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大學新生代

中國地質大學新生代

發布時間: 2021-01-22 11:24:03

『壹』 求池際尚的《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一書電子版

很老了,如需,加下本人。

《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
作者:池際尚主編 頁數:285 出版社:武漢市: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8.07

『貳』 中生代末期—新生代

125~80Ma之間,幔源岩漿活動出現短暫的停息,然後在大別山南坡及揚子克拉通北緣晚白堊世東湖群紅色砂岩中廣泛出露了玄武岩,在分類圖中跨越了鹼性和亞鹼性區,屬於拉斑玄武岩和鹼性玄武岩系列(匡少平,1999)。以黃陂和新洲為例,εNd(t)分別為2.05和3.9,表明源區屬於虧損地幔,顯示了在地幔演化過程中又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突變。上節已經提到這一時期岩漿源區組分中含有地殼組分,形成了源區短暫的組分過渡階段。

新生代秦嶺地區的玄武岩岩漿活動是中國東部的一個部分,其所顯示的活動規律也與東部整體的活動特徵相類似(表8-3)。女山地區玄武岩的εNd(t)變化於0.3~6.9(平均4.25),εSr(t)平均為-7.7(Chung et al.,1999);其中的橄欖岩捕虜體εNd(t)高於玄武岩的該值為4.6~12.1(平均7.9),εSr(t)平均為-12.35(Xu et al.,1998)。

秦嶺造山帶自古生代以來幔源岩漿的源區同位素組成出現了兩次明顯的變化,由古生代的虧損轉向中生代的富集,又由富集轉向中-新生代的虧損。

(1)古生代,從基性岩漿反演獲得的εNd(t)值比較穩定,變化於1.12~3.34之間,比元古宙地幔的富集程度增高。

(2)新生代玄武岩岩漿反演得到的地幔εNd(t)值高於古生代,暗示軟流圈組分在岩漿形成時的作用增加。

(3)中生代時期基性岩漿的源區不同於古生代和新生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不

表8-3 秦嶺-大別造山帶顯生宙基性岩時代及εSr(t)和εNd(t)值

資料來源:1.徐學義,1998,博士論文,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

2.匡少平,2000,博士論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3.Chung SL,Journal of Geology,1999,107:301~912。

4.喻學惠,私人通訊,2003。同於受板塊俯沖作用控制的垃圾廟岩體和王母觀-春秋廟岩體,而是顯示出了岩漿形成時大陸下地殼所起的重要作用。

(4)岩漿反演所獲得的εNd(t)值一般低或相等於從其中的捕虜體直接得到的εNd(t)值(圖8-7),而εSr(t)值均高於捕虜體的該值,暗示岩漿發生時期,源區經歷過一定程度的富集作用,而這些富集作用是與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密切相關。

『叄』 天山北緣新生代前陸沖斷褶皺帶幾何學特徵

晚新生代以來,印-藏碰撞的遠程效應強烈改造了天山地區(Monlar and Tapponnier,1975;Tappinnier and Monlar,1977;1979;Burchfiel and Royden,1991;Avouac et al.,1993;Yin et al.,1998;Burchfiel et al.,1999;Allen et al.,1999;Bullen et al.,2001),天山造山帶再次活躍形成陸內造山帶(鄧起東等,1998,2000),在其兩側形成與陸內造山帶相關的再生前陸盆地(Tapponnier and Molnar,1977;劉和甫等,1994,2000;Lu et al.,1994;盧華復等,1999,2000;賈承造等,1997,2000,2003;魏國齊等,2000;汪新等,2002)。天山北緣由於強烈的構造作用,形成規模宏偉的前陸沖斷帶,發育特有的構造樣式,已成為油氣勘探的重要目標。

天山北緣山前帶和世界上多數山前構造帶相似,構造疊加復雜,典型構造主要是由南向北的逆沖斷層相關褶皺,形成特徵構造樣式及其組合。印-藏碰撞的遠程效應在此形成復雜的褶皺和斷層構造,主要斷層及構造走向則近EW向。在逆沖斷層向盆地的逆沖推覆過程中,構造變形呈現由山前向盆地有序性擴展,大部分位移量主要通過盆地邊界斷層(准噶爾南緣斷層)、推覆至地表的斷層(如霍-瑪-吐構造)和強烈隆升(第一、二排構造)等方式消減,僅少量位移在向盆地傳遞過程中形成低幅度斷層相關褶皺及未成型的隱伏構造。其中,霍爾果斯-瑪納斯-吐谷魯構造帶是山前規模最大的一排構造單元,構造的地面出露較為完整,走向為近EW向,北翼地層稍陡,具有良好油氣勘探前景。

野外露頭發現,捲入山前構造的地層包括二疊系—第四系的所有地層,山前區域出露地層最老為二疊系,向上依次為侏羅系頭屯河組(J2t),侏羅系齊古組(J3q),喀拉扎組(J3k),白堊系吐谷魯群(K1tg)和東溝組(K2d),古近系紫泥泉子組(E1-2z)、安集海河組(E2-3a)和沙灣組(E3s),新近系塔西河組(N1t)和獨山子組(N1-2d),第四系西域組(Q1x)等。構造樣式上發育典型的斷層相關褶皺,包括斷層轉折褶皺、斷層傳播褶皺、雙重構造等(Mitra S,1990;1998;Suppe J et al.,1983,1990,1999;汪新等,2002)。

野外出露的地質構造現象是構造活動的最直接證據,可以與二維地震剖面中出現的構造樣式進行對比。為配合地震剖面的構造解釋,我們對盆地南緣的5條線路進行了地質踏勘,結合地震反射特徵,對一些典型的構造現象予以重點分析。

根據構造形成機制不同、構造位置和構造樣式不同,將天山北緣山前沖斷褶皺帶劃分為三排構造帶進行描述(圖1-3-10)。

一、山麓沖斷褶皺帶

第一排山麓沖斷褶皺帶位於依林哈比爾尕山前緣(圖1-3-10),它西起烏蘇四棵樹河,東至烏魯木齊市以西。基底斷塊的隆升和逆沖斷層使得上盤相對較老的地層出露,以基底捲入式構造為特徵。地震剖面中深層反射資料顯示深部有高角度逆沖性質的斷層存在,西段褶皺作用強烈、幅度很大,向東逐漸過渡到以單斜構造為主。

山麓沖斷褶皺帶從東向西主要包括喀拉扎背斜、昌吉背斜、齊古背斜、南安集海背斜、托斯台背斜群等構造。背斜軸向大致近東西,但受局部邊界條件的影響而呈NWW向或NEE向,與天山山體走向斜交。構造帶內地層可見古生界與三疊系、侏羅系等(吳曉智,1994)。

(一)喀拉扎背斜

喀拉扎背斜呈 NEE 向延伸,長軸15km,短軸4km,從軸部向兩翼依次出露 J1s、J2t、J3q、J3k、K、E~Q,兩翼明顯不對稱,南翼緩(35°~50°)、北翼陡(40°~78°)(圖1-3-11),地質圖上表現為多個褶皺疊加而成的復合褶皺。

圖1-3-10 天山北緣的三排沖斷褶皺帶構造圖

(據鄧起東等,1998修改)

圖1-3-11 喀拉扎背斜南北向剖面圖

(二)昌吉背斜

昌吉背斜位於呼圖壁河與昌吉河之間,長15km左右,寬2km,為線狀背斜,軸向北西西(280°)。核部由頭屯河組(J2t)組成,兩翼依次出露齊古組(J3q)、吐谷魯組(K1tg)和紫泥泉子組(E1-2z)等地層。兩翼地層產狀不對稱,南緩北陡,背斜東段核部地層傾角15°~25°,翼部變陡達到60°~70°;西段背斜核部地層傾角10°~20°,向北翼增至80°~85°,向南翼增至45°。根據其他地震資料解釋成果,昌吉背斜深、淺層構造相似,為傾向相反的兩條斷層夾持的斷背斜,其北為斷層控制的齊古北斷塊(圖1-3-12)。

(三)齊古背斜

齊古背斜位於呼圖壁縣南45km處,呼圖壁河切割齊古背斜,使其成為東西兩塊,總體呈NWW向延伸。核部出露最老地層為上侏羅統頭屯河組(J2t),兩翼和斜圍部分由上侏羅統齊古組(J3q)、喀拉扎組(J3k)和下白堊統吐谷魯組(K1tg)等組成。背斜兩翼南緩北陡,北翼地層傾角30°~56°,南翼傾角24°~45°。通過地震資料重新解釋成圖證實,齊古背斜表現為一長軸背斜,由淺至深地層傾角變陡,背斜核部深層三疊系具有增厚現象,深部發育逆斷層,斷層面傾角80°左右,向上切割侏羅系(J)至古近系紫泥泉子組(E1-2z)地層,然後沿安集海組(E2-3a)泥岩向前滑脫,轉化為霍瑪吐滑脫斷層(圖1-3-13)。

(四)托斯台背斜

托斯台背斜位於烏蘇縣城南25km,奎屯河至四棵樹河之間,由3個東西向展布的構造帶組成,發育的背斜一般都呈南緩北陡的不對稱狀。由於受到天山山體抬升和水平側向擠壓作用,該區發生向北的逆沖運動,不斷向准噶爾盆地方向擴展,同時在淺層出現斷層傳播褶皺。地表為平緩褶皺,向深處褶皺幅度逐漸變小,最終成為單斜構造(圖1-3-14)。托斯台背斜北翼白堊系地層中出露了斷層轉折褶皺的北傾前翼,傾角約20°。

圖1-3-12 准噶爾盆地南緣昌吉背斜構造解析

(地震剖面來自新疆油田公司)

圖1-3-13 准噶爾盆地南緣齊古-吐谷魯背斜地震反射特徵

(地震剖面來自新疆油田公司)

二、霍爾果斯-瑪納斯-吐谷魯沖斷褶皺帶

第二排沖斷褶皺帶主要包括霍爾果斯背斜、瑪納斯背斜和吐谷魯背斜,其基本特徵是斷層沖斷形成的相關褶皺。從平面上看,三個構造近於呈向北微凸的雁列式排列。從區域構造上看,可將吐谷魯、瑪納斯和霍爾果斯構造帶劃歸為天山北緣山前具同一構造環境和成因的斷層相關褶皺帶。各褶皺構造帶核部出露古近系(E1-3),兩翼為新近系(N1-2),褶皺核部被近地表的推覆逆沖斷層所破壞。

圖1-3-14 准噶爾盆地南緣托斯台-獨山子-西湖背斜地震反射特徵

(地震剖面來自新疆油田公司)

主要特徵有:存在明顯的層內滑脫斷層,在斷層位移的前鋒形成大型褶皺,斷層向上往往出露地面,一般缺乏明顯的堆垛式的雙重構造。斷層在淺部很陡,向深層變緩至古近系變為滑脫。背斜形態在地表多遭沖斷破壞,古近系以下背斜較完整。滑脫層主要位於侏羅系和古近系,古近系滑脫層以沖斷形式突破地表,野外露頭一般可見2~3個突破斷層。霍爾果斯-瑪納斯-吐谷魯構造帶呈近EW向展布,從構造形態和構造組合特徵上看,三個背斜帶具有相同的構造成因,它們的構造類型與變形形態也非常相似。控制霍爾果斯背斜、瑪納斯背斜、吐谷魯背斜形態的逆斷層(霍爾果斯-瑪納斯-吐谷魯滑脫斷層即霍-瑪吐滑脫斷層),整體呈近EW向、向北突出的弧形,傾向南,傾角20°~80°,該斷層沿著安集海河組(E2-3a)泥岩滑脫,在構造淺部以陡傾角形式突破地表,斷開安集海河組泥岩以上地層,向南傾角變緩,在古近系安集海河組內變緩,順泥岩滑脫(圖1-3-15)。

(一)霍爾果斯背斜

霍爾果斯背斜位於第二排沖斷褶皺帶西段,西起安集海河,東至寧家河,全長55km,寬9~10km,近東西走向。在地表表現明顯,核部出露最老地層古近系為安集海河組(E2-3a),南翼依次出露古近系沙灣組(E3s)、新近系(N1t、N1-2d)和第四系(Q1x)。背斜北翼地層多被第四系覆蓋,但仍有E3s、N1t、N1-2d、Q1x的部分出露。南翼地層傾角緩(40°~50°)、北翼陡(60°~80°)。背斜西部軸線呈NEE向展布,背斜中部逐漸轉為EW向,到東部轉向SEE向,背斜中部呈北凸特徵。

地震剖面上,霍爾果斯背斜構造主要由兩組不同的構造復合疊加而成。上盤地層反射波組的產狀與斷面平行,呈南傾構造單斜,斷層一般突破至地表,發育斷層傳播褶皺,推覆斷層下盤(即下霍爾果斯背斜)發育斷層轉折褶皺(圖1-3-15)。

在地震剖面上(過霍8a井),推覆斷面之上的反射波組產狀與斷面平行,結合霍8a井鑽井分層數據和地表地質情況分析,推覆斷層在近地表時出現兩組大的分叉。推覆斷層下盤的褶皺兩翼地層反射清晰,為典型的斷層轉折褶皺(圖1-3-15)。

圖1-3-15 准噶爾盆地南緣山前剖面圖

(地震剖面來自新疆油田公司)

(二)瑪納斯背斜

瑪納斯背斜位於第二排沖斷構造帶的中段,西與霍爾果斯背斜作左行斜列,東與吐谷魯背斜成右階錯開。在地表上,瑪納斯背斜西起三個泉河,東至塔西河以西,形成近東西走向的長條狀山體,全長50km,軸向近東西,在整體上為一南翼地層緩,北翼地層倒轉,核部遭逆斷層破壞的倒轉背斜。組成背斜的地層從老到新有古近系安集海河組(E2-3a)的灰綠色粉砂岩、泥岩,新近系沙灣組(E3s)紅色砂岩、粉砂岩,塔西河組(N1t)灰綠色條帶狀砂岩、粉砂岩,獨山子組(N1-2d)砂礫岩以及第四系西域組(Q1x)礫岩。烏蘇群(Q2)礫石層零星出露在背斜南翼的局部地段,新疆群(Q3)礫石層和黃土主要分布在背斜兩側的山前地帶和河流高階地上(圖1-3-16)。

圖1-3-16 瑪納斯背斜地質剖面示意圖

從地震資料可知,瑪納斯背斜構造與霍爾果斯背斜構造特徵相似,表現為兩期構造的組合(圖1-3-17):推覆斷層下盤的下瑪納斯背斜構造(斷層轉折褶皺)與褶皺後翼突破至地表的斷層形成的瑪納斯背斜(斷層傳播褶皺),上滑脫面為古近系塑性的安集海河組(E2-3a)地層,下滑脫面為中上侏羅統煤系地層。突破至地表的瑪納斯逆沖推覆斷層對應的反射波組清晰,上盤地層與斷層面平行,呈南傾的單斜構造。推覆斷層下盤存在明顯的褶皺構造,侏羅系-白堊系反射層隆起。反向斷坡褶皺的反射不清楚,但侏羅系-白堊系反射層向北在背斜軸部不能連續過渡,指示了反向斷坡的存在。

圖1-3-17 准噶爾盆地南緣瑪納斯背斜高點地震剖面解釋

(地震剖面來自新疆油田公司)

(三)吐谷魯背斜

吐谷魯背斜位於第二排沖斷構造帶的東段,西起瑪納斯河,東至呼圖壁河以東,全長60km,軸向近東西。吐谷魯背斜在地表上為一南翼地層緩傾,北翼地層部分倒轉、直立、逐漸向北過渡為正常沉積層序的背斜構造。組成背斜的地層從老到新有古近系安集海河組(E2-3a)的灰綠色泥岩夾薄層灰綠色粉砂岩、砂岩,新近系沙灣組(E3s)紫紅色砂質泥岩夾灰紅色、灰綠色砂岩和團塊狀灰岩,塔西河組(N1t)灰綠色條帶狀砂岩、粉砂岩,獨山子組(N1-2d)蒼棕色、灰褐色砂質泥岩、砂礫岩以及第四系西域組(Q1x)灰色礫岩等。

吐谷魯背斜構造表現為一逆沖推覆背斜,古近系通過斷層直接與新近系接觸。吐谷2井鑽遇古近系安集海河組(E2-3a)內的斷層面。從地震反射特徵來看,吐谷魯構造也是由兩組不同的構造復合疊加而成。突破至地表的逆沖推覆構造的反射波組的產狀與推覆面平行,呈南傾的單斜構造,表現斷層傳播褶皺特徵。推覆斷面下盤斷層轉折褶皺的反射波組較為清楚,未見明顯的反沖斷面反射波組。剖面深部的侏羅系西山窯煤層反射非常清晰,在背斜軸部出現分叉,顯示正向斷層的斷坡位置。由於突破至地表的推覆斷層(吐谷魯斷層)切割了下盤背斜的南翼,其形成時間可能晚於下盤背斜構造的形成時間(圖1-3-18)。

三、獨山子-安集海沖斷褶皺帶

第三排獨山子-安集海沖斷褶皺帶的特點是背斜較完整,北翼的沖斷層向下變緩轉變為滑脫,並承擔了以侏羅系為滑脫面的山前推舉帶的部分位移量,主要指獨山子背斜、安集海背斜、呼圖壁背斜和呼圖壁西背斜(呼西背斜)。其特點是:底部主要以滑脫褶皺為特點,發育典型的斷層傳播褶皺;斷層一般是侏羅系滑脫斷層向上的擴展,沒有突破到地表。

圖1-3-18 吐谷魯背斜地震剖面解釋

(地震剖面來自新疆油田公司)

(一)獨山子背斜

獨山子背斜位於第三排沖斷褶皺帶最西段,軸向近東西,奎屯河東西兩側山地構成其主體,東西長約18km,南北寬6km。背斜形態北翼陡傾、南翼緩,核部出露的最老地層為新近系獨山子組(N1-2d),兩翼由新近系獨山子組(N1-2d)、第四系西域組(Q1x)、烏蘇群(Q2)、新疆群(Q3)等組成。

通過地震資料的分析可知,獨山子背斜具典型斷層傳播褶皺特徵,地層前後兩翼變形強烈,南翼緩,北翼陡,並出現地層倒轉,斷層未向上擴展至新近系獨山子組內,侏羅系內台階狀斷層不斷向盆地方向擴展,形成獨山子背斜深層構造雛形,後期在持續的擠壓作用下,獨山子斷層沿早期斷坡背斜的後翼向上突破,形成規模較大的斷層傳播褶皺(圖1-3-19)。斷層上下構造表現為明顯的不協調性。

獨山子背斜上的獨深1井鑽遇斷層下盤,地層傾角過陡,傾角達80°~90°,地震反射資料嚴重失真或為空白反射,獨深1井由斷層上盤的安集海河組直接順層鑽入斷層下盤高角度的安集海河組,尚未鑽及紫泥泉子組(圖1-3-20)。

(二)安集海背斜

安集海背斜位於第三排沖斷褶皺帶最東段,軸向75°~90°,長30km,寬約6km。背斜主體由新近系獨山子組(N2d)褐色泥岩夾砂岩組成,整體為一北翼地層陡傾、南翼地層緩傾的不對稱背斜,未見有地層倒轉現象。背斜南翼獨山子組與西域組(Q1x)為整合接觸關系,傾向南,傾角15°~20°,西域組之上的不整合覆蓋著烏蘇群(Q2)礫石層夾砂層或砂層透鏡,傾角7°~11°。背斜北翼北傾的獨山子組傾角20°~40°,未見西域組地層出露,烏蘇群礫石層直接以角度不整合覆蓋在獨山子組之上,傾角5°~20°(圖1-3-21)。背斜北翼南傾的主逆斷層沒有直接出露地表。

圖1-3-19 准噶爾盆地南緣獨山子背斜構造解析

(地震資料來自新疆油田公司)

圖1-3-20 准噶爾盆地南緣獨山子背斜地震剖面解釋

(地震剖面來自新疆油田公司)

在地震剖面上,安集海背斜為一由「Y」字型傾向軸線逆斷層夾持的斷層傳播褶皺構造。圈閉層位主要為新近系、古近系、白堊系及侏羅系,該背斜為較平緩的背斜構造,翼部傾角不大,北翼傾角為28°~37°,南翼傾角23°~30°,被斷層夾持的背斜構造較完整,主逆斷層沿白堊系吐谷魯組(K1tg)泥岩層滑脫(圖1-3-21)。

(三)西湖隆起

在第三排背斜北部還發育了一個更新的正在發展的潛伏活動背斜,即西湖隆起。它位於獨山子背斜西北,烏蘇縣城以南,不僅在地表表現為隆起,而且從地震反射剖面上可以看到地表以下3~5km處的三疊系、侏羅系地層中存在向南傾斜的逆斷層斷坡,傾角約25°~30°,斷坡上發育一個南緩北陡的不對稱背斜(圖1-3-10)。西湖隆起構造成因及形成機理與第三排構造相同,主要為斷層傳播褶皺。

圖1-3-21 准噶爾盆地南緣安集海背斜地震剖面解釋

(地震剖面來自新疆油田公司)

四、小結

天山北緣發育了三排沖斷褶皺帶,第一排山麓沖斷褶皺帶一般為基底捲入式構造,有高角度逆沖斷層存在(圖1-3-11、1-3-12、1-3-13、1-3-14);第二排霍-瑪-吐沖斷褶皺帶發育復合式構造,推覆斷層上盤構造樣式為斷層傳播褶皺,下盤一般發育斷層轉折褶皺,其南翼被後期的突破至地表的推覆斷層破壞,構造的主要位移量由推覆斷層消耗(圖1-315、1-3-16、1-3-17、1-3-18);第三排獨山子-安集海沖斷褶皺帶通常發育斷層傳播褶皺(圖1-3-19、1-3-20、1-3-21)。

這三排沖斷褶皺帶在整體上顯示為一逆沖楔狀體,前鋒向北。底部沖斷滑動面自前侏羅系地層到中新統地層向北變淺。逆沖斷層及其相關褶皺自南向北逐漸減弱,地層逆沖堆疊逐漸變薄,構造變形時間逐漸變新,這是前陸變形帶楔形逆沖帶斷面的基本特徵。自南向北構造變形的程度和幅度逐漸遞減,呈台階狀,反映了地殼縮短作用是逐漸向北傳播的。

在每一排沖斷褶皺帶中都存在構造變形程度「西強東弱」的特點,一般認為(Tapponnier et al.,1982;Molnar and Lyon-caen,1988;Avouac and Tapponnier,1993),這是由於帕米爾高原向北的強烈推擠而形成的,塔里木塊體順時針的旋轉也對天山的構造變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總的說來帕米爾高原的推擠應該起著主導的作用。

參考文獻

鄧起東,馮先岳,張培震等.1998.天山活動構造.北京:科學出版社,1~80

鄧起東,馮先岳,張培震等.1999.烏魯木齊山前坳陷逆斷裂—褶皺帶及其形成機制.地學前緣,6(4):191~201

方世虎,郭召傑,張志誠等.2004.天山北緣前陸沖斷帶形成時間的初步確定.新疆地質,22(1):24~29

賈承造.1997.中國塔里木盆地構造特徵與油氣.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419

賈承造,魏國齊.2000.前陸沖斷帶油氣勘探.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351

賈承造,魏國齊,李本亮等.2003.中國中西部兩期前陸盆地的形成及其控氣作用.石油學報,24(2):13~17

劉和甫,梁慧社,蔡立國等.1994.天山兩側前陸沖斷系構造樣式與前陸盆地演化.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19(6):727~741

劉和甫,汪澤成,熊保賢等.2000.中國西部中、新生帶前陸盆地與擠壓造山帶耦合分析.地學前緣,7(3):55~72

盧華復,賈東,陳楚銘等.1999.庫車新生代構造性質和變形時間.地學前緣,6(4):215~221

盧華復,陳楚銘,劉志宏等.2000.庫車再生前陸逆沖帶的構造特徵與成因.石油學報,21(3):18~24

汪新,賈承造,楊樹鋒.2002.南天山庫車褶皺沖斷帶構造幾何學和運動學.地質科學,37(3):372~384

魏國齊,賈承造,施央申等.2000.塔里木新生代復合再生前陸盆地構造特徵與油氣.地質學報,74(2):123~133

吳曉智,王立宏,徐春麗.1994.准噶爾盆地南緣齊古-小渠子地區構造特徵及油氣勘探前景.石油勘探與開發,21(1):1~7

Allen M B,Vincent S J,Wheeler P J.1999.Late Cenozoic tectonics of the Kepingtoge thrust zone: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ianShan and the Tarim Basin,northwest China.Tectonics,18:639~654

Avouac J P,Tapponnier P,Bai M,et al..1993.Active thrusting and folding along the northern TianShan and late Cenozoic rotation of the Tarim relative to Dzungaria and Kazakhstan.J.Geophys.Res.,98:6755~6804

Burchfiel B C,Brown E T,Deng Q D,et al..1999.Crustal shortening on the margins of the Tien Shan,Xinjiang,China.Int.Geol.Rev.,41:665~700

Lu Huafu,David G Howell,Jia Dong,et al..1994.Rejuvenation of the Kuqa foreland basin,north flank of the Tarim Basin,Northwest China.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36:1151~1158

Mitra S.1990.Fault-propagation folds,geometry,kinematic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traps.AAPG,74:921~945

Mitra S,Mount V S.1998.Foreland basement-involved structures.AAPG,82:70~109

Molnar P,Tapponnier P.1975.Cenozoic tectonics of Asia:effects on a continental collision.Science,189:419~426

Molnar P,Ghose S.2000.Seismic moments of major earthquakes and the rate of shortening across the Tian Shan.Geophys.Res.Lett.,27:2377~2380

Suppe J.1983.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fault bend folding.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283:684~721

Suppe J,Medwedeff D A.1990.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fault-propagation folding.Eclog.Geol.Helv.,83(3):409~454

Suppe J,Connors C.1999.Shear fault-bend fold in thrust tectonics.AAPG Memoir,99~100

Tapponnier P,Molnar P.1977.Active faulting and tectonics in China.J.Geophys.Res.,82:2905~2929

Tapponnier P,Monlar P.1979.Active Faulting and Cenozoic tectonics of the Tien Shan,Mongolia,and Baykal Regions.J.Geophys.Res.,84:3425~3459

Tapponnier P,G Pelzer,A Y Le Dain,et al..1982.Propagating extrusion tectonics in Asia:New insight from simple experiments with plasticine.Geology,10:611~616

Yin A,Nie S,Craig P,et al..1998.Late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Chinese Tian Shan,Tectonics,17:1~27

(張銳,郭召傑,方世虎)

『肆』 中國地質大學 新生如何登錄地大網站個人中心

中國地質大學新生登錄地大網站個人中心可以通過地大新生代網站進行個人中心登錄內。容

在中國地質大學的官方網站首頁中的「學生天地」中點擊「新生代」,即可進入「地大新生代」網站,在網站的首頁左側就可以登錄個人中心了:

『伍』 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研究特色

生物地質與來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自簡稱生環國重特色可概括為「一核心,兩結合,三尺度」。即:以地球表層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協同演化為研究核心,將生物地質和環境地質研究相結合,從重大地質轉折期和突變事件的三種時空尺度出發。具體開展重大地質突變期的地球環境和生命過程、晚新生代以來的環境事件和生命過程、人類活動的生物和環境效應等研究。將當代地球環境和生命過程置於地質歷史時空格架中,採取「將今論古」和「以古示今」的科學研究方法,探索地史時期生物與環境的協同演變,啟示當代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陸』 王瑜的教育教學經歷

1988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1991年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構造地質學碩士學位,1994年於中版國地質科學院權獲構造地質學博士學位,1994-1996年期間在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從事固體地球物理方向的博士後研究工作,1997年被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聘為副研究員。2001年被評為研究員,2001年底調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任教,2002年轉為教授。
近幾年來所從事的專業為構造地質學、構造-熱年代學、Ar/Ar測年。負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型儀器MM-5400質譜儀工作。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與大陸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從事的主要研究領域為:造山帶造山作用過程的研究;中新生代構造作用特徵及年代學的研究;同位素年代學中的Ar-Ar年代學及實驗室研究和測年;中新生代的熱年代學及其過程;第四紀中國火山活動的構造地質背景的研究;同時還涉及有關的盆地構造研究。

『柒』 南海晚新生代地層結構特徵、沉積厚度及沉積模式

邱燕1劉建華2陳泓君1

(1.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廣州 510760;2.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杭州 310012)

第一作者簡介:邱燕,女,博士,教授級高工,從事石油地質與海洋地質研究,已發表論文三十多篇。

摘要 本文綜合地震、鑽井及區域地質資料,通過分析地震相參數等,研究南海晚新生代(E3—Q)地層結構特徵和沉積厚度變化,建立了晚新生代沉積模式,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為南海油氣的進一步勘探開發提供有效的基礎資料。

關鍵詞 南海 晚新生代地層 結構特徵 沉積厚度 沉積模式

1 前言

南海新生代沉積盆地數量眾多,分布范圍廣,沉積厚度大,其豐富的油氣資源早已為世人所矚目。1978~2004年間,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完成了大量的多道地震、重、磁等綜合地球物理調查。勘探實踐已證實,在這些新生代沉積盆地中,晚新生代(E3—Q)地層是油氣的主要勘探目的層。多年來,前人對諸盆地的構造特徵以及油氣地質條件等已做了深入的研究(劉寶明,金慶煥,1997;鍾建強,黃慈流,詹文歡等,1994;Prell W L,Wang P X,Blum P,et al.,1999)。本文著眼於油氣勘探的實際應用,進一步研究南海晚新生代地層的結構特徵、沉積厚度特徵以及沉積模式,為南海的油氣勘探部署提供新的參考依據。

2 地震地層及結構特徵

南海東、西部晚新生代(E3—Q)地層發育程度、地震界面劃分和地層內部結構有所不同,本文以117°E為界,將南海晚新生代地層分東部和西部逐一討論。

2.1 南海東部地震地層特徵及其地質屬性

在南海東部新生代地層中識別出4個主要的反射界面,自上而下依次為:T1,T2,T4,和Tg(圖1、2、3)。它們具有不同特徵,屬於不同地質年代的區域不整合面,其反射特徵如下:

圖1 南海東部北段地震反射剖面

Fig.1 Seismic through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South China Sea

圖2 南海東部南段地震反射剖面

Fig.2 Seismic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South China Sea

圖3 馬尼拉海溝地震反射剖面

Fig.3 Seismic through the Manila trench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1:上新統底界,由1~2個強相位組成,視頻率高,連續性好,在全區均可追蹤。

T2:上中新統底界,由數個強相位組成,視頻率高,連續性好,分布廣,全區均可追蹤。界面上、下反射波層次較密集,能量比較強。

T4:中新統底界,由1~2個強相位組成,視頻率較上部界面反射波低,基本連續。該界面上、下地震反射波特徵有較大差異,其上反射波能量強、視頻率高,連續性好,層次密集;其下反射波能量弱、視頻率較低,反射層次起伏較明顯。

Tg:基底反射波,也是漸新統底界。本區大部地區為深海盆沉積,因而缺乏漸新統以下的沉積層。Tg由數個強相位組成,能量特別強,視頻率較低,連續性好,在全區基本可以追蹤。但是在局部海域,由於海底地形傾角大,水深較淺,多次波發育,使界面變得模糊不清。產狀有明顯起伏,受斷裂作用強烈,屬新生界基底面反射波。

根據區域地層資料和ODP184航次等站位資料(Prell等,1999),將地震反射層自上而下劃分為A(海底—T1)、B(T1—T2)、C(T3—T4)、D(T4—Tg)四套地震層序。分別代表上新統—第四系、上中新統、中-下中新統和漸新統。A、B、C三層序特徵相似,主要為弱振幅低連續地震相,反映深水環境中的細粒沉積。D層序(漸新統)以中-強振幅、連續地震相為主,為淺海至半深海沉積。

2.2 南海西部地震地層特徵及其地質屬性

在南海西部晚新生代地層中識別出T1,T2,T3和T4四個地震反射界面(圖4、5),屬於不同地質年代的區域不整合面,其反射特徵如下。

圖4 南海西部萬安盆地地震剖面

①「台」狀地震相;②「S」形前積地震相;③弱振幅低連續地震相;④中-弱振幅低連續地震相

Fig.4 A seismic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①「Platform」seismic facies;②「Sigmoid」progradational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③feeble amplitude and low-continuum seismic facies;④middle-low amplitude seismic facies

T1:第四系底界,為平直的反射波,具高頻、穩定、強振幅、高連續雙相位等特徵,與上下層序為整合接觸,全區可以追蹤。

T2:上新統底界,反射特徵南北差異較大。北部一般表現為中頻、中-強振幅、連續雙相位反射,局部為反射振幅較弱的中連續單相位反射。

T3:上中新統與中中新統的分界,一般由1~2個相位組成,多為波狀起伏的強反射面,連續性稍差,呈中頻、中-強振幅、中連續—連續反射。T3界面與下伏反射層組的接觸關系普遍存在明顯的削截現象,是區分上、下兩套具不同反射特徵層組的分界。T3之下為一套已發生不同程度變形且明顯被斷層錯斷的反射層組,其上為一套水平或近水平、未變形或輕微變形、被斷層錯斷較少而且斷距較小的反射層組。

T4:為上、下第三系的分界。總體來說,T4反射波由2個相位組成,為低頻、中-強振幅、中連續反射,與上下層組一般為整合接觸,局部與上覆層為上超接觸。

圖5 南海北部陸坡西部地震剖面

①高頻中振幅連續地震相;②雜亂/蠕狀地震相;③席狀中-強低振幅中連續地震相

Fig.5 A seismic through northern slo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①High frequency,middle amplitude and continuum seismic facies;②Chaotic/squiggle seismic facies;③Sheet drape middle-strong amplitude and middle continuum seismic facies

T1,T2,T3和T4四個不整合界面將本區地震反射層自下而上劃分為A(海底-T1)、B(T1—T2)、C(T2—T3)、D(T3—T4)四套地震層序。分別代表上新統—第四系、上中新統、中中新統和下中新統—上漸新統。A層序主要為弱振幅低連續地震相,反映低能環境中岩性較均一的沉積。B層序以陸架邊緣具有大型「S」形前積結構為特徵(圖4),一般為淺海至陸坡、半深海沉積。C層序未經受強烈的後期構造變動,一般為濱-淺海至半深海沉積。本層序最為典型的特徵是具有強振幅、連續性好的「台狀」地震相(邱燕,1996),是碳酸鹽岩和生物礁的地震響應(圖6)。D層序由於受到後期較強烈的構造變動的影響,地震反射特徵變化較大,振幅和連續性均不穩定,一般為濱-淺海或三角洲沉積。

圖6 南海西部萬安盆地地震剖面特徵

(①丘狀地震相)

Fig.6 WA336 seismic line through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①Mound seismic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2.3 地震相劃分及其特徵

南海晚新生代地層地震相類型豐富,特徵明顯。通過分析地震相中的振幅、視頻率、連續性、外部形態和內部幾何結構等參數,可推斷解釋晚新生代的沉積相與沉積環境。地震相劃分及其特徵見表1。

表1 地震相劃分及主要特徵Table1 The partitions of the Seismic Facies and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2.4 地層結構特徵

根據地震相分析結果,識別出本區E3—Q沉積層結構類型主要有以下七種:

層狀碎屑岩結構類型:一般分布在構造活動較穩定區和離物源相對較遠的陸坡半深海區,各時代地層剖面上均有分布。以高頻中振幅連續地震相、中頻中振幅連續地震相等為特徵。

塊狀碎屑岩結構類型:以中、粗粒砂岩為主,少量砂、礫岩,單層厚度大,呈塊狀,通常是在沉積速率較高的環境下形成的。以席狀中-強振幅中-低連續地震相、弱振幅低連續地震相等為特徵。

濁積岩結構類型:僅分布在北部的中新統中下部和上新統底部,以及南部陸坡區局部地區。以雜亂/蠕狀地震相為特徵。

滑塌堆積結構類型:分布局限,一般發育在北部和中、南部陸坡的坡腳處,以雜亂地震相為特徵。

前積結構類型:在北部第四系下部和南部更新統地層中甚為發育。以「S」形前積地震相為特徵。

碳酸鹽岩結構類型: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的沉積盆地中,主要集中在中中新統與上中新統層位(圖4,圖6),以「台」狀地震相和丘狀地震相為特徵。

3 沉積厚度

區內晚新生代(E3—Q)沉積厚度變化較大,總體呈南、北厚,中部薄,西部厚,東部薄的特徵(圖7)。北部和東部沉積厚度等值線間隔較疏,地層厚度變化不大,一般為4000~6000m,但是北部偏西部位的沉積厚度達14000m;西部和西南部等值線間隔較密,延伸范圍也較大,沉積厚度一般為2000~8000m,局部最厚可超過12000m。東部沉積厚度一般為100~4000m,東部最大厚度達2500~3500m,大部分地區小於1000m。中央海盆沉積一般為1000m,沉積厚度變化緩慢,沉積環境開闊穩定。中部海山區沉積較薄,大多不足1000m。北部陸坡區由斷裂控制的地塹和地壘凹、凸構造相間排列。南部南沙群島一帶沉積厚度相對較薄,一般只有500~2000m。東部馬尼拉海溝分北、南兩段。北段位於深海盆北部的東端,走向近NNE向,沉積層為深海盆北部向東的延伸,故厚度較大,海溝西翼為2000~2500m,海溝軸部可達3000m以上。南段海溝走向近SN向,南端轉為NW向,沉積較薄,僅數百米。

北部、中部、東南部和南部都有面積較大的沉降中心,根據地震相分析,這些沉降中心同時又是各盆地的沉積中心。北部沉降中心的沉積厚度超過3000m,最厚大於5000m。西部沉降中心最大沉積厚度大於7000m,該區顯然受南海西緣斷裂的影響較大。南部的沉積層最厚,發育有三至四個沉降中心。各中心的最大厚度為3000~12000m。東部也有兩個沉積中心,其厚度分別為達2500m和3000m。南部NE走向的海槽區沉積厚度較大,厚度等值線密集。

沉積厚度分布特徵表明,在南海實施進一步的油氣資源勘探,應將重點放在北部、南部和西部。

圖7 南海晚新生代(E3—Q)沉積等厚度圖

Fig.7 Isopach of the strata thickness from Oligocene to Quaternar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4 沉積模式

依據上述分析和典型地震剖面解釋,結合國外相關資料,在南海海域晚新生代(E3—Q)沉積層中建立了兩種沉積模式:碎屑岩沉積模式和碳酸鹽岩沉積模式。其中,碎屑岩模式主要有三角洲相和濱海-淺海-半深海-深海碎屑岩相,碳酸鹽岩沉積模式則以碳酸鹽岩台地發育為主(圖8,圖9)。

圖8 南海晚新生代濱、淺海-陸坡相模式

1—砂岩;2—砂質泥岩;3—泥灰岩;4—灰岩;5—泥岩;6—砂礫岩;7—分支河流;8—塌積岩

Fig.8 The deposit mode of littoral,neritic and slop fac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1—Sand stone;2—sand-mud stone;3—mud-limestone;4—limestone;5—mudstone;6—sand-conglomerate;7—distributary channel;8—slump stone

圖9 南海晚新生代半深海-深海相模式

Fig.9 The deposit model of bathyal and abyssal fac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南海北部陸架東部中新世-第四紀三角洲基本上都是以河流作用為主的建設型三角洲,兼有河流-波浪復合作用的建設型三角洲,主要可分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三種亞相,在縱向剖面上往往顯示為海退的沉積體系。

濱-淺海、半深海相碎屑岩沉積模式有兩種發育狀況,一種是下粗上細的海進沉積模式,另一種是下細上粗的海退沉積模式。海進沉積模式:自下而上沉積層發育狀況為濱海-淺海-半深海相,沉積物由粗變細的碎屑岩沉積,反映沉降速率大於沉積速率、海平面持續上升的沉積現象;海退沉積模式:自下而上沉積層發育狀況為半深海、淺海-濱海,沉積物由細變粗的碎屑岩沉積,反映沉降速率小於沉積速率、海平面持續下降的沉積現象。

碳酸鹽岩沉積模式以台地形式為主。碳酸鹽岩台地有兩種類型的基底,一種是在高凸起區的花崗岩類基底,另一種是受構造運動影響而抬升的隆起部位。台地可分為盆底、前緣斜坡、礁隆、台緣、開闊台地等亞環境。在縱向剖面上,上述各種碳酸鹽岩沉積亞相往往相互疊置,交替出現。

5 結論

南海東、西部晚新生代(E3—Q)地層發育程度和地層結構有所不同,東部大部分為深海盆沉積,缺乏漸新統以下的沉積層,晚新生代地層中識別出T1,T2,T4和Tg4個主要的反射界面,分別代表上新統—第四系、上中新統、中-下中新統和漸新統。西部晚新生代地層中識別出T1,T2,T3和T4四個地震反射界面,分別代表上新統—第四系、上中新統、中中新統和下中新統—上漸新統。

地震相分析結果表明本區沉積層結構類型主要有七種:即層狀碎屑岩、塊狀碎屑岩、濁積岩、滑塌堆積、前積、碳酸鹽岩和生物礁結構。

區內晚新生代沉積厚度南、北厚,中部薄;西部厚,東部薄。

晚新生代沉積層存在兩種沉積模式:碎屑岩沉積模式和碳酸鹽岩沉積模式,其中碎屑岩模式主要有三角洲相和濱海-淺海-半深海-深海碎屑岩相;而碳酸鹽岩沉積模式則以台地形式為主。

參考文獻

劉寶明,金慶煥.1997.南海曾母盆地油氣地質條件及其分布特徵,熱帶海洋,16(4),18~25

邱燕.1996.南海西南部主要盆地碳酸鹽岩層序地層學解釋.南海地質研究(8).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鍾建強,黃慈流,詹文歡等.1994.南海曾母盆地新生代晚期構造沉降分析,黃渤海海洋,12(2),41~46

Prell W L,Wang P X,Blum P,et al.1999.Ocean Drilling Program,Leg 184 Preliminary Report,South China Sea,Texas A&M University

Strata configuration,sediment thickness and deposit mode in Oligocene to Quaternary in South China Sea

Qiu Yan1Liu Jianhua2Chen Hongjun1

(1.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2.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OA,Hangzhou,31001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ata obtained by the geophysical reconnaissance and drilling explore in the South China Sea,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rata configur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Oligocene to Quaternary and its variety of sediment thickness in horizontal and establishes several deposit models of late-Cenozoic strata in the South China Sea.All of the fruits offer useful information and theoretic evidence for futur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oil-bearing basi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Key Words:South China Sea Strata in Oligocene to Quaternary Configuration sediment thickness depositional model

『捌』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玖』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專業方向

研究目標:
地球科學學院始終瞄準「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目標。具體體現在:爭取SCI論文,包括國際SCI論文達到國內地學領先水平;爭取中科院院士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創新群體、教育部創新團隊、重點基金項目數達到國內地學院系領先水平;努力保持國家重點學科領先水平;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平台建設取得突破;使獲國家級獎勵和在國際著名刊物(如Nature)上發表的文章數領先,實現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
在科學研究方面始終堅持重視人才培養,重視科研團隊和科技平台建設,堅持以地球科學基礎研究為重點,在學科前沿進行創新性探索,並結合國家目標和地區經濟建設目標,開展資源(礦產、能源)、環境、地質災害等領域的應用基礎和應用研究。
近期主攻:復雜地質演化與成礦作用;青藏高原南部板內造山與金屬成礦大爆發;重大地質轉折期生物與環境協同演化;晚新生代以來全球變化紀錄;長江流域山-河-湖互動和湖泊濕地環境等領域。
具體研究方向:
1、岩石圈三維結構的地質—地球化學研究
2、造山帶結構、組成、演化和動力學研究
3、生物找礦、生物選礦技術
4、區域地質調查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
5、遙感圖像處理技術及其在地質環境監測上的應用
6、3S(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技術、遙感)集成技術及其應 用
7、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旅遊資源等)調查規劃和開發
8、應用礦物學和寶玉石學
9、古生物化石鑒定和微體古生物化石樣品處理鑒定
可從事領域:
一、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的理論與方法
1.金屬和油氣資源的勘查與開發技術
2.環境地球化學可以從事以下三方面工作:
① 環境地球化學與人體健康:重點是地方病成因研究;
② 自然環境中有害污染物的存在形態、含量分布和遷移轉化研究及防治對策;
③ 地球化學與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通過系統研究1.5萬年以來環境變化的地球化學記錄,預測全球未來五十年的環境變化。
二、地理信息系統與數字信息技術
1.國土資源遙感調查與信息技術;
2.城市地理信息與動態監測技術;
3.土壤侵蝕遙感與水土保持監測網路系統;
4.線路工程地質遙感與選線環境評價;
5.防汛抗旱決策支持系統與水利信息化建設;
6.配網地理信息系統與電力、電訊資源管理系統;
7.流域資源環境綜合資料庫建設與應用;
8.車載GPS與智能交通系統。
三、應用第四紀地質研究
1.地質災害機理預測與防治:主要是區域地殼穩定性預測、大河流域防洪減災研究、區域可持續性發展研究;
2.國土資源規劃及城鄉資源環境設計;
3.岩溶地貌與旅遊資源開發
四、生物找礦及生物選礦技術
五、海岸帶工程地基勘查、海洋旅遊資源規劃、海洋砂礦勘查開發
六、危機礦山隱伏礦體的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研究及外圍找礦
七、各類石材勘查與開發利用
八、金屬、非金屬材料開發應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