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資料庫培訓新聞報道

工程地質資料庫培訓新聞報道

發布時間: 2021-02-24 03:04:16

『壹』 地質資料庫的維護

地圖符號是地圖的語言單位,通過對地圖符號的解讀,可以直觀的了解地圖所表達的地質地理信息。對於現在的建庫數據,基本的元素就是點、線、面,但是沒有一個規范而直觀的符號系統,不能很好地解讀地質地理信息,對於數據的最終應用也有缺憾。因此,對於以符號為基礎的ArcGIS資料庫的創建,其目的就是希望能解決這個規范而直觀的符號系統,以期做到地質圖圖面的規范和統一。

資料庫系統投入正式建成之後,標志著開發任務的基本完成和長期維護工作的開始,但這並不意味著資料庫設計過程的終結。由於應用環境在不斷變化,資料庫運行過程中物理存儲也會不斷變化,對資料庫設計進行評價、調整、修改等維護工作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圖5-5),也是設計工作的繼續和提高。

圖5-5 地質資料庫維護流程簡圖

1.資料庫的定義

嚴格地說,資料庫是 「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倉庫」 在經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關的數據放進這樣的 「倉庫」,並根據管理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例如,企業或事業單位的人事部門常常要把本單位職工的基本情況(職工號、姓名、年齡、性別、籍貫、工資、簡歷等)存放在表中,這張表就可以看成是一個資料庫。有了這個 「數據倉庫」 我們就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查詢某職工的基本情況,也可以查詢工資在某個范圍內的職工人數等。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計算機上自動進行,那我們的人事管理就可以達到極高的水平。此外,在財務管理、倉庫管理、生產管理中也需要建立眾多的這種 「資料庫」,使其可以利用計算機實現財務、倉庫、生產的自動化管理。

J.Martin給資料庫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定義:資料庫是存儲在一起的相關數據的集合,這些數據是結構化的,無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餘,並為多種應用服務;數據的存儲獨立於使用它的程序;對資料庫插入新數據,修改和檢索原有數據均能按一種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式進行。當某個系統中存在結構上完全分開的若干個資料庫時,則該系統包含一個「資料庫集合」。

2.資料庫的基本結構

資料庫的基本結構分三個層次,反映了觀察資料庫的三種不同角度。

物理數據層:它是資料庫的最內層,是物理存貯設備上實際存儲的數據的集合。這些數據是原始數據,是用戶加工的對象,由內部模式描述的指令操作處理的位串、字元和字組成。

概念數據層:它是資料庫的中間一層,是資料庫的整體邏輯表示。指出了每個數據的邏輯定義及數據間的邏輯聯系,是存貯記錄的集合。它所涉及的是資料庫所有對象的邏輯關系,而不是它們的物理情況,是資料庫管理員概念下的資料庫。

邏輯數據層:它是用戶所看到和使用的資料庫,表示了一個或一些特定用戶使用的數據集合,即邏輯記錄的集合。

3.資料庫的主要特點

實現數據共享:數據共享包含所有用戶可同時存取資料庫中的數據,也包括用戶可以用各種方式通過介面使用資料庫,並提供數據共享。

減少數據的冗餘度:同文件系統相比,由於資料庫實現了數據共享,從而避免了用戶各自建立應用文件。減少了大量重復數據,減少了數據冗餘,維護了數據的一致性。

數據的獨立性:數據的獨立性包括資料庫中資料庫的邏輯結構和應用程序相互獨立,也包括數據物理結構的變化不影響數據的邏輯結構。

數據實現集中控制:文件管理方式中,數據處於一種分散的狀態,不同的用戶或同一用戶在不同處理中其文件之間毫無關系。利用資料庫可對數據進行集中控制和管理,並通過數據模型表示各種數據的組織以及數據間的聯系。

數據一致性和可維護性,以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時發現故障和修復故障,從而防止數據被破壞。資料庫系統能盡快恢復資料庫系統運行時出現的故障,可能是物理上或是邏輯上的錯誤。比如對系統的誤操作造成的數據錯誤等。

『貳』 哪些比較權威的資料庫可以搜到國內媒體近年的所有新聞報道

慧科資料庫 收錄中文媒體的報道
收錄英文媒體的有LexiNexi和Factiva

『叄』 要做一個新聞類網站,用的資料庫是mysql,請問一下新聞類信息可以都存在資料庫嗎

我幫你做!或者咱倆一塊做,因為我一直在用php做web網站!看到你用java,也想試試,我學的是java,

『肆』 設計新聞網站時新聞文本在資料庫中是怎麼存儲的

網站訪問量不大,中等規模的應該沒啥事情。
讀取文件和資料庫都是IO性能的瓶頸,差別不大,還不如統一放到資料庫中操作。
當然可以生成靜態頁面的方式提高訪問效率。

『伍』 汶川大地震實事報道

這是今年1月16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的一篇新聞報道《人類觸發了四川大地震嗎?》的開頭語。

《科學》的這篇文章立即被翻譯成中文,並被多家網站引用,引起了公眾對水庫和地震的聯系的極大關注,也引發了諸多地質和地震專家的反對意見。那麼,這篇文章是不是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的新聞報道呢?

美籍華人石根華博士是數學力學專家、岩石工程分析專家、中國長江科學院非連續變形分析實驗室首席科學家。2月19日,他在北京接受《科學時報》專訪時說:「我是一名工程師,以事實和數據說話。我認為,《科學》雜志的這篇報道有嚴重問題,第一,文章的結論沒有證據,所謂證據是要有測量、計算、分析和比較;第二,水庫的壓力與幾十公里厚的板塊壓力相比並不算很大,而且還要看許多情況;第三,如果是水庫誘發了地震,那麼這只是一種推測,不能作為科學和技術的依據,更不能作為一種結論,任何科學和技術的結論都需要經過實踐的驗證。」

「沒有論文,沒有新聞」

《科學》的文章說:「如今,研究人員第一次用證據公開表明:新建的紫坪鋪水庫中的蓄水壓力可能誘發了附近斷裂帶的斷層……」這里所說的研究人員第一次公開有關紫坪鋪水庫與四川地震的研究證據,是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地球物理災害學家克里斯汀·克勞澤,在2008年12月於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秋季大會上所作的口頭報告。

文章指出,克勞澤在他的報告中沒有提及任何一座大壩,語焉不詳地解釋了水庫中水的增加如何改變了斷層的壓力。根據他的計算,水所增加的重量既減輕了對斷層的劑壓並削弱了斷層,也增加了容易導致斷層破裂的壓力。結果是,蓄水所產生的作用是地殼運動一年所產生的自然壓力的25倍。他指出,當斷層最終破裂時,它運動的方式正好是水庫蓄水所促成的方式。

文章同時指出:「克勞澤的聽眾都很感興趣,但他們遠遠沒能被說服。」所以,同行們還沒有表示接受克勞澤的觀點。

克勞澤於2009年更新的個人網頁上「同行評審期刊上的論文」的目錄中並沒有相關內容的論文;但他在「研究項目和區域」中,第一條所列的是:「中國2008年四川汶川7.9級地震的地震災難分析。這一『黑天鵝』事件可能是由局部和來自亞表面非正常重量變化所誘發的。」

西方科學新聞界對最新研究成果報道的一般原則是:「沒有論文,沒有新聞。」(No paper, No news)不過,這篇《科學》文章的兩位作者之一理查德·斯通(中文名:石磊)在2007年12月於北京舉行的一次科學沙龍「對話《科學》雜志亞洲新聞編輯石磊」中對此表達了自己的理解。當有人問到「科學報道是否就是No paper, No news」時,石磊回答說:確切地說是「No Development, No news」這里的Development,是指科學研究和科學事件中的發展與進展情況。顯然,在這篇《科學》文章中,石磊是將一項尚未獲得同行認可的研究作為進展來報道的。

因此,克勞澤既沒有數據也沒有同行認可的報告內容被這篇《科學》文章描述為是「研究人員第一次公開的證據,表明新建的紫坪鋪大壩蓄水所產生的壓力可能誘發了附近的斷層斷裂……導致8萬多人的死亡」,這很成問題。

報道的專業性

在這篇文章中,《科學》的記者用了兩位科學家和一篇已經發表的論文的觀點以佐證克勞澤的觀點。

文章對克勞澤身份的描述具有誤導性。文章說,克勞澤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地球物理災害研究人員,但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網站中卻查不到克勞澤的有關信息。在克勞澤以個人名義建立的網頁中,並沒有提及他的學術教育背景和職業經歷;在他的研究工作團隊的介紹中,只是說他是美國環保局技術顧問委員會的成員,看不出他的研究小組與研究單位的信息,及其研究的任何資助信息。事實上,克勞澤於2003年從瑞士聯邦工學院畢業,之後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工作過一段時間,目前並沒有可以查證的正式工作。

科學新聞報道的慣例是,在提及一位科學家時,會首先明確指出這位科學家的學術身份,即他的學科、所在機構、所在部門和具體職位,以說明他的意見的可信度。這篇文章中介紹說「克里斯汀·克勞澤,哥倫比亞大學的地球物理災難研究員。」而事實上克勞澤本人目前並沒有可以信賴的專業職位。

與此同時,《科學》的這篇文章引用了美國另一位研究人員的觀點佐證克勞澤的研究。文中指出這位科學家是美國紐約帕里塞德的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的地震學家萊昂納多·希伯爾。文章中引用他的話時也語焉不詳地描述說:「毫無疑問,(大壩)觸發地震確實存在。」事實和新證據表明,地震和大壩之間的聯系「值得進一步探究」,但是要證明觸發「並不容易」。

事實上,「紐約帕里塞德的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就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它位於紐約的帕里塞德,希伯爾是那裡的研究科學家。也就是說,克勞澤和希伯爾均曾在同一個機構工作過。

在同一篇《科學》文章中介紹克勞澤時說他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而不提及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介紹希伯爾時卻不提及哥倫比亞大學,這樣只會給讀者造成一種印象:這兩位研究人員來自不同的機構,而他們的觀點互相印證。

更令人吃驚的是,克勞澤的個人網站中顯示2007年他還和希伯爾共同署名在《地震學研究快報》上發表過一篇有關穩定大陸板塊地域的論文。

報道的客觀性

在這篇文章中,第二位被《科學》的記者用來佐證克勞澤觀點的人是四川地質礦產局的總工程師范曉。他對紫坪鋪誘導汶川地震的支持意見是:時間吻合,「紫坪鋪水庫從2004年12月開始蓄水,兩年內水位迅速上升了120米」。

事實上,范曉的真正身份是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區域調查隊的總工程師,而不是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總工程師。而且,該局區域調查隊的網站顯示,區調隊的職責是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和環境調查。范曉於1980年初畢業於昆明地校,之後在成都地質學院進修過學位,主要從事旅遊地學研究與旅遊資源開發等,這樣的背景和身份說明他很難算是合格的地震和地質學家。

《科學》文章的作者之一石磊對范曉曾經有過一次書面采訪,其中一個問題是四川地震局的水利研究所或中國水資源和電力研究機構是否發表過他們對紫坪鋪可能誘發汶川地震的分析。

范曉回答說:「到目前為止,有國家防災委員會負責人,四川省地震局的官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家錚、陳厚群等公開發表談話,稱紫坪鋪水庫蓄水與『5·12』地震無關。但他們都沒有提出具體的數據以及對數據的分析來進行說明,也沒有基於相關觀測數據的科學論文發表。但至少說明相關機構是在關注這一問題的,而且很可能也在作這方面的研究。另外據我所知,中國科學院一些相關研究所的學者一直在進行紫坪鋪水庫與『5·12』地震關系的研究,有一些初步成果,這些成果他們目前還不願意公開,而且由於一些十分重要的地震觀測數據他們目前還沒有得到,所以他們也持很謹慎的態度。」

但在《科學》雜志的這篇文章中,並沒有提及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家錚和陳厚群觀點。

潘家錚195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土木系,畢業從事中國水電建設和科研工作;陳厚群是水工結構學科水利水電工程抗震專家,195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1952年被推選到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學習,現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高級工程師。

2008年12月15日出版的《科學時報》發表了對潘家錚和陳厚群的專訪文章(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12/213899.html),討論水電開發與地震災難問題。潘家錚說:「國際、國內地震界一致公認,汶川大地震是由於巨大的地殼活動引起的特大自然災害,世界上從未發生過水庫能觸發8級構造地震的前例。退一步講,即使不排除紫坪鋪水庫對汶川地震的影響,從總體上看也是減少了主震釋放的能量。」陳厚群表示:「紫坪鋪水庫蓄水與汶川大地震無關。」「不是所有的高壩水庫都會引發地震。」

《科學時報》的這篇文章被一家名為「國際先鋒」的網站翻譯為英文,2009年2月6日出版的美國《紐約時報》在第一版發表的《大壩與中國地震的可能聯系》一文中也引用了這兩位專家在《科學時報》文章中的觀點。

但是,《科學》的記者雖然知道潘家錚和陳厚群等與其主題不一致的專家觀點,卻沒有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及。

更多的矛盾

《科學》的這篇文章還有更多自相矛盾之處。

文章中說,「中國政府對關鍵數據進行了嚴格保密。」但同時又指出,克勞澤根據他的計算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如果沒有關鍵數據,克勞澤的計算結果是怎麼得出的?在記者的報道中,這個結果又怎麼可能得出紫坪鋪水庫與四川地震的可能聯系?

《科學》的文章還說:「40年來,地震學家一直在收集觸發地震的例子。」事實上,歐美國家是建設現代大型水壩的鼻祖,法國工程師創立了世界上首批水利工程學院;美國聯邦政府內務部於1902年創立墾務局,其職責便是在美國水資源豐富的西部建設大壩、水電廠和運河,保證家庭用水和農業灌溉,促進美國西部的經濟開發。在過去100多年中,墾務局在西部的哥倫比亞河、科羅拉多河和田納西河上建造了600多座大壩和水庫,包括建成於1936年的胡佛大壩和建成於1942年的大深谷大壩。研究人員早已開始關注胡佛大壩與當地發生的地震的關系,這並不僅僅是最近40年的事。

在談到水庫與四川大地震的關系時,《科學》的文章說:「所以,當7.9級的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很多科學家懷疑是否歸咎於某個水庫。飽受詬病的三峽水庫因距離太遠被排除了,專家們考慮是否是紫坪鋪大壩……」

但是,《科學》的文章在提及「飽受詬病的三峽水庫」時,並沒有提及的一個真正事實是:最早做三峽水資源開發夢的專家之一就是美國的頭號水電和壩工專家、墾務局總設計師薩凡奇博士。1944年,65歲的薩凡奇乘小木船考察三峽,認為三峽是中國唯一、世界無雙的水力資源,發誓要在這里建一座世界最大的水壩。

《科學》的文章最後說:「雖然范曉也明白紫坪鋪大壩與汶川大地震之間的聯系並未得到證實,但他了解的東西足以讓他提出警告:『我們應該重新調整現有的計劃,在規劃項目時採取更為謹慎的態度。但我對取消這些大型建設項目並不樂觀,因為水電開發商和當地政府從中得到巨大的經濟利益。』」

如果沒有可以成立的科學根據以確定大壩與地震的直接關系,水電開發商和當地政府從中得到經濟利益又有什麼錯呢?

結束語

從科學報道的角度來看,《科學》雜志的這篇報道引用的是背景和資歷值得懷疑的「專家」的尚未得到學術認可的個人「觀點」,並不是真正的科學進展。

石根華對《科學時報》記者說,在科學上推測紫坪鋪水庫與四川地震的關系是可以的,但目前還沒有證據和數據來證明這種關系。他說,「我認為,紫坪鋪水庫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該地帶的地質結構和地震歷史,而且預留了相當的餘地。在這次四川大地震中,紫坪鋪大壩和水庫經受了強烈地震的考驗,四川的6000多座水庫沒有一個潰壩,這是一個奇跡,說明中國的水利工程質量非常高,紫坪鋪水庫是世界大壩建設史中一個非常光輝的工程。」

『陸』 新聞管理系統中的「新聞內容」是存儲在資料庫里還是就連接是一靜態頁面。是每個新聞內容一個靜態頁面么

ok,新聞內容可以放在一個資料庫欄位裡面,新聞一般就一個標題和一個內內容,資料庫有一張新聞表容,新聞內容的欄位用text就ok了,因為新聞的內容是一html代碼保存的資料庫欄位里的,讀取出來也是根據html顯示的。至於新聞用編輯器添加就ok了,最簡單的是richfreebox,添加引用後就能用了,是最簡單的,但功能全的卻要數Fckeditor編輯器了

『柒』 創建一個資料庫連接到新聞網站

有兩種方式
第一:
是使用資料庫,將新聞的標題和url地址保存到資料庫,在頁面上專展示,點擊標題,觸發屬頁面跳轉事件轉到引用頁面.
第二:
使用xml文件保存新聞的標題和地址,然後在程序中讀取這個xml文件,在頁面上展示,點擊標題跳轉到引用頁面.

引用其他網站的網頁是好的,可以減輕自己伺服器的壓力.不過有些網站不喜歡這樣做(盜鏈),會進行防盜鏈,如果是這樣,點擊你的標題會跳到一個防盜鏈的專用頁,有可能會造成用戶體驗差.還有,對於需要登錄後才能查看的頁面,這個方法是無能為力的.

『捌』 有沒有一個資料庫搜集了所有的新聞

沒有,也不肯能有啊。
新聞一般都是事實更新的,如果說要搜集所有內,那隻可能是一些早就容存在的且固定的數據。
像新聞這種數據隨時都要更新,是動態的數據,所以說不可能搜集的到所有,邏輯上也不符合。
只有類似像城市,天氣等這樣的數據是可能的,因為這些基本都是固定的,正常情況下不會發生變化,才有可能搜集到所有以後,成為固定的數據源。

『玖』 新聞是如何從資料庫中掉出來的

把伺服器拿起來,使勁一抖,新聞就「掉」出來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