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質災害動畫
⑴ 求保定電視台原來幾年播出過的日本動畫片有關地球災難
作品命名一覽
原名:氷塊若イチゴ
正式譯名: 冰若草莓(台灣)
冰若小草莓/冰若草莓喵(香港)
其它常用譯名:冰草莓喵喵
氷もしイチゴならば(日文)
原作: 冰若伊凝
題材類型: 魔法少女
《劇情簡介:
在繼《東京貓貓》(也叫(東京喵喵》)之後,外星人再次侵入地球,作為地球的子孫,美少女冰若伊凝承接桃宮草莓托夢的
遺願,與銀狐的DNA結合,於是就出現了身手敏捷,失眠等一系列變化,恰巧碰到白金稜的兒子白金奈,這才明白了事情的緣由,
可憐的伊凝會經常變成小狐狸被人追趕,與冷酷的白金奈的關系也冰雪蓮音、秋本伊晴、水澤檸檬、小栗糖果等,一起拯救地球!
人物簡介
姓名: 冰若伊凝
貓貓名:伊凝貓貓
性別:女
稱謂:伊凝
職業:歌壇小天後
職位:隊長
年齡:12
性格:活潑 可愛 天真 善良 溫柔
愛好:跆拳道 唱歌
特長: 跆拳道 歌聲悠揚
出場順序:第一個
變身咒語:冰狀的銀晶,水色的光芒,
就象徵著我的心!!OH!那透明純凈的水晶心,
請讓我成為拯救地球的貓咪聖戰士吧!
武器: 冰若棒棒糖
攻擊法術:冰雪皆凝 冰瑩幽若 冰凝落雨
代表顏色:銀色
屬性水晶:銀水晶
法術咒語:Ribbon伊凝ice~~!Ribbon伊凝icy~~!Ribbon冰凝ice-cream~~!
法術效果:冰雪皆凝;把怪物凍住5秒 冰瑩幽若:怪物呈暈眩狀態10秒
冰凝落雨:一般情況下不會用 將空氣中蒸汽凝為冰劍 射向多個敵人
但冰凝落雨使用後三天內不能使用魔法
家庭情況: 父母都是跨國公司的老闆,
伊凝的家是一個大別墅,有游泳池,游樂場(小的),花園。
伊凝每月有2萬塊的匯款,所以伊凝的家很多衣服,
伊凝的衣服中只要小莓在動畫片中穿過的都有。
但是伊凝有潔癖...找鍾點工啦!
喜歡的食物: 草莓 冰淇淋聖代 巧克力
討厭的食物:芸豆
跟誰一個班級:冰雪蓮音 白金奈
和誰是好朋友:冰雪蓮音 秋本伊晴
姓名:冰雪蓮音
貓貓名:蓮音貓貓
性別:女
平時稱謂:蓮音
平時職業:小學5年級學生
職位:副隊長
年齡:11
性格:雙重性格,有時酷酷的
口頭禪:然後....然後...
特點:可愛,酷酷滴
愛好:游泳
特長:游泳,唱歌
出場順序:第二個
變身咒語:蔚藍的大海,純潔的冰晶,賜予我力量吧!蓮音貓貓變身!
武器:蓮音水晶棒
顏色:淺藍 色
屬性水晶:藍色冰晶
象徵性物品:藍寶石
攻擊法術:蓮音緞帶,冰封
法術咒語:Ribbon蓮音echo
法術效果:蓮音緞帶:像鞭子一樣,從魔法棒里射出,纏住敵人;冰封:把對手用冰塊凍住,持續25秒.
家庭情況:爸爸是神秘星球太陽國國王,媽媽是神秘星球太陽國皇後
喜歡的食物:胡蘿卜,牛排
討厭的食物:白蘿卜
跟誰一個班級:冰若伊凝 白金柰
和誰是好朋友:冰若伊凝
⑵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啟動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駐守巡查及再檢查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93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主管部門,地調局:
近期,部分地區因強降雨引發了地質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為進一步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落實防災減災措施,部研究決定,在前期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檢查的基礎上,啟動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駐守巡查工作。同時由部領導和有關司局負責同志帶隊再赴重點地區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檢查。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地質災害防治檢查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組 (附件1)於6月16日至6月23日分赴有關省 (區、市)檢查指導工作。工作組重點了解近期地質災害情況,督促檢查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等工作開展情況。
二、區片專家駐守巡查
主汛期期間,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區片專家 (附件 2)在負責區片開展地質災害防治駐守和巡迴檢查工作,做好防治措施落實的檢查督促,協助指導地方開展巡查排查、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工作。各區片專家組每周一向部報告上周工作情況,如有重要情況及時報告。
三、其他事項
請各省 (區、市)國土資源廳 (局)做好區片專家駐守、巡迴檢查期間的協調聯絡,積極配合開展檢查工作。其他地方參照部作法開展巡查檢查工作,並將有關情況於 6月底前報部。
聯系方式:
地質環境司 010 -66558322 66558316 (傳真)
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010 -66558072 66557723 (傳真)
附件: 1.地質災害防治檢查工作分組
2.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組安排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附件 1
地質災害防治檢查工作分組
一、待定
組長 徐紹史 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
成員 辦公廳有關同志
地質環境司有關同志
二、四川組
組長 汪 民 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成員 薛佩瑄 地質環境司災害防治處處長
三、安徽組
組長 張洪濤 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
成員 張開軍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高工
四、貴州組
組長 關鳳峻 地質環境司司長
成員 段曉康 地質環境司綜合處幹部
五、湖北、重慶組
組長 柳 源 地質環境司巡視員、三峽辦主任
成員 黃學斌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指揮長
付小林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教授
六、河北組
組長 陶慶法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郝愛兵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處長
李建中 地質環境司監測處主任科員
七、福建、廣東組
組長 徐建芳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王燦峰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工程師
連建發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高工
八、湖南、江西組
組長 田大佑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陳紅旗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辦公室主任
王海強 地質環境司幹部
九、陝西組
組長 殷躍平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 (正局級)
成員 李曉春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災害處主任科員
十、雲南組
組長 田廷山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 (正局級)
成員 王支農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高工
附件 2
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組安排
⑶ 河北省出現的自然災害,要詳細內容
河北省的自然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版和乾旱、洪權
澇、冰雹、寒潮等氣象災害以及病蟲害等。河北省各種自然災害在強度、規模、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方面,均居全國前列。尤其是夏秋季節,暴雨往往都會大強度地如期而至,一旦受影響,對農業的破壞極大。
⑷ 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
我國是地質災害多發國家,災害類型多樣,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通過對中國地震發生記載次數的統計發現,我國的地震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居世界之首。歷史時期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發生十分頻繁。同時,我國又較多發生強震,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先後發生7級以上地震50餘次,而6級以上地震,僅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發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圍幾乎遍布全國,但貴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區)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我國也頻發,是除地震外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發布的全國地質災害通報2004~2009年資料(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的地質災害月報和速報資料匯總)統計(表1-1;圖1-1),這3種地質災害占的比例高達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質災害居於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統計
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貴地區,由於地處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向東部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地形起伏切割特別劇烈,同時許多地區暴雨強烈,加上人為破壞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動廣泛而又嚴重,所以崩滑流特別發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動特別頻繁,是我國崩滑流災害嚴重的地區。在以下地區形成崩滑流密集區(帶):1)長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帶。主要以泥石流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遼寧的鳳城、寬甸、岫岩,河北的青龍,北京的懷柔、密雲等地區。
2)黃土高原密集區。主要為黃土滑坡,其次為泥石流。以西部的隴中高原和中部的陝北高原最嚴重,特別是在黃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鐵路沿線尤為發育。
3)秦嶺-大巴山密集區。以泥石流、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以白龍江和漢水流域最發育。
4)長江三峽密集帶。以滑坡和崩塌(危岩)為主,其次是泥石流。廣泛發育在宜昌—重慶之間的長江沿岸。
5)龍門山、橫斷山、五蓮峰、烏蒙山密集區。以滑坡、泥石流為主,崩塌(危岩)次之。鮮水河、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流域最發育。
6)雲貴高原密集區。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其次為崩塌(危岩)。以瀾滄江、元江流域最發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連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華南和東南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和台灣山脈的一些地區崩滑流災害也比較嚴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活動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伴隨一些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而急劇發展,目前已廣泛分布在我國大城市、城鎮、礦區與鐵路沿線。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帶,引起地面下降與裂縫,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96個城市和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時引發不同程度地裂縫。據鄭柏舉(2010)資料,目前我國的沉降總面積約9萬平方千米,而且仍然處於蔓延趨勢,其中約80%分布在東部地區。地面沉降從地質角度看,容易發生在3種區域:三角洲和濱海平原、沖洪積平原及內陸盆地。體現在我國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條主要的地面沉降區(帶):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地面沉降區、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面沉降區、長江三角洲的嘉興-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汾渭溝谷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其中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是全國地面沉降最為嚴重的地區。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十分嚴重。據全國地質災害普查資料統計,全國有岩溶塌陷3000多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330平方千米。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廣西、湖南、貴州、廣東、河北、江西、雲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粵北山地。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質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3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鹼化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雖然它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國家,據調查統計,至20世紀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67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8%。長期以來,我國水土流失呈持續發展態勢,其面積、侵蝕強度和危害程度不斷加劇,全國平均每年擴展約1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廣泛,以黃土高原地區最嚴重,長江、珠江中上游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比較嚴重。其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千米,年均侵蝕模數約8000噸/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總量為1316億噸。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年侵蝕土壤為24億噸。
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區域,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斷上升趨勢,近年來平均每年擴展2460平方千米。
全國現有各類鹽漬土地99萬平方千米,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地37萬平方千米,殘余鹽漬化土地45萬平方千米,潛在鹽漬化土地17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地區、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區。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嚴重。
(五)火山災害
火山災害目前僅屬於次要的,我國大多數火山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雲南、黑龍江與台灣等邊緣省份。目前我國有危險的活火山有3處,即長白山、騰沖和台灣的陽明山。
⑸ 張家口市崇禮縣城泥石流、崩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主辦單位:崇禮縣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崇禮縣國土資源局
協辦單位:張家口市國土資源局
張家口市氣象局
(2013年6月)
一、工作方案
為了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提高《崇禮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可操作性和各部門快速反應能力,增強群眾防災意識,提高群眾自救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特製定本方案。
(一)主題
張家口市崇禮縣城泥石流、崩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二)時間
2013年7月10日10:00—11:30
(三)地點
張家口市崇禮縣城小西溝泥石流、縣一中西側崩塌。
(四)組織形式
主辦單位:崇禮縣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崇禮縣國土資源局
協辦單位:張家口市國土資源局、張家口市氣象局
參演單位:崇禮縣政府、崇禮縣委宣傳部、崇禮縣國土資源局、崇禮縣住建局、崇禮縣公安局、崇禮縣衛生局、崇禮縣民政局、崇禮縣氣象局、崇禮縣教育局、崇禮縣水務局、崇禮縣消防大隊、西灣子鎮、崇禮縣市容市貌管理中心、河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河北省地礦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質大隊、河北省環境地質勘查院。
本次演練設演練指揮部。
總指揮:王煥平
副總指揮:曹建偉
成員:各參演單位主管領導
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崇禮縣國土資源局,崇禮縣國土資源局梁森副局長負責協調聯絡工作。
應急演練現場總調度:梁森,應急演練現場副總調度:馬建國。
(五)目的意義和原則
目的意義:在崇禮縣城小西溝泥石流、縣一中西側崩塌地災隱患點的地質災害即將發生的緊急情況下,通過應急預案的演練,旨在檢驗各部門職責的分工落實、應急隊伍的協調能力、技術裝備的合理配置、受災群眾的防災自救意識,進一步熟悉應急處置程序,提高應急處置的快速反應能力,從而能迅速、高效、有序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應急演練原則:
(1)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3)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4)部門配合、密切協作的原則;
(5)簡捷高效、安全第一的原則。
(六)應急演練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受前期連續降雨影響,崇禮縣城小西溝泥石流、縣一中崩塌險情加重,天氣預報未來24小時崇禮縣城有強降雨,小西溝泥石流和縣一中崩塌可能發生重大地質災害,附近居民受到嚴重威脅,情況十分緊急,需立即啟動《崇禮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搶險救災應急指揮部,組織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盡快安全有序撤離危險區的居民,採取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力爭使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應急演練由8部分組成:①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②巡查監測、險情上報;③應急響應、應急調查;④緊急會商、啟動預案;⑤部門聯動,緊急避險;⑥人員安置、應急處置;⑦臨災狀態解除;⑧尾聲。
(七)參加演練單位、演練職責分工
張家口市國土資源局: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應急調查。
張家口市氣象局: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
崇禮縣國土資源局:地質災害險情監測、險情上報、應急調查、應急搶險。
崇禮縣氣象局:加密雨量監測、市縣會商、發布預警。
崇禮縣公安局:維護緊急撤離秩序、維護臨時安置點治安,演練現場交通管制。
崇禮縣住建局:應急排險的工程機械、人員、物資等。
崇禮縣衛生局:救治傷病員、組織臨時醫療點、臨時安置點衛生防疫(消毒等)。
崇禮縣民政局:組建應急指揮部,臨時安置點、保障受災村民基本生活保障(帳篷、食品、飲用水等)。
崇禮縣消防大隊:在臨時安置點設置臨時供水點,提供群眾生活用水,應急搶險救援。
崇禮縣西灣子鎮:組織應急搶險隊幫助村民撤離(老弱病殘),組織村民參加演練。
崇禮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其他成員單位:按「崇禮縣2013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分工職責參加應急演練。
(八)各參加演練單位演練現場職責、人員設備物資分工
崇禮縣政府:組織領導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崇禮縣委宣傳部:宣傳報道、聯絡電視台、報社等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報道,現場錄像機4部4人、照相4人及前後期攝制視頻、光碟後期製作。
崇禮縣國土資源局:協調聯絡各參演單位,演習日各參加演習單位車輛場地協調指揮管理。會場組織(會務組10人),演練現場總調度1人(袖標),調度8人(袖標),來賓車輛管理1人,監測調查組2人,監測員1人,巡查員1人,解說員2人(男女),組織搶險突擊隊20人(統一服裝),布置觀禮現場背景、彩旗、音響、展板、條幅、袖標、演習車標(通行標志)、指揮小旗、手持擴音喇叭,各種標牌(車輛、單位、場地、設施用,現場工作人員)、專家組圖紙3張、指揮部圖紙3張、對講機10部等。
崇禮縣公安局:警車6輛,人員25人,演習(預演)當日道路交通管制。崇禮縣公安局提前進入,負責交通管制事項,規定時間段內掛演習通行標志車輛可進入演練區域。
崇禮縣西灣子鎮:應急搶險用車,應急搶險隊員30人(統一服裝)。組織受威脅群眾300人,按規定路線分批次撤離,協調演練區域。
崇禮縣住建局:鏟車2輛、自卸車2輛,草袋30個(演練道具中的沙袋)、搶險人員20人(草袋擺放)。
崇禮縣衛生局:救護車2輛,消毒器3套(配3人)、擔架2副(配6人)、常用葯品(盒)若干,人員10人(統一服裝)。
崇禮縣民政局:負責演練後勤保障、帳篷(指揮部1頂,受威脅群眾4頂,提前搭建3頂,現場搭建2頂)、方便麵、礦泉水,指揮部帳篷內臨時桌椅等。
崇禮縣消防大隊:消防車2輛,配臨時供水水桶10個,人員10人(統一服裝)。
崇禮縣教育局:負責提供觀摩現場桌子椅子。
崇禮縣市容市貌管理中心:演練現場場景維護。
崇禮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其他成員單位:按「崇禮縣2013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分工職責參加應急演練。
河北省張家口地質環境監測站:專家2名。
(九)觀摩單位
省國土資源廳地環處,崇禮縣縣委,崇禮縣政府,市國土資源局,市氣象局,各縣區國土資源局主管局長、地環科長,崇禮縣各鄉、鎮,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駐地地勘單位等。
(十)進度安排
(1)2013年6月22日前:編制演練腳本、成立指揮部、安排部署演練工作、協調聯絡各參演單位。
(2)2013年6月28日:整理場地,發放演練腳本。
(3)2013年7月5日、7月8日兩次預演:9:00參演單位進場,10:00預演。
(4)2013年7月7日:提前部分視頻拍攝、剪輯完成。
(5)2013年7月10日:9:00參演單位到達指定位置,9:30參觀單位到會場,10:00:正式演練,預計11:20演練結束。
(6)2013年7月31日,完成後續光碟製作、宣傳材料製作等。
(十一)有關要求
(1)各參加演練單位指派一名領導負責與演練總調度聯絡。
(2)各單位人員演練過程中注意安全,遵守秩序和紀律。
(3)演練現場聽從調度指揮,參觀人員車輛聽從調度安排,到指定位置停放。
(4)公安部門提前協調交通管制事項,掛演習通行標志車輛可進入演練區域。
二、現場布置
(1)演練參觀現場布置(略)
(2)應急演練各部位示意圖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⑹ 河北地質災害的類型及防治
題目太大
地質災害常見的無非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資料不好收集。我四川的對河北地質情況不熟悉。自己有針對性的去收集吧。
⑺ 河北省秦皇島市戴河、洋河河口地區海水入侵災害災情評估
一、海水入侵活動的背景條件與發展歷史
1.海水入侵地區自然條件
秦皇島市海水入侵活動主要發生在市區東南部的戴河、洋河河口地區。該地區為小型濱海沖洪積平原,其東南側臨渤海,北側、西側和西北側為燕山余脈的低山丘陵。平原海拔高度為1~10m,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戴河、洋河自西北流入該區後,在平原東北邊緣和中部注入渤海。沿河發育有河漫灘和1~3級堆積階地。
平原基底和周緣山地丘陵地層為太古宇片麻岩類、古元古界混合花崗岩和侏羅系凝灰岩、安山岩。平原第四系地層以沖積、洪積為主;其次為河口堆積、海灣濱岸堆積、瀉湖沼澤堆積、風積等。其岩性主要為粘質砂土、砂質粘土、淤泥質粘土、砂、礫石等,厚度一般為20~40m,最厚達80m左右。
平原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含水層岩性主要為中粗砂、砂礫石。厚度一般為5~25m。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和山前地帶的側向滲透補給,其次為河流入滲、灌溉入滲和海水入侵補給。據有關研究成果,全區多年平均總補給量為5120×104m3,平均補給模數為45×104m3/km2,扣除灌溉入滲和海水入侵水量,地下水可開采量4860×104m3,平均可開采模數42×104m3/km2。地下水排泄途徑主要是人工開采,其次為蒸發和向河道、海洋排泄。地下水動態受自然條件和人工開采活動控制。地下水位一般在0~5m(埋深2~10m),漏斗區水位0~10m(埋深2~15m),局部地下水埋深超過20m。地下水天然水質良好,礦化度小於lg/l,水化學類型以HCO3-Ca、HCO3-Ca·Na、HCO3·Cl-Na·Ca型為主。受海水入侵影響,濱海岸地帶礦化度為1~3g/l,水化學類型以Cl-Na型為主。
2.海水入侵地區社會經濟概況及地下水開采活動
海水入侵地區行政歸屬秦皇島市撫寧縣的牛頭崖鎮、留守營鎮、西河南鎮和盧王莊鄉,人口約7.5萬。該區交通方便,京山鐵路從其中部通過,公路四通八達。農業生產發達,共有耕地9.5萬畝,其中90%為水澆地。主要作物為水稻、小麥、玉米、棉花、蔬菜。1993年農業總產值0.9億元。工業以造紙業為主,有縣和鄉鎮造紙廠20餘個;其次有糧食加工、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化肥等。1993年工業總產值為2.6億元。該地區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除北緣的北戴河海濱旅遊區外,南部正在建設的南戴河旅遊開發區發展迅速。
伴隨本區工農業生產和旅遊事業的持續發展,地下水開采強度不斷加大。在50年代末,為向北戴河療養區供水,建成第一個集中開採的地下水水源地。70年代中期以後,農業和工業用水急劇增加,普遍出現地下水超采現象。到1993年,全區地下水總開采量達6318×104m3,其中工業、農業、人畜用水分別占總開采量39%、59%、2%。平均開采模數55×104m3/km2,超采率24%。不同地區地下水資源條件和開采強度不同,超采率不一。可大致分為5個地段,以東南部的留守營附近和東北部的棗園一帶最嚴重(圖16-1、表16-1)。
表16-1秦皇島市海水入侵地區地下水資源分布與開采現狀表
據撫寧縣水利局資料,1994。
地下水長期超采,使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形成一定范圍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和低於平均海平面的地下水位負值區,因而導致了海水入侵活動。
3.海水入侵發展歷史與形成過程
秦皇島市海水入侵活動發生在市區南部的洋河河口和戴河河口地區。據水化學監測資料,60年代以前,該地區地下水水質良好,氯離子含量130~170mg/1;水化學類型為HCO3-Na型。70年代初,個別水井出現咸化現象,顯現海水入侵跡象。70年代末期以來,海水入侵活動迅速發展,到1986年,在南戴河—卜家營一帶普遍發生海水入侵活動。入侵面積22km2,為海濱療養區供水的棗園水源地有4眼井因水質惡化而停用,307眼農用機井也相繼報廢。1987年以後,海水入侵速度雖略有減緩,但仍以2km2/a左右的速率持續發展。到1991年,海水入侵面積達32.4km2,其中氯離子含量達500mg/1以上的中度、重度海水入侵面積達21.8km2,氯離子最高含量為1450mg/1。棗園水源地總計22眼供水井中有16眼水井因嚴重咸化而報廢,其它供水井累計報廢325眼(圖16-2)。
圖16-1秦皇島戴河、洋河河口地區水資源及開采強度分區圖
1—分區界線及代號;2—研究區范圍
圖16-2秦皇島市戴河、洋河口地區海水入侵災害分布圖
1—海水入侵范圍;2—地下水氯離子含量(mg/l)等值線;3—水化學類型界線;4—HCO3-Ca·Na;5—HCO3·Cl-Na·Ca;6—Cl·HCO3-Ca∆Na;7—Cl-Na
海水入侵活動是在一定的水文地質條件下因超強度開采地下水等原因,使濱海地帶地下水與海水動力平衡遭到破壞後產生的災害現象。研究區地下水含水層岩性為細砂、中粗砂、礫卵石。它們從陸地延伸到海底,所以與海水保持密切的水力聯系。在天然環境下,地下水位高於平均海平面,並保持一定的水力勢頭,使地下水流向海洋。70年代後,本區地下水開采量不斷增大,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低於平均海平面的地下水位負值區。到1984年,在棗園、蔣營、東河南和溝兒灣一帶,地下水位降到—2m以下,最低達-8m。此後近10年期間,隨著氣候和采水強度變化,地下水位雖有升降,但始終保持在平均海平面以下。在這種情況下,海水和海底鹹水不斷向濱岸陸地方向擴侵,使濱海淡水資源遭到破壞,成為持久性災害。
二、海水入侵活動的危險性評價
(一)危險性評價指標與危險性等級劃分
水化學監測資料是評價海水入侵危險性的直接依據。其基本水化學指標是氯離子含量,參考指標是Na+Ca/Cl值、地下水礦化度及地下水水化學類型。
根據我國和世界一些國家生活飲用水水質標准(表16-2、16-3),將氯離子(氯化物)含量250mg/l確定為海水入侵災害的臨界值。同時考慮灌溉用水、工業用水對水質的要求,將海水入侵活動進一步劃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入侵區(表16-4)。
表16-2中部部分省(市、部門)生活飲用水水質標准對氯化物的要求
說明:()為自來水。
表16-3部分國家生活飲用水水質標准對氯離子的要求
(二)危險性分布
據研究區特徵,劃分為4個等級(表16-5、圖16-3)。南新莊—西陸庄—卜家營—焦庄以西地區為無入侵區,以東地區為海水入侵區;且自西向東依次為輕度入侵區、中度入侵區、重度入侵區。各區均與海岸呈平行的條帶狀。
三、海水入侵災害易損性評價
海水入侵活動的主要危害是破壞供水水源,從而導致采水設施報廢,工農業生產受損,耕地土質劣化。因此,決定海水入侵災害易損性的主要因素是供水井密度/眼/104m2、地下水供給強度/104m3/104m2、耕地類型及其對灌溉水質的敏感程度。依這三方面因素將易損性劃分為3個等級(表16-6)。其分布情況如下(圖16-4)。
表16-4海水入侵危險性等級劃分
圖16-3秦皇島市戴河、洋河口地區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分布圖
1—無入侵區;2—輕度入侵區;3—中度入侵區;4—重度入侵區
表16-5秦皇島市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分布表
表16-6秦皇島市海水入侵災害易損性等級劃分表
圖16-4秦皇島市戴河、洋河河口地區海水入侵災害易損性分布圖
1—輕度易損區;2—中度易損區;3一重度易損區
重度易損區。僅分布在棗園附近,是向北戴河供水的集中開采區。海水入侵災害破壞供水水源,使生產井和配套供水設施報廢,造成嚴重損失。
中度易損區。分布在三個地區,即留守營—前韓家林地區、洋河套—西河南地區和卜家營—溝兒灣地區。這些地區除了農灌井外,還有分散的企業供水井。由於海水入侵災害使這些供水設施報廢,企業和農灌水源匱乏,農業生產和企業生產受到影響,因而造成比較嚴重的損失。
輕度易損區。重度易損區和中度易損區以外的地區,主要為水稻等種植區。其開采水井為農灌井。海水入侵災害使水井報廢,農作物減產,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四、海水入侵災害的破壞損失評價
(一)海水入侵災害的損失構成與核算方法
海水入侵災害的直接後果是使地下淡水資源水質惡化,其產生的破壞損失主要包括:①開采井和配套供水設施報廢損失,按各種設施的現實價值和失效程度核算;②採用劣質水供水或縮減供水造成的糧食減產與企業產品減產損失,按現實減產價值核算;③因開發新水源而增加的投資,按現實成本核算。
海水入侵災害的損失分布一方面與災害危險性、易損性分布同步變化;另一方面又經常出現災害與損失異地分布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地下水開采區與供水地距離較遠,二者的危險性和易損性不一致。基於這種情況,對於小面積的海水入侵災害只核算災害的總體損失,對損失分布不做進一步分析。
(二)海水入侵災害歷史損失評價
在全面調查統計的基礎上,採用現實成本逐項核算的辦法確定歷史損失(表16-7)。
秦皇島總計損失為6234萬元。海水入侵面積32.4km2,平均損失模數192萬元/km2。
表16-7秦皇島市海水入侵災害破壞損失核算表
(三)海水入侵災害預測損失評價
海水入侵災害破壞損失是在危險性評價基礎上,對危害對象逐一調查統計後確定的。所以災害預測損失的關鍵是危險性預測,即預測未來時期海水入侵活動的程度和范圍。
可採用數學模擬手段進行危險性預測。具體方法是採用平面二維模型來模擬地下水水動力滲流場和鹽分濃度場,據此判斷預測期災害危險性。
數學模型為:
1.水流方程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W——地下水資源補給、排泄強度,包括大氣降水、河渠滲漏補給強度及潛水蒸發和
開采強度/(m3/d);
K——含水層水平滲透系數/(m/d);
H——潛水水位/m;
Z——含水層底板標高/m;
D——研究區域;
B1、B2——研究區第一、二類邊界;
H0(x,y)——初始時間水位/m;
H1(x,y)——人為第一類邊界水位/m;
q(x,y,t)——二類邊界流量/(m3/d);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C——潛水氯離子濃度/(mg/1);
W——地下水補給排泄強度/(m3/d);
m——含水層厚度,/m;
Dxx、Dxy、Dyy——氯離子深度彌散系數張量/(m2/d);
Vx、Vy——地下水流速張量/(m/d);
C0(x,y)——初始時刻氯離子濃度/(mg/l);
C1(x,y)——一類邊界氯離子濃度/(mg/l);
c·q(x,y,t)——氯離子容量/(mg/l、m/d)。
3.水流方程與水質方程的藕合與求解
對於上述由連續方程與運行方程合成的水流與水質方程的藕合,取水頭H作變數,利用達西定律: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把兩個微分方程藕合起來,構成水質預測模型。對每個三角單元建立水量平衡和溶質質量守恆方程,聯立後可得到任一時刻的水位和氯離子濃度值。
模擬預測程序如圖16-5。
圖16-5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預測的數值模擬程序流程圖
研究區模型參數見表16-8。
表16-8秦皇島海水入侵危險性預測模型參數表
以1992年5月實測地下水水位和氯離子濃度值為預測初始值。按照偏豐水年、平水年、偏估水年三種情況對未來10~20年左右時間內海水入侵危險性進行預測。
偏豐水年。年降水量為880mm,地下水年開采量為5400×104m3。地下水位較初始值升高,0m等值線大致在王各庄、牛店子、王家營一帶。洋河套和留守營、前韓家林一帶地下水降落漏斗縮小。海水入侵區范圍向東收縮,大致移至白玉庄、蔣營、東河南、東蘇撐子一帶。災害損失較現狀減少約800~1000萬元。
平水年。年降水量600mm左右,地下水年開采量約5550×104m3。地下水位較初始值略有下降,0m等值線大約在牛頭崖、獅子河、盧王莊南、桑園一帶。洋河套、留守營、前韓家林一帶的地下水降落漏斗略有擴展。海水入侵活動范圍稍有擴大,大致在王各庄、西陸庄、東河南、東蘇撐子一帶。災害損失較現狀增加200~400萬元左右。
偏枯水年。年降水量450mm左右,地下水年開采量約6300×104m3。地下水位明顯下降,0m等值線大致向西北移至京山鐵路西北側的北蒲蘭、盧王莊一帶。洋河套、留守營、前韓家林一帶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明顯擴大。海水入侵范圍向西北擴展到王各庄、都寨、洋河套、唐義庄一帶。災害損失較現狀將增加1000~1500萬元左右。
綜合上述,今後本區海水入侵災害變化的總趨勢是在緩慢發展中,伴隨地下水開采強度的大小而反復消長。在這種情況下,豐水年的地下水開采量減少,地下水位上升,海水入侵活動減緩,入侵范圍略有收縮,損失有所減少;平水年地下水位持續緩慢下降,海水入侵活動緩慢發展,入侵范圍略有擴大,損失有所增加;枯水年地下水開采量增加,地下水位明顯下降,海水入侵活動發展,入侵范圍明顯擴大,損失相應增加。
五、防治工程評價
大部分海水入侵災害都是因超強度開采(或疏干)地下水所引起的,所以,防治海水入侵災害的根本途徑是控制地下水開采強度,防止濱海地區水環境惡化。此外,在河口地區修建防潮閘等工程,阻止沿河上溯的潮水,也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就研究區而言,上述兩方面措施的實施辦法是:根據地下水資源條件,把開采量控制在允許范圍內,與現狀開采強度相比,需減少約1.5×104m3/a左右。防潮閘宜建在洋河入海口附近,具體地點以洋河大橋下游約40m處為宜。據歷史最高潮位,閘門高3m左右,建成後可蓄淡水約3×106m3。
上述措施的投入包括:防潮閘工程費用;因減少地下水開采量而引起的工農業減產或替代水資源費用。取得的收益主要是防止水資源繼續惡化,基本滿足供水要求。防治工程的投效比為:
Zf=∆Zs/F+S
式中:Zf——防治效益比;
∆Zs——災害損失增加值(預測損失與現狀損失的差值);
F——防潮閘工程費用;
S——削減地下水開采量造成的損失或替代水資源費用。
由於目前該地區尚沒有提出災害防治方案,所以難以評價防治效益。此外,由於目前我國水資源價格比較低,而水資源開發費用不斷上升,所以海水入侵災害防治工程的直接經濟效益一般很小,有的甚至小於1。其主要效益是保護資源,並因此取得相應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⑻ MV是動畫版的,四個人,地球災難,然後有個鏡頭是主角從從大橋上滑板滑下來
那個這個會是《光能使者》嗎?不過,這部動畫不是國產,這個前提是,這部動畫片,以你的記憶和感覺是?哪個國家的?
⑼ 1967年河北省什麼時候發生的地震
河北省上復個世紀60年代發生在制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自然地質災害。
邢台地震由兩個大地震組成:1966年3月8日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專區隆堯縣(北緯37度21分,東經114度55分)發生震級為6.8級的大地震,震中烈度9度強;1966年3月22日16時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專區寧晉縣(北緯37度32分,東經115度03分)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
2016年3月8日,邢台抗震救災50周年紀念活動在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舉行。
⑽ 6年來最大冷渦暴雨,動畫解析如何影響京津冀
京津冀未來3天現區域性暴雨最近是怎麼了6月20日受緩慢東移的高空低渦影響,21日至24日京津冀地區將出現區域性暴雨過程,本次降雨具有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累計雨量大,並伴有強對流天氣等特點。針對網上流傳的「六年來最大冷渦暴雨即將光臨京津冀」,北京市氣象專家回應,在低渦天氣系統影響下,水汽輻合明顯、上升運動強烈,加之低渦移動緩慢,降水持續時間較長,易形成暴雨天氣。北京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郭金蘭介紹,降雨初期,弱冷空氣與暖濕氣流交匯明顯,大氣對流性強,伴有雷電、短時大風和冰雹,短時雨強較大;中後期低渦主體影響,大氣整層溫度下降,對流減弱,雨勢相對平穩。其中,最強降雨出現在21日夜間至23日,河北中北部、北京及天津累計降雨量級可達大雨到暴雨,局地大暴雨,短時雨強較大。北京地區21日午後到夜間,大部分地區有雷陣雨,以小到中雨為主,雨量分布不均,局地短時雨強較大,並伴有短時大風或冰雹。最強降雨時段出現在22日白天到夜間。23日至24日仍有陣雨或雷陣雨天氣。大部分地區過程累計降雨量級可達大雨到暴雨(40至80毫米),西部山前及東北部地區雨量大,局地可達大暴雨(100至150毫米),最大小時雨強30至50毫米。氣象專家提示,強降雨天氣將導致低窪地區和部分路段出現道路積水,對22日早、晚城市交通將造成較大影響。降雨期間需遠離山區、河流、水庫、旅遊景區和建築工地等危險地帶。注意防範山區強降雨可能誘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及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此外,持續降雨將影響冬小麥的收曬,提醒抓緊時間搶收及晾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