河川流量減少,破壞了正常的作物生長和人類活動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其結果造成農作物、果樹減產,人民、牲畜飲水困難,及工業用水缺乏等災害。
⑷ 氣象災害有哪些
我國氣象災害的種類
◆旱災 是我國一種主要的氣象災害。在一些地區雖有一定的水分條件,甚至降水豐富,能夠滿足大量人口與經濟的需要,但是若在一段較長的時段(幾個月甚至幾年)降水異常偏少,以致於不足以維持該地區人們的生活與生產需要,造成經濟損失,甚至人員死亡的事件,這就是旱災。旱災分布很廣,不僅是多雨地區的嚴重自然災害,甚至在半乾旱地區也是嚴重的自然災害。
旱災是我國占第一位的氣象災害,影響面最廣、最為嚴重。旱災在我國分布雖廣,但程度並不同。相對來說,我國華北地區、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等旱災最為頻繁。
旱災還可引起一些次生災害,如引起農林災害中的森林及草原火災和病蟲害;地質災害中的土壤沙化。
◆雨澇 是我國主要氣象災害之一。我國古代典籍中通常將連續的大、暴雨記為「霖雨」、「淫雨」。「霖雨如注」、「淫雨不絕」即為連續的大暴雨。雨澇是氣象災害之一,它是長期降水或瞬時大量降水(如暴雨、大雨)而產生的大量積水造成山洪暴發、河流泛濫、內澇洪水,從而使莊稼歉收或絕收、交通及通訊受阻、海難、人畜疾病及傷亡,這種災害叫做雨澇。
我國是世界上出現暴雨較多的國家之一,降雨量集中且強度較大。特別是我國北方地區往往在幾天內降雨量就達到或超過常年平均降雨量。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大部分地區為典型的季風氣候,因此雨澇的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時間性。雨澇主要影響我國的東部和南部,尤其是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以東地區。我國西部少雨,僅四川是雨澇多發區。我國雨澇時間分布特點是南部早,北部晚。
雨澇的次生災害有:農林災害中病蟲害;地質災害中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災害中的洪水、內澇、巨浪、風暴潮。
◆熱帶氣旋 是我國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它是一種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空的氣旋性渦旋。因發生的地域不同,名稱也不同。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的叫「台風」;發生在大西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的叫「颶風」;發生在印度洋、孟加拉灣的叫「熱帶風暴」;澳大利亞稱熱帶氣旋為「威力·威力」。根據中國氣象局的規定,我國把「台風」改稱為「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盡管在各地的名稱不同,但造成的危害卻是相同的。它不僅以巨大的風速人類的生命財產,而且它的巨浪、暴雨和風暴潮也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因此它是一種破壞力極強的天氣系統。
全球每年的熱帶風暴(包括台風和颶風等)大約有60多個,其中約76%發生在北半球。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受熱帶氣旋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年約有7個熱帶氣旋在我國登陸,主要影響太行山——武夷山以東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及海域。
我國古代把台風稱為「颶風」。它是我國沿海地區降水的主要來源,也是風災、澌潮災和水災的主要來源。因此,熱帶氣旋有利也有弊。利的一面是,一次熱帶氣旋過程可以帶來豐沛的降水,可以使局地的旱情得到緩解。害的一面是,熱帶氣旋有許多次生災害,如地質災害中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災害中的洪水、內澇、巨浪、風暴潮。
◆寒潮與冷凍災害
·寒潮:是我國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它是聚積在高緯度地區的強冷空氣,迅速南下,入侵我國,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並伴有大風、雨雪、冷凍等災害發生。這類天氣過程稱為寒潮或強冷空氣。寒潮是從9月至來年5月影響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而災害嚴重的季節是春、秋二季。
·冷凍災害:當氣溫異常降低時,往往造成人及動植物的傷亡和許多物體的變形、斷裂等而引發一些事故,並導致人畜傷亡及經濟損失,這種現象稱為冷凍害。
冷凍害也是我國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它可分為冷害和凍害
┄凍害:指近地面空氣溫度從0?C以上驟然降到0?C以下,或者在冬季或早春相當一段時間的平均最低溫度低於多年平均值,而造成動植物傷亡和經濟損失。
凍害包括積雪(雪災和白災)、凍雨(雨凇)、霜凍害、積冰、凍害等5種。
┄冷害:指農作物在生育期間遭受低於其生長發育所需的環境溫度(但仍在0?C以上)的侵害,引起農作物生長期延遲,導致農業減產。冷害包括低溫害、倒春寒、寒露風等。
我國冷凍災害的特點:發生范圍廣、季節性和時段性強、地域性強。主要有南方春季低溫連陰雨,又稱「倒春寒」;東北地區夏季低溫冷害;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寒露前後低溫冷害,又稱「寒露風」。
冷凍害的次生災害有農林災害中的作物、林木疾病;水文災害中的水污染;地質災害中的沙漠化。
◆風颮災害
風颮災害是我國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它是指冰雹、雷雨、大風、龍卷風、雷暴等強對流性天氣造成的災害。這種災害易引起山洪暴發、交通通訊受阻、人畜傷亡、交通事故、災難和火災等問題。
風颮災害的特點是突然出現狂風暴雨或冰雹,來勢迅猛,危害時間短,影響范圍小(有的人也稱它為局地風暴),但破壞性很大。
風颮災害造成的災害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風災(包括雷雨大風和龍卷);二是雹災;三是暴雨洪澇。當形成災害時常常都有,但造成災害的主要原因不同,有時三並重,有時二種或一種災害為主。
除了旱災、雨澇、熱帶氣旋、冷凍和風颮等主要災害外,我國還有一些危害僅次於上述災害的氣象災害。
暴雨是種重要的氣象災害。它不僅是產生洪水災害的原因,而且還是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原因。我國是一個暴雨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一般說,年雨量較大的南方的暴雨頻次遠高於北方,但是北方植被條件不如南方,雨水匯流速度很快,造成的災害也更為嚴重。
我國的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風盛行期間。特別是冬、夏季風的鋒面的雨帶和台風是直接引發暴雨的重要天氣系統。
·高溫和乾熱風
我國夏季比同緯度地 區氣溫明顯偏高,高溫也常常是一種嚴重的災害。如果把氣溫大於35?C作為炎熱日,那麼我國東部各地都有可能出現炎熱日。其中東北平均每年不到1天,河北平原在10天以上,北緯26~30?之間一些地方大都在30天以上,許多地方超過40天。特別是在南方,盛夏高溫高濕往往同時出現,這就更加阻礙人體汗液揮發,因而更覺悶熱難當。近幾十年來,城市的熱島效應更增加了熱害的嚴重性。
高溫天氣容易讓人感覺不舒服,以至引發多種疾病,尤其是對露天作業和年老多病的人來說危害更大。容易造成中暑、機體失調,引發各種疾病甚至死亡。高溫對農作物生長發育所造成的危害稱為熱害,這種危害常常造成農作物減產。
乾熱風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熱害,它是高溫低濕與一定風力組合而成的綜合性農業氣象災害。乾熱風一般出現在春末夏初我國北方麥區小麥灌漿乳熟階段至臘熟前期,可以造成農作物減產或品質下降。
·白災和黑災
白災與黑災是我國冬季北方牧區嚴重的自然災害。白災是降雪過多,掩埋了牧草,使牲畜無法放牧就食而引起的災害。黑災是降雪過少,乾旱無水所產生的災害。
我國牧區白災主要發生在10月至次年4月份,尤以11月份和3~4月份發生頻次多,危害重。而它影響的牧區主要有內蒙古高原牧區、青藏高原牧區、新疆北部山區和祁連山牧區。
黑災主要發生在我國牧區的無水冬牧場。這種牧場因牧草生長季節無水飲用而無法利用。只有在冬季形成穩定積雪後才能利用。因此無積雪或少積雪的年份,因牲畜吃不上雪,在這里放牧會遇到災害,就形成了黑災。黑災發生的牧區以我國西部的牧區居多。
·低能見度災害
霧是由於大氣中水汽凝結成的小水滴(直徑2~15微米)匯集在帖地面氣層中,使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00米在下的水汽現象。在大霧出現時,空氣中的相對濕度達到100%。因此,我國有霧的地區大都在東南部降水較多的濕潤與半濕潤地區,西北的乾旱與半乾旱區則很少見。
我國霧日最多的地方是四川峨眉山,而四川省重慶市是多霧的城市,每年平均有69個霧日,最多一年達148天,被稱為「霧都」。
由於我國主要霧區位於人口較多的濕潤與半濕潤地區,這里也是交通運輸最為頻繁的地區,這就使得霧成為因能見度下降而發生交通事故的最嚴重的氣象災害。
大沙暴是大風造成的惡劣天氣現象。大沙暴使大量的塵土捲入空中,能見度急劇下降,幾米外不辨人影。它是嚴重的自然災害,能捲走表土,破壞農田,吹走人畜,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
大沙暴屬於風沙的一種。風沙包括沙塵暴(能見度小於1公里,大氣混濁)、揚沙(能見度在1~10公里之間,大氣混濁)、浮塵(是塵土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日色晦暗,無災害的大氣現象)。大沙暴多以乾旱地區為主。風沙吹走地表肥沃的表土,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大雪暴在我國除南嶺以南及雲南大部分地區外,各地都可能出現。出現大雪暴時,滿天雪花,能見度下降到1公里以下,加上地上積雪一時無法融化,嚴重影響交通運輸。此時,不僅機場關閉,公路、鐵路運輸也可能中斷,城市內的交通運輸也要受到嚴重影響。牧區若發生大雪暴,往往造成與外界的聯系及供應中斷,人畜缺少食物,因飢寒導致疾病甚至死亡,造成極其嚴重的損失。
近些年來,由於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及不正常地使用化學物品(如氟,各種農葯),從而又出現一些新的氣象災害,如酸雨、大氣污染;加重了一些已有的氣象災害,如溫室效應、城市熱島、El Nino和La Nina、高溫熱浪、紫外線輻射等。
⑸ 我國主要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氣象災害主要有:風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以及海島上,主要偏東南和南部);內凍雨(主要分布在容西南,湖南貴州重慶);強降雪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東三省、內蒙、新疆、西藏.....);強降雨(華中、華東、華南)
地質災害主要有山體滑坡、地震等,地震主要在板塊銜接處比如福建、台灣、四川、西藏、雲南等;而山體滑坡就多了,一般的地質條件經過長期的自然積壓已經比較穩固其實不太容易山體滑坡,而出現山體滑坡無非有幾種情況。比如經過地震破壞了原有地質結構,經過強降雨或洪水造成的沖刷,工程原因造成的開挖等。
一般氣相災害後會伴生地質災害,比如台風過後的強降雨、強降雨過後的洪澇災害與山體滑坡......同樣自然災害也會隨著氣象災害造成次生災害,比如地震會伴隨山谷阻塞,經過強降雨會形成堰塞湖......
幸好現在我國已經有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已經在建有關的「多重自然災害耦合實驗室」主要就用來模擬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研究對應的耦合關系,從而為城市建設、規劃、建築選址等作出理論依據。
⑹ 自然災害的種類有哪些 比如: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等
氣象災害:乾旱、暴復雨、洪澇、制台風、寒潮等
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等.
海洋災害:風暴潮、海嘯、海浪、海冰、赤潮等
生物災害:有病害、蟲害、草害、鼠害等,森林火災和草原火災也屬廣義的生物災害
⑺ 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氣象災害如什麼什麼等地質災害主要有什麼什麼的
考點: 各類地形對復經濟和生活制的主要影響 專題: 分析: 通過學習可知,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和地質災害分別是:乾旱、洪澇、台風、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寒潮、乾旱、洪澇、台風都屬於自然災害,地震、火山屬於地質災害.故選:A. 點評: 我國山區還有那些地質災害?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山洪、泥石流、崩塌、山體滑坡等.
⑻ 氣象災害,水文災害,地質災害各有哪些
氣象災害 :極端天氣 雪災 颶風 暴雨等
水文災害: 洪水 河流潰壩 礦井突水等
地質災害: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 地裂縫等
⑼ 中國的氣象災害有哪些
1、暴雨
中國氣象上規定,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強降雨稱為「暴雨」。由於各地降水和地形特點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澇的標准也有所不同。
特大暴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往往造成洪澇災害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工程失事、堤防潰決和農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對於一些地勢低窪、地形閉塞的地區,雨水不能迅速宣洩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會造成更多的地質災害。
⑽ 地質災害有哪些類型
它們是:1
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2
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
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4
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5
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6
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7
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8
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9
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化、淤泥觸變等;10
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11
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
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致災地質作用都是在一定的動力誘發(破壞)下發生的。誘發動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為的。據此,地質災害也可按動力成因概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自然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規模和頻度,受自然地質條件控制,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人為地質災害受人類工程開發活動制約,常隨社會經濟發展而日益增多。所以防止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已成為地質災害防治的一個側重方面。
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進程,有的是逐漸完成的,有的則具有很強的突然性。據此,又可將地質災害概分為漸變性地質災害和突發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後者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災害等。漸變性地質災害常有明顯前兆,對其防治有較從容的時間,可有預見地進行,其成災後果一般只造成經濟損失,不會出現人員傷亡。突發性地質災害突然,可預見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動式的應急進行。其成災後果,不光是經濟損失,也常造成人員傷亡。故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