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露天釆石場地質災害報告

露天釆石場地質災害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2-24 02:37:25

① 礦山開采過程中引起哪些地質災害

地面礦山地質災害

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滑坡、崩塌、泥石流、煤自燃等專,
井下礦山地質災害屬

主要有冒頂、片幫、突水、突泥、井下熱害、礦震、岩爆、井下煤自燃、油氣井管套損壞、礦坑水污染等。狹義的礦山地質災害是指發生在井下的地質災害。
在各種礦井中,以煤礦最嚴重,其礦井地質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廣,破壞損失最大。除煤礦外,鐵礦、銅礦、鉛鋅礦等金屬礦和一些非金屬礦也有不同程度的礦山地質災害。開采放射性礦產,還有放射性災害。
望採納

② 露天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露天開采必須剝離礦體上方及周圍的表土、植被與岩石,直接破壞了土地的完整性及其植被。大量的礦石及廢石被采走後,強烈地改變了原有的地形地貌,破壞了風景景觀和旅遊景觀。埋藏較深的急傾斜礦床開采後會形成深淺不一的凹型露天坑,埋藏淺的緩傾斜和水平礦床開采後則形成凹陷型露天坑。礦坑疏干排水破壞地下水均衡系統,形成大面積的地下水下降漏斗。

3.5.2.1 外排土場壓占土地植被數量巨大

露天開采剝離的大量岩土,除少數礦山採用內排土方式外,大部分為外排土堆放,因而除剝采佔地外,廢渣需壓佔新的大量土地,外排佔用的排土場面積一般為采礦場佔用面積的40%~55%。據有關資料,我國露天煤礦外排土壓占的土地,約是挖損土地的1.5~2.5倍,露天礦正常生產後,每采萬噸煤排土場平均壓占土地0.16ha。我國鐵礦開采以露采為主,剝采比多在2~4 倍之間,鐵礦山每開采1×104t礦石,廢渣佔有土地3.97ha。因此剝離量很大,歷年排土量累計約在100×108t以上,每年以5×108t的速度增加。陝南石棉礦露天剝采面積約2km2,造成同等面積的山體植被破壞。

3.5.2.2 滑坡是露天礦山最主要的突發性地質災害

露天開采排土不僅壓佔大量土地,而且隨著排土堆高度的升高,潛伏著失穩和滑坡的隱患。采邊滑坡是露天礦山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地質災害,嚴重時甚至導致露天礦提前關閉的重大損失。1983年7月9日,甘肅白銀露天礦滑坡導致運輸系統中斷和生產設施破壞,停產三個月,銅產量減少3000 t。金川露天礦因滑坡迫使運輸道路改線,部分礦段提前閉坑停產。哈密三道嶺煤礦1967、1983、1999年先後三次發生大的滑坡造成礦山多次停產,直接經濟損失上百萬元。白雲鄂博鐵稀土礦主采坑北部運渣道路因滑坡報廢,直接經濟損失90萬元。甘肅廠壩鉛鋅礦區深凹的采坑北部高陡邊坡存在多處滑坡危險,直接關繫到露天礦安全生產,迫使礦山花費大量資金用於監測防治。陝西銅川焦坪前河露天礦采坑面積0.97km2,造成同等面積的土地植被破壞。剝離邊坡地段平均坡度約50°,高陡邊坡已經有多處小滑坡體,潛在的滑坡隱患較為嚴重。

3.5.2.3 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為了防止地下水突然湧出而淹沒露天開采場,必須進行礦坑疏干排水,降低預定開采地段的地下水位,而這會形成大面積疏干漏斗,破壞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統平衡,導致當地水資源枯竭或取水困難,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徑流減少或斷流,導致表土缺水,影響植物生長,重則導致土地沙化、荒漠化。

3.5.2.4 水土環境的污染

露天開采剝離的岩土、排出的廢石、矸石含有害元素,長期遭受風化雨淋,淋濾出酸性水或含有重金屬的淋濾水,污染土地、河流,並通過裂隙帶下滲地下污染地下水。

③ 露天釆石場台階超高整改報告怎麼寫

呵呵,好寫
某某單位關於露天採石場台階超高存在安全隱患的報告

看我頭像,可以幫你搞定一篇原創的
望採納

④ 露天礦山的整改報告怎麼寫

我有報告,參與了幾個國內礦山採石場的生態修復、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可以找我。

①新建露天開采礦山的開采方案中,應明確包含該礦山環境的保護預案,重點是剝離土層存儲、非礦岩土的轉移、礦渣的堆放、尾礦的排放等。
②正在開採的露天礦山,除對粉塵、雜訊加強控制外,既要對已出現的礦山環境問題提出治理方案,又要根據預測的環境問題提出預防措施。
③有鬆散覆蓋層的礦山,應統籌安排剝離表層土的堆放、存儲、復墾再利用。如表層土中富集有適於本地生長的植物種子、腐植土等,不宜與廢棄礦渣混合堆放,應獨立存儲。
④采礦廢棄的礦渣、圍岩雜石等固體廢棄物,應在采礦前制定最佳的存放方案,並應注意對可利用的有益成份進行合理利用。
⑤露天采礦選礦中產生的尾礦渣、泥應制定合理的排放、存儲方案。
⑥編制露天開采礦山綜合治理方案應突出以下內容:
a.采礦場及梯級開拓的穩定邊坡的保護和邊坡再造;
b.防治由采礦誘發的地質災害,消除礦區的潛在地質災害體;
c.消除露天采礦中普遍存在的粉塵、雜訊污染;
d.露天采礦的土地復墾和采區的植被重建。
礦區植被重建
1、邊坡覆綠
露天開采礦山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出現坡面岩石裸露、地面碎石間含土量少、水分難以保持、太陽輻射強烈導致高溫、乾旱或水澇等極端環境條件。植被復綠必須有與相宜的立地條件,即需創造和解決土壤條件、營養條件、物理條件和植物物種條件等。同時,要恢復植被,首先需了解植物生長和與其密切相關的因素之間的關系。
按礦區不同類型治理設計的要求,結合邊坡物理治理工程的手段可對礦山進行以下一種或同時進行數種類型相結合的生態治理。
1)CBS植被混凝土技術噴漿型(陡峭的岩石邊坡綠化新技術)
在大坡度岩面架立體塑料網或平面鐵絲、塑料網、錨固,再用壓力噴混機逐層噴塗混有土壤、肥料、有機質、疏鬆材料、保水劑、粘合劑等混合料加水成漿,噴射到岩面上網架內,待下層固化後再噴灌及至要求的厚度,再在上層噴播含草籽的混合料。
2)營造台階型
對礦山相對較高坡度大、坡面緻密穩定,對放緩邊坡復土種植不易和投入較大的,可以營造台階式,台階一般要求為10m以下、不高於20m,寬1—2m,台階上構造種植槽,槽高60cm以上,離槽底5cm設排水溝,槽中回填種植土。

⑤ 採石場可能會發生哪些地質災害相應對策

最容易發生崩塌!做法就是,不要挖牆腳式的採石,要從上向下,從前向後依次挖掘。採集的石頭要及時賣出,盡量不要積累太多。是否會發生災害其實和當地的自然環境有聯系,其次也要看石頭的種類是否相對容易鬆散!

⑥ 礦山採石場地質災害治理需要佔用林地是否需要審批 縣政府會議紀要是否能代替林業審批手續

目前礦產審核比前幾年更加嚴格,礦山採石場地質災害治理佔用林地的需要審批,一般來講
縣政府會議討論屬審核,下一步還需要林業局職權部門審批

⑦ 露天采礦對環境的影響

(一)水體污染
露天採掘直接破壞大量土地,各類廢石、廢渣、尾礦的堆放也侵佔大量土地。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礦山累計占壓土地達586萬hm2,破壞森林約106萬hm2,草地26.3萬hm2。山西省大的煤研石山有100多座,佔地超過2
000
hm2,大小建材礦山(點)1.5萬余處,取土採石挖沙破壞土地8萬hm2。礦山表土剝離通常忽略了對可耕種土壤的保存,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地表植被破壞後,受風力水力的侵蝕加劇,大片土地出現沙化。

(二)地質災害
地面及邊坡開挖影響山體、斜坡穩定,導致岩(土)體變形,誘發崩塌和滑坡等地質災害。礦山排放的廢石(渣)常堆積於山坡或溝谷,在暴雨誘發下極易發生泥石流。撫順西露天礦曾發生滑坡60餘次;白銀露天采坑曾發生100萬m3的大型滑坡;襄樊萬山採石場滑坡造成11人死亡;攀鋼石灰石礦發生大滑坡3次,造成設施嚴重損毀;2003年,銅川礦區因連續降雨誘發大而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達94起,直接經濟損失2
000餘萬元;安太堡露天礦南排土場滑坡造成多人死亡。

(三)固體廢棄物污染
在風景區附近的露天礦,因采礦對地貌景觀的破壞使旅遊觀光環境極不協調。許多礦山隨意傾倒固體排棄物,導致溝壑、河道淤塞,泄洪不暢,水患不斷。

(四)對水環境系統的破壞
采礦廢渣、尾礦暴露在大氣中,其中的硫化物發生氧化使降水成為酸雨,加上選冶廢水的未達標排放,往往造成礦區附近的地表水體遭受污染,甚至無法飲用、灌溉。另外,采場內疏干排水改變了地下水自然流場及補、排條件,打破了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均衡轉化,常常形成以采區為中心的大而積降落漏斗,造成泉眼乾涸、水源枯竭。

(五)大氣污染
露天采場生產因大量使用大型移動式機械設備和大爆破,使礦內空氣產生一系列塵毒污染,如爆破和採用柴油機為動力的設備等。常見的污染物質主要有粉塵、有害有毒氣體[H2S,
SO2, C0, NO2等]和放射性氣溶膠。由於生產工序的不同,產塵量與所用的機械設備類型、生產能力、岩石性質、作業方法及自然條件等許多因素有關。露天開采強度大,機械化程度高,受地面氣象條件影響,產生的氣體常具突發性,如爆破,不利的氣象條件及不良的自然通風方式,甚至可使局部污染擴散全礦,使大氣污染。選礦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粉塵和有毒物質,也是礦區大氣污染的重要因素,在自然及運輸車輛產生的風流作用下,會將尾礦粉直接揚起,使大氣中粉塵濃度非常高,嚴重地污染礦區空氣。此外,礦區繁忙的交通運輸產生的富含重金屬物質的廢氣,礦區冶煉廠、燒結廠、電廠產生的濃煙以及礦區燃煤產生的有害物質,均構成礦區大氣的污染。

⑧ 開采方式不同導致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西南地區礦產開發主要有兩種方式:露采礦山和井下開采礦山。不同的開采方式,形成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不同。

1.露天開采導致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西南地區露采礦產的種類較多,有釩鈦磁鐵礦、鐵礦、錳礦、煤礦、鉻鐵礦、銅礦、鉛鋅礦、金礦、稀土礦、錫礦、磷礦、硫鐵礦、各類非金屬礦等。導致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有采場、廢石場土地破壞與佔用,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和破壞,采場崩塌、滑坡、石漠化和張裂,尾礦庫、廢石場滑坡、泥石流以及廢石、尾礦、廢水污染等。露采導致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主要因素如下:

1)露采礦建設期間。礦山生產區、辦公區以及生產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系統的建設都佔用土地,建設過程中必將對礦區原有的土地、水系、植被和大氣等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2)露采礦生產期間。首先是礦區開采上覆岩層和表土的剝離,需進行大規模的開挖,其開挖面積和速度取決於露采礦的規模和生產能力。開挖范圍內原有的土地和生態環境將徹底破壞,同時可能對周圍的土地、水文、植被和大氣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水土流失,地下水位降低和生態環境惡化。其次是開挖出來的土石方需另地存放,即大量剝離物存放場要壓占土地,其壓占土地的面積則取決於剝離量和堆存方式,這與井下開采時煤礦煤矸石排放場的情況相似,但其堆放量和佔地面積將遠比煤矸石多。壓占區的土地和地面附著物將被徹底掩埋而喪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則與排放場的位置和剝離物本身的理化性質有關。

3)建材非金屬採石場對植被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比其他礦產露天開采更為嚴重。這類礦山企業點多面廣,開采一般沒有設計或保護措施,倚坡開挖,露天作業,隨意性很大。特別是在一些石灰岩採石場,往往是多用途開采,一方面直接將荒料運走,作為建築材料或水泥生產原料;另一方面就地燒制石灰,並對生石灰進行粉碎和過篩,這樣不但將開挖區植被全部破壞,而且在風的作用下將石灰粉吹到周邊一定范圍內把植被燒死。另外頻繁的放炮震動對環境也造成一定的影響。在主要交通干線附近開採石料易形成高陡斜坡,人為造成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隱患,對交通干線形成威脅。如西藏地區露采礦山主要為砂金礦,對土地資源造成了破壞,特別是牧區草場破壞嚴重,形成許多深坑和亂石堆,並造成河流阻塞和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

2.井下開采導致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西南地區井下開採的典型礦山有四川天寶山鉛鋅礦、丹巴鎳礦、廣旺煤礦、雲南易門銅礦、大紅山鐵銅礦、都龍錫礦、貴州萬山汞礦、六盤水煤礦、重慶南桐煤礦和西藏澤當銅礦等。導致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有地面塌陷、廢石場土地破壞與佔用,地裂縫、建築物開裂、下沉、礦坑突水、區域水均衡破壞、尾礦庫潰壩泥石流、礦坑水、尾礦、廢石污染等。井下開采導致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主要因素如下:

1)采空區塌陷可使塌陷范圍內的地表發生垂直沉降。如果地下水水位較淺,或有外來水源排入,或因大氣降水,就可能造成塌陷區積水而淹沒土地。

2)采礦沉陷區沉降和移動不均衡,使沉陷區產生不同的附加傾斜、彎曲、裂縫甚至滑坡或崩塌,使土地本身可利用性及其附著物受到破壞。地面建築物、構築物、水利、交通和電力等工農業生產設施因采礦塌陷而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

3)采礦塌陷引起的地表沉降和裂縫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地表徑流方向和匯水條件,使部分地表水沿裂縫滲入地下,同時也可使地下水沿上覆岩層裂縫滲入采空區或深部岩層,從而使礦區地表水減少,潛水乾涸,井、泉斷流,同時使地下水位降低,甚至使上覆岩層中的含水層遭受破壞。地表水通過采動裂縫滲入地下的同時,地表污水也隨之進入含水層,從而污染地下水源;地下水通過采動裂縫進入采空區時,又可能受到采礦污染;礦坑水通過排水系統排放到地表水系中又使地表水系受到污染,因而礦區水環境將不斷惡化。而水環境的惡化又將進一步導致整個礦區生態環境的惡化。

4)井下開采形成的固體廢棄物如煤矸石、廢石、廢土等,占壓、破壞土地資源,雨季還易誘發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⑨ 家裡的房屋因開露天採石場已經被受到損失,2020年釆石場還要繼續開想要寫個賠償協議該怎麼寫

協議書看一下你們各方的意見和條件,所得的損失應該看你應該得到多少賠償也要去協商一下。

⑩ 露天採煤礦,造成生態嚴重破壞,尾礦填宅基地,造成土壤污染,有記者爆光嗎

采礦生產對環境的危害:水土流失、礦坑造成的地面沉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以及采礦過程中含化學物的廢水對地下水的污染等。一、水污染主要由於采礦、選礦活動,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含酸性、含重金屬和有毒元素,這種污染的礦山水通稱為礦山污水。礦山污水危及礦區周圍河道、土壤,甚至破壞整個水系,影響生活用水、工農業用水。當有毒元素、重金屬侵入食物鏈時,會給人類帶來潛在的威脅。二、大氣污染露天采礦及地下開采工作面的鑽孔、爆破以及礦石、廢石的裝載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廢石場廢石(特別是煤矸石)的氧化和自然釋放出的大量有害氣體,廢石風化形成的細粒物質和粉塵,以及尾礦風化物等,在乾燥氣候與大風作用會產生塵暴等,這些都會造成區域環境的空氣污染。三、固體廢棄物污染在風景區附近的露天礦場,因采礦對地面景觀的破壞時旅遊觀光環境極不協調,許多礦山隨意傾倒固體排棄物導致溝壑、河道淤塞,泄洪不暢,水患不斷四、土地破壞及復田、土壤的污染礦山開采,特別是露天開采造成了大面積的土地遭到破壞或被佔用。據統計,美國約有1.5萬個露天礦,每年破壞土地3萬公頃以上的土地;而在聯邦德國,僅開采褐煤一項,每年就佔地約2.1萬公頃。我國礦山開破壞土地的總數尚未詳國的統計,根據已初步掌握的資料,各類主要的露天礦山有1000多個,多屬於小型露天礦,而對土地的破壞是十分可觀的。五、地質災害地面及邊坡開挖影響山體的穩定,導致岩(土)體變形誘發崩塌和滑坡等地質災害。礦山排放的廢石(渣)常堆積於山坡或溝谷在暴雨發生下極易引起泥石流。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