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淺層地質

中國淺層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24 00:11:47

⑴ 現在國內生產淺層取樣鑽機比較有名的是哪家

浙東地質生產的QYZ-20淺層取樣鑽機經過20米基岩鑽機,30米灘塗鑽進的考驗,浙東淺層取樣鑽機

⑵ 淺層地震勘探一般勘探多少公里深度

震源不同,石油地震勘探深度較大,一般使用炸震源。淺層地震勘探使用震源車或者錘擊。
目的層深度不同,石油深度大,淺層較小。
用途不同,淺層地震用於工程或淺層地質體勘查。</ol>

⑶ 淺層地震勘探和深層地震勘探有什麼區別

淺層地震勘探:就是人工製造小型地震(利用爆破方法),對儀器接收到的地震波及其內反射波等進行分析,根據容波速等參數確定地層特性,地質構造。優點快速,設備簡單對斷層及其破碎帶比較敏感,判斷較准確。

深層地震勘探:通過對爆炸理論的研究,研製了多級延遲震源,通過調節級間延遲時間,使震源的爆速接近圍岩的速度,提高了炸葯能量向彈性波能量的轉換,從而增強了下傳能量,降低了次生干擾。結合測井和地震資料,研究深部地層的速度、密度分布規律及深部反射界面的波阻抗特性。

⑷ 在地質工程的影響下淺層地表發生了什麼變化

質工程,啥都學,也就是說地質工程是基於地質學的工程科學,是研究人類回工程建設活動與自然環答境和相互影響的一門地質學。我們上學的時候不一樣,也把我們這幾屆坑了,全部都有,地質工程專業所學的內容包括工程地質、工程地質、資源勘查,是與工程建築有關的地質學部分、環境地質等,現在基本上一樣了、水文地質,都是工程地質,啥都不會

⑸ 省會城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

一、內容概述

本項成果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開展的全國主要城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的階段成果,至2011年,已完成31個省會級城市的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完成了省會級以上城市淺層地溫能資源潛力評估,建立了全國淺層地溫能信息系統,在沈陽、呼和浩特、杭州等10個城市建立了淺層地溫能利用地質環境動態監測網。

(2)根據各地氣候條件、水文地質特徵和經濟技術現狀,完成了地源熱泵應用適宜性區劃,建立了天津梅江國際會展中心、上海世博軸等30個淺層地溫能利用示範工程。

(3)結合城市建設規劃,制定了北京、天津、沈陽等10個城市的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規劃,以及省會級以上城市淺層地溫能利用工程場地地質勘查規程。

(4)初步查明我國所有省會級城市總熱容量為5.41×1016kJ/℃,地下水熱泵系統夏季換熱功率為2.14×108kW,冬季換熱功率為1.31×108kW。每年地源熱泵系統總換熱量為3.85×1012kW·h,摺合標准煤約4.73億t,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8億t。

二、應用范圍及前景

淺層地溫能資源分布廣泛,儲量巨大,是新型清潔能源。大力推動淺層地溫能開發,對促進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項目調查評價成果可作為城市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規劃和管理的基礎依據,項目形成的技術要求和工作方法可供有關單位參考使用。天津梅江國際會展中心、上海世博軸等30個淺層地溫能利用示範工程,可供不同氣候和地質條件下建設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工程借鑒。

三、推廣轉化方式

會議交流、技術培訓、咨詢服務、項目合作、現場指導、宣傳報道等。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聯系人:申建梅王貴玲

通訊地址:石家莊市中華北大街268號

郵政編碼:050061

聯系電話:0311-67598657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⑹ 中國的地質災害排第幾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齊全,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回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國答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它們是:

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2.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

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⑺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是全國唯一專門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全國水文地質調查和地下水資源評價的科技支撐單位和技術發展核心,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專業編圖中心。

重點研究和解決國民經濟建設中帶普遍性、關鍵性、戰略性、公益性和區域性的水工環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在區域水循環、水文地球化學、同位素水文地質、黃土與全球變化、農業地質、城市地質、地下水微生態學等分支學科和專業編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為國土資源開發、整治、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現有在職職工263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兼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6人、高級技術職稱84人。

2008年,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億元,達到10320.59萬元,比上年增長8%;全年各類項目經費達到4160萬元,比上年增長12%;總資產達到12436.11萬元,比上年增長11.38%。

2008年,全所科研人員在各種科技期刊和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7篇,ISTP檢索論文4篇,核心期刊論文84篇,出版專著2部。參與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獲河北省自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

副所長張發旺研究員

所長、黨委副書記石建省研究員

2008年重要科技成果

採煤塌陷區土壤養分循環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以神府—東勝礦區為例,深入研究採煤塌陷區土壤養分循環變化規律以及土壤養分循環變化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為定量分析採煤塌陷對土壤養分流失的影響程度,准確評價及合理開發礦區土地資源,實現礦區復墾和生態環境再建等提供基礎理論依據。

貴州烏江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統與生態水文地質研究: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研究員。從雨季及旱季的地表與地下常規水質、有機物成分對比,以及土壤中成分與有機質的對比上,分析研究水—土,水—岩作用的化學與機械作用,研究水系統的生態特徵;另一方面通過溫控溶蝕試驗,探索庫水、地下水對可溶岩的不同溫度溶蝕作用與有關庫水—地下水的生態特徵。揭示了人類蓄水對生態水文地質的顯著影響,以及人工化肥與污染對石漠化與生態特性的影響。

盧耀如院士(右一)在畢節鴨池鎮取土壤水樣

大柳塔雙溝塌陷區150cm以上深度土壤含水量動態變化圖

壓力溶蝕實驗裝置

碳酸—硫酸鹽岩建造中復合岩溶發育的微生物作用機理研究: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張鳳娥研究員。以微生物作用下的硫循環為線索,採用室內模擬試驗、地球化學模型和質量平衡反應模型等手段,研究了硫酸鹽還原菌對硫酸鹽岩岩溶發育的影響機制、硫酸鹽還原產物氧化形成的硫酸對碳酸鹽岩的侵蝕性、如何識別微生物引起的與硫有關的氧化—還原作用,以穩定硫同位素的分餾程度,以及硫酸溶蝕碳酸鹽岩後的蝕變礦物來識別硫酸鹽還原菌和硫氧化菌在復合岩溶發育中的作用。

硫酸鹽岩中分離的硫酸鹽還原菌的掃描電鏡照片

(a培養溫度35℃;b、c、d培養溫度均為50℃。均放大18000倍)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川西坳陷上三疊統深層水形成演化和聚氣成藏的古水文地質論證: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汪珊研究員。以川西坳陷為研究靶區,上三疊統深層水滲流場、化學場形成演化研究為主線,論證了含水系統、水文地質期的劃分和定位;依據深層水現代化學與初始化學的平衡差異,論證了上三疊統深層水在地史過程中一直向濃縮鹽化、正向變質的地球化學方向演化,概括了深層水形成演化規律性和成因類型的演化模式。從地質構造、水文地質、生氣儲氣能力,以及油氣生成期、運聚期和圈閉期在時空上的匹配關系,提出了評價預測聚氣成藏的有利地段。

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屬中國地質調查計劃項目,負責人劉長禮研究員。該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科技成果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8年度十大地質科技成果。項目完成了15省(區)177個地級以上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為146個城市建立了地質環境資料庫,為177個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及汶川災區災後重建提供了地質依據。這些成果被許多城市用於城市規劃、後備水源地論證、垃圾場地選擇、地質災害防治等工作,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中國地圖出版社,1992年)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年)

川西坳陷T3X2泥岩壓實水水頭形成演化系列圖

華北平原東部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示範: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劉少玉研究員。項目系統總結了國內外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情況與經驗,研究了工作區淺層地下水分布規律,建立了聯通示範井,使弱含水層井出水量成倍增加;在大面積淺層鹹水區,解決了抽咸換淡水土改良的疑難問題;使傍河區實現了淺層水和洪水以及河水的循環巧用,項目成果對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方面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

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王貴玲研究員。項目完成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技術要求和《淺層地熱能勘查開發技術規范》的編制;根據平均布井法評價沉積盆地傳導型地熱資源可開采資源的評價體系;開展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編圖技術要求的編制;完善了地熱資源現狀評價和區劃信息系統;分析了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提出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建議。

專家組檢查項目的天津示範井建設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屬中國地質調查計劃項目,負責人張兆吉研究員。通過野外調查對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有了初步認識,研製和制定了地下水采樣方法,編制了《地下水污染調查采樣技術要求》和《地下水污染調查綜合研究技術要求》,進行了華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評價,初步建立了地下水污染資料庫系統,建立和實施了有機分析實驗室質量監控,進行了污灌區水土污染自然衰減研究以及石油類污染場地調查與評價。

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通過對世界的地下水資源圖和歐洲、澳大利亞、美國等相關圖件成果分析研究,完成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資料庫框架,研發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和空間數據瀏覽系統。對湄公河流域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進行了專題研究,完成樣板區編圖。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野外采樣試驗研究

工作人員現場取樣

⑻ 淺層地震地質條件分析

1)區內地勢比較平坦,海拔一般在21~24m,這是有利於野外施工和靜校回正處理的一面答。

2)區內村莊較多,而地震採集的面元較小,炮點較密集,就會影響很多炮點、檢波點精確到位,所以實測炮點、檢波點位置很重要。

3)本區低降速帶很厚,低速帶速度約800m/s,厚度約5.5m;降速帶速度約1700m/s,厚度較大,據煤田鑽井揭露第四系底以淺都是砂泥互層,厚度約430m。低降速帶對高頻弱信號的吸收比較嚴重,對提高解析度不利,這就要求地震數據採集中應盡可能加大激發井深,提高激發能量和激發頻帶寬度,處理中做好Q值補償和真振幅恢復等。

4)該區主要干擾波為面波,從能量到頻率對轉換波都構成強干擾。這就要求地震數據採集中應盡可能加大激發井深壓制面波,處理中採用保幅去噪技術分離面波和轉換波。

⑼ 如何根據地質結構劃分深淺層地下水

按含水層埋來藏深度劃分,自 這種分類用於存在多層地下水的大型自流盆地、三角洲平原和濱海平原。
1.淺層水:埋深﹤30m的地下水,多屬潛水或微承壓水。
2.中層水:埋深介於30~200m的承壓水,多屬溫水。
3.深層水:埋深介於200~500m的承壓水,多屬溫熱水。
4.超深層水:埋深﹥500m的承壓水,為溫熱水或熱水,部分為鹹水。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