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勘查失誤導致的地質災害
『壹』 地質災害B產生的人為原因有哪些
由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佔全部地質災害的50%以上,這些因素很多情況下是人力可以控制的,是我們重點研究對象,人為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2.1 人口因素
人口的過快增長已經給全社會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給環境造成壓力,從而成為某些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如隨著人口增長,種植面積擴大,住房空間加大,各種需求激增,形成人山爭地、人水爭地的局面,破壞生態環境,引起河道淤積,環境污染及土地退化等增加。
2.2 工業生產中的不當因素
工業生產中的部分行為與地質災害關節系極為密切,如工業三廢不經處理或處理不當,會引發地表水土污染,有時還會引起地下水污染;采礦過程中降低地下水位或過量開采地下水等引發地面沉降、岩溶塌陷;采礦、修路、建房等亂挖土石、亂堆廢渣、棄土,引發滑坡、泥石流;江、河中無節制地采砂活動引起崩岸事件等。
2.3 農林開發、生產中的不當因素
農林生產、開發中的開山墾植、圍湖造田、過量使用農葯、水利設施不當、耕作方式不當等,可直接或間接引發地質災害。
2.4 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的不當因素
在市政規劃和建設中,未對相關地段進行地質環境評估,即進行施工、建設,也會直接誘發地質災害,如將一些重要市政設施布置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往往會引發或加重災害,再如,在城市建設中,未按規定進行地基工程地質勘查,地基基礎設計不適應地質環境條件,亦易誘發地質災害。需指出的是,上述各種人為因素,一些是由於政策不當引發的,不少地方毀林種糧、圍湖造田,造成植被、森林嚴重破壞,引發水土流失。近些年來,某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盲目提高經濟發展速度,礦業秩序混亂,亂采亂挖,引發突水、瓦斯爆炸、地面塌陷等事故。
『貳』 關於地質災害防治階段問題
根據多年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體會,地質災害防治可以劃分下面幾個階段:①地質災害勘察階段;②可行性研究階段,地質災害規模小時可與前階段合並;③初步設計階段;④施工圖設計階段,地質災害規模小時可與前階段合並;⑤施工階段;⑥效果檢查階段。
(一)地質災害勘察
地質災害勘察是地質勘察的一種,它有其特殊性,其主要工作內容是查清災情和成災條件。災情不僅是指現在已經發生的,更重要的是對將來可能發生災情的預測。成災條件不僅是要查清地質條件,也要查清水文、氣象、地理、地震等條件。其他幾個階段的勘察內容和工程地質勘察內容一樣。效果檢查,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階段,地質工程和其他工程建設一樣,必須進行效果檢查。
目前,很多單位把地質災害勘察按一般的勘察來進行。應該明確其特殊性,作為地質災害勘察,是為地質災害防治服務的。目前,這個工作的不足在於勘察中對地質災害的研究不夠,在勘察報告中對地質災害的災情論述不夠。地質災害勘察報告中應該論述的是要防治的孕災體一旦成災,可能造成的損失是多大。要進行災情預測,這一點非常重要。
(二)地質災害防治立項
地質災害勘察必須提供地質災害防治立項所需的資料,一般應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
1.成災可能性判斷——穩定性分析
(1)宏觀判斷:根據地質、地貌形態、生物植被特徵及其發展狀況判斷。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依據;
(2)勘察評價:通過計算分析給出穩定性系數,評價孕災體的穩定性,這項工作不應該是純理論的,必須充分地吸收經驗資料,其結論必須與宏觀分析、監測分析結果對照,綜合分析判斷;
(3)監測分析:這是極重要的依據,但是監測資料必須可靠。變形監測資料不僅可給出孕災體的穩定性,而且還可以給出變形發展階段,變形體結構特徵,必要時可以採用鑽孔傾斜儀進行監測,對地面裂縫進行專門監測。
2.防治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投資額與災情評估額之比為經濟效益,根據國內已進行的地質災害防治經濟效益分析,就我國目前的經濟實力,著者認為立項防治的經濟效益取1∶20較為合適。經濟效益分析中的難點在於:災情很難搞准。原因在於災害發生影響范圍及致災時間很難預測准確。這也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沒有解決好的一個問題。
(2)社會效益:有一些地質災害如果發生的話,造成的經濟損失並不大,但是名勝古跡遭破壞產生的後果十分嚴重,如都江堰二王廟斜坡如果產生破壞將對都江堰構成威脅。都江堰灌溉面積已超過1000萬畝,不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大。
(3)環境效益:環境效益常常與經濟效益密切相關。環境效益論證必須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論證相結合進行,環境效益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數是間接的和遠景的,但在效益分析中必須考慮這個方面,而且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3.方針政策依據
在地質災害防治立項決策中往往受投資制約,不可能對所有提出的符合上述條件的項目都給予資助立項,必須有所選擇傾斜。立項認可後,才能考慮防治方法。地質災害防治首先是決定防治方案。從大的方面來講,防治是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防;一個是治。
目前,我國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在世界上還是名列前茅的。1992年國務院撥款9000萬元防治長江三峽鏈子崖危岩體和黃臘石滑坡,這在國際上是首屈一指的。而從1991年開始國家計委每年撥款5000萬元專門用於地質災害勘察和防治,現在已經立項勘察的防治工程70多項。鏈子崖危岩體、黃臘石滑坡、豆芽棚滑坡、烏江雞冠嶺崩塌已經撥款治理。實際上,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工程防治實施階段,這是令人鼓舞的歷史階段。
『叄』 崩塌地質災害勘查需要哪些規范
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102I9—2006) 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170220—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監測規范(Dz/17022-2006) 地質災害
『肆』 地勘與地質災害評估的區別
地勘是指
地質勘查
,一般是指對礦產、資源、環境進行儲量、可行性等的勘查行為。
而地質災害評估是指運用地質手段,對某區域未來是否會發生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作出
可行性評價
。
『伍』 地質災害防治中的違法行為有哪些如何處罰
地質災害防治是指對由於自然作用或人為因素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現象,通過有效的地質工程手段,改變這些地質災害產生的過程,以達到減輕或防止災害發生的目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進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實行統一監督管理。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是城市、農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區、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重點工程設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線、重點經濟技術開發區、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等。地質災害防治中的違法行為主要有以下6個方面:
建設單位不履行地質災害評估義務、不履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義務等。依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第41條的規定,對上述違法行為,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止生產、施工或者使用,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單位或者個人對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不履行治理義務。依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42條的規定,對上述違法行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賠償對他人造成的損失。
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爆破、削坡、進行工程建設等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依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43條的規定,對上述違法行為,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對單位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賠償對他人造成的損失。
在地質災害勘查、評估、設計、施工和監理活動中弄虛作假。依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44條的規定,對上述違法行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他部門依據職責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或者監理單位處合同約定的評估費、勘查費、設計費或者監理酬金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罰款,對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單位處工程價款2%以上4%以下的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其資質證書;構成犯罪的,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賠償對他人造成的損失。
偽造、變造、買賣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證書,地質災害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資質證書。依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45條的規定,對上述違法行為,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收繳或者吊銷其資質證書,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侵佔、損毀、損壞地質災害監測設施或者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施。依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46條的規定,對上述違法行為,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陸』 求地質災害報告和地質勘察報告的區別
有區別,地質災害報告一般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主要是在工程可行專性研究階段要編屬寫的,主要是用於說明工程建設區域內有沒有危害工程項目安全的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災害,如果有,要提出防治措施,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一般按工程規模和災害種類及危害程度由大到小分為三個評估級別:一級、二級、三級。而地質勘察報告一般叫「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主要在設計階段進行,主要提供地基土或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以便設計單位確定建築物的基礎形式和荷載的大小。比如你要建一座50層的大樓,地質勘察就是查明大樓下部土層是否能承受大樓帶來的壓力,並且要確定哪一層土能夠承受這么大的壓力。不知這么講你是否明白,不過我也就了解這么多了!
『柒』 地質災害勘察
現在地質災害防治已經進入實踐階段。這項工作怎麼做?當前呈現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現根據著者十餘年來參與這方面工作的經驗總結,粗淺地論述一下這個問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地質災害勘察。
1.地質科學實踐領域
首先談一下地質災害防治在地質工作中的地位。1983年著者在河南省地質學會年會的學術會議上曾提出,地質科學有兩大實踐領域,第一個是找寶,這是地質科學從它的形成開始到今天一直進行的一項工作,包括固體礦產資源、液體礦產資源及氣體礦產資源;第二個是防災,防治多種形式的地質災害包括三方面內容:①工程活動中誘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中的設計就是防災措施;②自然地質災害防治,這方面內容很多;③環境破壞和惡化防治,這是一種慢性危害,但是它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也需要進行防治。隨著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發展,地質災害發生愈來愈嚴重,具有成倍增長的趨勢,認識這一點很重要,可以主動地進行防治,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著者在1989年曾經提出「減災就是增產」,只搞有形的增產,不搞無形的防災,有形的增產就被抵消了。所以說,防災具有重大的經濟效益,「減災就是增產」。減災事業,現在受到全世界的重視。
地質工程學原理
2.地質災害的定義
什麼是地質災害?有這樣那樣的定義,其說不一。著者給的定義是: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地質事件為地質災害,其不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地質事件那隻是地質作用,構不成地質災害,自然地質作用它本身就在不斷地發展著,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地質事件才構成地質災害。我們的任務就是通過我們的工作避免地質災害的危害和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要認識地質災害,只有認識了地質災害,才能防治地質災害,也就是說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才能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災害勘察就是為認識地質災害工作的。不做這項工作,就去治理地質災害,很可能無的放矢,事倍功半。
3.地質勘察類型及服務對象
為了認識地質災害,我們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地質災害勘察工作,探討了地質災害的形成規律、機制、理論,為鑒別地質災害提供理論依據。我們要充分利用已取得的基本理論和技術來鑒別是不是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形成過程、機制、危害及防治方案。我們怎樣開展這一系列工作呢?主要的手段是進行地質災害勘察。要認識地質災害,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勘察,但是目前的地質災害勘察報告是五花八門的,很多是不符合地質災害勘察要求的。為了弄清地質災害勘察概念,我們必須弄清地質勘察類型和內容,為了簡明地闡述這個問題,歸納如表14-1。
表14-1 地質勘察類型及內容
表14-1所列的區域地質勘察又叫做區域地質普查,這項工作是探討地質構造區域規律,為規劃服務,為找礦規劃也好,為工程建設規劃也好,為國土整治規劃也好,都必須在認識區域地質構造發育規律基礎上來做;礦產資源勘察工作目標是為尋找某一種礦產資源,評價礦產資源賦存條件、儲量及開采條件,它是為工業建設服務的;工程地質勘察是工程地質工作者最熟悉的一項工作,它的工作內容是勘察工程地質條件,特別是不良的工程地質條件,為工程建設規劃、設計和施工服務,防止工程建設人工誘發地質災害;最近提出來的地質災害勘察是為地質災害防治服務的。
4.地質災害勘察的基本內容
地質災害勘察的基本內容包括6種:
(1)調查地質災害和孕災體分布范圍及規模;地質災害已經發生了,它的分布范圍和規模可以直接調查。對於已經有前兆,還沒有發生的應該作出預測,如果發生時,它的影響范圍和規模可能有多大為災情評估和預測做准備。
(2)已產生的地質災害災情調查及將要產生的地質災害災情預測和評估;
(3)地質災害產生原因、變形體或災害體結構、運動機制、變形趨勢預測(穩定性、影響范圍)調查研究;
(4)工程治理可能性研究(外動力作用——可治;內動力作用——難治)。
地質工程學原理
著者看到有一些地質災害勘察報告,特別是地質部門提供的地質災害勘察報告,在災情評估和預測問題上說不準,有的做得很大,有的做得很小,現在我們對變形體穩定性如何評價還有一些辦法,但是將來它一旦成災時的影響范圍有多大,這個問題目前研究還不多,這就影響到災情調查和預測,所以說災害產生的規模和影響范圍是地質災害勘察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災情調查和預測評估工作是地質災害勘察與其他類型的地質勘察的主要區別之處,是地質災害勘察的重要內容之一。沒有災情不好說該防治還是不該防治。災情包括經濟損失、社會影響及對環境的破壞,即常說的三大效益,災情評估應該包括這三個方面內容,這是地質災害勘察的獨特的地方,一定要認真做好。
第三方面內容是孕災條件、孕災體特徵、成災原因分析、變形體或災害體結構、運動機制、變形趨勢預測(穩定性、影響范圍)的研究。這是地質災害勘察的核心工作,這對研究防災方案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環。有了這方面內容,我們才能進行工程治理可能性研究。工程治理可能性應該分別看待,比如說,外動力誘發的,包括人類活動和地質外營力誘發的地質災害,工程可以治理;內動力造成的,比如斷層活動,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一般來說是很難治理的,有的是無法治理的,可以採取躲和抗的辦法來防災,如地震,躲,有時也沒有辦法躲,我們可採取抗震設防來防災。外動力作用形成的地質災害也不都是要治理或值得治理的,防災方案有兩種,一種是抗和躲,進行工程加固和居民點搬遷,這種情況一般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低,治理投資很大還不如搬遷和適當地加固,如四川省雲陽縣東大井滑坡,災情很嚴重,但是治理的效益很低,而且三峽水庫建成2000年蓄水時,這個村子就要淹沒,顯然,治理是不合理的,還不如提前投資搬遷,這是合理的。搬遷、躲避和工程治理主要決定於防治效益。防治效益,前面已經提出過,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經濟效益比較具體,好論證。社會效益比較復雜,牽扯到政治和文化,比如說,西藏有一個瓊結縣,正在受到泥石流的威脅,但是防治的經濟效益不大,可是社會效益很大,藏族的很多名勝古跡在那兒,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合葬的大墓也在那兒,社會效益很重要,這個點就必須防治。還有環境效益,也很重要,要綜合判斷來確定該不該治。
另外一項勘察內容是變形監測。著者多次談到過這個問題,著者的意見是在地質災害勘察伊始就要把這項工作做起來。地質災害勘察工作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我們利用這一年時間進行變形監測、收集變形資料,對評價災害體或變形體的活動性是非常寶貴的。著者遇到很多情況是,根據計算結果,它是穩定的,可是觀測結果是裂縫還在發展。如鏈子崖危岩體的穩定性,有的計算得出的安全系數是3.7,有的計算得的安全系數是1.7,誰也沒有計算出它不穩定,可是觀測結果是變形繼續在發展。原因在於你的計算模型和計算參數很難選准。計算結果只能做參考,那怎麼辦?我們要尊重監測結果。變形還在發展,說明它是不穩定的,這個結論是可靠的,這說明變形監測是很重要的。第二個變形監測的重要性是監測施工過程的安全性,防止施工過程中產生意外事故。第三個重要意義是檢查治理效果。你說治理好了不行,要看治理的實際效果。效果檢驗不是一年半年就行的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檢查。比如說,豆芽棚滑坡經過治理後變形明顯減小,但是還在微弱地活動,現在又在產生反彈,是否是變形就完了呢,還要繼續進行觀測。韓城電廠治理完工了以後,確實是不動了,後來又動了,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這是地質災害勘察的基本內容。
下面再談一下地質災害勘察報告編寫內容。1995年著者審查了6個地質災害勘察報告,比較合乎要求的只有一個,原因是沒有規范,著者認為地質災害勘察報告基本內容還是可以提出來的,有下面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闡述地質災害發生過程及歷史,災情調查及預測評估結果(直接的和間接的損失,經濟、社會和環境損失和破壞);
第二部分:闡述地質災害形成的環境地質條件(氣象、水文、地理地貌、地質等);
第三部分:地質災害區域特徵、可能產生的地質災害規模、孕災體(變形體)結構、邊界條件、物理力學參數,地質災害成因、成災因素、變形機制、穩定性分析、運動過程和影響范圍預測;
第四部分:論述治理的必要性:根據治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分析論證;論述治理的可能性;論證防災方案;
第五部分:結論。
『捌』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部分幹部群眾科學防災意識薄弱,存在僥幸心理;二是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嚴重不足,部分地區地質災害危險點和隱患點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工作進展緩慢;三是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交通工具和防治技術等無法滿足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要;四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構還不夠健全,管理人員嚴重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等。
一是繼續加強領導,落實防災責任。充分認識做好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加強領導,將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報預警責任分解到村、到戶、到人。二是加強排查,消除災害隱患。重點抓好丘陵山區和重大工程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的全面排查,及早發現和解決問題,消除隱患,落實監測預報預警措施和避險場所。會同氣象、水文等有關部門,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擴大預報信息發布的覆蓋面,增強時效性,確保及時將預警預報信息發送到相關管理人員。出現暴雨、特大暴雨的地區,要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點加密監測頻率。三是加強值班,確保信息暢通。嚴格遵守汛期值班、災情速報和專報制度,保證汛期24小時輪流值班,確保災情險情信息及時、准確。四是加強保障,提高反應能力。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確保地質災害應急人員、車輛、經費和相關設備的到位。充分發揮地勘單位的技術優勢,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各項工作,隨時參與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和應急調查等工作。五是加強監督,減少人為災害。加強對各類工程建設項目引發地質災害活動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三同時」制度,防止開采礦產資源和地下水資源引發地質災害,減少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六是加強宣傳,增強防災意識。充分發揮廣播、電視、互聯網、報刊、手機簡訊的作用,進一步做好丘陵山區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測群防水平和科學防災救災能力。
『玖』 人為引發地質災害應承擔什麼責任
依據《地抄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第五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的防治經費,在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和財權的基礎上,分別列入中央和地方有關人民政府的財政預算。」
《黑龍江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2009年6月12日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第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由誘發者承擔治理責任。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由所在地縣以上人民政府組織治理。
『拾』 地質災害報告和地質勘察報告有區別嗎
先把復兩個名稱解釋一制下:
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地質勘察:地質工程領域是以自然科學和地球科學為理論基礎,以地質調查、礦產資源的普查與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質結構與地質背景涉及的工程問題為主要對象,以地質學、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技術、數學地質方法、遙感技術、測試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為手段,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先導性工程領域。地質工程領域適用的行業包括:地質調查,油氣及固體礦產資源的普查勘探與評價,大型工礦企業和水利水電建設,公路和鐵道建設,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的調查,勘察及監測等。
地質災害報告有:地質災害評估、地質災害治理、地質災害設計、地質災害治理等等。
地質勘察報告主要是岩土勘察報告:包括公路、房建、水利工程、橋梁、隧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