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杭州市容易發生什麼地質災害

杭州市容易發生什麼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24 12:05:54

㈠ 中國什麼地形易發生地質災害

嘻嘻 LS幾位好像沒分清地質災害和氣象災害
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當然是山地,尤其是藏南地區以及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山區,地殼不穩,岩石破碎,多地震。後者山區加上植被破壞,多暴雨,常引發滑坡和泥石流。

㈡ 全國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旅遊區有哪些

可以這么說,是個山就能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個海就有可能發生風暴潮海嘯,是個沙版漠戈壁灘就權有沙塵暴,是個河流湖泊就有水位暴漲發洪水的可能,東南沿海台風多,西部地區地震多,出去旅遊看好天氣就行,地質災害有一大部分都是由於大暴雨,剩下的發生的概率都不大

㈢ 誰有杭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含圖)

杭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保護失誤規劃他的圖紙,你可以在圖書館或者是網路文件里可以找到。

㈣ 我國下半年容易發生什麼地質災害和它們主要的分布區域

下半年容易發生的地質災害
寒潮:除被青藏高原阻擋的一部分雲貴高原和海南外,祖國其版餘地區都會受影響權(包括台灣)
泥石流:南方多雨區
滑坡:南方多雨區
台風:南部沿海省份+海南+台灣+江西+湖南
咸潮:主要在珠江口
風暴潮:南部沿海省份

㈤ 降雨過多會造成哪些地質災害

降水過多會產生山洪,泥石流洪水等災害

㈥ 杭州市蕭山區境內發生過哪些類似的小型地質災害

杭州軟土分布廣,厚度大,典型的地質災害是軟土地面沉降、塌陷,山區存在小型滑坡和崩塌災害隱患。建議找杭州市地質災害調查報告看一下

㈦ 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區是

答案:C 解析: 解析: 圖示的地質災害是滑坡,地勢起伏大是滑坡產生的條件之一。

㈧ 等高線地形圖中地質災害容易發生在哪

滑坡是斜坡岩土體沿著慣通的剪切破壞面所發生的滑移地質現象.坡度越陡形專成滑坡的可屬能性越大,而在易形成河流的山谷部位,受雨水的沖刷,也比較容易形成滑坡.
讀圖可知,圖中①處等高線最密集,且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因此最易發生地質災害--滑坡.
故選:A.

㈨ 什麼是地質災害,什麼原因會造成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它的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滑坡發生的前兆:1、泉水復活;2、土體上隆;3、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4、坍塌和鬆弛;5、變形發生突變;6、裂縫急劇擴張;7、動物異常驚恐、植物正常生長發生變化。 泥石流的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築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1、滑坡與崩塌的關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孿生姐妹,甚至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它們常常相伴而生,產生於相同的地質構造環境中和相同的地層岩性構造條件下,且有著相同的觸發因素,容易產生滑坡的地帶也是崩塌的易發區。例如寶成鐵路寶雞?綿陽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發區。崩塌可轉化為滑坡:一個地方長期不斷地發生崩塌,其積累的大量崩塌堆積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時崩塌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滑坡運動,且這種轉化是比較常見。有時岩土體的重力運動形式介於崩塌式運動和滑坡式運動之間,以至人們無法區別此運動是崩塌還是滑坡。因此地質科學工作者稱此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誘發、互相轉化:崩塌體擊落在老滑坡體或鬆散不穩定堆積體上部,在崩塌的重力沖擊下,有時可使老滑坡復活或產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動過程中若地形突然變陡,滑體就會由滑動轉為墜落,即滑坡轉化為崩塌。有時,由於滑坡後緣產生了許多裂縫,因而滑坡發生後其高陡的後壁會不斷的發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著相同的次生災害和相似的發生前兆。 2、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暴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滑坡、崩塌還常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後,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促發因素。 影響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它們包括岩性構造、地形地貌、土層植被、水文條件、氣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塊與水體組合在一起並沿一定的溝床運(流)動的流動體,那麼其形成就要具備三項條件,即水體、固體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溝谷,三者缺一不可。水體主要源自暴雨、水庫潰決、冰雪融化等。固體碎屑物來自於山體崩塌、滑坡、岩石表層剝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及由人類經濟活動,如濫伐山林、開礦築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條件則是自然界經長期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1)地表水在溝谷的中上段侵潤沖蝕溝床物質,隨沖蝕強度加大,溝內某些薄弱段塊石等固體物松動、失穩,被猛烈掀揭、鏟刮,並與水流攪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層在暴雨的浸潤擊打下,土體失穩,沿斜坡下滑並與水體混合,侵蝕下切而形成懸掛於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區農民常稱之為「水鼓」、「龍扒掌」。 (3)溝源崩、滑坡土體觸發溝床物質活動形成泥石流。既崩、滑體便發生潰決,強烈沖擊並帶動溝床固體碎屑物的活動而形成泥石流。

㈩ 杭州發生過哪些地理災害

1.地質災害現狀 根據野外調查,杭州市老城區已發現30處地質災害。這些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西湖風景名勝區等六個老城區,其中西湖風景名勝區地質災害點11處,西湖區5處,濱江區5處,江干區4處,上城區4處,拱墅區1處,下城區未發現地質災害點。從地理分布情況看,上述地質災害點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區,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平原地區,尚未發現有地質災害的發生。 這30處地質災害中,現狀地質災害22處,潛在地質災害8處。災害類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及泥石流,均屬突發性地質災害。它們分別占杭州市老城區地質災害總數的40%、30%、27%、3%。地質災害共造成4人死亡和約70萬元直接經濟損失,並仍對241人和約1200萬元資產構成潛在威脅。 (1)滑坡 滑坡是老城區主要地質災害之一。截止2002年底,共發現滑坡(含滑坡隱患)12處,除拱墅區半山鎮老虎山採石場滑坡規模達到中型外,其餘皆為小型,類型以殘坡積土質滑坡為主,岩質滑坡次之,主要分布於易風化岩層出露地區。滑坡共造成3人死亡,53萬元的經濟損失,分別占老城區現狀損失總數的75%和76%,並仍對122人及367萬元資產構成威脅,分別占老城區潛在損失總數的51%和31%。 (2)崩塌 崩塌是老城區另一主要災種之一,主要分布於公路沿線、礦山、建房等人工切坡形成的陡坡地段,以岩質崩塌為主。目前,老城區共發現崩塌(含崩塌隱患)8處,規模均屬小型。現狀損失較輕微,但潛在危害較大,共對103人及810萬元資產構成嚴重威脅。 (3)地面塌陷 老城區地面塌陷主要為覆蓋型岩溶地面塌陷,共發現8處,分布於西湖周邊隱伏的碳酸鹽岩分布區。人為不合理的超采、強采或無序開采岩溶水是引發岩溶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目前,岩溶地面塌陷已基本停止。地面塌陷造成的現狀損失較輕,共造成1人死亡,15萬元經濟損失。 (4)泥石流 泥石流是老城區所有地質災害中造成危害最小的災種,僅發現1處,即西湖區龍塢鎮龍門坎村葛家裡泥石流,該泥石流發生於1974年9月,毀土房1間,造成約0.2萬元資產損失,現植被已恢復,至今未再發生,但由於溝口仍有4戶16人居住,遇暴雨或連續降雨應引起重視。 2.地質災害發展趨勢 隨著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加劇,地質災害特別是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有增多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已發現的現狀和潛在災害點,在一定的觸發條件下有可能成災; (2)丘陵山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脆弱,具備發生地質災害的條件; (3)工程地質災害有增加的趨勢。隨著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加劇,特別是交通、水利、城鎮建設的加劇,工程建設引發的滑坡、崩塌、水土流失、地面不均勻沉陷等問題將越來越多,濱江區、古盪鎮、蔣村鄉等地由軟土基等引發建築物傾斜等問題也將會越來越多; (4)城市地質災害有增多的趨勢。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高層建築和地下空間的開發,所引發的地下涌水、涌沙、地面沉降等城市地質災害將越來越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