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山陽縣工程地質概況

山陽縣工程地質概況

發布時間: 2021-01-22 09:13:10

1. 邊坡工程地質概況

在工程區地層內,中細砂岩具有中厚層狀、塊狀特徵,堅硬完整;粉砂岩屬中等強度岩石;炭質頁岩較軟弱,則為強度低、完整性最差的岩石。引水發電洞進水口邊坡出露的地層岩性特徵如圖7-1和表7-3所示。

圖7-1 4#引水發電洞進水口邊坡工程地質剖面圖

邊坡強烈卸荷,對本段邊坡來說,地下水類型主要是基岩裂隙水,但由於邊坡處於條形山脊的近北東段,總體來說地下水較貧乏。水庫蓄水後,水庫庫水將對邊坡的穩定性產生重大影響。邊坡岩體的透水性與岩性及其組合密切相關,砂岩因構造裂隙發育,延伸較長,裂隙間流通性較好,故透水性較強,尤其是卸荷帶內砂岩體的透水性較強,邊坡中所夾軟弱帶為相對隔水層,對邊坡中地下水的分布起重要控製作用。

表7-3 引水發電洞進水口邊坡地層岩性特徵

開挖後邊坡的地形大致如圖7-2所示。

圖7-2 開挖後引水發電洞進水口邊坡地貌景觀

溢洪道在進水口邊坡後緣的開挖軸向沿下游約為145°,開挖寬度約30m,開挖高程為852m。坡體頂部從早期約900m高程開挖至885m高程,頂部預留寬度為5~30m,為將來修建成阿公路留出一個平台。引水發電洞開挖的主體工程在洞口處,發電洞進水口所在高程為800m,洞口以外為一個長約80m,並一直向外延伸約20m的進水平台,再往外為沖砂洞進水口,開挖高程為750m;引水發電洞進水口洞臉邊坡走向約340°,800~830m高程坡角為90°,830~847m高程坡比為10/3;847~885m高程坡比為4/3。發電洞上、下游兩側邊坡則按4/3坡比放坡。引水發電洞洞寬6m,高約8m,拱型洞頂,洞間距約10m。

2. 地質條件概況

一、地層岩性

灌區地處秦嶺山脈緯向構造帶、祁呂賀「山」字型的前弧東翼與新華夏系等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灌區基底構造形態復雜,斷裂比較發育,且多數隱伏於地下,如涇河斷裂、三原斷裂、魯橋斷裂等。灌區處於鄂爾多斯台向斜南部邊緣,渭河斷陷盆地中段的北側,為新生代以來的構造下陷區。基底構造為不對稱塊狀斷裂,呈現高角度階梯式且多為北高南低,控制著第四系的沉積厚度,岩相變化及地貌景觀。地貌單元可劃分為河漫灘,一級階地,二級階地,三級階地,其中以二級階地的分布范圍最大,佔90%左右。黃士台源、洪積扇僅分布在灌區的西北、北部邊緣。灌區階地類型,除涇陽縣以西涇河左岸為嵌入式階地外,東部均為上疊階地。

灌區內第四紀地層比較發育,沉積厚度及岩相變化自西向東、由北向南,厚度逐漸遞增,岩性顆粒由粗變細。

(1)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Qh2al):岩性為亞砂士、砂質粘士、粗砂、砂卵石。分布於一級階地上部及近代河漫灘。

(2)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Qh1al):岩性為砂質粘士、亞砂士、砂礫石。分布於涇河二級階地上部。

(3)第四繫上更新統沖積層(Qp3-2eol):由新黃士、夾1~2層古士壤組成。分布於涇河三級階地和渭河二級階地。

(4)第四繫上更新統沖積層(Qp3-1al):岩性為亞砂士、砂質粘士夾砂層,底部有少量卵石。分布於渭河二級階地及涇河三級階地下部。

(5)第四系中更新統沖積層(Qp2-2pl):岩性為棕紅色粘士、亞粘士夾半膠結砂及砂礫石互層。分布於各級階地下部。

(6)第四系中更新統風積層(Qp2-1eol):岩性為老黃士,夾1~2層古士壤,分布於黃士台源下部。分布於各級階地下部。

(7)第四系下更新統洪積層(Qp1pl):岩性為深棕灰色夾砂,砂卵石透鏡體,沉積厚度大。分布於黃士台源及河谷階地最下部。

二、水文地質

灌區內地下水的類型根據其埋藏條件可分為潛水、淺層承壓水和深層承壓水。潛水總體流向與地形傾向基本一致,即流向為北西-南東,由於地形地貌、河流縱向切割、地下水開采分布等因素的影響,在各個地區流向亦有所不同。例如灌區上游涇河一、二級階地區,流向趨於南北方向;灌區中游二級階地區,流向為北西-南東或者近於東西方向;清峪河北側、南側的局部范圍,流向為北西-南東、南西-北東向;局部地區由於地下水開采因素的影響,潛水由四周向閻良區以北一帶的漏斗中心流動。清峪河南部的水力坡降為1.74‰~4.71‰,由西向東遞減;清峪河北部水力坡降為2.3‰~6.78‰,總體趨勢與地形坡度基本一致,灌區水文地質剖面圖見圖2-3。

灌區潛水分布較廣,各種垂向滲入為其主要的補給來源,也是近期主要的農業灌溉開采水源,賦存於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中,埋藏相對較淺,容易開采。在河漫灘和一、二級階地區,潛水埋深一般為2~10m。在清峪河與涇河兩側、階地與黃士台源交替地帶潛水埋藏較深,大致為10~20m,其分布面積相對較小。潛水含水層岩性主要是亞粘士、亞砂士、粉細砂、砂礫石層,厚度為20~50m。渭河二級、涇河三級階地區,潛水埋深為20~40m,岩性主要為上更新統沖積亞砂士、粘士、砂礫石層,厚度為13~59m。其中涇河一級階地區,由於含水層的亞砂士、亞粘士覆蓋於砂卵石層之上,呈二元結構,故局部具有微承壓性,承壓水頭400~414m。灌區承壓水埋深大約在100 m以下,為遠源補給,埋藏較深、水量小、不易開采。

圖2-3 灌區水文地質剖面圖 Fig.2-3 Hydrology geological section in jinghui Canal Irrigation District

三、工程地質

灌區分布最為廣泛的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表層為黃士狀壤士,厚度5~9m,其下部為古士壤與粉質壤士互層,古士壤層厚約2.0m,士層總厚50m以上。表層黃士狀壤士,士壤塑限含水量16.07%;平均天然干容重1.3g/m3;平均天然孔隙率52%;平均飽和度為0.583;平均天然含水量23.5%;該士細粒士及粒徑<0.05mm的士粒質量占士樣質量的12%,屬凍脹士。

3. 工程概況怎麼寫

一 工程概況
1、工程概況:由[建設單位]投資興建的[工程名稱];座落於[工程地址],建築面積版:[建築面積(平方米權)]平方米, 佔地面積: 平方米;建築高度:[建築物總高度(米)]米,層高[標准層高度(米)]米,層數[總層數]層,結構形式:[結構類型];基礎類型:[基礎類型];裝飾標准等。本期工程范圍包括: ;
2、編制依據:本工程依據《[編制依據(執行報價規則)]》中工程量清單計價辦法,根據[設計單位]設計的[工程名稱]施工設計圖計算實物工程量;
3、材料價格按照本地市場價計入;
4、管理費:
5、利潤:
6、特殊材料、設備情況說明。
7、其他需特殊說明的問題

4. 工程概況

蘭陽地區由於雪山山脈及中央山脈的阻隔,形成與鄰近縣市的互動關系不密切,影響其經濟發展。鑒於此,規劃興建北宜高速公路,連接台北宜蘭,藉以縮短兩地區的距離,加速蘭陽平原的開發。而坪林隧道則是坐落在台北縣坪林鄉與宜蘭縣頭城鎮之間的隧道工程,屬於北宜高速公路東側的一段,也是其中最長的隧道,全長約12.9 km,採用雙筒式、單流向、雙車道設計。礙於坪林、頭城兩地之地形及高程差達160m,故採用單向爬坡規劃,由頭城端一路爬升,平均坡度為1.256%。為了未來隧道開放使用時新鮮空氣的提供及車輛廢氣的排放,規劃經由三組(六座)通風豎井所提供的進、排氣功能,配合三處(六座)通風機房坑道及三處(六座)通風中繼坑道,將全段隧道分割為七個空氣循環系統。另為考慮將來開放通車後可能發生的緊急事故,能迅速安排人員、車輛的調度或疏散,於兩條主隧道間配置有28座人行聯絡道與八條車行聯絡道。

坪林隧道穿越雪山山脈的平均覆蓋土厚度約350m,最高達720m。為掌握全程12.9 km的隧道的地質狀況,還特別設計規劃了一條與主隧道平行但直徑較小的前進導坑(直徑約4.8 m),相對位置於兩主隧道的中間偏下方。希望利用導坑的開挖來了解全線地質狀況,且對惡劣或特殊區域預先施作必要的地盤改良,並作為地下水預先排泄的管道,臆期對主隧道施工能提供較有利的施工條件。將來完工通車時,導坑將作為緊急事故救援車輛使用的通道,避免主隧道因事故發生時所衍生的交通阻塞,而無法迅速到達災害現場造成救援延誤之憾。

台灣東北部的雪山山脈,基本上是屬於輕度變質的沉積岩地層,東南翼部分受到菲律賓海版塊沖擊歐亞大陸版塊的影響。連接台北宜蘭的北宜高速公路,約略以西北-東南方向橫穿東北-西南走向的雪山山脈,坪林隧道所坐落位置無法避免,必須穿越多處的褶皺及斷層帶,尤其隧道東段更受到琉球弧海溝及弧後擴張的影響,已明確知道在東段的3.5 km長度內就有五條地質學上俱有名稱的重要斷層。然而經由東段施工中的地質記錄發現,在四棱砂岩層中平均每隔約50m至少就有一條大小寬薄不等的剪裂弱帶。隧道沿線的地質變化相當豐富,穿越的地層分布由西向東,分別有枋腳層(FC)、媽岡層(MK)、大桶山層(TT)、粗窟層(TS)、干溝層(KK)及四棱砂岩層(SL);地質結構上,則穿越鶯子瀨向斜、石斷層、倒吊子向斜、石牌北支斷層、石牌南支斷層、巴陵斷層、上新斷層及金盈斷層。依據規劃設計階段的地質調查及部分已施工區域地質記錄的回饋,自西而東略述如後。

10.2.1.1 地層分布(由西向東)

枋腳層(FC):中至細粒的厚層砂岩夾深灰色硬頁岩,位於1#豎井區。

媽岡層(MK):灰色細粒砂岩及深灰色硬頁岩之薄互層組成,位於石斷層以西為主。

大桶山層(TT):暗灰色緻密硬頁岩和深灰色細粒砂岩及泥質粉砂岩的互層,隧道西口洞口區及2#豎井前後約2 km段。

粗窟層(TS):粗窟砂岩層為灰色細粒砂岩組成,位於大桶山層之下覆蓋於干溝層之上。

干溝層(KK):輕度變質的硬頁岩或深灰色粉砂岩,位於隧道東口段被金盈斷層及上新斷層切割。

四棱砂岩層(SL):灰色至白色偶夾深灰色、細至中粒輕度變質的石英砂岩及硬頁岩偶夾炭質頁岩組成,位於隧道東口段及3#豎井區域,約3.5 km長被上新斷層、巴陵斷層、石牌斷層切割。

10.2.1.2 斷層分布(由西向東)

石斷層:逆沖斷層;東南側大桶山層為上盤,西北側枋腳層(媽岡層)為下盤。規設階段調查斷層帶約15 m,其中斷層泥約4 m,余為斷層角礫。

石牌斷層:石牌斷層分岔為南、北兩支,均屬正斷層,上下盤均為四棱砂岩層,南支斷層帶約50m,北支斷層寬約30m,以石英岩碎屑及白色斷層泥為主。

巴陵斷層:正斷層,在隧道沿線的上下盤均為四棱砂岩,但依地表露頭顯示,東南側上盤為干溝層,西北側下盤為四棱砂岩的石英岩,斷層寬度預估約50m。導坑及主坑頂帽坑均已開挖通過,其出露材料主要呈剪磨破碎狀。

上新斷層:正斷層,在隧道沿線的上下盤均為四棱砂岩,導坑及兩座主坑均已開挖通過,其出露材料主要為斷層角礫偶夾泥,多呈磨碎狀,膠結差,易剝落。

金盈斷層:正斷層,東南側干溝層為上盤,西北側下盤為四棱砂岩,主、導坑均已全斷面開挖通過,出露材料在斷層東側有深灰至黑色斷層泥及斷層角礫,斷層西側則有灰色至灰白色的角礫局部含斷層泥,且斷層兩側呈高度擾動、破碎。

雪山山脈中所出露的四棱砂岩層,在地質學上是一種很重要的岩性層基準,本層的特徵是以厚層淺灰色至灰白色石英岩質砂岩或石英岩為主,夾有暗灰色的硬頁岩或板岩,依大江二郎於1931年調查指出,其岩層的標准地點位於北部橫貫公路上,行政區屬桃園縣的四棱地區,該區域是雪山山脈北端中一個東北走向的背斜層,北宜坪林隧道東段約3.5 km長范圍所出露的四棱砂岩層,位屬於此背斜層的東南翼,平均厚度約350m,大部分為白色石英岩構成,且有較廣的露頭,而本區域的四棱砂岩往南延伸到台灣中部及南部,名稱則改為白冷層及眉溪砂岩。依北宜高速公路基本設計階段的地質調查工作期末報告(1991年3月)所作的地工參數試驗顯示,四棱砂岩中的石英岩性及石英砂岩岩性的石英含量分別高達82%、71%,而單壓強度則為167MPa、148MPa。

基於四棱砂岩岩體在本區域的多變性,為方便窺視前方未施工部分的地質狀況,以期能先作因應。配合隧道施工,目前所實行的探查方法介紹如下:

(1)不取心探查

主要利用沖擊式鑽機的沖擊力、推力及扭力的變化,配合回水顏色及岩屑的觀察,記錄鑽進時間以鑽進速率來推估前方地質狀況。不取心探查的優點是施作時間較短、費用較低(與取心探查比較),若隧道前方有地下水層,有機會由不取心探查得知並藉以排水,但不取心探查常會因坍孔而無法量得正確的水壓及水量數據。在施作期間開挖面通常需配合停工,且鑽進過程中,易受操作人員人為影響,故變數較大,造成判讀岩體的困難。不取心探查因無法得到完整岩心,在地質解釋方面,常存有其不確定因素。在四棱砂岩層段中以HD-90鑽機施作,平均16 h可完成50m鑽進;但在導坑TBM施工階段,經由盾身施作不取心探查,其鑽進長度及所耗時間卻遠超過預估。

(2)取心探查

利用鑽心機取出完整岩心供地質分析,一般區分為水平長距離鑽孔及短距離鑽孔(30m內)。取心探查可得到直接的地質數據,相對提供較正確的地質分析。岩心取出後,可經由實驗室施作該岩塊的物理、化學試驗進而得其相關力學參數,鑽探完成後的孔洞也能當成排水孔,對於穿越含高壓地下水層的岩體而言,也可利用此先行降低水壓。但取心探查施作期間開挖面通常需配合暫停,且施作時間比不取心探查要長,費用也高。另外水平長距離鑽探在本區域曾以反循環套管工法及鋼索式工法施作各有優劣。

(3)隧道內震波探測

主要是利用震波在不同岩盤(介質)中會形成不同反射波的原理,藉以調查隧道前方地質資料的一種方法。當震波在岩盤中傳遞時,若遇上構造或岩性上的不連續面時,會產生反射波,再經由預埋的接收器接收,配合電子計算器的數據分析、處理,即可概括得到岩體強度的變化與分布。TSP施作時,開挖面只需停工1~2小時,施測時間短,且後續數據處理及判讀時間較快,其數據解析度約1~2 m,而一次施作可得到隧道前方100~150m的地質數據。但TSP也有其缺點與限制:由於利用反射波,故無法測定地下水層位置,且只反應岩體平均強度變化,無法預測正確的地質狀況,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岩體由好變壞時反應明顯,反之則不明顯。再者若施測區域岩盤較差,則整體訊號質量即較差,相對影響判讀的准確性。

(4)地電阻影像剖面探查

利用電流在不同岩盤(介質)中經由孔隙及填充孔隙的水或空氣所產生的不同電阻,藉以調查地表下的地質資料及地下水分布情況的一種方法。北宜坪林隧道曾採用雙偶極電極排列方式,進行四棱砂岩層中約1.5 km長的地下水分布探測。一般在山區進行工程地質、地下水資源或地下地質調查時,尤其高覆蓋層區域,和其他地球物理探測方法比較起來,地電阻影像剖面法具有對岩性與水的高度敏感性,並可依地形效應修正和調整探測深度等優點。

5. 說說山陽縣降雨和地質災害的關系並分析地質災害多大的原因

山陽抄縣降雨和地質災害的關襲系:降雨和地質災害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山陽縣夏秋季節降水多,地質災害頻繁。
山陽縣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山陽縣地處秦嶺,地形起伏大;地質條件復雜,山地鬆散碎屑物質多;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夏秋多暴雨;部分地區植被覆蓋破壞嚴重。

山陽縣位於陝西省商洛市,屬陝西東南部,地處秦嶺南麓、商洛市南部。因縣域北有流嶺、中有鵑嶺、南有鄖嶺,遂有「三山夾兩川」之稱。山陽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署,春季溫暖多風,秋季潮濕多雨」。平均氣溫13.1℃,年均日照時數2134小時,年均降雨量709毫米。無霜期207天。夏季較炎熱,冬季部分地區氣溫較低。受秦嶺的影響氣候既有南方的溫暖,又兼北方的寒冷。

6. 在工程概況中為什麼要明確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和周邊環境條件

這些都是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內容,沒有這些內容就無法到地方政府部門比如建委和國土規劃局辦理選址意見書和征地許可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