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剖面
『壹』 中國地質大學招收區調研究方向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始末
顧德林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以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為主的基礎地質研究任務日趨繁重。為緩解當時區調隊伍中較高層次的中青年技術人才的短缺,使新頒布的行業標准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DZ/T001—91) 》更好地實施,不斷提高區調圖幅質量和區域地質研究水平,原地質礦產部直屬單位管理局和教育司委託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 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的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先後共招兩期,分別於 1996 年、1999 年畢業。這些畢業生在區調行業為提高我國區域地質研究水平和區域地質調查質量起著重要作用。這次招收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實踐,為中國地質大學招收大批委培生提供了經驗,亦為中國地質大學後來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打下了基礎。
一、招生背景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陸續開展了 1∶ 100 萬和 1∶ 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當時採用的填圖工作方法基本是學習蘇聯的。局部地區也開展了1∶ 5萬區域地質填圖,其工作方法也是從蘇聯學來的。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歐美地質科學和地質填圖方法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1986 年,原地礦部設立了 「1∶ 5 萬區調中地質填圖方法研究」項目,並列入部 「七五」重點科技攻關第十六項 ( 編號 86016 -02) ,開展我國花崗岩、變質岩、沉積岩發育區的 1∶ 5 萬區調填圖方法研究並委託原地礦司 ( 後改名直管局) 負責織組實施。項目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 「把當代地質科學領域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改革傳統的區調填圖方法。在既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外有關的先進填圖方法,又包容我國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典型試驗區進行填圖實踐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質填圖方法的技術難點,總結和創立一套適合我國特色的花崗岩區、變質岩區和沉積岩區地質填圖方法,以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質圖,趕上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經過 4 年廣泛、深入的研究和典型區專題實踐,提出了一套適用於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區的 1∶ 5萬地質填圖方法體系,其最大特點在於: 把當代地層學、沉積學、岩漿岩石學、變質岩石學、變質地質學和構造地質學等學科的先進理論與 1∶ 5 萬區域地質填圖緊密結合融會貫通,在學術理論上和 1∶ 5 萬區域地質填圖的實踐上都具有深遠意義和實用價值。在項目進行的後期,這套填圖工作方法在全國 1∶ 5 萬區調填圖中推廣,同時原地礦部按照新填圖方法制定了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的行業規范———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DZ/T001—91) 》,全國區調行業學習新方法、應用新方法形成了熱潮,我國的基礎地質研究和區域地質調查質量正向著新的水平邁進。
「區域地質調查是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系統的地面地質填圖、遙感地質解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同位素年齡測定、岩礦測試、古生物 ( 包括微體古生物) 鑒定等綜合研究手段,闡明區域地質構造、地層、岩石、岩漿活動等基本特徵及其與礦產的關系,為礦產普查提供方向和依據,為工農業建設、科學研究和教學等提供可靠的基礎地質資料。」這是一項既具專業性又具綜合性的工作,要求進行區調工作的技術人員要具有扎實的基礎地質理論和較強的綜合研究能力,還要具有較多的野外工作經驗。但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參加區調工作的部分技術人員技術水平不夠理想,基礎地質理論掌握較弱,吸收國內外先進理論和技術較慢,綜合研究能力較差,且野外實踐經驗較少。
「七五」末,原地礦部決定,到20 世紀末完成200 萬 km2面積的1∶ 5 萬區調。要完成這一戰略目標是相當困難的。為實現這一目標,原地礦部直管局加大了部署。不但省區調隊進行 1∶ 5 萬區調,有些勘探隊亦進入區調行列,進行 1∶ 5 萬區調。同時一些地質院校也參加 1∶ 5 萬區調工作。我有幸自 1989 年開始,步入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為了盡快掌握地質填圖方法和管理要求,經常參加一些 1∶ 5 萬區調項目的設計審查、野外驗收和最終驗收,學習新、老區域地質調查方法和區域地質調查管理。同時亦了解了這些單位參加區調工作的技術人員的基本情況。
二、籌備和招生
1992 年秋,部直管局區調處在西安召開秦嶺造山帶填圖經驗交流會,我參加了會議。會間原地礦部直管局區調處陳克強處長徵求我對當時區調工作的意見時,我談了兩個問題,其一是勘探隊進行 1∶ 5 萬區調的圖幅質量問題; 其二是參加 1∶ 5 萬區調的部分技術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特別是較高層次中青年技術人才嚴重短缺。陳處長問我有什麼辦法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說 「你出錢,我出力,培養一部分較高層次中青年技術人才,然後由他們再帶動他們的隊友,逐漸提高區調技術人員的素質。」我解釋為: 採取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的辦法培養區調隊的項目技術負責和填圖組組長,這些學員畢業後回原單位參加1∶ 5萬區調工作,可以擔任 1∶ 5 萬區調項目技術負責,或者擔任項目負責人,甚至可擔任區調隊的區調質量管理工作。難題是培養經費問題,但也有解決的渠道。例如國家下撥給地礦部 1∶ 5 萬區調地勘經費平均費用為 28 萬元/幅,而撥給地質院校的地勘費為 22 萬元/幅,其餘 6 萬元是作為人工費扣除了。可將院校參加區調的圖幅經費扣除的人員工資部分( 每幅圖 6 萬元) 作為培養經費。招生名額請部教育司向教育部申請增加委培生名額。陳處長當場就和我討論了具體工作步驟和招生單位。我提出,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是地質礦產部的直屬院校,由我們先招生試點,待條件成熟 ( 資金和招生名額) 後再擴大到其他院校。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主要招收北方的學員,而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則招收南方的學員。當晚,我和參加會議的索書田老師草擬了招生簡章和培養方案。回京後,我向區調所所長譚應佳教授、系主任吳正文教授和教務處做了匯報,他們都同意和支持這項工作,中國地質大學區調所和教務處對招生簡章和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了充分討論和修改,並向部教育司提出招生申請。期間,陳克強處長到部教育司和直管局就委培生的招生和培養經費的落實做了大量具體工作。
經過多方努力,於 1993 年 6 月 20 日地礦部直管局和教育司聯合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礦局 ( 廳) 發出 《關於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函( 地直函 [1993] 052 號) 》,文中強調: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以 1∶ 5萬區域地質調查為主的基礎地質研究任務日趨繁重。為緩解現有區調隊伍中較高層次的中青年技術人才短缺,使新頒布的行業標准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 編號 DZ/T0001—91) 更好地實施,不斷提高區調圖幅質量和區域地質研究水平,上一個新台階,經研究,從1993 年8 月起,由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 招收20 名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經費由部 「八五」後 3 年新增該校 4 個圖幅 ( 北京和武漢各 2 個圖幅) 的費用基礎上,每幅再增加 6 萬元 ( 共 24 萬元) 解決。文件的兩個附件是招生簡章和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附件一:
招生簡章
經地礦部教育司批准,部直管局同意,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和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於 1993 年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各 10 名。
研究方向: 區域地質調查
學制: 2 ~3 年
招生對象與條件: 各地礦局 ( 廳) 區調隊技術骨幹。本科畢業,具有 4 年以上 ( 含 4 年) 實踐經驗,工作能力強,有一定外語基礎,身體健康,年齡 45 歲以下。
招生辦法:
1. 由兩名高級職稱同行專家推薦,經省地礦局 ( 廳) 及所在單位政審合格、批准。各個省局 ( 廳)推薦 2 名。
2. 推薦由各省局 ( 廳) 向兩校統一辦理,並隨寄體檢表,本科 ( 含函授本科) 畢業證書復印件及推薦書,政審材料,於 1993 年 7 月 10 日前寄往校教務處 [東北、西北、華北及山東省報名材料寄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 中南、西南、華東 ( 除山東省) 報名材料寄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
3. 被推薦者參加由學校單獨命題的入學考試,考前參加外語、數學、政治及專業基礎的補習班。入學考試合格者,錄取為委託培養碩士研究生,入學時間由 1993 年 8 月算起。
4. 經費: 在校期間的培養費、完成生產與學位論文各項費用及野外津貼等全部費用,由部 「八五」後 3 年新增給學校的 4 幅圖的費用基礎上,每幅再增加 6 萬元,即按 28 萬元/幅全額下達。學生在校期間的工資、書報費、醫療費、探親費、福利等待遇由原單位負責。
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四日
附件二:
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具有扎實的岩石、地層、構造及礦產等基礎地質理論,系統掌握區調中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熟練運用一門外國語閱讀專業文獻,具有區調生產、科研能力及組織管理能力,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區調人才。
二、學制與教學安排
學制: 兩年半
教學安排 ( 見下表)
教學安排表 ( 委託代培研究生) ( 初定)
第二學期末進行專題報告。
學位進修生第一學年在校學習,修滿規定的課程並取得相應的學分。
三、研究方向
根據委託單位需要及區調圖幅的具體情況,圍繞總的培養目標,設立岩石學、地層學、構造學及礦產等研究方向,初步擬定為:
岩石學方向:
1. 沉積岩岩石學 2. 變質岩岩石學 ( 含顯微構造) 3. 岩漿岩岩石學
地層學方向:
4. 地層古地理學 5. 沉積古地理學 6. 生物地層學
構造學方向:
7. 區域地質力學 8. 岩石流變學 9. 遙感構造地質學
10. 區域構造學 11. 構造地質學
礦產地質方向:
12. 金屬礦產 13. 非金屬礦產
四、課程設置
碩士學位必須修滿 30 ~ 32 個學分,其課程設置分公共必修課、學位必修課、選修課及讀書報告。具體課程設置如下:
公共必修課 ( 13 學分)
1. 馬列主義理論課 90 學時 4 學分
2. 第一外國語 160 學時 6 學分
3. 應用數學 60 學時 3 學分
學位必修課 ( 7 學分)
1. 1∶ 5 萬區調規范及區調管理 20 學時 1 學分
2. 沉積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3. 花崗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4. 變質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5. 現代構造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6. 地質構造變形分析 30 學時 1. 5 學分
選修課 ( 選滿 8 ~10 學分)
1. 演算法語言 80 學時 4 學分
2. 應變測量與分析 30 學時 1. 5 學分
3. 顯微構造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4. 岩石流變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5. 地層學新理論、新方法 40 學時 2 學分
6. 沉積岩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7. 岩漿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8. 岩漿動力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9. 變質岩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0. 金屬礦產地質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1. 非金屬礦產地質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2. 現代測試方法簡介 20 學時 1 學分
13. 岩石化學在區調中的應用 30 學時 1. 5 學分
14. 遙感在區調中的應用 30 學時 1. 5 學分
15. 物探方法在區調中的應用 20 學時 1 學分
讀書報告 ( 2 學分)
在學習期間必須完成 1 篇讀書報告。讀書報告圍繞論文選題作文獻綜述。讀書報告公開宣讀,通過後取得 2 學分。
五、野外地質調查、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
參加 1∶ 5 萬區調圖幅的踏勘、剖面測制、填圖及專題研究與野外驗收全過程。加強實踐性環節,結合專題研究,廣泛收集資料,參加樣品測試與成果分析處理,在此基礎上完成學位論文的編寫。
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四日
文件下達後,各省開始報名,由於當時正處於地質行業最不景氣的時期,加之正值夏天,區調技術骨幹正在野外工作,報名工作直到 9 月中旬結束。材料到達後,中國地質大學和區調處一起進行了審查,最後確定 8 名學員入學。他們是青海區調綜合地質大隊 2名,甘肅地質科學研究所 1 名,甘肅第一地質隊 1 名,河北區調研究所 2 名,遼寧區調隊1 名,黑龍江第一區調大隊 1 名。這 8 名學員都為男生,都是 20 世紀 80 年代的本科畢業生或函授本科畢業生。在原單位都參加過 1∶ 5 萬區調工作,有些還參加過 1∶ 20 萬區調,大部分都為項目的正、副技術負責人,個別為填圖組組長,野外地質調查經驗豐富。學員於 1993 年 9 月中旬入學。至此,中國地質大學第一屆委培區調研究生班招生工作圓滿結束。
三、培 養
1. 補課
按照部教育司批準的區域地質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 以下簡稱培養方案) ,學員入學後就應編入碩士學位研究生班按課表進修碩士生課程,但這些學員尚未進行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當時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有外語、數學 3、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由於這批學生長期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外語、數學由於長期不用而生疏,其專業知識雖然都在用,但讓他們完整地答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為了確保這些學員能通過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我們調整了教學計劃,專門安排基礎課教員對他們進行外語、數學補課,並根據他們的需要,進行了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輔導。經過學員和老師們 3 個多月的共同努力,這些學員都順利地通過了碩士研究生的入學考試,真正取得了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的資格。
2. 導師選擇
導師的安排採取學員選擇和安排相結合的原則,考慮的因素包括學員想側重的專業和實習地點的安排。當時中國地質大學正在進行的 1∶ 5 萬區調的圖幅共 5 幅圖,其中由宋鴻林、李志忠兩位教授負責的河北省 1∶ 5 萬興隆幅和六道河幅,區內除主要為中、新元古代的沉積地層外,還有變質岩區,構造也較復雜; 另一個測區在山東省中部,沂水縣城以北地區,共 3 幅 1∶ 5 萬圖幅,區內水、火、變齊全,沂沭斷裂帶 ( 郯廬斷裂的山東部分)在測區內通過。這 3 幅圖區調,由我負責,聘請游振東教授當顧問,陳建強副教授、蘇尚國老師參加圖幅工作。最後河北興隆項目安排 3 位學生,由宋鴻林、李志忠兩位教授任導師; 山東沂水項目安排 5 位學生,由游振東教授、陳建強副教授、顧德林副教授任導師。
3. 課堂教學
由於第一學期沒有進行學位課中基礎課 ( 外語、數學、計算機語言等) 的學習,不能中途插班上這些課。1994 年春天即區調研究生班第二學期開學後,考慮到夏天的野外實習都是參加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我們給安排了專業學位課,如 1∶ 5 萬區調規范及區調管理、三大岩類區地質與填圖、現代構造學及地質構造變形分析等。由於這批學員都參加過 1∶ 5 萬區調工作,上這些課時採用教員主講,提出問題,大家討論,教員總結的方法,或者請學員介紹參加過的 1∶ 5 萬區調圖幅成果和工作方法,大家進行討論,指出不足,提出工作建議,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屆區調研究生班的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主要安排課堂學習。按照培養方案要求,集中學習了公共必修課、部分學位必修課和選修課。為了擴大學員的知識面,要求學員盡量多聽一些選修課。
4. 生產實踐
野外生產實踐分為河北隊和山東隊兩隊,以下僅記述山東隊情況。
野外實習是學員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時機。在野外實習前,我們要求學員根據自己的專業側重和導師的意見,查閱該專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盡可能帶上參考資料。1994 年 6 月初,我們出發去山東進行第一次生產實踐。本隊由教員 3 人、碩士研究生7 名、本科生7 名 ( 本科生出發時間為6 月底) 組成。實習時間共3 個月,完成約 2 幅圖的生產任務。這次野外工作不僅僅是生產,而是現代地質理論和 1∶ 5 萬區調填圖工作方法野外討論、研究和實驗的過程。
由於這些碩士生大都有生產實踐經驗,因此,實習開始就要求他們閱讀測區前人工作成果,在充分野外踏勘後進行討論,討論的主題包括: ①區內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解決的途徑和可以作為專題研究的題目; ②工作部署的原則及工作布置; ③不同岩類區採用的工作方法和注意的問題; ④測區的填圖單位劃分。通過討論,大家對測區內的填圖單位劃分、存在的地質問題、解決的途徑、採用的工作方法都統一了認識。填圖的過程實際是大家學習新的 1∶ 5 萬地質填圖工作方法過程,因此填圖路線採用平行路線穿越的辦法,路線上遇到什麼岩類就用什麼岩類區調填圖工作方法填圖,回到室內集體連圖,如果遇到大片圖連接困難時,就組織有關的填圖組集體到野外追索和討論,這樣做主要是現場再次統一認識、統一工作方法,保證全隊採用同一填圖單位,確保圖幅填圖質量。
在全區路線填圖結束後,要求所有參加填圖的人都閱讀地質草圖,確定專題研究題目( 這些專題既是學員的學位論文,又是項目的專題研究內容) ,並根據各人專業側重不同進行分工,各人根據自己專題的題目設計研究內容和野外收集資料的地點和路線,這樣便於全隊的工作安排。在實測地質剖面階段,全隊所有的人都參加實測剖面,但分工時除保證每一位學員都要參與不同岩類區的剖面測制外,還要兼顧各人的研究專題有所側重,這樣既保證了學員對不同岩類區工作方法的全面學習和全隊生產任務的完成,又能保證各得其所,保證論文資料的收集齊全。野外結束前,要求各位學員進行小結。小結內容包括測區地質構造特徵和專題研究的資料兩部分,在專題研究部分要求提出室內研究工作內容和下一步計劃。這樣做的結果會使學員在室內學習階段能結合自己的論文,做一些實際工作。
第二次野外生產實踐是在 1995 年夏天。野外工作之前,組織學員閱讀測區成果草圖,查閱測試結果,在熟悉全區地質構造特徵的基礎上,要求學員做好野外工作計劃。野外工作主要根據學員工作計劃,安排學員專題研究,進一步收集學位論文資料,進行必要的路線追索、取樣等精細觀察。
在第二次野外生產實踐的後期,我們請游振東教授進行野外指導。一方面請游老師對我們近 3 年的工作進行審查,特別是對前人的工作成果有較大改變或我們工作中有重大發現的地段; 另一方面請游老師對典型地質現象進行講解和指導,並對變質岩區填圖工作方法中的一些問題進行答疑。學員們普遍反映受益匪淺。
第二次生產實踐的最後還安排一項重要任務是參加我們項目的野外驗收。這一次出席我們項目野外驗收會的專家有山東省地礦局地科處處長、區調管理專家、局區調質量監控組成員、中國地質大學科技處何科昭處長和專家趙崇賀教授,山東省地礦局的專家都是山東地質通,且對 1∶ 5 萬區調填圖工作方法及區調工作管理都有豐富的經驗,因此要求學員把參加野外驗收過程當做一個學習過程。既接受他們的質量審查,又學習他們先進的填圖工作方法,也可當做我們的外聘老師的一次現場教學。會議期間,學員們和老師們一起認真聽取專家們的意見,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還主動請教問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5. 學位論文和答辯
第二次生產實踐後學員都轉入室內研究和學位論文的編寫。我們給學員提出如下要求: 其一,確保使用的資料的真實性,無論使用自己收集的資料還是使用別人收集的資料,都要進行認真審核,確保每一個數據、每一張插圖都是真實的。其二,做各種測試和鑒定,凡是能自己動手的則自己動手,特別是岩礦鑒定需要自己觀測。即使已有鑒定報告也需要自己檢查一下,其目的是保證第一手資料的准確性和完整性。其三,不要寫成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式的論文。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是通過野外點、線、面的調查收集的資料,通過綜合研究和科學總結而寫成的,其地層、岩石、構造、礦產、地質發展史等章節齊全,面面俱到,而且可以有不同的觀點。論文則要求就某一科學問題進行論證或討論,最後得出一個恰當的科學結論。其四,論文要精簡,如果經過適當修改就可以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就更好。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每一位學員都完成了一篇論文。
碩士學位論文的答辯實際上也是一個教學過程,而對於這個班來說,也是委託培養單位對培養效果驗收的過程。因此,我們聘請中國地質科學院區調處 ( 原地礦部直管局區調處) 原處長陳克強教授和當時的處長其和日格教授參加他們的答辯委員會 ( 後因陳克強教授有重要會議而未能出席) ,答辯委員會主席分別由吳正文教授和譚應佳教授擔任,答辯委員還有邱家驤、周珣若、宋鴻林等教授。正式答辯前由各位導師主持,講解了答辯的准備工作、答辯的注意事項等,並進行了試答辯。答辯時,學員們宣讀了論文的主要內容,在回答答辯委員會和參會者提出的問題時,都能綜合各方面的問題,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地做了回答,答辯委員會表示特別滿意。最後都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論文答辯。
四、第二次招生
第一批學員畢業後,部教育司和直管局都很滿意,並同意招收第二批 ( 第二屆) 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1996 年暑期進行招生,所有招生程序和第一屆相同。這次中國地質大學也招了 8 名學生,其中內蒙古自治區地礦局第一區調隊 2 名,內蒙古自治區地礦局第二區調隊 1 名,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1 名,山西省地礦局 214 地質隊1 名,山東省地礦局區調隊 2 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科學研究所 1 名。這 8 名學員都為男生。都是20 世紀80 年代中、晚期 ~90 年代早期的本科畢業生,都參加過或正在從事 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個別學員擔任過 1∶ 20 萬區域地質調查或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都希望進一步學習和提高地質理論和地質工作方法。
第二屆區域地質研究方向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和第一屆相同,培養過程也基本相同,只是生產實踐和學位論文編寫工作安排有所不同的。「九五」期間,中國地質大學共承擔了 8 幅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地點都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中固陽地區 3幅,多倫地區 5 幅,大部分學員的生產實踐都安排在這兩個隊,個別學員因原單位也承擔著區調任務,且是項目進行中途來參加學習的,就將他們的生產實習地點安排在原單位的原項目。其中僅一名學員隨導師的科研項目進行生產實踐和學位論文的編寫。學員的學位論文取材相對分散,部分學員論文取材於中國地質大學承擔的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區調項目; 另一部分學員論文則取材於原單位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的區調項目。經過 3 年培養,都以優秀或優良的成績畢業。
五、效 果
中國地質大學兩屆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後在區調行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青海省一位學員還沒有畢業就被局人事處選中,調局地科處負責全省的區調工作管理,後任地調院副院長和青海省地質科學研究所所長。甘肅省的一位學員畢業後經過一階段實踐,調任地礦局地科處處長兼地調院總工,後任地礦局副總工程師等職。河北省兩位學員畢業後正逢我國 1∶ 25 萬區調試點工作,他們都參加了 1∶ 25 萬承德幅區調試點項目,其中一位任項目負責。遼寧省學員畢業後被任命為省地礦局區調隊總工程師。山西省一位學員在地調院專門管理區調項目,另一位學員參加青藏空白區 1∶ 25 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任項目負責人,成績顯著,被評為山西省勞動模範……。後來部分學生又攻讀了博士學位,向更高層次邁進。現在,大部分學生都工作在區調工作第一線,為提高我國基礎地質調查和研究水平而努力工作。
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為中國地質大學在培養在職工作人員高層次學歷方面積累了一整套方法和經驗,也為後來招收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生打下了基礎。
『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就業情況如何一般向什麼方向
我是北京地大的,如果你想學地質學(地質學基地班,本碩連讀的地質學)資源勘查,寶石加工或鑒定,還有地球物理,那就來吧,其他的專業一點用也沒有,也很難找工作,至於官網上那麼多數據,全是假的。
石油行業2個重要的環節,一個解釋一個處理,處理就是資源勘查和地球物理的分工,處理為後期分析做准備,需要的物理數學功底多,個人認為相當枯燥,主題學科為數學物理方程,復變函數,連續介質力學,場論等,本人就是學地球物理的,待處理人員將野外檢波所得的資料做成地質剖面圖以後,拿給學地質學的解釋人員,他們來判斷此處地層的情況,有油無油也是他們說了算,考驗判斷力理解力和記憶力還有語言能力,主題學科為礦床,結晶,構造地質學等。
地球物理出野外的情況不多,工作以後都是面對電腦,地質學以後在地質局的情況多,出野外的也多,不算枯燥。資源勘查以後去油田的機會大,實踐內容偏多,油田算是半個共產主義社會,去過都覺得好,不過可能樂不思蜀。要我重新選擇,我會選地質學,算是石油行業的核心,當然還是根據您或您孩子的自身特點來報志願,要是真的對理論數學和物理感興趣,學地球物理依然是最好的選擇。
我所知道的就這么多了,家父也是從事地球物理,也就是處理行業的,希望能幫上您。
我郵箱[email protected] 有什麼問題給我發郵件吧
『叄』 關於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的地質勘查工程專業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工學學士學位)
本專業培養具備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與評價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能在地球科學、礦產資源、油氣資源、冶金、有色、建材、寶玉石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勘查、國土資源、旅遊資源等領域從事區域地質調查、資源勘查與評價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主幹課程:普通地質學、結晶學及礦物學、晶體光學、岩石學、古生物學與地史學、構造地質學、礦相學與礦床學、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地質學、礦產資源勘查學、勘查地球化學、勘查地球物理學
實習實踐:為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我院建有普通地質學與構造、礦物、晶體光學、岩石、礦床與礦相、遙感與地學信息處理等實驗室。建有秦皇島地質認識實習基地、北京周口店地質教學實習基地,並在新疆、黑龍江河北、內蒙等地建有多處生產實習基地。
主要的實踐教學環節:
1)地質認識實習:第一學年,時間2周。地點:河北省秦皇島市石門寨地區:內容:華北地區地層、三大類岩石、構造等地質現象的初步觀察與描述。
2)教學實習:第二學年,時間4周。地點:北京市周口店地區。在普通地質學、結晶學與礦物學、岩石學、古生物學與地史學和構造地質學等相關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野外教學實習。內容:剖面測制、地層劃分對比、地質填圖等野外地質研究方法訓練。
3)生產實習:第三學年,時間6周,地點將圍繞所選項目(題目),以生產實習基地為依託,進行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普查和勘查的方法技能訓練。內容包括野外踏勘、地質剖面、地質填圖、異常評價、礦區勘查、礦區評價等野外生產科研實際工作訓練;並圍繞所選項目(題目),進行生產設計編寫的系統訓練。
4)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論文):第四學年,時間12周。地點將圍繞所選項目(題目),以生產實習基地為依託,進行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普查和勘查的方法技能訓練。內容包括野外踏勘、地質剖面、地質填圖、異常評價、礦區勘查、礦區評價等野外生產科研實際工作訓練。並為畢業論文(設計)收集實際材料。在導師指導下進行文獻查閱,國外相關專業研究論文的翻譯,學科發展現狀及前沿問題的了解等。後期進行畢業設計(論文)編寫,畢業論文答辯。
畢業去向:本專業畢業生適合在各省市國土資源局、地質調查局、地質勘查局、地質研究院(所),武警黃金指揮部,以及冶金、有色、核工業、煤炭、石油、建材、鹽業等行業的地質勘查部門、民營礦業公司從事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工作。也可報考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等領域研究生。
『肆』 中國地質大學構造地質學,有關凌河地質剖面圖的繪制,在剖面圖的左側為什麼地層壓覆關系是C1C2D2呢
找到的圖
『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的地質工程(專業學位)初試需要考什麼專業課復試呢
滑坡:斜坡土體和岩體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穩定狀態,沿斜坡內某些滑動面作整體下滑的現象。因素:斜坡外形,岩性,構造,水,地震,人為因素。治理措施:排水,支擋,刷方減重,改善滑動面岩土性質。
泥石流:在暴雨降落時形成,並由谷底無視所飽和的暫時性山地洪流。組成為水體和岩石破壞物。分類:水石型(粗顆粒),泥石(粗碎屑物和粘土),泥水(細碎屑和粘土)。形成:形成區三面環山,流通區坡降較大,堆積區。地質條件。水文氣象條件。防治:植樹種草,修築排水溝系以調整地表徑流,加固岸坡以減少固體物質來源。溢流壩阻擋攜帶的物質。排洪道以排到措施。
地下水對建築工程的不良影響:沉降、流沙機械潛蝕、浮托作用、腐蝕、
風化:位於地殼表面或接近於地面的岩石經受風、電、大氣降水溫度及生物等影響,岩石發生碎裂,叫風化。類型:物理、化學、生物風化。
岩漿岩:成因:高溫高壓的岩漿在地殼運動過程只弄個沿軟弱帶向壓力小的部分移動侵入地殼,溫度壓力減小凝固。結構:全晶質,半晶質。構造:塊狀,流紋狀,氣孔狀。
沉積岩:在地表和地面以下不太深的地方,由鬆散堆積物在溫度壓力不大的條件下形成的。結構:碎屑結構,泥質結構,結晶結構,生物結構。構造:層理構造。
變質岩:原岩受高溫高壓化學成分加入等影響,在固體狀態下發生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變化。結構:變晶結構、變余結構。構造:片理狀、塊狀
地層整合與不整合:堆積物沉積次序是銜接的,產狀平行,形成年代上也是順次連續的叫整合。
地下水對鋼筋混寧土腐蝕分為:結晶、分解、復合類腐蝕。
土:按土的成因分:殘積土、坡積土、洪積土、沖積土、湖泊沉積物、海洋沉積物、冰積土、風積土。
斷層基本類型:正(上盤下降),逆、平推斷層。要素:斷層面和破碎帶,斷層線,上盤和下盤。
礦物:存在於地殼中,具有一定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
岩石:在一定地質條件下,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礦物集合體。
構造:組合方式和空間分布
產狀:岩層在空間的位置,三要素為走向,傾向,傾角。
走向:岩層層面於水平交線的方位角
傾向;垂直走向順著傾斜面向下引一條直線,它的水平投影線的方位角
傾角:岩層層面於水平面所夾銳角。
潛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洪積物:暴雨或融雪驟然幾句而成的山洪急流帶來的碎屑物質在山出口形成的洪積土體
礦物的物理性質:顏色、形狀、條痕、光澤、解理、斷口、硬度
地殼運動主要形式:升降、水平運動。
斷裂構造可分為:裂隙、斷層、
火成岩:按SIO2分:酸性、中性、基性,超J性岩類。
沉積岩相對地質年代確定方法:地層對比法,地層接觸關系法,岩性對比法,生物化石法。
岩石風化程度在風化剖面自上而下可分為:全、強、弱、微風化帶。
構造裂隙分為:張性裂隙,剪性裂隙。
填土分為素填土、雜填土、沖填土。
河流的地質作用:侵蝕、搬運、沉積
地下水按埋藏條件分:包氣帶水、潛水、承壓水
『陸』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柒』 中國地質大學都有哪些專業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都有哪些專業
工商管理類專業、回地下水科學與答工程專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地質學基地班專業、安全技術專業、地球化學專業、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法學專業、英語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地質工程專業、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會計學專業、理科試驗班類專業、經濟學專業、地理科學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地質學專業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比較好的專業有:地質學、煤及煤層氣工程、安全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地球物理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寶石及材料工藝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球化學、環境工程、工商管理類、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土地資源管理、地質學基地班、安全技術、地球化學、管理科學與工程類、材料科學與工程。
『捌』 關於中國地質大學地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研究生考試咨詢
不指定具體參考書目和參考資料,不提供往年試題,不舉辦自命題科目輔導班,研究生院招生辦不辦理購書業務。往年復試分數線、導師和研究方向等詳細信息請向相關學院老師咨詢或到學院網站查詢http://yanzhao.cug.e.cn/News_View.aspx?id=111
2015碩士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 http://yanzhao.cug.e.cn/News_View.aspx?id=249
@才思教育答
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
800大綱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考試大綱
一、緒論
考試內容
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的聯系及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考試要求
1.掌握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2.理解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3.了解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的聯系及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二、地貌學基本問題
考試內容 地貌學基本概念;地貌形態及其研究方法;地貌的成因問題;地貌年代確定方法;地貌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及全球地貌特徵。
重點是地貌的形成發展與演化 考試要求 1.掌握內容:
(1)地貌學的基本概念
(2)地貌年的代確定方法
(3)地貌形成與發展控制條件與主要影響因素
2.理解內容 (1)地貌的成因的研究內容,特別是內外地質營力在地貌成因中的作用。 (2)地貌的基本形態與形態組合,地貌形態的研究方法。
(3)地貌演化理論。
(4)華北地文期
(5)山地成因分類
(6)高原成因分類
3. 了解內容
(1)山地和平原的高程分類
(2)構造、岩性對山地形態的影響
三、第四紀地質學基本問題
考試內容
有關第四紀的基本概念;第四紀的劃分方案;第四紀沉積物的特徵及成因類型劃分;第四紀生物界特徵及其研究意義;人類的出現、演化與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第四紀氣候基本特徵及其研究方法;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原則與方法。
考試要求
1.掌握內容:
(1)有關基本概念;
(2)第四紀的劃分方案(中國的和國際的);
(3)第四紀沉積物成因類型的劃分標志;
(4)第四紀氣候基本特徵,冰期間冰期劃分方案,第四紀古氣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深海氧同位素的氣候階段劃分;全新世氣候階段劃分;
(5)人類的演化階段及特徵,人類古文化的發展階段及特徵;
(6)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原則,第四紀地層劃分的基本方法
(7)第四紀地層測年的主要手段;
(8)我國第四紀各時期主要動物群及特徵。
2.理解內容:
(1)第四紀的基本特徵,第四紀下限確定標志;
(2)第四紀沉積物的基本特徵,第四紀沉積物成因類型的劃分方案;
(3)全新世海平面變化及其影響因素
(4)第四紀古氣候變化的機理及主要控制因素
(5)人類演化、物質文明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6)第四紀植物群的基本特點及其環境指示意義
(7)海平面變化的標志
3.了解內容
(1)關於第四紀下限的不同觀點
(2)哺乳動物化石的特徵
(3)中國第四紀氣候變化概況
(4)地球前第四紀氣候變化概況
(5)沉積物粒度分析方法與資料整理
四、第四紀主要沉積物與地貌
考試內容
風化殼與殘積物;斜坡地貌與堆積物;洪積物與洪積地貌;河谷地貌與沖積物;岩溶地貌及堆積物;冰川地貌與堆積物;黃土與黃土地貌
考試要求
1.掌握內容:
(1)各種沉積物的主要特徵及其識別標志,特別是:殘積物、坡積物、洪積物、沖積物、冰磧物、泥石流堆積物風積物等
(2)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風力地貌、冰川地貌等基本特徵及識別標志。
(3)有關基本概念
(4)河流階地類型、研究方法及新構造意義
(5)黃土地層
(6)黃土中的氣候旋迴記錄
2. 理解內容
(1)滑坡形成的地質地貌條件
(2)風化殼的類型及其與氣候的關系
(3)斜坡演化過程及主要地質作用
(4)河谷地貌的演化階段
(5)岩溶沉積物的類型及主要特徵
(6)黃土的成因問題
(7)黃土—古土壤序列
(8)凍土地貌的基本特徵
3. 了解內容。
(1) 各類地貌和沉積物研究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2)哺乳動物化石的特徵
(3)地球上黃土的分布
(4)荒漠的類型及我國荒漠的分布特點
(5)冰川的形成條件及冰川類型
(6)岩溶旋迴
(7)河谷的形成與發展
五、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
考試內容
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基本概念;新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徵;新構造運動的識別標志;新構造運動的研究方法;中國新構造運動的特點。
考試要求
1. 掌握內容:
(1) 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基本概念
(2) 新構造運動的表現
(3) 新構造運動的研究方法
2. 理解內容
(1)新構造運動的下限
(2)新構造運動的繼承性與新生性
(3)中國新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徵
(4)中國東西部新構造運動的差異
3. 了解內容。
(1)中國新構造運動的區域特徵
(2)全球地震的分布特點
(3)地震與斷層的關系
六、地貌和第四紀工作方法
考試內容
野外觀察、分析的主要內容;地貌圖的編制;第四紀地質圖的標志;3S技術在地貌第四紀研究中的應用
考試要求
1. 理解內容
(1)地貌的野外觀察、分析的主要內容
(2)第四紀地質的野外觀察、分析的主要內容
(3)第四紀地質剖面圖的類型及製作方法
(4)普通地貌圖的編制
(5)第四紀地質圖的一般編制方法
2.了解內容
(1)專門地貌圖的類型及特點
(2)3S技術在地貌第四紀研究中的應用
(3)遙感影像上地貌、第四紀沉積物的判識標志
600 大綱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然地理學》考試大綱
試卷結構
基本概念 約30%
基本原理與簡要問題回答 約30%
綜合論述與綜合分析 約40%
註:以上比例與實際出題可能有一定出入。
自然地理學
一、緒論
考試內容
地理學、地理環境、人類環境、地理學的劃分、自然地理學的分科、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考試要求:
1、掌握地理環境和人類環境的概念和區別。
2、理解地理學的「三分法」、「三層次」和「三重性」劃分的涵義。
3、了解自然地理學的分科及依據。
4、了解自然地理學研究的對象、任務。
5、理解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二、地球
考試內容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運動、地理坐標、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
考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的形狀、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2、掌握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3、理解地理坐標的定義。
4、掌握地球圈層結構特徵。
5、掌握地球表面形態結構特徵。
三、地殼
考試內容
地殼的物質組成、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火山與地震、地殼的演變。
考試要求
1、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化學成分與礦物、造岩礦物及常見礦物。
2、理解岩石的定義,了解岩漿岩的礦物組成、產狀、結構、構造及岩漿岩的主要類型。
3,了解沉積岩的基本特徵及主要類型。
4、了解變質岩的成因及其變質作用類型。
5、掌握構造運動的特點與基本方式,了解構造運動與岩相、建造和地層接觸關系。
6、理解地質構造的定義,掌握最常見的四種類型地質構造。
7、理解板塊構造學說、槽台說與地窪說、地質力學學說的概念和理論。
8、掌握火山、地震的概念,理解火山的類型、分布及火山地貌、地震的分類及地震帶。
9、理解地質年代、絕對地質年代的概念,了解地殼演化簡史。
四、大氣和氣候
考試內容
大氣的成分、大氣的結構、大氣的熱能、氣溫、大氣濕度、蒸發和凝結、水汽的凝結現象、大氣降水、大氣的水平運動、大氣環流、主要天氣系統、氣候和氣候系統、氣候的形成、氣候帶和氣候型、氣候變化簡史、氣候變化的原因、未來氣候的可能變化。
考試要求
1、理解大氣組成的成分、水氣、固、液體雜質等,掌握大氣各成分間的比率隨高度和時間而變化的特徵。
2、理解大氣的結構,掌握大氣分層及各層次的特徵。
3、了解大氣的熱能概念,掌握太陽輻射、大氣能量及保溫效應及地-氣系統的輻射平衡。
4、理解氣溫的周期性變化規律,掌握氣溫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點。
5、理解大氣濕度的概念,濕度的變化與分布。
6、掌握大氣水分蒸發及其影響因素、凝結和凝結條件。
7、掌握水汽地表面和大氣中的凝結現象。
8、了解降水的形成、類型,掌握降水的時間變化規律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9、理解大氣運動的概念,掌握作用於空氣的力、自由大氣中的空氣運動,以及風隨高度的變化特徵。
10、理解大氣環流的概念,掌握全球環流、季風環流及局地環流的特性及其運動。
11、理解天氣系統基本概念,掌握氣團和鋒面、氣旋、反氣旋的生成、發展、結構和天氣。
12、理解氣候的概念,掌握氣候系統的組成及特性。
13、掌握輻射因子、環流因子、地理因子對氣候的形成和變化規律。
14、掌握低、中、高緯度及高地氣候型的氣候變化特性。
15、了解氣候變化簡史。理解地質時期和現代氣候變化。
16、理解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因素。
17、了解未來氣候的可能變化。
五、海洋和陸地水
考試內容
水循環與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區分、海及其分類、海水的組成、海水的溫度、密度和透明度、潮汐與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團運動、7萬年來的海平面變化、近百年的海平面變化、21世紀海平面上升預測、海洋資源、海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海洋環境保護、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徑流、河流的補給、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類、河流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湖泊、沼澤、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質、地下水的動態和運動、地下水按埋藏條件的分類、成冰作用與冰川類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考試要求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理解水循環與水量平衡的規律。
2、了解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區分,掌握海及其分類。
3、理解海水的組成,掌握海水的溫度、密度和透明度。
4、理解潮汐與潮流,掌握海洋中的波浪及其類型、波浪的折射、洋流的成因和分類、洋流模式和主要洋流,以及大洋水團及其環流的特點及其變化規律。
5、了解7萬年來的海平面變化、近百年的海平面變化以及21世紀海平面上升的預測。
6、理解海洋資源、海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對海洋環境的保護。
7、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流域特徵對河流的影響。
8、掌握河流水情要素,理解流速、流量的定義。
9、掌握河川徑流的形成和集流過程、徑流的變化特點以及特徵徑流。
10、掌握河流的補給的形式、補給的特點,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計。
11、了解流域的水量平衡概念。
12、理解河流分類的意義和原則,掌握我國河流的分類。
13、理解河流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
14、掌握湖泊的成因和類型、理解湖水的性質、湖泊水文環境的特點及其變化規律。
15、掌握沼澤的成因、沼澤水文特徵以及沼澤的分類。
16、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質,理解地下水的動態和運動,掌握地下水按埋藏條件的分類及其變化規律。
17、掌握成冰作用過程與冰川類型,了解地球上冰川的分布,理解冰川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六、地貌
考試內容
地貌成因、基本地貌類型、地貌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風化作用、塊體運動與重力地貌、流水作用、坡面流水與溝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準平原與山麓面、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發育過程與地域分異、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緣地貌(凍土地貌)、風沙作用、風沙地貌、黃土與黃土地貌、海岸地貌、海岸的分類、海底地貌與海底沉積。
考試要求
1、掌握地貌的成因,基本地貌類型以及地貌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2、掌握風化作用的類型,理解風化殼的基本特徵、基本類型及其分布。
3、理解塊體運動的基本概念,掌握崩落與崩塌、滑落和蠕動有關的重力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
4、理解流水作用的類型和基本特徵,掌握坡面流水與溝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5、理解準平原與山麓面的特點、形成過程和變化規律。
6、掌握岩溶作用的化學過程、岩性與構造條件、水動力條件以及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特點。
7、掌握喀斯特地貌發育過程及其演變規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異特徵。
8、理解冰川的作用,掌握冰川地貌、冰緣地貌(凍土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9、理解風沙作用的形式,掌握風沙地貌、黃土與黃土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10、掌握海岸帶的組成、結構,海蝕地貌、海積地貌單元的特點,海岸的分類以及海底地貌與海底沉積物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七、土壤圈
考試內容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態、土壤物質組成、土壤組成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土壤因素學說、成土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規律、主要成土過程、土壤分類、土壤空間分布規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規律、耕作土壤分布規律、世界土壤分布、有機土、人為土、灰土、火山灰土、鐵鋁土、變性土、乾旱土、鹽成土、潛育土、均腐土、富鐵土、淋溶土、雛形土、新成土、土壤資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國土壤資源概況、土壤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考試要求
1、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圈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土壤形態的特徵,掌握土壤的物質組成,包括土壤礦物質、土壤有機質、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氣等。
3、理解土壤組成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熟悉我國土壤質地分類標准。
4、了解土壤因素學說,掌握成土因素對土壤的形成作用。
5、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規律、主要成土過程。
6、掌握土壤的分類、理解土壤分布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掌握土壤的水平、垂直分布規律。
7、掌握土壤的地域分布規律、耕作土壤分布規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特徵。
8、理解各種土壤類型的基本特徵。
9、理解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八、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考試內容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點、生態因子與生物、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種群及其一般特徵、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組分和結構、生態系統的功能、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與生態平衡、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分布規律、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水域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類型、農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概念、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全球生物多樣性概況及受威脅現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考試要求
1、了解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的基本特性,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2、掌握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點。
3、理解生態因子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掌握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特性。
4、了解種群及其一般特徵,理解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群落的結構、群落環境、群落的動態、群落的外貌與植物的生活型特性,掌握群落的分類。
5、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掌握生態系統的組分和結構、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計算方法。
6、了解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與生態平衡。
7、理解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分布規律,掌握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
8、掌握水域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類型。
9、掌握農業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和生態農業。
10、掌握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
11、理解生物多樣性概念,掌握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2、了解全球生物多樣性概況及受威脅現狀,理解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其意義。
九、自然地理綜合研究
考試內容
自然綜合體—地理系統—地理耗散結構、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與能量基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物質交換、地帶性分異規律、非地帶性規律、地域分異的尺度、地域分異規律的相互關系、自然區劃原則、自然區劃方法、自然區劃的等級系統、土地的含義與土地分級、土地的分類、土地評價、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對人類不合理行為的反饋、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
考試要求
1、理解自然綜合體—地理系統—地理耗散結構的整體特徵。
2、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與能量基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物質交換。
3、掌握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基本特徵、形成背景及本質含義。
4、理解地域分異的尺度,了解地域分異規律的相互關系。
5、掌握自然區劃的原則和方法。
6、理解自然區劃的等級系統。
7、理解土地的含義與土地的分級,掌握土地的分類
8、掌握土地評價的對象、原則與方法。
9、了解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對人類不合理行為的反饋。
10、理解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關系。
『玖』 寒武紀的典型地層剖面
山東張夏、崮山、饅頭山一帶,寒武紀地層發育和出露都十分良好,而且緊靠津浦鐵路交通便利,早在19世紀末就為國內外地質學者所重視。1903年美國地質學家B·維里斯和E·布萊克威爾德在張夏、崮山、萊蕪九龍山等地測量了剖面,採集了化石,對寒武紀地層作了初步劃分,其研究成果於1907年正式發表,將張夏、崮山一帶的寒武紀地層自下而上劃分為饅頭頁岩、張夏灰岩、崮山頁岩、炒米店灰岩。之後美國古生物學家畢可脫(1913年)、日本人遠藤隆次(1939年)、小林貞一(1941年、1942年、1955年)均相繼研究過張夏、崮山一帶寒武紀地層中的生物化石。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孫雲鑄教授從1923年起對張夏、崮山地區的寒武系進行了長達20餘年的研究,對寒武紀地層做了劃分。
1953年盧衍豪、董南庭重新觀察了張夏、崮山一帶寒武紀標准剖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把B·維里斯和E·布萊克威爾德的饅頭頁岩自下而上再分為饅頭組、毛庄組、徐庄組,並把前兩個組置於下寒武統,把後一個組歸入中寒武統,炒米店灰岩再分為鳳山組及長山組,將張夏地區寒武系確定為7個單位和17個三葉蟲化石帶。此後,有關地質院校,如北京地質學院等,以及山東省地質局等單位,先後對張夏寒武紀地層剖面作過大量的野外觀察、剖面測制、室內鑒定和專題研究,取得了豐富的實際資料,從不同的角度補充和完善了該剖面的基礎資料,進一步提高了該剖面的研究水平。
1959年,位於泰山北側的張夏寒武紀地層剖面在全國地層會議上被正式定為華北寒武系標准剖面。1958-1961年,北京地質學院在泰山地區進行1:20萬區調,將泰山變質岩命名為太古代泰山群,自下而上劃分為萬山莊、雁翎關、山草峪組等。1960-1962年,山東地質局805隊開展包括泰安南留幅等23幅1∶5萬區調聯測。1963-1965年,山東地質局805隊進行1∶5萬泰安幅區調,將泰山變質岩稱為泰山雜岩,劃分為望府山、笤帚峪、唐家莊、盂家莊、馮家峪等五個岩組。同時,地科院程裕淇等,山東地質局805隊鄭良峙、張成基等人開展變質岩專題研究,確立了雁翎關、山草峪組層序,恢復了原岩,進行變質岩的岩石學研究。
1978年以後,泰山的地質研究工作,進入了一個以專題研究為主的深入發展級段。泰山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建設得到了很大的加強,泰山的面貌有了巨大的變化。1980年,應思淮研究員對泰山變質岩進行了專題研究,並出版專著《泰山雜岩》。1981-1984年,山東礦業學院呂朋菊教授對泰山的形成進行了專題研究,並發表了《泰山形成及其年齡》一文。1982-1985年,山東區調隊鄭良峙、王世進等人進行了魯西泰山群專題研究,新建柳杭組,置於雁翎關組和山草峪組之上。1982-1987年,山東地礦局第一地質隊馬雲順、翟穎川等對魯西太古代綠岩帶含礦性進行專題研究。1982-1984年,趙世英等進行紅門「桶狀構造」的專題研究,並發表《泰山紅門「桶狀構造」成因的探討》論文。1982-1985年,地科院朱振華碩士填制了泰山山前1∶2.5萬地質圖,完成碩士論文,發表「泰山太古宙岩漿雜岩體的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論文。
1983-1986年,法國雷恩大學江博明等,地科院沈其韓等,山東地礦局董一傑等對中國太古宙地殼演化進行專題研究,認為泰山雜岩的大部分為變質侵入岩(灰色片麻岩),稱之為望府山片麻岩,取得大量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年齡資料。1986-1987年,北京大學謝凝高等進行泰山風景名勝區資源綜合考察評價及其保護利用研究。1986-1990年,山東區調隊王世進等進行1∶20萬泰安、新泰幅修測。同期,地科院徐惠芬、山東地質一大隊董一傑等人對山東魯西太古宙綠岩帶和魯西太古代地層等進行專題研究,系統總結了泰山岩群的分布、層序、變質作用的特點,並出版專著。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泰山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地位和影響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1989-1990年,山東礦業學院呂朋菊教授等對泰山周圍重力滑動構造進行專題研究,發表了「泰山周圍太古界與古生界不整合面上滑動構造的發現」論文。1990年,山東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董一傑等發表《泰山地區太古宙雜岩體的地球化學特徵》論文。1990-1993年,山東地礦局曹國權等人發表《魯西早前寒武紀地質》專著。1993-1996年,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山東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進行泰安市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
1994-1995年,呂朋菊教授就泰山新構造運動的進行專題研究,發表了《新構造運動與現今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景觀》論文,並對泰山地質地貌進行總結,撰寫《泰山大全》之地質地貌篇。1995年地科院庄育勛等,山東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張富中等就泰山地區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殼演化研究的新進展發表論文。1997年,地科院庄育勛等,山東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任志康等人在《岩石學報》發表論文《泰山地區早前寒武紀主要地質事件與地殼演化》。1998年,山東地勘局地質調查研究院呂發堂等就其研究成果發表《泰山地區晚太古代「框架侵入岩」的地質特徵及稀土地球化學演化》論文。
1999年,地科院王新社等,山東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任志康等發表《泰山地區太古宙末韌性剪切作用在陸殼演化中的意義》論文。2000年,地科院地質力學所張明利等發表《新生代構造運動與泰山形成》論文。2002-2003年,山東科技大學呂朋菊教授等、泰山風景區管委會牛健等人進行泰山地質地貌特徵及地學價值評價專題研究,並發表《泰山的地學價值及其意義》論文。2004年9月中國地質大學對擬建中國泰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建設條件、地質遺跡和資源狀況等進行了為期兩周的研究考察。
張夏寒武紀地層剖面,把寒武系劃分為下、中、上統的7個地層單位,即下統的饅頭組,中統的毛庄組、徐庄組、張夏組,上統的崮山組、長山組、鳳山組。現從老到新簡述如下:
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岩及泥質、白雲質灰岩組成。底部不整合於泰山雜岩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岩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岩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毛庄組主要由紫色雲母質頁岩和灰岩組成。含三葉蟲、腕足類及藻類化石。厚度39米。
徐庄組主要由紫灰色頁岩和鮞狀灰岩組成,其中下部的灰岩及灰質粉砂岩中常具斜層理或交錯層理。含有徐庄蟲等三葉蟲化石及腕足類化石。厚度73米。
張夏組主要由鮞狀灰岩和藻類灰岩組成,中夾雜色頁岩。含德氏蟲等三葉蟲化石。厚度198米。
崮山組主要由竹葉狀灰岩、疙瘩狀灰岩和黃綠色頁岩組成。含蝴蝶蟲、蝙蝠蟲等三葉蟲化石。厚度51米。
長山組主要由迭層石灰岩、具紅色氧化圈竹葉狀灰岩、紫色頁岩組成。含有庄氐蟲、蒿里山蟲等三葉蟲化石。厚度70米。
鳳山組主要由泥質灰岩和竹葉狀灰岩組成。含濟南蟲、方頭蟲等三葉蟲化石,以及海百合莖和腕足類化石。厚度130米。
張夏寒武紀地層的標准剖面,分別位於張夏和崮山一帶的饅頭山、虎頭崖、黃草頂、唐王寨、范庄等地。其中的饅頭山是徐庄組、毛庄組、饅頭組的剖面,虎頭崖~黃草頂是張夏組的剖面,唐王寨是崮山組、長山組的剖面,范庄是鳳山組的剖面。
饅頭山位於張夏鎮南2公里,104國道的西側。因其狀如饅頭而得名。山的北麓有兩個名為徐庄和毛庄的小村子。它是張夏寒武紀標准地層剖面的饅頭組、毛庄組、徐庄組的建組和命保所在地。
張夏寒武紀地層剖面,在泰山主峰之北,位於泰安和濟南之間交通干線的兩側,交通方便,而且構造簡單,出露完全,十分有利於現場觀察和研究。它是中國地層和古生物研究歷史最長、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層剖面之一,在中國地質學史上佔有很重要地位。1959全國地層會議後,被正式確定為中國北方寒武系的標准地層剖面,在中國不同地區寒武紀地層對比和國際寒武紀地層對比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許多寒武紀古生物種屬(蒿里山蟲Kaolizhania、中華萊德利基蟲Redichia Chinensis、饅頭褶頰蟲Ptychopariamantoensis、山東蟲Shantungia、孫氏盾蟲Sunasp-is Lavevis)命名地或模式標本的原產地。因此,這個標准地層剖面,在國內外十分聞名,長期以來有許多國內外地質學者不斷來此參觀考察,同時也成為中國大專院校地學的重要實習基地,無論在地質科學方面,還是在生產實踐以及地質教育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拾』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主要承擔岩溶地質的基礎研究、區域調查評價、開發應用和科學實驗工作,形成了岩溶動力學與全球變化、岩溶資源評價與開發利用、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岩溶景觀旅遊資源評價、岩溶探測與測試等優勢研究領域,設置有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岩溶資源與環境調查研究院、岩溶生態與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心、岩溶地質災害研究中心、岩溶景觀與洞穴研究中心、環境地球化學研究測試中心等二級科研機構。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為國土資源部、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2009年,全所在研項目115項,其中,縱向科研項目40項、地質調查項目5項、社會服務項目43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7項,預算總經費7193萬元。發表論文79篇,其中SCI檢索期刊2篇,核心期刊42篇、出版專著2部。
所長兼黨委書記姜玉池(左二),副所長、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劉雯(右二),副所長黃慶達(左一),副所長蔣忠誠(右一)
2009年度重要科技成果
岩溶動力系統中土壤有機碳的動態及碳匯機制研究: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岩溶動力系統與碳循環」。項目通過對岩溶區與非岩溶區典型土壤剖面的調查,揭示了岩溶區土壤的富鈣偏鹼性。岩溶區土壤的pH值和有機碳空間分布受到岩性、土地利用方式影響,石灰土的有機碳是地帶性紅壤的1.96倍。動態監測的結果顯示岩溶區土壤溶解有機碳僅為非岩溶區紅壤的1/6,而土壤呼吸排放量低於非岩溶區紅壤。通過土壤有機碳礦化培養試驗,利用三庫一級動力學方程擬合出岩溶區土壤活性、緩效、惰性碳庫的庫容大小及周轉周期。
桂林毛村土壤水溶性有機碳DOC隨時間的變化,及石灰土與紅壤的對比
中國西南50萬年來石筍記錄的氣候事件與全球變化的響應: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對洞穴石筍進行精確U-230Th定年及高分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初步建立中國西南35萬年及2萬年以來石筍記錄的標准時標序列,揭示了一系列軌道尺度、短時間尺度的季風氣候突變事件。利用貴州荔波董哥洞D10、D8、D6-2及D3、D4的ICP-MS—230Th測年數據及氧同位素記錄集成了一個完整的24萬年時標序列。
利用D4、J1和荔波衙門洞Y1石筍的230Th測年和碳、氧同位素數據,綜合集成了2萬年來的時標序列,不僅揭示了H1、OldestDryas、OlderDryas、Younger Dryas和8200年等突然變冷事件,而且還揭示在末次冰盛期的17.5~19kaB.P.間,存在的季風降雨增加事件,表明末次冰盛期為冷濕組合的氣候環境。
岩溶動力系統CO2-H2O-CaCO3碳循環過程及與有機碳循環的示意圖
貴州荔波董哥洞24萬年時標序列的綜合集成
岩溶石漠化區水土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廣西科技攻關課題。通過小流域水土流失監測,進一步論證了岩溶石山區坡面土壤主要由地下漏失,研究出水土保持的主要技術方法;針對不同的土地類型,研發出不同的土地整理、種植和灌溉技術,形成了2項專利技術。研究建立了典型岩溶區生態土地分類系統方案、生態土地優化配置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構建了岩溶流域系統生態土地優化配置模式。建立完善了廣西平果果化、馬山弄拉、環江古周示範區,總面積2000多公頃。4個示範區的水土資源得到了充分合理高效利用,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實現了生態土地優化配置,構建了岩溶區特色的土地整理和水土保持技術模式,形成了生態產業。農民收入迅速增加,石漠化得到治理,生態經濟社會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土地整理
岩溶區種植火龍果
耐旱樹種篩選和引進樹種適應性研究——忍冬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區植被恢復技術研究與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針對重慶地區岩溶山地森林植被退化、石漠化加劇和旱災嚴重等生態問題,開展岩溶山地退化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的關鍵技術研究,建立適合岩溶山地生態產業發展的模式,提出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的對策,進行試驗示範。生態重建試驗一年之後證實,華南忍冬能夠增加土地覆蓋程度,改善水熱變化條件。
娘子關泉域桃河流域圖
中國北方岩溶區地下水環境問題成因機制與保護對策研究: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全面總結、歸納了我國北方岩溶泉域地下水環境問題及特徵;選擇典型泉域進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北方岩溶泉域水文地質環境問題成因及其演化驅動機制;提出岩溶水保護區劃分方案和保護措施。初步劃分邊界明確的岩溶地下水系統(子系統)116個,對其系統邊界水文地質性質進行了界定根據岩溶水系統地質結構與循環條件,將岩溶水系統劃分為單斜順置式、單斜逆置式、平行置式、盆地型、其他式5種主要北方岩溶水系統模式,對其系統結構、資源要素及轉化關系、岩溶水文地質環境問題的差異性進行了歸納總結。針對不同的環境地質問題對個典型泉域(娘子關泉域、河南九里山泉域、山東棗庄十里河泉域開展了專題研究。
碳酸鹽岩縫洞系統模式及成因研究:「973」計劃項目第一課題。通過典型岩溶露頭區與井下縫洞系統的精細描述和對比研究,建立了古岩溶地貌成因的組合識別方法,掌握了塔里木盆地油氣藏奧陶系不同地貌單元古岩溶縫洞系統的發育特徵,劃分了岩溶台地、岩溶緩坡、岩溶陡坡和岩溶山間盆地4種二級地貌類型。對塔河油田試驗區碳酸鹽岩縫洞系統進行了地質識別,建立了塔河油田4種地貌單元古岩溶垂向結構模式;分析了塔河油田試驗區不同古岩溶地貌單元油氣富集特徵,建立了六大類10種古岩溶縫洞系統發育模式,建立了古岩溶地球物理識別方法,掌握了塔里木盆地油氣田奧陶系古岩溶縫洞系統地球物理響應特徵。開展了塔河油田試驗區構造應力場模擬,從構造裂縫形成的動力機制出發,運用脆性岩石破裂准則,預測研究區構造裂縫的發育狀況,為建立塔河油田試驗區裂縫預測模型提供了理論支持。
丘峰窪地類型古岩溶垂向結構模式
多期次、多旋迴裸露風化古岩溶演化模式
貴廣鐵路雄村—賀州段岩溶地質與線路比選咨詢研究:結合鐵路工程的特點和需要,深入分析了研究區基礎地質條件、岩溶發育特點、岩溶層組及含水岩組劃分、岩溶塌陷機理、潛在危險性分區、列車動荷載作用下誘發岩溶地面塌陷效應、岩溶地球物理勘探的有效性、三大線路方案岩溶地質特徵、線路岩溶地質條件比選原則和評判方法、最終的線路方案比選綜合評判等重點問題。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運用到鐵路工程地質病害調查所獲得的多源空間數據的處理和危險性綜合評價中,實現了數據管理的可視化、自動化,提高了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取得了較好效果。
岩溶發育程度對塌陷的影響分區專題圖
洞穴環境遠程監測及承載力定量評價:開展了我國不同氣候地貌區代表性洞穴調查與空氣環境自動監測工作。在廣西桂林蘆笛岩、廣西河池水晶宮、海南儋州石花水洞、重慶武隆芙蓉洞、河北興隆陶家台溶洞建立了洞穴空氣環境遠程自動監測系統,對洞穴空氣環境的溫度、濕度、CO2、O2等因子進行高頻度遠程自動監測,掌握了洞穴空氣環境的變化規律,探索了旅遊洞穴環境因子變化對洞穴沉積物景觀的影響,建立了洞穴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定量評價了洞穴環境承載力,為制定洞穴開發保護政策措施提供了技術支撐。
監測和傳輸系統
實時監測與顯示
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及環境地質調查:地質大調查計劃項目。從1999年起,組織西南8省(區、市)地調院以及航遙中心、水環中心、中國地質大學等單位,聯合實施「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及環境地質調查」計劃項目。完成1:25萬水文地質編測66萬km2、1:5萬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綜合調查12.32萬km2、水文地質鑽探25500m、地下洞穴探測長度60km、綜合地球物理探測55000物理點、建立岩溶地下水自動化監測站7處。
西南岩溶石漠化分布圖
掌握了西南岩溶區水資源量及其開發利用潛力,為地下水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撐;查清了岩溶石漠化的分布狀況及其發展趨勢,掌握了岩溶石漠化形成的主要機制,提出了不同岩溶環境地質類型石漠化治理措施,為正在開展的石漠化治理提供了依據。查清了典型流域岩溶水文地質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制定了流域內岩溶水開發工程方案和地質環境綜合整治區劃,成果已被多個部門應用於調查區開發治理工作中。針對不同類型區開發條件,因地制宜,採取堵洞蓄水、暗河截流、大泉壅水、鑽井、大口井、斜井等多種方式,開展了岩溶地下水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示範,解決了40多萬人飲用水、30多萬畝耕地的灌溉用水問題,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應與經濟效益。建立了西南岩溶石山區地下水與環境地質信息系統,實現了地質調查成果的信息化。地調與科研相結合,開展了綜合性的研究工作,實現了地質調查工作的科技創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地下河及溶窪堵洞成庫
選擇不同類型岩溶地下水系統進行地下水監測,研究了水質、水量動態與岩溶動力系統的相互關系;揭示了典型地下河流域水質水量20年來的變化及與土地利用變化的關系,掌握了地下水系統、土壤和植被對岩溶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變化的敏感性,建立了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及模型。
廣西平果縣果化表層岩溶水開發與生態恢復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