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壽昌地質
⑴ 幫忙查資料!!求助!
䴉科——朱䴉
朱䴉
學 名: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別 名:朱鷺 紅鶴 䴉 日本風頭䴉 朱臉䴉鶴
分類位置:
鸛形目Ciconiiformes
䴉 科Threskiornithidae
朱䴉屬Nipponia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瀕危(E)
IUCN瀕危等級:CITES附錄I
國家保護等級:一級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等級:瀕危
朱䴉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於1981年5月在陝西省洋縣重新發現朱䴉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此後對朱䴉的保護和科學研究進行了大量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飼養繁殖方面,於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來,雛鳥已能順利成活。至1995年,我國的野生朱䴉種群約35隻,飼養種群有25隻,為拯救這一珍禽帶來了希望。
朱䴉又稱朱鷺,是世界上一種極為珍稀的鳥,素有「東方寶石」之稱,被世界鳥類協會列為「國際保護鳥」。它過去曾廣泛生活在我國、朝鮮、日本和前蘇聯遠東地區。現在在其他國家早已絕跡,日本只剩下籠中飼養的3隻,我國的朱䴉也失蹤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們才在陝西省洋縣姚家溝重新發現了7隻朱䴉,當時曾轟動世界。經過悉心保護,數量正在增加。朱䴉長喙、鳳冠、赤頰,渾身羽毛白中夾紅,頸部披有下垂的長柳葉型羽毛,體長約80厘米左右。它平時棲息在高大的喬木上,覓食時才飛到水田、沼澤地和山區溪流處,以捕捉蝗蟲、青蛙、小魚、田螺和泥鰍等為生。朱䴉天敵很多,烏鴉和青鼬常來爭巢毀蛋,傷害幼鳥,所以它對巢區的選擇非常嚴格。朱䴉一般是一邊孵卵育雛,一邊擴大加固窩巢。它5月產卵,每次產卵三四枚,雄、雌朱䴉輪流孵卵。大約一個月左右,雛鳥破殼而出,仍由父母輪班照看,共同喂養。小朱䴉一個月後羽翼逐漸豐滿,開始學習飛行技術,不久就能獨自外出尋找食物
外形特徵:
中等體型(55厘米)偏粉色䴉。臉朱紅色,嘴長而下彎,嘴端紅色,頸後飾羽長,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緋紅。亞成鳥灰色,部分成鳥仍為灰色。夏季灰色較濃,飾羽較長。飛行時飛羽下面紅色。 虹膜-黃色;嘴-黑色而端紅;腳-緋紅。 叫聲:粗啞的咕噥聲。朱䴉是一種中型涉禽,體長67—69厘米,體重1.4—1.9千克,體態秀美典雅,行動端莊大方,十分美麗動人。與其他 類不同,它的頭部只有臉頰是裸露的,呈朱紅色,虹膜為橙紅色,黑色的嘴細長而向下彎曲,後枕部還長著由幾十根粗長的羽毛組成的柳葉形羽冠,披散在脖頸之上。腿不算太長,脛的下部裸露,顏色也是朱紅色。一身羽毛潔白如雪,兩個翅膀的下側和圓形尾羽的一部分卻閃耀著朱紅色的光輝,顯得淡雅而美麗。由於朱 的性格溫順,我國民間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徵,稱為「吉祥之鳥」。
生活習性:
朱䴉生活在溫帶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帶,大多鄰近水稻田、河灘、池塘、溪流和沼澤等濕地環境。性情孤僻而沉靜,膽怯怕人,平時成對或小群活動。朱䴉對生境的條件要求較高,只喜歡在具有高大樹木可供棲息和築巢,附近有水田、沼澤可供覓食,天敵又相對較少的幽靜的環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樹上過夜,白天則到沒有施用過化肥、農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潔的溪流等環境中去覓食。主要食物有鯽魚、泥鰍、黃鱔等魚類,蛙、蝌蚪、蠑螈等兩棲類,蟹、蝦等甲殼類,貝類、田螺、蝸牛等軟體動物,蚯蚓等環節動物,蟋蟀、螻蛄、蝗蟲、甲蟲、水生昆蟲及昆蟲的幼蟲等,有時還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類、草籽、嫩葉等植物性的食物。它們在淺水或泥地上覓食的時候,常常將長而彎曲的嘴不斷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發現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時,把長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憑頭上的羽冠在微風中飄動,非常瀟灑動人。飛行時頭向前伸,腳向後伸,鼓翼緩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時,步履輕盈、遲緩,顯得閑雅而矜持。它們的鳴叫聲很象烏鴉 ,除了起飛時偶爾鳴叫外,平時很少鳴叫。
春季是朱䴉的繁殖季節,這時成年的雄鳥和雌鳥結成配偶,離開越冬時組成的群體,分散在栓皮櫟樹等高大的喬木樹上去築巢、產卵。這時它會用嘴不斷地啄取從頸部的肌肉中分泌出來的一種灰色的色素,塗抹到羽毛上,使它的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等都變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個圓盤,十分簡陋,外徑73厘米,內徑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為5—20米。巢由樹枝架成,裡面墊以玉米桿、蕨類、細藤條、草葉及草根等,有時也利用舊巢。每窩產卵2—4枚,卵的大小約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藍灰色或淺綠色的,上面帶有黑褐色的斑點。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卵,孵化期大約需要28天。親鳥在孵卵期間經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時縮曲著頸部或將頭部盤起來,有時站立起來舒展翅膀,或者抖動身體。但巢中往往只有一隻親鳥,不孵卵的另一隻親鳥並不在巢邊護巢,夜間則到其他樹上去棲息。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上體被有淡灰色的絨羽,下體被有白色絨羽,腳為橙紅色。出殼後由親鳥輪流將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養,性急的雛鳥們則爭著把長喙伸進親鳥的嘴裡,親鳥則使勁抖動著脖子,使食物盡快地吐出來。親鳥在育雛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數為7—9次,隨著雛鳥的迅速生長和對食物需求的增加,後期則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後還要幫助雛鳥清理糞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樹枝,使糞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糞便的碎鋪墊物叼到巢的外邊,然後再叼來新的巢材和鋪墊物來補充。雛鳥在親鳥的精心哺育下生長很快,60天後就能跟隨親鳥自由飛翔了。性成熟的年齡為3歲左右,壽命最長的記錄為17年。
朱䴉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於1981年5月在陝西省洋縣重新發現朱䴉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此後對朱䴉的保護和科學研究進行了大量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飼養繁殖方面,於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來,雛鳥已能順利成活。至1995年,我國的野生朱䴉種群約35隻,飼養種群有25隻,為拯救這一珍禽帶來了希望。
東北虎
別名:西伯利亞虎、滿洲虎、
阿穆爾虎
科: 貓科
學名: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英文名: Siberican Tiger
東北虎是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平均體長為1.8―2.8米,尾長0.9米,體重227―272千克,最大的記錄體重超過300千克。分布於中國的東北地區,國外見於西伯利亞。棲居於森林、灌木和野草叢生的地帶。獨居,無定居,具領域行為, 夜行性。感官敏銳,性兇猛,行動迅捷,善游泳。捕食大中型哺乳動物, 偶食小型哺乳動物和鳥。
野生的東北虎幼仔要和母親一起生活2―3年,學會捕獵本領, 然後才獨立生活。繁殖期冬季,孕期98―110天,每產2―4仔,3―4歲性成熟,壽命20―25年。
野生東北虎現存數量只有400多隻,大部分分布在俄羅斯,在我國的數量不足20隻,朝鮮半島已經再沒有東北虎的蹤跡。
中國Ⅰ級保護動物並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
白暨豚,一作「白鰭豚」,亦稱「白旗」,屬鰭豚科。
生物學分類
動物界 Animalia、脊索動物門 Chordata、哺乳綱 Mammalia、鯨目 Cetacea、齒鯨亞目 Odontoceti、白鱀豚科 Lipotidae、白鱀豚屬 Lipotes、白鱀豚種 L. vexillifer
學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物種現狀:極度瀕危!尚不能確認是否已經滅絕。目前最後一次的發現是2004年7月在長江南京段擱淺死亡的白暨豚屍體。
白暨豚(bái jì tún),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又稱白豚、白鰭豚。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單獨設立了白暨豚科。
為我國特產的一種小型鯨。體呈紡錘形,長1.5~2.5米,重可達230公斤。吻部狹長,約30厘米,前端略上翹。噴氣孔縱長,位於頭頂左側。眼極小,在口角後上方。耳孔呈針眼狀。背鰭三角形,鰭肢較寬,末端鈍圓,尾鰭呈新月形。身體背面淺藍灰色,腹面白色。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白暨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常在晨昏時游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厘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動2米後,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雄性白暨豚,其隨即被送往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取名「淇淇」。科學家對淇淇的行為、生理、包括季節變化規律,血液學、治療、飼養等方面的研究,一一填補了對白暨豚知識的空白。我國於當年12月15日臨時增發T.57《白豚》郵票一套2枚,分別為「悠然自得」和「環游潛底」,發行量150萬套。隨著「淇淇」在國內外的名聲和影響越來越大,在郵票發行整整一個月後,又發行SB (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漢的「淇淇」從此成為武漢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在湖北武漢舉行。同年9月28日發行JP.33《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大學生運動會》紀念郵資明信片,「淇淇」腰圍綬帶、鰭捧花束,作為該屆大運會的吉祥物亮相郵資圖。2000年2月25日,我國發行2000-3S《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I級)(一)》特種郵票小版張。小版張含10枚郵票和兩枚無面值過橋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為「白豚」。當時白暨豚整個種群不足百頭!2002年7月14日,「淇淇」離開了我們,白暨豚自然種群的命運再次陰雲籠罩。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六國近40名科學家往返近3400公里,對宜昌—上海長江中下游的幹流1700公里江段進行了為期38天的長江淡水豚類考察。這一迄今最大規模的國際考察活動,旨在找尋長江孕育的兩種淡水哺乳動物,江豚及最瀕危哺乳動物白暨豚。然而,令科考人員失望的是,不但江豚的數量大量減少,整個科考過程也未發現一頭白暨豚的蹤跡。1997年到1999年農業部曾連續3年組織過對白暨豚進行大規模的監測行動,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此次考察的結果則是0。
根據化石記載,白暨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籍《爾雅》中,亦有對白暨豚的描述,視之為江神。白暨豚曾廣泛存在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陽湖湖區,在長江中的分布最遠至三峽地區葛洲壩上游35千米處,至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都曾有發現。估計歷史上曾經有5000頭之多。但長期以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分布區域也在逐漸縮小。
IUCN保護狀況變更歷史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數據缺乏(DD)
1986年至1994年:瀕危(EN)
1996年:極危(CR)
數量急降年表
白暨豚目前現存數量很難估計,但一般認為目前已經絕滅,或僅有數只個體存活。白暨豚已成鯨目動物最瀕危的動物。
1979年:中國宣布白暨豚為瀕危物種
1983年:立法規定狩獵白暨豚乃違法
1986年:剩餘300頭
1990年:剩餘200頭
1997年:少於50頭(發現23頭)
1998年:發現數量只剩下7頭
2006年:0頭??
白鰭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鰭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身體呈流線型,體態矯健優美。成年白暨豚一般體長約2.5米,體重100至200千克,雌獸略小於雄獸。至2006年為止,已發現的最大雌獸體長253厘米,體重237千克;而已發現的最大的雄獸體長216厘米,體重125千克。
白暨豚皮膚光滑細膩,富有一種特殊的彈性,原理與競賽式游泳衣著中使用具有彈性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游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它的尾鰭扁平地分為兩叉,兩邊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鰭給白暨豚提供了優良的水中游動時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彈性的皮膚與流線型的身軀,白暨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每小時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著每小時10至15千米的游速。
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
白暨豚吻突狹長,伸向前方,約30厘米左右。其牙齒密密麻麻地排布於上下頷兩邊,共130多顆圓錐形的牙齒。前額呈圓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機中聚焦的透鏡,所以被稱為「額隆」,這是白暨豚發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於頭頂的左上方,呈小長圓形,啟閉自如。平常白暨豚會每隔10至30秒鍾突出水面換氣一次,在換氣過程中會發出「噗哧噗哧」的響聲。
白暨豚的眼睛位於嘴角的後上方,小似綠豆。外耳廓已經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針眼並且閉塞不通,是一種痕跡器官。因為白暨豚長期生存於長江的濁水中,它的視覺和聽覺均退化嚴重,在水中主要以發射聲納接收信號來識別物體。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著三對獨特的氣囊與一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是因為生存於水中靠水發音,所以並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音所需要的聲帶。用特製的水聽器,可以聽到白暨豚發出的「的答」「嘎嘎」等數十種不同的聲音。白暨豚發出的聲音常為兩聲一對,發出聲音後會安靜的等待著回聲,從而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阻礙的距離和大小,並且考慮是否游向目標。它又會在收到回聲後的不久發出新的一對聲音,稍候又安靜一陣等待回聲。第二次回聲收到後,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標游動的方向與速度,白暨豚就是這樣如人造聲納般的做回聲定位。用這獨特的聲納系統,它時常還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發出人耳聽不見的高頻率音波,與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聯系。
白暨豚的大腦表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占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一隻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暨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更聰明。
金絲猴
金絲猴(jinsihou)(rhinopithecus)脊椎動物,哺乳綱,靈長目,疣猴科。體長約70厘米,尾長約與體長相等或長些。鼻孔大,上仰。唇厚,無頰囊。背部的毛長發亮,顏色為青色。頭頂、頸、肩、上臂、背和尾灰黑色,頭側、頸側、軀干腹面和四肢內側褐黃色。毛質柔軟,為我國特產的珍貴動物,群棲高山密林中。以野果、嫩芽、竹筍、苔蘚植物為食。共有3種,均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的區別是:川金絲猴(r.roxellanae)的臉天藍色,兩側、胸及後腿金黃色,分布於四川、甘肅和陝西;滇金絲猴(r.bieti)的臉兩側白色,分布於雲南、四川和西藏東部;黔金絲猴(r.brelichi)的兩肩之間有1塊卵圓白毛區,分布於貴州與四川之間。
金絲猴分川金絲猴、黔金絲猴和滇金絲猴三種。(還有一種越南金絲猴)
金絲猴是很美麗的:天藍色的面孔上嘴大而突出,因其鼻孔極度退化,即俗稱「沒鼻樑子」,因而使鼻孔仰面朝天,所以又有「仰鼻猴」的別稱。古人有人擔心這種特殊的鼻孔下雨時雨水會從鼻孔灌進肚子里去,所以有古書記載金絲猴的尾巴分叉,下雨時用兩個尾巴尖堵住朝天的鼻孔。其實,在陸生哺乳類中並沒有尾巴分叉的動物,這種說法應該屬於謠傳。
金絲猴的尾巴和身子差不多長,瘦長的身體上長著柔軟的金色長毛,最長可達三十多厘米,披散下來就像一件金黃色的「披風」,十分漂亮。如此耀眼奪目的外衣使它得到了「金絲猴」的美名。
這些美麗的金絲猴身價非同一般,它們與大熊貓齊名,被認為是中國最著名的珍貴動物。它們在國家公布的一類保護動物中名列前茅。
金絲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幾乎與大熊貓同地區分布,同樣怕酷暑耐嚴寒。以家族方式結群生活,最大的群體可達600餘只在靈長類中,如此龐大的群體亦屬罕見。
母愛在靈長類中顯得非常突出,母金絲猴無微不至地關心和疼愛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哺乳期,母猴總是把小猴緊緊的抱在胸前,或是抓住小猴的尾巴,絲毫不給它玩耍的自由。在這期間,朝夕相處的丈夫盡管向「夫人」獻盡了殷勤:又是為她理毛、又是為她檢痂皮、但是也別想摸一摸自己的寶寶,更別提抱抱小猴親熱一番了。母金絲猴總是抱著小猴,把背朝著自己的丈夫,絲毫不給丈夫撫愛子女的機會。
猴王在群體中享有特權。有則消息是這樣報道的:有一天傍晚,一群金絲猴到寨子後面的核桃樹、蘋果樹上偷吃果子被人們發現後倉皇逃跑,不巧被小河攔住去路,大金絲猴一躍而過,小金絲猴卻跳躍不過去,急的「吱吱」亂叫。過了河的猴王於是發出「命令」,叫一隻公猴過河接應。公金絲猴又跳過河,抱起小猴准備過河。由於心慌失手,把小金絲猴拋落在水中。金絲猴們一見拚命順著河邊跑去搶救,在下游把小金絲猴救上岸來。那猴王氣勢洶洶地走進那隻公金絲猴,「啪啪」就是兩耳光。公金絲猴自知有錯只好規規矩矩的接受懲罰。
金絲猴的記憶力特別好。動物園里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隻猴王脾氣很壞,抓、咬飼養員。飼養員很生氣,有一次懲罰了猴王打了它的屁股。後來飼養員調到其它單位工作去了,事隔半年,他回來看望金絲猴,猴王在眾人中一下子認出了他,為了報仇急忙尋找土塊作為「武器」朝那位飼養員頭上仍去弄得飼養員哭笑不得。
金絲猴主要在樹上生活,也在地面找東西吃。主食有樹葉、嫩樹枝、花、果、也吃樹皮和樹根、愛吃昆蟲、鳥、和鳥蛋。吃東西時總是吧噠嘴顯得那麼香甜。
金絲猴為我們的大自然增加了無限歡樂,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金絲猴,保護大自然。讓金絲猴成為我們人類忠實的夥伴,和我們歡樂與共,共同生存!使人類和動物之間更加親密!
金絲猴的學名是Rhinopithecus roxellanae,英文名是Snub-nosed Monkey/Golden Monkey。金絲猴是我國特有動物, 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滇金絲猴遠居滇藏的雪山杉樹林,數量僅千餘只;黔金絲猴僅見於貴州梵凈山,數量才700多隻;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布於四川、陝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 金絲猴多次外借到國外展出,取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和較大的轟動效應。
物種名 黔金絲猴
學 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
英文名:Guizhou Golden Monkey
別 名:灰金絲猴 白肩仰鼻猴 牛尾猴 線絨
【分類位置】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屬 仰鼻猴屬 Rhinopithecus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徵】
體型近似川金絲猴而稍小,但尾較之更長。體長為637-690mm,尾長846-905mm。吻鼻部略向下凹。臉部灰白或淺藍,鼻眉脊淺藍。兩肩間有一白色塊斑,肩毛長達160mm。體背灰褐,有的具黃的色調,從肩部沿上肢外側至手背,由淺灰褐漸變為黑色,下肢色澤的變化與上肢相同。頸下、腋部及上肢內側金黃色,股部灰黃。尾基深灰色,至尾端為黑色或黃白色,胼胝周圍黑色。幼體色淡,通體銀灰,頭頂灰色,四肢內側乳灰。尾深灰至尾端為黃白色。
【分布范圍】
分布於貴州省境內武陵山脈之梵凈山。現在的具體分布地點主要在江口縣的月亮壩、柏枝坪;松桃縣的泡木壩、田家壩、白雲寺、牛鳳包;印江縣的亞盤嶺、淘金河上游和護國寺。
【生活習性】
棲息地的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活動的海拔高度比川、滇金絲猴都要低,多棲於海拔500-800m河谷闊葉林,夏季則多見於海拔1400-2200m左右的闊葉混交林。也偶見於村寨附近。多為群居性。一般約150-250隻,一個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變化。活動范圍大,最大群有400多隻。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為植物性的葉、芽枝、果實及樹皮。雌猴發情季節為夏秋及初冬。主要天敵有豺、大靈貓和雲豹等。
【種群現狀】
梵凈山的黔金絲猴,據1991-1993年考察有3個猴群,總數約550-600隻,數量增長緩慢。據Eudey1987年估計黔金絲猴的總數不超過500-670隻。1995年對黔金絲猴進行了系統考察,確認黔金絲猴現存約750隻,組成20多個家族,活動范圍約4萬公頃(周曉農等,1995)。
【致危原因 】
1. 在建立保護區之前,由於採伐使森林遭受破壞,尤以北坡較為嚴重,加上采礦等經濟活動對自然植被的破壞,至今尚未完全恢復;
2. 在梵凈山捕殺黔金絲猴的情況也常有發生。據不完全統計1962-1977年就獵殺317隻之多。建立保護區後亂砍濫伐尚未完全制止(唐錫陽,1982)。盜獵現象至今也未根除,如在1983、1984、1994年都曾發生過獵殺事件。但總的說來保護還是有所加強,每個猴群也有一定數量,這給種群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現有的保護措施】
黔金絲猴已被列為國家 I 級重點保護動物。1978年在貴州產區建立了梵凈山自然保護區,面積達41300公頃,主要是保護黔金絲猴和珙桐等珍稀動植物及其森林生態系統,1986年又被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建立後,保護工作有所加強。通過宣傳教育,和貫徹有關法規,提高了當地群眾對保護珍稀動物的認識。同時,對亂砍濫伐和盜獵者又繩之以法,如1984年對一起獵捕2隻黔金絲猴(致死1隻,致殘1隻)立案後,受到了法律制裁。因此,金絲猴的保護已做到家喻戶曉。
【建議的保護措施】
需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加強法制,嚴格管理,對非法獵捕的盜伐者應予嚴懲。除了重視對它們本身的直接保護外,也不能忽視對它們賴以為生的棲息環境的保護,特別是猴群主要活動區域和越冬區域的森林保護,否則其種群將得不到恢復和發展。在其分布區內,還應經常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幹部和群眾遵紀守法,愛護珍稀動物的自覺性。還應加強對黔金絲猴的生態學研究,尤以種群生態、增長模型和動態研究,不斷地給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但是,對於發展飼養繁殖包括保護區內,都必須嚴加控制。
滇金絲猴
學 名:Rhinopithecus bieti
英文名:Black Snub-nose monkey
別 名:黑金絲猴 黑仰鼻猴 雪猴 花猴
分類位置: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屬 仰鼻猴屬 Rhinopithecus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徵:
雖名為"金絲猴",實際並無金黃色的毛。身體較川金絲猴稍大,體長740-830mm,尾相對較短,略等於體長,約510-720mm,但比較粗大。身體背面、側面、四肢外側,手、足,和尾均為灰黑色。在背面並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長毛。頸側、腹面、臀部及四肢內側均為白色。
分布范圍:
分布於瀾滄江與金沙江之間雲嶺山脈主峰兩側的高山深谷地帶,面積約20,000km2,向北伸長達西藏境內的寧靜山脈,包括雲南德欽、維西、麗江、劍川、蘭坪、雲龍等縣,以及西藏芒康縣境內。
生活習性:
棲息於海拔3,300-4,100m 左右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是目前發現的居住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滇金絲猴的猴群不大,多為20-60隻,尚未發現有150隻以上的大群。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體,有社群等級行為。無明顯的季節性的垂直遷移現象。活動范圍猴群大小有異,約20-133.4 km2,其平均密度為1.12-2.5隻/ km2。主食針葉樹的嫩葉和越冬的花苞及葉芽苞,也食松蘿和樺樹的嫩枝芽及幼葉,5-7月還吃箭竹的竹筍和嫩竹葉。11月中旬所觀察到的社群中,成年雌猴幾乎都抱有幼仔,且大小都比較整齊,據其形態,估計大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於它們棲息地比川金絲猴海拔高,故產仔要遲2-3月。
種群現狀:
據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調查報道(李致祥等,1979;馬世來等,1984-1985;楊德華等,1981;白壽昌,1988;王應祥等,1985-1988),滇金絲猴僅分布於滇西北,北起西藏芒康,南至雲南雲龍一個狹窄的高山深谷地帶,猴群數量較少,一般僅20-60隻,很少超過100隻大群,估計種群總數在雲南難以逾越1,000隻(白壽昌,1988);西藏芒康約1,000隻
⑵ 動物為什麼會白化都有什麼動物會白化
白化抄是動物變異的結果,白化動襲物皮膚、毛發、眼睛內產生黑色素的細胞經過變異後,不能產生黑色素,所以皮膚、毛發顯示為白色,眼睛一般顯示為紅色(紅色其實是顯示出了血液的顏色)。
白化在人身上也有,就稱為白化病。
其他白化的動物還有象(泰國以白象為國王坐騎)、馴鹿、蛇、龜、熊、青蛙、蜥蜴、駱駝、氂牛等,一般都很罕見,因而在很多民族中只有高高在上的國王、部族首領才有資格擁有。
⑶ 田汗、梁思成簡介
田漢(1898.3.12-1968.12.10)湖南長沙人,字壽昌,曾用筆名伯鴻、陳瑜、漱人、漢仙等。1916年隨舅父去日本東京高等師范英文系學習,後參加少年中國學會。1920年出版與郭沫若、宗白華的通信《三葉集》。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1922年回國後與妻子易漱瑜創辦《南國半月刊》,繼而組織南國電影劇社,從事話劇創作和演出活動。此時期創作的話劇《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蘇州夜話》等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1927年在上海藝術大學任教並被選為校長,此時與歐陽予倩、周信芳等舉辦藝術魚龍會 ,會上演出他的劇作《名優之死》獲得成功。同年冬成立南國社及南園藝術學院,1928至1929年率南國社先後在上海、杭州、南京、廣州、無錫各地舉行話劇公演和其他藝術活動,推動了中國話劇的發展。同時期他也創作了大量劇本。 1930年加入「左聯」,寫下了著名的《我們的自己批判》,創作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同年南國社被國民黨查封。1932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任左翼戲劇家聯盟黨團書記等職。此時創作的《年夜飯》、《亂鍾》、《顧正紅之死》等劇。
名人姓名:梁思成
出生年代:1901-1972
名人職稱: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
名人國家:中國
相關介紹:
梁思成,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廣東省新會人,1901年4月20日生於日本東京,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4—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1927年2月獲學士學位,當年6月獲碩士學位。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築史。1928年3月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1928年歸國創辦東北大學建築系,後參加中國營造學社研究中國建築史。1946年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www.365zn.com,點擊進入]
梁思成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可以將中國的傳統建築形式,用類似語言翻譯的方法轉化到西方建築的結構體繫上,形成帶有中國特色的新建築。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實地測繪調研中國古代建築,並對宋《營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中國建築史學奠定了基礎。建國後,梁思成在建築創作理論上提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強調新建築要對傳統形式有所繼承。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築運作大屋頂等傳統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這些理論觀點,實際上代表了當時多數建築師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對中國建築界有很大影響。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學禮堂和教學樓、仁立公司門面、北京大學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紀念碑、鑒真和尚紀念堂等。 [www.365zn.com,點擊進入]
http://www.mingrenxiaoxiang.com.cn/html/mrdt/kj-gn/liangsicheng.htm
⑷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的2006年首批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年7月17日向社會公示首批推選出的47位學部委員。這次公示的學部委員,是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做出重大成就和突出貢獻、學術水平為國內或國際學術界公認、作風正派、學風優良的在職知名學者。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還推選出95位榮譽學部委員 ,他們是在學術界享有很高威望、對社會科學做出傑出貢獻的離職資深學者。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介紹,社科院設立學部,推選學部委員,作為院內最高學術職務和榮譽稱號,不是接續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學部委員。陳奎元說:「中國社科院推舉學部委員,著眼於肯定社科院資深的或有突出貢獻的研究人員的成就和價值,培育和鼓勵社科界學者刻苦鑽研、自強不息的精神,並逐漸形成風氣。」 95名榮譽學部委員名單及簡介如下。 學部委員、榮譽學部委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最高學術稱號。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是該院在職學者,後者為該院離退休學者。 姓名出生年月籍貫所屬部門及職務研究領域丁偉志1931-山東濰縣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思想史、史學理論 丁守和1925-2008河北望都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近代史於光遠1915-上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經濟學、哲學於祖堯1933-安徽天長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黨委書記政治經濟學仇士華1932-江蘇如皋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孔繁1930-山東東平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王仲殊1925-浙江寧波考古研究所所長漢唐考古學、日本考古學王慶成1928-浙江嵊縣近代史研究所太平天國史王貴宸1929-吉林四平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業經濟王耕今1911-2007河北南宮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農業經濟鄧紹基1933-江蘇常熟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劉世德1932-北京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劉海年1936-河南唐河縣法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法律史、法治與人權理論劉起吁1917-河南安化歷史研究所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劉楠來1933-江蘇丹陽法學研究所國際海洋法、國際人權法劉魁立1934-天津靜海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民間文學、民俗學呂大吉1931-四川達縣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學朱寨1923-山東平原文學研究所中國當代文學朱大渭1931-四川西充歷史研究所中國魏晉南北朝史朱紹文1915-江蘇鎮江經濟研究所外國經濟思想史何方1922-陝西臨潼日本研究所所長國際問題、中共黨史何乃維1930-吉林吉林農村發展研究所生態經濟、林業經濟何振一1931-遼寧海城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財政稅收何齡修1933-湖南湘鄉歷史研究所清史余繩武1926-2009江蘇揚州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外關系史余敦康1930-湖北漢陽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哲學佟柱臣1920-遼寧黑山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邊疆民族考古吳元邁1934-安徽歙縣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俄蘇文學、文學理論吳宗濟1909-2010山東濟寧語言研究所語言學、語音學吳承明1917-河北灤縣經濟研究所中國經濟史吳家竣1932-北京工業經濟研究所產業經濟學張炯1933-上海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理論批評、當代文學張長壽1929-上海考古研究所商周考古張守一1931-湖南嶽陽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數量經濟學張澤咸1930-湖南寧鄉歷史研究所漢晉唐時期經濟政治史張振鵾1926-河北正定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外關系史張椿年1931-江蘇溧陽世界歷史研究所歐洲史李琮1928-遼寧錦州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經濟、國際經濟關系李奇(女)1913-2009河北饒陽哲學研究所倫理學李步雲1933-湖南婁底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法學理論、憲法學李道揆1919-2007河南信陽美國研究所美國政治杜榮坤1935-上海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西北民族史、民族學杜繼文1930-山東青島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無神論楊天石1936-江蘇興化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近代史、中華民國史楊季康(女)1911-北京外國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楊曾文1939-山東即墨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佛教史、日本佛教史汪海波1930-安徽宣城工業經濟研究所政治經濟學汪敬虞1917-湖北蘄春經濟研究所中國近代經濟史谷源洋1934-遼寧大連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發展經濟學邵榮芬1922-安徽壽縣語言研究所漢語音韻學、詞彙學陸學藝1933-江蘇無錫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社會學理論、農村發展陳燊1921-浙江溫州外國文學研究所俄蘇文學陳之驊1934-浙江杭州世界歷史研究所俄蘇歷史陳樂民1930-2008北京歐洲研究所原所長國際政治、歐洲文明陳啟能1934-上海世界歷史研究所史學理論、俄國史陳寶森1924-北京美國研究所美國經濟陳棟生1935-湖北應城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產業布局陳筠泉1935-浙江海寧哲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哲學陳毓羆1930-2010湖北武漢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周定一1913-湖南炎陵語言研究所近代漢語巫白慧1919-香港哲學研究所印度哲學、梵語學龐朴1928-江蘇淮陰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中國古代思想史、文化史金宜久1933-上海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蘭教柳鳴九1934-江蘇南京外國文學研究所法國文學、文藝理論與批評胡慶鈞1918-湖南寧鄉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學趙人偉1933-浙江金華經濟研究所經濟轉型、收入分配趙風歧1930-遼寧彰武哲學研究所辯證唯物主義、辯證法姚介厚1940-浙江杭州哲學研究所古代希臘羅馬哲學、當代歐美哲學駱耕漠1908-2008浙江臨安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政治經濟學徐葵1927-上海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蘇聯東歐問題徐蘋芳1930-山東濟南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徐崇溫1930-江蘇無錫哲學研究所國外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浦壽昌1922-江蘇無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塗紀亮1926-貴州遵義哲學研究所現代西方哲學賈芝1913-山西襄汾民族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民間文學資中筠1930-上海美國研究所美國研究郭松義1935-浙江上虞歷史研究所清史、中國社會史錢中文1932-江蘇無錫文學研究所文學理論、俄蘇文學高恆1930-湖北老河口法學研究所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高莽1926-黑龍江哈爾濱外國文學研究所俄蘇文學高滌陳1930-遼寧康平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流通經濟理論、貿易經濟梁存秀1931-山西定襄哲學研究所西方哲學史、德國古典哲學黃心川1928-江蘇常熟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印度哲學及佛教、宗教文化黃紹湘(女)1915-湖南臨澧世界歷史研究所美國史葛佶(女)1929-浙江平湖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董衡巽1934-浙江餘姚外國文學研究所美國文學道布1934-河北承德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蒙古語、民族語文政策照那思圖1934-2010內蒙古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蒙古語言學、八思巴字及其文獻蔡美彪1928-天津近代史研究所中國史、蒙古史樊亢(女)1924-河南衛輝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經濟史樊駿1930-2011上海文學研究所中國現代文學戴園晨1926-浙江海寧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學瞿同祖1910-2008湖南長沙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史、中國法律史
⑸ 五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名稱:
1、大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
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⑹ 動物園大亨動物不全
先把那四種動物都養了,然後把他們拒絕領養,自然就會出新動物的。
⑺ 壽昌有那些景點
周邊主要有莫高窟 月牙泉 胡楊林 玉門關 雅丹地質公園 陽關 仿宋沙洲城 敦德冰川
⑻ 研究簡史
浙江白堊系的研究實始於 20 世紀 20 年代,劉季辰、趙亞曾 ( 1927) 在調查浙西地質時,將流紋岩高山之下的紫紅色砂岩、頁岩、凝灰質礫岩和綠色砂岩、頁岩互層稱之為「建德系」( 著名的建德群即源於此) ,並於其中採到葉肢介和植物化石,將其與山東 「萊陽層」和川鄂的 「歸州系」相對比,時代歸晚白堊世。 「建德系」之上為流紋岩。嗣後,葉良輔、何作霖 ( 1930) 、舒文博 ( 1930) 、孟憲民 ( 1930) 、高平 ( 1935) 、盛莘夫( 1934,1951) 等先後在浙江一些地區開展地質調查,討論或涉及地層劃分、對比及時代歸屬等問題。然而,他們基本沿用劉季辰、趙亞曾兩人所建層序及所定時代。1933 年計榮森研究壽昌地區葉肢介化石,秉志、閆敦建研究該區魚化石,1948 年李星學研究壽昌、蘭溪及諸暨等地植物化石,均先後提出 「建德系」為早白堊世的觀點。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地質工作加快了前進的步伐,特別是 1958 年以來,逐步在浙江各地開展了 1∶ 20 萬區域地質測量、石油地質普查以及專題性研究等工作,積累了豐富寶貴的地層、古生物資料,建立並逐步完善浙西北、浙東南上中生界地層層序,並研究地層對比及其時代等問題。值得提出的是,原浙江省地質局完成的 1∶ 20 萬建德幅 ( 1965) 區測報告,建立了至今仍為大家所沿用的浙西北地層系統; 1∶ 20 萬金華幅 ( 1966) 區測報告提出了浙西、浙東地層對比方案; 1971 年1∶ 20 萬麗水幅填圖中,在麗水老竹盆地發現含建德生物群的地層不整合伏於含永康生物群地層之下,從根本上解決了浙東館頭組與浙西壽昌組是橫向關系抑或上、下關系的長期爭論; 1975 年 1∶ 20 萬諸暨幅,發現浙西以火山岩占優勢的壽昌組與浙東磨石山組 c、d 段火山岩相接,為兩區火山岩對比找到直接依據,同時進一步證實館頭組與壽昌組為上、下關系。此外,在浙東磨石山群各段中,特別是 c2段中不斷發現化石,為浙西建德群與浙東磨石山群的對比提供了化石佐證。以上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浙江省 1∶ 20 萬區測 ( 區調)報告、1∶ 50 萬地質圖及其說明書、浙江省區域地層表、《浙江省區域地質志》、1∶ 5 萬區調報告、《浙江省岩石地層》以及其他專題研究報告與論著中。
早在 1959 年,中國科學院以顧知微為首的浙江地層隊在浙江開展了較詳細的地層古生物研究工作,在 《「白堊紀」及第三紀地層報告》 ( 1959) 中,將建德壽昌原劉季辰、趙亞曾兩人所建的 「建德系」自下而上進一步劃分為建德統 ( J22—J3) ( 包括硯嶺組、蔡郎崗組及壽昌組) 、紫紅色砂頁岩層 ( K1?) 及浙江流紋岩 ( K1?) 等五個地層單位,第一屆全國地層會議基本採納了這一意見,並反映在 《中國的侏羅系和白堊系》中 ( 顧知微,1962) 。1961 年顧知微等根據淡水軟體動物化石,首次提出永康組或館頭組與壽昌組不能對比的正確意見。1962 ~1965 年和 1974 ~1975 年間以顧知微為代表的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 以下簡稱 「古生物所」) 繼續在浙江開展野外調研,獲得豐富的地層古生物資料,發表了許多論文著作,大大提高了浙江晚中生代地層的研究程度。
表1-1 浙江省白琧系劃分沿革簡表
浙江石油地質大隊 ( 後稱浙江石油勘探處) 自 1959 年在浙江開展石油地質普查工作以來,對浙江一些主要沉積盆地做了大量地層古生物及含油氣方面的研究,早在 1959 年就在永康盆地建立了浙東地區白堊系標准剖面,創建了磨石山組、永康組 ( 館頭段、朝川段) 、方岩組的白堊紀地層序列,對金衢盆地的衢江群做了詳細的生物地層研究等工作,特別是利用鑽井揭示某些沉積盆地第四系覆蓋層之下地層發育等情況,建立了沒有地表露頭的上白堊統頂部的桐鄉組,完善了浙江省白堊系的地層序列。他們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為未公開發表的地質報告,相繼發表了 《浙江白堊系》( 林怡然等,1989) ,《中國東南部白堊紀盆地特徵及含油氣遠景》( 徐克定,1989) 和 《浙江白堊系研究》( 蔣維三等,1993)等論著。
1960 年以李春昱為代表的浙閩中生界地層研究隊,研究了浙閩兩省中生代火山、沉積岩系,在 《浙閩中生代火山岩沉積岩系的研究》一書中提出兩省統一劃分方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簡稱 「古脊椎所」,下同) 張彌曼等長期研究浙江中生代晚期魚化石,發表了 《浙江中生代晚期魚化石》 ( 張彌曼等,1977) 等多篇論著,建立了晚侏羅世與早白堊世兩個魚化石群。浙江省博物館蔡正全等 ( 1994) 發表了產於浙江臨海上盤上白堊統小雄組的翼龍化石的報道。
1985 年 10 月由中國古生物學會、中國石油學會在浙江聯合舉辦 「中國南方白堊系及其含油氣遠景學術討論會」,諸多學者發表了有關浙江白堊系許多論文,促進了對浙江白堊系的研究。
近 30 年來,南京地質調查中心 (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等單位、有關省的國土資源廳以及大專院校等對中國東南沿海諸省中生代火山地質及礦產開展了攻關性、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地層工作而言,在進一步開展岩石地層與生物地層研究的同時,又開展了火山地層學研究,引用火山旋迴等劃分、對比地層,廣泛開展同位素年代學研究,獲得了一批寶貴的同位素年齡數據,磁性地層學等工作也初見成效,從而,進一步提高浙江白堊系研究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地層多重劃分對比研究套書之一 《浙江省岩石地層》 ( 浙江省地質礦產局,1996) ,它以國際地層指南和中國地層指南為准則,以現代地層學理論為指導,研究和討論了浙江省岩石地層序列及其空間展布和變化規律,也討論了生物地層和年代地層等,首次建立了浙江省地層資料庫,它代表了浙江地層研究的當時先進水平。近十餘年來,白堊繫上部地層中恐龍蛋和恐龍化石的不斷發現; 同位素測年技術方法的提高,積累了一些精度較高的同位素年齡數據; 區域地質研究不斷深化,對浙江省上中生界時代歸屬有了比較統一的認識。
綜觀上述,浙江白堊系研究達到目前這樣的水平,是前輩地質學家和近 60 年來廣大地質、地層、古生物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它為今後繼續深入促進地層學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浙江省白堊系劃分沿革見表 1 -1。
⑼ 宋姓是皇室後裔嗎
有部分是宋朝皇室的後裔。1276年,元攻南都,宋朝覆滅。因怕元兵追殺,趙氏一族中趙昶與其兄趙旭自臨安逃至山東禹城,後趙旭隱跡禹城,趙昶逃至山東成武並改為宋姓融入當地宋氏,隱跡郜鼎。
宋姓出自子姓,以國名為氏。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宋」漢字演變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封微子啟於商朝發源地商丘,建立宋國,封為公爵,尊為「三恪」之一,以奉商祀。
到宋襄公時,宋國已成為天下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到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子孫遂以國為氏。此支來源為宋姓正宗,在宋姓人口中占絕大部分。
(9)中國科學院壽昌地質擴展閱讀
當代,宋姓大約有1120萬人,約佔中國總人口的0.81%,排在第二十二位。
山東為宋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宋姓總人口的14%。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四省,大約占宋姓總人口的43%,其次分布於遼寧、四川、湖北、江蘇、山西、吉林、湖南、安徽,這八省又集中了34%的宋姓人口。
中國形成了冀魯豫、川鄂、黑吉遼三塊高比率的宋姓區域。當代,宋姓在山東東部、黑龍江、吉林東北部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1.4%以上,有的達到2.5%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中國國土總面積的5.6%。
山東西部、晉冀豫、陝甘寧大部、蘇皖鄂川大部、遼寧、吉林西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宋姓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7%-1.4%,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8%。
雲南、貴州北部、四川東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灣東南部、青海東部,宋姓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35%-0.7%,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9.4%%。
宋姓在其他地區占當地人口比例0.35%,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47%,其中占當地人口比例不足0.1%的地區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8%。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姓
⑽ 白堊系底界
本書選用主要門類化石作為本區白堊系底界的綜合生物地層標准,同時參考已有的同位素年齡資料。
關於本區白堊系底界,即侏羅-白堊系的分界,這一問題國際上還沒有最後定論,北方區 ( 冷水區) 侏羅-白堊系界線暫時置於梁贊階 ( Ryazanian) 和伏爾加階 ( Volgian) 之間; 南方區 ( 暖水區) 則放在貝里阿斯階 ( Berriasian) 和提塘階 ( Tithonian) 之間,前者一般高於後者半個階。因此,非海相侏羅-白堊系界線劃分更難以確定。
我國是世界上非海相白堊系最發育的地區之一,植物化石和淡水陸生動物化石非常豐富,但在20 世紀80 年代之前,關於我國陸相侏羅-白堊系界線的劃分眾說紛紜,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老大難問題,爭論的焦點在於遼西熱河群、浙西建德群及與其相當地層的時代歸屬。各門類化石研究者或同一門類化石的不同研究者持有不同意見,主要有歸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3 種認識。
近 20 余年來,隨著熱河生物群化石新資料的不斷發現和研究的深入,這一問題的解決出現轉機,尤其是利用海相化石層檢驗獲得突破性的進展。尹贊勛 ( 1980) 提出 「傳統的地層學以海相為准繩,陸相地層要與海相對比」,「把陸相地層納入由海相沉積建立起來的年代地層系統中」。顧知微 ( 1982) 也強調 「把握傳統的海相層檢驗的原則和方法,將能促使我國非海相中生界的研究大步前進」。由此可知,研究非海相地層界線,一方面根據主要門類化石的演化特徵,另一方面藉助於海陸交互相地層,由海相化石確定陸相化石的年代。
中國的海相及海陸交互相白堊系分布狹窄,僅在西藏、東喀喇昆侖、昆侖南緣、塔里木西緣、黑龍江東部及台灣省等地有所分布。亞洲東部的大陸近海區有侏羅紀、白堊紀海侵地層,它見於日本內帶和外帶,俄羅斯遠東,以及黑龍江東部完達山區,這為利用海相層檢驗熱河群的年代提供了可能。
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末期,黑龍江東部海陸交互相地層中就發現過菊石化石,此後海相化石也時有發現,但詳細研究鑒定的不多。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及所屬研究所,黑龍江省地質、煤炭系統等單位和人員,相繼在該區從事地層學與古生物學研究,發現了較為豐富的侏羅紀—白堊紀海相化石與陸相動物植物化石,發表了許多論著,闡述了龍爪溝群和雞西群的進一步劃分及其對比,並論述它們的時代歸屬; 探討了侏羅—白堊系的界線等。其中值得提及,沙金庚 ( 1990) 重新研究城子河組下部和雲山組上部所產的原定為 Buchia 化石標本,發現該化石鑒定有誤,應將 Buchia改為 Aucellina。Buchia 和 Aucellina 是不同時代的海相雙殼類帶化石。據此沙金庚提出雲山組上部、城子河組及與其相當岩層的時代主要為巴列姆期—晚阿普第期 ( Barremian—LateAptian) ,還可能延至早阿爾比期 ( Early Albian) 的新觀點,並提出 「費爾干蚌屬 ( Fer-ganoconcha) ,甚至熱河動物群的延伸時代或許不僅局限於 ( 甚至可能不屬於) 晚侏羅世」。孫革等 ( 1992) 在黑龍江東部雞西盆地典型剖面的城子河組下部,發現含早白堊世凡蘭吟期—歐特里夫期 ( Valangian—Hauterivian) 溝鞭藻的海相地層,在該組上部發現迄今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大化石,以這些被子植物的原始性及與全球早白堊世被子植物對比,其時代可能相當於早白堊世歐特里夫期—早巴列姆期。
葉得泉、鍾筱春等 ( 1990) 在 《中國北方含油氣區白堊系》中,根據大量化石、同位素年齡數據和古地磁資料,提出整個熱河群及與其相當岩群的時代屬於早白堊世早、中期。
任東等 ( 1995) 通過對北京及鄰區侏羅紀—白堊紀主要門類 ( 昆蟲、魚類、爬行類)生物組合帶年代問題的研究,認為該區侏羅-白堊系地層界線,應從九佛堂組中穿過。
顧知微 ( 1996) 根據黑龍江東部海相雙殼類研究新進展,認為黑龍江東部龍爪溝群與雞西群的中、上部相當,城子河組和穆棱組的時代為早白堊世,最有可能屬巴列姆期—阿普第期,同時依據城子河組和穆棱組中兩組的陸生植物與淡水軟體動物化石,則將上述兩組分別與遼西熱河群上部的沙海組和阜新組對比。並將費爾干蚌屬 ( Ferganoconcha) 修訂為 Arguniella 屬,後者時代從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從而修訂了 1992 年以前中國北部和東部侏羅-白堊系界線,將兩系界線在冀北、遼西劃在大北溝組與花吉營組 ( 相當於義縣組)之間,在陝西劃在安定組與志丹群底部宜君組之間,即將侏羅-白堊系界線下移至熱河群及與其相當岩層的底界。
近年來,熱河群新發現恐龍化石,在遼寧黑山縣八道壕煤礦沙海組下部發現一顆恐龍牙齒化石,經鑒定為 Asiiatosaurus sp.,時代屬早白堊世 ( 許坤等,1998) 。
陳丕基等 ( 1998) 總結了東北白堊系地層序列,並根據不斷發現的新資料,如熱河群中多種鳥類化石的發現,其中以義縣組的孔子鳥 ( Confusiuornis) 為代表的化石具有始祖鳥類的特徵,是真正晚侏羅世晚期的產物; 在冀北灤平縣相當於九佛堂的層位中找到了葉肢介 Eosestheria,Diestheria 和 Yanjiestheria 共生,表現侏羅紀—白堊紀混生面貌; 在義縣九佛堂組頂部發現產於日本手取地區早白堊世 Valangianian 期半鹹水相伊月層的標志化石 Te-toria yokoyamai; 俄羅斯遠東蘇昌盆地由海相化石證實為早白堊世有兩套含煤地層,所產植物化石幾乎與我國東北地區相應的城子河組和穆棱組或沙海組和阜新組兩套含煤地層完全一致。結合城子河組海相溝鞭藻的佐證,均揭示以遼西沙海組和阜新組為代表的東北地區 ( 包括俄羅斯遠東) 早白堊世這兩套含煤地層時代為歐特里夫期—巴列姆期。據此,將冀北、遼西陸相侏羅-白堊系界線置於義縣組與九佛堂組之間。
近 20 年來,我國學者在冀北、遼西熱河群及其相當地層中相繼發現豐富的多門類化石,計有原始被子植物化石、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古脊椎動物化石,以及新的古無脊椎動物化石。通過對各門類化石的深入研究,充分顯示熱河群底界是生物演化的重要界面,界面上、下生物群面貌與特徵不同,生物發展進入新的時代,可以視作一次 「生物大爆發」,古無脊椎動物出現不少新的類型、新的分子,出現了原始被子植物,小型獸腳類恐龍開始出現,鳥類的種類和數量增多,是鳥類演化的飛躍階段,較德國侏羅紀始祖鳥要進化很多。需要指出,地層時代的確定主要依靠化石和同位素地質年齡。在對熱河生物群深入研究的同時,研究人員也大力開展了同位素年代學研究。眾多學者在生物界線附近採集了大量的同位素測年樣品,採用新的測試技術方法,獲得了一批高精度、有價值的同位素年齡數據,其中遼西義縣組所測年齡絕大多數在 133 ~120 Ma 之間。遼西義縣組火山岩最早噴發時間為 135 ±3. 4 Ma,大北溝組與大店子組界線年齡為 140 ±1 Ma。冀北灤平義縣組玄武安山岩年齡為 136. 5 ±0. 7 Ma,這些同位素年齡數據可以作為侏羅-白堊系界線參考年齡。
由上可知,由於熱河群及與其相當岩層底界附近新資料的不斷發現和對生物化石研究的深化,逐步弄清某些層段所含特徵化石在國內外海陸交互相地層中的分布情況,利用海相化石來確定陸生化石的地質年代。加上大量比較可靠的同位素年齡值的佐證,熱河群或熱河生物群歸屬白堊系的論據是充分的,並能夠在冀北、遼西建立中國陸相侏羅-白堊系界線層型剖面和層型點。
浙江建德群的層序和生物面貌早已基本清楚,探討其時代歸屬主要應考慮所含化石和同位素年齡數據等。建德群產有豐富的多門類化石,這些門類化石先後經過專業人員詳細研究,但過去不同門類化石研究者或同一門類化石的不同研究者對建德群的時代歸屬有不同認識,有歸上侏羅統或下白堊統抑或歸上侏羅統至下白堊統等意見。近年來,隨著化石研究的深入,建德群中所含各門類化石的研究者,有的仍堅持建德群歸下白堊統,有的部分修改或全部修訂了原來歸上侏羅統—下白堊統或上侏羅統的觀點,改歸下白堊統的意見。至此,有關古生物研究者都趨向於將建德群劃歸下白堊統,將建德群劃歸上侏羅統則缺乏古生物依據了。雖然建德群不可能直接找到與海陸交互相地層銜接點,藉助於海相化石層檢驗建德生物群的時代,但也可參考典型地區研究程度較高的相關地層的研究成果,即可與遼西熱河生物群進行對比。如前所述,大量的新資料可以證實,熱河群時代歸早白堊世,即我國北方侏羅-白堊系界線基本上劃在熱河群的底界,或劃在熱河群的底部位置,抑或劃在底界向下延伸處。過去一般認為建德生物群與熱河生物群面貌大同小異,理應時代大致相當,因此,從生物群對比看,將建德群置於早白堊世是合適的。雖然,在 20 世紀 90 年代晚期先後出版的代表當時研究水平的新成果 《浙江省岩石地層》 ( 1996) 、《江西省岩石地層》( 1997) 、《福建省岩石地層》 ( 1997) 中,仍將浙江建德群與其相當地層歸入上侏羅統。21 世紀以來,受熱河生物群研究成果的影響,以及新獲得的可靠的同位素年齡值,認為建德群基本歸下白堊統已成大勢所趨。
浙江白堊系,尤其是下白堊統火山岩極其發育。歷年來,特別是開展火山地質與礦產研究以來,獲得了大量的同位素年齡數據,近年來又相繼獲得一批 Ar - Ar 法、鋯石 U -Pb 法等同位素年齡值,對地層年代確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建德群 ( 磨石山群) 下部的同位素年齡數據絕大多數晚於 135 Ma,對照 《全球地層年表》和 《中國地層年表》均將白堊系底界置於 135 ( 140) Ma 或 135 ±5 Ma,建德群無疑應歸下白堊統。
浙江白堊系曾開展過磁性地層研究,本次工作填補了浙東磨石山群 ( 包括大爽組、高塢組、西山頭組、茶灣組和九里坪組) 和 「天台群」 ( 包括 「塘上組」、 「兩頭塘組」和「赤城山組」) 古地磁資料的空白。迄今浙江白堊系古地磁采樣層位已涉及絕大部分岩石地層單位。以往馮寧生等曾在建德壽昌棗園剖面壽昌組頂部發現過反向極性亞帶 Mor,此帶出現在 Aptian 階的下部,同位素為121Ma ( William et al.,1995) 。從古地磁資料看,橫山組底界時限應從 Aptian 期早期開始,橫山組至少與館頭組相當,或與館頭組和朝川組對比。需要指出,Aptian 階之下還有屬於白堊系的 4 個階 ( Barremian,Hauterivian,Valangin-ian,Berriasian) ,反向極性亞帶 Mor 的位置至白堊系底界同位素年齡差為 14 ( 19) Ma,橫山組之下的建德群包括壽昌組、黃尖組和勞村組 3 組的同位素年齡數據都在白堊紀范圍之內,顯然,古地磁資料不僅支持建德群屬下白堊統,而且認為建德群有歸下白堊統中部的可能。
浙江在印支運動後,全省褶皺上升成陸,開始接受早、中侏羅世陸相沉積。中生代燕山運動 ( 蘭江運動) 後,本區地史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發生了強烈的斷塊運動,引起大規模火山噴發和岩漿侵入,相繼形成斷陷、斷拗盆地和火山窪地,堆積或沉積了巨厚的火山岩和河湖相碎屑沉積。生物群面貌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各門類化石與其下伏地層所產化石相比,出現了較多新的類型,明顯反映了新環境下生物更替後的面貌。建德群與下伏中、下侏羅統或更老地層呈明顯的角度不整合接觸。不整合面上、下古地理輪廓與古氣候特徵有明顯差異,古生物群面貌迥然不同,是各門類動植物化石更替的重要界面。
基於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浙江中生界由於受燕山構造旋迴活動影響,不僅缺失整個上侏羅統,而且下白堊統下部地層發育不全,即缺失侏羅-白堊系界線附近的地層,故不能作為界線層型剖面和層型點來研究。迄今在建德群中沒有發現產於熱河群下部屬 「生物大爆發」的化石門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古脊椎動物化石,以及新的其他古生物化石,這是否與建德群下部發育不完整,它只相當於熱河群上部層位有關?建德群中較新測試的已知同位素年齡數據,大多數晚於 135 Ma,即大多數測年值在早白堊世歐特里夫期至巴雷姆期內; 古地磁研究資料,不僅支持建德群歸下白堊統,而且指示建德群有歸屬下白堊統中、上部的可能。因此,本書將浙江侏羅-白堊系界線大致劃在建德群 ( 磨石山群) 的底界。但是建德群不能下伸到下白堊統的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