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地質災害
① 12·16湖北恩施地震的應急響應
巴東縣消防中隊尚未接到報警,恩施州消防支隊調集50名官兵,攜帶救援裝備趕赴巴東,隨時做好救災准備。
災情發生後,秭歸縣和興山縣分別派出工作專班趕赴相關鄉鎮核實震情、災情。秭歸縣迅速啟動Ⅳ級應急響應,民政部門緊急向受災嚴重的沙鎮溪鎮下撥5萬元,泄灘鄉下撥3萬元,兩河口鎮下撥2萬元的救災應急資金,確保災民基本生活得到妥善保障。 2013年12月16日13時04分,巴東縣發生5.1級地震。地震發生後,宜昌巴東海事處迅速行動,立即組織執法人員到轄區各渡口、重點航段開展水上安全巡查宣傳,確保船舶安全通過轄區水域。
地震過後,宜昌巴東海事處海事執法人員乘海巡艇一邊加強現場巡航,檢查航道和通航環境的變化情況,同時密切監視轄區滑坡體動態;一邊通過VHF高頻電話向轄區渡船、過往船舶宣傳此次地震的發生情況,提醒其注意保持一定的岸距,並且遠離滑坡體航行。截至到目前為止,地震未造成水上險情事故。 地震發生後,恩施州啟動地震三級應急響應。州長楊天然率領州國土、民政、公安、衛生等部門組成的工作組迅速趕往巴東縣地震災區。恩施州公安局已組織130名公安幹警和50名消防官兵集結待命,將根據需要奔赴災區開展緊急救援。
13時10分,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縣長劉冰等召開緊急會議,啟動應急預案。會後,巴東縣領導分赴各鄉鎮,指揮、參與抗震救災工作,同時組織人口密集區域群眾有序疏散避讓,道路交通部門對橋梁、道路進行核查,對危險區域設置標識標牌,確保道路暢通,同時確保通訊通暢,各辦公樓、住宅和居民樓安全,民政部門第一時間調運物資投入救災。巴東縣教育局迅速通知全縣所有學校,將全體師生集中到露天空曠地帶,部分學生由家長接回。該縣中小學生全部停課,無任何人員傷亡。
湖北省地震局副局長杜瑞林帶隊的首批16名應急隊員,攜帶四輛應急車及流動地震監測儀、現場災害調查單兵系統等設備,趕赴震中。省消防總隊命令宜昌、荊州、荊門消防支隊輕、重型地震救援隊按照預案集結,做好出動准備。
當前巴東境內社會穩定,抗震救災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震中距三峽大壩約66公里壩區有震感,三峽樞紐各方面運行正常。
湖北省地震台監測顯示,震中距離長江幹流約1公里,距離三峽大壩約66公里。地震發生後,記者第一時間聯系三峽集團樞紐建設運行管理局,據介紹,三峽樞紐各方面運行正常。
三峽樞紐梯級調度通訊中心主任肖舸說,地震發生時三峽壩區有震感,不過,地震發生後,三峽水庫的水位沒有變化,三峽電廠機組發電一切正常。
三峽集團樞紐運行管理局副局長胡興娥介紹,震源距離三峽大壩約有100公里,是近年中小區域內(離庫岸比較近的區域)最大的地震,但地震未對大壩造成很大影響。監測顯示,三峽樞紐建築物和水庫坡岸地質狀況良好,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另外,樞紐管理局暫未收到庫區發生大的滑坡報告。
同時,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發布消息稱,三峽船閘運行正常。震中巴東至宜昌段長江通航正常,未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
② 地質災害最多的是哪個省
河南、遼寧吉林、湖北、山西、陝西、甘肅、四川
③ 湖北地震
2013年12月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地震震中位於巴東縣東瀼口鎮。
2013年12月16日,地震災害發生後,巴東縣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所有幹部下到一線開展抗震救災活動。對於緊急轉移安置的1527人進行妥善安排,實行「一戶一個幹部」的方式保證他們溫暖過冬。巴東縣各部門立即行動,行走在地震災區第一線。
巴東縣國土資源局迅速成立「12·16」抗震救災應急指揮部,協調各成員單位應對地震相關工作,重點巡查黃土坡滑坡、黃臘石滑坡等大型地災點。國土資源局迅速奔赴震中東瀼口、地質災害點進行地震加劇危險程度排查,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項目損壞程度和地質災害次生災害隱患情況進行調查。同時,組織國土資源所開展災情普查、地震預防知識宣傳,提高群眾抗震應急能力和水平。截至當晚8時,該局組織專班完成黃土坡、黃臘石等大型滑坡體上的首次地災巡查。
巴東縣公安局快速反應,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搶險、巡邏、秩序維護、交通維護等九大工作專班,整合沿渡河、東瀼口、官渡口 、信陵鎮等震區全部警力,全力投入到抗震應急工作。記者在巴東縣110指揮中心看到,所有應急通訊設備全部緊張運行。至發稿時,巴東縣出動警力近400人次,震區社會秩序穩定,群眾心態比較平和,交通基本暢通,110指揮中心尚沒有接到因地震造成的傷亡警訊。
④ 湖北恩施是最窮嗎
我們知道,湖北恩施,曾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還被美國CNN評為「中國最美仙境」它是位於北緯30度的人間仙境,一年四季美如畫,初春的翡翠湖水,夏日的避暑森林,秋日的滿山紅,冬日的皚皚白雪,每個季節都美得醉人;
恩施最有名的當屬恩施大峽谷,旅遊不可錯過,它內部分為了七星寨和雲龍地縫兩個景區,春天可以賞花,夏天可以避暑,秋天可以攝影,冬天欣賞霧凇,全程游覽時間大約需要5小時,景交車往返約1小時。
第三個是土家臘肉
感受一下環境不僅造就人其實也造就豬,土家人每家都會喂年豬,就像草原牧民的風干牛肉一樣,臘肉是最廉價和智慧的保存方法。但是過年吃不完的肉,土家人就會把肉製成臘肉,不僅方便保存,味道也非常不錯,熏好的肉擋在通風處可以保存兩三年不變質。
第四個是榨廣椒
土家人非常喜歡酸辣口味,讓他這道菜就是把玉米粉拌上辣椒粉放在壇子里,等發酵了以後就是一種該可以長時間儲存的食物了,這個主要是用來蒸肉或者是扣肉底料、伴料、炒臘肉等,這樣做出來的蒸肉不油膩,非常好吃,大家去了可以嘗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旅遊就是要體驗獨特的風景和美味,當然還有獨特的文化。
⑤ 湖北省常發地質災害
看在湖北什麼地區,如果是庫區范圍內,常見地質災害主要為滑坡,危岩。有的區域屬石灰岩地區是喀斯特地貌,岩溶發育,可能導致地塹,垮塌等地質災害。
⑥ 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怎麼樣
簡介: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隸屬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是國家二級即省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為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管理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現有職工880人,專業技術人員554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5人,高級工程師96人,工程師173人,博士生4 人、碩士研究生20人,專業技術力量雄厚。4人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殊津貼,3人被評為省政府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獲全國勞動模範,1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5人獲省、部級勞動模範。工程院院士劉廣潤、胡海濤、盧耀如,中科院院士陳夢熊曾先後擔任總工或從事科研工作。先後被授予「大慶式企業」、「全國地質勘察功勛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先進集體」、「湖北省安全生產文明生產紅旗單位」等榮譽稱號。總站注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注重專業技術儀器設備的更新、注重加強科研開發研究力度、注重構建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是一支技術力量雄厚、競爭力強大的水工環專業地質隊伍。 在全省設立武漢、襄陽、宜昌(三峽庫區工作站)、荊州、黃石、孝感、咸寧、十堰和恩施分站,設立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地質災害信息中心、水工環調查中心和水工環研究室等機構,還在迦納設立迦納長江礦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和湖北地質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在柬埔寨設有辦事處。
⑦ 12·16湖北恩施地震的震情介紹
最新概況巴東一中所有還在睡午覺的學生緊急撤離到操場上,其他學校也都密
2013年月16日,地震災害發生後,巴東縣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所有幹部下到一線開展抗震救災活動。對於緊急轉移安置的1527人進行妥善安排,實行「一戶一個幹部」的方式保證他們溫暖過冬。巴東縣各部門立即行動,行走在地震災區第一線。巴東縣國土資源局迅速成立「12·16」抗震救災應急指揮部,協調各成員單位應對地震相關工作,重點巡查黃土坡滑坡、黃臘石滑坡等大型地災點。國土資源局迅速奔赴震中東瀼口、地質災害點進行地震加劇危險程度排查,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項目損壞程度和地質災害次生災害隱患情況進行調查。同時,組織國土資源所開展災情普查、地震預防知識宣傳,提高群眾抗震應急能力和水平。截至當晚8時,該局組織專班完成黃土坡、黃臘石等大型滑坡體上的首次地災巡查。巴東縣公安局快速反應,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搶險、巡邏、秩序維護、交通維護等九大工作專班,整合沿渡河、東瀼口、官渡口 、信陵鎮等震區全部警力,全力投入到抗震應急工作。記者在巴東縣110指揮中心看到,所有應急通訊設備全部緊張運行。至發稿時,巴東縣出動警力近400人次,震區社會秩序穩定,群眾心態比較平和,交通基本暢通,110指揮中心尚沒有接到因地震造成的傷亡警訊。 2013年12月16日13時04分湖北巴東縣地震,波及到與該省毗鄰的陝西安康市,該市下轄鎮坪縣震感強烈。
陝西省安康市地震辦公室透露,此次地震給當地帶來的損失情況,日前正在進行相關核實與統計。安康市,位於陝西省南部,為秦嶺、巴山山地,是陝西省及西北地區最主要的茶葉、蠶繭、油桐、生漆主產區。因境內土壤含硒元素豐富,又被譽為「中國硒谷」。 12月16日,發生在湖北巴東縣的4.8級地震波及宜昌,截至目前,宜昌秭歸、興山兩縣有1995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65人,嚴重損房26戶67間,一般損房186戶520間,直接經濟損失113萬元。
秭歸縣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泄灘鄉受災較重。全縣共有1500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28人,嚴重損房10戶26間,一般損房22戶55間,直接經濟損失33萬元。
興山縣共有495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37人,嚴重損壞房屋16戶41間,一般損壞房屋164戶465間,直接經濟損失80萬元。
⑧ 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中心怎麼樣
簡介: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於2003年6月成立,中心成立的目的是依託高校的技術優勢,形成具有市場開發能力的高校產業集團。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⑨ 湖北的泥石流多麼
湖北的地質災害地域分布明顯,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山區,尤以長江、漢江及其支流沿岸最為嚴重;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區地面沉陷則主要聚集於鄂東南、鄂中地區,主要分布在武漢、黃石、大冶、陽新、鄂州、咸寧、應城等地。湖北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段)共5657處,分布在68個縣(市、區)內。
以下是詳細說明:
1、極易發生地質災害有17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三峽庫區、鄂西南山區和鄂東南部分地區。有巴東縣、秭歸縣、興山縣、夷陵區、長陽縣、五峰縣、遠安縣、恩施市、建始縣、利川市、咸豐縣、來風縣、宣恩縣、鶴峰縣、黃石市、大冶市、陽新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10。
面積44006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80%以上。目前發育崩塌699處,滑坡3060處,泥石流61條,岩溶地面塌陷902處,采空地面沉陷48處。其中三峽庫區和鄂西南山區因人為和自然因素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沉)陷災害均極易發生,鄂東南丘陵區則以采礦引發的地面塌(沉)陷、泥石流災害為主。
2、易發生地質災害有23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鄂西北山區和鄂東南、鄂東北部分地區,以及江漢平原西緣山前地帶。有十堰市、鄖西縣、鄖縣、丹江口市、竹溪縣、竹山縣、房縣、神農架林區、谷城縣、保康縣、南漳縣、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鄂州市、武漢市、咸安區、赤壁市、崇陽縣、通山縣、通城縣、羅田縣、英山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5。
面積56501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的15%以上。目前發育崩塌115處,滑坡562處,泥石流11條,岩溶地面塌陷90處,采空地面沉陷23處。其中鄂西北山區容易發生因人為和自然因素誘發的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鄂東南南部地區(崇陽縣、通山縣、通城縣)和鄂東北英山、羅田地區容易發生因自然因素誘發的小規模滑坡、泥石流災害;鄂東南北部地區則以采礦及抽排地下水引發的地面塌(沉)陷災害為主;江漢平原西緣山前地帶(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容易發生因人為因素誘發的崩塌、滑坡、地面塌(沉)陷災害。
3、較易發生地質災害有18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鄂中地區和鄂東南、鄂東北部分地區。有蔡甸區、江夏區、襄樊市、宜城市、當陽市、荊門市、鍾祥市、京山縣、曾都區、廣水市、大悟縣、應城市、麻城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嘉魚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3。
面積42683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的3%。目前發育崩塌6處,滑坡47處,岩溶地面塌陷8處,采空區地面沉陷11處。其中鄂中地區較容易發生因採掘地下固體礦產誘發的崩塌、滑坡和大型采空地面沉陷災害;鄂東南北部蔡甸區、江夏區、嘉魚縣較容易發生因開采地下水而誘發的岩溶地面塌陷災害;鄂東北大別山區和桐柏山區較容易發生因自然因素誘發的小規模滑坡災害,其中黃梅縣還容易發生地面塌(沉)陷災害。另外鄂北襄樊市也較容易發生小規模的崩塌、滑坡災害。
4、一般不易發生地質災害有23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鄂北崗地和鄂東北中部地區。有黃陂區、新洲區、老河口市、襄陽區、棗陽市、枝江市、沙洋縣、荊州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洪湖市、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孝南區、安陸市、孝昌縣、雲夢縣、漢川市、黃州區、紅安縣、團風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3。
面積427101平方公里。目前僅發育滑坡14處,主要分布在枝江市境內。
附:湖北地質災害集中發育地段主要有:
⑴三峽庫區巴東~新灘滑坡段;
⑵秭歸楊林橋鎮西崩塌、滑坡段;
⑶興山水月寺~夷陵樟村坪崩塌、泥石流段;
⑷恩施屯堡滑坡段;
⑸清江隔河岩水庫區滑坡段;
⑹建始磺廠坪~長梁子崩塌段;
⑺鶴峰下坪滑坡段;
⑻宜都松木坪~松滋劉家場滑坡、崩塌段;
⑼大冶還地橋~大箕鋪岩溶塌陷、泥石流段;
⑽黃龍灘~十堰~白浪滑坡段;
⑾黃龍灘水庫區滑坡段;
⑿遠安鹽池河~夷陵交戰埡崩塌段;
⒀羅田平湖滑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