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隴南最新地質災害
A. 怎麼查到隴南每年發生的地質災害數量,包括每年發生了多少滑坡,崩塌,泥石流 造成的損失,求解。 跪謝!!
你可以到當地的國土資源部門了解情況。每個省都有地質環境監測院或者版監測站,都權會開展地質災害的調查,如果發生了災害,造成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都會要求一級一級速報的,人員有傷亡的一般要報省國土資源廳,死亡3人以上的要報部,10人以上的國土資源部會安排專家組進行調查。所以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地質災害到省里查實最好的。
B. 關於2020.8.21隴南災情中央有沒有新政策
央廣網隴南8月20日消息(記者孟永輝 張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2020年8月以來,甘肅隴南文縣連續四次出現暴雨、大暴雨天氣,短期內暴雨場次多、強度大、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累計降水量大,均突破文縣氣象歷史極值記錄。由於部分鄉鎮道路通訊中斷,詳細災情還在進一步的統計當中。
截至目前,發生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的特大暴洪泥石流已造成了1人死亡,2人失蹤,6人失聯,當地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三萬多人。同時,受各類地質災害影響,通往文縣縣城的交通全部中斷。甘肅省緊急調集道路搶險救援隊伍,力爭盡快打通搶險救災「生命線」。
記者在文縣玉壘鄉馬家溝村看到,甘肅省公路搶險工作隊伍正在處置一處大型滑坡體。這里是國道212線由碧口通往文縣的必經之路,距離文縣縣城只有35公里,19日,由隴南市武都區通往文縣碧口鎮的道路已經搶通。
甘肅省公路交通建設集團現場抗洪搶險總指揮寇曉明說,從17日到20日,他們已經沿著國道212線碧口至文縣段奮戰了三天。寇曉明介紹:「清除的大小堆積體大約有120餘處,今天我們在繼續朝前推進。目前我們投入的設備共有十餘台套,投入的人工有四十餘人,因為前面的情況並不明確,所以我們力爭能夠在明天到達文縣。」
面對隴南公路災毀搶險的巨大困難和挑戰,甘肅省交通廳又在19日增派臨夏、白銀、金昌、張掖、武威等省屬公路局組建的5支公路應急搶險突擊隊趕赴文縣,補強薄弱路段搶險力量。在現場查看道路恢復情況的甘肅省副省長、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告訴記者,目前,文縣的災情「比想像中要嚴重」,尤其是一些鄉鎮、村社的道路、通信全部中斷,當地幹部只能步行至縣城報告災情,因此,所有部門均已做好准備,待道路搶通後第一時間全面展開救災工作。孫雪濤表示:「文縣縣城的生活保障現在正在全力以赴做工作,目前供水、供電這些臨時性的措施已經建立了,下一步打通了以後,那才真正能實現文縣縣城的正常運轉。」
C. 甘肅地質災害成因及防治
甘肅省地處黃河、長江源頭地區,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境內地回質災害類型多、發答育集中,為我國地質災害危害較嚴重的省份之一.長江流域所處的隴南地區地勢高峻,河流切割強烈,降水量豐富,滑坡、泥石流集中發育.中部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溝壑交織、水土流失嚴重.降水量相對豐富的洮河中游、渭河、涇河上游地區黃土滑坡集中、泥流發育.河西走廊自然環境較差,由於人為不合理的水土資源開發造成土地沙漠化和土壤鹽漬化為主的地質災害發育.
解決辦法主要是綠化,提高植被固沙能力
D. 甘肅隴南未來幾天是不是有地震
人類目前還沒有任何科學有效的方法准確的預測地震,這個是現實,確實沒辦法的。
目前世界地震預防和預測協會在幾年前的大會上作出的最權威決定就是,在目前和有可預知的將來,地震的准確預報和預測都是沒法科學完成的。
當然我這里說的是准確預報,就是精確到什麼時候的地震,不是說地震不可預測。目前世界上地震研究技術第一的日本和第二的美國都曾經有過比較成功的預測,當然,日本預測的那次比實際發生早了4年多,位置也偏移了五百多公里,美國預測的那次很准,位置相當准,但是卻過了預測時間9年後才有一次地震。而且地震級別也沒有達到預測的7級以上,而是5級多點,5級地震說實話,對於地震最多的日本來說,這個級別地震全國每天平均兩次。
世界上所有地震研究學者都很奇怪為啥中國有那麼多人說自己曾經成功預測過地震,因為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所有權威地震研究機構都沒有成功精確預測過哪怕一次地震,而目前國內流傳的很多預測故事都過於玄機和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而仔細考證就發現漏洞太多了。
英國的BBC曾經做過一部記錄片,名字叫《為什麼我們不能預測地震》,邀請了美國地質調查局,日本地震研究機構和中國地震局,一起做這期節目。闡述了目前世界上十幾種流傳的地震預測方法,日本的地層鑽探研究法,美國的地質移動法,歐洲的概率法,中國的動物預測法。最後的出的結論,就是這些方法目前還都不能准確的預測地震。
所以,在歐美國家和日本,地震相關機構一般主要任務是如何防震,也就是靠提高建築物防震水平和公民的避震防震培訓上。而沒有任何地震預報機構。有這個機構的目前只有中國一家,也就是說,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地震局有滴很預報這個職責,顯然這個不科學。
當然,中國在地震預警方面是領先世界的,中國也是地震預警系統世界上唯一的出口國,目前世界上正在運行的大部分地震預警系統,包括聯合國主持的地震預警系統也是進口的中國設備。中國地震預警系統也創造了在地震到達地面20秒前提供地震預警的世界最高紀錄,以前這個紀錄是日本人的地震預警系統,大概是十幾秒,並在地震波到達地面錢5秒鍾通過電視,廣播,簡訊等形式緊急播報出來。日本這個系統雖然沒有中國預報時間早,但是在實際使用經驗上要豐富的多,日本的預測系統曾經多次成功提前預警,挽救了幾十萬日本人。
E. 甘肅隴南發生地震有沒傷亡
3月日16時2分在甘肅隴南市禮縣(北緯34.26度,東經104.86度)發生2.9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隴南歷史悠久,是秦王朝、秦族、秦文化的發祥地,秦第一陵園——秦西垂陵園位於禮縣大堡子山;隴南也是中國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動的核心地區,東晉、南北朝時期氐人在隴南境內前後建立了五個地方政權,作為白馬氐族後裔的文縣白馬人被譽為「東亞最古老的部族」。此外,隴南還是中國主要中葯材和油橄欖產地之一。
F. 甘肅隴南山體滑坡巨石滾落是怎麼回事
8月15日,甘肅隴南文縣玉壘鄉,國道212線K648+130關頭壩(玉壘鄉冉家村觀景台附近)發生山體崩塌。由於當地工作人員提前監測預警,指揮路上車輛及時避讓,未造成人員和車輛損傷。目前山體還不夠穩定,當地公路、交通崗還在監測,崩塌致使國道212線碧口與縣城道路阻斷。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國氣象局15日下午連發兩個橙色預警:從15日晚8點到16日晚8點,甘肅南部局地發生山洪災害可能性大,甘肅南部局部地區發生地質災害的氣象風險高。
16日凌晨1點多,甘肅隴南市氣象局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紅色預警,預計16日凌晨到上午,隴南市文縣、武都南部及康縣、成縣、徽縣、兩當縣部分地方將出現大暴雨,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
(6)甘肅隴南最新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甘肅隴南市提前部署准備:
甘肅省隴南市於14日晚8點啟動防汛Ⅰ級應急響應,按照部署,當地已全面進入戰時狀態。隴南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王鵬介紹,各縣區對重點防範區域群眾進行轉移安置,截至目前,全市共計安全轉移安置群眾3437戶13729人。
與此同時,隴南市向社會公布10部應急電話號碼,34個相關部門單位在隴南市抗洪救災指揮部聯合辦公,每兩小時對各縣區、各鄉鎮、各村社進行電話抽查,詢問降雨情況、災情情況、人員安全情況。
G. 現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地質災害情況
經過全國人民的幫助,已重建家園,過著安穩日子。
H. 甘肅隴南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
隴南行政中心搬遷引起的事件
1、行政中心的含義行政中心,也稱政治中心、政務中心(這個概念稍小些)等,簡而言之,是指某個行政區劃內最高政府職能的集合或者總稱,根據行政區劃范圍的大小,有不同的稱呼。我國實行5級政府管理體系,國家級行政中心稱為首都,我國的首都駐地是北京市;省區級行政區劃行政中心稱為省會;市州級稱為市或州府;縣級稱為市或縣城;鄉鎮級一般稱為鄉集鎮或建制鎮。和許多國家相比,我國的政府多出一級,現在我國在局部地區正在試行「省管縣」,即省直轄縣。
2、隴南市行政中心的歷史和現實隴南市現轄1區8縣,僅有的一個區是武都區,也是隴南市政府駐地,即行政中心所在地。但隴南市設立地級市的時間並不長,2004年元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隴南地區和武都縣,設立隴南市,武都縣更名為武都區,為隴南市人民政府駐地。從實際操作來看,撤地建市之後,並沒有修建新的市政府辦公樓,僅僅是把原來行政公署的牌子換成隴南市政府和其它機構。從以上可以看出,隴南市和武都區的歷史都不是很長,那麼在此之前是哪種管理體制呢?
隴南市設市之前稱為隴南地區,由甘肅省政府派遣行政專員管理,行政專員常駐地稱為行政公署,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公署並非一級政府,僅僅是省政府的派出機構,代為管理當地事宜,隴南市設市之前行政公署所在地是武都縣。解放以來,武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武都專區(含若干縣)行政督察公署所在地,但在1958年4月,武都專區撤銷,並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武都專區恢復。1985年5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行政公署遷駐成縣,但由於歷史原因,實際並未搬遷,有部分省市直機關搬遷至成縣,行政公署依舊駐武都縣,直至2004年隴南撤地建市。
3、隴南行政中心提議搬遷的背景和過程3.1 背景和程序隴南行政中心搬遷為何舊事重提呢?根據一些反對搬遷的網友的說法,早在5.12大地震之前的3月份,就在民間有隴南市搬遷至成縣的傳說,當然,應該相信這只是一個傳說,因為如果是事實的話,那隻能說是某些人好大喜功。
根據筆者掌握的有據可查的資料,隴南市行政中心搬遷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應該是在5.12之後。但無論如何,總有一個最先提到行政中心需要搬遷的人,這個人是誰呢?不知道!按照市級行政中心搬遷的一般程序,應該是由當地政府組織相關材料,形成報告之後送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審核,審核通過之後,向國務院打報告,申請搬遷,一般國務院會派遣專家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結論做出決定。
根據以上程序,首先是自下而上的申請,然後是自上而下的審核和審批,也就是說,一般意義上,提出行政中心搬遷的始作俑者應該是地方政府。
那麼,有沒有例外呢?應該說是有的,即所謂不可抗拒因素。
回顧歷史,改革開放之前,我國行政區劃變動異常頻繁,基本都是自上而下的,下級政府和部門只是忠實的執行者。但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經過30年的發展,早已今非昔比了,行政區劃的調整也變的異常慎重,強調實事求是、調查研究和科學合理,在這種情況下,自1985年以來,甘肅省基本沒有大范圍的行政區劃調整,只有按部就班的撤地建市。也就是說,在強調科學發展觀的今天,一直沒有碰到不可抗拒的因素存在。
3.2 過程因此,5.12大地震成為了隴南市行政中心搬遷的一個契機,一個「不可抗拒」的因素。如果說隴南市行政中心搬遷已經被國務院「批復」,那麼,肯定存在一個報告,至於這個報告是由哪一級政府部門組織形成的,不得而知。
據蘭州晚報報道,日前,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成立了隴南市行政中心災後遷建評估專家委員會。蘭大資源環境學院院長王乃昂教授、經濟學院院長高新才教授分任該專家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和副主任委員。就隴南市級行政中心災後異地遷建事宜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實地調研與分析評估工作。經過3次會議討論,現已形成隴南市級行政中心災後異地遷建專家評估報告,上報國務院審批。
這則消息絕大部分的真實性勿需懷疑,但國務院絕對不會批復一個專家委員會的技術報告,充其量,這個報告只能作為一個主報告的附件。也就是說,有一份由政府組織編寫的正式申請報告,等待或者已經被國務院批復、否決了。
4、隴南行政中心搬遷的依據那麼,申請隴南市行政中心搬遷的主要依據是什麼呢?熟悉隴南市的人都很清楚,從隴南市域范圍內看,行政中心搬遷的目的地只有一個,那就是成縣。成縣和武都比較,到底有哪些優勢和不足呢?應該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4.1 人地關系凡是去過武都的人都知道,武都是一個典型的帶狀河谷城市,受到「兩山夾一川」的地理條件限制,主要建設集中在白龍江北岸的階地上,在這個不足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現在容納著大約7萬人,按照一般城市的容量,人口超出1倍有餘。而且建設比較混亂,道路不成系統,周邊山體綠化狀況也較差。總而言之,現狀的武都城區整體建設管理水平都處於比較落後的局面,由此而直接導出的一個結論是,這不像一個地級市。事實上,這句話很多人都說過,包括部分武都區人民。反觀成縣,則正好相反,成縣的規模並不比武都大,但是用地方正規整,建設狀況也遠勝於武都,周邊山體植被良好,環境優美,城市具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4.2 災害影響武都城區地處秦嶺山系,介於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三大地貌單元之間,位於西秦嶺緯向構造帶與武都「山」字型構造體系交匯處,地層破碎,地質構造活動強烈,地質災害活動頻繁,是我國四大滑坡、泥石流密集區之一,也是甘肅省省受地震、泥石流、滑坡危害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武都是我國地震多發區之一,設防烈度為7—8度。除5.12外,武都區歷史上地震較多、震級較強,破壞嚴重。根據《隴南地區地震目錄》,武都地區發生過多次強震。由此可見,武都城區一貫存在發生強震的可能性,同時,由於兩山之間極窄,強震後形成堰塞湖的可能性極大,將會嚴重威脅人民全中的生命財產安全。
從泥石流災害來看,城市未來建設用地范圍之內,白龍江兩岸泥石流溝總數達59條。如此嚴重的災害,本質原因是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是我國著名的災害嚴重地區;其次是受歷史影響,周邊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同時,由於武都城市發展較為落後,無法擔負巨額的災害治理費用,城市許多地段都處於對災害不設防的困境。因此,武都所面臨的災害,雖然存在治理的可能性,但代價高昂,而且隱患永遠無法排除,因此,武都城區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成縣基本沒有什麼自然災害,因此即使發生地震,成縣也幾乎沒有次生自然災害。而次生自然災害正是武都的最大隱患。
4.3 城市功能由於武都是市政府所在地,因此,在隴南市域范圍內起作用的主要是行政中心職能;從產業來看,武都區三次產業結構比約為28:17:55,從中可以看出,第二產業發展明顯滯後,武都城市僅有少量的農副產品初加工產業;從商貿物流業分析,擔負隴南市南部物流商貿中心。綜合來看,除行政中心職能外,武都城市主要擔負武都區范圍之內的中心功能。
從隴南市域范圍來看,隴南市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最好的是徽成盆地,而且發展的基礎和後勁都遠遠超過武都,武都城市第二產業的發展滯後,使城市在總體功能上嚴重缺失,帶動隴南全市發展的作用非常有限,產業功能的明顯缺失,甚至很長時間內無法彌補,是武都城市發展最大的制約瓶頸和門檻之一。
因此,武都城市的發展應當重新審視,從市域范圍內重新定位,從自身發展的要求重新整合,實事求是地制定科學、合理、因地制宜的發展計劃。
4.4 交通分析從目前來看,武都區和成縣對外交通水平相當,甚至武都略高一籌,兩地均無航空和鐵路;從規劃來看,目前有在成縣建設支線機場的意向;蘭渝鐵路干線,蘭海高速公路干線均通過武都,而成縣僅有支線和連接線通過,建設時序上也落後於武都。但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為止,蘭渝鐵路干線已經動工,而蘭海高速公路武都段雖然舉行了開工典禮,卻遲遲沒有動工,如果行政中心搬遷,不排除改線的可能性。
因此,武都和成縣對外交通聯系,從可預期的時間段來看,依然是基本相當。
以上幾點應該是隴南市行政中心搬遷的主要依據,而且主要是站在隴南全市(1區8縣)的整體發展來考慮的。但是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總有正反兩面,如果搬遷只有好處,1985年行政公署為什麼沒有實際搬遷呢?武都為什麼會發生上訪甚至沖擊事件呢?
5、圍繞隴南行政中心搬遷的利益紛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除了武都區發生上訪沖擊事件外,隴南其他縣並沒有什麼動靜。因為隴南市政府並不只是管轄武都區,而是管轄全市1區8縣。那麼,除了因為隴南最高行政管理機構自古到今多數時間駐扎在武都之外,還有沒有其它原因使武都區有人反對搬遷呢?當然有,而且只能是利益原因。一旦涉及到利益,任何問題都會變得嚴峻起來,甚至演化為社會和政治問題。
I. 甘肅隴南泥石流的受災情況
316國道沿線大山壩、麻沿鄉、篩子壩等多處通訊光纜被山洪沖斷,公路余處出現滑坡、泥石流,通信、交通、電力中斷。目前,工程搶險隊正加緊搶修。
8月11日18時至12日22時,隴南市境內突發暴雨,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路段堵塞,電力通訊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水深度最高達4米、
截至目前,暴雨災害共造成8個縣區15個鄉鎮20個村受災,28人遇難,19人失蹤,60人受傷,被困人口3012人,緊急轉移安置10604人,飲水困難人口3574人,倒塌房屋202戶674間,農作物受災面積4219.5公頃,因災死亡大牲畜26頭,飲水困難大牲畜1564頭,河堤8處受損,縣鄉公路9條中斷,國道212線宕昌段、國道316線螞蟥溝段因山體滑坡中斷。
兩當縣電力網路已基本恢復正常,移動、聯通通訊信號中斷。受災情況無法統計上報。
目前,降雨仍在繼續,災情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搶險救災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各地災情詳情正在進一步核實統計中。據初步統計,暴雨災害造成黃渚鎮6人死亡、8人失蹤、5人受傷(重2輕3),黃渚鎮11000多人被困,緊急轉移600多人;黃渚鎮通訊、交通、供水、電力中斷;黃渚鎮街道內大量積水,積水深度最高達到3—4米;全縣三條供電線路中斷,城區河東區停電,10輛車被水沖走;黃渚、王磨、店村、城關、紅川等鄉鎮大量農田被沖毀,8座便民橋被沖毀,3500米河堤被沖毀,沿河多處村社房屋被淹,部分房屋損毀;一座尾礦庫和一處廠房被水淹。九寨溝縣城水源受到重大污染,全城已停水,城區兩萬多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告急。引在地震中被山體掩埋的王家溝突發特大泥石流,將綿遠河堵塞,造成河水改道,將位於河道下游約1公里處的清平鄉部分場鎮淹沒,大量群眾被洪水圍困。映秀鎮、漩口鎮、銀杏鄉、三江鄉等鄉鎮發生多處泥石流災害。其中銀杏鄉境內泥石流塌方量高達6萬立方米,流經該鄉的岷江也因泥石流阻斷,正在形成堰塞湖;映秀鎮板房醫院被泥石流沖毀。
J. 甘肅,隴南地震怎麼回事
據中國地震台網初抄步測定襲,2014年12月22日7時49分,我省隴南市禮縣(震中位於北緯34.4°,東經105.4°)發生3.4級地震,震源深度19公里。該地震距離禮縣31公里、距離天水市36公里,震區有輕微震感。
這是最近一次地震的情況 沒聽說有新的地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