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儀器共享
A. 那些網路教育學院說的211大學是什麼意思
教育部批准了68所高等學校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對這68所高校培養的達到本、專科畢業要求的網路教育學生,由學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頒發高等教育學歷證書,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後,國家予以承認。這68所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名單如下: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央音樂學院、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東北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江南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鄭州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陝西師范大學、蘭州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
部分院校已經停招,同學具體可以咨詢報讀院校了解專業設置。
B. 求客觀分析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和武漢的研究生院 哪個好
導師抄來說,應該武漢的多一些,水平的話,我不能回答,會引起兩校的誤會,武漢有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一個,儀器的話沒見過兩個學校的,但是北京在天子腳下,可能會好點,可能因為地理的原因,武漢的研究生分數會低一點(可能),因為兩校的校友資源共享,所以有些地方不分你我,但是北京近年來發展的比較快,武漢的地位還是不變的,此外,北京在新能源的地方好像發展較快
C. 教育部直屬211有多少是哪些
211工程」簡介
「211工程」是中國政府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
一、「211工程」建設的目的
實施「211工程」,是中國政府推進高等教育發展,促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一項重要措施。這一工程的實施旨在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培養高層次人才,對提高國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國家經濟建設,促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實現高層次人才培養基本立足於國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總體建設目標及任務
面向21世紀,在「九五」期間,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並在此基礎上經過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以及一批重點學科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成為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點高等學校和一部分重點學科,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學校和學科的先進水平,大部分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上取得較大成績,適應地區和行業發展,總體處於國內先進水平、起到骨乾和示範作用。
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
「211工程」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學校整體條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三大部分。
1、學校整體條件建設:造就一大批學術造詣較深、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特別應加速青年學術帶頭人的培養,保持一支政治業務素質優良、結構合理、人員精幹、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和管理幹部隊伍;深入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確保教育質量有較大地提高;加強教學、科研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實驗室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為培養及吸引優秀人才創造必需的生活、工作條件;提高辦學規模效益;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努力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加快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步伐;推進辦學體制改革,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增強高等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我國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的影響。
2、重點學科建設:主要是增強科技前沿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能力。在部分有條件的學校中選擇一些對國家的經濟建設、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能夠解決本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並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點研究基地,加強培養人才的實驗條件,拓寬學科面,形成一批學科基礎相關、內在聯系緊密、資源共享、具有特色和優勢的學科群、學科基地,以持續培養本領域高水平的骨幹人才。要努力形成覆蓋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主要行業和領域、帶動學科和科技發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點學科體系。
3、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包括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圖書文獻保障系統、現代化儀器設備共享系統等建設內容。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將連接全國主要高等學校,並與國際網路聯網,為我國教育、科技和社會各界提供信息服務。圖書文獻保障系統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為依託,設立全國綜合文獻中心和一批學科文獻中心,與國內外文獻系統廣泛聯網,建立文獻信息子網。根據地區優勢,在全國高等學校比較集中的中心城市,結合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的建設,設立現代化儀器設備共享服務中心,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
「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規劃任務:
1、首先重點建設2所高等學校,使其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上,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國際上確立較高的聲譽和地位。
2、著重提高和改善25所左右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密切相關、重點學科比較集中、承擔較多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任務的高等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基礎設施條件,使其在人才培養質量上有顯著提高,一些重點學科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並在高等學校中起到骨乾和示範作用。要注重支持與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密切相關院校和重點學科點的建設,加大國家急需的高級專門人才和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以體現「211工程」建設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
3、加強300個左右與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建設密切相關的重點學科點,增強持續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相關領域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4、完成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框架建設。
「211工程」的具體建設方式:
原則上將主要建設內容統籌考慮在擬確定的重點建設大學和要提高、改善的大學中進行,以體現資金的有效使用和發揮高等學校的綜合效益。少數重點學科及其他建設項目可安排在另外一部分高等學校中進行。
三、工程建設資金
「211工程」所需建設資金,採取國家、部門、地方和高等學校共同籌集的方式解決。按現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建設資金主要由學校所屬的部門和地方政府籌措安排,中央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給予支持,對工程建設起推動、指導和調控作用。
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專項資金,要優先保證國家重點學科、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適當安排有關高等學校上水平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央專項資金主要用於補助國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補助少數高等學校整體水平提高所需基礎設施的建設。
四、建設程序與組織管理
「211工程」作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第九個五年計劃,從1995年起實施。
1、國務院成立了「211工程」部際協調小組,協調決定工程建設中的重大方針政策問題。協調小組由國務院、國家計委、國家教委和財政部的主管領導組成。協調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211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管理和檢查評估工作。辦公室由國家教委、國家計委和財政部的有關同志組成,地點設在國家教委。
2、「211工程」按國家基建程序進行審批和管理。中央行業主管部門和省(區、市)人民政府,商國家教委對申請進入「211工程」的備選院校和學科點進行預審。預審通過後,有關主管部門需向國家教委報送預備立項備案材料。根據「211工程」總體進度要求和國家財力可能,由國家教委會同有關主管部門,向國家計委報送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國家計委根據建設項目的具體目標和標准,部門、地方和院校自籌資金落實情況,以及中央專項資金的安排,進行綜合平衡和審核,條件成熟一所,批准一所。經審定批准進入「211工程」的項目,由國家計委商財政部和國家教委在年度計劃中滾動安排中央補助投資並付諸實施。對符合「211工程」建設要求、與國民經濟發展重點密切相關、自籌資金落實不需要中央專項支持的高等學校,也可列入重點建設計劃並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
3、「211工程」建設項目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管理。各項目主管部門按照工程建設總體規劃和實施進展要求,具體負責本部門和本地區「211工程」建設項目的管理工作,認真抓好所屬建設項目的各項工作,確保按期保質完成。
五、「211工程」建設進展情況
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直接關心指導下,在國家計委、教育部和財政部的協調領導下,「211工程」建設進展平穩順利。
「九五」期間,在「211工程」學校中共安排了602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其中人文社會62個,佔10%;經濟政法57個,佔10%;基礎科學89個,佔15%;環境資源42個,佔7%;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255個,佔42%;醫葯衛生66個,佔11%;農業31個,佔5%。
「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資金總量約為183億元。其中,用於重點學科建設資金63.88億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資金35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06億元,配套設施建設資金73.32億元。
「211工程」建設實施以來,推動了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推動了部門與地方的共建和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的辦學積極性,同時也帶動了學校辦學思想的變化。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國高等教育數字化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公共教學設施建設初見成效。「211工程」學校確立了以重點學科建設為核心的指導思想和學科建設在學校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進一步提高,科研裝備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高,明顯增強了其開展科學前沿領域研究和解決經濟建設重大問題的能力,師資隊伍建設得到重視,為穩定和吸引人才創造了一定的工作條件。「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產生了一批標志性的成果。
211工程學校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清華大學
北方交通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中醫葯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廣播學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天津醫科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大學
遼寧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大學
延邊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大學
南京大學
蘇州大學
東南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河海大學
江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中國葯科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浙江大學
安徽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廈門大學
福州大學
南昌大學
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鄭州大學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
中山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廣西大學
四川大學
重慶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雲南大學
西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長安大學
蘭州大學
新疆大學
第二軍醫大學
第四軍醫大學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教育部直屬
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語言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中央戲劇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
北京中醫葯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東北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吉林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東華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南京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東南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
河海大學
江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中國葯科大學
浙江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武漢理工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四川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重慶大學
西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陝西師范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長安大學
蘭州大學
211不一定是教育部直屬
D. 211工程大學
簡介
「211工程」是中國政府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
簡單說「211」就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兩個100,即百個重點學校百個重點學科。
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
「211工程」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學校整體條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三大部分。
1、學校整體條件建設:造就一大批學術造詣較深、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特別應加速青年學術帶頭人的培養,保持一支政治業務素質優良、結構合理、人員精幹、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和管理幹部隊伍;深入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確保教育質量有較大地提高;加強教學、科研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實驗室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為培養及吸引優秀人才創造必需的生活、工作條件;提高辦學規模效益;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努力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加快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步伐;推進辦學體制改革,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增強高等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我國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的影響。
2、重點學科建設:主要是增強科技前沿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能力。在部分有條件的學校中選擇一些對國家的經濟建設、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能夠解決本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並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點研究基地,加強培養人才的實驗條件,拓寬學科面,形成一批學科基礎相關、內在聯系緊密、資源共享、具有特色和優勢的學科群、學科基地,以持續培養本領域高水平的骨幹人才。要努力形成覆蓋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主要行業和領域、帶動學科和科技發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點學科體系。
3、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包括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圖書文獻保障系統、現代化儀器設備共享系統等建設內容。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將連接全國主要高等學校,並與國際網路聯網,為我國教育、科技和社會各界提供信息服務。圖書文獻保障系統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為依託,設立全國綜合文獻中心和一批學科文獻中心,與國內外文獻系統廣泛聯網,建立文獻信息子網。根據地區優勢,在全國高等學校比較集中的中心城市,結合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的建設,設立現代化儀器設備共享服務中心,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
「211工程」高校名單
北京(19所)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方交通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中醫葯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上海(共9所) 上海交通大學 復旦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復旦大學醫學院 同濟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天津(共3所)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天津醫科大學
重慶 重慶大學
河北 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 內蒙古大學
遼寧(共4所) 大連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遼寧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共4所) 吉林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延邊大學
黑龍江(共3所)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江蘇(共11所) 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葯科大學 河海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浙江 浙江大學
安徽(共2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大學
福建(共2所) 廈門大學 福州大學
江西 南昌大學
山東(共4所) 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石油大學
河南 鄭州大學
湖北(共6所)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湖南(共3所) 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
廣東(共4所) 中山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廣西 廣西大學
四川(共6所) 四川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雲南 雲南大學
陝西(共5所) 西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長安大學
甘肅 蘭州大學
新疆 新疆大學
軍事系統(共3所) 第二軍醫大學 第四軍醫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 <收起
參考資料:www.moe.e.cn/edoas/website18/info5607.htm
Kazuchan | 2007-05-05
167
13
E. 浙江省地質災害監測方法探討
趙建明1唐小明2
(1浙江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浙江杭州,310007;2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7)
【摘要】浙江省是全國地質災害多發省份之一,但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工作開展較晚,目前已經開展或正在開展的主要監測項目集中在滑坡、崩塌上。作者根據多年從事地質災害研究、監測經驗,系統分析了國內外滑坡、崩塌監測工作的現狀,為浙江省進一步開展以滑坡、崩塌為主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地質災害監測方法探討
浙江省是全國地質災害多發省份之一。近年來隨著人類工程活動的加大,地質災害的發生次數明顯增多,分布面積不斷擴大,已成為我省四大災害之一。地質災害對人民的生命和財產構成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直接影響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安定。
我省最為突出的、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類型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除地面沉降屬緩變性地質災害外,其他均屬突發性地質災害。根據已完成調查與區劃的45個縣(市)統計,全省共有各類地質災害點5480處,其中滑坡3513處,佔64%,崩塌1511處,佔28%,泥石流、地面塌陷456處,佔8%。全省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口為13.4萬人,潛在財產損失20.6億元。
地質災害監測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手段與內容,其目的是通過一定的監測儀器或監測手段對已知的地質災害體進行形變、位移、地下水動態、應力狀態等特徵進行測量,分析、了解地質災害體的變形位移狀態及趨勢,為地質災害防治決策以及預報預警提供定量的數據。
1浙江省地質災害監測現狀
我省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工作開展較晚,目前已經開展或正在開展的主要監測項目集中在滑坡、崩塌上,具體項目見表1。
長期以來,我省崩塌滑坡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監測仍然以群測群防為主要手段,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專業監測開展較晚,應用范圍有限、監測手段偏少,監測網路尚需完善。我省滑坡崩塌的專業監測工作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實施單位以高校為主,地勘單位介入較晚;監測對象以高速公路、治理後滑坡為主,未治理點的監測較少;監測方法以常規的絕對位移、相對位移、地下水水位以及雨量監測為主,應力監測、推力監測、地聲監測等尚未應用;既有地表位移監測,也有深部位移監測,但是兩者配合程度偏低。但是,通過幾年的實踐,我省在滑坡崩塌監測工作領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並且培養了一批專業監測技術人員,為我省開展系統的專業監測奠定了基礎。
表1浙江省滑坡崩塌監測項目基本情況表
2國內外滑坡崩塌監測現狀
2.1滑坡崩塌監測的主要方法
滑坡崩塌監測儀器的設計目的概括起來主要有3個。第一是直接獲取滑坡崩塌體的變形特徵,包括地下變形、地表變形兩類;第二是間接獲取滑坡崩塌體的變形特徵,如地下水位、孔隙水壓、泉水量、地音、應力等測量,第三是滑坡崩塌相關因素監測,如降雨、地表水流量等。目前國內應用的主要監測方法可以歸納為:絕對位移監測、相對位移監測、聲發射監測、應力監測、地下水監測、地表水監測、地震監測、人類相關活動監測、宏觀地質調查監測。
2.2國外滑坡崩塌監測現狀
國外滑坡監測的研究與實踐走過了較長的過程,無論在感測器、數據傳輸與共享以及預測預報等領域均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目前處在一個較成熟的水平。其中美國、日本、義大利、瑞士、法國等發達國家的研究程度最高。滑坡監測已經由過去的人工用皮尺等簡易測量發展到儀器儀表監測,並逐步實現自動化、高精度、實時性的遙測系統。其中近年來最主要的進展在數據傳輸網路方面。圖1為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為監測連接內華達州與加利福尼亞州的50號公路兩側的多處滑坡設計並實現的活動滑坡實時監測系統(Real-Time Monitoring of active land-slides)。
近十年來,滑坡監測研究的一個熱點是時間域反射測試技術(TDR)的應用,它由美國的研究人員最早運用,目前已發展為一種成熟的滑坡監測技術。TDR技術因成本低、不易損壞、安裝簡易、觀測簡便、經濟實用、全孔連續測量、量程大等特點而得到廣泛的關注。
同時,監測系統與預警系統(Alarm system)的銜接也是目前國外研究的熱點,現階段國外較新的監測手段與技術包括 GPS監測、高解析度遙感監測、三維掃描測量監測等。同時,大量被利用的還有多種傳統的監測技術與方法,如全站儀為主要設備的位移測量、地下水位監測、降雨量監測、應力監測等。總之,縱觀國外地質災害監測的現狀,主要有以下特徵:
(1)新技術、新方法的大量使用與日趨成熟,其中主要是實時監測與數據傳輸,美國、日本等國家在這一方面的優勢比較明顯。
圖1滑坡實時監測網路結構
(2)監測的重點仍然以對交通、城鎮以及重要設施構成威脅的滑坡為主,如美國地質勘探局對加利福尼亞州50號公路滑坡體的監測、法國對 Séchilienne滑坡的監測、日本對岡山市Taguchi滑坡的監測等。目前還未見對小規模滑坡監測方法、監測技術的詳細報道。
(3)監測效果較好。由於實現了實時監測,監測數據能夠及時傳輸以供技術人員分析之用,所以在地質災害的監測效果方面有較好的表現。
2.3國內滑坡崩塌監測現狀
國內的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工作雖然起步稍晚,但是發展的水平與國外相近。以往的專業監測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水電等重要設施領域,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與國家基礎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工作逐漸得以推廣。
「九五」及「十五」期間開展了以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監測預報與防治技術方法研究》、《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監測新技術開發》項目為代表的地質災害監測新方法、新技術的研究工作,其目的是「研製適用於滑坡、崩塌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的新技術,實現低成本、高精度、自動化、快速、遙測和實時監測」。目前這一批項目已經完成並通過驗收,或即將提交驗收。香港與台灣地區是我國山地地質災害最發育的地區,港台學者在山地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方面的調查與研究深度也較高。香港特區政府土木工程署通過建立一個覆蓋范圍廣闊的自動雨量計網路,為山泥傾瀉(即滑坡)警報系統的運作提供即時的雨量數據(圖2)。
該網路於1984年設立,現有86個雨量計分布全港各處。資料記錄、控制及處理系統可從設立的86個雨量計及另外24個由香港天文台運作的雨量計接收數據,根據雨量特徵及地質災害敏感分析在全港發布預警信息。台灣地區通過社區預警來提高山地災害的防災能力。三峽庫區是我國較早開展系統化地質災害監測的地區。到目前為止,除對危害程度較大的地質災害,如鏈子崖危岩、黃臘石滑坡等進行專業監測外,對其餘數以千計的地質災害點仍然以群測群防為主要監測手段。從我國一些比較典型的地質災害成功預報的實例來看,群測群防仍然是最為有效的監測措施,這一方面反映群測群防的必要性與實效性,另一方面又說明專業監測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圖2香港地區的雨量監測與預報(右圖黑點為雨量站位置)
概括而言,我國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監測現狀的基本特徵為:
(1)監測技術的研究的研製達到較高的水平,但是儀器的穩定性與使用年限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2)一些較先進的監測技術與方法的研究取得顯著的成果,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的速度慢、周期長;
(3)突發性地質的監測工作一般仍採用群測群防為主,群專結合的模式。
3 浙江省地質災害監測建議
在調研基礎上,對近階段開展我省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3.1堅持走「群專結合,群測群防」的地質災害防治道路
群專結合、群測群防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手段。在三峽地區,雖然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重要滑坡崩塌點的監測,但是對規模小、數量多、危害面廣的小規模滑坡崩塌點,仍然採取群測群防為主的措施,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省現查明各類災害點5000餘處,其中絕大多數以中、小型為主,尤以小型居多。對如此眾多的地質災害,必須加強群測群防網路建設。
3.2積極開展重要地質災害點的專業監測
對危險性大、穩定性差、成災概率高、災情嚴重和規模較大的地質災害點;或者對集鎮、村莊、工礦和重要居民點人民生命安全構成威脅的(一般威脅人員較多);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威脅公路、鐵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線工程和重大基礎建設工程的地質災害點應開展專業監測工作。
地質災害監測點建設,對尚未治理的滑坡可了解和掌握滑坡的演變過程,直接得到滑坡變形的位置、規模、位移方式、方向和速率等,及時捕捉滑坡災害的特徵信息,為滑坡的正確分析評價、預測預報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資料和科學依據;對已進行治理的滑坡,又是檢驗滑坡分析評價及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尺度。因此,專業監測是滑坡調查、研究和防治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預測預報信息獲取的一種有效手段。
3.3加強地質災害規律性研究,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警)
在尚不具備准確逐點監測預報的情況下,加強區域趨勢預報是提高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技術的重要手段。趨勢預報的基礎是規律研究,包括災害類型、成災機理、形成條件、誘發因素等。香港地區山泥傾瀉預測業務開展以來,共發布警報13次,其中1次誤報,另有2次漏報,結果較為滿意。
目前在全省25個重點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基礎上,研製了 SPV-ANN/GIS突發性地質災害預報(警)系統,開展了浙江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報(警)工作的試運行。隨著全省45個重點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完成,對這些資料的深入開發與利用,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警)系統是迫在眉睫的一項工作。要與浙江省水文勘查局、省氣象台密切合作,開展我省不同區域(小流域、地質單元或地質災害防治區)、不同災害類型的臨界降雨量研究,逐步提高地質預報(警)水平。
3.4密切注意國內外動態,逐步開展儀器研發
目前國家、國土資源部以及中國地質調查局都對低成本簡易監測儀器的研發十分關注,並鼓勵各省、各科研、生產單位開展這類儀器的研製與開發。我們將密切關注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動態,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儀器生產廠家的聯系,在條件成熟時開展簡易監測儀器的開發與研製。
首先,力爭將我省列為由中國環境監測院負責實施的《中國地質災害監測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的參與和試點省份,以建立適合我省地質災害監測的指標體系。同時密切關注我省正在進行滑坡監測的項目實施情況,如中國地質大學在我省重要示範地質災害點布置的裂縫監測儀器,如通過實踐證明監測手段有效、監測效果可靠,可與中國計量學院、浙江溫嶺南光地質儀器廠合作,在充分調研已有儀器的原理、性能、優劣勢的基礎上,通過改進其量程,增加自動測量與數據傳輸的功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改良與創新,達到較好的簡易監測效果。
F.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怎麼樣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隸屬於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安徽省專地質礦產勘查屬局的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院校。現為全國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單位、安徽省示範性高職院校、安徽省文明單位、全省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標兵單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範院校、安徽省地礦局先進黨委(連續8年)、合肥市雙擁模範單位、合肥市衛生先進單位。
學院始建於1979年,1983年經原國家地質礦產部批准,報教育部備案正式設立安徽省地質職工大學,1997年1月更名為安徽省工業經濟職工大學,1999年開始舉辦大專層次的普通高等職業教育,2001年6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在原安徽省工業經濟職工大學基礎上改制為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G. 地質資料信息產品開發指南示範研究
王翔1,2 李景朝1 茹湘蘭1 梁婉娟1
(1.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摘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對地質資料信息需求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展,需要改善地質資料成果的表現內容、服務方式,促進政府部門適應形勢發展,做到由檔案式成果向服務型產品轉變。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建立產品開發方法與流程,最大限度地滿足政府、地勘單位、社會大眾的三重需求。本文以重要成礦帶、重要經濟區地質資料信息公共服務產品為示範,形成地質資料信息產品開發指南。
關鍵詞 地質產品 開發指南 社會化服務
0 前言
自1999年實施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以基礎性地質數據產品建設為核心,以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全面推進地質調查信息化與資料信息服務工作,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現代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加速發展,地質資料匯聚、數據資源有序化整理與專題服務產品開發能力顯著提升,數據與網路服務成為主流,基本滿足了資源、環境、工程等工作對地質資料的需求。地質調查信息化與資料信息服務工作成果豐碩,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但隨著地質資料信息集成與服務的信息化、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問題逐漸顯現,如地質調查服務產品開發和服務系統建設等缺乏標准規范,各單位只是根據自己現有的數據進行產品開發,做自己業務可行的地質資料成果,對政府、專業地勘單位和社會大眾的需求調研、分析不夠,服務內容不清晰,大多數成果只能為專業人員使用,成果大多數以檔案形式管理,沒有實現真正的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未能很好地服務社會、專業人員以及國家戰略層面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統一的規范描述數據、組織數據,開發產品,按照需求、適用對象、產品價值分析等要素完善地質產品形式、服務體系,共享服務政策和機制,真正意義上實現從檔案產品轉變成為服務國家戰略、專業領域和社會大眾的公共產品。
1 產品開發內容
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提升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水平為目的,圍繞國家宏觀決策需求和重大問題在基礎調查、礦產資源、地質環境等領域,指導開發覆蓋全國的基礎性、戰略性、能夠參與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決策的權威服務產品;圍繞找礦戰略行動需求,以重點成礦區帶、整裝勘查區、重要經濟區等為重點,開發專題服務產品;圍繞社會需求和地質工作需求,開發多比例尺地質地理底圖、國家基礎地質系列圖集、資源生活模式地質圖件等基礎服務產品。
1.1 基本要求
1)產品開發內容以國家、專業、社會大眾三個層級為對象。
2)必須充分了解現有形成產品的原始資料、現有產品的完成程度,加強資料二次開發與綜合利用。
3)產品載體形式應表現為圖件、資料庫、文獻報告、軟體方法、設備儀器五大類。
4)根據產品所屬范圍大小,比例尺在1:5000~1:200000之間。
5)必須構建產品服務方式與使用說明書。
6)產品開發應結合國家戰略、專業部署、社會化服務需要,體現科學性、針對性。
1.2 產品類別
(1)國家戰略地質產品
包含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規劃、礦產資源評價、礦物原材料基地建設、交通和水利設施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增值管理、地質災害預測和防治、大江大河保護和治理等產品。
(2)專業基礎地質產品
包含區域地質數據產品、基礎地質數據產品、礦產資源數據產品、地球物理勘查數據產品、地球化學勘查數據產品、遙感影像數據產品、水工環地質數據產品、地質鑽孔數據產品、專題及研究成果類數據產品、資料圖書文獻數據產品等,基本形成橫向覆蓋各專業領域、縱向跨越多比例尺的國家基礎性地質數據產品體系。
(3)社會化產品
包含基礎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勘查評價服務,利用現有地質資料成果,提供區域功能規劃研究,結合城市規劃、建設、環保、水務等部門需求,建設地質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平台等產品。
2 產品開發方法
2.1 現有地質資料產品分析
1)在針對某一類別進行地質資料產品開發之前,必須做出翔實的已有類別產品的匯總工作,避免重復,並形成匯總報告。
2)對開發產品所在研究區所有資料進行成果集成表述,建立已有該類型資料產品體系,以圖件、資料庫、軟體、設備、文獻形式進行匯總。
2.2 產品需求對象分析
1)對開發產品所在區域進行調研,充分了解產品在該區域內各行業對該產品的需求(含政府、專業地質機構、電力、水利、交通、農業以及社會化大眾等相關使用地質資料的機構)。
2)充分分析待開發產品的使用對象,了解產品未來服務的目標,明確產品開發目的。
2.3 產品使用說明書
1)對產品適用對象進行描述,對服務的范圍要進行闡述。
2)產品載體形式描述,包含圖件、資料庫、軟體、文獻報告以及格式(ArcGIS、MapGIS、Word)等。
3)產品開發使用原有資料及數據情況說明。
4)產品內容主題及說明文檔。
5)產品涉密問題闡述。
2.4 產品服務方式
1)互聯網在線服務。
2)電話訂購服務。
3)郵件發送服務。
4)現場服務。
2.5 產品價值評價
1)產品使用者業務范圍。
2)產品在項目/工程中的使用階段及各階段的功能作用。
3)用戶獲取產品的主要渠道。
4)用戶使用產品的成本高低及/意願支付度。
5)用戶認為該產品服務應該改進的地方。
3 重要成礦帶產品開發示範研究
西南「三江」成礦帶經歷了復雜的構造演化歷史:從晚前寒武紀—早古生代泛大陸解體與原特提斯洋形成,經古特提斯多島弧盆系發育與古生代—中生代增生造山/盆山轉換,到新生代印度-亞洲大陸碰撞與疊加改造。總的來說,西南「三江」成礦帶復雜的構造演化造就了獨具特色的地質特點:①聚集了一大批大中型金屬礦床;②地質景觀聞名於世且種類齊全;③江河縱橫,地貌地勢高差顯著,為發展水電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礎;④工程地質結構復雜。基於西南「三江」成礦帶的地質特徵和現有地質信息資料,選擇下列兩個典型產品作開發研究:①西南「三江」成礦帶主要地質景觀分布與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②西南「三江」成礦帶主要岩石建築材料分布與地質特徵。
3.1 現有相關產品資料收集
通過對研究區現有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品的收集、統計及分析,未發現有與本次設計與擬開發產品相似的成果。西南「三江」重點成礦帶有關的地質資料信息產品主要為:①區域地質與基礎地質類,大約402份;②地球物理類,大約374份;③地球化學與自然重砂類,大約251份;④遙感地質類,大約13份;⑤水文地質類,大約145份,⑥礦產調查與勘查類,2817 份;⑦工程地質類,大約7 份;⑧環境與災害地質類,129份。
3.2 產品開發研究區現存資料情況
3.2.1 西南「三江」成礦帶主要地質景觀產品現存資料
1)李波,楊世瑜著.旅遊地質景觀類型與區劃[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1:1~195.
2)范斌.丹霞地貌與丹霞地貌旅遊資源研究:以滇西北為例[D].昆明:雲南師范大學,2003:1~46.
3)鄧貴平.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旅遊地學景觀成因與保護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1:1~158.
4)張國梁.貢嘎山地區現代冰川變化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2:1~145.
5)李嘉.四川稻城地區地質景觀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1:1~118.
6)李詩強.雲南黎明地區丹霞地貌類型與景觀特徵分析[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1:1~54.
7)李波.雲南旅遊地質景觀類型與區劃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1:1~150.
8)黃楚興.雲南省岩溶旅遊地質資源特徵及其環境保護[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1:1~200.
限於篇幅,其他的相關學術論文就不一一列出(約有60篇)。根據目前收集的現有地質資料分析認為,具備開發西南「三江」成礦帶的「主要地質景觀分布、地質特徵與形成地質作用過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品條件。
3.2.2 西南「三江」成礦帶主要岩石建築材料產品現存資料
1)西南「三江」成礦帶共計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126幅,覆蓋面積約占整個「三江」成礦帶的1/3。
2)1:25萬區域地質調查22幅,1:20萬區域地質調查44幅,這兩個比例尺圖幅已經基本覆蓋整個成礦帶。
3)整個成礦帶的礦產調查及勘查報告大約有1500餘份,包括主要區域礦產調查、礦產踏勘、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儲量核實等報告,涉及的礦床(礦點或礦化點)大約有1000 余個,主要礦種有金礦、銅礦、鉛鋅礦、銅鎳礦、錫礦、鐵礦、非金屬礦等。
4)成礦帶內絕大部分地區開展了1:20萬區域遙感地質解譯工作;局部重要成礦地段還開展了更高精度的解譯工作,如雲南建水—元陽一帶銅礦區。
根據目前收集的現有地質資料分析認為,西南「三江」「地區具備開發「主要岩石建築材料分布與地質特徵」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品。
表1 發放用戶調查表的單位
表2 調研所涉及的主要專業
3.3 產品使用對象需求分析
本次用戶調查共向16家單位發放了51份用戶調查表,收回有效問卷46份。本次發放調查問卷的16家單位包括有政府機構、事業單位、企業單位(表1),涉及專業大致有9類(表2);被調研人員正高職稱者佔48%,副高職稱者佔28%,中級職稱者佔22%,初級職稱者佔2%。
對用戶需求調研的分析顯示,對地質景觀產品有需求的主要是社會公眾及與旅遊相關的政府部門、公司企業等;對岩石建築材料產品有需求的主要是政府管理規劃部門、工程(如水電、水利、交通等)規劃與建設行業等。
3.4 地質景觀產品
產品主體主要包括內容、說明書、格式、參照的技術標准、測試認證情況等。
3.4.1 產品內容
主要涉及內容為旅遊地質。文字報告主要是基於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的分析總結,介紹區內較為出名的地質景觀的形成地質過程。基於90m的DEM和1:50萬的地理交通圖,編制區內主要地質景觀的旅遊景點分布圖。
3.4.2 產品格式
本次開發產品文字報告為WORD或PDF格式,圖件為MapGIS格式,附表為Excel格式。
3.5 產品價值評價
產品價值是由產品的功能、特性、品質、品種與式樣等所產生的價值,由顧客需求決定。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用戶對產品的需求不同,構成產品價值的要素以及各種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就會有所不同。在經濟發展的同一時期,不同類型的顧客對產品價值也會有不同的需求,在購買行為上顯示出極強的個性特點和明顯的需求差異性。
3.5.1 西南「三江」成礦帶主要地質景觀產品
(1)功能
該產品主要提高大眾對西南「三江」成礦帶主要地質景觀形成過程的認識,增加大眾的旅遊興趣。
(2)特性
不同於傳統的旅遊地圖,引入了地球科學的相關內容。
(3)用戶需求情況
通過問卷調查及相關資料分析,認為該產品具有較廣的應用市場。
3.5.2 西南「三江」成礦帶主要岩石建築材料產品
(1)功能
一是可以指導政府部門對該資源進行區劃和管理;二是對區內的重大工程規劃和建設提供一定決策依據;三是對於相關投資群體,提供一些直觀性的指導。
(2)特性
不同於傳統的礦產地資料庫和礦點分布圖,增加的DEM內容能很好地反映區內的岩石建築材料分布區的地貌,對於非地質專業的人來說,更加直觀和具有立體感。
(3)用戶需求情況
通過問卷調查及相關資料分析,認為該產品具有較廣的應用市場。
4 總結
本文通過典型示範,建立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提升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水平為目的,圍繞國家宏觀決策需求和重大問題,在基礎調查、礦產資源、地質環境等領域指導開發覆蓋全國的基礎性、戰略性、能夠參與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決策的權威服務產品;圍繞找礦戰略行動需求,以重點成礦區帶、整裝勘查區、重要經濟區等為重點,開發專題服務產品;圍繞社會需求和地質工作需求,開發多比例尺地質地理底圖、國家基礎地質系列圖集、資源生活模式地質圖件等基礎服務產品。
開發流程為:產品綜述、已有產品收集、產品開發研究區現存資料情況、產品使用對象需求分析、產品主體(格式、載體)、產品服務方式、產品價值評價、產品使用調查、總結。
H. 211大學是什麼意思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於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後正式啟動。
「211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國家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重點建設工作,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中華民族面對世紀之交的中國國內外形勢而作出的發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決策。
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原國家計委、原國家教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211工程」正式啟動。
(8)中國地質大學儀器共享擴展閱讀
「211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學校整體條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三大部分;建設項目均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和工程監理制;
各「211工程」學校成立項目法人組織和落實項目法人代表,有關省(區)主管部門成立「211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形成中央、省(區)和學校三級管理體制。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時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規模已經穩定,不再新設這兩個工程的學校,同時為了注重學科導向,引入競爭機制,實施了「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對非「211」學校的國家重點學科予以支持。
I.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這個大學怎麼樣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內院的大學,是國家「容211工程」、教育部「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建設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於武漢東湖之畔,南望山麓。學校是全國文明單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博物館。
J.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怎麼樣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四光任籌委會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夾道舉行了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學校決定每年的11月7日為北京地質學院的「校慶日」。12月24日,政務院任命紅軍老幹部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首任院長,著名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尹贊勛教授任副院長。
1954年後陸續遷入北京西北郊學院路新校址。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時間中,學校停止招生。1970年遷出北京,在湖北辦學。1975年遷址武漢,暫時更名為為武漢地質學院。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原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學總部撤銷,武漢、北京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2010年4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0年9月,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2011年9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