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岩漿作用工程地質

岩漿作用工程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1-22 08:41:10

Ⅰ 岩漿岩具有哪些工程地質特性及風化作用對工程建設的影響

這個要具來體情況 具體分析的 不能一概而論自 同一種岩類因其化學成份、礦物組成、岩石結構、結晶方式的不同以及形成後所受構造活動的影響不同 工程地質性質差異會很大的 例如同為岩漿岩花崗岩和玄武岩 沉積岩中的礫岩、砂岩、頁岩 變質岩中的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片岩、角岩等 但總的來說岩漿岩的硬度和耐磨性較高 沉積岩硬度較低

Ⅱ 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工程地質性質如何評價

這個要具體情況 具體分析的 不能一概而論 同一種岩類因其化學成份、礦物組成、岩石結構、結晶方式的不同以及形成後所受構造活動的影響不同 工程地質性質差異會很大的 例如同為岩漿岩花崗岩和玄武岩 沉積岩中的礫岩、砂岩、頁岩 變質岩中的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片岩、角岩等 但總的來說岩漿岩的硬度和耐磨性較高 沉積岩硬度較低

Ⅲ 岩漿作用的概念

(一)岩漿

岩漿是在地殼深處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揮發組分、高溫黏稠內的硅酸鹽熔融體。它的容溫度一般在800~1200℃,可以低到650℃,也可高達1400℃。岩漿可以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或地殼裂隙運移和聚集,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最後冷凝形成岩漿岩。岩漿的形成、運移以及到冷卻成岩的全部過程,稱為岩漿作用。岩漿作用是地球內部能量向外釋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因此屬於內力地質作用。

岩漿侵入到地殼中,稱為侵入作用。冷凝形成的岩石稱為侵入岩。如果岩漿直接噴出到地表或者噴射到空中,則稱為噴出作用或火山作用。噴出地表的岩漿稱為熔岩,熔岩冷凝而成的岩石稱為噴出岩或火山岩。

(二)岩漿的主要成分

根據現代火山噴溢而出的熔岩得知,硅酸鹽是岩漿的主要成分。其中SiO2的含量在30%~80%之間;金屬氧化物如Al2O3、Fe2O3、FeO、MgO、CaO、Na2O等佔20%~60%,其他如重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及放射性元素等,它們的總量不超過5%。此外,岩漿中還含有一些揮發性組分,其中主要是H2O、CO2、H2S、F、Cl等。

Ⅳ 簡述岩漿岩代表性岩石的特徵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代表性的是花崗岩和抄玄武岩,花崗岩質地堅硬緻密、強度高、抗風化、耐腐蝕、耐磨損、吸水性低,美麗的色澤還能保存百年以上,是建築的好材料,但它不耐熱。
玄武岩其岩石結構常具氣孔狀、杏仁狀構造和斑狀結構,有時帶有大的礦物晶體,未風化的玄武岩主要呈黑色和灰色,也有黑褐色、暗紫色和灰綠色的。耐久性甚高,節理多,且節理面多成六邊形(在玄武岩熔岩流中,岩石垂直冷凝面常發育成規則的六方柱狀節理)。且具脆性,因而不易採得大塊石料,由於氣孔和杏仁構造常見,雖玄武岩地表上分布廣泛,但可作飾面石材不多。

Ⅳ 岩漿作用階段和同位素地質年代學

東北地區中、新生代岩漿活動頻繁,無論是噴發還是侵入,隨著區域地質構造的發展,均表現出多階段多期次的特點。中生代火山岩和花崗岩的同位素年齡分別列於表2-2、2-3。

,11~7Ma)、⑦軍艦山火山幕(βN2,4.5~2.1Ma)、⑧龍崗火山幕(βQ1,1.5~0.8Ma)、⑨白頭山火山幕(Q2-3,0.58~0.06Ma)、⑩五大連池火山幕(Q4,1萬年以來)。其中應特別指出的是,在吉林樺甸發現有始新世鹼性岩體侵入[39];在長白山區甚至有更新世霓輝鹼性花崗岩小岩體。

Ⅵ 岩漿岩的工程地質性質如何評價

工程地質性質不分具體岩性吧,畢竟是工程,不是岩石學 ,只要從強度 完整性 風化 去評價就可以了吧
工程地質學里也沒把岩漿岩單獨評價呀

Ⅶ 論述岩漿岩具有哪些工程地質特性及風化作用對工程建設的影響

工程地質性質不分具體岩性吧,畢竟是工程,不是岩石學 ,只要從強度 完整性 風化 去評價就可以了吧 工程地質學里也沒把岩漿岩單獨評價呀

Ⅷ 岩漿作用的過程概況

地殼深部(至上地幔頂部)高溫熔融岩漿的發生、發展、演化直至冷凝固結成岩的整個地質作用過程。內動力地質作用的一種。地殼深處的岩漿具有很高的溫度和壓力,當地殼因構造運動出現斷裂時,可引起地殼局部壓力降低,岩漿向壓力降低的方向運移,並佔有一定的空間,或噴出地表。岩漿在上升,運移過程中發生重力分異作用、擴散作用,同圍岩發生同化作用、混染作用;隨著溫度的降低,發生結晶作用。在結晶過程中,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先析出的礦物與岩漿又發生反應產生新的礦物;溫度繼續降低,反應繼續進行,形成有規律的一系列礦物,稱為鮑溫反應系列。岩漿在運移過程中,由於分異、同化混染等作用,不斷地改變本身的物質成分。岩漿在地殼內部活動、演化直至冷凝成岩的過程稱為侵入作用,噴出地表後冷凝成岩的過程稱為岩漿噴出作用。岩漿作用的結果形成各種火成岩及其有關的礦產。 漿形成、運移、演化和固結的過程。岩漿形成於地下深處,在溫度和壓力變化時,開始向壓力較小的方向運移。在運移過程中不斷演化,改變其成分和物理化學狀態。當上升到地殼的中、上部或地表時凝固,形成火成岩。岩漿作用包括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侵入作用是岩漿由深處上升到淺處的過程;噴出作用是岩漿噴出或溢出地表的過程。在岩漿作用中,原來岩石成分常發生變化(演化),最重要、最普遍的演化機理是岩漿分異作用和岩漿同化(混染)作用。

Ⅸ 岩漿岩類岩石的工程地質特性優於沉積岩類岩石嗎為什麼

岩漿岩主要由硅酸鹽礦物組成,此外,還常含微量磁鐵礦等副礦物。根據岩石SiO2含量,岩漿岩可分為四大類: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45~52%;中性、鹼性岩:SiO2=52~65%;酸性岩:SiO2>65%。 岩石的鹼度即指岩石中鹼的飽和程度,岩石的鹼度與鹼含量多少有一定關系。通常把Na2O+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稱為全鹼含量。Na2O+K2O含量越高,岩石的鹼度越大。 A.Rittmann 1957年考慮SiO2和Na2O+K2O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確定岩石鹼度比較常用的組合指數(σ)。σ值越大,岩石的鹼性程度越強。每一大類岩石都可以根據鹼度大小劃分出鈣鹼性、鹼性和過鹼性岩三種類型。σ< 3.3時,為鈣鹼性岩;σ= 3.3-9.0時,為鹼性岩;σ> 9時,為過鹼性岩。 除了岩石化學成分之外,礦物成分也是岩漿岩分類的依據之一。在岩漿岩中常見的一些礦物,它們的成分和含量由於岩石類型不同而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如石英、長石呈白色或肉色,被稱為淺色礦物;橄欖石、輝石、角閃石和雲母呈暗綠色、暗褐色,被稱為暗色礦物。通常,超基性岩中沒有石英,長石也很少,主要由暗色礦物組成;而酸性岩中暗色礦物很少,主要由淺色礦物組成;基性岩和中性岩的礦物組成位於兩者之間,淺色礦物和暗色礦物各佔有一定的比例。 根據產狀,也就是根據岩石侵入到地下還是噴出到地表,岩漿岩又可以分為侵入岩和噴出岩。侵入岩根據形成深度的不同,又細分為深成岩和淺成岩。每個大類的侵入岩和噴出岩在化學成分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岩漿成分是相似的,但是由於形成環境不同,造成它們的結構和構造有明顯的差別。深成岩位於地下深處,岩漿冷凝速度慢,岩石多為全晶質、礦物結晶顆粒也比較大,常常形成大的斑晶;淺成岩靠近地表,常具細粒結構和斑狀結構;而噴出岩由於冷凝速度快,礦物來不及結晶,常形成隱晶質和玻璃質的岩石。 根據上述原則,首先把岩漿岩按酸度分成四大類,然後再按鹼度把每大類岩石分出幾個岩類,它們就是構成岩漿岩大家族的主要成員。比如超基性岩大類:鈣鹼性系列的岩石是橄欖岩-苦橄岩類;偏鹼性的岩石是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過鹼性岩石為霓霞岩-霞石岩類和碳酸岩類。基性岩大類:鈣鹼性系列的岩石是輝長岩-玄武岩類;相應的鹼性岩類是鹼性輝長岩和鹼性玄武岩。中性岩大類:鈣鹼性系列為閃長岩-安山岩類;鹼性系列為正長岩-粗面岩類;過鹼性岩石為霞石正長岩-響岩類。酸性岩類:主要為鈣鹼性系列的花崗岩-流紋岩類。 沉積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質體。它是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產生的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質作用形成的。 沉積岩的體積只佔岩石圈的5%,但其分布面積卻占陸地的75%,大洋底部幾乎全部為沉積岩或沉積物所覆蓋。沉積岩不僅分布極為廣泛,而且記錄著地殼演變的漫長過程。目前已知,地殼上最老的岩石,其年齡為46億年,而沉積岩圈中年齡最老的岩石就36億年(蘇聯克拉半島)。沉積岩中蘊藏著大量的沉積礦產,如煤,石油,天然氣,鹽類等,而且鐵 錳 鋁 銅 鉛 鋅等礦產中 沉積類型的也佔有很大的比重。同時,沉積岩分布地區又是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的主要場所。因此,研究沉積岩,對發展地質科學的理論 尋找豐富的沉積礦產以及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工作均具有重要意義。 沉積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經過風化、搬運、沉積固結等沉積而成,其主要特徵是:①層理構造顯著;②沉積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遺跡,經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乾裂、孔隙、結核等。常見的沉積岩有:直徑大於3毫米的礫和磨圓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質膠結而形成的礫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徑的砂粒膠結而成的砂岩,由顆粒細小的粘土礦物組成的頁岩,由方解石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因此,岩漿岩類岩石的工程地質特性優於沉積岩類岩石。

Ⅹ 岩漿與岩漿作用

(一)岩漿

岩漿是地殼深部或上地幔產生的高溫熾熱、黏稠、含有揮發分的硅酸鹽熔融體。人們根據近代火山噴出熔岩流的觀察和研究,對岩漿的性質已有較多的了解,主要有:

1.岩漿的成分

岩漿的成分若以氧化物表示,其主要為SiO2、Al2O3、FeO、Fe2O3、CaO、MgO、Na2O、K2O、H2O等。其中以SiO2含量最多,可達40%~75%。因此,可依據其含SiO2的多少,把岩漿分為超基性岩漿(SiO2<45%)、基性岩漿(SiO245%~53%)、中性岩漿(SiO253%~66%)和酸性岩漿(SiO2>66%)四類。揮發分以H2O為主,其次為CO2、SO2、N2、HCl等。除此之外,岩漿中還含有成礦金屬元素如W、Sn、Mo、Cu、Pb、Zr、Cr、Ni等。

2.岩漿的溫度

岩漿的溫度,可通過對熔岩流溫度的測定、造岩礦物或岩石的實驗等辦法求得。目前認為,地下深處基性岩漿的溫度通常低於1000℃;酸性岩漿的溫度近於700℃~900℃;而中性岩漿的溫度則介於上述兩類岩漿之間。

岩漿在地表的溫度往往高於在地殼深部或上地幔的溫度,其溫度范圍多為700℃~1300℃。這是因為,一方面隨著岩漿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壓力相應加大,使岩漿中水的溶解度也增大,從而降低岩漿的溫度;另一方面,當岩漿噴出地表以後,熔岩流表面與空氣直接接觸,發生氧化、燃燒,使熔岩流的溫度增高。

3.岩漿的黏度

岩漿的黏度與SiO2、Al2O3、揮發分的含量、溫度及壓力等因素有關。SiO2、Al2O3含量越高,黏度越大;含揮發分越多則黏度越小;溫度越高,黏度越小;壓力增大,不含水的干岩漿的黏度增大,壓力減小,黏度減小;而含水多的岩漿則成反向變化。如基性岩漿含SiO2低,溫度高,黏度較小,流動性則較強;而酸性岩漿含SiO2高,溫度較低,黏度較大,流動性較差。

(二)岩漿作用

一般認為,岩漿發源於上地幔軟流圈或下地殼深處,岩漿在地下處於高溫高壓狀態,這種狀態下的岩漿是一種黏度極高的過熱的潛在高柔性體,它在地殼中所處環境是平衡的。此時,如果地殼運動強烈,造成地殼岩石斷裂,從而使岩漿所處的平衡體系受到破壞,這時,過熱的岩漿就會變為液體,沿地殼的軟弱帶上升貫入到地殼中,或直接噴溢出地面。岩漿從形成、上升至冷凝,岩漿本身發生的變化以及對圍岩影響的全部地質作用過程稱為岩漿作用或岩漿活動。根據岩漿活動的特點,有兩種活動方式,如果岩漿從深部發源地上升但未到達地表就冷凝形成岩石,這種作用的過程稱為侵入作用,岩漿冷凝形成的岩石稱侵入岩(包括深成岩和淺成岩);如果岩漿從深部發源地上升直接噴溢出地表,這種作用過程稱為噴出作用或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稱為噴出岩或火山岩。流出地面的岩漿稱熔漿,熔漿冷凝所形成的岩石稱為熔岩。火山噴出的各種碎屑物堆積而成的岩石,稱為火山碎屑岩。因此噴出岩應包括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但有人把噴出岩僅理解為熔岩(本書既如此),而將火山碎屑岩歸為沉積岩范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