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內江市天保工程地質

內江市天保工程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24 06:28:15

A. 有四川隆昌的概括嗎具體點的

隆昌縣,位於四川東南部,屬淺丘區類型縣,縣政府設於金鵝鎮,距成都210千米。2008年,全縣轄2個鄉16個鎮,幅員79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39.5萬畝,與上年持平,基本農田31.5萬畝,森林覆蓋率26.1%。年末總人口77.73萬人增0.6%;人口出生率9.59‰;人口自然增長率4.75‰。隆昌是國家級水禽基地縣,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全省「三農」工作先進縣,是省級農業產化龍頭企業集群發展試點縣,是中國石牌坊之鄉。 2008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4.74億元,增15.3%。第一產業增加值15.6億元,增5.4%。農、林、牧、漁之比為30.1∶0.8∶61.9∶7.2;第二產業增加值47.32億元,增20.1%(工業增加值44.2億元,增42.9%);第三產業增加值21.82億元,增12.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2%、68.6%和25.2%。鄉鎮(中小)企業增加值55.6億元,增19%,從業人員53 543人。農民人均純收入4409元,城鄉之比為2.5∶1,勞務輸出213 260人,收入132 100萬元。 全縣糧食總產量24.76萬噸,增11.2%;油料作物產量0.83萬噸,增18%;水果產量2.2萬噸,增14.9%;蔬菜產量18.32萬噸,增7.4%。出欄肥豬70萬頭,增6.62%,肉類總產量6.76萬噸,增8%;蠶繭產量430噸,增0.2%。水產品產量 1.8萬噸,增24.6%。良種覆蓋面種植業90%,畜牧業45%,漁業(水產品)為65%;無公害農產品覆蓋面種植業為30%,畜牧業為65%,漁業(水產品)為40%;訂單農業覆蓋面種植業為40%,畜牧業為10%,漁業(水產品)為20 %。 公路通車里程1421千米,其中:鄉村公路1158千米,密度1790 米/平方千米,18.3千米/萬人。農話總數61 510戶,增7.2%,佔全市的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77億元,增2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7億元,增37.6%;財政一般預算支出8.47億元,增11%;全年農業投入1.25億元,占支出的14.8%。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5.32億元,比年初增24.52%。各項貸款余額19.05億元,比年初減4.08%,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貸款26 943萬元。全年農業保費收入4923萬元,增82.5%,處理各項賠款和給付金額336萬元,增128.6%。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省級、市級分別為1個、3個、12個。 普通中學35所,在校生34 284人;小學125所,在校生44 536人;7~12歲正常兒童入學率達100%。全縣有影劇院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18個,公共圖書館藏書65.5千冊。全縣醫院、衛生院26個,床位1541張,衛生技術人員1752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614 510人,參保率達97.65%,農村低保19 000人,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參保84 326人。 全面完成了林權制度改革,鞏固退耕還林成果6萬畝。天保工程:繼續執行「山上管嚴、山下搞活」的政策,嚴禁採伐天然林,停止一切審批砍伐指標,林木實行常年保護,並按照要求將204 980畝森林管護任務分解到人頭,進行責任制管護,有力地推動了天保工程向著預期的目標進行;完成天然林保護工程的生態公益林建設任務4000畝,人工植苗造林、封山育林各2000畝,占任務100%。全年義務植樹80萬株,新育苗193畝,培育各類苗木360萬株。[1] 水禽產業:形成了以隆昌禽苗市場、都英羽絨為龍頭,集水禽養殖、孵抱、育雛、禽苗銷售、肉禽及羽絨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全年出欄小家禽畜1063.74萬只。 水產產業:成功推廣了「稻稻魚」、「稻魚鴨」、「魚鴨混養」、「休稻養魚」四種模式,構建了魚苗繁育、稻田養魚和水產品批發的產業體系,全縣放養魚水面12萬畝,水產品產量1.8萬噸,是全省萬噸漁業大縣。 生豬產業:形成了「企業+基地+大戶」的產業模式,以維爾康動物葯業、普嘉特飼料、聖樂種豬場等為龍頭,完善了從選育、配種、仔豬繁育到飼料加工的產業鏈條;全縣年出欄肥豬70萬頭。 蠶桑產業: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以國家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銀華公司為龍頭,完成了栽、養蠶、繅絲、織綢的產業鏈條;建成優質蠶桑基地4萬畝,年發蠶種2.5萬張。 麻竹產業:形成了以縣、鄉兩級竹業協會為紐帶,以全縣和周邊縣(區)6萬畝基地為載體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全縣栽種麻竹3萬畝,年產竹筍1.5萬噸,銷售竹葉300噸。

歷史沿革
1949年12月5日隆昌解放,12月18日成立隆昌縣人民政府,屬瀘縣專區。1952年1月,瀘縣專區改為隆昌專區,專署移駐隆昌縣城;1952年12月20日,隆昌專區改為瀘州專區,專署遷至瀘州,隆昌屬瀘州專區。1960年7月,瀘州專區 撤銷,隆昌屬宜賓專區。1968年專區改制為地區,隆昌屬宜賓地區。1978年4月隆昌改屬內江地區;1985年6月內江地區改為內江市,隆昌屬內江市管轄至今。[2]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隆昌縣轄1個街道辦事處、16個鎮、2個鄉。1個街道辦事處(古湖街道辦事處)、16個鎮(金鵝、響石、聖燈、黃家、龍市、界市、石碾、胡家、漁箭、山川、雙鳳、迎祥、周興、雲頂、李市、石燕橋)、2個鄉(桂花井、普潤)。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6.4萬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金鵝鎮(含古湖街道辦事處) 160283 山川鎮 24768 響石鎮 48152 聖燈鎮 28730 黃家鎮 55091 雙鳳鎮 45879 龍市鎮 53450 迎祥鎮 37265 界市鎮 43236 石碾鎮 34037 周興鎮 19312 漁箭鎮 13636 石燕橋鎮 47447 李市鎮 14761 胡家鎮 47879 雲頂鎮 38014 桂花井鄉 13023 普潤鄉 20070 1949年12月5日隆昌解放,隸屬隆昌專區; 1978年4月,隆昌縣由宜賓地區劃歸內江地區。 1997年,隆昌縣面積760平方千米,人口74萬,轄12鎮4鄉:金鵝鎮、聖燈鎮、黃家鎮、山川鎮、界市鎮、龍市鎮、雙鳳鎮、石碾鎮、石燕橋鎮、響石鎮、迎祥鎮、胡家鎮、雲頂鄉、周興鄉、桂花井鄉、普潤鄉。縣政府駐金鵝鎮。 2000年,隆昌縣轄16個鎮、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45033人,其中: 金鵝鎮 160283 山川鎮 24768 響石鎮 48152 聖燈鎮 28730 黃家鎮 55091 雙鳳鎮 45879 龍市鎮 53450 迎祥鎮 37265 界市鎮 43236 石碾鎮 34037 周興鎮 19312 漁箭鎮 13636 石燕橋鎮 47447 李市鎮 14761 胡家鎮 47879 雲頂鎮 38014 桂花井鄉 13023 普潤鄉 20070 2004年,隆昌縣轄16個鎮(金鵝、響石、聖燈、黃家、龍市、界市、石碾、胡家、漁箭、山川、雙鳳、迎祥、周興、雲頂、李市、石燕橋)、2個鄉(桂花井、普潤)。 2009年2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9]4號)同意隆昌縣設立古湖街道辦事處。轄原金鵝鎮的巨星、明星、羅星、群星、恆星、金星、紅衛、衛星、建設、春光、望城、飛泉、古宇、工農、上游15個村所屬行政區域,古湖街道辦事處駐古宇路233號。

交通運輸
隆昌素有「川南門戶」之稱,重慶直轄後,即成為「四川東大門」。 隆昌交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是四川出川和出海的大通道,川東南陸路交通樞紐。 成渝——成渝鐵路、公路、高速公路橫貫縣境; 雲貴——隆黃(隆昌至貴州黃桶)鐵路;隆納(隆昌至瀘州)高速公路;川雲(四川至雲南)東路; 川西——隆雅(隆昌至雅安)公路; 2009年已開工成渝城際鐵路修建(350公里/小時)。

經濟發展
全縣2008年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4.74億元,同比增長15.3%,增幅居全市第一。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6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7.32億元,增長20.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1.82億元,增長12.6%。 隆昌先後被國家、省列為全國水禽基地縣、全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全國外貿自營出口經營權縣,四川省經濟發展「一條線」重點縣,四川省享受內陸開放城市優惠政策縣,四川省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被評為全國食品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雙擁模範縣。 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圍繞「貿工農」的經濟發展思路和實現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的目標,鞏固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深化企業改革,著力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加快城鎮建設和旅遊等第三產業發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堅持「讓出資源、讓出產權、讓出市場、讓出利益」的「四讓」原則,切實增強對外開放實效,努力把隆昌建成川東南交通樞紐和商貿大縣、工業強縣、旅遊新縣,推進隆昌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川渝合作隆昌試驗示範區 四川隆昌經濟開發區是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省十個重點開發區之一。 2008年隆昌縣被正式批准成立「川渝合作隆昌試驗示範區」。園區規劃佔地面積10.44平方公里,以承接機械汽配、紡織羽絨、食品三大支柱產業為主。力爭用3年時間建成「百億園區」。 2008年,「化學工業園」啟動,佔地2平方公里的隆昌化學工業園以隆橋化工為依託,採取「以企辦園」的模式,著力培育特色化工產業,形成生產二甲醚、食用二氧化碳為主的化工產業集群。園區建設重點將實施 「525工程」,即用5年的時間,建成面積達2平方公里,實現產值50億元。 2009年,「浙江工業園」啟動,總投資20億元,選址「川渝合作隆昌工業園」,規劃面積1900畝,擬用4年時間建成。目前用地500畝,在2010年6月底建成,2013該項目全面竣工投產。園區建成後每年可實現稅收3.6億元,解決就業7000餘人。首批簽約入駐浙商工業園的有電動摩托車、紡織、家紡及小家電等7個項目。

B. 內江隆昌發展概況

2006年,是執行「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壯工業、建新村、強旅遊、促城建、興商貿」工作重點,團結奮斗,負重拼搏,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克服了特大旱災等困難。全縣國民經濟繼續呈現出持續、平穩和健康發展的良好運行態勢,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增加,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綜合
經濟總量平穩增長,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緊緊抓住了「川渝經濟合作」這一契機,以打造「川東第一縣」為總攬,初步形成了以構築人口、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和諧隆昌、平安隆昌。據初步測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1.86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95億元,增長0.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0 %;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5.72億元,增長26.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6.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6.19億元,增長10.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2.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2.01:44.98:33.01調整為19.19:49.59:31.22,產業結構繼續保持了「二三一」的經濟結構模式。
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初步形成了機械汽配、食品、紡織等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具有較強支撐能力和帶頭作用的民營骨幹企業。2006年,全縣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28.78億元,同比增長17.4%,比GDP增速高1.8個百分點。
新增就業人數增加。多渠道安置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903人,其中領取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農民實現再就業3499人,企業新吸納安置1400人,社區就業實體吸納安置75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經濟運行質量不夠,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缺乏支柱產業的有力支撐,實施的大項目還不多;制約經濟發展的土地、資金、能源等因素依然存在;公共財政保障力不夠強;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
二、農業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面對特大旱災,奮起抗災自救,實現了「一保四補」的目標。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82億元,增長4.0%,實現增加值9.95億元,增長0.7%。農、林、牧、漁業結構由2005年的41.8:1.2:52.3:4.7調整為2006年的38.54:1.04:55.14:5.28;種養業結構由40.0:60.0調整為38.80:61.20;糧經結構由64.3:35.7變為59.51:40.49。主要農產品產量列示如下:
名 稱 2006年度 比2005年±%
糧 食 (萬噸) 24.33 -8.49
#小 麥 (萬噸) 2.44 0.41
稻 谷 (萬噸) 15.45 -13.85
薯 類 (萬噸) 3.37 0.60
玉 米 (萬噸) 2.45 -0.41
豆 類 (萬噸) 0.59 -14.49
油 料 (噸) 8270 -12.22
#油菜籽 (噸) 5458 0.94
蔬 菜 (萬噸) 15.41 3.15
水 果 (萬噸) 1.88 2.17
林業工作堅持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以退耕還林工程和天保公益林建設為重點,以發展麻竹、檸檬、桑樹為主導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林業。完成生態公益林建設封山育林2100畝(檸檬700畝、桑樹1000畝、其它果樹300畝),退耕還林配套荒山造林2000畝,古宇湖區域綠化280畝,四旁植樹75萬株,林業新育苗28畝。實現林業產值1753萬元,同比增長6.1%。
畜牧工作按照「畜牧業一年一變化,三年大提高」的目標,大力推進生豬和水禽產業化發展,有效阻擊了豬鏈球菌病、口蹄疫和禽流感及以狂犬病等動物重大疫情,確保了全縣清凈無疫。全年實現畜牧業總產值9.27億元,增長8.6%。主要畜牧產品列示如下:
名 稱 2006年度 比2005年±%
肉 類 (噸) 71513 11.31
#豬 肉 (噸) 51685 11.00
牛 肉 (噸) 658 12.10
羊 肉 (噸) 695 7.80
禽 蛋 (噸) 8100 2.00
蠶 繭 (噸) 429 5.90
出 欄 肥 豬 (萬頭) 69.38 11.00
年末生豬存欄 (萬頭) 53.68 11.90
年末大牲畜存欄(萬頭) 1.22 8.40
年末羊存欄 (頭) 37930 8.00
水產品產量 (噸) 13172 7.00
小家禽畜出欄 (萬只) 1256.80 7.70
#水 禽 (萬只)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全年整治病害水庫25座,新建3口;維修改造石河堰15處;新建蓄水池85口、新建供水工程3處;防滲整治維修渠道5公里、新建3公里。全縣新增節水灌面2500畝,恢復改善灌面4000畝,新增蓄水能力10萬方,水利工程蓄水保栽達24.5萬畝,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經濟堅定不移的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結合打造「西部汽配基地」這一契機,著力培育汽配、食品、紡織三大支柱產業,加大工業技改投入,推進資源整合,工業經濟呈現速效並進的良好運行態勢。全年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67.35億元,增長19.9%,增加值21.95億元,增長29.3%,佔GDP的42.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0.4%,拉動GDP增長11個百分點。
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2006年的86戶,資產合計達到249541萬元,增長18.0%,從業人員19750人,增長16.3%。全年實現總產值51.37億元,增長38.6%,實現增加值17.53億元,增長36.3%。主要工業產品列示如下:
名 稱 2006年度 比2005年±%
原 煤 (萬噸) 254 5.8
紗 (噸) 24310 4.3
白 酒 (噸) 2516 48.0
生 絲 (噸) 760 36.7
合 成 氨 (噸) 60812 24.6
水 泥 (萬噸) 33.64 4.4
日 用 玻 璃 (萬噸) 500 25.0
成 品 鋼 材 (噸) 49049 6.5
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20.3%,比上年高34.92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24.08%,比上年高7.42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8.87萬元/人,比上年高1.18萬元/人;每萬元產值綜合能耗1.19噸標准煤;產品銷售收入53.98億元,增長49.5%;利潤總額26134萬元,增長86.2%;利稅總額49730萬元,增長88.10%。虧損企業虧損額由上年的454萬元下降到2006年的199萬元,下降56.2%。
建築業生產健康發展。全縣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23個,從業人員達到19009人,增長9.5%。全年實現產值9.76億元,同比增長41.4%,增加值3.77億元,增長12.0%。實現利潤總額2877萬元,同比增長99.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53.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8.6%,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0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6%。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招商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全縣共實施項目153個,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9120萬元,同比增長33.2%。其中:9個市屬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53億元,52個縣屬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07億元。從投資類型分析:基本建設完成投資47446萬元,同比增長39.0%;更新改造完成投資43976萬元,同比增長77.6%;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20775萬元,同比增長34.4%;農戶投資16923萬元,同比下降23.6%。
重點圍繞「工業強縣」突出抓了聚壑石油液化氣、鑫龍紡織紡紗生產線等87個工業項目,實現工業技改投入43976萬元,同比增長77.6%。圍繞新農村建設突出抓了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建設、柏林寺水庫除險加固等16個農業項目,實現農業投資11591萬元,同比增長39.2%。圍繞「旅遊新縣」突出抓了南關石牌坊古鎮等6個旅遊項目,實現旅遊投資13400萬元,同比增長33.2%。圍繞城鎮化突出抓了9、11號安置房、隆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等27個城建項目,實現城建投資43878萬元,同比增長5.1%。圍繞「五年攻堅戰」突出抓了自榮公路、通村公路標美路等9個交通項目。
招商引資穩步推進。2006年,招商引資實際到位域外資金62700萬元,同比增長77.8%,其中工業生產性項目實際到位資金44411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8.1%。
五、交通建設和郵電通訊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投資4611萬元,重點交通建設項目自榮路、石漁路已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隆古路納入旅遊環線,改建縣道42公里,新改建村道128公里,建成農村公路橋梁3座/45米、農村客運站3個,建設碼頭217.96米/9個,新增通車里程179.5公里,全縣通車里程達到1294公里,實現省道好路率83.7%,縣道好路率73.6%,。
運輸業健康發展,營運市場進一步規范。全縣有6家運輸企業評為A級、1家評為B級企業,清理換發客運線路標志牌311塊,查處各類違章車輛227台次,非法營運車輛49輛。全年完成公里客運周轉量40907萬人公里,下降0.1%,公里貨運周轉量17264萬噸公里,增長13.68%。
郵電通訊持續、快速發展。2006年末,全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6406萬元,完成郵電主營業務收入13818萬元,增長17.5%。2006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19750戶,增長10.2%,其中住宅電話89064戶,增長8.0%,電話普及率達到32.2%;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20144戶,增長37.7%,普及率達43.4%;國際互聯網用戶16615戶,增長21.4%。
六、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城鄉消費品市場日趨活躍。「萬村千鄉」工程成效顯著,已建成22個鎮級「農家店」,51個村級「農家店」建設,有效地拓展了農村流通網點。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951萬元,同比增長15.5%。其中,縣的零售額74781萬元,增長15.3%,縣以下的零售額112170萬元,增長15.6 %。按行業分組;批發和零售貿易業141143萬元,增長15.4%,住宿和餐飲業42139萬元,增長15.7%,其他零售額3669萬元,增長14.3%;從經濟類型分析,國有經濟5372萬元,增長10.0%,私營及個體經濟164835萬元,增長16.0%,股份制及其他經濟12432萬元,增長15.2%。
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全年實現外貿出口創匯1591萬美元,同比增長25.0%,全年新增獲權企業6戶,新增出口實績企業5戶,實際利用外資160萬美元,外派勞務512人。
七、財政、金融
2006年,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28543萬元,同比增長23.5%;實現地方財政收入(含基金收入)13550萬元,同比增長27.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581萬元,同比增長19.3%。其中,納入市上增長考核稅收完成6342萬元,同比增長27.0%;各項稅收6855萬元,同比增長24.8%。全縣財政總支出51696萬元,同比增長27.9%,一般預算支出51682萬元,同比增長36.8%。
金融運行平穩。金融機構實現各項存款余額54.81億元,比年初增長11.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7.20億元,比年初增長13.1%;實現各項貸款余額18.26億元,剔除剝離因素,比年初增長7.7%。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全縣共組織實施縣以上各類重大科技計劃項目27項,其中結轉項目10項,新上項目17項;星火計劃14項,科技成果推廣計劃5項,科技攻關項目8項。其中,水禽無公害生產技術集成、推廣與產業化開發項目報國家科技部;全年共申請國家專利37 件,實施專利項目3項,成功對接外智項目13項。
正式啟動「雙高普九」工作和義務教育示範縣工程。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不含幼兒園)174所,在校學生90347人,教職工5928人,其中專任教師5210人。有小學129所,招生7597人,在校學生 48438人,專任教師2517人,7—12歲正常兒童入學率達99.98%,小學輟學率0.03%;全縣有普通中學36所,招生12551人,在校學生36816人,專人教師2318人,13-15周歲正常少年入學率97.32%,初中升學率達74.8%,初中輟學率1.08 %;高中升學率為53.8%;重點上線430人,本科以上上線1881人,包括了全市文科前三名;中小學危房改造6097平方米。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藝創作再上新台階。全年共創作發表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小品等作品150餘件,組織美術、書法、攝影作品1000餘件,在省獲獎30餘幅。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成功舉辦了新年音樂會、歌舞音樂會、「農普之歌」文藝晚會、川劇摺子戲、舞龍彩游等活動,放映愛教片1560場,圖書館接待讀者59000人次,書刊流動74558冊次。全縣有影劇院1個,文化館(站)19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61823冊;開展了對石牌坊的修繕保護工作。
廣播電視充分發揮黨的「喉舌」作用,在辦好《鵝江話題》、《歡樂今宵》等節目的同時,推出了新的電視欄目《生活驛站》、《百姓故事》、《法制前沿》、《我的舞台》等四大欄目。全縣有廣播電視台1座,鄉鎮廣播電視站18個,廣播、電視覆蓋率均達100%。全年新架纜線60.12公里,新發展光纖用戶4906戶。
衛生工作狠抓突發公共衛生應急工作的組織、監督、檢查和落實等工作。深化農村衛生改革,推進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和婦幼保健工作,整頓和規范醫療衛生市場次序。全縣有醫院、衛生院24個,床位1456張,衛生技術人員994人,其中醫生449人;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衛生防疫人員89人;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47個,村衛生站361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1.7‰,嬰兒死亡率8.5‰: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591081人,參保率達94.97%。
認真實施《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鞏固全國體育先進縣成果。全縣共舉辦、聯辦體育比賽20場次,承辦了「2006年全國男子籃球聯賽(NBL)決賽」四川主賽場的比賽。在全省第十屆運動會中,隆昌獲2金2銀,在全省重點中學田徑比賽中,隆昌獲1銀4銅,在全市傳統田徑賽中,隆昌獲跳高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十、市政建設 旅遊與環境保護
市政建設突出打造「西部青石文化城」,以推進城鎮化進程為中心。全縣建成區面積12.0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為35.8%。新建城市道路面積3.53萬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積631平方米,新增城市綠地面積3.27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31平方米;重點工程污水處理廠已累計完成投資4100萬元,城區段已全線貫通;新鋪設受壓供氣管網6.4公里,完成供氣量935萬立方米,城市氣化綠96.7%;天然氣一戶一表新戶1981戶;安裝Dg100米以上供水主管2500米,供水量585萬噸,水質綜合合格率99.87%。城區一批重點高檔住宅小區錦林新苑、元亨新村、龍錦家園、南景源、西怡園三期等工程相繼竣工;隆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榮獲內江市「甜城杯」優質工程獎。
旅遊產業成為我縣一個新興的產業。強力推進「三古之旅」,實現旅遊發展新突破。全年旅遊接待130萬人次,旅遊收入4.67億元,隆昌南關石牌坊古鎮旅遊景點於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開展了省級生態示範區建設。環保工作鞏固小流域污染源整治成果,重點加大沿河治污企業監管。2006年,共投入資金251萬元,完成污染治理企業4家,出境斷面水水質達到Ш類。城區空氣質量達標率75.2%,環境雜訊平均等效聲級為57.8分貝,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執行率達10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計劃生育總體保持全市領先水平。2006年,全縣人口出生率8.52‰,死亡率5.33‰,自然增長率3.19‰,計劃生育率為91.02%,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2:93。開展計生「三結合」幫扶基地44個,幫扶戶6706戶,全縣享受獨生子女父母獎勵政策對象61202人,制發「關愛女孩行動」愛心卡1730個;據公安部門年報統計,年末全縣戶籍人口76.61萬人,比上年增加0.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9.87萬人,非農業人口16.74萬人。常住人口690235人。
城鄉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改善。據縣地方經濟調查隊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6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7514元,比上年增加1424元,增長23.4%,城鎮恩格爾系數38.9%,城鎮基尼系數0.2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91元,比上年增加283元,增長9.4%,農村恩格爾系數53.57%,農村基尼系數0.219。
城鎮職工人數增加,工資水平有所提高。2006年末,全縣共有在崗職工42832人,比上年增長0.3%,職工工資總額50128萬元,增長16.3%;在崗職工年平均貨幣工資11773元,增長15.2%。
社會保障事業穩步推進。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60628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人數49249人(在職24311人,退休20904人);全縣有各種社會福利機構24個,床位949張;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028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0022人,農村傳統救濟993人。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