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頻發的地質災害
㈠ 全球和中國嚴重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有哪些
廣義的地質災害,包括有地震、海嘯、火山、泥石流、山體塌方、地面塌陷等等.
口語中回所講的地質災答害,一般意義上,指的是泥石流、山體塌方、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我國的西、南部山區,特別是川陝、川滇、川藏等地區,由於山體高大,岩層風化劇烈,雨季降水比較大,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東部的河流三角洲等地方,由於地下水變動和人工干擾等因素,容易發生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另外,在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地區,由於地下水位受采礦干擾等因素,也是容易發生地面塌陷等災害的地區.
全球來說,受地殼運動和板塊擠壓作用的地區,地震、火山等災害比較容易發生.
㈡ 福建省南平松溪縣茶平鄉鐵嶺村被省列為地質災害多發區有依據查詢嗎或者文件之類的
茶平鄉鐵嶺村位於茶平鄉東北端,與浙江慶元相連。這里交通閉塞、地貌險惡,三面環山,是地質災害
㈢ 福建有哪些常見自然災害
台風、乾旱、暴雨、冰雹、雪等氣象災害
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
重大生物災害
㈣ 福建常發生氣象災害有那些
福建省地質災害的類型:
根據調查,台風及台風帶來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是福建省主要的地質災害。
㈤ 福建省地質構造活動強烈,地質災害種類繁多,分布面廣,是全國地質災害較嚴重的省份之一,預防地質災害十
(1)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內陸山區(2分);這里地勢坡度大(分),降水多(2分)。 地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2分),這里距離板塊的邊界近,地殼活動劇烈(2分)。 (2) ①加強對滑坡、泥石流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及時准確發布災害信息;②提高建築物的抗災能力(強度),建設護坡工程;③植樹造林;④建立健全防災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應急處置機制);⑤增強民眾的防災減災能力(意識),加強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答對3點5分) ㈥ 對福建省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有哪四個
1、台風,沿海地區 ㈦ 2019年福建省福安市地質災害須要整村搬遷 牆坪村土復地面積5476畝、計生人口518人,戶制籍人口449人,常住人口134人,從業人數170人,村民小組3個,下轄牆坪、奶宮、高山(畲族)等自然村。牆坪村民多姓氏「謝」、下村姓氏「游」、奶宮姓氏「朱」、高山畲族姓氏「蘭」。牆坪主村是福安市政府指定的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整體搬遷村。六十年代以來,曾多次發生滑坡險情。每年台風季節,都成為我鎮重點防範村。由福安市政府有關部門掛鉤幫扶新建的移民安置點「橋洋新村」,是村委會所在地。奶宮自然村有茶廠1家、衛生所1個。耕地481畝、茶園394畝、林地2565畝(其中風景區規劃林地802畝)、年化肥用量60噸、農葯用量0、21噸、南山黃羊養殖區 ㈧ 福建南部沿海地區地質災害發育特點及孕災環境分析 施文耀 (福建省地質工程勘察院,福州350002) 摘要:本文通過對福建南部沿海地區的地質災害的現狀調查與分析,闡述該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特點,分析各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因素,並從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地質環境條件、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三方面對區域孕災環境進行分析,提出地貌單元、地質單元的形態、結構、功能不同,區域氣候環境的特徵,對區域地質災害的形成產生明顯的影響。 關鍵詞:地質災害;特點;成災因素;孕災環境 地質災害是岩石圈表部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相互影響下,或地殼內部動力地質作用下,使地質環境產生變化,出現的對人類生命財產和精神遭受損害的地質現象和事件,地質災害的孕育與發展受區域自然條件、區域地質環境條件、人類活動等的支配。 1 地質災害的現狀與區域特徵 區域的自然地理條件、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的程度的特徵,使得測區局部地區地質災害比較發育,目前已有資料表明測區主要的地質災害有4類,共206處,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其中崩塌95處,佔地質災害總數的46.12%;滑坡76處,佔地質災害總數的36.89%;泥石流2處,佔地質災害總數的0.97%;地面沉降33處,佔地質災害總數的16.02%。測區地質災害詳見附表,從地質災害的統計資料看,測區地質災害具有福建省地質災害的普遍特徵,即點多、面廣、規模小、頻率高、危害較大,受人類活動和降雨影響大[1]。 2 地質災害的分布規模、特徵與成災因素 區內地質災害具有明顯的分布規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於測區中西、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帶,崩塌、滑坡多沿公路、房前屋後的人工開挖形成的高陡斜坡分布;地面沉降分布於沿海的沖海積平原中,也有少量分布於未壓實的鬆散素填土區;泥石流分布於丘陵溝尾斜坡地帶,各類地質災害又有其自身的特點與成災因素。 2.1 滑坡與崩塌 2.1.1 滑坡[2] 滑坡為斜坡變形破壞的一種形式,是指斜坡上岩土體在河流沖刷、降雨等因素影響下,沿著一定的軟弱結構面(帶),整體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移的自然地質現象,滑坡體通常被分割成塊體,滑坡經滑移後處於相對穩定階段後,在降雨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再次激活而滑動[3]。 根據滑坡物質組成、滑體厚度,形成原因,規模對測區滑坡進行劃分統計,並對滑坡前斜坡坡度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分別見圖1和表1。 松動、粘性差、易崩解的土體易產生崩塌,節理裂隙發育的斜坡也易產生崩塌。測區土質崩塌中,全為殘積土型崩塌,且多為侵入岩類地區,主要由於侵入岩風化的殘積土粘土粒含量低,粘聚力差,含礫高,土質結構鬆散,易濕化崩解,在遭雨降水作用下,也就易產生崩塌。而節理裂隙發育給地下水的入滲,徑流提供了良好通道,加之破碎岩體塊體間的結合力差,降雨入滲作用下也就易誘發崩塌。 2.1.3.3 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對斜坡產生滑坡的影響表現為強烈的改變岩土體的結構構造,使岩土體變形破碎,岩土體風化程度加大,在岩土體中形成良好的構造軟弱面,岩土體力學強度下降。構造運動也使斜坡坡度、坡形了產生變化,對斜坡變形破壞起間接作用。地質構造在斜坡岩土體中形成的軟弱結構面為滑坡產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一旦的外界因素觸發,斜坡極易沿構造的軟弱面產生滑移、崩落,形成滑坡、崩塌。測區76處滑坡中有8處與斷裂構造密切相關,占滑坡數的10.53%。 2.1.3.4 降雨 降雨是滑坡、崩塌的成災因素中最為敏感、最為積極的因素,幾乎所有的崩塌均與降雨密切相關。降雨通過改變斜坡岩土體的力學性質,降低抗變能力,改變斜坡岩土體的應力狀況的途經來誘發斜坡產生災害。在高強度降雨作用下,部分匯水條件較好的滑坡還有可能進一步轉化為滑坡—泥石流型的地質災害。 另外,滑坡的產生與降雨量密切相關,幾乎所有滑坡其產生均與降雨有關。大部分滑坡分布於多年均降雨量>1200mm的地區。資料顯示,過程降雨時大於100mm的地區可能誘發產生滑坡,但經過長期陰雨,土體基本飽和後,又經過程降雨量大於50mm,也可能產生滑坡,當過程降雨量超過200mm時,則會普遍產生滑坡災害現象。 2.1.3.5 人類工程活動 在區內滑坡中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的滑坡達64處佔85.53%。人類工程活動對斜坡的影響表現為切坡、填方等。切坡使斜坡的坡高和坡度產生改變,極大地改變了坡形,使原來處於應力相對平衡的斜坡失去支撐而臨空,斜坡應力平衡遭受破壞,坡高增大,斜坡內應力隨之呈線性增加,坡度變大,坡面附近張應力隨之增強。范圍隨之擴大,而坡腳應力集中帶的最大剪力也隨之增強,因此,隨著切坡坡度增大,坡高增大,斜坡變形產生滑坡的條件越充分,產生滑坡的機會也隨之增大。另一方面,人類工程活動又使斜坡岩土體結構遭受擾動破壞,降低局部岩土體的強度,又為產生滑坡提供了條件。人類工程活動中又有不合理的堆填方,形成高陡斜坡,原本填方岩土體結構已遭受破壞,加之堆填成高陡斜坡,極易誘發產生滑坡。 人類工程活動是崩塌成災因素中較為積極的因素。人類工程活動表現為改變斜坡的外形,實際上是改變了斜坡的臨空狀況及應力場,強烈的切坡活動,使處於應力平衡的斜坡失去臨空支撐,形成臨空面,相應地斜坡應力均隨之改變。切坡坡度越陡,坡頂拉張力越強,在重力作用下也越能促進崩塌的產生,統計表明,由孕災環境為人類工程活動引起的崩塌達71.58% 測區調查表明,區內由爆破震動引起的崩塌僅3處,分布於採石場區域,主要由於爆破使部分岩土體開裂松動,其斜坡已開挖成陡坡懸崖狀,爆破產生的彈性波使松動岩土體產生附加應力,松動斜坡岩土體的結構,造成破裂面,反復作用造成累積,促使岩土體變形破壞而崩落。 2.2 地面沉降 區內地面沉降表現為在軟土區的建築物不均勻沉降。軟土區地面沉降分布於泉州、廈門、漳州沖海積平原區,共有32處。 由於組成軟土的粘土礦物為高嶺石、伊利石、綠泥石,其化學成分為SiO2、Al2O3、Fe2O3等。其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主要有以下特徵,天然含水量大(W>36%),呈軟塑-流塑狀,僅局部為可塑狀;孔隙比大(e>1),高液限(W1>45.9%),低滲透性,高飽和度,高壓縮性(a1-2>0.7MPa-1),強度低(fk=100kPa),抗剪強度低(C=2~4kPa,φ=0~14.5°)。大部分呈欠固結狀態,具有流變性和觸變性的特點。當建築基坑排水抽取地下水後,隨著地下水位的下降,土層有效應力增加,促使軟土固結而產生沉降。而建築物置於軟土區,土層中的附加應力大增,引起高壓縮性的軟土由於壓縮固結而產生沉降,測區軟土沉降多分布於全新統的海積軟土中,建築物常由於軟土不均勻壓縮固結而出現不均勻沉降現象,致使建築物產生傾斜、開裂、破壞。 2.3 泥石流 區內目前僅發現有2處泥石流,其規模均很小,土方量<1.0萬m3,均為暴雨型、溝坡型泥石流。其實際模式為滑坡-泥石流。泥石流的物質組成以殘坡積粘性土為主,夾含少量的強風化岩體。物源區處於坡度30°~35°的凹形斜坡。泥石流的流通距離比較短促。物源區也沒有常年性溝谷水流,均為自然狀態下產生的泥石流。 區內泥石流物源區處於凹形斜坡,有利於地表水的匯積。地表匯水的沖蝕能力較強。物源區處於殘坡地層較厚,殘坡積土遇水易飽和,易崩解。而散體狀的強風化岩強度較低,這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來源條件,兩處均由於長歷時高強度的降水引起。斜坡岩土體首先出現崩滑現象,而後崩滑體在地表水流的攜帶下向坡下方向流動而形成。兩處泥石流均處於人類活動微弱區域,對人類的影響不大。 3 區域孕災環境分析[4] 地質災害的分布、發生與發展與自然地理條件、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密切相關,測區地處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濕潤氣候區,地處福建東南沿海地區地質環境條件較為復雜,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烈。由於地貌單元、地質單元的形態、結構、功能不同,區域氣候環境的特徵,導致測區孕災環境對區域災害的形成產生明顯的影響。 3.1 自然地理氣候條件 區內雖然均處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濕潤氣候區,但測區地貌形態卻多種多樣,從濱海的平原、台地到中西北部的丘陵、山地,使得測區的降雨量分布不均。濱海平原、台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mm,而丘陵,山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卻可達1500~1700mm,而沿海島嶼、半島處局部蒸發量與降雨量大致相當,並且測區地處太平洋沿岸,受熱帶暖濕氣流的影響,每年均會遭遇不同次數和強度的台風暴雨的影響,台風過程降雨量在200~350mm之間。充沛而分布不均的降雨量與短時間的台風暴雨的降雨量,強烈地促進測區地質災害的發育。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使測區岩石的風化過程加快,給地質災害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孕災條件。從測區前述地質災害的成因分析中,過程降雨量和暴雨對測區地質災害的發育影響異常明顯,幾乎所有的斜坡變形破壞均與降雨相關。這說明測區區域氣候環境條件是地質災害分布、產生與發展最為直接,最為敏感的影響因素。 3.2 地質環境條件 從地貌上看,區內沿海海岸附近,遭受海潮、風暴潮的影響,局部土質海岸蝕退明顯,如廈門島東海岸,而區內大部分地區為山地丘陵地帶,河谷沖溝發育,地形形態不一,地形坡度20°~40°不等,局部更陡,高程100~1000m,變化較大,有利的地形條件給地質災害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孕災環境。 從地質構造上看,區內處於閩東南濱海斷隆帶和閩東火山斷拗帶之間,整體處於間歇性上升地區,地質構造活躍,斷裂構造發育,深受長樂-南澳等活動斷裂構造影響,地質構造較為復雜,岩石較為破碎;地震設防烈度為Ⅶ、Ⅷ度地區。地質構造的復雜性為測區地質災害的發育又提供了良好的孕災環境。 從地質條件上看,濱海地區的平原區分布廣泛和厚度不同的高壓縮性、低強度的軟土和飽和液化砂土,從而使這些區域易產生軟土沉降、震陷和飽和砂土液化現象。而台地、丘陵、山地卻分布有厚薄不一的殘坡積土以及各種母岩,地層岩性復雜,強度不一,復雜的岩土體條件又為地質災害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孕災環境,特別是測區丘陵台地殘坡積土層較為深厚,卻又深受降雨影響,使得測區地質災害較發育。 3.3 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測區為廈-漳-泉閩南金三角地區,區域經濟異常活躍,人口密度大,工程活動強烈,各級別的公路星羅密布,在測區范圍分布有泉廈高速公路、廈漳高速公路、漳詔高速公路、漳龍高速公路、鷹廈鐵路、漳泉鐵路、324國道以及九龍江引水、晉江引水工程、後石電廠、集杏海堤、高集海堤等。各重大工程、各種省道、縣道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的改變程度較大。測區經濟活動強烈,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多在10000元以上。而且測區人口密度大,沿海地區人口密度800~1800人/km2,山區也有200~700人/km2。山區可利用土地少,造成人多地少的局面,進行房屋建設中迫使居民挖山切坡,從而形成大量的房屋高陡後邊坡。密集的人口分布,強烈的工程經濟活動,極大地改變了局部的地質環境,森林植被覆蓋率下降,局部水土流失加劇,地質災害頻繁發生,測區活躍而強烈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發育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孕災環境。 4 結束語 區內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幾種,具有點多、面廣、規模小、頻率高、危害較大、受人類活動和降雨影響大的普遍特徵。由於區內的區域地理位置,也就有測區地質災害的孕災環境。充沛的降水、台風影響強烈、不利的地形條件、地質構造的復雜性、復雜的岩土體條件、活躍而強烈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都在加劇著地質災害的發育。 參考文獻 [1]何永金.福建地質災害的特點、成因及其對策.福建地質,1995(4) [2]晏同珍,楊順安,方雲.滑坡學.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3 [3]高天鈞,何永金.福建沿海及海域地質災害與防治.福建地質,2000(2) [4]陳亞寧.新亞歐大陸橋新疆段環境地質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and Formation Principle of Geologic Hazards in the Coast of Southern Fujian Shi Wenyao (Geolog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Faculty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eologic hazards, the paper expatiates the characters of geologic hazards and analyses formation factors of geologic hazards from three aspects, geographic and climatic condition, geologic environment condi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geologic cell, the modal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hysiognomy cell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clearly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geologic hazards. Key words: Geologic hazards; Characteristic formation factors of geologic hazards; Environment of formation geologic hazards ㈨ 對福建省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有
提供個思路吧:抄 1、台風,每年台風都會對福建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損失。 2、地質災害,因福建多山,大雨後山體容易出現滑坡等。 ㈩ 福建低山丘陵區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多發區,如圖示意該區域1990~2006年地質災害各月多年平
從柱狀圖分析月際分布特點,該區域地質災害各月都有發生;但夏季多,冬季內少;其中容6月份發生次數最多.其原因該區域地質災害受降水多少的影響,從該地氣候特點分析,6月受鋒面天氣的影響,降水多,易引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而7月,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少,導致地質災害發生次數減少.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