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大學工程地質野外實習指導書

中國地質大學工程地質野外實習指導書

發布時間: 2021-02-24 11:53:48

① 地質工程的就業出路

我是今年地質學專業畢業的,認識的一些學地質的同學,像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學校學地質的。
學地質的就業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地質隊,主要是跑野外的,利用地質方法,物理方法,地球化學方法以及地質遙感等找礦,多集中於金屬礦種,像中國石油大學的主要是從事油田的勘探。很辛苦,出一次野外常常1、2個月,北方的話一年在野外的時間在6個月左右,甚至更長,南方的地質單位會更長。具體情況根據工程大小而定,有一定的野外補助。

勘查設計研究院,也需要跑一些野外,但是多是技術指導方面的,出去的時間一般也很長,和地質隊的情況類似,區別在於:勘察院的一個月會有6天左右的時間,留作自由安排。待遇方面相比地質隊會好一些。

礦山企業,不喜歡出野外的可以到礦山企業,由於礦山企業的存在,往往會帶動周邊區域的經濟文化等發展。像四川的攀枝花,山西的大同,甘肅的金川、湖南的郴州等礦業城市都屬於這種模式。但是,一般的礦山企業規模往往不足與形成太大的規模,多數只能形成相比當地經濟發達一些的鄉鎮。
(我曾經到湖南郴州的黃沙坪實習過,那是一個20000萬人的鎮,基本的文化娛樂,經濟設施一應俱全。離縣城7公里,很多技術人員住在縣城,工作在礦區。實習的時候多次見到賓士,寶馬之類的)。去礦山企業就業需謹慎,最好實際考察一下,主要考察礦山環境,規模,效益以及對技術人員的待遇。

不管是去什麼單位就業,本科出去後一年內事助理工程師,再過4年之後考工程師,大概四年後考高級職稱,也就是高級工程師。考上高工後,自己可以接一些私活兒,來錢比較快,但是仍需要出野外,這是這個行業的工作性質決定的,很多50來歲的高工,甚至教授級高工都得親自去實地工作。

這個行業的工作性質就是這樣,比較辛苦,收入相對較高,到野外之後的情況要看具體單位的待遇情況,好一些的會租住民房,有一定得野外補助餐補等,效益不是很好的可能會艱苦一些,帳篷或者自己修建的簡單的住處。就業時一定問清楚。
實際考察,就業時多問單位的具體情況,這點很重要!
海河大學的地質不錯,有一定的競爭實力,建議就業時高姿態一些,祝好運!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② 地質教育野外實習傳統的形成

周玉鳳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清朝末年,隨著近代工業的出現以及對於礦產資源需求的增加,政府開始重視地質礦冶人才的培養。洋務運動之後,中國建立了一些培養礦冶技術人才的路礦學堂。此外,清政府還曾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其中有少部分人學習過礦冶或地質學。但是,無論是當時的新式學堂,還是派遣的留學生,都是以學習西方的語言和軍事、造船等技術知識為主,並沒有真正引進西方的地質學教育模式。1909年,北京大學設立地質學門,但僅僅培養了兩名學生便於1913年停辦。[1]因此,在地質研究所成立之前,中國並沒有形成一套現代的地質學教學體系,也沒能在本土培育出能夠勝任地質礦產調查和研究的人才。章鴻釗曾說:「前清對於地質教育並沒有得到可以記錄的成績。」[2]正是在這樣的急需人才又缺乏人才的情況下,地質研究所誕生了。地質研究所初步建立了中國地質學教育的模式,培養了中國本土的第一批地質專業人才。本文將對地質教育中野外考察傳統的形成做初步探討。

一、創辦教育機構的緣起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在實業部礦務司下設地質科。地質科第一任科長章鴻釗撰文提議在實業部建立「礦山大學」,同時在理科大學中設置地質學科,以培育專門人才。然而由於「當局舉棋不定,異議蜂起」[3],不久後,章鴻釗借故調任農林部技正一職。他的計劃未能在自己的任期內實現。

1913年2月,丁文江正式就任地質科科長。丁文江上任後,擬寫了《工商部試辦地質調查說明書》。丁文江認為,「調查地質,著手之難難於經費與人才。然試辦期中,不期大舉,則經費鳩集尚不甚難,惟經驗之才,技術之士非作育於前,難收效於後。」[4]盡管北京大學曾設地質學門,但學制達六年之長,緩不濟急。而且學生過於文弱,沒有野外實習經驗,很難開展地質調查。因此,丁文江提出設立培養人才的地質研究所和地質調查團。「其團員以研究所教員兼之,一年之中,平均以半年從事於教授,半年從事於調查。」[4]

由此不難看出,在地質研究所籌辦之初,就強調了野外考察的重要性,而這與地質研究所「專以造就地質調查員」[5]的宗旨也是相互一致的。

1913年9月,工商部下達委任令,丁文江被任命為地質研究所與地質調查所所長。兩所由此正式成立。[6]由於丁文江多次奉命參與野外調查等原因,章鴻釗於1914年正式接任丁文江任地質研究所所長。[5]

地質研究所的創立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是振興事業,科學救國,發展工礦產業的必然趨勢。

1.地質研究所師生簡介

地質研究所的招生考試於1913年7月在北京上海兩地舉行。共有36名學生被錄取,其中正取學生27名,備取9名。

姚乃鬯、葉良輔、吳承洛、潘蘅芬、吳肇禎、陳平雲、周贊衡、耿調元、金鑄、樂文照、劉季辰、謝家榮、李學清、徐淵摩、徐韋曼、高子黎、唐在勤、趙志新、王竹泉、趙汝鈞、馬秉鐸、徐振楷、劉世才、仝步瀛、王景禎、李捷、譚錫疇(以上正取二十七名)

祈錫祉、張蕙、陳樹屏、張昱昌、佟敦樸、陳庶惠、邢進元、馬起麐、康鴻翥(以上備取九名)[7]

1913年10月,地質研究所的第一批學生入學,學制三年。但是,上述錄取人員被未全部到地質研究所就讀。根據《農商部地質研究所一覽》的學生名單可知,地質研究所第一批學生實際共有22名,分別為:葉良輔、王竹泉、謝家榮、劉季辰、趙志新、周贊衡、徐淵摩、徐韋曼、譚錫疇、朱庭祜、李學清、盧祖蔭、馬秉鐸、李捷、仝步瀛、劉世才、陳樹屏、趙汝鈞、楊培綸、祁錫祉、張蕙和唐在勤。其中朱庭祜、盧祖蔭、楊培綸並未出現在錄取名單中。據朱庭祜回憶,他最初報了名,但屆時因病未能應考,後又赴北京補考方被錄取[8]

地質研究所的教員除創辦者章鴻釗、丁文江外,還聘請了由比利時魯文大學獲取博士學位歸國的翁文灝。翁文灝是地質研究所唯一一位專任教員,講授地質、礦物、岩石、礦床等課程,被章鴻釗評價為該所「最有功之教員」[9]

除上述三位教員外,地質研究所還聘請了25位兼職教員(表1)。在這些教員中,很多人具有地質學及相關學科的教育背景。例如,張軼歐曾留學比利時修習采礦學,王烈曾留學德國修習地質學。據推測,這些教員多為農商部的部員以及北京大學等高校的教授及教員[9,10]

表1 地質研究所教員及所授課程[5]

續表

1916年7月,地質研究所21人畢業,得卒業證書者18人,修業證書者3人。此後,地質研究所停辦。這批畢業生大部分進入地質調查所,這個所的工作才正式啟動。[5]

2.地質研究所的課程設置

地質研究所雖名為研究所,但是其創辦宗旨不難看出,該所實質上是一所地質學專修學校。由地質研究所所開設的課程(表2)可以看出,所開設課程均為地質學的基礎課程及相關專業課程。

表2 地質研究所學科課程表[4]

據《農商部地質研究所一覽》記載,1915年第二學年第二學期,章鴻釗對地質研究所的課程設置做了較大的修改。不僅廢除了礦物學與古生物學的分科,還在教學內容中取消高等岩石學、停止繼續講授古生物學等課程,同時增加了采礦學和冶金學等應用性科目。章鴻釗對此項改革的解釋是:「竊思地質調查事業頭緒紛繁,約而言之厥有二大端,即一為制就全國地質圖以定各種事業之基礎,二為調查全國礦產以圖天然實利之開發……地質研究所即為培植是等人員之機關,亦即為以中國人調查中國地質礦產之准備……揆之我國目前緩急之情形,似宜以學理為輔,而以實用為歸……二者固不能偏廢,而亦宜量度時勢以參酌損益於其間」。[5]此次課程調整除上述原因外,章鴻釗還指出,經過五個學期的學習「所有根本科目大半先後授畢或將次第告終」,而礦物學與古生物學「愈涉高深,則離實用之途愈遠,而設備之費亦愈巨,況學生無多,分之則俞有限」。[5]

由上表不難看出,修改後的課程更加註重野外地質實習。自第二學年開始,每學期均設置了地質旅行。而地質研究所的第一部學術成果匯編——《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即是在這些地質旅行的基礎上完成的。同時,由表2還可以發現,三個學年中每個學期均開設了德文課程,這足以說明地質研究所對於外語的重視程度。因為外語水平的提高直接有利於學生閱讀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有助於中國的科研成果在國際上的交流與發表。而此前在中國進行地質調查的外國學者中,尤以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的成就最為顯著。

注重野外實習的傳統在後來恢復招生的北京大學地質系的課程表中有所體現(表3)。僅從課程名稱上看,北大地質系在礦物學、平面測量、地史學、岩石學、地文學、構造地質學等多個地質專業課上都有實習要求。恢復辦學後的北大地質系也成為中國地質人才培養的一個主要機構。而其從地質研究所傳承下來的教學模式無疑對此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表3 北京大學地質系(1925)專業課程表[11]

二、野外調查的路線及區域

地質研究所師生的野外實習始於1914年。是年夏,章鴻釗、虞錫晉帶領全體學生赴北京西山一帶進行野外地質實習。具體范圍為:南至磨石口,西至門頭溝,東北由玉泉山至溫泉村。這是地質研究所組織的第一次野外地質實習,共歷時7天。

1915年夏,地質調查所全體學生為卒業報告做地質旅行。這也是地質研究所諸生獨立研究的開端。此次地質旅行的范圍不僅包括直隸京畿附近一帶,還包括了稍遠的磁縣、臨城、薊州;東至山東張夏;南抵浙江錢塘江下游(表4)。

表4 地質研究所師生野外實習統計

續表

註:表中*標記的實習為測量實習,其餘均為地質實習。

①本表根據《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中「地質研究所師生野外實習概況」(16~18頁)及《農商部地質研究所一覽》中「學生前後實習地點表」(45~48頁)綜合整理而成。

丁文江認為,「要使學生能獨立工作,必須給他們許多機會,分成小組,自行工作,教授的責任尤在指出應解決的問題,審定學生們所用的方法,與所得到的結果」。[12]地質研究所規定,參加實習的師生於每次實習之後,都要作實習報告。學期結束時,全面審定野外實習報告,審定通過後,才許參加期終考試。[13]地質研究所存在的三年間,共安排野外實習11次,短者數天,長者月余。師生的足跡涉及六七個省,其中尤以京郊一帶最為詳盡。葉良輔於1920年發表的《北京西山地質志》中,很大部分基於地質調查所師生的野外實習成果。

三、中國第一份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1916年,章鴻釗與翁文灝將學生實習期間的調查報告集結成書,編成《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這是該所師生野外實習成果的匯編,也是由中國學者完成的第一份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全書共六章,第一章詳述了地質調查的范圍,第二章至第六章依次為:系統、火成岩、構造、礦產、結論。全書共附有27幅地質圖和19張照片。

《系統》一章是在地質研究所師生自行調查的基礎上,綜合了外國學者此前所作的研究,對所調查的區域進行了地層的劃分及比較。同時,對各層的地質年代進行了確定。對於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可以確定其生成順序,了解生物演化及分布規律。同時,對於研究古地理、古環境變遷、地殼運動的規律,以及礦產勘查和開采具有重要的意義。

《火成岩》一章主要對火成岩進行了分類,並對其年代進行了初步推斷。在當時,火成岩的分類,尚無全球通行的規范。因此岩石名詞往往一名多義,或同義異名。這為地質學者的研究帶來很多困擾。文中指出,我國「譯名缺乏通行名辭,取自日譯為多,先創為主,固科學通例,然日譯名詞多出自西文古義,至今學理變遷,古義漸失,沿而用之,有易滋誤會者」。因此在本章所涉及的岩石種類,均附以西文名稱,以減少由翻譯不同而帶來的問題。對於沉積岩的形成年代大多可根據其層位性質及地層中遺留的化石做判斷,而火成岩的形成年代判斷則相對較難。但是,著者依據所掌握的資料對火成岩形成的年代進行了推測。火成岩的研究對地質學研究非常重要,因為火成岩中的礦物和化學結構能夠提供很多關於地殼結構的知識。此外,通過測量火成岩的年齡,以此和鄰近地層年代比較,可以推斷事件發生順序,對於研究板塊構造具有重要的意義。

盡管地質研究所師生所調查的范圍已覆及六七省,但仍然很難就師生實習的調查成果而得出地質構造的結論。因此《構造》一章是在師生成果的基礎上,綜合參考了西方學者的調查成果。

第五章對調查過的礦產進行了論述。主要為已經處於開發階段的煤田和鐵礦。其中包括:門頭溝煤田、齋堂煤田、直隸灤州煤田、臨城煤田、磁縣煤田、山東泰安寧陽間磁窰煤田、山東嶧縣棗庄煤田、江西進賢豐城煤田、懷寧貴池太湖宿松四縣煤礦、直隸灤縣鐵礦、江西德化城門山鐵礦、皖岸銅繁當三屬鐵礦。本章所涉及的礦產主要包括煤礦和鐵礦,其中尤其煤礦為主。文中主要對礦產的產量、開采公司、開采情況、日產量,工人工資、礦產售價,采礦設備等內容進行了介紹。

最後一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礎上,論述了南北地層概略,各時變遷概略,以及中國礦產與地質的關系。

《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收錄了地質研究所三年間師生野外調查的成果。翁文灝在該書的序中寫道:「故實習所得往往零碎瑣屑,而少有系統者,是誠自憾,而亦事之無如何者也,雖然爝火螢光散之不足以燭尺寸者,合之或可以照一室。東鱗西爪分之不足以窺一斑者,合之或可以成全體。」盡管本書所調查的范圍僅涉及六七省,且只有北京周邊地區調查較為詳細。但是,在當時中國地質學研究近乎空白的時期,顯得尤為可貴。這也是「以中國之人,入中國之校,從中國之師,以研究中國之地質者實自茲始」[14],在中國地質調查事業史及地質學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四、小結

由地質研究所畢業的這些學生,是中國本土培養的第一批地質工作者。這些人大部分成為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在該所的畢業典禮上,安特生評價這批學生的學業程度「實與歐美各大學三年畢業生無異。」[5]這一批畢業生曾先後任職於地質調查所、各省地質調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以及北京大學等高校的地質系。他們無論是從事研究、教學,還是行政管理等職務,都為中國地質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章鴻釗曾說,「國家一切遠大的事業,非從教育著手,是絕對不會成功的,過去種種失敗原因,只在這一點。民國以後地質學界的成績,就是從教育方面收得的結果,將來如要更上一層,還得在教育方面努力。」[2]地質研究所的成績,無疑證實了其所確立的中國地質教育模式適應地質學在中國的發展,也適應中國的發展。

根據《地質研究所一覽》中所列的教員名單可知,該所教員全部為中國學者。盡管如此,不難發現,他們大多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接受了西方較為先進的地質學教育。他們不僅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知識,也對西方的教學模式取長補短,並結合中國國情而創立了自己的模式。丁文江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在英美的大學和礦業學校中,一般缺乏野外訓練。在一所英國的礦業學校中,學習了幾年,才只有兩周的實習,以致學生畢業後完全沒有獨立從事探礦工作的能力。在這方面美國的學校較好。但另一方面,早期的專業化和過多的自由,嚴重地妨礙了學生選擇他們的學習方式,以致有的地質工作者從未看過岩石顯微鏡,而在所謂的地質師中,有些人很少受過與油田地質研究有重要關系的地史學和地層學的訓練」。[15]由此也可以看出,野外實習對於培養地質人才的重要性。而地質研究所的教育正是遵循著這種教育思路而開展的。

除此之外,地質研究所在落後的經濟條件下,以及野外實習的艱苦經歷中,也培養了一種能夠吃苦的精神。地質調查所的顧問安特生曾說:「一般的中國上流社會人士都不喜歡勞動,著者以曾和許多受過教育的中國人士一同旅行的資格,敢在這證明,地質研究所的畢業生出門已完全不用轎子,而且十分明了野外地質學家的唯一行動工具只是兩條結實的腿。」[16]在地質研究所的結業典禮上,丁文江也曾忠告他的學生們說:「要考慮本國國情,不要計較個人薪水和辦事條件。諸君當觀吾國下層社會,每日所得幾何;第二不可染官僚習氣,要勤儉自勵」。[5]這種精神形成於地質研究所時期,對於後來中國地質較有的發展無疑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這種影響也在無數次的野外實習中一代一代的傳承了下來。

盡管今日的地質教育目的已不僅僅只是為了培養野外調查員。但是,不能否認野外考察作為一種基本素養,對於從事地質事業的任何一種崗位都是極為必需的。今日,地質研究所師生調查次數最多也最為詳細的北京西山地區,仍是多所地質院校的實習基地。而這種野外實習的傳統正是由地質研究所而傳承下來。這種注重實踐的地質人才培養方式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地質學家。

五、致謝

感謝中國地質圖書館張爾平先生、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李學通先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陳寶國先生為本文提供的資料及幫助;感謝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張九辰先生為本文提供的指導意見。

參考文獻

[1]張九辰.地質學與民國社會: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章鴻釗.中國地質學發展小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3]章鴻釗.六六自述.武漢:武漢地質學院出版社,1987

[4]丁文江.工商部試辦地質調查說明書,1913

[5]章鴻釗.農商部地質研究所一覽.北京:京華印書局,1916

[6]政府公報,1913-09-08

[7]政府公報,1913-08-05

[8]朱庭祜.我所知道的丁文江.見:文史資料選輯(第80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62

[9]潘江.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師生傳略.中國科技史料,1999,20(2):130~144

[10]李學通.翁文灝年譜.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11]國立北京大學地質學系課程指導書·十四年至十五年度.北京大學檔案館

[12]翁文灝.對於丁在君先生的追憶.獨立評論,1936,第188號,15~16

[13]王根元.中國地質教育史略.地球科學——武漢地質學院學報,1986,11(2):207~215

[14]翁文灝.序.見: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1916,9~12

[15]丁文江.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4,3(1):1~19

[16]黃汲清.三十年來之中國地質學.科學,28(6):249~264

[17]宋廣波.丁文江與中國地質事業初創.北京檔案史料,2005(4):162~190

[18]於洸.中國高等地質教育概況(1909~1949).中國地質教育,1999,(3):40~46

[19]王仰之.中國地質調查所史.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

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工程地質學是什麼版本,還有求工程地質的歷年真題

在網上銷售,可以只下載很早就

④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工程跟地質學這兩個專業有什麼區別!

地質學(地質學類):
地質學不是我們平常想像中得那麼枯燥,每天只是和泥土打交道;也不是一定要成為地質隊或探險家中的一員,生活在與世隔絕,荒涼無比的戈壁灘上。慢慢地,你會發現地球上有很多未知等著我們去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的奧妙與神奇。

一聽到地質,大家第一反應肯定就是研究泥土和岩石,其實我們要學的可不僅僅是這些,我們需要對地球的礦物和岩石、地層和古生物、地質結構和地質作用這三方面進行了解和學習。

在野外實習中,我們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大自然,全班同學在一起盡情享受野外環境的同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地考察對相關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我們還見識到了不同種類的岩石、地層、化石,也學會了如何利用地質圖、羅盤、GPS導航儀等地質器材去完成研究和測量,多次實地考察後,我們還學會了地質填圖這個專業技能。

主要課程:
礦物和岩石類課程:主要針對地球中含有的礦物元素以及在底層中以何種形式出現等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包括結晶學、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等課程。

地層和古生物類課程:主要研究地球上生物的進化歷史以及底層分布的特點。我們主要學習了古生物地史學和礦床學。

地質結構和地質作用類課程:以實際應用為主,主要學習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地質災害與環境地質學。

畢業去向:
地質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後不僅可在高等院校從事地質科學的教學工作,也可以向國家資源能源勘探、開發與環保、城市建設、城市交通、港口、水利水電建設、國防和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等機構從事研究工作。

擁有地質學專業國家特色專業院校名單: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西北大學、同濟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吉林大學。

地質工程(地質類):
地質工程是一門運用地質學的知識並結合工程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生產中產生的地質問題以及工程問題的專業。它包括地質學和工程學兩方面的學習。雖然其中地質學課程主要起著服務工程的作用,但是這些地質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卻是不可或缺的,它們貫穿了整個地質工程專業學習的過程。

地球上頻繁發生的地質災害所產生的經濟及人員損失是無法估量的,地質工程專業中學習的知識可以有效地減少這些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地質工程專業的人員可以勘察地震所帶來的次生災害的潛在性,隨後評價其安全性,最後提出解決的方案以保障災後人員的安全。

每個暑假,本專業的小夥伴們都會被送進大山,去領悟和欣賞大地母親的雄偉壯麗。我們每人一把地質錘,一個羅盤,一個放大鏡,再頂一頂草帽,帶上水和干糧,在漫山的荊棘路上堅定前行,這一路我們都在不停地學習,記錄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最終我們能夠做到准確識別地質分層和礦物,辨別地質構造,分清地質災害的類型。

主要課程:
公共基礎課: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結構力學、材料力學、結構設計原理等。

專業課:基礎地質學、礦物岩石學、土質土力學、岩體力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岩土工程勘察等。

計算機類課程:程序設計基礎與VisualC++、工程制圖及計算機繪圖等。

畢業去向:
畢業生會到建設部門從事與工程地質相關的規劃、勘測、設計、施工、科技開發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擁有地質工程專業國家特色專業院校名單: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長安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學院、西安科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同濟大學、安徽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科技大學。

相同點:
地質學和地質工程專業的學生都需要學習地質學基礎的相關課程,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地質學理論知識,對岩石、礦物、地質構造等方面有一定認識。

不同點:
地質學主要培養學生具備堅實的地質學基本理論、技能和相關學科基礎知識,重在對地質科學的理論研究。地質工程則要求畢業生能夠在學習了地質學知識的基礎上,具備從事資源地質勘查、解決常見地質工程問題的能力和地質災害防治的能力。

⑤ 地質類野外實習需要帶些什麼

野外實習記錄本、去實習地區地圖、羅盤、錘子、放大鏡、捲尺、登山鞋、水、干糧(巧克力、火腿)、女生最好穿長袖長褲

⑥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測量大一野外實習報告怎麼寫

經過對這一個月的的實踐和實習,我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在未來的日子,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繼續學習,不斷提升理論素養。
在信息時代,學習是不斷地汲取新信息,獲得事業進步的動力。作為一名年輕同志更應該把學習作為保持工作積極性的重要途徑。走上工作崗位後,我積極響應單位號召,結合工作實際,不斷學習理論、業務知識和社會知識,用先進的理論武裝頭腦,用精良的業務知識提升能力,以廣博的社會知識拓展視野。
二、努力實踐,自覺進行角色轉化。
「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只有將理論付諸於實踐才能實現理論自身的價值,也只有將理論付諸於實踐才能使理論得以檢驗。同樣,一個人的價值也是通過實踐活動來實現的,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鍛煉人的品質,彰現人的意志。從學校走向社會,首要面臨的問題便是角色轉換的問題。從一個學生轉化為一個單位人,在思想的層面上,必須認識到二者的社會角色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學生時代只是單純的學習知識,而社會實踐則意味著繼續學習,並將知識應用於實踐,學生時代可以自己選擇交往的對象,而社會人則更多地被他人所選擇。諸此種種的差異。不勝枚舉。但僅僅在思想的層面上認識到這一點還是不夠的,而是必須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潛心體會,並自覺的進行這種角色的轉換。
三、提高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實習很快就過去一個月了,這是開端也快是結束了。展現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片任自己馳騁的沃土,也分明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責任。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將繼續學習,深入實踐,不斷提升自我,努力創造業績,繼續為中心創造更多的價值。
最後感謝單位領導和部門領導以及同事對我的支持和幫助,我會繼續努力的。

⑦ 中國地質大學 建築工程技術 畢業實習報告2000字怎麼寫

這個類似的文庫比較多,你可以借鑒加入你的感想在裡面即可。

⑧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連雲港地區地質野外實習報告範文

下載就可以了

⑨ 地質專業野外實習需要什麼裝備

一般學校會抄發羅盤,放襲大鏡,地質錘野簿和地質包
不過地質包一般都是單肩的帆布包,不是太給力
可以自己帶一個雙肩背
如果不發草帽,考慮買一個帶防曬脖子的戶外帽子
水壺:這個是最重要的,盡可能輕便,容量盡可能大,如果有駝峰水袋就更好了
墨鏡可以考慮,但是最好是夾片式的,不然看岩石顏色會有問題
相機,野外拍照
防蚊蟲的葯物,防止中暑的葯物,創可貼等,如果有蛇的地區,還要蛇葯
戶外衣褲,必須是長褲,長袖衣服,鞋最好是速干與防水各一雙
雨衣可以准備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