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鐵工程地質資料
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工程地質學是什麼版本,還有求工程地質的歷年真題
在網上銷售,可以只下載很早就
Ⅱ 武漢市具有什麼地質特徵
武漢市的地質特徵如下:
1、位置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平原東部,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中)、副省級市和湖北省省會。位於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中國地理經濟中心——武漢,最東端位於新洲區徐古鎮將軍山村,最西端位於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於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於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彩蝶。在中國經濟地理圈內,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猶如圍棋棋盤上的天元,被譽為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
2、面積
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武漢湯遜湖截至2014年末,武漢全境面積8494.41平方公里,為湖北省面積的4.6%;市域周長977.28公里,7個中心城區面積863平方公里,建成區建成區面積552.61平方公里。擁有公園74個,其中免費開放68個。公園綠地面積7016.89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0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39.09%。森林覆蓋率27.31%。
3、水域
國家5A級景區——武漢東湖風景區武漢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積佔全市市區面積的1/4,構成了武漢氣勢恢宏、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生態環境。
武漢全境水域面積2217.6平方公里,覆蓋率26.10%,人均佔有地表水11.4萬平方米,人均佔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國最大的淡水中心。境內5公里以上河流165條,水面面積471.31平方公里。
武漢現有大小湖泊166個,被稱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時,湖泊水面面積803.17平方公里,居中國城市首位。湯遜湖是亞洲最大的城中湖(面積達47.6平方公里),面積33.9平方公里的東湖在中心城區退居第二,梁子湖是全國生態保護最好的兩個內陸湖泊之一。武漢湖泊志記錄了武漢市一百多個湖泊的風貌。
4、濕地
武漢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武漢濕地資源居全球內陸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漢市濕地面積3358.35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9.54%,其中天然濕地面積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濕地面積1796.49平方公里,享有「濕地之城」的美譽。
現擁有國家住建部批准設立的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國家林業局設立的東湖國家濕地公園、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以及沉湖、杜公湖、後官湖等濕地公園及濕地保護區。
5、氣候
武漢氣候圖武漢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溫、降水集中,冬季稍涼濕潤等特點。
一年中,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3.0℃;7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9.3℃,夏季長達135天;春秋兩季各約60天。
初夏梅雨季節雨量較集中,年降水量為1205毫米。武漢活動積溫在5000℃~5300℃之間,年無霜期達240天。
Ⅲ 工程地質
褶皺上來說是個背斜,斷層應是個東西走向的正斷層,根據褶皺軸向與斷層面走向的關系來說,是個縱斷層。 看出來的就這些,不知對您是否有幫助?
Ⅳ 什麼是工程地質資料
工程地質勘察資料內業整理是在工程地質測繪、勘探、測試、檢驗與監測所得各項原始
資料回、數據和搜集答已有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工程特點和要求進行的。要寫出高質量的岩土工
程勘察報告,外業和實驗資料准確可靠是關鍵,而內業資料的整理則是勘察工作的主要組成
部分。它把現場勘察得到的工程地質資料進行統計整理、歸納和分析,並繪製成圖件和表格,
以適應工程設計和工程地質條件評價的需要。
Ⅳ 主要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工作簡介
根據國務院的決定,三門峽工程的設計工作由蘇聯列寧格勒設計分院承擔,其所需的地質資料全部由中國提供。因此,責成地質部、電力工業部與黃河水利委員會聯合組成「黃河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負責提供全部地質資料。地質總隊在各個階段的勘察工作,是根據該項目的總地質師提出的任務而進行的。
從1955年9月到1959年9月,由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以下簡稱地質部)與電力工業部水電總局(以下簡稱水電總局)以及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會)共同組建的黃河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以下簡稱地質總隊),承擔了黃河三門峽壩址和水庫區的全部地質勘察工作。在三門峽工程局的領導下,經過4年的勘察,提交了初步設計階段第二期以及技術設計階段所需的各項地質資料,並在壩址進行了基坑開挖的地質素描和質量驗收工作。
1955年到1959年,地質總隊所進行的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在主要建築物地區(含大壩的初步設計、技術設計及基坑開挖),進行了比例尺1:2000、1:1000、1:500及1:10000的地質測繪工作。為了了解建築物基礎的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而進行了鑽探、坑槽探、豎井、平硐,並進行了壩基帷幕灌漿試驗工作與室內各項試驗分析工作。
在大壩施工開挖期間,還進行了基坑地質素描與質量驗收工作。
2.在輔助建築物方面:對圍堰、混凝土系統場地、變電站、汽車基地、永久住宅區、沉沙池(二期施工供水用,下同)、跨河公路鋼橋、鐵路專用線等場地的基礎進行了工程地質勘探。
3.對大壩與圍堰所需的混凝土砂、礫石與土料方面,共進行了14個產地的地質測繪與勘探工作,最後選定靈寶澗河為大壩混凝土用的砂礫石材料產地。史家灘為圍堰所需的砂石料的主產地。
4.在居民區勘探方面:對大安居民區和會興鎮居民區,進行了比例尺1:5000的地質測繪,前者作了初步勘探工作;後者作了詳細的勘探工作。
5.在供水水源地勘探方面,分別在壩址區與會興鎮居民區進行了勘探,最後在壩址區地找到了喀斯特裂隙水,滿足了1959年以前的工地施工用水,但因水質上有一些缺陷,因此在壩址下游又修建了兩級沉沙池,將用一部分黃河水來補充生活用水。在會興鎮地區找到了三門系中的孔隙承壓水,水量、水質均已滿足設計的要求。
6.在水庫方面
(1)1956年9月對水庫區涑水防護地段進行了初步設計階段所需的各項工作,包括地質測繪、壩基勘探、建築材料勘探以及峨嵋嶺的滲漏勘探等。
(2)1956年10~12月,對水庫區進行了50個水庫區庫岸的坍岸與浸沒預測剖面的地質測繪工作,同時作了初步的計算,並提出了文字說明書。雖然這次工作做得較為粗糙,但給今後水庫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礎。
(3)1957年9月至1958年8月,在水庫區進行了比例尺1:50000綜合性的補充工程地質測繪工作,成圖比例尺為1:20萬。
(4)1957年9月至1958年9月底,在水庫周邊進行了坍岸與浸沒預測剖面的勘探工作,共勘探了61個剖面。在勘探結束後,將其中的部分鑽孔選作地下水長期觀測孔,對地下水的動態進行了長期觀測。
通過4年(1955~1959年)的地質勘察所搜集到的資料,基本上滿足了設計方面的要求。
在地質總隊工作期間,有關主要建築物、輔助建築物及建築材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根據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設計總工程師A.A.柯洛略夫與設計總地質師B.И.薩維里耶夫所布置的任務書進行的。在此工作期間長期得到了B.И.薩維里耶夫、E.C.索柯洛娃等地質專家的親自指導。此外,還得到了地質部馬舒柯夫專家,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C.Я.茹科夫斯基專家等以及我國的裴文中、張宗祜、李捷、陳夢熊等專家的指導和幫助。
在水庫勘探過程中的浸沒和坍岸資料的分析和計算方面,是在水利電力部O.Б.巴索娃專家的親自指導下進行的。
7.工作方法的說明
(1)在壩址地質測繪中所採用的地形底圖,當地質圖的比例尺大於1:10000時,均採用同比例尺的地形圖作底圖。這些圖紙是在1954~1955年間由燃料工業部水電總局實測的地形圖。
水庫區的比例尺1:50000的地質測繪工作,系採用1954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實測的1:10000地形圖與1956年10月航空測量的1:25000的地形圖經放大而編製成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圖為底圖。
在編制水庫區比例尺1:200000的地質圖與地貌圖時,雖然水庫區已編制了1:20萬的地質圖,但所採用的地形底圖的范圍還不夠大,因而其外圍部分就採用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制的黃河流域地形圖,比例尺為1:200000作為地形底圖補充其圖幅面積不足部分。
(2)在地質測繪操作方面,在圖件的比例尺大於1:2000的地質測繪時,所有的地質點,都是採用經緯儀測定的;當比例尺小於1:5000時,則均採用半儀器目測法與三點交匯法。比例尺1:200000的圖件是根據地質部961隊、秦嶺隊、中條山隊和地質總隊不同比例尺的圖件編制而成的。
(3)在勘探堅硬的岩石時,則採用岩心迴旋鑽,鑽頭為鋼砂鑽頭與合金鋼鑽頭。均採用清水作沖洗液,禁止使用泥漿作沖洗液。
在鬆散岩層中,大多數採用鋸齒鑽、勺形鑽或管鑽。採取原狀土樣時,則採用西蒙諾夫式原狀取土器。同時均採用干鑽法,一般不用沖擊鑽鑽進。
(4)野外試驗方面所採用的操作方法,主要是以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所制定的各項規程、規范和工作指南等,作為地質總隊的主要規程、規范和工作指南。例如鑽孔壓水試驗、單孔抽水試驗、試坑注水試驗、地下水長期觀測指南、天然建築材料等各項規程。
(5)室內試驗方面,天然建築材料的操作方法是採用列寧格勒設計分院所介紹的蘇聯有關規程而進行的。
在土工試驗方面,則主要採用水利部所編制的《土工試驗操作規程》。
1952~1958年間完成的所有地質勘察工作和試驗工作量詳見附錄。
地質總隊所進行的各項工作的勘察步驟與內容,分述如下。
Ⅵ 武漢市洪山區的地質資料
做設計甲方抄不做勘察!
不是吧,你是干什麼,學生設計是么!
要是學生設計就隨便假設下!
武漢的我是找不到,我離那邊太遠!呵呵,我們這的多,你找找做建築的或者做設計的,他們多,地質情況,那一片地方應該都差不多,問在附近搞過工程的吧!一般地也都是哪個樣!沒太多差別
做建築你那那能搞到岩石啊,多大的工程啊!暈江邊貌似到好土要深點吧!
你說說你要那有什麼用!再幫你整
Ⅶ 武漢地鐵是怎樣跨越長江的
跨越方法:
一、新三區間剖面形態如同「人」字形,盾構機從新生路站出發以3‰的坡度爬至線路最高點,緊接著以5.98‰坡度「俯沖」至三角路站進洞接收。
二、項目部專門組織技術力量提前編制施工方案、監測方案、應急預案等,並先後三次組織專家會進行論證和會審,積極主動與長江隧道管理單位對接。在跨越武漢長江公路隧道過程中,項目始終遵循「嚴控參數、緊密監測、加強巡視、強化信息、勻速推進」的20字方針。
(7)武漢地鐵工程地質資料擴展閱讀:
乘坐7號線,從漢口三陽路站到武昌徐家棚站,經由武漢長江公鐵隧道穿越長江,用時4分10秒,而跑完一期全程從園博園北到野芷湖,需51分鍾30秒。
乘坐11號線,從光谷火車站到左嶺需30分鍾左右。
7號線一期工程長約31公里,設站19座,是繼2號線、4號線、8號線之後,武漢第4條穿越長江的地鐵線路,初步預測日均承擔跨江客流約47萬人次。
作為其控制性工程的武漢長江公鐵隧道總長4.66公里,江中合建段分為三層,分別走汽車、地鐵,並布置逃生通道、排煙道、電纜廊道等,隧道管片外徑15.2米,是世界上首條已建成的公鐵合建盾構隧道,曾走進央視《超級工程Ⅱ》紀錄片,被譽為「世界級越江隧道」。
Ⅷ 工程地質手冊 誰給發一下,謝謝了
這是第四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